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命名 正文

每日热点0717

扫码手机浏览

2024-07-16 健康报 ...
2024-07-16 健康报   本报讯(首席记者 张磊)近日,由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的2024加速消除乙型肝炎学术会议在京召开。会议主题是“加强筛查扩大接种规范诊治消除乙肝”。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李斌出席并致辞。   李斌指出,乙肝是全球疾病负担严重的传染病之一,也是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2016年,世界卫生大会提出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我国通过实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防控策略,在乙肝疫苗免疫接种覆盖率、乙肝病毒新发感染控制和乙肝相关肝细胞癌防控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我国要全面达到世界卫生组织2030年消除乙肝的目标仍面临较大挑战。为贯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部署,保障如期达到消除乙肝目标,未来乙肝防控工作应巩固防治成果、统筹各方资源、推进疫苗接种、优化检测策略、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健康教育。   数说乙肝防控   近年来,我国新生儿3针乙肝疫苗接种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首针及时接种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已达到世卫组织提出的2030年目标。   我国一般人群乙肝病毒抗原流行率持续下降,由1992年的9.75%降至2020年的5.86%,特别是5岁以下儿童流行率由1992年的9.67%降至2020年的0.3%,接近世卫组织提出的2030年目标。   我国乙肝相关肝细胞癌(HCC)年龄标化发病率也在逐年下降。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估计,2022年中国肝癌新发病例数约为36.77万,标化发病率约为15.03/10万,与历史数据相比呈下降趋势。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716/496378.html 返回目录>> 2024-07-15 中国疾控中心   2024年7月8日下午,中国疾控中心科技处组织召开重点实验室管理工作交流会议。中心分管领导施小明副主任,传染病溯源预警与智能决策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徐建国院士,各重点实验室负责同志,相关直属单位分管领导和科技管理人员,中心科技处全体人员等约50人参加会议。会议由中心科技处李振军处长主持。   会议听取了中心所属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实验室、中心重点实验室负责同志对近三年实验室的科研进展及产出、代表性成果、研究方向、发展规划等工作汇报。参会领导和专家针对重点实验室的运行机制、人才培养、发展规划、激励和考核机制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讨论,为推进重点实验室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施小明副主任作总结发言。他充分肯定了本次会议的召开,并对中心各级重点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请各重点实验室锚定定位,发挥重点实验室平台功能,加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和学术交流,特别是注重加强与区域公共卫生中心、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开展合作,提高重点实验室的创新力、支撑力、辐射力和凝聚力,提升重点实验室PI和业务骨干的归属感;二是请各重点实验室围绕重点研究方向,聚焦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开展攻关研究,注重重大成果产出,包括建设重要资源平台,发表高水平论文、申请发明专利和成果转化等;三是请各依托单位加大对重点实验室支持力度,支持重点实验室建立科技创新政策高地,在研究生招生、人才培养、财政项目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四是请中心科技处加强对重点实验室运行的指导和管理,针对重点实验室运行中的问题和会议提出的意见建议,对标对表,完善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健全工作机制,确保中心重点实验室开放运行和高效工作。最后,他要求各重点实验室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6月24日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主动思考在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目标下疾控中心和疾控体系要达到的科技高度,以更进一步明确各级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和建设目标。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407/t20240715_284660.html 返回目录>> 2024-07-15 中国疾控中心   为进一步推进环境健康业务工作发展,促进全国疾控系统环境健康工作交流,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于2024年7月4-6日在合肥市召开2024年全国疾控系统环境与健康业务工作推进会。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个计划单列市以及4个环境与健康研究基地的疾控中心主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部分处室负责人共计70余人参加会议。   国家疾控局卫生免疫司副司长李筱翠、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施小明、公卫处处长戴政,安徽省疾控中心主任吴家兵出席会议并致辞,国家疾控局卫免司环地处处长冀永才出席会议,环境所所长王林、党委书记姚孝元、副所长戴宇飞分别主持会议。   会上,王林所长作《2024年上半年环境健康业务工作进展报告》,总结了上半年工作进展,提出下半年继续以常规监测、专项调查、评估预警、健康防护、政策标准、应急保障六大核心工作为基石,持续推进重点项目,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指导,促进全国环境健康工作协同发展。环境所程义斌研究员作《环境健康标准体系建设和管理报告》,浙江省、河北省、湖南省、安徽省疾控中心参会代表分别介绍了本省科研成果转化、健康风险评估、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工作成绩和经验。   