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命名 正文

《中国金融》|周鲁飞:强化保险资管公司全面风险管理

扫码手机浏览

作者|周鲁飞「交银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 文章|《中国金融》2023年第21期...

作者|周鲁飞「交银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

文章|《中国金融》2023年第21期

近年来,随着保险行业的快速发展,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保险资管公司)作为承接运用保险资金的主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愈发复杂的外部环境中,保险资管行业公司治理、资产负债匹配管理、风险管理等领域的实践问题逐渐凸显。如何有效且高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为摆在从业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保险资管公司的行业发展现状

随着保险公司业务规模的快速增长,监管机构对保险资金运用的要求也愈加严格。在此大背景下,资产管理部门相继从保险公司内部独立出来,成立专业化、市场化和规范化的资管公司,服务于母公司投资管理需要。保险资管公司的出现,不但使保险资金的运用有了更加专业的组织形式和责任主体,而且还有力地促进了保险行业向着专业化和市场化方向转变。

截至2022年末,业内33家保险资管公司管理资产规模稳健增长,全口径资产管理规模24.52万亿元,较2021年增长15.11%;从业人员共计6635人,业务收入274.20亿元。在资产配置方面,整体以债券、金融产品、银行存款为主,三者占比合计超过七成,投资风格保持稳健。保险资管公司整体秉承以绝对收益为目标的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稳健投资、安全投资和多元投资,为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作出了重要贡献,增强了保险行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保险资管公司兼具保险行业属性及资管行业属性。其中,保险行业属性体现在其经营管理风格承袭了保险资金的基因。保险资管公司管理着保险行业70%以上的资金,且绝大部分为关联方保险公司的委托资金,承担着来自体系内保险资金的投资受托责任,为保险资金贡献了稳健的投资收益。资管行业属性则体现在依托受托的稳定增长的保险资金,保险资管公司已成为我国债券市场第三大机构投资者、股票市场第二大投资者、公募基金最大机构投资者,成为国内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以长久期固定收益类资产管理为主的配置策略风格。基于资产负债匹配原则,保险资金的长久期负债属性客观上要求保险资金配置策略偏好长久期固定收益类资产。通常以长久期利率债拉长资产久期,侧重基础设施或不动产等固定收益类资产标的,降低组合波动率,兼顾资产配置的流动性和收益率。

二是以绝对收益和投资韧性为目标的主动投资管理能力。保险资金负债端刚性成本和偿付能力要求决定保险资金投资管理追求绝对收益和投资韧性,这也是保险资管鲜明的特色。从宏观来看,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居民购买保险更多地关注保障功能,对安全性和稳定性要求高,从而使投资端的重心着眼于绝对收益目标而非相对收益。从中观来看,监管部门持续出台投资端政策优化保险公司资产配置管理,对投资端的监管更多与偿付能力等指标挂钩,对配置方向和范围的限制逐步放松,引导保险资金投资趋于长期化和稳定化。从微观来看,资管公司主要从事长期债券、高分红类权益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同时严格把控风险,以长期稳健收益匹配负债特征,与理财、公募基金等存在明显差异。

三是全资产、全周期的保险资管产品管理框架。基于受托长期资金的天然属性及审慎稳健的风险收益偏好,保险资管公司在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和服务实体经济上一直发挥着显著作用。保险资管公司通过保险债权投资计划对接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通过保险股权投资计划、保险资产支持计划、公募REITs等多种方式,为区域协调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提供中长期资金支持。保险资管公司借助其丰富的保险资管产品开发品类,对接不同的行业企业类型和企业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构建了全资产类别的产品管理框架。

保险资管公司实践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作为专门服务于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子公司,保险资管公司具有独特的发展规律。相较于其他资产管理机构,保险资管公司发展伊始即受托管理其控股股东资金,生存压力相对较小。从业务发展上看,公司首先需立足于完成控股股东的受托使命,再逐步增强保险债权投资计划等保险资管产品的发行能力,拓展市场化资金受托渠道。从资金属性上看,保险资管公司受托资金属性相对单一,面对多元化资金属性的市场校验的经验相对欠缺。随着保险资管市场化建设的逐步深入,保险资管公司未来也将面临来自不同委托人的多元化投资要求和同业竞争压力。当前,保险资管公司在公司治理、资产负债管理、信用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等领域的问题逐步凸显。

