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还敢买理财产品吗
1、2022年理财产品当然是可以买的,而且很多理财产品是会在2022年推出的。可以选择的余地还是很多的。首先就是它涵盖的范围是比较广的,可以说涉及到整个行业的。
2、所以选择产品的余地是比较广的,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偏好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其次就是它的时间选择比较广的,理财它的产品类型比较多,时间选择也是比较广的。可以说从7天-3年都是有产品供自己选择的,这无疑给自己就是一大好消息。
3、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选择的,首先就是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风险类型的产品,然后对于产品的相关信息进行一些了解,比如资金管理人、收费情况如何这些。在了解了基金的相关信息之后,也要结合自身的资金数目与资金用途,再加上自身的家庭状况、生活状况与实际情况,来审慎地选择基金品种,从而获得收益,赚取买卖基金的差价。
2022不要买任何理财产品有什么说法
买银行理财产品最重要的是要明白这些理财产品的发行方是谁,其次是这些理财产品的最终投资标的是什么?以及自己的理财需求。
如果没有搞清楚这两个问题,就不要买。
1、银行理财产品多数以固定收益类产品和固收+产品,所以,尽管没有保本承诺了,一样是可以对风险有个基本的把控的。相信银行理财产品还会是大多数风险厌恶者的选择。
2、至于是不是银行自己发行的产品,最好认真看看理财相关协议,一定要问清楚这产品的发行是谁的,否则出了问题都找不到人解决。
3、最后,买不买还需要考虑清楚自己的理财目标,风险与收益的衡量。一般情况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类在3-5%左右,如果再高点的话,就需要认真考虑了。
2022年最稳的理财方式是什么
安全性:最稳是银行存款,然后是货币基金,再其次是债券基金,最后是混合基金、股票基金、股票等等。
买理财可以买R2风险等级或R3风险等级的一年期及以上理财产品,年化4个点一般没问题,有的能到4.5。
近年来,大数据、区块链等概念不断涌现。2021年,元宇宙的横空出世又让资本市场热闹了一把。然而,就在大多数人还在争论不休之时,一些骗子就已经利用概念悄然盯上了你的钱包。小编整理了一份2022年避坑指南,这些套路大家一定要小心!
一、以“元宇宙”名义非法集资
2月18日,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发布的《关于防范以“元宇宙”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以下简称《提示》)指出,近期,一些不法分子蹭热点,以“元宇宙投资项目”“元宇宙链游”等名目吸收资金,涉嫌非法集资、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
套路一:编造虚假元宇宙投资项目
有的不法分子翻炒与元宇宙相关的游戏制作、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概念,编造包装名目众多的高科技投资项目,公开虚假宣传高额收益,借机吸收公众资金,具有非法集资、诈骗等违法行为特征。
套路二:打着元宇宙区块链游戏旗号诈骗
有的不法分子捆绑“元宇宙”概念,宣称“边玩游戏边赚钱”“投资周期短、收益高”,诱骗参与者通过兑换虚拟币、购买游戏装备等方式投资。此类游戏具有较强迷惑性,存在卷款跑路等风险。
套路三:恶意炒作元宇宙房地产圈钱
有的不法分子利用元宇宙热点概念渲染虚拟房地产价格上涨预期,人为营造抢购假象,引诱进场囤积买卖,须警惕此类投机炒作风险。
套路四:变相从事元宇宙虚拟币非法牟利
有的不法分子号称所发虚拟币为未来“元宇宙通行货币”,诱导公众购买投资。此类“虚拟货币”往往是不法分子自发的空气币,主要通过操纵价格、设置提现门槛等幕后手段非法获利。
《提示》指出,上述活动打着“元宇宙”旗号,具有较大诱惑力、较强欺骗性,参与者易遭受财产损失。请社会公众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谨防上当受骗,如发现涉嫌违法犯罪线索,请积极向当地有关部门举报。
二、代理退保
中国银保监会2020年、2021年均就“代理退保”等乱象发布了相关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依法理性维护自身权益,远离“代理退保”“代理维权”不法行为侵害,防范警惕以下风险。
1.侵占投诉维权资源 影响纠纷解决程序
不法分子为了谋取利益冒充监管部门、法律工作者或金融机构工作人员骗取信任,谎称可办理全额退保、逃废债务、修复征信等事宜,诱导消费者委托其“代理维权”后,用编造事实、伪造证据、提供虚假信息等手段进行恶意投诉,违背诚信甚至突破法律底线,不仅侵占消费者正当的投诉维权渠道和资源,扰乱金融市场正常秩序,还可能涉嫌违法犯罪。
2.危害消费者财产安全 暗藏集资诈骗风险
“代理维权”以“维权”之名行“牟利”之实,如鼓动保险消费者退保正常的保险合同,并收取高额“代理维权”手续费,退保后还会诱导消费者“退旧买新”,购买所谓“高收益”理财产品,甚至截留侵占消费者退保资金,暗藏集资诈骗风险。此外,消费者如受蒙骗退保正常的保险合同,不仅丧失风险保障,未来再次投保时,由于年龄、健康状况的变化,可能面临重新计算等待期、保费上涨甚至被拒保的风险。
3.危害消费者信息安全权
不法代理维权组织取得消费者委托后,会要求消费者提供身份信息、通信信息、家庭住址、金融账户、保险合同等敏感信息,个人信息存在被恶意使用、违法泄露或买卖等风险。个人信息泄露后患无穷,可能使消费者蒙受损失,危害消费者信息安全和人身安全。更要注意防范诈骗分子以“解决债务”“修复征信”等说辞骗取银行卡账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进行盗刷或转账的风险。
不法“代理维权”“代理退保”风险高、危害大,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醒广大消费者要根据自身需求理性消费金融产品,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