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命名 正文

《中国审计》2024年第8期专栏文章“做实研究型审计 赋能高质量发展

扫码手机浏览

  《中国审计》杂志2024年第8期刊发专栏系列文章“做实研究型审计  赋能高质量发展...

  《中国审计》杂志2024年第8期刊发专栏系列文章做实研究型审计  赋能高质量发展——审计署2023年度部分优秀审计案例先进个人经验分享厅党组书记、厅长张耀鼎阅后批示:此组文章皆为审计署优秀审计案例先进个人所撰,凝集思路,荟萃经验,彰显担当,读后受益匪浅,启迪良多,纸上得来亦不为浅。望全体审计人员虚心学习,认真研读,勤奋践行,取得更好成果,实现更大进步,不负信任重托现将此组文章转发全体审计人员,望认真学习并有效运用于工作实践,全面提升工作质效。

  做实研究型审计  赋能高质量发展

  ——审计署2023年度部分优秀审计案例先进个人经验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坚持依法审计,做实研究型审计,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打造经济监督的特种部队,把问题查准、查深、查透。随着经济监督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开展研究型审计,以高质量审计成果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为摆在审计机关面前的紧迫任务和重要课题。审计干部是高质量审计成果的直接贡献者,是新时代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最为宝贵的资源、最可倚重的力量。他们以党中央决策部署为标尺,以法律法规为准绳,紧扣政治政策项目资金主线开展工作,不断提高政治能力;他们坚守经济监督定位,聚焦财政财务收支主责主业履职尽责,持续增强专业本领;他们大胆监督、敢审敢严,通过全面客观揭示问题、科学精准提出建议、督促整改完善制度,打造国家审计金字招牌。涓涓不塞,是为江河;源源不断,是为奋斗。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审计担负重要使命。审计干部如何做实做深研究型审计,推动审计高质量发展?本期封面专题特别约请审计署2023年度部分优秀审计案例先进个人,分享他们在各自领域开展研究型审计的经验做法,展现新时代审计人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突破能力,为实现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搭建展示交流平台。

  科学谋划查问题 求实创新提质效

  夏陈亮

  (作者系审计署金融审计二局二级巡视员,从事审计工作29年,荣获审计署2023年度优秀审计案例先进个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站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对更好发挥审计在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中的独特作用作出重要部署,强调要做实研究型审计,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打造经济监督的特种部队,把问题查准、查深、查透。审计人员应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运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推进研究型审计,不断增强能查能说能写本领,以高质量审计成果为党中央治国理政提供决策参考。笔者分享一些开展研究型审计的心得感悟,望能与审计同行共同探讨。

  胸怀全局,用战略思维统筹谋划

  坚持战略思维,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是做实研究型审计的关键。战略思维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思维方式。审计实践反复证明,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审计工作才能取得扎实成效。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金融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的金融方针政策,充分运用战略思维思考分析战略问题,从全局看,从长远看,心怀国之大者,聚焦主责主业,从讲政治的高度,整体谋划金融审计工作的方向和重点,既沿着政治政策项目资金这条线发现问题,又反向沿着资金项目政策政治这条线提炼问题,以高质量的审计成果为党中央治国理政提供决策参考,更好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打好防控金融风险攻坚战,推动金融改革。如在2022年对某部委开展审计时,我们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治理的战略高度,深入研究我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政策出台的背景和国际PPP模式特点,以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同效应,将财政、金融、企业审计融合贯通,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取得了良好效果。

  开拓思路,用系统思维发现问题

  坚持系统思维,善于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发现问题是做实研究型审计的基础。系统思维是指以系统论的原理和观点为指导,对事物进行分析和认识的思维方式。客观事物不但作为矛盾而存在,而且作为系统而存在。发现问题必须具有系统思维,把事物作为系统来认识,重视事物的整体性以及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耦合性和协同性。在审计工作中往往会遇到这一类情况:面对大量审计资料和审计数据,如果只是局部地、静态地开展分析,难以发现隐匿其中的问题;如果系统地看问题,从事物间的联系和异常变化规律中去分析,发现问题就顺理成章。如在对某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进行审计时,我们运用系统思维,从整体的角度分析企业基本情况:一家民营企业在国际贸易业务中的结售汇业务排在全行第一,但该企业非一线知名企业,所在城市非一线或沿海城市,驻地海关业务在全国排名也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且该企业同期存货以及商品的储存能力远低于实际商品销售数量,近期也没有进行大规模海外并购业务,种种迹象表明其贸易背景可能存在虚假。我们通过核实企业运输单据、增值税发票,揭示了该企业虚增资产规模和销售收入进行财务造假的问题。

  统筹兼顾,用辩证思维分析问题

  坚持辩证思维中的两点论重点论是做实研究型审计的保证。运用辩证思维,就是要坚持以全面的、发展的、系统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坚持运用两点论重点论,既要看到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次要矛盾或矛盾的次要方面,打好总体战;还要学会弹钢琴,统筹兼顾,打好狙击战,牵住审计成果这个牛鼻子,取得以点带面、纲举目张的效果。在审计项目前期,我们按照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模式,对被审计单位总体情况和各项财务指标的变化趋势进行总体分析,既掌握被审计单位的总体情况,又经研究分析,由海量数据的面找到单个问题的点,抓住重点方向和重点问题,找准疑点线索。在审计项目中后期,我们通过核查前期数据分析发现的疑点,根据数据特征和数据规律举一反三由点到面系统分析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聚焦主责主业查深查透典型案例和重大问题线索。 通过坚持两点论重点论的辩证思维,做到点面结合,既保证有充分、足够的违规问题金额和事项支撑审计报告的,又形成亮点突出的典型事例支撑审计报告的,将审计查处具体问题与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结合起来,提出高质量的审计建议。

  与时俱进,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

  坚持创新思维,不断创新审计思路是做实研究型审计的原动力。创新思维是一种因地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科学思维。我们要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和自身思维定式的局限,坚持运用新理念、新举措解决审计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在地方商业银行风险调查项目试审时,我们针对其特点将流动性风险的监测和分析作为审计关注重点。因没有现成的经验,我们认真研究原银保监会出台的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方面的制度,学习《巴塞尔协议》中《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关于流动性风险各项指标的计算方法,并根据审计核实后的信用风险重新测算流动性风险,确保专项审计报告能完整全面地反映地方商业银行风险状况。同时,创造性地从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公司治理结构、资本金补充等方面研究专项报告的框架,结合相关数据,探索分层、细化的审计思路,拟定的审计方法、编写的调查方案在审计项目实施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慎思守志,求实创新。做实研究型审计,审计人员既要有科学的思维和方法,也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心态,还要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信心,审计工作才能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如臂使指,指哪儿打哪儿,打哪儿成哪儿。  

  精准揭示重大问题 服务金融高质量发展

  张太平

  (作者系审计署驻太原特派员办事处金融审计处副处长,从事审计工作13年,荣获审计署2023年度优秀审计案例先进个人。)

  揭示问题是审计的基本职责,目的是推动解决问题。审计人员应着眼于治已病、防未病,深入开展研究型审计,紧紧围绕具体审计项目,沿着政治政策项目资金这条主线,精准揭示重大问题,以及问题背后存在的风险隐患。笔者立足所从事的金融审计工作,从精准揭示重大问题、促进金融行业健康持续发展入手,分享做好研究型审计的一些思路和方法。

  强化数据思维,深入研究异常行为

  大数据时代,各行各业都在产生庞大且复杂的数据,所有的经济活动以数据的形式呈现,其中金融行业的业务数据尤为复杂。在开展金融审计时,审计人员要紧跟金融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按照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模式,以服务实体经济、完善金融

  体制、防范化解风险为出发点,以数据引领为支撑,以审计业务数据和互联网数据为抓手,从海量数据中聚焦异常,锁定重点,及时揭示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监管部门存在的风险隐患。

  立足审计方案,既强化整体趋势分析,又沿着审计重点开展聚类分析。聚焦财政财务收支主责主业,深入分析财务数据,利用审计模型和其他专业系统或平台,设定关键参数,通过数据比对和关联交叉分析,深层次挖掘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的异常变动,再反向判断业务的真实性与合理性,揭示隐藏在数据背后的企业真实经营状况。同时,将单一行为进行聚类分析,查找普遍性、典型性、倾向性问题,真正实现研究一年、审计两个月。如在某金融审计项目中,我们

  通过数据关联分析发现,企业资金流和货物流等存在不一致的情况,进一步核查发现该企业利用虚假贸易骗取贷款的问题。

  科学精准画像,准确把握重大问题

  要想从纷繁复杂的审计事项中突出重点、抓住核心,就要牢牢把握金融审计的特点,牵住牛鼻子,突出政策、风险、安全三个重点,紧盯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深入研究审计发现问题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精准把握被审计单位重点风险和重要风险点,找出问题事项涉及的重点环节、重点岗位和关键人物,从政治高度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机制成因,充分发挥金融审计在揭示风险和反腐治乱中的重要作用。在核查重要审计事项时,要对整个业务的重点环节、相关责任人以及利益关系进行画像,梳理从业务发起、中间审批到最终决策的全过程各环节,绘制审批流程图,依照时间节点确定链条上的每个环节责任人。秉持一竿子插到底的态度,坚持打破砂锅问到底,对异常环节相关责任人、参与人员采取谈话问询等方式,获取审计证据;结合法律法规与被审计单位内部规章制度,建立审计证据之间的正确联系,还原事件真实面貌。

  重点环节画像。从会议纪要、会议记录和审批签报等资料中提取关键内容,重点研究在重要环节出现明显异常行为的责任人,结合法律法规对关键责任人和违规问题进行客观定性。

  相关责任人画像。树立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通过研究重点违规事项中每个环节责任人的工作性质、工作表现和职务性质、任职履历、职权范围和实际权限、人物关系以及其他有价值的信息,找准关键责任人,突出与关键责任人职权相关的重大事项,分析关键责任人违规决策的真实动机与背后可能存在的利益关系。

  利益关系画像。关注事项中涉及的企业基本情况、股权关系、业务经营范围以及与被审计单位合作情况等内容,通过树木看森林、透过表象挖病灶,分析该企业与重点责任人是否存在业务随人走的情况。如我们在审计某项目时发现,某企业在被审计单位供应商库中呈现相对不稳定的特征,深入核查后发现该企业与被审计单位某高管人员在该单位任职轨迹呈现一致,通过重点梳理相关信息,发现该高管人员违规审批采取单一来源方式开展企业采购业务事项。

  透视问题根源,服务金融行业健康发展

  近年来,金融领域违纪违法行为呈现专业性、市场性等新趋势、新特点,如以合法的投资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等,直接分析业务的合法性难以察觉异常。审计人员应树立穿透意识,沿着政治政策项目资金这条主线,抓住业务本质,对造成金融机构重大损失和影响金融市场稳定的风险隐患坚持走深一步,精准识别正常交易背后的异常现象,揭开违纪违法行为背后隐形变异的面纱,助力金融领域健康可持续发展。

  深化规律认识。审计人员要加大对重点领域违纪违法新趋势、新特点的研究,总结腐败手段金融化的规律,在审计发现问题上锱铢必较,跳出审计看审计报告、换位思考看审计结论,结合金融市场行为与行为人主观投资动机,根据违规业务事实,沿着项目、跟着资金,穿透到底,才能将隐藏的重大风险揭示出来。

