首页 百科 正文

棉纺路房产(郑州2010年小学入学报名的各区规定)

扫码手机浏览

[db:Intro]...

小学入学周末报名

今年,市区小学新生入学报名时间为8月15日、16日。

郑州市市区2009年小学招生工作的意见中表示,结合市区实际情况,今年生源较少的地段应招收六周岁儿童入学,应保证六周岁三个月的儿童全部入学;个别生源较多的地段,经区教体局批准,可进行适当控制,但必须保证六周岁六个月的儿童全部入学。

和往年一样,今年小学入学仍实行免试、就近划片入学的原则, 市区常住户籍的小学生入学时,需要遵循实际居住地、房产证、户籍三者统一原则,孩子入学时才能顺利报上名。

报名需要这些证件

有郑州市区常住户口的家长,给孩子报名时需提供户口簿、房屋所有权证、父母身份证、《计划免疫保偿证》或《预防接种卡》。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郑州上学,需提供“六证”:户籍所在地的户口簿、父母身份证、郑州市居住证、父母一方与用人单位签订并经劳动保障部门鉴证备案的劳动合同或工商行政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以及户口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县(市)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出具的准予在郑就读证明以及免疫卡等。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要到实际居住地所在区教体局指定地点报名,经区教体局审查同意后,按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安排到指定学校就读。

对于符合在郑州借读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不能拒收,也不能收取借读费。

在郑州市市区小学招生工作意见指导下,各区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各自的入学细则,昨日,二七区、中原区、惠济区的政策已公布,管城区按照郑州市的指导意见走,不再出细则。

中原区

各校招生年龄不同 六岁半都能有学上

在中原区,不同学校招收新生的年龄限制不同,生源相对较少的学校接收六周岁儿童入学,生源较多的地段要保证六周岁半的儿童全部入学。

具体情况为:向阳小学、郑上路第二小学、一五三小学、育华学校、桐淮小区小学、建设路第三小学、建设路第六小学、伏牛路第二小学、伏牛路第四小学、伏牛路第五小学、航海西路小学、秦岭路小学招收六周岁(2003年8月31日前出生)的适龄儿童;生源较多的地段:淮河路小学、外国语小学、汝河新区小学、郑上路小学、育红小学、育才小学、特色实验小学、华山路小学招收六岁二个月(2003年6月30日前出生)的适龄儿童入学;生源特别多的地段:百花艺术小学、互助路小学、伊河路小学、建设路第二小学、伏牛路小学必须保证六岁半(2003年2月28日前出生)的适龄儿童全部入学。中心学校各小学均招收2003年8月31日前出生的适龄儿童。

班额不超过60人 一律不准办学前班

招收六周岁儿童的学校,原则上就是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的指定学校。

其他学校在满足辖区内学生入学的前提下,要创造条件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的学龄儿童,符合借读条件的学生不能收借读费。各学校会严格控制班额,原则上不能超过60人。

今年,各学校的招生范围仍按去年的区域执行,所有学校一律不准办学前班。

各小学将做好三类残疾少年儿童的入学工作,尤其是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对因病不能按时入学的学龄儿童,家长或监护人提出申请,附区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的诊断证明,经区教体局批准,可暂缓入学。学龄儿童智力经市级以上医疗机构测试,智商在45~79的,原则上到中原区特殊教育学校就读。

民办小学可依法按计划由学校自主招生,但不能进行任何形式的文化课考试,招生广告须实事求是,符合有关教育法规和招生政策。

二七区

适龄儿童约6500人每年人数稳中有升

尽管生育高峰已过,每年适龄儿童数量仍“稳中有升”,市区入学压力仍难减轻。

据二七区教体局教育科科长吴鹏介绍,去年二七区实际招收一年级新生约6200人,今年从幼儿园的统计情况看,适龄儿童人数在去年的基础上略有增加,有6500人左右。新楼盘的开发,使城市新增人口不断膨胀,辖区的适龄儿童每年以5%~10%的速度增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也在以10%~20%的速度增长。