姚孝元书记在会议总结提出,全国疾控系统环境健康工作部门要统一认识,在国家疾控局和中国疾控中心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加强党建、学术、专业技术等多方面交流,重视总结凝练工作成果,推进环境健康工作高质量发展。   会议期间,各省市参会代表参加了中华预防医学会环境卫生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本次会议为做好2024年下半年全国环境健康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407/t20240715_284659.html 返回目录>> 2024-07-16 北京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   为进一步引导广大市民树立健康体重观念,实现《健康北京行动(2020-2030年)》提出的“成人肥胖增长率持续减缓”的目标,2024年7月11日,由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北京市体育局、北京市总工会联合主办,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办的北京市民健康体重行动正式启动。   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以及三家主办单位的相关领导、北京市民健康体重行动专家库代表、各区卫生健康委及疾控中心工作负责人共80余人参加了启动活动。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王小娥分别致辞。   毛群安司长指出:体重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协同、全社会联动”。北京市统筹部门资源,合力开展健康体重行动,在全国做出示范和表率。希望北京市继续发挥首善之都的引领作用,在全国体重管理工作中不断创新科普形式,积极营造社会支持性环境,强化家庭体重管理的重要作用,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的体重管理服务,同时也为全国体重管理工作提供优秀经验和典型案例。 王小娥巡视员强调:北京市立足健康北京行动建设,充分发挥爱国卫生运动优势,聚焦重点人群健康危险因素,持续改善人居健康环境和健康服务,努力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和首都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启动会邀请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李英华就国家卫健委6月发布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24年版)》相关内容做了主旨演讲。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书记宋卫萍介绍了《2024年北京市民健康体重行动方案》。   启动会为12名来自营养、运动、心理专业领域的“北京市民健康体重行动专家库”代表颁发专家证书。   北京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所长韩晔主持圆桌访谈。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爱国卫生推进处处长汤伟民、北京市疾控中心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所所长董忠、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教授苏浩、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陈伟、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总监徐欣然5位领导和嘉宾就“健康体重一起行动”主题进行交流探讨。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陈伟就当前网民提出的健康体重热点问题进行科普解答。包括:为了减重早餐只喝咖啡可以吗?晚上只吃一个苹果可以吗?为什么我只喝水也长肉啊...同时强调:减重目标不是减斤数,最重要是生活方式的建立。   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石春健老师及其团队为大家进行超慢跑技能分享。这项运动的特点是速度慢、消耗大、对关节和肌肉冲击力小、易于坚持,同时作为健康体重行动的核心运动进频一步在全市推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体育局、市总工会、安利(中国)有限公司等单位领导和嘉宾共同启动“2024年北京市民健康体重行动”将活动推向高潮。 此次活动由新华网进行全程直播,222万人观看直播。人民网、光明网、健康报、北京日报等权威主流媒体对启动活动进行了宣传报道。   本次行动的目标是推进在职职工健康体重管理工作,培养在职职工建立合理膳食、科学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营造全民健康体重行动的活动氛围。 摘引网址:https://www.bjcdc.org/cdcmodule/jkdt/bsxw/2024/109678.shtml 返回目录>> 2024-07-15 江苏省疾控中心   2024年7月9日-10日,全省理化检验前沿技术培训班在南京顺利召开。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纪委书记周永林出席会议。南京医科大学卫生检验与检疫学系主任李磊、南京理工大学教授苏冠勇、大连大学教授曾仲大、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检验院院长杨军、南京海关动植物与食品检测中心副主任丁涛、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理化检验科主任刘祥萍等专家受邀参加会议并做报告。全省各设区市疾控中心理化检验负责人及相关骨干人员近50名代表参加会议。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理化检验所吉文亮所长主持开幕式。   周永林书记在会上讲话,他指出随着人们对产品质量和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理化检验的应用范围和对新技术的要求不断扩大和提高,理化检验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同时,科技进步也为理化检验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借着本次培训,他期望全省疾控理化检验工作者对理化前沿技术有一个更新、更全面的认知,在将来的工作中开拓创新、勇攀高峰,为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会上,各位专家就理化检验新技术进行主题报告:李磊教授介绍了卫生理化检验学科领域及前沿技术、科学问题及课题进展;丁涛主任详细介绍了中国蜂蜜现状及思考,苏冠勇教授介绍了高分辨质谱技术基础及其在血清样品中脂质靶向和非靶向识别中的应用;杨军院长分别从建立科研管理制度、规范科研管理流程、培育创新人才梯队、构建科技创新平台这四方面详细讲解了四位一体助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曾仲大教授作了题为《非靶向与拟靶向分析:从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到数据处理》报告;刘祥萍科长作了题为《尿液中41种抗生素检测—液质联用法。