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商务部研究院相关数据表明:中国民营企业涉案率居高不下,每年企业纠纷案件超490万。我国企业每年因合同欺诈等信用缺失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中国每年约有100万家民营涉资不抵债而破产倒闭,每24小时就有2800家中小企业关门。
这一系列的数字...
据国家商务部研究院相关数据表明:中国民营企业涉案率居高不下,每年企业纠纷案件超490万。我国企业每年因合同欺诈等信用缺失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中国每年约有100万家民营涉资不抵债而破产倒闭,每24小时就有2800家中小企业关门。
这一系列的数字背后,大多是中小企业法律意识淡薄而导致!企业不懂不重视法律,严重制约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在面临法律纠纷时的抵抗力几乎为0。
这不禁让大状菌想起,任正非的那句:拥有法治理念的企业才能走得更长远啊……
1
没有法律意识,在很小的事情都会吃亏
美国新晋总统川普,在中国维权Trump有关商标,打了十年的官司。2006年,中国有一个叫董伟的人,早十几天把“川普(TRUMP)”注册到了自己名下,川普和董先生打了近十年官司,川普四连败,2015年最新的一个判决下来,川普又输了,还赔了100元诉讼费!
腾讯、阿里巴巴、京东这种大公司,也在商标吃了不少大亏。比如微信、天猫等有关的大量商标都被别人抢注,现在还在艰难的打官司。就连“京东”这个商标,之前也不属于京东商城。京东在这事上打官司很多年,费了老鼻子劲才拿回来商标权的。花费的时间和银子,就没法提了。
苹果这种土豪公司,也在商标问题上交了巨额学费。比如当年跟深圳唯冠争夺iPad的商标案,最终可花了4个亿才买回的,一个字母一个亿啊!
而如果不懂法律,往往就会为以后的麻烦埋下伏笔!
回顾近些年来,上市公司大股东及高管的婚变涉及金额庞大的财产分割,且致使股价非常规波动的案例屡见不鲜。这些高净值人群,他们往往思考如何创造财富,却忽略了法律风险,最后个人损失惨重。
你可能很擅于经营企业,但是如果你不懂法律,那么就等于把你的企业赤裸裸暴露在外,经营风险大大提高。所以你不仅不能不懂法,还要擅于用法。
2
规避法律风险,你需要懂多少?
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企业家都会在面临法律风险时能那么妥帖的处理问题,有很多人甚至会说:“我哪有这么多时间,花几个月来研究法律条文?”“法律条文太复杂了啊,我看几个字就想睡觉。”
这不,大状菌给大家送来企业常见法律风险及防范一览表,干货满满,快收藏起来!
一、公司企业治理结构
▌法律风险点1、公司章程是工商登记的文本,股东之间未签订股东协议。
风险评估:固定的公司章程版本无法体现股东成立公司的真实意思,股东之间的权利义务难以产生法律认定的效果。
防范措施: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公司章程,补签股东协议。
▌法律风险点2、股东会、董事会职权不明确,议事规则不清晰,无会议决议记录或决议随意。
风险评估:重大事项决策、执行缺乏法律约束力,发生纠纷法律救济无保障。
防范措施:明确“两会”职责和议事规则,建立会议制度。
▌法律风险点3、股东出资不到位,股东之间互相有经济往来,名为出资实为借贷或名为借贷实为出资。
风险评估:股东之间容易产生纠纷,公司法定资本金不足。
防范措施:落实出资义务,理顺股东与公司的关系。
▌法律风险点4、股权设置不合理,重大事项难以决策,公司僵局。
风险评估:公司重大事项难以决策,容易造成公司僵局。
防范措施:设置合法合理的股东结构。
▌法律风险点5、股东出资完成,公司成立后,股东利用控制公司财务便利,将出资挪用或抽逃。
风险评估:损害公司及其他股东利益,承担抽逃资金的行政或刑事责任。
防范措施:规范公司财务制度,落实监督机关的职责。
二、内部经营管理
▌法律风险点1、公司企业机构设置不足或臃肿,各机构职责缺位或交叉。
风险评估:运行效率低下,各机构玩忽职守或滥用职权。
防范措施:组织机构设置与企业业务特点相一致,能够控制各项业务关键控制环节,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避免职能交叉、缺失或权责过于集中。
▌法律风险点2、公司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素质不高,队伍参差不齐,人才流失严重,优秀人才进不来。
风险评估:公司企业人力资源保有量不足,缺乏活力,企业发展后劲匮乏。
防范措施:设置科学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并严格考核评价,以此作为确定员工薪酬、职级调整和解除劳动合同等的重要依据,增强企业文化建设。
▌法律风险点3、产品或服务质量有问题,客户不满意投诉多,售后服务跟不上。
风险评估:客户逐渐流失,产生违约或产品质量纠纷。
防范措施:建立严格的产品或服务质量控制和检验制度并严格执行;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妥善处理客户提出的投诉和建议。
▌法律风险点4、公司企业公章无使用审批制度,尤其是分公司、办事处公章使用混乱。
风险评估:分公司、办事处的公章是本公司要承担责任,公章使用不当可能产生对外举债的风险。
