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普 正文

大娘强占房产(婆婆让儿子瞒着媳妇给女儿买房)

扫码手机浏览

[db:Intro]...

婆媳关系到底该怎么处?这是每个家庭的烦恼。处理得好,一家人合乐美满;处理不好,天天鸡飞狗跳。

婆媳关系的症结,其实主要在于中间的那个男人,在于他的情商,在于他的处事能力。

前两天曾看到一个对演员杜江的采访。杜江与霍思燕的婚姻堪称恩爱的典范,夫妻恩爱,孩子可爱,实力被观众羡慕。

明星的婚姻其实与普通人一样,普通人的烦恼,他们也有。在问到“如果妈妈与老婆霍思燕当着杜江的面有矛盾或者吵架时,杜江会站在哪一边”时,杜江的回答是:

“其实我也总结了三个字,处理这个婆媳矛盾的宝典,叫‘少见面’。”

少见面,方法简单粗暴,但却是最有效的一种。

少见面,其实就是把婆媳对各自家庭的主动权交回给对方,两个家庭互不干涉各自的生活,给予对方更大的自由空间。

婆媳之间很多的矛盾都是因为在一个屋檐下,抬头不见低头见,各自的生活方式、理念、习惯不同而产生的;毕竟婆媳不是母女,吵架不记隔夜仇,婆媳只是因为爱同一个男人而走到一起,彼此都对这个男人的爱有独占欲,其中一方对这个男人太亲近,势必会引起另一方的失落,日子久了,隔阂也就深了。

再加上有的婆婆把儿子视作自己的命,而有的儿子也把母亲看作自己的天,即使在自己成立了家庭,应该为自己的妻儿撑起一片天时,还依然习惯性地依赖母亲来经营自己的小家。

一个没有担当的丈夫,就是在把妻子推到婆婆的对立面,婆媳矛盾也就一触即发。

肖敏(化名)对老公黄维(化名)的失望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可为了孩子,肖敏一直在忍受。自己离婚,重新选择生活容易,因为她有能力独自抚养孩子;可孩子还小,她不想让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里,不想让孩子心里有阴影。有了孩子的女人,拼了命都想用自认为对孩子好的方式,保护这些弱小。

但是最近发生的这件事情,让肖敏意识到老公的不可救药,他现在可以如此不考虑肖敏感受,做出这样一桩欺瞒肖敏的大事,也难保以后他不会再做出其它什么事情来,这个家在老公心里真是一点地位都没有,那就让他回到他自己的家庭中去吧。肖敏终于决定与黄维离婚。

结婚前,肖敏在一家公司里做人力总监,薪资比较高,父母就她一个独女,对她很宠爱,但不溺爱。所以肖敏其实还蛮独立坚强的。

黄维是个很有冲劲的人,他对改变自己的生活非常有想法。大学毕业之后,他选择留在城市里打拼,因为这里机会多,可供选择的方向也很多。在做了好几份工作之后,他决定与朋友合伙开一家公司。

肖敏就是在他意气飞扬的时候认识他的,被他那份执着、坚毅、能吃苦的精神所打动,并不顾父母的反对,执意要嫁给黄维。

结婚时,黄维没什么钱。他的公司还在继续投入见不到产出的阶段。肖敏为黄维的事业着想,说服父母不要彩礼,还把自己存的10万块给了黄维,给他的公司周转用。

肖敏父母说服不了女儿,又不忍心看女儿跟着黄维吃苦,就把一套正在出租的房子收回,简单装修一下,给他们做了婚房。

黄维也很感激岳父母的体谅,他在岳父母面前发誓,一辈子对肖敏好。

婚后,两人同心协力,确实过了一段很幸福的时光。这段幸福时光在肖敏生儿子的时候被打破。

肖敏生孩子,本来是不想让婆婆来照顾月子,她还是想回娘家坐月子。因为母亲已经退休,如果忙不过来,可以再请一个月嫂帮忙。而那个阶段正好是黄维公司发展最关键的时期,她不想影响黄维的事业。

可婆婆坚持要来,黄维没有反对,他对肖敏说:“自我们结婚后,我母亲就想来看看,这次也是个机会,让她来吧,可以多住一段时间。可怜我母亲到现在都没离开过我家那个地方。”

肖敏不好说什么。她只见过婆婆一次,还是在婚前。那时婆婆对她很热情,好吃好喝地招待着,唯恐哪里照顾不周,怠慢了肖敏。反正第一次的印象还不错。

可婆婆来的第一天,肖敏就感觉心里憋闷。

当天晚上,婆婆把她带来的东西一样样地摆了出来:一大沓用旧的秋衣秋裤剪的尿布,好几套旧旧的看不出颜色的小孩衣服,还有几袋小米等杂粮,还捧给肖敏看,撒了一地。

婆婆还在继续说:“小孩子就要用尿布,才不捂气,屁股不长红疙瘩;这些旧衣服,都是村里亲戚孩子用过的,新衣服不好,粗,还有味儿;小孩子就要穿百家衣,才长得壮实。”

