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银保监会正式发布《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下称“正式稿”),相较于征求意见稿,“正式稿”对部分条款进行了修订或补充。
第一财经注意到,在相关条款和规则上,与公募基金进行了对标。比如补充内控隔离和交易管控要求,引入公平交易制度,强化管理人利益冲突监管。
“成立理财子公司后,因为可以直接去投资股票,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就会更加严格。比如利益冲突这块,在证券基金行业是已经实施多年的管理规定,而银行理财此前对从业人员的管理没有细化到这个程度。”某股份银行资管部老总表示。
对标基金
“正式稿”对管理人利益冲突的监管进行了明确,这也符合银行资管人士此前的预期。
“正式稿”第四十七条指出,“银行理财子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理财业务人员,其本人、配偶、利害关系人进行证券投资,应当事先向银行理财子公司申报,并不得与投资者发生利益冲突。银行理财子公司应当建立上述人员进行证券投资的申报、登记、审查、处置等管理制度,并报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备案。”
《基金法》第十七条也有相关表述,“公开募集基金的基金管理人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其本人、配偶、利害关系人进行证券投资,应当事先向基金管理人申报,并不得与基金份额持有人发生利益冲突。公开募集基金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建立前款规定人员进行证券投资的申报、登记、审查、处置等管理制度,并报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备案。”
“有可能不是故意的,单纯就是不懂就把信息泄露出去,乃至出现老鼠仓。”上述股份银行资管部老总对第一财经表示。
对于投资的监管要求,“正式稿”第四十三条也指出,银行理财子公司应当将投资管理职能与交易执行职能相分离,实行集中交易制度。
具体来看,银行理财子公司应当建立公平交易制度和异常交易监控机制,对投资交易行为进行监控、分析、评估、核查,监督投资交易的过程和结果,不得开展可能导致不公平交易和利益输送的交易行为。
根据“正式稿”,银行理财子公司应当对不同理财产品之间发生的同向交易和反向交易进行监控;同一理财产品不得在同一交易日内进行反向交易。
同样,《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公平交易制度指导意见》第二十条指出,公司应严格控制不同投资组合之间的同日反向交易,严格禁止可能导致不公平交易和利益输送的同日反向交易。
某股份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分析称,“两只产品反向交易有可能为了避免倒仓,特别是不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比如a产品中的一只券有踩雷风险,b产品去接这个券,就可以保住a的净值,有点池化运作的感觉,也是为了避免利益输送。”
“我理解,“正式稿”下发后,和以前的差别就是把‘池化’改成单独建账。”其进一步表示。
又如公募基金的流动性新规,将投资比例再度限制为单只开放式基金主动投资于流动性受限资产的市值合计不得超过该基金资产净值的15%,同一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全部开放式基金持有一家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不得超过该上市公司可流通股票的15%等。
同一银行理财子公司全部开放式公募理财产品持有单一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不得超过该上市公司可流通股票的15%。
“以前没有这么系统性规范性的文件,未来的管理更加规范化,这也是大趋势。”华东地区一位农商行资管部副总也对第一财经表示。
争议“冲击”
业内人士表示,银行本身长期作为此类投资的参与者,其在理财产品中固定收益资产(债券、货币市场工具等)占比约为六成。银行理财子公司一旦发挥固收投资的资源优势,并依托母公司在流动性管理上的支持,很可能替代公募基金同类产品的市场份额。
12月3日,深圳一位公募基金老总坦言,“感觉对基金公司的冲击还是挺大的。正式稿下发后,我们也在组织大家进行学习。”
“我觉得(理财子公司)对公募基金的冲击并不大。银行系也有自己的公募基金,资管新规出来前,银行理财业务和公募基金也有一定的重合。理财业务的核心是刚兑和对客户的预期收益,一旦变成净值型,同样接受市场检验,是落实到具体的产品之间的竞争。”不过,博人金融总经理宋光辉表示了不同的观点。
“银行理财包括银行理财子公司在固收业务碾压基金也是一直客观存在的,资管新规出来后则是削弱了银行理财的竞争力。如果银行理财业务是从无到有,对基金公司肯定是冲击。而现在银行理财已经做到30万亿,如果有影响也早已体现了。”宋光辉告诉记者。
需要看到的是,虽然银行理财子公司可以配置股权,但考虑到目前子公司都还处于准备阶段,子公司实质开展业务尚有时日,预计需要两年左右,短期内理财资金入市规模有限。