最近5年以来,二七区新建了长江东路小学、兴华小学、春晖小学,在原址上重建了政通路小学,并对92中(含中学和小学部)、汝河路小学和交通路小学等进行改造。

今年秋季,二七区汝河路小学、交通路小学等改扩建的学校将投入使用,学校的办学条件将得到改善。

“新学校建一所满一所,目前新建学校也都已面临生源增加压力。”二七区教体局一工作人员介绍,最近几年学校新改扩建的新增容量为14个班左右,能多容纳六七百人。

另外,区政府还对南部城区中心校进行了改造,特别是距离市区比较近的齐礼阎中心校,以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问题。

两所学校划片调整 新增一所艺术小学

今年,二七区新增一所小学——二七区艺术小学。

二七区艺术小学位于长江路以北、醉学网以西的郑大南路中段的江山书香名邸小区内,是一所以文化教育为基础,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公办少儿艺术学校。学校建制6个年级,4轨制24个教学班,预计容纳学生1200~1500人。

据吴鹏介绍,今年艺术小学计划招4个班共180人,学校招生的划片范围是:航海路以南、长江路以北、醉学网以西、兴华南街以东的适龄儿童。在满足辖区适龄儿童入学的前提下,艺术小学还面向全区招收有艺术特长的学生,“艺术小学优先招收辖区内的学生”。艺术小学的老师部分是从其他学校抽调的骨干,部分是今年新招聘的老师。艺术小学的收费,和普通学校的收费一样,只收书作费。

艺术小学处于兴华小学和醉学网小学之间,它的招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附近这两所小学的招生压力。学校招生的划片范围也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醉学网小学的招生范围是:京广南路以西、醉学网以东、长江路以北、航海路以南;调整后的兴华小学的划片范围是:兴华南街以西、长江路以北、航海路以南、西至二七地界。

外来务工者子女有14所学校接收

关注民生,解决好特殊人群子女的入学问题是今年二七区的一项重点工作。

今年,二七区有14所学校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其中中心城区学校5所。在铁路以东的中心城区居住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到汉川街小学报名入学;在铁路以西、陇海路以北范围内居住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到棉纺路小学报名入学;在陇海路以南、航海路以北的范围内居住的到交通路小学报名入学;在航海路以南、长江路以北居住的到醉学网小学报名入学;在长江路以南居住的到92中小学部报名入学。

“外来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南部城乡接合部,南部城区中心校所属的9所小学将全部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吴鹏说。

对于辖区内拆迁户的学龄儿童入学问题,将按拆迁协议安排。城中村改造涉及的拆迁户,原则上由南部城区中心校统筹安排。城区拆迁户,原地安置的,原则上在原址就近入学;拆迁安置到其他地方的,按拆迁协议在安置地就近入学。

辖区贫困家庭子女、因病因伤致残人员子女以及残疾儿童等特殊人群,在入学时会享受帮助及照顾,不仅会减免相关费用,学生及其监护人还可申请资金救助。另外,对援藏援疆干部子弟、驻郑部队现役军人及伤残军人子女以及省委、省政府派出的艾滋病防治帮扶工作队员的子女入学时予以适当照顾。

三个区域生源压力大 保证六岁半儿童入学

吴鹏介绍,二七区有三个区域生源压力比较大。

棉纺路、建设路沿线学校的生源压力比较大,“辖区内的北部缺学校,特别是沙口路与金水区交界处”;第二个区域是陇海路沿线,陇西小学、幸福路小学、汝河路小学等热点学校生源压力都特别大;第三个区域是长江路附近,尽管这几年新建了一批学校,但建一所满一所,比如兴华小学压力特别大,连续两年招生都由4个班扩到6个班,今年招生4个班后,24个教室已全部用完。

今年,二七区学校一般要招收6周岁(即2003年8月31日前出生)的儿童入学。个别生源特别多的学校,需要提高入学年龄要求的,必须要上报教体局批准,但必须保证6周岁6个月(即2003年3月1日前出生)的儿童全部入学。