此外,省疾控中心理化所朱峰和王溪分别介绍了关于课题和奖项申报的一些思考、腐乳中红曲色素和桔青霉素测定及风险评估研究。   本次会议的圆满召开,推进了全省卫生理化检验工作在前沿领域创新发展,进一步加强了全省理化检验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与合作。 摘引网址:https://www.jscdc.cn/zxzx/zhongxinzixun/202407/t20240716_94046.html 返回目录>> 2024-07-16 奇点糕 为了确认复杂大脑内Aβ和tau的位置,研究者使用了能够结合淀粉样蛋白的荧光标记物甲氧基-X04(MX04),再通过cyto-CLEM来完成成像。 英国利兹大学科学团队在《自然》杂志发文,研究者们利用冷冻光电联用(cyto-CLEM)技术,首次完成了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内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和tau蛋白缠结的原位成像,精度达到2.38Å。此前,我们只能将病理蛋白提纯后进行成像分析,并不了解它们处于病生理环境中的形态。 研究结果显示,Aβ细丝排列相当“随意”,具有分支结构,其间还夹杂着细胞外囊泡、液滴、膜碎片等细胞成分;相对的,tau蛋白细丝则排列得非常整齐,能缠出这么规整“线团”的人肯定是个强迫症。 此前已经有不少通过冷冻电镜技术解析Aβ和tau结构的研究,但那些研究采用的样本普遍是从AD患者或模式动物大脑内提纯的蛋白。这虽然让结构分析变得更容易,但却不能百分百代表这些蛋白在AD脑内实际的结构状态,而我们知道,蛋白结构对其功能的意义非常重要。 为了确认复杂大脑内Aβ和tau的位置,研究者使用了能够结合淀粉样蛋白的荧光标记物甲氧基-X04(MX04),再通过cyto-CLEM来完成成像。 分析样本来自一位70岁的女性AD患者,她在54岁时出现记忆问题,58岁确诊痴呆,在进行性痴呆12年病史时经神经病理学确诊AD。该患者没有痴呆家族史,基因型为APOE3/3。 病理分析显示,该患者的颞中回含有丰富的淀粉样斑块、tau缠结/细丝、少量的脑淀粉样血管病理,不存在其他常见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的病理学。 脑样本在患者死后约6小时取出经液氮急冻保存。这种保存方式会产生冰晶,所以研究者们将其解冻后,在高压下进行-188℃急冻,制备成70nm的薄片,以符合cyto-CLEM的成像要求。 乍一看去,Aβ斑块内的原纤维排列成平行的阵列或晶格,与研究者们之前分析FAD小鼠脑内蛋白斑块结构比较一致。可见Aβ细丝存在分支和交叉,方向不受相邻细丝影响,Aβ细丝间还散布着细胞外囊泡、液滴、70-200nm大小的长方体颗粒和膜碎片。 研究者认为膜碎片可能是大脑样品冻融导致的。对小鼠大脑进行冻融后成像,也能观察到类似的膜碎片,但如果直接高压冷冻切片就没有膜碎片。 至于那些神秘的长方体颗粒,研究者发现它内部表现出高密度的间隔条纹,令人联想到一些脂蛋白颗粒,但真相不明。 tau细丝则排列成300-800nm的平行簇,相邻细丝以相同的方向和极性排列在一起。研究者在神经突的细胞质和有髓轴突中发现了tau沉积,但在细胞外也发现了一簇这种蛋白,不知道此前有研究发现,AD中的tau细丝存在成对的螺旋细丝和直细丝两种形态,在本研究的分析结果中,两种形态的tau细丝也不会混合,而是更倾向于同类型排列在一起。 研究者认为,这是tau细丝之间的极性相互作用导致的非随机排列,而Aβ细丝由于较小,可能不足以实现类似的相互作用。 研究者认为,这项研究使用的技术也可以用于分析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丝状病理蛋白,最起码tau蛋白就在皮质基底节变性、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等疾病中有关键作用。也有研究发现,在不同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中,tau病理的结构是不同的。 这些发现将为开发疾病模型、研究疾病潜在分子机制和开发新疗法提供有力的工具。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8c3f83462344.html 返回目录>> 2024-07-16 生物谷原创 工作场所+生活方式干预,这一创新模式的出现,不仅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福音,也为构建健康社会、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开辟了新路径! 在当今社会,健康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控制血糖、定期锻炼、维持理想体重,这些早已不再是中老年群体或是年轻姑娘们的专属追求,而是跨越年龄界限,成为每个人珍视生活质量、拥抱健康生活的共同向往。 然而,现实的阴霾亦不容忽视。全球范围内,糖尿病患者的人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激增。对糖尿病患者而言,除了依赖于药物治疗外,科学的生活方式干预(例如均衡膳食、适度运动、充足睡眠、心理调适等等)也对病情的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目前,传统的生活方式干预途径,往往伴随着高昂的经济成本与执行不便的双重困境,并且干预过程往往缺乏有效监督,这对于自制力较弱或缺乏专业知识的患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正当我们为此苦恼之时,一个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案悄然浮现:工作场所+生活方式干预,这一看似「被迫无奈」的组合,却意外成为了突破局限的绝佳途径! 一项由美国华盛顿人类营养中心研究团队主导,发布于Cell Metabolism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工作场所实施强化生活干预疗法可以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改善其心肺功能及肌肉力量,并对2型糖尿病发病相关的生理因素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同时研究数据提示其干预机制可能与骨骼肌线粒体功能及脂肪组织重构密切相关。 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设计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以明确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受试者群体为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经过一系列筛选后,最终纳入受试者18名,将其分为标准生活方式组(8名参与者)和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组(10名参与者)。 其中,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组接受研究人员提供的饮食及生活行为指导,通过调整能量摄入实现每周减重0.5%-1.0%、4个月内减重10%,并且在监督下进行耐力训练及抗阻运动,要求训练期间的心率达到摄氧峰值时的70%~80%,整个干预措施持续8个月(所有饮食行为教育和运动训练均在工作场所现场进行)。而标准生活方式组(对照组)只接受了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指南推荐的饮食和体力活动的教育,研究人员每个月对两组成员进行随访、记录。 