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命名 正文

魏魏丰碑永远耸立在苏中大地……——忆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馆)筹建纪实

扫码手机浏览

序 1984年2月10日,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在南京人民大会堂,给江苏省的厅、局级以上和原南京军区,师以上干部大会上作报告时说:“讲到这个地方,我就想起了38年前,新四军在1946年下半年夏、秋之际,七战七捷就是在你们江苏打起来的。把这个历史搬到今天打个比方,你们改革开放已经7年了,并走在全国的...
序 1984年2月10日,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在南京人民大会堂,给江苏省的厅、局级以上和原南京军区,师以上干部大会上作报告时说:“讲到这个地方,我就想起了38年前,新四军在1946年下半年夏、秋之际,七战七捷就是在你们江苏打起来的。把这个历史搬到今天打个比方,你们改革开放已经7年了,并走在全国的前面,这不也是七战七捷吗?江苏的同志能不能在今后的7年里,再来个七战七捷呢?当时,与会代表的掌声经久不息。总书记的这席话,不仅为经济建设鼓劲加油,也实事求是地为“七战七捷”率先正名,并赋予其新的内涵,使“七战七捷”的参加者和党史、军史、战史研究工作者热血沸腾,激动得热泪盈眶。当时主持会议的中共江苏省委书记韩培信同志,立即号召江苏全省全党、全省人民,积极响应胡耀邦同志的号召,在江苏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中,再打几个漂亮仗,夺取新的七战七捷!向党中央汇报。 (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在胡耀邦同志率先为“七战七捷”正名的启示下,1985年5月8日,江苏省委党史工委,王强、卞庸中、孙海云三位新四军老同志,联名给江苏省原副省长管文蔚同志写信:“建议在七战七捷40周年之际,召开纪念大会,即开一个会,编一本书,树一个碑,建一个馆。”管文蔚同志批示:“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请省委批示。” 中共江苏省委于1985年5月15日,在正、副书记,韩培信、沈达人、顾秀莲等同志参加的办公会议上,进一步研究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新部署,并根据省委党史资料征委会的建议,讨论决定,在苏中七战七捷40周年之际,开展系列纪念活动,在当年战役的指挥中心海安举行“七战七捷”40周年纪念大会;由省委会同南京军区编辑出版新四军丛书,“苏中七战七捷”;树一个碑“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同时着手筹建一个纪念馆,并明确,以上活动由省委党史资料征委会具体筹备。 为了建好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馆)。韩培信同志亲自登门,请全国著名建筑设计大师,东南大学齐康教授精心设计。 1986年10月8日,原南京军区、中共江苏省委、省人民政府,联合在海安举行隆重的“七战七捷”40周年纪念大会和“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奠基仪式,市委书记朱剑主持,省委书记韩培信同志宣读了碑文:“一九四六年六月,……苏中战役之所以获得大捷,主要是中共中央军委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和参战军民同仇敌忾、勇猛顽强、以一当十、前仆后继、流血牺牲之结果,军事指挥上的深谋远虑、机智灵活、英勇果断,亦是重要关键,战役的主要指挥员粟裕同志,是我军杰出的军事家,他和谭震林同志等,对战役作出的伟大贡献将永垂史册。 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纪念碑于1988年5月17日落成并对外开放。南京军区、江苏省委、省政府、省军区、省委宣传部、省党史工委、省民政厅、南通市四套班子、南通军分区、扬州市委、市政府、南通市委宣传部、南通市党史工委、南通市民政局、南通市建筑设计院以及如皋、泰兴、江都、海安等有关领导及社会各界代表800余人,参加了活动。 会议期间,谈到有关经费事宜,新四军老战士王强首先开口,海安这么穷哪儿有钱?请省里支持,省委领导主动讲:“建碑经费由省里给。”县领导听了心中有数,不太好讲,要少了怕不够,要多了怕不会通过,结果朱知和县长开口,初步预算40万元吧,省委领导立即表态,满足海安的要求,就拨款40万元。会后,王强还对朱县长讲:“胆子不大,应该多要一点。”朱县长接着说:“泰兴、如皋领导不要钱,只要项目。