防范措施:建立公章使用管理制度,并严格落实执行。
▌法律风险点5、合同签订后,生产或服务部门无法完全履行合同,营销部门与生产、服务部门脱节。
风险评估:合同无法履行或不完全履行,承担违约责任。
防范措施:加强部门之间的整合沟通,营销、生产或服务部门人员参与业务谈判、签订合同。
三、人力资源与劳动管理
▌法律风险点1、招聘过程简单化、形式化,不注重入职审查应聘人员的有效身份证件、学历证件、等级证书、资格证书、技能证书等。
风险评估:劳动者以欺诈手段入职的,导致劳动合同无效;招用与其他用人单位尚未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给其他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防范措施:严格招聘程序,加强对劳动者入职审查。
▌法律风险点2、未按照劳动法履行告知义务,未让员工签收规章制度。
风险评估:员工可能以欺诈为由,导致合同无效;规章制度对合同无效,举证困难。
防范措施:规范员工入职法律文本,签订员工入职声明。
▌法律风险点3、员工入职未签订或迟延签订劳动合同,尤其是人力资源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
风险评估: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一个月后仍未订立劳动合同,需支付双倍工资;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防范措施:建立并执行合法合规的劳动合同管理制度,员工入职一个月内签订劳动合同,并定期清查。
▌法律风险点4、未缴纳或拖欠员工社会保险费;员工承诺不缴纳社保,由用人单位直接给予补偿;员工不提供资料,社保无法办理。
风险评估:员工以此为由要求支付经济赔偿金,劳动行政部门处罚,发生工伤事故由企业承担相关费用。
防范措施:及时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要求员工提交书面法律文本,保存证据;拒不提供资料且流动性大的员工不录用。
▌法律风险点5、试用期随意解除劳动合同;试用期不给员工上保险;口头约定试用期不签劳动合同,试用期合格就签劳动合同,不合格就不录用。
风险评估:用人单位随意解除劳动合同要支付经济赔偿金,试用期不购买社保要承担相应责任,不签劳动合同的支付双倍工资。
防范措施:签订劳动合同,明确约定符合法律规定期限的试用期,在试用期不合格或其他法定条件可以解除合同。
四、合同与应收账款管理
▌法律风险点1、未对合同对方资质(营业执照、业务许可文件)进行审查,未对合同对方信用进行审查。
风险评估:合同难以履行,应收账款回收难,即使通过诉讼也难以执行到位。
防范措施:审查合同向对方的资质以及信用情况。
▌法律风险点2、未按内部顺序履行签订手续,合同先履行后签订,擅自调整已审批合同的内容,先签章后填写合同内容。
风险评估:影响合同的具体内容,一旦对方违约,导致维权缺乏依据。
防范措施:建立合同管理制度,严格依照合同起草、审查、会签等合同订立流程。
▌法律风险点3、合同上载明的当事人名称与实际签章不符,合同章加盖不符合规定,合同未载明签订日期。
风险评估:影响合同的效力,一旦对方违约,导致维权缺乏依据。
防范措施:加强合同签订审查,建立合同备案制度。
▌法律风险点4、合同全部或局部条款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社会公共利益;订立合同的主体不合格;代理人逾越权限;意思表示不真实;显失公平。
风险评估:可能导致合同无效的或可撤销。
防范措施:严格合同签订和审查流程。
▌法律风险点5、合同未约定货物的单价、数量、验货标准,未约定交货的方式、付款的时间以及方式,未约定违约责任、未约定或约定纠纷解决方式不合法。
风险评估:如果发生诉讼,维权困难,货款计算缺乏依据,是否交货举证困难是否付款事实难以查清,违约责任缺乏计算标准,争议解决方式可能对己方不利。
防范措施:建立合理合法的合同,完善合同必备条款,预防可能发生的风险。
五、财务税务管理
▌法律风险点1、不及时催收应收账款。
风险评估:应收账款过诉讼时效,丧失胜诉权。
防范措施: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及时催收并保留催收记录或对账单。
▌法律风险点2、票据上不写收款人或在票据上未对背书转让加以限制。
风险评估:在票据失控时被他人利用而造成经济损失。
防范措施:加强票据的管理,严格遵循票据的规定执行。
▌法律风险点3、企业作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在履行纳税义务、扣缴税款义务的过程中,由于自身存在的对税收政策的理解适用偏差和实际操作的行为偏差,或者由于税务机关的执法偏差。
风险评估:被税务机关处罚,造成经济损失,损害公司企业形象。
防范措施:防范税务政策风险必须针对我国税收政策数量多、变化快、政出多门、执法重叠、专业性强的特点,做到对税收政策的正确理解、全面把握、及时更新和准确适用。
▌法律风险点4、应纳税额的核算与税务部门的认定不一致。
风险评估:补征或追征应纳税额,被税务机关处罚,造成经济损失,损害公司企业形象。
防范措施:财务、业务等涉税人员加强税收法律、法规和各种税收业务政策的学习,了解、更新和掌握税务新知识,提高适用税收政策的能力和规避企业税务风险的能力。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