身体成分、代谢变量、血糖指标结果均表明:“带薪”减重控糖效果更好 在干预结束后,研究人员测定了受试者身体成分、心肺功能及肌肉力量、葡萄糖代谢及胰岛功能,以确定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发挥的减重控糖效果。 相比于干预前,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组出现了明显的体重下降,体脂率降低34%±12%,腹腔脂肪组织减少39%±18%,肝内甘油三酯水平降低63%±28%,血浆中甘油三酯及全身胰岛素抵抗调节因子PAI-1水平均显著降低。而这些指标在标准生活方式组(对照组)中没有改变。进一步,研究人员分别测定了受试者腿部推举、膝关节屈曲、坐式划船以及胸部推举的一次重复最大重量(1RM),来评估受试者肌肉力量。结果发现相比于干预前,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组肌肉力量增加了28%±20%,而对照组并未出现明显变化。 看看这如此明显的变化,在工作场所,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真的可以事半功倍! “带薪”减重效果达标了,那“带薪”控糖效果是否也是如此优秀呢? 研究同时发现,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可有效改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以及糖耐量,3名受试者在未使用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情况下实现了病程缓解(HbA1c<6.5%),而这在对照组中并未发生。 干预组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期间血浆葡萄糖和胰岛素浓度的5小时餐后曲线下面积(AUC0-300)分别下降了约20%和约25%,内源性葡萄糖生产率(AUC0-300)下降了约30%,而这些在对照组中也并未发生。 此外,干预组在葡萄糖摄入后30min,胰岛素敏感度ISR增高,胰岛素清除率(ICR)升高,肝脏、脂肪及全身的胰岛素敏感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在对照组中并未观察到。 强化生活方式通过骨骼肌线粒体功能及脂肪组织重构影响2型糖尿病 以上结果一对比发现:在工作场所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又可以高效减重,又可以完美控糖,2型糖尿病患者获益颇多啊!那么强化生活方式如何对2型糖尿病发挥作用的? 研究人员取小鼠骨骼肌与脂肪组织活检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基因表达谱改变来进一步探索其机制。结果表明,干预前后,干预组差异基因数量高达1540个,而对照组只有65个差异基因。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后骨骼肌组织中烟酰胺磷酸核糖基转移酶(NAMPT)、去乙酰酶(SIRT3)、PPARGC1A等基因显著上调,富集通路主要为线粒体生物发生和功能通路,提示强化生活方式干预通过激活NAMPT—NAD+—SIRT3—PPARGC1A轴增强骨骼肌线粒体代谢。 脂肪组织基因转录组数据表明,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后,脂肪组织重构相关基因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调(包括SPARC、LOX、 LOXL1、TNMD、PDGFA、SEMA3C等),而与脂肪组织炎症相关的基因则未发生变化。 以上结果表明强化生活方式可能通过骨骼肌线粒体功能及脂肪组织重构影响2型糖尿病,从而实现“带薪”减重控糖。 小结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困惑——这篇文章到底为什么要强调在工作场所实施生活方式干预? 事实上,工作场所不仅仅是工作日至少占据我们八小时的地方,它也是大部分人一生中至少几十年的重要生活场所,无论我们是主动选择还是被迫适应,它都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健康状态和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工作场所对2型糖尿病患者实行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有着较大的临床获益,可有效降低患者体重、改善心肺功能、增加肌肉力量,并且可改善血糖代谢及胰岛素抵抗。这为我们在工作场所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希望诸如此类的研究结果也能引导社会、企业、公司等各个层面,开始重视并积极整合资源,致力于创造一个有利于健康的工作环境。例如,设立内部健身房、开展健康饮食教育、组织团队运动活动等等。更重要的是,工作场所的团队文化能够形成一种无形的推动力,通过同事间的相互鼓励与支持,增强了个体的参与感与归属感,有效提升干预的依从性。 综上所述,工作场所+生活方式干预,这一创新模式的出现,不仅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福音,也为构建健康社会、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开辟了新路径!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55b08348459c.html 返回目录>> 2024-07-16 生物谷原创 科学地调整饮食结构,适度减少动物蛋白的摄入并增加植物蛋白的摄入可以帮助儿童更健康地度过青春期。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儿童的饮食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是动物源性食品的摄入量出现了大幅增加。但与此同时,儿童青春期出现了提前趋势,青春期提前不仅会影响儿童的正常身体发育,还有可能增加未来患乳腺癌、心脏病和抑郁等疾病的风险。那么,膳食中的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到底是如何影响儿童健康和青春期发育的呢? 近日,四川大学的研究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发表了题为Dietary protein sources, gut microbiome, and puberty timing in children: findings from a cohort study的研究文章。该研究探讨了膳食蛋白质来源、肠道微生物群特征与儿童青春期发育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不同类型蛋白质对青春期发育时间的影响。 该团队基于中国青少年队列研究对6至8岁儿童进行了前瞻性队列研究,通过收集参与者的粪便和尿液样本并对肠道菌群数据进行多变量线性模型分析发现,植物蛋白(如大豆蛋白)摄入量较高的儿童,其肠道中Butyricicoccus、Enterococcus、Dorea和Romboutsia等有益菌群的丰度增加,这些菌群能够产生短链脂肪酸,有助于维持健康的肠道环境。而动物蛋白摄入较高的儿童肠道中unidentified_Saccharimonad等微生物的丰度增加,这些微生物则可能与青春期提前的现象相关。