而我们既要项目又要钱……”最后核算,纪念碑总造价为45万元,相差5万元,对此,南通市人民政府主动贴补5万元。 (二)丰碑永驻,启迪人生 苏中七战七捷胜利40周年之际,南京军区、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兴建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由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全国著名十大建筑设计大师之一、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齐康教授精心设计。 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用建筑艺术语言再现了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政治委员谭震林非凡的指挥才能,经过45个日日夜夜的战斗,连打七仗,每仗皆捷,歼敌5.3万余人。主碑高27米,碑身造型为一把“刺刀”直插云霄,钨金般锃亮,高耸挺拔,直指苍穹,大有“刺破青天锷未残”(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之势,碑身用古铜色天然花岗岩砌成,象征着当年新四军指战员驰骋苏中战场,浴血奋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每当夜幕降临,这把“刺刀”金光闪闪,光芒四射,照耀着苏中革命老区率先掘起,也让人们更加怀念那些为人民解放事业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们。727个字的碑文,由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分会理事仲贞子书写,雕刻在弧形的花岗岩上,寓意七战七捷的伟大胜利,谱写了解放战争的新篇章:碑基四周有了个几何形的坑穴,寓意新四军指战员在7个战场上留下的足迹;主碑四周是凹凸不平的喷砂地段,意指新四军指战员走过的崎岖、曲折、坎坷的道路,也寓意战斗在河沟纵横、水网交错的里下河地区;级级升高的台阶,意指新四军从胜利走向胜利;碑前开阔地用中空形水泥方块铺成,天鹅绒草皮栽植其中,象征着苏中战役发生在广袤的苏中平原。围绕主碑四周筑有7道錾假石挡土墙, 寓意新四军似铜墙铁壁、 坚不可摧。碑前两侧建有2只“祝酒杯”,意谓军民举杯同庆七战七捷的伟大胜利。“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九个大字,内镶黄金,由原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政委姬鹏飞亲笔题写。 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是战斗的一页,是历史的丰碑,不仅有明确的思想性,表达了建筑的意义,而且具有独特的匠心和浓厚的新鲜气息,手法纯朴清秀,形象严肃端庄,加上意境的豁达,既有革命传统的精神,又有新的技巧和鲜明的个性,吸取了国内外优秀作品的手法和成功的经验,给人以许多的遐想,使纪念性建筑升华为高尚的艺术作品,百年不落后,让世人共赏。 1988年5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丕显视察时说:“纪念碑设计雄伟壮观,风格独特、内涵丰富…… 1990年12月2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姬鹏飞视察时说:“纪念碑设计新颖、寓意深刻、很有气派、催人奋进…… 1992年9月17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冲视察时说:“纪念碑构思创新、气势磅礴、所向无敌,是历史的再现…… 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展示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乳白色的碑墙衬托着古铜色的主碑,苍翠的龙柏又衬托着乳白色的碑墙,造型别具一格,形成一组精美的艺术建筑群。 1988年5月,齐康教授撰写的七战七捷纪念碑论文,在日本世界建筑设计学术研讨会上,荣获国际一等奖、1989年建筑设计荣获江苏省一等奖,1991年设计风格荣获全国优秀奖,并先后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军区青年官兵传统教育基地、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苏省全民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1989年春,齐康教授在美国讲学时提出:世界上最大的一把“刺刀”在什么地方?