严格限制择校生 班额不超过60人

今年,二七区将严格限制择校生,控制班额。去年二七区的平均班额为54人,但农村和城区班额差距很大,一些农村学校每班30多人,市区热点学校达70人。

要控制大班额,就要严格限制择校,避免出现“热点学校盛不下,薄弱学校招不到学生”的现象。最近几年,二七区对不少学校进行了新改扩建,控制大班额,“今年班额将控制在60人以内”。大班额不仅对学生的学习不利,也增加了老师的负担,影响教学质量,家长没必要舍近求远,就近入学比较好。

今年,二七区小学招生仍将走进社区,对一些有特殊情况的家庭还会上门招生。招生期间,二七区教体局开通招生咨询电话 0371-66994314 ,同时也开通招生监督电话 0371-66980241接受市民监督。

惠济区

外来务工者子女入学不同区域报名点不同

惠济区除刘寨办事处以外,其余7个镇(办)一年级新生的入学年龄均为6周岁(2009年8月31日满6周岁的),原则上以适龄儿童的家庭真实住址所在的行政村为基本单位,相对就近入学,学生或家长可直接到户口所在村(居委会)的小学报到入学。而处于市区的东风路小学,招收年龄为6周岁6个月(2003年2月28日前出生)的适龄儿童。

刘寨办事处和长兴路办事处辖区内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需持户籍所在地的户口簿、父母身份证、郑州市居住证、父母一方与用人单位签订并经劳动保障部门鉴证备案的劳动合同或工商行政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以及借读证明于8月15~16日到惠济区杜庄小学报名,经区教文体局审查同意,按相对就近入学原则,安排到相关学校就读。

其他镇(办)辖区内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持“五证”到实际居住地所属小学直接报名即可。

管城区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到区教育中心报名

由于近年来对城区学校的规划和调整,今年管城区将重点转移到了农村学校的建设中。其中管城二中、十八里河中心小学、大王庄小学、管城三中、南曹小学、张华楼小学、五十四中学、圃田中心小学、八十四中学等9所地处农村的中小学改扩建工程均已开工。

今年,城区小学报名政策和划片范围并没有大变化,管城区仍实行外来务工人员集中报名,接收年满6岁半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报名地点在东大街管城区教育中心(东大街41号)。报名时,家长不必提供“计划免疫保偿证”或“预防接种卡”,此证件将由学校代为检查。

管城区教体局副局长刘喜红表示,往年总有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因为证件不齐报不上名,针对这部分家长教体局将根据情况适当延长报名时间,方便其补办各种手续。

2020-9-18 周五? 晴

去年五月份,在家看了一档央视记录片《城市24小时》,第1集郑州。

因为兔勋上学的缘故,我看得尤其认真,其中“一条棉纺路半部郑州史,6座国棉厂记载郑州辉煌”更是留下深刻印象,心心念念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

其实去美术馆的那天,我们在公交站台看到了B12路线牌尾部有个“棉纺路”站,就猜测那里是不是我们想去探访的国棉厂,但打开百度地图也没看出什么,于是决定还按原计划出行。

今早,坐不住的勋爸又提议我们坐地铁去热闹的地方转转吧。去哪好呢?等到地铁开出两三个站,勋爸才说我们碧沙岗下吧,附近有公园,还有个绿城广场。

临出站才发现D出口有棉纺四厂,带着兴奋、好奇的心情,我们出现在一幢新式现代大楼的门口。四周望去,哪有什么大型国营工厂的影子啊!或许这只是旧址旧名称,国棉厂早变成这片高楼大厦了吧,心头难免一番失望而起,那就随便走走了。

往前走不到百米,眼前突然一座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的大门,四根大红粗壮的圆柱子,绿色的琉璃燕尾顶,吓了我一跳,我们这是不小心走到哪个景区了吗?抬头一看,“郑州国棉四厂”六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两旁还有当年鼓励生产的标语“铆足干劲,力争上游”。惊喜,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

我想有必要描述一下郑州国棉厂的前世今生: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

1953–58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其中之一就是在郑州投资1.76亿元建设大型纺织厂。

到1958年国家已经在郑州建立了五座国棉厂,再加上刚改革的国棉二厂,总共六大国棉厂。地址就是现在的中原区,建厂前被称为西郊的荒凉之地。

80年代六大国棉厂迎来历史上最鼎盛辉煌的时期。

每年上缴的利税占郑州税务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员工数量最多的时候,拥有10多万工人,大大带动中原区的建设发展和繁荣。这里有完善的学校、医院、住宿,还有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