第一,公司治理存在基因性偏颇。保险资管公司作为保险公司控股的资产管理子公司,董事会成员往往由母公司股东派员兼任,虽然这样可以缓解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但同样降低了公司董事会的独立性。该治理结构下资管公司业务决策天然倾向于服务股东资金,一定程度上缺乏面向市场的战略布局和竞争意愿。随着保险资管公司发展进入中后期以及外部市场环境复杂化,该治理结构市场适应性不足的问题愈发显现。董事会与经营管理层未实现有效融合成为当前制约保险资管公司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问题。这也造成了许多保险资管公司在制定公司战略或者发展目标时出现理想化、无效化或摇摆化的情况,或在制定考核指标时过分偏重于股东资金的投资回报结果,导致公司发展的局限性。

第二,资产管理与负债管理依然相对割裂。根据资管新规要求,金融机构对资管产品应当实行净值化管理,即时体现底层资产净值,打破资金池,实现有效资产负债联动。但在保险资管的实践中,资产收益和负债成本并未打通,资产和负债的管理仍相对割裂,负债端基于产品保障属性设计开发产品,相对确定性的收益预期最终传导至资产端,整体呈现负债驱动资产的业务模式。在当前低利率趋势下,保险资管公司资产负债在久期、收益、现金流等方面无法精准匹配,资产端投资压力加剧,利差损风险凸显。

第三,信用风险管理过于依赖主体违约概率管理。信用风险管理通常是对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敞口规模(EL)三个因子进行管理来控制违约时的损失。其中,保险资金大多数投向长久期的固定收益类产品,此时的EL是基本确定的,且保险资管公司缺少有效控制LGD的手段,因此其在信用风险管理中基本上只能依赖对融资主体PD的控制。这种被动的选择使得投融资决策更加趋于保守,投资风格更加偏向稳健审慎,多以高信用等级的固定收益和类固定收益的投资产品为主。这种做法虽然可以有效降低投资违约的概率,但当超过10万亿元资金均投资于这些高信评等级主体时,标的企业的集中度问题就会极为突出。

第四,市场风险管理方法相对被动。实践中,保险资管公司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集中于权益性资产投资,但这类投资在资产配置中占比较低,市场风险管理未受到足够重视,风险管理能力普遍偏弱,对于市场风险的管理多以监控及事后处置为主。这也导致对于资金安全性的过度苛求,大大提高了险资资产端的收益获取难度。

第五,综合性、交织性风险管理经验不足。一方面,保险资管公司既承担投资管理人的角色,又承担资管产品发行和管理角色,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压力,风险管理复杂程度高;另一方面,保险资管整体私募属性较强,较少出现声誉风险、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问题,并且相较于其他资管机构有着更加谨慎的投资偏好,造成各类风险数据库尚未健全,在面对综合性、交织性风险事件时应对经验不足。在风险管理实践中,保险资管公司缺乏专门性的、分类别的风险阈值标准和风险识别措施,在复核、校验等流程中易发生操作风险,尚未建立主动性合规框架,需要尽快加强内控管理,提升主动风险管理能力。

提升保险资管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能力

全面风险管理能力是金融机构的“脏腑”,是其稳健发展的核心基础。监管机构一直非常重视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2010年10月,保监会出台《人身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实施指引》,对国内保险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作出严格规定,要求各保险公司建立起上至董事会,下到公司各层级员工,全员参与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2012年2月,保监会发布《人身保险公司年度全面风险管理报告框架》,明确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报告应当包括风险管理流程、总体风险战略、公司资本充足性以及风险的定性定量披露等内容,进一步规范了全面风险管理框架。2021年11月,银保监会发布《保险集团公司监督管理办法》,规定保险集团公司应当整合集团风险管理资源,建立与集团战略目标、组织架构、业务模式相适应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和科学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有效识别、计量、评估、监测和控制集团总体风险。2022年7月,银保监会发布《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将风险管理作为专门章节,着力增强保险资管公司风险管理能力,切实维护保险资金长期安全。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保险的广度和深度将持续拓展。保险资管公司作为保险资金管理的专业化机构,管理的资产规模、投资产品的丰富程度都将随之提升,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保险资管公司要解决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进一步提升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风险管理体系。