数百名学生东张西望、支支吾吾地无人回答……齐康教授非常自豪地说:“告诉你们,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把“刺刀”在我们中国,它就是江苏省海安县的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全体师生长时间热烈鼓掌,表示赞同和祝贺,并纷纷发表文章和报道。从此,我国数十家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也先后相继报导,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有时代的艺术创意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被誉为世界之最,称之为“天下第一刺刀”。 (三)红色经典,彪炳千秋 1988年5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丕显同志,视察了刚刚落成的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在休息室他指出:“纪念碑设计很雄伟,很壮观,但光有一个碑还不够,必须建一个馆,把苏中战役中的文物史料陈列起来,如毛泽东的电文……” 1994年10月12日,由海安县委宣传部率头,在海安宾馆组织人武部、党史工委、建委、文化局、国土局、民政局等单位领导参加,关于“筹建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达成共识,一致认为建馆是许多新四军老同志的共同心愿,也是苏中老区人民的强烈要求。 对此,如皋、泰兴、海安有争议。如皋提出有三仗,泰兴有二仗,即头、尾二仗,最后,都争论到省政府。管文蔚同志高兴地认为:“感谢你们对历史的传承,纪念馆建在如皋也可以,建在泰兴也行。我认为:“建在海安比较好,因为当年的指挥部就设在海安。” 然而:南京军区政委傅奎清同志得知后,反而风趣地问:“如皋和泰兴?如皋是哪三仗?泰兴是哪二仗?这不成了八战八捷吗?我认为如(皋)黄(路)一仗,只能各算半仗,这才叫七战七捷。” 1994年12月27日,王强和作者将南通市政府257文件,关于筹建“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的请示报告,分别送交:南京军区、省委、省政府。当天晚上,我们到韩培信书记的住处,一进门韩书记就很高兴地与作者和王强同志握手,并很关切地问:“建馆的报告好了没有?”王强立即回答说:“今天我和大同就是来送报告的。”韩书记高兴地点点头说:“很好,很好。”接着说:“新四军老同志江渭清,还有戴为然……军区的傅奎清、孙克骥等,都很关心七战七捷纪念馆筹建的事,而且中央军委12月25日,已为粟裕同志正式公开平反……。” 1995年4月20日,王强和作者在南京,参加江苏省新四军与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晚上,我们专门拜访了韩书记,他一开口就关心地问:“七战七捷纪念馆怎么样?”王强立即回答:“我们是来向书记报告的,海安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七战七捷纪念馆的筹建,已按程序正在上报。”韩书记很热情地说:“我不仅听到南京的老同志关心,也听到北京的许多新四军老领导讲七战七捷啊,你们要抓紧。”王强回答:“感谢韩书记,我们一定抓紧跑,回去立即向海安县委和南通市委回报。” 1995年8月27日下午,韩书记在他的住所会见了王强和作者,他正在写字立即停下来,与我们一一握手,非常关心地谈起了七战七捷的经费事宜,他指出:“省里要支持,你们也要去找傅奎清政委,请军区也支持一点。”王强回答:“谢谢书记,傅政委和孙副政委,他们已答应军区也要给一点。”韩书记笑着点点头说:“这样问题就解决了。”接着王强转过话题说:“书记的书法写得很好,请您给陆馆长写几个字。”韩书记谦虚地说:“我写的不好。”作者立即回答:“书记太客气了。”王强接着说:“他跑纪念馆也很辛苦,鼓励鼓励吧。”韩书记稍停了一下,很高兴地挥毫泼墨“业精于勤”四个大字。并很风趣地对王强说:“请摄影师给我们照个相。” 根据韩培信同志的意见,中共江苏省委副书记顾浩同志于1996年8月16日指示:“续建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配套工程——纪念馆一事,我已听南通市及海安县的同志汇报过,并已实地看过,确属必须之举,拟同意。” (四)文物抢救,以史育人 1997年4月21日,作者与王强前往南京,将建馆情况向韩书记回报,作者回报:“跑经费、征集文物史料是我们的主要任务,我们带着傅奎清政委的亲笔信走访慰问23集团军,受到军长王建民少将、政委张世显少将的热情接待,并无偿提供许多珍贵文物资料和解放牌汽车141一辆。”韩书记接着说:“傅政委是原23集团军的政委,你们找他找对了。”作者插话说:“3月18日,我们带着江渭清同志的亲笔信,走访慰问了24集团军,军长粟戎生少将(粟裕之子)政委张鼎文少将。