  提升穿透式审计能力。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腐败行为与金融业务、金融交易工具相互嵌套,理财产品、金融衍生品等新兴金融产品可能成为金融腐败的重要利益载体。审计人员既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金融专业知识储备,总结腐败手段金融化的方式,提炼相关典型案件线索的查处经验;又要提升大数据审计能力,破除技术壁垒与识别障碍,熟练掌握相关数据分析技术方法,顺着资金追踪线索,确保揭示问题铁板钉钉。如通过资金走向对人物关系、交易行为进行深度关联,穿透利益人和决策者背后的特定利益关系。

  坚定信心。金融领域违纪违法人员一般精通业务、熟知法律法规,新型腐败极具迷惑性、隐蔽性、复杂性。审计人员时常面对难以找到针对性、具体性的线索,甚至线索中断的情形。审计人员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以敢于担当的职业精神和扎实过硬的专业能力,全面梳理审计证据、深入研究审计资料,灵活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和审计方法,对每一笔资金、每一项业务刨根问底,才能破除障碍壁垒,直击问题核心。

  谋定后动提效率 敢审敢严善作为

  巩向学

  (作者系审计署驻上海特派员办事处财政审计处处长,从事审计工作14年,荣获审计署2023年度优秀审计案例先进个人。)

  近年来,地方政府在提升财政收支合规性,落实过紧日子要求,防范财政风险上持续发力,审计监督亦有效推动地方财政提升管理水平,规范财政收支行为。笔者结合近年来财政审计核查问题的经验,探讨如何提高财政审计质效,以期共勉。

  政治引领,落好政策研究先手棋

  审计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政治能力是审计人员的首要能力。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和政治意图的体现。财政审计研究要以政治为导向,以政策为指引,运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从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中发现政治端倪,通过提出审计建议,更好彰显财政审计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

  持续深入研究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国家重大政策制度安排。我们坚持党建业务深度融合,在党建工作中定期组织一人一课政策研学,及时学习研究党中央、国务院重要会议精神和出台的重要政策,以深入思考一次、吃透一条政策、打通一个思路为目标,聚焦财政审计重点,切实将学习内容和成果转化为指导工作的强大动力,促进提升财政审计质效。近年来,我们通过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等,结合地区特点,将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和防范财政风险作为审计研究的重点,揭示了一些具有地区特点的典型问题。

  数据先行,做好审计对象选择题

  地方财政收支审计项目一般涉及整个省域,范围大、涉及面广。精准选定抽审地区或项目,可以增强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大大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我们将数据分析作为实现这一方式的重要工具。

  一是提炼数据特征,选准审计重点。提炼与问题核查有关的数据特征,再按图索骥,寻找具有相关数据特征的地区、单位或项目作为延伸重点。如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高的地区会有更强的投资冲动,具有经济发展较快、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快、地方国有企业负债率不合理增加以及地方法定债务限额余额少等数据特征。我们根据这些特征,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地方政府年度预算执行报告等资料中获取相关数据进行趋势分析,最终确定当年审计重点。

  二是数据融合分析,锚定疑点项目。现阶段各部门均建立了较全面的信息管理系统,审计人员可以综合利用业务逻辑关系、数据钩稽关系、数据关联关系等,实现跨行业、跨领域的数据关联筛查,拓展审计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实现对审计对象的全面评价。

  奇正相合,识破违规问题障眼法

  随着财政体制改革和审计监督的深入推进,相关制度更加完善、细化,财政管理进一步规范。为了规避制度约束、应对监督检查,财政违规问题衍生出一些新的形式,违规情节更为隐蔽复杂,加大了审计核查难度。尽管形式有所变化,但问题核心和本质是不变的。坚持奇正相合,方能识破违规问题障眼法是指通过充分领会党中央对相关工作的决策部署要求,充分把握政策出台和财政资金安排的初衷和目的,牢牢抓住问题的核心和本质。是指打破常规审计思路,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改进审计方法,对犹抱琵琶半遮面式问题进行全面、细致的梳理分析和研究,揭开为规避制度约束戴上的层层面纱

  如近年来,个别地方为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安排国有企业将无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和有一定收益的经营类项目打包共同建设。同时,国有企业将融资来的建设资金纳入资金池,使融资与建设项目无法一一对应。这类做法既规避了地方安排国有企业建设公益性项目的相关限制性规定,也规避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资金用途的限制。针对此类情况,我们打破审计界限,基于某个时间点,对国有企业的建设项目进行拆包,梳理出公益性项目投资额,并与企业自有资金投入额比较,为进一步核查相关风险问题提供可能。

  责任认定,直面问题核查深水区

  财政审计的对象通常是党政机关。我们坚持以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路开展财政审计,通过界定相关责任单位或责任人,有的放矢,聚焦突出问题,提升揭示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实现核查一个、改进一片

  一是关注决策流程,界定地方党政领导干部责任。通过谈话、调阅文件、现场核查,了解被审计事项的决策全过程,抽丝剥茧、环环相扣,核查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是否履职尽责。调阅文件既包括党政机关和相关单位的正式公文、会议纪要、审批文件等正式的、直接的材料,也包括会议记录、汇报材料等非正式、间接的材料。前一类材料一般经过严格审核,不会直接体现违规内容,敏感或不合规内容更多记录在后一类材料中。如会议记录作为会议的原始材料,有时会附有会议决策讨论过程,体现不同人员的意见,能直接记录和反映决策的真实意图;工程日志和监理日志等作为项目建设的工作记录,可能会直接体现相关领导的具体指示和要求,可作为界定人员责任的间接证据。

  二是上下贯通,盯住中央部门责任。特派办财政审计工作一般面向地方党政机关的财政财务行为。按照地方财政收支服务于四个报告’”的定位,在审前调查、项目实施和报告撰写过程中,我们也要紧盯中央部门责任。如对于中央资金使用进度慢的问题,我们通过分析资金分配下达时间、金额、使用要求等,核实是否存在中央部门分配下达不及时、资金使用限制不合理等问题;对于中央资金支持的违规项目,我们关注是否存在中央部门审批把关不严等问题。通过反映相关情况,推动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审计与中央预算执行审计有机结合。

  侯凯审计长提出,要把开展研究型审计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作为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我们要坚持政治引领,不断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充分发挥大数据审计作用,务实奋进,勇于创新,敢审敢严,不断提升财政审计的水平和效果,推动新时代财政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

  以研促审事上炼勤学善悟思中行

  吴斌

  (作者系审计署驻上海特派员办事处社会保障审计处处长,从事审计工作19年,荣获审计署2023年度优秀审计案例先进个人。)

  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基本医疗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增进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审计机关对医疗领域的审计不断向纵深发展。从广度来看,审计范围由单一的医保基金扩展到三医联动(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从深度来看,审计对象由药品耗材在医疗机构的使用环节延伸至产、供、销全生命周期。笔者结合社保审计实践,以医疗领域审计为切入点,分享开展研究型审计的几点思考,供审计同行参考。

  在先明方向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提前研究审计方向、组织数据分析是开展研究型审计的先手棋,对保障审计项目顺利推进、促进形成重大审计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系统观念,明确审计方向。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特别对于认识复杂事物、解决复杂矛盾,用普遍联系、全面系统、发展变化的观点来观察分析,更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医保基金是人民群众的救命钱,但从整个医疗体系来看,医保只是其中一环,还须加深对医疗和医药领域的专项审计。近年来,在审计署社会保障审计司的统筹谋划下,社保审计人员坚持运用系统观念,探索优化审计方向,将审计触角拓展到三医联动改革、药品耗材等核心环节和关键要素,推动医疗领域审计不断走深走实。

  夯实数据基础,赋能审计监督。近年来,社保审计的数据利用机制日趋成熟,数据不断规整丰富,组织模式进一步成熟稳定。相关数据的标准化和采集工作循序推进,实现了业务数据从无到有、由粗到精的转变;公开行业数据的查询使用,为研究药品耗材产销全链条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此基础上,审计前期组织开展数据专题分析,专题内容涵盖药品耗材的生产成本、流通环节、购销依存度等多个维度,能为项目开展提供精准有力指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出必行出成果

  高质量的审计成果多涉及经济社会中系统性、区域性的重大问题。此类问题往往具有时间跨度长、资金体量大、关联主体多、流程环节复杂等特征。审计人员在查核过程中应切实把问题当课题研究,增强系统思维,开展贯穿式分析,综合考虑问题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改革方向,紧盯问题背后的利益链条、资金流向、人员关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以扎实有效的研究为高质量审计成果打下坚实基础。

  紧盯核心政策,厘清审计思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主管部门先后出台了两票制”“带量采购等一揽子政策措施,目的是进一步规范药品流通秩序、降低虚高药价、净化市场环境。医保审计中,审计人员始终将政策研究作为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如对某进口药品国内经销流程进行贯穿式分析时,我们结合两票制政策规定,从进口药品流通环节入手,以跨境资金流动为主线,综合利用关联业务数据,剖析进口药品的票流、物流、资金流,重点比较政策出台前后药品经营模式的变化。通过多维度审计证据的相互印证,最终查实相关问题。主管部门根据审计建议进一步强化对进口药品的价格监控,推动完善了政策执行机制。

  紧扣核心要素,突出审计重点。三医联动改革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对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医疗领域审计须紧扣三医主题,关注药品耗材生产销售、医保基金管理使用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等重点内容。就药品耗材而言,与之相关的各项成本费用是构成其销售价格的核心要素。医保审计中,原料药、包辅料等制造成本及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期间费用均是研究重点。如对某国产抗生素的价格形成机制进行贯穿式分析时,我们研究发现,横亘在原料药生产商和终端用户之间层层加价的经销商多达30余家,且分散在全国多个省份。通过分析相关企业,最终揭示不法分子垄断原料药进口和销售的重大问题线索。专案查处后,该药品价格大幅下降,大大减轻了人民群众就医负担。

  之有物促提升

  事上磨炼,仍需静处体悟。审计项目完成后,审计人员有必要对整个实施过程及时复盘,系统总结分析思路、查核方法、数据模型等,借此不断提升问题突破能力、提高团队工作效率。

  提炼数据模型,拓展审计手段。在不同审计事项中,很多数据分析思路和方法是通用的,审计人员熟练掌握则能举一反三。在审计实践中,我所在处室先后总结了因素分析法、业务依存与人员关系挖掘等多个通用型数据分析模型,在不同审计项目中可以拿来即用,并对脚本持续优化。如在药品耗材专项审计调查中,运用上述数据模型,短时间内发现部分短缺药品价格异常上涨的问题线索。对数据模型的研究进一步拓展了发现审计疑点、查核问题线索的手段。在此基础上,通过举办案例培训与经验交流,与其他领域审计人员进行思维碰撞,进一步丰富上述数据模型的应用场景。

  总结方法技巧,提高审计效率。日常工作中要善于发现、总结和使用一些方法技巧,这些技巧也许很细微,但往往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如综合分析研判涉及多主体、多环节的复杂审计事项时,审计人员可综合利用各类图表厘清主体关系、追踪资金去向。形成可视化图表的工具包括Python、图数据库等,每类工具的应用场景又有所区别。审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总结方法、积累经验技巧,有助于面对复杂情形时迅速找到最优解,提高工作效率。