通过构建总蛋白质-微生物指数(TPMI)、动物蛋白质-微生物指数(APMI)和植物蛋白质-微生物指数(VPMI)对膳食蛋白质相关的肠道微生物特征进行量化分析发现,高APMI组儿童较早进入青春期,而高VPMI组儿童则在青春期发育时间上表现出延迟的趋势。 接着,研究人员根据大豆摄入量进行了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大豆摄入量较高的儿童中,植物蛋白对青春期时间的影响更加显著。代谢物分析发现,尿液中2,5-呋喃二羧酸、柠檬酸、α-酮戊二酸和反-丙烯酸,以及粪便中的丁酸与植物蛋白摄入量呈正相关,这些代谢物与青春期发育时间的延迟有关。 综上所述,膳食中的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可以通过影响儿童的肠道微生物群而对青春期发育时间产生不同影响。科学地调整饮食结构,适度减少动物蛋白的摄入并增加植物蛋白的摄入可以帮助儿童更健康地度过青春期。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9d51834e18dc.html 返回目录>> 2024-07-16 生物谷原创 本研究不仅揭示了女性孕激素通过B7-H4在癌症-胎儿免疫耐受中的生物学关联,还发现了PR-P300-BRD4轴作为治疗B7-H4癌症的潜在靶点,为癌症免疫治疗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Cell上题为“Progestogen-driven B7-H4 contributes to onco-fetal immune tolerance”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探索了癌症与怀孕中免疫耐受机制的共通之处,为理解癌症如何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监视提供了崭新视角。 研究者Weiping Zou博士表示,在怀孕期间,宿主机体的免疫系统并不会排斥生长中的胎儿,所以我们知道胎盘中或许存在一种活跃的机制。同样的,在癌症中也是相似的道理——生长中的肿瘤并不会被宿主机体的免疫系统所排斥,这就意味着,癌细胞会产生一些策略来抑制免疫排斥,就像怀孕一样。当然,在怀孕期间,这是一件好事,其能促使胎儿生长;但在癌症中,却导致肿瘤不受控地生长,并且使刺激免疫反应的疗法效果受限。 为了理解这种重叠性,来自免疫学、癌症遗传学、妇科病理学和药物化学方面的研究人员进行了联合研究。他们发现,癌症与怀孕确实共享一种名为B7-H4的免疫抑制机制,阻断这一机制能显著增强免疫系统对癌症的抑制作用。通过观察小鼠模型和乳腺癌及妇科癌症细胞系,研究人员发现,孕激素作为B7-H4免疫检查点的关键调控因子,扮演着核心角色。 此前研究已发现,B7-H4高表达与癌症患者预后较差相关,而本研究进一步证实,B7-H4在胎盘和肿瘤微环境中调控免疫系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尽管雄激素在前列腺癌免疫抑制中的作用已得到确认,但本研究首次揭示,孕激素也可能影响癌症中的免疫反应。 通过抑制剂阻断乳腺癌小鼠及人类乳腺癌组织样本中的孕激素信号,研究者观察到癌症生长减缓及免疫反应激活的现象,尽管效果显著,但并未引起广泛关注。 Zou博士表示,B7-H4是一个复杂的检查点,孕激素调节只是众多机制之一,需要进一步研究来揭示是否存在其它调控B7-H4的机制。目前,研究人员仍然有一些不了解的东西,例如,如何直接阻断B7-H4这一信号通路?其作用的受体有哪些?下一步研究人员计划深入研究调节B7-H4蛋白稳定性的机制。以及是否存在其它在癌症免疫学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因素。 综上,本研究不仅揭示了女性孕激素通过B7-H4在癌症-胎儿免疫耐受中的生物学关联,还发现了PR-P300-BRD4轴作为治疗B7-H4癌症的潜在靶点,为癌症免疫治疗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2e28833833e5.html 返回目录>> 2024-07-17 人民日报 走进安徽合肥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7岁的孤独症患者童童(化名)正在接受“一对一”认知训练。工作人员手拿一张张卡片,启发孩子发出正确的词语。“火——车——站——、洗——澡——”每当童童看着卡片发出正确读音,工作人员都会大声地给予鼓励。目前,累计有20多名脑瘫儿童和60多名孤独症儿童在这里接受康复治疗。 看到儿子一点一滴的进步,家长徐虎(化名)感到十分欣慰。“童童两岁时被确诊为孤独症儿童,一直在这里接受康复治疗。”徐虎说,孩子从一开始无法正常沟通交流,到现在基本能实现生活自理,给了他们一家坚持下去的希望。 “0—6岁是干预治疗残疾儿童的关键期。”合肥市残联康复处处长王勤介绍,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按照“应救尽救”的原则进行康复治疗。对于6—18岁的儿童,则根据家庭实际情况给予救助。此外,合肥市还探索了“预约单训”的方式,利用课外或节假日时间,为16岁以内的残疾儿童提供个性化康复服务。 据介绍,合肥市目前共有58家定点机构,针对听力、视力、语言、肢体、智力障碍和孤独症6类残疾儿童提供康复训练。自2021年实施残疾预防行动计划3年以来,合肥市累计为16069名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服务。去年以来,合肥市将困难残疾人康复工程纳入50件民生实事,并出台办法,进一步明确改善困难残疾人医疗康复状况,着力提高困难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 每个孩子的背后,都关联着一个家庭的幸福。为了给儿子进行康复训练,徐虎辞掉了工作,每天带孩子往返于家和康复中心。“以前孩子小,老人可以帮着照看。现在孩子一天天长大,老人开始力不从心。只能由我来照看,妻子一个人上班养家。”徐虎说,好在政府每年给予5000元的生活补贴,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家庭的负担。 从2022年开始,合肥市将残疾儿童救助标准提高至每年1.8万—2.1万元,其中5000元直接发放到残疾儿童监护人银行卡上,其他则作为康复费用。“我们在课程设置上,涵盖感统、手工、社交、语言和音乐等,也有家庭康复指导。”王勤告诉记者,2023年,合肥市各级财政投入残疾儿童康复补贴达1.1亿元,未来还将逐步提升救助标准。 在康复中心,不少孩子经过几年的康复治疗后,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学习。“通过‘一对一’训练和集体课程,大部分孩子可以提升自理能力。有的孩子可以正常插班学习,也有的孩子能进入一些学校专门开设的特教班。”合肥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主任刘亚琳说。目前,合肥市及下辖各个区县,基本实现了特教学校全覆盖。 今年10岁的乐乐(化名),经过8年的康复治疗后,如今已是合肥市南门小学森林城校区的一名四年级学生,丝毫看不出曾是一名脑瘫患儿。“孩子两岁就开始做康复治疗,社区及时为我们办理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民生实事项目和儿童特殊医保,庐阳区残联每年还开展残疾儿童矫正鞋和其他辅助器具适配服务,不仅减轻了家庭的压力,我们更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乐乐妈妈说。 对残疾儿童进行康复治疗,最终是为了让他们融入社会。为此,在积极进行康复治疗的同时,合肥市还促进康复与后期就业、托养有效衔接,在全市建立了52家辅助性就业机构。对于18岁以后具备简单工作能力的残疾人,可安排到机构中从事简单的手工制作等工作,并在工资、社保上予以保障。