棉纺厂工人的收入高且稳定,加上补助一个棉纺工人每月收入五六十元。周边人以能进入棉纺厂上班和嫁娶棉纺工人而感到荣耀和骄傲。

纺织厂的姑娘们被郑州市民亲切地称为“纱妞”,当时“纱妞”相当于现在的白领。“纱妞”选对象,一是工人,二是军人,小干部排最后。当时的小干部月收入也才二三十元。

那个年代,工作岗位能够接班。第一代棉纺工人退休以后,子女成为了第二代棉纺工人。

那个年代,中原区也因此成为郑州最繁华的一个区。

进入90年代,国棉厂开始长达10年的连续性亏损,长期的亏损让各方面都不堪重负。

1998年,国棉二厂宣告破产。大量的纺织工人开始下岗,不得不考虑再就业的问题。

进入21世纪初期,几大国棉厂开始了“改制重组、搬迁改造”,几大房地产集团相继收购了六大棉纺厂。

今天,我们从国棉四厂进入,国棉五厂出来,纪念棉纺厂那段辉煌岁月的牌坊还在,里面却只剩下一排排老旧的房改后的家属楼和整改中残破、脏乱不堪的路面。

大门进去的主路两边开着各式各样的小吃店,我发现每几栋家属楼就被划成一个小片区,小片区外面装了个铁门供人们出入。每个小片区外面几乎都放置着一组雕花圆石桌石凳,只见这边三五大娘围坐闲聊的,那里六七大爷打牌玩儿的,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个遍地充满激情和干劲的地方。

我们找个石凳坐下歇息,问旁边的大娘,工厂在哪里呢;大娘有点警惕意识,反问我们来干嘛的,打听工厂做什么;我们说明来意后,大娘指着与大门相反的远处说,厂区在那边,上面盖的新房子那一片就是。

我们顺着这个方向一直走,直走到一个路口,头顶的地方有个路标,原来这是棉纺西路了,路的那一头果然有一片崭新的楼盘。

曾经叱咤风云的国棉六大厂,短短三四十年间,就被时代狠狠抛弃,成为历史,估计当时的每一个郑州人都无法预料得到。

据我所知,郑州国棉厂这起倒闭事件绝非个例,90年代国营企业的倒闭潮是席卷全国各地的。我猜测倒闭的原因差不多那几样:体系过大;人员臃肿;成本过高;管理不善;有用的制度没有,没用的制度一堆;能用的人才没有,没用的人来添乱。当然,更重要的可能还是经济体制改革,放开私有经济,允许市场自由竞争。

不晓得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这个年代适不适用,反正我更加心疼的是那些原本衣食无忧还略有优越感的工人阶级兄弟们,多少人一夜之间生活无着,四处奔波,各谋出路。因为不止我的父母,我家族里的长辈,大多数就是那场倒闭潮里失业大军中的一员。

而我,作为曾经辉煌的工人阶级的下一代人,还没长到接班的年纪就亲眼见证了父母,家族长辈们纷纷下岗自谋出路的场景。

永远记得,国企辉煌的那段岁月,他们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样子,做什么都极有干劲,那是他们激情燃烧的岁月。

更加记得,下岗后的他们颓废沮丧,矛盾四起。而后,服从命运,咬金牙根,艰难谋生。都说贫穷夫妻百事哀,我想说贫穷兄弟姐妹之间也是百事哀的。

这种困境有很多人直到他们领上退休工资,开启退休生活才真正得以解脱。

所以我觉得我能够想象得出来,那些曾以为傲的纺织工人,此后经历了一段怎样艰难的岁月。

在国家这个大机器面前,我们个人是极其渺小而微不足道的存在,很多时候个人的命运其实是不能由自己主宰的,我们能做的仅是一小部分而已。

网上很多人说,直到现在,不管郑东新区如何崛起,仍有很多人怀有很深的“西郊情怀”。我想,他们更加怀念的应该是那曾经的荣耀与激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