  研究型审计是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侯凯审计长指出,研究应该作为一种基本方法贯穿审计工作始终,成为每项审计工作、每个审计人员的理念和自觉,切实做到研以致用。社保审计关乎民生福祉,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审计人员应当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担当意识,扎实开展研究型审计,以高质量监督助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更好成效。

  不遗巨细查问题 盯质量促提升

  邢蕊

  (作者系审计署驻南京特派员办事处社会保障审计处副处长,从事审计工作14年,荣获审计署2023年度优秀审计案例先进个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新时代社保审计肩负重任,既要将问题查深查透,做到全链条审计,又应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开展综合研究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建议。当社保审计查处的问题兼具高度和深度时,才有助于实现推动社保政策落实、维护社保资金安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权益的审计目标。笔者结合近年来社保审计实践,浅谈如何做好新时代社保领域的研究型审计。

  紧扣热点风险,找准审计重点

  民生工作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政策法规的更迭等一系列变化给社保审计带来了新挑战,审计人员应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职业使命感,及时揭示和反映社会保障领域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

  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选准重点。揭示问题是审计干部职责所在,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问题并重点关注,十分考验审计人员的政治能力。如在就业补助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审计项目中,虽然被审计地区在审计范围时间段未发放过稳岗补贴,按常规思路可不予关注,但从政治和政策的角度,稳市场主体保就业是政府重要工作任务,市场主体是经济运行最基本的单位,是稳就业的关键所在,而稳岗补贴是社保领域中稳市场主体的重要举措,因此我们将近年来该地区稳岗补贴资金实际使用效果作为重点关注内容,以揭示存在的问题。

  以强烈的责任担当盯紧重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及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社保审计均有涉及。审计人员要扛起责任担当,关注社会大众、关注弱势群体。如在某医保审计项目中,我们了解到大量肿瘤患者需要进行基因检测辅助临床治疗,虽然从资金角度考量,基因检测在所有临床检验项目中金额占比较低,但通过学习基因检测相关政策法规以及梳理调查实际情况,我们了解到其临床应用意义重大,因此将基因检测作为审计重点之一。

  创新思路和方法,拓展研究深度

  社保审计点多面广,涉及医保、低保、就业、优抚等方面,受众群体类型多样、政策细则条目众多、实际情况错综复杂,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加强行业研究,提升专业素养,提前吃透政策,将社保领域各个方向的情况摸准,提高精准高效发现问题的能力,弄清问题背后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缺陷、制度性漏洞。

  将政策与数据相结合,创新研究思路。项目伊始,我们会将以往审计问题成果和数据方法整理细化,形成本次审计初步的数据分析思路,同时全面了解政策出台背景、演变发展以及现行情况,按照一项政策一条线的原则,细分政策措施实施细则,将其中的限定性条款甚至是应该设限而未设限的条件转化为数据分析的逻辑判断标准,还会将不同行业不同政策措施转化为关联分析要件,开展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和跨业务的数据分析。如在研究某地职业技能证书补贴政策时,我们将数据分析嵌入审计全过程、各环节,建立审计业务人员和数据分析人员双向沟通的合作机制,以揭示违规领取补贴等情况。

  将问题和履责相结合,创新研判视角。对问题成因分析决定了审计揭示问题的深度,也决定了审计建议的精准度,做好从资金项目政策政治的回归是一道必答题。资金项目上发现的问题只是第一层,第二层就要关注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执行层面还是制定层面或是更深层次的体制性问题,再进一步研判是个人的问题、部门的问题,还是制度本身有缺陷。

  将业务与专家相结合,创新审查方式。审计人员除自学外,还可以借助专家的力量,更快地深入行业,提高审计效率。在合作过程中,审计人员把控查证方向,再向有关专家学习行业管理细则以及行业管理控制的关键点,更快地找到问题突破点。如在住房租赁审计项目中,我们邀请住建部门的技术专家配合鉴定某企业出具的空气检测报告,进而抓住采样和检测设备、检测人员以及入户检测时间等关键点,发现该企业通过出具虚假报告骗取财政资金的事实。

  立足事实和程序,严控审计质量

  取证作为与被审计单位初步交换意见的重要工具,直接决定审计质量。对事实陈述是否全面完整、对问题定性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审计成果。反映的问题要做到立得起、立得住,让审计对象心服口服。

  以履职尽责为依据分层取证。在与职能部门打交道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某个部门表示行政行为是完全符合上级管理要求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会对不同时期、不同部门关于同类事项的各种法规规定及做法分别进行取证,提炼形成新的取证,再与被审计单位上一级单位交换意见。这种分总层层递进的取证方式提高了基础证据的充分性。

  以重点环节为核心全面取证。从正面入手,做好法律、政策、规则的梳理;从反面突破,厘清违规、舞弊的途径、方法,把关键环节落实到位。如在异地证书骗补审计事项中,关键环节是中介如何操作取得证书,因此取证的表述重点便是从报名到考试再到发证的每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每个环节取证的侧重点根据审计对象不同的角色定位而变化。对个人,重点是谈话取证;对中介机构,重点是关注其资金去向;对职能部门,重点是关注部门管理以及关键节点人员履职情况。

  以逻辑分析为抓手各个击破。取证的过程是与审计对象博弈的过程。越是重要且有代表性的问题,涉及环节越多,需要取证的对象也越多。审计人员要从互相矛盾的说辞中找出蛛丝马迹,再用充分的客观证据突破对方心理防线。如在异地证书骗补审计事项中,我们先后遇到了对方提供四批假资料等情况。艰难的审计过程反而更加坚定了我们查处问题的决心,最终通过信息系统数据证据让相关单位和人员承认事实。

  研精覃思明方向 秉要执本定乾坤

  柳威

  (作者系审计署驻武汉特派员办事处法规审理处处长,从事审计工作17年,荣获审计署2023年度优秀审计案例先进个人。)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审计对象越来越广泛,审计面对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审计人员应围绕政治政策项目资金这条主线,以立项、问题、建议为链条,对审计工作进行全过程研究。不管是查处重大违纪违法问题,还是揭示一般性违规问题,查证的内在本质规律是一致的只有深入研究才能实现高质高效。笔者结合审计和审理工作实践,以研判定性、分析重点、落实取证为脉络,就查核问题谈一谈个人体会。

  研究经济活动规律,明晰定性方向

  一个审计项目根据工作方案、实施方案确定了若干方面的审计重点,每一项审计重点内容涉及各种审计事项,每一个审计事项涉及多个环节,要想在纷繁复杂的审计事项中发现问题线索,就要敏锐地抓住异常现象。所谓异常是指不符合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一般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一是政策规定比较明确,审计事项明显违反了相关规定,即违反了经济活动的运行规则,对此审计人员直接依法依规定性即可。二是现有的政策法律体系可能无法明确对应审计事项,需要审计人员剖析该经济行为的合理性或逻辑性。如一个行政审批事项,按照正常的行政运行制度,应当是线性的,且有着分级审核的流程,如果某个审批事项出现多头重复性审核,可能存在不符合行政运行规律的情况,那么审计人员就要从违反简政放权的基本原则出发,查找相关政策法规依据,做好问题定性。研究异常之处,决定了审计发现的情况是不是问题以及是什么类型的问题,有助于明确审计方向、聚焦审计重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随着违规违法手段的日趋隐蔽,审计实践中较常见的是以合法合规行为掩盖非法目的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更要做好对经济行为的分析,研究其背离经济活动规律的根源,判断问题性质,锚定具体查证方向,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如在某项业务中,相关决策人从业务相对人处获得利益回流,初看符合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并收受财物的情况,但如果利益回流接近甚至远大于业务相对人获得的利益,那么就要考虑业务相对人经济行为的合理性,判断双方是否还存在其他关系,如业务相对人实际是该决策人的代理人。总之,审计专司经济监督,必须研究经济活动规律,同时应关注影响经济事项运行的其他情况。不同的定性方向会影响不同的取证重点,从而进一步影响审计判断。

  研究法律法规政策,梳理查核重点

  确定审计方向后,审计人员主观上要总揽全局,厘清审计思路,围绕目标梳理重点,获取相应证据。涉及程序的问题,细研相关规定进行检查;涉及绩效的问题,对照政策文件目标进行核对。对于一些重大的违纪违法问题,依据相关纪法规定进行要件审计查证。典型的如涉嫌犯罪事项,根据犯罪的构成要件(主体、主观方面、客体、客观方面),审计应重点核实主体的身份是否适格,主观是否存在故意或过失以及实施的具体行为是否符合法律的描述,有的可能仅需要有实际的行为,有的可能还需要有明确的后果。

  实践中,审计人员要时刻牢记审理六要素法,即对于审计发现问题,应从经济事项责任主体、事实证据、定性定责及政策法律法规依据、原因分析、影响后果、处理意见六要素进行把关。六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结合审计工作实践,将犯罪构成运用到审计中的转化,是高质量反映审计问题不可或缺的要素。只有查实相关要素,才能完整准确地反映审计事项全貌,做到定性准确。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审计事项都需要满足以上六要素,根本在于审计人员要研究梳理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以明确审计事项的定性,提高工作效率。

  研究审计技术方法,夯实审计证据

  所有的审计结论均源于审计证据,没有审计证据支撑的结论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今,审计手段日益丰富完善,审计人员要善于利用各类审计技术方法,发现蛛丝马迹并最终核实问题线索。

  充分运用数据分析技术。审计人员在开展数据分析时要做到胆大心细,具备发散性思维,把不同数据组合利用起来,通过多角度、多渠道、多领域的比对,查找并印证疑点,同时也要带着问题分析数据结果,从中发现规律性或异常性特征,剖析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如我们在审计时发现某人银行转账记录上显示的日期和某上市公司分红日期高度重合,继而深入分析该公司股票发行及历次配股信息,推演出违规投资入股等问题,并精确计算出股份数。数据分析并不特指复杂的技术,实践中也有通过一般性互联网搜索发现某两人存在长年的工作交集,继而查出两人是具有共同利益的特定关系人的案例。

  做好实地核查。数据分析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发现疑点,但数据分析的结果可能会和实际情况有偏差,不能直接作为审计证据,且并非所有审计事项都具备数据分析基础,如行为人的主观意愿等。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进行实地调查,包括问询当事人进行核实。审计人员在开展调查之前须做好充分准备,熟悉相关业务背景及政策法规,确定调查目的,围绕目的梳理需要取得的资料以及了解的事项,还可以提前分析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做好预案,这样才能在调查中占据主动,也能在出现新情况时做好应对,确保高效完成调查取证。

  学会运用证据网。单个证据可能难以证明某个事项,但多个证据交织成网便可支撑起审计结论。在缺乏直接证据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应尽可能多地收集间接证据加以佐证。如前所述,很多案例都是行为人存在主观目的,实践中主观意图难以被证明,基本不可能取得相关的直接证据,在此情况下,就需要收集大量的间接证据来予以支撑。主观意图都是通过客观行为体现出来的。审计人员要注意所处环境、所听所看的各类细节,收集能反映审计对象主观性的证据,即使单个证据看似碎片化,但聚集起来能形成强大的证据网,确保审计结论客观公允,令人信服。

  加强研究把方向 注重实效强本领

  王兴平

  (作者系审计署驻广州特派员办事处金融审计处一级主任科员,从事审计工作10年,荣获审计署2023年度优秀审计案例先进个人。)