而在康复治疗后确实无法自理的,则通过居家托养、日间照料和集中托养3种方式进行托养,并分别予以补助。 “今年,合肥市将继续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训练,开展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推动孤独症医疗、教育、康复服务等深度融合。”王勤说,合肥市不断提升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服务成效,同时开展“辅具进校园工程”服务,帮助残疾学生提高学习生活的便利性。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drS81MNR0 返回目录>> 2024-07-17 央视新闻客户端 菲律宾卫生部7月16日表示,截至6月29日,菲律宾今年共报告90119例登革热病例,其中233人死亡。今年的病例数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9%。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drCRhhGMk 返回目录>> 2024-07-17 科技日报 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继续在美国蔓延,已出现了“牛传人”病例。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7月12日通报,科罗拉多州疑似有3人感染H5型禽流感病毒,相关样本已送该中心进一步确认。 《自然》网站在7月13日的报道中指出,随着禽流感疫情迅速扩散,病毒在人群中传播的可能性与日俱增,各国正严阵以待。多国已加强疫情监测,积极采购疫苗或开发新疫苗。同时,科学家也在全力研制牛用疫苗,以期阻断病毒从牛到人的传播路径。 应对疫情势在必行 近年来,H5N1禽流感病毒在全球多地蔓延,导致数以亿计的禽类染病死亡或被扑杀,包括奶牛在内的哺乳动物感染病例也不断攀升。 科学家已经在美国十几个州的145个牛群和4名农场工人身上检测到H5N1病毒。研究人员警告称,可能还有更多牛和人类感染病例未被发现。 研究表明,该病毒目前通过受污染的挤奶设备在奶牛之间传播,而非通过空气中的颗粒物传播。然而,令人担忧的是,病毒可能发生变异,从而能通过空气传播,进而更有效地感染哺乳动物。鉴于人与奶牛之间存在密切接触,一旦病毒具有空气传播能力,可能会导致更多人感染病毒。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免疫学家斯科特·汉斯利指出,尽管目前该病毒尚不具备引起大规模疫情的特征,但流感病毒的突变不容小觑,一次突变就可能使形势急转直下。 接种疫苗未雨绸缪 疫苗是阻断疫情蔓延的关键防线,接种疫苗还能降低H5N1与季节性流感病毒合并的风险。 欧盟卫生和食品安全专员斯特拉·基里亚基德斯指出,尽管禽流感病毒对普通人群的威胁程度还很低,但高危人群仍需得到保护。为此,欧盟委员会已向CSL Seqirus公司采购了约70万剂流感疫苗,并保留进一步采购4000万剂的选择权。该疫苗可预防H5甲型流感病毒。今年6月,芬兰开始为高风险人群接种禽流感疫苗,重点是在皮毛场和家禽养殖场工作的工人。 此外,全球各地已有多个小组正在开发牛用疫苗,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美国康奈尔大学病毒学家迭戈·迪尔解释说,研究表明,在牛身上传播的病毒可在乳腺和乳腺上皮细胞中找到安全的“避风港”,这两个部位可能很难引发保护性免疫反应。他正在开发针对H5N1病毒的候选疫苗,该疫苗使用无害的DNA病毒来传递遗传物质。 但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病毒学家托马斯·皮科克警告称,给牛接种疫苗可能会掩盖牛的症状,增加病毒传给人类的风险。德国联邦动物卫生研究所病毒学家马丁·比尔也认为,给牛接种疫苗应作为最后手段考虑。 紧盯病毒“一举一动” 为防范病毒进一步扩散,各国正通过增加对人和动物的检测来追踪其传播情况。在美国疫情暴发前,科学家曾认为牛不会感染禽流感,但现在他们正竞相开发针对牛的检测工具。 意大利威尼斯实验动物预防研究所流行病学家伊莎贝拉·莫奈正在开发和评估工具,以帮助欧洲各地实验室检测牛血和牛奶中的病毒颗粒和抗体,这是已经感染的证据。欧洲、加拿大和美国科学家也已经开始检测牛血或散装牛奶样本。 研究人员也在监测病毒的基因组序列,以发现可能提高其感染上呼吸道细胞能力的突变,这些突变会增加病毒感染人的风险。 皮科克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创建了一个数据库,其中包含病毒用来进入细胞的所有可能突变。他们在人类细胞中测试了突变蛋白与上呼吸道受体的结合程度,以及其在酸性环境中的稳定性。皮科克指出,分析这些突变可以实时预测风险。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drAuwtHnY 返回目录>> 2024-07-16 央视新闻客户端 当地时间7月15日,以色列卫生部表示,截至目前,该国已有440人感染西尼罗河病毒,其中已有32人死亡。 西尼罗河病毒可以导致人类罹患神经系统疾病甚至死亡。西尼罗河病毒常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人类、马和其他哺乳动物都可能被感染,在非洲、欧洲、中东、北美和西亚等地很常见。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d8QfZ25lb 返回目录>> 2024-07-17 科技日报 除了传统的饮食、抗生素药物外,科学家们找到了一种更精确、更稳定、更有针对性地调节肠道菌群的方法。 近日,发表在《自然》上的一项研究展示了如何使用基因编辑工具直接在小鼠肠道内改造大肠杆菌,最终消除诱发疾病的细菌,同时还能保留对宿主健康至关重要的共生细菌。 这项技术通过将噬菌体改造成递送载体,携带基因编辑工具,精确地对致病菌基因进行修改。实验结果显示,这种改造方法对目标基因的改造效率超过90%,经过一次治疗,8个小时后平均93%的目标基因被成功修改,某些情况下甚至达到99.7%。这些经过编辑的基因在小鼠肠道内能够稳定维持至少6周。这项工作不仅证明了在肠道中直接编辑细菌基因的可行性,也为治疗与肠道菌群失衡相关的疾病提供了新的策略。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drdOaz83Y 返回目录>> 2024-07-17 科技日报 运动会燃烧消耗体内脂肪,但对于某些人来说,燃烧脂肪却比一般人要困难得多。为什么同样的锻炼,不同的人减肥效果各异?日本神户大学一个研究团队找到了其中原因。他们发现了一些新的信号分子,这些信号分子与运动对身体的影响密切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分子代谢》杂志上。 此前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一种名为PGC-1α的蛋白质信号分子。然而,这种蛋白质水平的增加是否会导致运动减肥结果不同,尚无定论。 此次,神户大学内分泌学家小川涉团队发现,这种蛋白质实际上有几种不同的版本。这些新的PGC-1α版本,称为“b”和“c”,其功能几乎与传统的“α”版本相同,但它们在运动期间在肌肉中产生的量是α的10倍以上,而α版本则没有表现出这样的增加趋势。 于是研究团队推测,调节锻炼期间能量代谢的信号分子,是新发现的版本,而不是之前已知的版本。 研究团队进行了动物实验。实验中的小鼠缺乏信号分子PGC-1αb和c版本,但仍有标准α版本。团队测量了小鼠在休息、短期以及长期锻炼期间的肌肉生长、脂肪燃烧和耗氧量。团队还招募了患有和没有2型糖尿病的志愿者,让他们接受与小鼠类似的测试,因为胰岛素不耐受和肥胖的人信号分子水平降低。 神户大学研究人员揭示了将运动与其影响联系起来的信号分子的不同版本的生理作用。