第一,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市场化能力建设。保险资管公司应从根本上解决治理结构的问题,提升公司治理有效性。一方面,在董事会层面,除股东委派的股权董事外,可以引入具有资管、法律、风险管理等方面经验的专业化独立董事,丰富董事会人员结构,从而使资管公司的战略定位更加清晰、独立,实现既脱胎于保险,又兼顾资管行业的禀赋;另一方面,强化关联交易合规管理,在资源配置、考核指标设置等方面不仅重视股东的资金管理,更要面向市场,平等对待不同委托人,防止控股股东不当获利。此外,通过市场化管理规范经营行为,减少股东对于管理层的过度干预,使得公司的战略决策更加符合外部市场要求和竞争需要。同时,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岗位制衡和员工的责任意识,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第二,构建动态风险管理机制,形成全面风险管理架构。保险资管公司应当构建“垂直+水平”的风险管理体系,并对组织结构进行持续优化。在垂直风险管理体系上,董事会作为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要确定公司的整体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并制定风险限额,高级管理层要依据公司确定的风险限额开展经营管理,并细化到各业务条线,各业务部门和板块要在自身的风险限额内审慎开展业务,每个从业人员都是风险管理的微观主体,确保风险管理的连贯性。在水平风险管理体系上,进一步强化“三道防线”的作用。前台业务部门作为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要履行好风险管理中的日常管理、主动管理、主动防范责任;风险管理部门作为第二道防线,要保持独立性,有效识别、评估、控制和管理各类风险;审计部门作为第三道防线,要对风险管理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定期审计,并根据发现的问题持续改进风险管理机制。

第三,深化资产负债匹配理念,通过双端整合有效防范风险传导。随着近年来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收益率持续下行,保险资管公司需要加强与保险公司负债端的沟通协调,打通资本负债两端的隔阂,及时将市场利率变化情况反馈给保险产品设计方,配合负债端开展产品开发、估值、定价等工作。同时,保险资管公司要不断拓展受托端资金来源,增加非股东方保险资金的占比,积极对接诸如银行资金、养老金等优质资金。此外,通过建模、联动、模拟等新技术来实现对负债特征、资产配置以及两者匹配度的分析测算,对不同经济情景、管理策略等进行动态模拟和评估,提升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

第四,提升基础维度风险管理能力,综合考虑多维度风险管理方法。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是保险资管公司面临的三类基础性风险。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银行等机构主要通过抵押等方式降低违约损失率,而保险资管公司则过度强调降低融资主体的违约概率,从而在固定收益类资产选择方面遇到瓶颈。保险资管公司尽管没有属地化渠道优势,很难普遍采用银行的信用风险管控方法,但可以借助资产支持计划(ABS)和REITs等产品,将信用风险的管理重心从主体端向底层资产端进行转移,从而丰富信用风险的管理方式,跳出原有的主体选择视角,增加资产配置品类。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要将业务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区分,业务部门要基于专业能力应对市场变化,风险管理部门要建立市场风险管理边界,如设定多维度涵盖VAR、止盈止损、回撤和仓位等限额,根据业务部门的市场判断进行动态调整,从管理维度约束业务部门的行为,从而实现步调协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保险资管公司可以参照资管行业其他类型的机构,构建全面的操作风险事件库,以此加强操作风险管理能力。基于三类基础性风险管理,逐步提升多维度交织化风险管理水平,强化合规销售、消费者权益保护、客户风险等级等管理,并将基础性风险管理与声誉风险管理紧密结合,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第五,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运用新技术提高全面风险管理能力。数字技术是第五次工业革命的基础和核心。数字化转型可以提高保险资管公司的技术效率,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率。一是提升数据管理能力。构建数据采集、存储、处理、统计、分析和使用的全过程管理体系,提升数据准确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以数据构建公司的数字化基础。二是以新技术提升数字化能力。例如,借助区块链技术来管理公司账户和资金流水信息,严格监控每笔资金信息的时间戳以及流向,及时发现不合理的资金流动,以此避免可能发生的资金投向风险;以大数据技术赋能风险管理,将之前比较容易忽略的非量化风险因素纳入风险管理框架中,构建更为精准、非指标化的风险识别系统,从而帮助保险资管公司及早发现风险,及时作出应对。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