银登中心理财年报显示,2017年底,我国商业银行理财规模约29.5万亿,其中权益类投资2.8万亿,占比约9.5%,其权益类投资绝大部分是参与定向增发、结构配资、股票质押等类固收投资,直接二级市场委外投资占比较低。
“现在银行直接进入股市的比例不高,更多还是通过定增等形式。还是要在宏观层面进行匹配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合作讨论。”上述股份行资管部老总也表示。
宋光辉进一步表示,监管细则层面参考了公募基金,防范利益输送、公开发行等,但与公募基金最大的不同是,银行理财子公司可以投资非标,而公募基金则禁止投资非标。
截止目前,已有16家上市银行公告拟设立理财子公司,四大国有银行已全部公告设立,四大行子公司注册资本总计达530亿元。
□姜 珊
“一元钱就能买理财产品。”曾经只有互联网理财平台才能提供给客户的理财机会,现在银行理财也可以做到了。6月6日,工商银行全资子公司——工银理财在北京发布六款新规产品,其中有理财产品投资门槛低至一元。
一元理财产品也并非工行一家独有,随着建行、工行、交行的理财子公司陆续开业,有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理财子公司也获批筹建,如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等。银行理财产品迈入了新的时代。
新产品有何特点?提起传统银行理财产品,大多数投资者都会有投资门槛高,购买流程较为繁琐,收益率也不够高的印象。然而,近期工银理财新推出的产品却完全突破以往银行理财的固有模式,6月6日发布的三大系列共六款创新类理财产品,其门槛都是一元钱即可购买,之后,该行又推出三款新产品,其中两款产品仍是“一元理财”产品。两批共计7款理财产品主要有三大特色:一是投资门槛低。与动辄五万元、十万元起步的传统理财产品相比,固定收益类和混合类产品的最低起投点均为1元,可以满足许多中小投资者的理财需求。二是体现长期投资理念。投资期限较传统产品有所拉长,据了解,有4款固定期限产品,其投资期限分别为736天、1+4年、737天、1102天;另外3款无固定期限产品,开放频次也相对较低,其中“工银理财·全鑫权益”两全其美系列开放净值型理财产品2019年第1期设定了3年封闭期,封闭期过后每年开放一次,其余两款开放频次分别为每年、每季度定期开放。一位工银理财投资专员表示:“以往的银行理财产品多为90天、180天、360天,新产品这样的设定,适合流动资金较为充裕的投资者,也是为了给投资者长期稳定的回报。”三是股权投资聚焦科创企业。其权益类产品以科创企业股权为投资标的,为投资者开辟了分享企业成长红利的新途径。
许多投资者会问这样低门槛、长期持有的理财产品,其风险如何?据了解,首批一元理财产品均为中等风险,即“产品不保障本金,风险因素可能对本金和预期收益产生一定影响”。而第二批两款1元理财产品均为中低风险,即“产品不保障本金但本金受风险因素影响较小”。可以看到,新理财产品仍适合大部分较为谨慎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
此外,理财子公司新推出的产品均属于净值型理财产品。理财产品的介绍中,不再有“保本理财”和“预期收益率”的字样。
除了投资门槛、风险等级、期限,与传统理财产品相比,投资者还需要关注哪些点?对于净值型理财产品来说,投资者需要提高对理财产品相关费率的关注度。工银理财新推的这几款一元理财产品都收取哪些费率呢?这七款理财都包括了托管费、固定管理费和销售手续费。其中六款产品的托管费费率为0.02%,一款为0.03%。固定管理费率作为商业银行资管业务、理财子公司的重要收入来源,从7款产品来看,收取的费率基本在0-0.5%之间,其中“工银理财·‘鑫得利’智合FOF封闭净值型理财”不收取固定管理费。此外,理财产品的销售也涉及成本,而这块费用也由投资者承担,这7款产品销售手续费的费率在0.1%-0.4%不等。
对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收益的影响最大的是超额收益部分,银行过去通常采取超额留存的办法,即“超过最高预期收益率的部分作为管理费”,投资者只能获得银行事先规定的收益。但净值理财产品规定了浮动管理费率,浮动管理费率直接规定了投资者与理财子公司如何分配超额收益。这七款产品中有五款有浮动管理费率条款,对超出业绩比较基准的部分,收取20%-80%不等的管理费;另外2款产品不收取浮动管理费。其中,最新推出的两款固定收益类产品,浮动管理费收取比例较高。比如“工银理财‘鑫得利’恒鑫固定收益类737天封闭净值型理财”的产品年化收益超过4.4%的部分,20%归客户所有,80%作为投资人的浮动管理费。
除了管理费,要判断一款净值型产品是否值得购买,还要看该理财产品合同中的资金投向。工银的七款产品有两款为混合类、五款为固定收益类。笔者建议投资时风险回避投资者以稳健收益为主,在产品投向时更多以固收类为主,再适当投资一定比例的权益类或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的资产,有利于在稳健的基础上有机会获得更高的收益回报。投资者购买前先看看理财产品的说明书,可以重点关注主要投资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陪伴优秀企业的业绩成长与实现估值增值的双赢。
受债券市场震荡影响,近期银行净值型理财收益出现明显波动,部分产品出现账面浮亏,引发投资者关注。对于稳健的银行理财产品而言,净值波动是否会成为常态?在分析人士看来,净值型理财产品在债市大幅调整时出现小幅回撤是正常现象。在打破刚兑的背景下,投资者需改变观念,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审慎选择合适的投资产品。