  研究是推动审计工作发展的宝贵经验。2020年,审计署党组提出聚焦主责主业,开展研究型审计,要求把研究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作为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把推进审计工作与研究工作有机结合,以研究型学习深化研究型审计,并将研究贯穿审计立项、实施、报告的全过程各方面,对于新时代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金融审计实践,谈一谈开展研究型审计的一些体会。

  坚持人民至上,提高政治站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强调要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做好金融审计研究,要切实提高站位,突出政治性、坚守人民性,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的金融政策方针,推动相关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一是聚焦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情况。关注金融对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服务情况,督促解决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防范金融脱实向虚,推动回归本源。关注普惠、养老、减费让利等金融惠民政策是否得到有效落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二是紧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情况。密切关注中小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等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情况,查处损害人民利益的违法问题线索,守护好群众的钱袋子。三是紧跟深化金融改革情况。持续关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展,推动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机制,提升金融服务效能。

  坚持问题导向,把牢研究重点

  审计专司经济监督,揭示问题是其基本职责。研究应当服务于审计工作需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沿着政治政策项目资金这条主线,分析关键风险点、查找薄弱点,真正做到研以致用,摸清问题背后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缺陷和制度性漏洞。

  我国金融体系主要由金融监管、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产品和服务等构成。开展金融审计研究,可以重点从法规、机构、业务三个层面切入查找问题。一是深入研究行业法规和相关政策。金融作为典型的特许经营的强监管行业,厘清其行业政策脉络、监管思路尤为重要。要系统地学习金融法规制度,了解相关法规制度出台的背景、修订增补等情况,掌握监管要点;要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制度,查找随着业务发展可能存在的监管漏洞、盲区等,并作为审计研究的重点内容。二是深入研究总结金融机构共性问题。同类金融机构业务较为同质化,一家机构存在的问题在其他同类机构中大概率存在。审计人员可将已发现、已处罚的典型问题进行提炼总结,在审计中遇到同类问题时,再结合审计对象历史沿革、业务特点等情况,深入研究行业的一般性问题,提前识别尚未暴露的风险隐患。三是深入研究”“”“类业务,即聚焦业务模式新、规模增长较快、利润率较高的业务。金融业务虽然种类多、创新频繁,但归根结底都是资金的融通业务,额外增加业务环节和复杂性的背后往往是逃避监管、隐藏风险的伪创新,较快增长或较高利润背后可能存在监管套利的情况。对于新业务,审计人员应重点分析其业务结构,坚持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进行穿透式审计;对于增速较快的业务,应重点分析快速增长背后的原因;对于利润率较高的业务,应分析其收益与风险的匹配度,关注资金投向、期限错配情况。

  坚持宏观思维,做到守正创新

  随着审计监督体系的不断完善,审计监督覆盖面越来越广,审计工作面临的行业、资源、资金愈发复杂,审计人员要强化思维转变,提高专业能力,推动新时代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

  树立宏观思维。金融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风险的外溢性突出,与财政风险、产业风险等其他领域的风险交织传导性强,而风险的暴露又存在一定滞后性,导致小业务也可能造成大风险,表面低风险的业务也可能演变为高风险。金融审计要胸怀国之大者,树立宏观思维,提升看问题的高度,才能提出更具价值的问题和建议,助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具体来说,就是把微观问题放到宏观大局视角中去定位分析,充分发挥审计专业性强、触角广泛、反应快速的优势,加强关联分析,密切关注跨市场、跨部门、跨领域的各类风险传导情况,综合研判。如我们在某商业银行审计中发现交易异常情况,并没有局限于金融领域风险,而是深入分析相关数据,最终揭示偷逃消费税款等问题。

  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审计人员要以守正创新的态度面对审计对象的发展变化,更要以守正创新的思路把握审计工作重点。审计的守正就是要毫不动摇地立足经济监督定位,聚焦财政财务收支主责主业依法忠诚履职尽责,沿着政治政策项目资金这条主线,坚持穿透式审计,确保反映的问题有数据支撑,得出的结论用事实说话,将问题查深查实查透。审计的创新 就是要紧跟行业发展趋势,不断吸收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更新审计的工具箱。审计人员要及时学习数据爬虫、聚类分析、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方法,实现数据分析与现场核查互相融合;审计机关要完善大数据审计平台建设,总结研发数据审计模型,加强审计数据资源建设。如在某公司审计时,面对复杂的资金运作疑点,我们制订资金链、信息链、关系链三链推进法,一方面以资金链条为主线,紧盯资金真实去向和实际用途,客观准确评估相关责任人背后的关系链条;另一方面,运用爬虫工具、图数据库等技术工具梳理信息、分析关联关系,最终发现挪用资金等问题。

  数据思维赋新能 金融审计增质效

  颜吉超

  (作者系审计署驻广州特派员办事处金融审计处二级主任科员,从事审计工作7年,荣获审计署2023年度优秀审计案例先进个人。)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金融行业信息化程度高、数据量庞大,且数据管理质量较高,为审计部门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金融审计提供了基础条件。审计人员应深刻把握金融审计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不断创新数据分析思维,实现对相关数据的动态分析,推动研究型审计走深走实。笔者根据审计实践,谈一谈大数据技术如何助力开展金融审计工作。

  选准数据分析方向,助力政策目标实现

  审计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政治性是审计机关的最鲜明、最重要的属性,旗帜鲜明讲政治是应尽之责。应紧紧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谋划审计工作,把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等党中央部署的重点任务和相关政策要求落实到金融审计中,并转化为数据分析思路,使审计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金融审计的目标是维护金融安全、推动金融改革、促进金融发展。在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应聚焦以下三方面。一是聚焦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关注审计对象在金融领域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抓住服务实体经济这个根本点,以是否有效服务实体经济、有效服务高质量发展为标尺,密切关注其在金融资源实际配置情况,推动揭示和纠正问题。如在分析银行信贷数据时,对银行整体信贷规模、结构进行趋势性分析,通过反映异常问题,督促金融机构持续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二是聚焦牢牢守住国家金融安全。密切关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跨机构、跨市场的风险运行情况,加大对金融领域重大风险隐患的揭示力度。面对部分金融产品以创新为名,通过多种手段规避监管的擦边球情况,审计人员应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跨市场、多维度的数据关联、匹配,精准识别、及时揭示重大风险隐患。三是聚焦持续有效推进反腐治乱。加强对金融领域新趋势、新特点的研究,加大对重大违纪违法行为和各类金融乱象的揭示力度。挖掘风险行为的共性之处,并运用大数据技术将普遍性、典型性的风险行为和违纪违法问题的数据特征提炼出来,建立数据模型,再通过数据模型的推广应用,精准锁定疑点问题。

  树立审计资料数据库意识,拓展研究深度

  审计人员在用好现有结构化数据库的同时,还应构建一套审计资料数据库。这套数据库既包括在不同项目中通过总结、反思提炼的共性问题和重要观点,还包括审计过程中涉及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以及通过公开渠道收集的上市公司年报、金融监管部门统计数据等。这就需要审计人员结合自身审计工作经验,把查漏补缺和总结反思贯穿审计项目全过程,运用大数据思维探索对重大问题的审计规律,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加深对审计对象及所在领域的核查总结,不断拓展金融审计的广度和深度。

  审计资料数据库的建立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全面掌握审计领域内同类型金融机构的业务状况、管理流程、历史沿袭、相关行业变化趋势等情况,有助于在审计项目开始前的总体分析中突出重点、提升效率。同时,通过回溯党中央对审计对象、所处行业的定位与要求,监管机构的监管政策变化以及历年同类型审计项目中的重大风险事件、重要审计问题,提前研判审计对象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所在行业的潜在风险隐患,做到心中有数,有效实现研究一年,审计两个月的目标。

  转变数据分析思维,高效揭示问题

  注重探索异常行为。随着各行各业产生的数据规模不断增长,审计人员除了通过获取业务资料、会计凭证等材料,沿着既定的审计目标核查问题外,还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直接对异常行为进行分析。一是开展集中度异常分析。根据审计实践,异常行为大概率表现为人员、机构或地域过于集中,也就是所谓的扎堆效应,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数据的分类汇总,率先关注以往出现问题较多的群体、机构或区域。由于资金流动的背后是人的行为轨迹,这类方法在分析异常资金流动、POS机刷卡异常等案例中效果显著。二是开展趋势异常变化分析。审计人员应对所分析的业务规模有一个常识性判断,也就是掌握正常数据所处范围,从而判断数据是否异常,进而分析异常原因。在某项目中,我们通过分析各分支机构不同业务占总体比重的变化情况,发现某机构业务规模近年来增长速度异常,进一步核查,发现违规行为。三是善于利用其他行业数据,辅助判断业务是否异常。在对审计对象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时,还可以通过关联其他数据判断异常。如在项目中通常会面临海量企业,可以通过企业用电量、资金交易活跃度等信息,筛选识别经营异常企业,从而帮助快速确定审计重点。

  注重发掘隐藏关系。金融审计涉及的各类数据中,包括如亲属关系、企业控股关系、工程合同关系等强关联关系,也包括如是否为共同担保人、是否前后控股同一家企业等弱关联关系。随着大数据理念在审计中的不断运用,隐藏关系逐渐成为审计人员重点关注的第三种关系,即当事人通过设置防火墙隐藏违纪违法行为,不呈现任何显性特征。为发掘隐藏关系,审计人员要用好现有的强弱关联关系,将原本处于不同维度的数据进行关联、分类,突破夹层,寻找藏匿在各类防火墙下的隐藏关系。如在某项目中,我们首先通过企业控股、项目合同等信息建立企业间的关联,再通过资金划转、股东等信息,将企业与人员之间进行关联,最后由弱关联关系,将原本不存在任何表象关系的人与项目挂钩,推动相关问题查深查透。

  随着时代发展,数据分析技术会不断更新迭代。我们不仅要学习先进的技术方法,更要在不同审计项目中学习、积累与实践,探索将大数据技术与审计实践更好结合的路径,助力提高审计质效、提升审计层次,为进一步做好研究型审计,发挥金融审计助力实现全面深化改革、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服务实体经济提供支持。

  勤学静思求真知 以行验知见成效

  闫瑾

  (作者系审计署驻郑州特派员办事处资源环保审计处副处长,从事审计工作24年,荣获审计署2023年度优秀审计案例先进个人。)

  侯凯审计长指出,深入开展研究型审计是实现新时代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审计人员要将学习作为研究的基础,既沿着政治政策项目资金这条主线研究立项、实施审计,又沿着资金项目政策政治这条主线分析提炼。研以致用,在揭示问题本质上下实功、在追查问题线索上求实效,以有力有效的审计监督服务保障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笔者结合资源环境审计实践,谈一谈开展研究型审计的体会。

  研究政治政策,提升发现问题的能力

  审计专司经济监督,但同时审计又不止于经济监督,经济问题、经济责任背后反映的都是政治问题、政治责任。审计人员要加强政治学习,深刻理解党中央的政治意图、战略谋划和政策要求,厘清审计思路,明确审计方向,及时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明确审计目标。资源环境审计的目标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立身百行、以学为先。审计人员要结合审计目标学习政治政策,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围绕审计目标确定审计方向和重点,揭示影响目标实现的问题。如在某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规划审计中,我们通过学习政策认识到某规划的目标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以促进规划落实落地为审计目标,围绕规划安排的重点建设内容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揭示问题、提出建议,有效地推动规划有序实施。