新发现的信号分子版本专门针对短期运动而产生,缺乏这类版本的小鼠燃烧的脂肪更少。 结果显示,虽然所有版本的信号分子都会引起相似的生物反应,但不同的水平对生物体的健康有着深远影响。只有PGC-1α而缺乏PGC-1αb和c版本意味着,生物体基本上对短期运动视而不见,并且不适应这些刺激。其结果是,这类人在锻炼期间和锻炼后消耗的氧气更少,燃烧的脂肪也更少。 研究团队指出,了解不同版本PGC-1α的生理活性,有助于设计肥胖症的治疗方法。如果能找到一种增加b和c版本信号分子的物质,就可能开发出在运动期间,甚至不运动时增加能量消耗的药物,从而治疗肥胖症。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drc9HJ2WB 返回目录>> 2024-07-17 人民日报 新华社广州7月16日电 (记者徐弘毅)记者16日从广州市卫生健康委获悉:广州市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平台近日全面启用,实现了市内公立医疗机构全覆盖,患者在不同医疗机构就诊,不必重复进行检验检查。 近年来,广州市卫生健康委搭建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平台,对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检验检查结果信息平台预存、系统推送、调阅提醒、共享互认和监督管理。 据广州市卫生健康委介绍,患者就诊时,互认平台会通过医生工作站自动提醒医生有可互认项目,可供调阅查看。当次诊疗过程,医生开具检验检查项目符合互认要求的,系统会进行重复检验检查提醒,提升互认工作的便捷性、有效性。 目前,广州已有287家医疗机构接入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平台,其中广州市内的省部属、市属大型三级医院全部接入,实现公立医疗机构全覆盖。同时,该平台与广东省内其他地市接入省级互认平台的医疗机构也实现互认共享。 截至今年5月底,广州市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平台已纳入255项医学检查项目、1181项医学检验项目,实现全市检验检查结果信息调阅提醒、共享互认和监督管理。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drUOv1IRA 返回目录>> 2024-07-17 人民网 随着各地气温不断飙升,各种冷饮和冰镇食品成了许多人的心头好。但是若不注意饮食方法,就易对人体造成伤害。如何在不伤害身体的情况下,满足口腹之欲?为此,人民网采访了专家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主治医师何桂花。 何桂花介绍,对健康人群而言,少量适度喝冷饮、吃冰镇食品的确有助于快速消解暑热,防止神气耗伤。但若过食冷饮会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出现积食、腹痛、腹泻等疾病,因此在进食冷饮时要做到适时、适量、慢饮。 “空腹时不要吃冰,饭前、饭后1小时不要吃冰,不然会影响消化、妨碍营养吸收。吃冰最好在午后,比如下午3时比较热的时候,就是吃冰较适当的时机。”何桂花表示,冷饮的摄入量,一次以200克左右为宜。此外,吃冰时最好遵循“入口不冰齿”的原则,可以将冷饮在嘴里含大约5秒钟再慢慢吞下;冰西瓜等冰镇食品可以从冰箱取出后先室温放置20分钟再吃。 何桂花指出,对于不同的人群,有不同进食冷饮的要求,6个月以下的婴儿应绝对禁食冷饮,幼儿应该少吃冷饮;经期女性应禁食冷饮,妊娠期女性最好不要食用冷饮;老年人、患有胃肠疾病的人、牙齿不健康的人群、患有心血管疾病人群、患有呼吸系统疾病人群、高血脂和高血糖人群,慎吃冷饮。 “建议大家还是选择白开水、淡茶水或酸梅汤、绿豆汤、冬瓜茶、荷叶茶等传统解暑饮品。此外,夏季还可以食用一些偏苦味的蔬菜,例如苦瓜、莴苣等,这些都对解暑也有帮助。”何桂花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717/c14739-40279613.html 返回目录>> 2024-07-17 人民网 一到夏季,许多人感觉自己的肠胃变“脆弱”了,动不动就会腹泻。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感染疾病科副主任医师吴存瑾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提示,夏季是腹泻的高发季节,要注意食物和饮用水的卫生安全。 “如果粪便特别稀薄,超过正常含水量,或次数大于每天3次,排便量超过每天200克时,可定义为腹泻。”吴存瑾介绍,腹泻一般包括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夏季腹泻以感染性腹泻为主,常见的病原体包括志贺菌、肠致泻性大肠杆菌、沙门菌、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另外,进食生冷食物过多、过快或腹部受凉,会使较为脆弱的胃肠黏膜受到刺激,造成胃肠道的应激反应,也会引起腹泻。 “腹泻可表现为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或血样便。同时可伴有腹痛、恶心、呕吐、腹胀、食欲不振、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病情严重者,可以因大量丢失水和电解质而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或死亡。”吴存瑾说。 吴存瑾表示,针对腹泻常用的治疗药物主要分为四类:口服补液盐、止泻药物、抗菌药物以及益生菌制剂。治疗腹泻需要对因对症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服药。老年人、儿童以及重症患者,发生腹泻应及时就医。 那么,夏季该如何预防腹泻呢?吴存瑾建议,预防腹泻可以从注意饮用水卫生、食物生熟分开、培养良好手卫生习惯、减少与肠道传染病患者接触等入手。高温可杀灭致病微生物,饮用水宜煮沸后再饮用。饭前、便后要洗手。生食食物一定要洗净,尽量减少生冷食品的摄入。生熟刀板要分开,餐具要煮沸消毒后再使用。 “夏季吃剩的食物应及时储存在冰箱内,且储存时间不宜过长。冰箱低温只能延缓细菌生长,并不能灭菌,因此存放在冰箱中的食物需要热透后再食用。”吴存瑾提示。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717/c14739-40279614.html 返回目录>> 2024-07-17 人民网-人民日报   时下,健步走成为许多人喜爱的锻炼方式。专家表示,如果方法不对,健步走也可能会导致身体不适,甚至损伤骨骼、肌肉系统。   健步走并不是走越多越好、越快越好。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梅宇介绍,健步走对膝关节健康有益,膝关节里软骨的健康,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膝关节的健康程度。软骨的健康依赖关节的活动度,但走路过多可能加重软骨的负担,造成过度磨损,损伤关节。建议每次健步走30—40分钟,步频每分钟100—120次。   健步走应该摆臂。梅宇说,健步走时,身体重心是不稳定的,需要借助摆臂来平衡重心。当步频和步幅增加时,身体更倾向不平衡,更应该增加摆臂的幅度,让走路更稳当。此外,摆臂可以锻炼上肢和脊柱的肌肉。   健步走之前也需要适当热身。梅宇表示,健步走时,运动时间要够长,步幅、步频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因此要在运动前将身体调动起来,也就是热身。热身能让关节灵活,肌肉舒展,防止肌肉拉伤,调整呼吸和心率,逐渐适应接下来即将开始的中等强度运动。 如何选择一双合适的健步走鞋?