肖敏哭笑不得:“妈,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尿不湿,还有新衣服,而且都已经洗过了,不扎皮肤的。这些别人的东西,不好拿来用的,不知道有没有细菌。”

婆婆立马就翻脸,很大声地吵吵起来:“怎么啦?你嫌弃我们农村人是吧?嫌我们脏,那你还嫁我儿子,他也是农村的,那你还一分不要地倒贴上来。”

很少与人吵架的肖敏吓傻了,呆呆地站着。黄维回来时看到的一幕,就是母亲在大声嚷嚷,肖敏在冷眼旁观。

婆婆一见黄维,眼泪刷地就下来了:“儿子,你还是送我回去吧,我在这里碍你媳妇的眼。”

黄维只能好言好语地劝慰母亲,还使眼色让肖敏过来劝劝。肖敏没理,转身回了卧室。过了好半天,黄维回来了,对肖敏说:“她是老人啦,有什么事不能好好说嘛,非惹得大家不好相处。”

肖敏冷笑了一下:“好的。你妈实在是厉害,我以后躲着点。”

刚来第一天就闹得不愉快,以后的相处可想而知。

婆婆还特别会演戏,黄维在家的时候,她在肖敏面前一副小心翼翼的样子,好吃好喝地端给肖敏;黄维一不在家,婆婆自己也跑没影了,自己跑出去逛迷了路,害得黄维丢下工作去找,还对黄维说是因为肖敏嘴挑,让她出去买想吃的,害她迷的路。干嘛要这样使唤一个农村老太太呀!一脸的委屈。

黄维当然是要维护自己可怜的母亲啦。

渐渐地,因为婆婆,肖敏与黄维之间开始发生争执。刚开始肖敏还会为自己辩护,可黄维根本不听,就是认定肖敏看不起他母亲,在为难他母亲,渐渐地肖敏也懒得再跟他理论。

孩子半岁的时候,婆婆的新鲜劲儿也过了,吵着要回家。可对黄维说的理由,却是肖敏不待见她,自己一把年纪了,干嘛还要留在这里看别人的脸色呢?还是回家吧,省得招人烦。

婆婆回去之后,家里的氛围却再也回不到从前,是黄维越来越冷淡,黄维的事业又上了一个台阶,更忙了,经常不在家,尽管黄维因为母亲对肖敏还有些怨言,但肖敏再也找不到机会跟他解释了。两人的相处越来越沉默,能谈论的话题也只有儿子了。

肖敏对现在两人的关系非常不满意,而黄维也觉得肖敏不像以前那么善解人意,两人现在的关系,真的就是“睡在上铺的兄弟”那样淡漠纯洁。

自黄维公司开始赚钱后,黄维还了肖敏曾给他用于周转的10万块钱,每个月给肖敏6000块钱生活费。

刚结婚时,黄维很难,肖敏就用自己的钱负担两人的生活,现在黄维赚钱了,他负担了大部分的生活费用。肖敏不知道黄维这些年赚了多少钱,她不问,她还相信黄维。

但就在前段时间,肖敏无意中听到黄维接了他母亲的电话,断断续续听到“房子”、“妹妹”等字样。等黄维放下电话发现肖敏时,神色有些慌张。肖敏也懒得问,凡是婆家的事,现在肖敏一点都不关心,以前还会给婆婆寄点钱,现在一分都不给,寒心了。

大概又过了两三个月,有天晚上,黄维又是浑身酒味儿地回家了,比平时多些醉意。他把包包往茶几上一放,自己歪倒在沙发上起不来了。

肖敏想扶他去卧室,没有扶动,就去拿了一条毛毯给他盖上,伸手去拿他的包。包的拉链没有拉上,里面有个硬皮本,拿出来一看,是房产证。

肖敏以为是黄维偷偷买了新房,想给她惊喜的。结果当她打开房产证,确实给了她一惊,却不是喜,而是吓。

这是一套市中心的房子,价值不菲。而房产证上的名字,不是她肖敏或是黄维,而是小姑子的名字,是黄维唯一一个妹妹的名字。

黄维妹妹毕业不到两年,在一家公司做文秘,她绝对没有这个实力;黄维家还在靠着黄维生活,更不可能给女儿买房子。唯一有能力买房的,只有黄维。

可两人现在还住在自己父母给的房子里,老公却给妹妹全款买了房。

这么大的事,被黄维瞒得一丝风都没透,自己在他心里到底还有没有位置?这个家,在黄维心里还有没有地位?还有儿子,黄维心里还有没有这个儿子?