  研究审计对象特点。审计要着力反映审计对象的突出个性问题,实现精准画像。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了各地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如有的地区是重点生态功能区、有的地区是矿产资源重点开发区、有的地区是农产品主产区等,审计要结合审计对象的特点和资源禀赋,确定审计关注重点。如在某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我们结合国家关于该省的定位和相关政策,将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作为审计重点,发现该省在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制定规划等方面存在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有力促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该省贯彻落实。

  研究审计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资源环境审计提供了根本遵循,学习时要根据审计重点,对标对表,把法律法规、相关政策、改革要求、发展方向等方面研究透彻,把国家大政方针背后蕴含的政治意图、战略考虑和实践要求转化为审计关注重点。如在某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我们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该省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将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作为审计重点之一,发现在实施国家重大项目、部分区域水源涵养等方面的问题,并就此提出审计建议,取得较好的效果。

  聚焦主责主业,增强分析问题的本领

  审计人员要始终牢记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经济监督,聚焦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主责主业开展审计工作,对财政资金的筹集、分配、管理、使用等情况进行全方位分析、全流程跟踪。资源环境审计监督链条长,审计对象不仅包括资源环境相关企业,还包括资源环境业务主管部门、政策制定部门、规划计划项目安排部门、资金筹集下达部门等,这就要求资源环境审计根据财政财务收支情况回答政策执行情况,通过资金效益问题反映政策贯彻落实问题,从完善体制机制方面提出建议。

  聚焦主责主业锚定方向。财政资金分配承载着政治意图,重大项目实施影响着政策效果。审计重点内容确定后,要沿着政治政策项目资金这条主线开展审计,即围绕审计重点内容,梳理审计对象贯彻落实重大决策部署和相关政策情况,以及项目开展和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着力揭示资金效益、项目效益等方面问题。通过反映问题背后的体制机制障碍,助力完善自然资源相关政策。

  小切口大文章。通过揭示某一具体问题,做深一步研究,反映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资金统筹和使用等大文章,实现从资金项目政策政治的回归。如在资源环境审计中,要结合造成资源损毁、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后果,重点研究审计发现的问题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规划目标的影响,通过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促进国家重大战略规划各项任务落实落地,推动完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

  发扬斗争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审计人员要做到查真相、说真话、报实情,对审计中遇到的阻力和障碍进行有理有据有节的斗争,树立审计权威。

  调取资料讲策略。审计资料是审计工作的基础,全面、及时地获取审计资料至关重要。但在审计中,经常会出现因无法取得资料影响审计进度,甚至导致问题无法落实等情况。审计人员要认真分析,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在某生态环境治理审计中,被审计单位以项目未实施为由拒绝提供相关资料,我们认真研究相关行为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采取侧面调查问询的方式,确定违规行为。

  现场核查有方法。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审计现场工作是审计实施阶段的重要环节,也是影响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在现场审计时,审计人员一方面要紧盯现场情况,用事实和数据说话,依照法定职责、权限和程序获取适当且充分的审计证据;另一方面要深入调查问题背后的成因,与被审计单位加强沟通,力争精准揭示问题、审慎作出评价,提出科学建议。如针对某生态环境治理审计查出的某地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我们深入剖析问题成因,从建设单位、主管部门和规划部门等多角度提出审计建议,推动相关问题及时整改。

  聚焦政策探问题 心怀民生献良策

  刘龙华

  (作者系审计署驻西安特派员办事处办公室副主任,从事审计工作18年,荣获审计署2023年度优秀审计案例先进个人。)

  审计监督要坚持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看好和推动用好民生资金作为最大的为民情怀。开展民生领域相关审计,要牢记国之大者,深化研究型审计,以推动落实党中央各项惠民政策为主线,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创新审计方式方法,不断拓展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笔者结合多年社保审计实践,浅谈在社保审计中如何以研究型审计引领审计成果提质增效。

  业务之上见政治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只有紧密围绕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社会和群众关心的热点,审计监督才能选好题;只有坚持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通过反映政策落实和资金使用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深入分析问题背后体制机制等深层次原因,推动加强源头治理,审计监督才能答好题。为此,审计人员应做到以下三点。

  增强全局观念。民生工作不仅关乎百姓利益,更与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息息相关。审计在揭示和反映民生领域问题时要提高站位,从全局出发,不能简单就事论事。如推动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方面,审计提出建议时不能只关注某个方面,而要从全民参保、医保支付改革、基金监管以及公立医院改革等方面,结合党中央、国务院重大事项改革和十四五规划统筹考虑,不能顾此失彼。

  树立发展眼光。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审计人员要充分认识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之间是水涨船高的关系,既不能以现有的标准衡量过去的问题,也不能用过去的问题评判现有的标准。如审核住房保障对象时,要综合考虑当地政策和经济发展水平,既立足当下,又注重长远,关注是否存在当地困难群体保障水平长期未调整难以保障基本生活、当地政府为追求政绩而盲目扩张等风险隐患。

  坚持底线思维。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社会稳定器,审计必须以零容忍的态度严厉打击欺诈骗保、套用或挪用社保基金的违法行为,守护好人民群众每一分养老钱”“保命钱和每一笔救助款”“慈善款;必须聚焦保障困难群体和特殊群体基本生活,关注养老、医保等社保基金的运行情况,助力有效防范化解风险。

  研究之中拓深度

  审计一个单位、一个行业,或是某一领域专项资金,不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而要潜心深耕,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审计工作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如此方能在揭示问题和提出建议时,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强化政策研究。民生审计特别是社保审计政策性强,揭示和反映问题要紧密围绕政策开展全方位分析。政策制定方面,要分析国家及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制定政策之间的关联性、系统性等。政策执行方面,要关注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是否严格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要求。政策效果方面,要关注是否存在项目建成或资金使用后,实际并未达到政策预期理想效果,或与国家政策初衷背道而驰的情况。

  强化多维研究。民生领域点多面广,审计不能仅停留在其中一方面或单独一个,要树立系统思维,注重从上揭示和反映问题。一是注重民生保障情况总体分析,重点关注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与民生保障水平是否相适应、政府责任是否履行到位等情况。二是注重资金整体使用状况分析,重点关注资金投入结构和使用投向合理性,资金筹集使用规模逐年增减变化情况等。三是注重总结规律方法。如在查处骗保问题后,积极总结其手法特征、违法要件和取证资料,通过复制运用审计经验扩大审计成果,加大审计揭示问题的力度。

  强化建议研究。针对审计揭示和反映的问题,一方面,要认真研究问题产生的根源,关注体制机制的堵点和痛点,对症下药。如在某就业审计项目中,针对地方一些部门数据共享存在梗阻的情况,审计建议当地政府搭建统一信息平台,推动各部门信息互通共享,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违规发放资金问题,根源有的在于经办人员内外串通、玩忽职守,有的在于数据未共享,还有的在于审核要求不细化或流于形式等。对此,审计应根据不同情况提出相应的审计建议和整改措施。

  多措并举提质效

  为使审计监督跟进到民生资金使用的最末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审计人员要在练好基本功的基础上,培养政策+数据+资金的审计思维,通过梳理政策规定和政策要点构建数据分析思路,实现政策数据化;再将数据分析核查与资金使用相结合,实现资金的可视化,确保资金追踪到底。

  做到全链条见人见账见物。民生领域资金分散且链条较长,审计要始终围绕资金链条实现穿透式审计,将现场查证和外围取证相结合,从政策要求、预算安排、资金拨付追踪到项目和资金发放对象,从省、市、县(区)追踪到具体的人,重点关注资金拨付和发放的真实性、合理性。

  提高数据分析质效。数据分析是项目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强化数据分析要做到重点突出、精确打击,杜绝大水漫灌。一是牢固树立数据先行意识。在项目正式开展前及时采集相关数据,为数据分析夯实基础。二是在熟悉数据结构的基础上,构建政策、资金、数据贯通的数据分析模型,先进行局部分析,在核实无误的情况下强化总体分析,加大多维度数据分析力度。三是加强数据核实运用。要审核分析结果的准确度,避免因基础数据和分析思路错误,造成人力和时间的浪费。

  深入现场取证。社保审计离不开走访入户和一线调查,这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重要途径,也是审计查出问题的有效方式。无论是走访入户还是现场查看,审计人员一定要提前做足功课,了解清楚走访对象的基本信息和项目的基本情况,做到带着问题延伸取证,多听多看慎问,同时确保搜集信息无一遗漏,实现一次性取证。

  坚持问题导向 提升研究实效

  吴岳

  (作者系审计署驻兰州特派员办事处财政审计处处长,从事审计工作22年,荣获审计署2023年度优秀审计案例先进个人。)

  开展研究型审计,就是把研究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作为谋事之基、成事之道,目的是解决审计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推动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审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精准发现问题、全面分析问题,推动切实解决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既需要审计人员坚持事出反常必有妖的质疑精神,打破砂锅问到底,养成敏锐发现问题的意识,也需要针对不同审计项目、围绕既定审计目标,练就精准辨别问题、锁定重大问题的能力。笔者从四个角度谈谈研究型审计实践中坚持问题导向的体会与感悟。

  强化大局观念,提高政治站位

  审计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财政财务审计基本功、严密的辩证逻辑思维,在纷繁复杂的经济事项中敏锐地发现问题,更要善于把握重点,围绕国之大者,精准识别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通过审计推动问题解决。这就需要在坚持政治理论学习、提升自身政治理论水平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审计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的根本定位,准确把握审计机关的政治属性,明确审计项目立项目的,研究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被审计领域、区域和行业的战略谋划和政策要求,吃透把准大政方针的内涵实质,增强从政治视角审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精准聚焦重点问题,增强对问题研判的准确性,拓展揭示问题的深度。

  沿着政治政策项目资金双向贯通是从政治视角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论。审计初期要结合项目特点,全面研判被审计领域的政治要求、政策导向,确定审计重点;实施过程中要从项目和资金入手,对照政策要求,回答项目推进和资金使用的政治效果。如在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审计中,我们紧盯社会资本、市场方式、公共产品三个关键词,研究国家相关部门推动PPP模式的初衷,在此基础上分析具体项目的实施方案、查阅项目建设档案资料,深入研究并反映政府和社会资本如何合作、是否遵循市场运作方式、是否加强公共产品供给等重点问题,助推PPP业务规范运行。

  聚焦主责主业,提升专业能力

  审计涉及面广,不同审计对象所属业务领域各不相同。审计人员每进入新的审计领域,做到把行业规定、业务特征完全摸透后再开展审计,不够现实。聚焦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可为面对新领域审计工作找到破题之道。每个项目伊始,我们都组织开展财务报表分析,从报表项目、会计科目开展趋势结构分析,发现数据异动的项目,再层层分解、抽丝剥茧,找到变化异常的业务,进而核实取证,提升发现问题的效率。

  业务和财务总是密切联系的,纷繁复杂的经济业务最终都要通过资产、负债、权益、收入、成本和利润这几个会计要素进行核算。经济事项千千万,财务表象都一样,任何业务异动必将体现为会计核算上相关会计要素数据的变动。审计人员可以将会计核算信息作为主线,辅以其他相关信息综合分析,找到异常变动的业务,再集中精力深入研究相关业务,分析原因,做好取证,全面深入揭示问题。先财务分析再业务核查的审计思路,便于从财务视角把握总体,提高审计发现问题的精准性。