梅宇说,鞋底需要有一定厚度和弹性,鞋帮有一定支撑力,足弓部有支撑,鞋前掌要薄、要软。不建议穿新鞋进行长距离的健步走锻炼。新鞋比较“板脚”,因为新鞋与脚的长度、宽度等会有一定差异,需要逐渐适应。可以先通过遛弯等短距离的活动,适应新鞋后,再作为健步走鞋。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717/c14739-40279519.html 返回目录>> 2024-07-17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新华社达累斯萨拉姆7月16日电 (刘志磊、高庶民)当地时间16日,执行“和谐使命—2024”任务的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抵达达累斯萨拉姆港,开始对任务第二站坦桑尼亚进行为期7天的友好访问并提供人道主义医疗服务。这是“和平方舟”第三次访问坦桑尼亚。   上午10时许,“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缓缓抵靠达累斯萨拉姆港。坦方在码头举行了隆重的传统欢迎仪式。坦军医疗服务部部长姆瓦米少将及部分军政官员,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陈明健等使馆工作人员,当地民众、华侨华人和中资机构代表等在码头迎接。坦方传统舞蹈、中方舞龙等表演接连进行,现场气氛热烈。   访问期间,“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将在主平台提供诊疗服务,同时还将派出10余支医疗分队前往多个医院、社区、学校进行医疗巡诊,并与坦方人员开展联合诊疗、学术交流、文化联谊等活动。此外,“和谐使命—2024”任务指挥员将拜会坦军政官员,参观坦海军基地、医疗机构,部分官兵代表还将参观坦赞铁路、瞻仰援坦中国专家公墓。   “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曾于2010年、2017年访问坦桑尼亚并提供医疗服务。今年是中国与坦桑尼亚建交60周年,“和平方舟”的再次到来将为进一步巩固中坦传统友谊、深化交流合作作出积极贡献。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717/c14739-40279526.html 返回目录>> 2024-07-17 人民网-人民日报   在北京市西城区民政局,患有先天性视力障碍的张女士和王先生借助结婚登记无障碍格式文件,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各大银行聚焦长者用户的服务场景,纷纷推出手机银行APP“关爱版”,实现关键信息易读、主要功能易找、操作步骤易懂……这些线下和线上暖心的变化标注着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的提升。去年9月,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施行。从各地反馈来看,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正不断取得新进展。   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是适应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必要之举。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9亿,加上有无障碍需求的残疾人、孕妇、儿童、伤病人员等,社会对无障碍环境的需求广泛而迫切。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既能为残疾人、老年人提供生活便利,也是保障民生、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体现。   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我国已经取得长足进步。近年来,连续贯通、安全便捷、健康舒适、多元包容的无障碍环境让许多残疾人、老年人从中受益。当前,无障碍环境建设正在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在一些城市,无障碍设施功能不完善、覆盖面不全、管理不到位等情况仍时有发生。信息社会中,一些残疾人和老年人还面临着数字鸿沟。有关部门和地方应更有针对性地加大建设改造力度、不断拓宽建设领域、线下线上共同发力,持续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   注重提升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针对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对于无障碍设施的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比如,无障碍停车位、交通信号灯语音提示、助浴设备等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和建设单位通过多种方式充分了解残疾人、老年人的实际需求,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行动等项目对小区、社区、家居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提升。同时,在无障碍设施建成后,还要建立运营维护机制,让各项功能得以正常发挥。   进一步拓宽无障碍环境建设领域。打造无障碍环境,不仅要着眼于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需要,还应该延伸至金融、文旅、教育、娱乐等领域。比如,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适老化改造,为老年人开通业务办理“绿色窗口”,提升老年群体使用金融服务的体验。再如,文娱企业也可以探索为残疾人定制无障碍版的电视剧、电影等文化产品,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要用全社会、多领域的关爱,让残疾人更充分、便捷地享受社会生活。   优化无障碍信息交流等软件供给。随着互联网等技术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帮助残疾人、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参与数字生活是一个重要课题。除了要加强盲道等硬件建设,还要畅通“数字盲道”,提升无障碍信息交流等软件供给。应加快普及通用设计理念,从源头优化信息无障碍环境;通过财税金融等多种方式引导企业主动参与无障碍建设,进行技术创新和市场推广;进一步加强全社会的信息无障碍普及教育等。这些举措的最终目的,是创造一个更加包容、温暖、便利的无障碍环境。 无障碍环境建设既是民生工程,也是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齐心协力、久久为功。有关方面应深入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持续优化无障碍环境建设,助力群众共享“有爱无碍”的美好生活。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717/c14739-40279518.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罗燕 审校:张卫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