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赠送T34坦克和吉普车各一辆和部分文物史料。”韩培信听了很高兴地说:“你们的工作做得好,很细,建馆没有大量的珍贵的文物史料,是不行的。听你们说还要到北京去找些老同志、老首长,还没到中央警卫三师去,征集革命文物和资料,我给你们写个条子,住到江苏饭店去由他们接待。”王强很感激地说:“谢谢书记,你想得太周到了……” 在韩书记的热心支持下,作者与王强先后两次住江苏饭店,为争取资金和抢救文物资料,提供了方便, 我们请彭冲同志签字,到财政部落实资金500万元;向时任粟裕司令员夫人楚青同志;时任政治部主任钟期光之子钟德鲁、钟德苏;时任华中野战军一师三旅八团参谋长姜守仁;时任政委谭震林之女谭泾远;时任华中野战军一师一旅政治部组织科长赵汝山;七连连长陈应洪;司令部机要科科长吴报鸿和在政治部工作的章立人等同志,征集到一大批珍贵文物、资料…… 1997年12月31日,南通市委、市政府再一次转呈了海安关于建馆的请示,陈焕友、郑斯林、顾浩等领导再次批示同意建馆,就这样,经过了三下四上的努力,前前后后的奔波,反反复复地争取,省计经委社发处,1998年3月5日(426)号批复,同意续建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对此,社发处尤处说:“好在你们跑得快,昨天还收到泰兴市委的报告,认为纪念馆应建在泰兴境内,第一仗就在泰兴,是首仗与第七仗,共3仗,而且他们只要批准立项。”最终完成了当年提出的“四个一”工程,也是对中央军委1994年12月5日,为粟裕公开平反的最好支持。1998年12月28日,姬鹏飞为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奠基发来贺信。 (五)争取资金,不怕艰辛 1999年8月31日16时30分,地点:省委办公大楼顾浩同志办公室,参加人:顾浩书记,海安县民政局局长李存生,七战七捷纪念馆徐瑞彬、陆大同,新四军老战士王强。 当王强将作者、李存生、徐瑞斌三位同志,向顾书记分别介绍后,接着王强便扼要说明了拜访顾书记的目的,“关于在建的‘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资金缺口仍然很大,恳请省里再支持一点”。顾浩副书记关切地询问:“已经到位的资金有多少?是哪些单位和部门拨的款?”作者当即回答:“省财政厅先后两次共拨款160万元,省计经委拨款50万元,省里二家到帐共210万元;海安县在地方财政较紧的情况下,尽了地主之责,积极支持拨款150万元。” 顾浩副书记接着意味深长地说:“续建‘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省里的许多负责同志都非常关心与支持,对你们的报告、来信多次圈阅批示,不少老同志也很关心。你们要抓紧时间,精心施工,保证质量,尽快建成。革命纪念场馆是弘扬光荣革命传统的教育基地,能推动和促进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 当听到我们纪念馆主体工程快要封顶时,顾书记高兴地再一次强调,既要抓紧时间,争取早日建成,老同志等不得、拖不得,又要切实按图纸施工,确保工程质量。王强插话说:“资金缺口还有个难度,茅山新四军纪念馆能在一年之内建成开馆,它有雄厚的资金,省里一次就批了几百万元,加上它在原有的土地上翻建,不要另征土地。海安征地就花了150万元。”顾浩副书记边听边耐心地询问,你们当时预算了多少?经省、县已解决360万元外,还差多少?我们对顾书记提出的问题都一一作了回答,接着又谈到:“纪念馆的装潢,文物史料的征集、复制,地图的绘制和图片、照片的打印放大,以及声、光、电、多媒体的布展,都要花钱。”紧接着顾书记又问:“你们身上还有没有书面报告?”作者当即从身边向顾书记呈递了,南通市和海安县的相关报告。顾书记随即翻阅了报告,并亲切地对我们说:“这些报告先放在这里,我会及时处理的。你们不一定在这里久等,可以先回去。”我们一行告辞时,他与我们一一握手送到门口,并请他的孙秘书将我们送到楼下。 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位于江苏省海安县城长江中路68号,建于1987年,原名“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管理处”。1998 年4月更名为:“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馆名,由原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亲笔题写。获全国建筑设计优秀奖、江苏省建筑设计一等奖,是国家“红色旅游”景区、国家“AAA”级旅游景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军区青年官兵传统教育基地、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苏省全民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等。 