  善于捕捉细节,锤炼过硬作风

  随着问题隐蔽性越来越强,揭示问题的难度随之加大。大量经典的审计案例,特别是案件线索的查处,往往都是从点上突破的。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善于捕捉细节,从细微处发现问题,遇到疑点锲而不舍、决不放弃,抽丝剥茧,揭示问题背后隐藏的重大违纪违法问题。

  捕捉细节要有缜密的逻辑思维,对不符合逻辑常理的现象保持高度敏感,如通过关注销售费用脱离收入变化趋势异常增长这一现象,发现虚构费用套取资金等问题;要善用生活常识,关注到决策和行为背后的具体经办人,如可将某行为决策会议内容与行为人财务处理记录比对,查找是否存在违反程序操作的问题线索;要善于多方验证,将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比对分析,查找信息主体之间的矛盾,揭示其背后是否存在弄虚作假等行为;要善于倾听交流,多渠道获取信息,在尚未做出审计判断、形成审计观点前,与被审计相关人员进行深入细致的访谈,了解某项决策的背景与过程,方便形成总体判断,进而在查阅资料过程中对访谈掌握的重要信息进行验证比对,发现线索疑点;要善于系统梳理,对获取的各类信息及时加工整理完善,随着审计的深入不断丰富已掌握的各类信息,最终还原事件全貌与真相。

  养成复盘习惯,培养科学思维

  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从特殊到一般再回到特殊,审计工作也不例外。对审计人员来讲,要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推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养成科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其中最有效的就是在审计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反思,积累经验。近年来,笔者在担任处室负责人期间,发现不少年轻同志受生活阅历和工作履历所限,或是对审计工作规律认识不足,或是对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反思不够深入,或是形成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不强,工作成效不尽如人意。对此我明确提出目标明、逻辑清、过程简的工作标准,要求审计人员常态化对照复盘、及时反思,增强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提升揭示问题的能力,并养成高效工作的习惯。审计业务工作中更是如此。我们通过日回顾、周例会、项目总结等方式,在广上下功夫,一方面要前问原因、后问结果,多问几个为什么,另一方面要思考同样的问题以前是否出现过,多次出现的共性原因是什么,如何规避这类问题再次出现。

  研究型审计是实现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问题导向是开展研究型审计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严格落实新时代审计工作新要求,深刻把握审计工作的一般性规律,坚持政治引领、聚焦主责主业、培养过硬作风、练就科学思维,依法忠实履行职责,做深做实研究型审计,助推审计工作提质增效。

  以研究探寻规律 用细节洞察真相

  裴文华

  (作者系审计署驻兰州特派员办事处金融审计处副处长,从事审计工作14年,荣获审计署2023年度优秀审计案例先进个人。)

  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最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近年来,金融审计紧扣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和规范权力运行,不断加大对金融乱象和违纪违法问题的查处力度,充分发挥了审计在反腐治乱方面的重要作用。笔者结合审计实践,总结了金融审计核查问题线索的审计思路和方法,同审计人员分享。

  审慎怀疑,研究规律寻异常

  掌握政策制度要求,用事实证据判断。金融审计政策性要求高、专业性强。一方面,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和审计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掌握国家金融政策要求、学习金融监管政策要求,沿着政治政策项目资金这条主线,研判被审计单位政策执行、业务管理等事项是否符合政策法规的要求,不断增强金融审计的政治属性。另一方面,要跳出固有思维,用事实证据判断。审计经验能帮助我们快速熟悉审计事项,开展审计工作,但金融产品创新日趋复杂,审计中要力戒主观判断和固有思维,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具体数据和资料作为支撑,练就一双火眼金睛,确保审计结论客观公允。

  保持怀疑精神,多问为什么。在金融审计过程中,摒弃存在即合理的逻辑思维,始终保持怀疑态度,从公司治理、投资决策、内部控制、财务核算等多个维度核查问题,探究行为真实动机,透过现象发现并揭示问题实质。如我们在某信托公司审计事务管理类信托业务时,发现委托人资金进入信托计划后,以信托计划作为有限合伙人认购某基金公司份额,但委托人却让渡其部分投资收益,这个行为明显与事务管理类信托常规操作不同。我们带着上述疑问核查,揭示利益输送问题。

  熟知行业现状,分析异常。首先,学习通报的各类案例。随着金融监管不断加强,纪检监察等部门会定期通报业务违规和违纪违法典型案件,我们要总结这些案件中法律条款的运用,不断学习和积累。其次,综合运用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信息。将信息系统管理的数据与业务档案结合起来,通过数据分析掌握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总体特征,再抽查具体业务档案,做到点面结合;将网络舆情、会议记录和内部审计报告等资料结合起来,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大的事件,做到内外结合。最后,与相关人员谈话。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谈话,了解事项背景以及行业操作惯例、相关人员工作履历等,为审计人员核查该事项提供思路方向和有力抓手。

  关注细节,揭示隐藏违规点

  金融审计要紧扣权力运行全链条,加强对金融腐败易发的信贷、不良资产核销、股权转让和重大投资等领域的核查,同时看住钱盯住权。金融领域的违规操作极为隐蔽,审计人员须在细节核查上下功夫,做到见微知著。

  擘肌分理,找出异常现象。在问题线索核查时,要运用联系的、系统的、辩证的方法,将比对分析和趋势分析结合起来,运用多种方法对”“”“进行分析,从募、投、管、退四个环节全面核查投资项目档案,通过穿行测试的方式,找到异常点。通常来讲,不符合业务规定支出的咨询费、定向开展的某些业务、为规避政策红线拆分审批金额等事项更容易存在问题。

  关注异常,查清来龙去脉。核查问题,一定要在严谨细致上下功夫,以资金流向为支撑,从异常数据、字迹、收款收据使用等方面入手,审慎判断被审计单位的解释说明。如我们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审计中发现,咨询费支出事项通过拆分报销方式规避上会,进一步核查发现该笔咨询业务不真实,资金流向个人,咨询费的背后存在利益勾结。

  聚焦治理,核查权力运行是否受到监督。在金融行业通报的违纪违法案件中,大部分是由于内部监督制衡机制缺失,个别关键人违规用权、违规决策,为特定关系人或亲属谋利。因此,审计前须全面掌握被审计单位的治理机制、风险防控机制、投资决策流程等,紧扣权力运行全链条,盯住”“”“,对重点岗位人员履职情况,不良资产核销、股权转让和重大投资等领域进行分析判断,核查是否存在金融风险。

  做好断舍离,提升核查工作效率

  审计人员根据审计核查进展做到断舍离,与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要求并不相悖,而是在分析判断后做出的理性选择。尤其在问题线索核查过程中,时间紧、事项复杂,需要审计人员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全面梳理、综合评价,集中精力在重大问题上攻坚突破。

  对核查的问题进行梳理。作为主查人或负责人,一定要具备系统思维和整体观念,从总体出发,树立审计一盘棋思想,全面掌握每个审计小组的核查进展,坚持系统研究、精准分析定性,并按照时间线、履职线、资金线等三个方向,对照涉嫌违纪违法的法律条文要点,梳理已经发现问题的类型和进展情况,为下一步确定重点事项提供判断依据。

  聚焦重点问题查深查透。审计核查时间紧、任务重,同期还有审计报告任务,在审计边界、审计人员能力边界和审计时间边界多重因素制约下,审计人员只有抓大放小、突出重点,分析与履职关系关联紧密、谋利情节明确、形成损失重大的问题,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可能形成审计成果的事项中,把问题查深查透,提升审计核查效率,确保审计核查的问题经得住检验。

  立足主责主业加大突破力度。审计人员要发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专业特长,聚焦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主责主业,通过揭示经济问题、经济责任,反映政治问题、政治责任,抓住可以突破的重点事项,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在取得违反财经纪律业务资料的同时,开阔思路,采用适当的方法,多角度充分获取信息,围绕财政财务收支做实审计证据,把握好时、度、效,着力提升审计质量。

  精准施策探问题 以研为径行致远

  段琪炜

  (作者系审计署驻昆明特派员办事处企业审计处副处长,从事审计工作13年,荣获审计署2023年度优秀审计案例先进个人。)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党和国家对不同国有企业定位不同,企业自身的经营和管理模式也存在差异。审计机关立足经济监督定位,聚焦主责主业,加强对国有企业、国有资本重要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查处重大违纪违法问题,揭示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问题,服务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笔者总结多次参加中央企业审计的经验,介绍核查问题线索的思路及方法,以期为审计人员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分析企业特点,找准问题切口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完成审计任务,审计人员应做足功课,对企业进行画像,结合审计目标开展研究,分析企业特点,找准审计重点,为项目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突破行业政策关。对企业落实重大政策措施情况的审计,是促进中央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的一项重要举措。为快速学习掌握行业政策、熟悉行业总体情况,我们在审计时开展结合项目学政治等活动,组织参审人员系统梳理并集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被审计单位及其所在行业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学习相关发展规划及专项行动计划等政策性文件,熟悉行业特有的政策法规,厘清党中央对该行业的相关要求,做到对行业总体发展方向心中有数,做到党和国家关注什么、审计就审什么。同时,通过对政策的学习,进一步明确审计目标,确定审计工作方向和重点内容,增强审计人员做好审计项目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审计项目的层次。

  突破企业管理关。企业的三重一大事项、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等制度是其经营的基础,是政治、政策在企业层面的映射,也是其内部权力运行机制的具体体现。但企业制度繁多,审计要聚焦权力运行,既从制度核业务,又要结合业务审制度,对重大国有资产处置、重大物资采购、重大对外合作等经济事项,进行地毯式排查,瞪大眼睛找疑点,特别要关注是否存在过度放权”“变相合规等行为,或以个人决策代替集体决策、化整为零降低审批层级等突出问题,揭示身披合规外衣的违规违纪违法行为。

  突破专业数据关。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财务、业务、资金等数据融合越来越深入,有效掌握和分析被审计企业相关数据有助于审计把握总体情况和精准核查问题、提高审计质效。审计中,我们一般会设立专门的数据分析小组,对企业使用的信息系统进行全面调查,明确数据使用方案;数据分析小组时刻紧跟项目进度,既要提出数据分析思路,将发现的疑点交由其他各小组核实,也要为发现的典型性问题嵌入数据分析思维,由点及面,扩大审计成果。

  开展专题研究,深挖问题根源

  做实研究型审计,要在有限时间内精准抓住审计对象特点,迅速锁定重点核查事项,发现并查深查透重大问题,做到审计一个单位,就把最严重、最突出的问题揭示出来,形成实质性震慑。审计调查阶段,聚焦企业高质量发展主题,通过访谈领导班子或核心部门负责人、分析研究行业和企业基本情况、研究巡视检查和内外部审计报告、整理相关新闻报道和社会舆情等,按课题研究方式组建小组,开展影响企业长远健康发展的系列专题研究。审计过程中,聚焦经济监督主责主业,审深审透,弄清楚经济问题发生的原因和背景,判断政治上是否符合改革发展方向、政策上是否有据可依、实践中是否合理,核查管理中有哪些问题、带来什么后果,真正做到审计一家企业、搞懂一个行业

  专题研究发现的问题,需要从制度层面予以规范的,以信息形式上报建议完善制度;属于执行中管理不严的,纳入审计报告,提出整改要求;涉嫌违纪违法的,按程序移交相关部门。通过上述方法,能够系统地反映企业发展过程中重大、典型问题,使审计成果更加有思想、有深度。

