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保险误导销售忽悠了
当你迷茫的时候,一定有人会推荐你买保险。他们的话术多半是这样的:拿可锁定保额3.5%复利递增的保险产品,和银行的大额存单或者是国债进行比较,说明还是保险的投资收益高,类似下面这张图。
不过,你要相信了他的话,很可能会被误导,最终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产品。
以上面的30年国债为例,这是一款长期国债,长期国债通常是附息式国债,每年会支付两次利息,每100元面值国债每次可以获得1.66元的利息。显然,这与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的国债或储蓄是不一样的。
由于利息可以再投资,投资此类国债也是可以享受复利的。要是连这样的专业知识都没有,还怎么取得客户的信任?和在银行买的凭证式国债不同,附息式国债可以在市场上交易,流动性较强。
而关于终身寿险的3.5%复利,究竟指的是承诺的未来收益利率,还是指过往的结算利率,这个问题并没有说明。这款保险产品讲的是“保额按每年3.5%递增”,而不是保费,保额和保费相同吗?不看具体的合同条款还真不知道。
另外,国债和终身寿险的期限是不一样,像上面的国债期限是30年,还有一些中短期国债,期限是3年和5年的,而终身寿险的期限可以长达几十年,投资期限不一样的产品放在一起比较本身也是不合理的。
更重要的是,购买保险也会出现资金损失的风险,最常见的情况就是退保。因为退保时不是退回缴纳的全部保费,而是退回保单的现金价值部分,尤其是在刚投的前几年,现金价值都很低,往往几千上万元的保费仅能退回几百到几千元。
监管部门提示风险
在风险提示中,银保监会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三类误导消费的现象,囊括了上述案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
一类是隐瞒、混淆产品信息误导消费者。故意隐瞒保险产品属性,将具有相近保险责任的产品进行混淆,或混淆保险产品和其他理财产品,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比如以银行理财产品、银行存款、证券投资基金份额等其他金融产品的名义宣传销售保险产品;或者使用保险产品的分红率、结算利率等比率性指标,与银行存款利率、国债利率等其他金融产品收益率进行简单对比,给消费者造成误导,容易引发理赔争议或退保纠纷。
另一类是暗藏搭售误导消费者。在保险产品销售过程中,个别销售人员为提高销售业绩,以折扣优惠、公司规定、核保政策为由,变相误导消费者盲目投保高保额产品。也有部分网页、APP操作页面,以默认勾选、强制勾选等方式捆绑搭售,强制要求消费者购买非必要的产品或服务等,侵害了消费者自主选择权。
个人如何防范销售误导
首先,一定要确认保险合同内容后再投保。保险合同是投保人与保险公司订立的约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保险产品所提供的保障范围以合同条款中的保险责任为准,购买保险前,一定认真了解保险产品的承保机构、保障范围、除外责任、保费、保险金赔偿或给付条件等信息。例如,前文提到的3.5%的复利是承诺利率还是结算利率,都会在保险合同中写明。
其次,不随意委托,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包括不要随意委托他人办理投保,不要随意签字授权,注意保管好重要证件、账号密码、验证码、人脸识别等个人信息,线上、线下投保务必做到本人确认,谨慎对待签字、授权、付费等重要环节。
最后,如对保险产品或服务有异议,或在购买保险过程中存在纠纷等,要注意保留相应证据,及时向保险公司投诉,或向行业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必要时还可以根据合同约定,申请仲裁或向法院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