多款理财产品出现浮亏
6月以来,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出现大幅波动。以某股份制银行代销理财子公司的固收类理财产品“季季开 1号”为例,该产品成立于4月17日,成立初期净值平稳增长。但5月下旬以来,单位净值连连下跌,6月3日首次跌破本金,跌至0.9997,截至6月11日,继续回落至0.9988,近一月年化收益率显示为-4.42%。
根据产品说明书,“季季开 1号”为净值型产品,收益特征为非保本浮动收益,首个投资周期业绩比较基准为年化3%-4.3%。从投资品种计划配置比例来看,投向固定收益类资产(含标准化或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不低于80%。风险等级为R2级(较低风险)。
另一款类似产品“季季开 2号”近日净值也出现下跌。该产品成立于5月13日,截至6月10日,单位净值跌至0.9994,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为-0.73%。
银行理财产品出现浮亏的情况并非个例。从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发布的理财公告来看,有不少于20款银行理财产品最新份额净值低于1,其中多数为刚成立不久的固收类理财产品。
6月18日,《金融投资报》记者查询中国理财网发现,截至当日,共有352款银行净值理财产品(含封闭式、开放式净值理财产品)最新净值低于1元初始净值。如贵阳银行发行的“爽银财富-金债定期1年第23期”,在6月8日及6月15日最新两期披露的份额净值均回落至1以下;哈尔滨银行发行的“丁香花理财智赢定开净值型01号08期”,最新披露的最新份额净值也跌至0.9981。
回归“代客理财”本源
“为何标明了低风险理财,还出现下跌?”“净值波动是否意味着本金亏损?”对于理财产品净值波动,投资者表达了自己的疑惑。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近期出现净值波动主要是由于银行固收理财的投向债券比例较高,因此受到债券市场调整冲击。从今年债券市场表现来看,顶部区间在4月中旬至5月间,如果理财产品在这个时间区间内进行债券建仓,后续净值化下跌是大概率事件。“经过此次调整,债券投资价值逐渐回升,投资者无需过度恐慌,理性对待产品净值短期波动。”
在天风证券分析师廖志明看来,净值型理财产品在债市大幅调整时期出现小幅回撤,与债券基金表现类似,这是正常的,也恰恰说明银行理财开始回归“代客理财”之本源,真正打破刚性兑付。“资管新规出台前,商业银行多数理财产品采取‘预期收益率’宣传销售,运用资金池等模式兜底,这让投资者以为银行理财保本保收益是常态,但刚兑模式蕴藏了巨大的风险。”
除债市调整影响外,在资管新规之下,银行理财产品对债券的估值方法也发生了变化。可使用摊余成本法的产品大大受限,绝大部分产品必须采用市价法来估值。
“采用市值法将直接根据底层资产价格表现计入产品净值,若底层资产价格波动较大,直接反映在产品层面,其单位净值变化就大。”普益标准副总经理陈新春表示,比如近期债券市场总体走熊,价格下跌幅度较大,按市值法估值,则债券类理财产品的净值下跌幅度大,甚至会产生负收益。
天风证券研报预计,如果债市持续下跌,净值低于1的银行理财产品数量还将上升。
改变“保本稳赚”观念
需要留意的是,短期账面的负收益并不代表实际的负收益。陈新春表示,“以股票投资为例,短期股价的下跌会带来亏损,但如果长期持有,价格依然会涨回来,长期看依然是盈利的。债券类理财产品同理,债券价格有涨有跌,最终市场价格会向内在价值回归,只要不短期赎回,账面的负收益并不会带来实际的负收益。”
在打破刚兑的背景下,业内人士建议,投资者需改变银行理财保本稳赚的观念,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辨析风险,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审慎选择合适的投资产品。
从银行的角度来看,针对理财产品特别是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投资者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陈新春认为,做好投资者教育,必须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理念必须正确。理财经理需要站在客户的角度,纠正“净值型产品就一定会亏损”的观念,让客户理解打破刚性兑付其实是摆脱了银行赚差价,银行只收取一定的管理费,客户能够分享更多产品的超额收益;并且通过长期投资能够平滑净值波动,客户在长期能收获经济发展和企业成长的红利。
二是语言务必易于理解。在跟客户沟通过程中不要堆砌术语,要多采用贴近生活的比喻能够让客户更方便理解,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三是持续念叨,一以贯之。经过周期循环直到给客户形成潜意识的认知。
另一方面,廖志明认为,理财产品破刚兑后,投资者舒适区被打破,被动接受资管产品净值化,其风险偏好或被动提升,部分或流向权益类产品。同时,理财投资非标受限,产品收益率无法再通过非标提升,理财子公司需及时布局权益类产品,增加产品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