  提升多维能力,破解新型问题

  近年来,一些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问题隐形变异、翻新升级,形式和手段更加具有伪装性、欺骗性、迷惑性,给审计查处问题和认定责任带来挑战。审计人员要培养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跳出查找直接经济往来的窠臼,研究其新手段新方法,找到破题的新思路。为此,审计人员要提升以下三种能力。

  提升政治能力。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敢审敢严。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权力运行,结合相关政策要求,充分、全面地调查了解企业及所在行业的特点。立足项目来源和资金去向,发挥审计专业优势,对企业高风险领域、可能存在问题的国有资产处置、对外合作、物资采购、工程建设等方面内容进行全面审查,通过揭示重大问题形成审计震慑。

  提升研究能力。破解重大问题线索,离不开研究二字。随着审计监督力度不断加大,利益输送的方式也不断变化,审计人员要加强学习研究,及时更新知识,运用新思路、新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根本上揭示问题。既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专业的财务知识和审计专业素养,还要对社会运行和权力运作的基本规律、各行各业的规则,以及人文风俗、地理气候等基本常识有一定掌握,这样才能在看似正常的业务中发现蛛丝马迹,找到问题突破口。

  提升数据分析能力。善于运用大数据技术,对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单位数据与行业数据以及跨行业、跨领域的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善于将审计思路转化为数据逻辑思维,将传统的人工筛查转变为信息的自动提取,通过数据特征发现疑点问题;善于从具有法律效力的公开信息中获取证据,提高审计效率。值得注意的是,要正确认识大数据审计的局限性,数据分析发现的疑点问题需要审计证据的支撑,当数据分析结果可以作为审计证据时,要注意其在法律上的有效性,根据情况通过延伸外调、谈话问询等其他审计取证手段,形成有效的审计证据链闭环。

  五措并举齐发力 问题线索露原形

  石磊

  (作者系审计署驻成都特派员办事处企业审计处副处长,从事审计工作12年,荣获审计署2023年度优秀案例先进个人。)

  审计专司经济监督,在制约和监督经济权力运行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力量。新时代审计干部应在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分析问题背后的体制障碍、机制缺陷和制度漏洞,提出治本之策推动问题解决;聚焦权力运行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揭示重大违纪违法问题,推动惩治腐败、强化审计震慑。近年来,违规违纪手段呈现主体隐身化、权钱交易民事化、利益输送市场化、收益来源多样化等新特点,给审计揭示问题和界定责任带来一定困难。笔者结合审计实践,从五个方面浅谈发现重大问题线索的经验做法,以期抛砖引玉。

  线索来自政策法规的熟知

  审计始终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审计工作必须依法合规开展,审计人员只有熟知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查出的问题才能令人信服、作出的结论才能经得起检验、提出的建议才能更加精准可操作。在审计项目中,应有针对性地收集研究审计对象相关行业和所在地区的政策法规,全面精准掌握各项政策要求,增强发现问题线索的敏锐度;在日常工作中,应通过问题核查回头看、审计项目后评估、经验交流相互谈等方式,专题研究已发现的重大问题和对应的政策法规,从实践中学习并整理形成问题核查指引、政策法规汇编等经验材料,既是依法审计的重要参考,也是提高发现问题线索能力的重要方法。

  通过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审计人员能够更加深入地掌握政策法规,弄清其历史沿革、执行情况和改革最新动向,把握政策规律、吃透法规精神、遵循最新要求,进一步研究违法活动新情况、新趋势、新特点,于细微处着眼、从细节处入手,通过熟知的政策法规发掘更多的问题线索。

  线索来自经济规律的掌握

  审计专司经济监督,审计人员主要是与经济业务打交道,经济业务各项指标的变动情况必然符合经济规律,正确理解并掌握经济运行规律对于认识经济业务和作出科学判断至关重要。

  首先,运用经济学的视角和思路,关注和思考审计发现的问题,在实务中培养对经济问题的敏锐度。其次,通过专题学习和培训掌握市场供需、企业生产和消费等基本概念和逻辑关系,并以此为基础了解审计项目中常接触的经济行为,逐步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再次,着眼宏观,结合审计项目计划安排,有针对性地关注经济类新闻和时事热点,了解宏观经济形势和动向,尤其是涉及审计对象的行业、领域或区域发展情况。最后,在审计实践中认真分析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等经济业务指标及趋势变化情况,研究其是否符合当期经济运行规律。经过上述训练和积累,我们不难发现如企业业绩逆行业大势上涨、背离宏观经济方向等不符合规律的特殊业务,这类业务通常会成为审计发现问题线索的源头。

  线索来自专业知识的扎实

  对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监督,是审计的法定职责,以看家本领和独特视角发现问题是审计人员的基本能力。一方面,注重专业培养的统筹谋划,充分利用各类在职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等资源,通过考取注册会计师、攻读学位等方式,积累专业知识。如我所在处室研究制定一人一策学习计划并定期跟踪落实情况,确保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积累效果。另一方面,坚持实践练兵,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和遇到的挑战,主动学习对应的理论知识并提出核查方向或解决方案。如我所在处室通过制定老带新、团结协作撰写报告等制度,为审计干部创造学习环境,督促及时完善专业知识体系,提高专业能力素养。

  线索来自数据分析的创新

  目前,各级审计机关储备了各个审计领域务实管用的数据分析模型,使用数据分析方法筛查疑点已经成为重要的审计手段,能够大幅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审计人员一是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数据分析模型,结合审计项目特点完善、迭代和更新模型语句,通过数据分析扫描审计项目全域存在的重大疑点,有针对性地梳理,形成可深度挖掘的问题线索。如我们利用从上游企业现付买进再赊销给下游企业且上下游企业具有关联关系的融资性贸易数据分析模型发现,某企业违规开展贸易业务。二是要整合多源数据,丰富分析方法,结合审计对象具体情况,将财务、经营等结构化数据和决策、管理等非结构化数据一并纳入分析范围,按照决策、业务、支付和核算全流程进行数据分析,同时总结已经反映过的重大问题,将提炼的审计思路转化为数据分析思路,为挖掘问题线索提供数据分析资源储备。如我们将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交叉分析,全流程掌握了某采购业务,发现重大问题线索。

  线索来自常识常理的积累

  常识常理是一般的、众所周知的知识,是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形成的基本认知和理解能力。在审计中积累常识常理是审计人员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能够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审计对象业务环境和运作流程。审计接触和核查的事项,难免会出现与常识常理相悖的情况,通过简单辨别即可判定是非,而这种判断往往无须审计专业知识,是发现问题线索来源之一。审计人员常态化研究审计对象的业务模式、行业特点等,积累特定领域的常识常理,拓宽视野,有助于快速发现潜在的问题线索。如企业异常资金流动、以过高或过低价格采购物资、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倒置等有悖常识常理等情况一旦出现,均值得审计人员重点关注。

  进入新时代新征程,面对违规违纪违法行为的新表现新动向,审计人员唯有坚持走研究型审计之路,通过不断学习和深入研究,持续增强本领,提高发现和核查问题的能力,并在审计实践中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一查到底,才能更加精准高效揭示问题和重大风险隐患,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质效。

  善用哲学思维 深耕审计研究

  郭远

  (作者系审计署驻长沙特派员办事处农业审计处副处长,从事审计工作10年,荣获审计署2023年度优秀审计案例先进个人。)

  哲学是对世界基本和普遍的问题研究的学科,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重视哲学思维、善用哲学方法,对深化和做实研究型审计具有重大意义。笔者结合近年来工作实践,分享关于做实研究型审计的一些粗浅思考,以期助力提升审计工作质效。

  坚持实践和认识相统一,做好数据分析

  毛泽东同志在其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实践论》中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近年来,随着被审计单位和审计机关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数据分析已成为提升审计效率的有效手段。目前,审计机关已基本构建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模式,各审计领域也形成了多种有价值的数据分析思路。但不同的审计组运用同样的数据分析思路,有的效果显著,有的收效甚微。产生这一区别的根源在于是否坚持了实践和认识的统一,即是否实现了数据分析方法和核查结果的动态高效联动。

  在日常审计工作中,任何数据分析思路都不是一成不变、一蹴而就的,也无法穷尽所有情况。必须坚持实践和认识相统一,使用已有的数据分析模型,形成审计疑点,组织现场核实,再根据核实情况调整和修正数据分析模型,多次遍历这一流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数据分析模型和数据分析结果更加精准。如在稻谷补贴数据分析过程中,我们将领取稻谷补贴的农户与购买水稻种植保险的名单进行比对,核查补贴领取者未购买保险、实际未种植水稻的问题线索。但通过现场核实,我们发现还有一部分农户通过亲属购买水稻种植保险,随即以为单位开展新一轮数据比对,提高了核查问题的准确度。

  把握个性和共性的特点,找准核查方法

  矛盾是问题产生的根源,问题是矛盾的外在表现和反映,二者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矛盾既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性。因此同一类矛盾呈现的问题,也会体现个性与共性。审计核查问题时,既要根据现场情况找到个性方面,将问题查深查透,又要运用已有经验,根据该问题存在的共性特征,提高工作效率。

  以施工单位偷工减料、虚报工程量骗取工程款问题为例。一方面,工程项目千差万别,有的是线性工程,有的是点性工程;有的隐蔽工程主要是灌浆、抛石,有的隐蔽工程则是土石方开挖。这些区别决定了需要采取不同的审计方法,根据不同的建设方式核实偷工减料、虚报工程量的个性问题。另一方面,从追查骗取工程款最终去向的角度来看,这类问题存在一定的共性特征。一般来说,施工单位为避免在财务账上体现出明显异常利润,并减少缴纳企业所得税,可能会通过劳务费、机械费等名义虚列工程成本再转回的方式转移利润。审计想要追查工程款的最终去向,就必须逐项甄别各类工程成本的真实性,循着资金流向,关注可能存在的利益输送问题。

  立足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有效扩大成果

  整体和部分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过程。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的变化会对整体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起到决定性作用。要整体精准选择审计重点,以重点监督带动全面监督,突出重点、以点带面。

  突出重点。一是突出区域性重点。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省、市、县地形地貌、经济发展水平等存在较大区别,不同审计事项在不同区域的重要性程度不一,应当通过综合研判,确定区域重点。二是突出阶段性重点。财政资金从立项、分配到最终使用,都要经历多个阶段,不同阶段关注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三是突出层级重点。不同层级部门各司其职,对财政资金的管理各有侧重,应设身处地从管理者角色考虑问题,摸清其权力运行规律,确定对不同层级的关注重点。

  以点带面。在铺开全面核查工作前,注重搜集关键证据,基本摸清问题全貌。如以点带面核查某地环保类工程的某项重要材料质量时,我们通过材料供应商掌握了全部项目的材料供应情况,再有针对性地全面核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何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对审计人员考验较大,在平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节奏把控等方面的积累。

  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提升建议水平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它揭示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过程。联系的观点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发展的观点强调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开展研究型审计旨在精准地揭示问题,深入剖析原因,提高审计建议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对于提升审计建议水平有重要作用。

  从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产生往往有多方面原因,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推动整改,才能确保问题彻底解决。如我们针对某地区套取补贴资金问题提出审计建议时,从横向看,建议纪委监委、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等分别从追责问责、资金分配管理、政策完善等方面落实整改要求;从纵向看,督促省、市、县、乡、村各自承担相应整改责任,推动整改工作上下贯通,形成有机整体,使审计整改工作效如桴鼓,立起沉疴