1946年6月,国共和谈破裂,内战乌云笼罩着中国的上空,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政治委员谭震林,遵照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率部3万人,面对大兵压境的严峻形势,在苏中老区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从7月13日—8月27日,迎击12万美械装备的蒋军,连续作战7次,每仗皆捷,歼敌53700 余人,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典范。8月28日,苏中战役胜利的消息传到延安,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少奇、朱德和彭德怀在刘少奇的住所聚会,热烈庆祝这一胜利。 延安总部发言人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赞扬苏中战役7次战斗都取得了胜利,称之为“七战七捷”。毛泽东主席及时通报各战界区:“仿照办理,并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 经南京军区,中共江苏省委,省人民政府决定,在苏中战役胜利40周年之际,树碑、建馆、开会、编书,总体规划、分步设施;1986 年10月8日三家联合在海安召开隆重的纪念大会和纪念碑奠基仪式,碑名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姬鹏飞亲笔题写,大型史料丛书《苏中七战七捷》由胡耀帮总书记亲笔题写;“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于1988年5月17日落成并对外开放。 (六)辉煌历史,勇于创新 纪念馆占地21000平方米,有碑、馆、国防园、大型入口广场、水幕、喷泉、雕像等组成。由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全国十大建筑设计师之一、东南大学齐康教授精心设计。构思新颖,风格独特,运用建筑艺术的语言,展现了苏中战役的丰功伟绩,主碑造型为一把“刺刀”直插云霄,气势磅礴,用古铜色天然花岗岩砌成,象征着当年新四军指战员驰骋苏中战场,浴血奋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被誉为世界之最。碑基四周由寓意深刻、内涵丰富的喷砂地段、坑穴、錾假石档土墙、祝酒杯、节节升高的台阶、草坪和书卷式碑墙,撰写727 字碑文,并由全国书著名法家协会江苏分会理事仲贞子书写。 “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由一层空间,7支步枪(对空鸣射)组成,馆内由门厅、展厅、书画厅、贵宾厅、长廊、休息大厅可供百人同时品茗赏景,能容纳200多人的多功能、声、光、电、高科技报告厅,可放影视片、学术交流、文艺演出等,展厅以战争时期的历史照片,丰厚的珍贵文物,极其重要的文献史料500多件,再现了苏中战役的光辉历程,同时也表现了苏中人民不忘先辈和先烈,开拓争新,再创辉煌的精神风貌。 国防园陈列着不同时期我军使用的大炮、坦克、导弹、机枪等及各种武器,以形象、直观地进行国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碑、馆、园展示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形成了一组精美的艺术建筑群。铁道部一位领导参观后说:“全国所有的铁路沿线我都去过,博物馆、纪念馆看过不少,但像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设计,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我认为,中央领导机关的同志到了南方,特别是到了江苏,不参观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他将终身遗憾。” 苏中战役,红色情怀,丰碑永存,传承后代。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馆),必将永远激励苏中老区人民再创新辉煌,奋斗新时代。 陆大同(81岁) 王 强 作者系原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馆长。现任海安市新四军研究会文史顾问。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