  从发展的观点看,审计时会发现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这类问题在当下看可能未造成明显后果,但不代表未来不会形成重大问题。审计人员提出建议时,由表及里,分清问题主次,弄清楚问题本质,做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剖析原因、提出建议环环相扣,提炼出更具价值性、指导性和前瞻性的审计建议。注重时刻保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避免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使审计建议更有深度,有效督促被审计单位解决问题。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审计肩负重要使命。审计人员要坚定不移地将哲学思维贯穿研究型审计,真正把审计研究做实做深做透,更好推动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

  做深做实研究 敢于善于斗争

  龙昱宁

  (作者系审计署驻长沙特派员办事处农业审计处二级主任科员,从事审计工作6年,荣获审计署2023年度优秀审计案例先进个人。)

  审计机关是监督部门,发现问题、揭示问题是审计人员职责所在。当前,我们面对的发展环境和经济活动复杂多变,审计高效揭示问题、服务治理,需要深入研究地域特色和行业规律,分析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模式,运用科学的审计思维和方法,以敢于善于斗争的精神,对发现的问题一查到底。笔者以开展涉农补贴审计时的一些思路方法为例,分享开展研究型审计相关经验。

  调查研究先行,找准审计发力点

  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调查,即掌握真实情况;研究,即探寻解决办法。在涉农补贴审计中,为掌握一手资料,我们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通过实地走访、数据分析、审计谈话等方式,研判审计方向,揭示问题风险。

  实地走访,了解基层实情。深入农村、社区、企业等进行实地走访,是开展涉农补贴审计尤为重要的一环。审计人员可以围绕审计项目特征,根据经济结构、财力状况和人口规模等因素合理设计走访样本,安排座谈,和群众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确保能听到不同地区、不同层级的声音。如在某县走访中,我们了解到很多农民反映农资价格高、涉农补贴比其他县少、非农户领取涉农补贴等情况,并将此作为下一步核查重点。

  数据验证,判断问题性质。实地走访获取信息后,还需要通过数据分析验证信息真伪。如针对受访群众反映的涉农补贴发放存疑现象,我们通过对卫星图谱形成的水稻种植面积进行趋势分析、比对水稻等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和涉农补贴发放面积、查看水稻补贴面积是否大于实际种植面积、与县区涉农补贴发放标准进行横向比对等,核查补贴发放情况。此外,我们还通过互联网进一步获取信息,最终判断相关问题在一定范围内普遍存在,为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

  分析人物,谈话核实情况。对问题进行初步判断后,还需要与被审计单位人员进行谈话,进一步核实情况。对谈话对象进行精准画像,形成更加客观、科学的认知;采取有区别的谈话策略,验证审计判断,明确工作重点。如提前了解被审计领导干部的任期和职责分工,分析其可能掌握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研究其可能愿意说什么和规避哪类问题。

  厘清业务流程,获取关键证据

  厘清业务流程,明确取证目标,是获取审计关键证据的基础。要充分研究被审计单位业务的关键环节,灵活运用多种手段,依法合规取证,为形成审计结论打下基础。

  厘清思路,做好整体规划。审计人员要根据问题性质确定取证范围和深度,做好整体规划。如我们根据前期调查研究,明确了摸清规模、穿透资金、查清后果的目标。摸清规模,即不限于某个乡镇某种补贴,全面梳理该县主要涉农补贴发放情况,厘清套取资金总规模,明确是个体行为还是组织行为;穿透资金,即从资金发放追踪至资金使用最末端,厘清资金的真实用途和套取资金的手法,关注可能存在的问题;查清后果,即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调研,关注现存问题是否对种粮积极性和粮食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研究业务,弄清关键节点。审计人员要深入研究被审计单位业务流程,弄清关键节点,获取关键证据。如通过走访,我们收集到部分被审计乡镇财力薄弱,以违规操作增加可用财力的信息线索,经细致分析乡镇政府相关资料、梳理资金使用决策流程,最终锚定业务关键节点。

  巧用方法,获取关键证据。审计人员灵活运用恰当的方法,能更好地获取关键证据。一是强化数据思维,提升审计效率。如在核查某乡镇违规以农户名义开通和持有一卡通账户时,我们根据异常数据特征,使用数据挖掘技术,提前锁定证据。二是坚持系统观念,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如农业类问题不能只盯着农业部门,还要关注与业务有关联的其他部门。三是善用辩证思维,把握审计证据与客观事实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在实物证据灭失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历史影像图等间接证明资料。

  敢于善于斗争,沉着应对挑战

  审计工作性质特殊,工作过程中经常会面临多种阻力和障碍。审计人员既要敢于斗争,以事实为依据,在职责范围内一查到底,又要善于斗争,将研究型审计贯穿日常,不断提升能力素质。同时,要把握好法规这个准绳,确保审计定性准确,审计结论客观。

  坚决一查到底,敢于担当碰硬。查处重大问题的过程是艰难的,需要审计人员在保持正确职业判断的基础上,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一查到底。如我们发现多个乡镇存在同类问题后,将目光放在更高、更广层面,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谈话,用拼图思维梳理谈话内容,最终查清问题全貌。

  提升能力素质,练好看家本领。成功实践的背后是日积月累的学习,审计人员要在审计业务中加强学习积累,增强能查能说能写本领。如我所在处室定期组织研究对口省市的主要经济指标,分析产业结构和地域特色,在审前研究阶段快速确定调查样本;长期研究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对口领域信息,在项目中快速锁定需要审查的业务内容。

  坚持依法审计,确保准确无误。立足审计经济监督定位,依照审计工作方案划定的范围开展工作,重大事项及时请示报告,做到审计监督不缺位、不越位。审计中应结合实际情况,以获取的审计证据为基础,根据法律、法规和政策审慎作出评价。如有的地方涉农补贴有统一标准,地方政府按照标准足额发放,剩余资金的使用难以适用套取等定性;有的地方涉农补贴根据资金总量和农民实际种植面积全额发放,只要有截留现象就可以使用侵占农民利益的定性。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使命需要新担当。审计人员应当牢固树立有问题没发现是失职,发现问题不报告是渎职的理念,坚持查真相、讲真话、报实情,将研究贯穿审计工作始终,灵活运用方式方法,用事物发展规律指导审计实践,更好践行审计职责使命。

  立足研究摸实情 求实问效促发展

  石惠中

  (作者系审计署驻重庆特派员办事处企业审计处处长,从事审计工作22年,荣获审计署2023年度优秀审计案例先进个人。)

  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站在推动国有企业和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深化研究型审计,着力推动国企国资提质增效,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局,是国有企业审计的应有之义。笔者结合多年审计实践,浅谈开展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的心得。

  纲举目张,选准主题明方向

  要想研究成果行之有效、落地生花,关键在于找准发力点,不能盲目地对相关政策和行业背景、企业项目和资金进行面面俱到的研究。审计人员可重点从以下三个维度入手。

  研究国之大者。在方案制订阶段,研究党中央关心什么、强调什么,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并在方案中聚焦突出。在项目实施阶段,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深入研究其造成的后果。如针对某项重大工程建成后无法投入使用的问题,我们结合该工程的立项目的,分析未完工造成的风险隐患,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建议。在问题定性阶段,深入分析共性问题,探究其背后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制度性漏洞。

  研究立项意图。围绕审计工作方案,将审计目标和审计重点内容当作课题研究,弄清楚立项意图,从全局的角度谋划审计工作。结合审计对象所处行业特点等实际情况,选择部分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党中央和群众关注的堵点难点痛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研究审计对象。针对被审计国有企业,研究主营业务所处行业和历史沿革,掌握行业特点和背景;研究久其财务报表数据,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和资产地域分布情况;研究重大项目投资和资金投向,研判资金密集、权力集中、资源富集领域;研究历年检查发现问题和法律纠纷事件,提前捕捉风险点。针对被审计领导人员,研究重大决策权限、范围、方式,任期内重大经济决策事项集中的领域,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运行、授权决策以及薄弱环节。

  条分缕析,找准病灶拓深度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涉及多个重要行业和领域,同时肩负政治责任和经济责任,其存在的部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映射整个行业甚至经济社会普遍存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审计应牢牢把握政治政策项目资金这条主线,既要从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战略安排出发,宏观上找准重点,也要从项目安排、资金流向出发,微观上揭露问题。

  研究政治把准方向。深入研究最新的中央经济政策,把握政治方向。一方面,加强研究梳理,结合审计项目立项目的,有针对性地将上述事项纳入工作方案或实施方案;另一方面,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审计发现的经济社会问题,提出可操作性建议,真正实现治已病、防未病

  研究政策选准题目。围绕党中央关心的领域和问题,研究相关政策和具体要求,结合审计项目,锁定研究重点。在落实层面,关注国有企业是否按要求制订相关落实方案或完成相关任务要求等。针对贯彻落实效果不佳的情况,应深入研究,区分被审计单位推动不力等主观原因和外部配套政策不完善等客观原因,综合评判企业责任。针对普遍性和典型性问题,特别是主要因客观因素造成的,应研究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打通淤点堵点难点,促进政策早落地早见效。

  研究项目找准病根。国有企业在落实党和国家重大经济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方面,通常落脚点在具体项目上,审计人员应根据不同类型项目的性质和特点,按照单个项目全周期纵向分析、批量项目特征横向分析的角度开展研究。针对单个项目,在项目承揽环节,关注是否存在通过低价中标等形成恶性竞争、通过设计变更等抬高结算金额等问题;在项目立项审批环节,关注是否存在违反三重一大程序违规决策、未批先建等问题;在项目合同执行环节,关注是否存在未按要求开展前期调查等导致项目进度滞后、违规转分包或违规施工等问题;在项目建成后,关注是否存在管理不善等内部原因造成项目亏损等问题。针对批量项目,提炼项目进度缓慢、变更设计金额大、质量不达标等共性问题特征,多维度分析锁定审计重点。

  研究资金深挖病灶。审计人员不仅要看资金用没用,还要看资金从哪里来、用得好不好。以某项目为例,顺着资金流的方向,研究分析资金来源及去向,对涉及金额较大的分包企业等进行关联分析,对费用类别进行合理性分析,对发现的严重违规情节,追查是否存在利益回流的情况,强化权力运行监督和制约。

  活用方法,提升监督实效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科学理论,对于提高审计工作能力、提升核查问题水平的意义重大。审计人员可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毛泽东思想中的矛盾论、实践论等,指导审计工作。

  洞悉本质,明辨主次。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不断认识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首先,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认识矛盾,研究规律和特点,以点扩面找到共性问题。其次,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在众多影响因素中捕捉主要原因和背后深层次原因,特别是阻碍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后,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提出审计建议,督促加强整改。

  由表及里,不断改进。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在审计项目实施初期,研究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被审计企业所属行业的重大决策部署,做到心中有数;研究各部委、上级管理部门相关政策和行业特点,做到有的放矢;研究审计对象,做到知己知彼。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边研究边审计,找准审计方向,深入查核数字背后的经济活动,探究问题背后的原因动机。在审计项目结束后,及时总结经验和不足,不断改进研究方法,用以指导新的审计实践。

  责编:田甜

  审核:栾洪勋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