这些问题,让肖敏突然觉得自己还在坚守这段冷冰冰的婚姻有些可笑。在大家与小家之间,黄维已经给出了自己的态度,肖敏觉得自己已经没有了坚持的勇气和必要了。

第二天,等黄维醒酒之后,肖敏平静地向黄维提出了离婚,并对黄维说,她将用法律的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黄维看着茶几上摊开的房产证,一句话也没说出来。

在一个家庭里,丈夫对妻子的态度,往往能够决定婆家对妻子的态度。

从黄维母亲刁蛮的举止得到黄维的支持后,肖敏在婆婆眼里的位置就一落千丈。因为婆婆知道,儿子到现在还在意自己,儿子的心还在维护自己家,她就有了欺负儿媳的底气。

在婆媳发生矛盾时,男人的态度与立场很关键,哪怕他不发表意见,只是保持沉默,传递出来的信息,也会说明他没有那么深地爱妻子,妻子在他心里并没有那么重要。

一个家庭,夫妻关系稳定,婚姻才会稳定。男人成了家,就要维护自己的小家。在大小事上都应该维护自己的妻子,即使妻子有错,关上门来怎么吼怎么骂,都可以,但在人前一定要给足妻子面子。

要知道,自己与母亲的矛盾容易解,而婆媳的矛盾却是易结不易解。婆媳矛盾小,家中鸡犬不宁;婆媳矛盾大,毁了婚姻毁了家。

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向杜江学习,尽量让婆媳少见面,生活的烦恼也就会减半。

中国老大娘

我以前只在北京的街头,见过觉悟如此之高的老大娘。

那还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自由空气的浓度不亚于如今的PM2.5。我在京师求学,爱逃课骑车四处探访古迹、或到外校去蹭讲座,常要去问路。闲在街头的,多是大爷大娘,他们都很热心。相比大爷们来说,大娘们更为热情,在指明道路的同时,多会请我在街头的小马扎上坐坐歇歇,然后就开始问寒问暖。

其中,常有一个问题令我很是感慨:啊,小伙子,你来自浙江呀?浙江人民这几年的生活水平是否提高了呀?这种似乎省部级以上特有的台词,被街头老人们运用得十分娴熟,却毫不做作,十分亲切。

天子脚下的百姓,尽管自己也是草根,却依然心忧天下。这可能是由于见多识广,他们即便没吃过猪肉,也见过了无数的猪跑猪来了、猪肥了、猪又被杀了、然后又是新猪来了。猪起猪落,猪生猪死,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和心胸,越过了脚下的茅草,看向更远的地方。

离开京师,这种高觉悟的老大娘就似乎成了绝唱,各地更多的是为孙子孙女抢座加塞的小脚行动队,以至于我在上海还听到了当地人的雷人高论:文明素质和年龄基本成反比。

美国老大娘

在美国周游时,我绝对没想到,也会碰上高觉悟的美国老大娘。

那是在旧金山。当我迷失街头、查看地图时,一位白人老大娘主动前来帮助。她身着素白色的衣服,白发梳理得一丝不苟。帮我在地图上确定方位后,她邀我在边上公共车站坐下,攀谈几句。

出乎我的意料,这位穿着整洁、谈吐得体的老大娘,居然是一位无家可归者。她身边的一个小推车里我们上菜场用的那种,就是她的全部家当了。

她说自己63岁,她先生69岁,去年他们刚刚因为负资产而被银行强行收取和拍卖了惟一的房产,以至于无家可归。除了有限的救济金之外,先生还是出去打工,天暖的时候,两人就在街头住宿,或去好心的麦当劳餐厅捱一晚,天凉的时候,则会去亲戚家避避寒。

我没有主动问她艰难生活的细节,只是倾听而已。在我看来,她正在试图展示生活的利刃拉出的一道伤疤,我的任何提问都无异于在伤口上撒盐。

而更令我吃惊的是,她居然猛批起政府的救济政策不是责备政府救济少了,而是认为正是政府对某些人群的无节制的帮助,拉垮了美国经济。她认为,政府根本就不应该接收外来的政治难民,因为这些难民中的大多数人都是投机者;政府也根本就不应该救济所谓的失业者,因为这些人中的大多数都是懒虫和笨蛋。

她告诉我,美国的制度曾经提供了均等的机会,只要勤奋、不傻,就不应该失败,但是如今的政策,正在毒害美国,导致经济和社会的大量问题。

我真是感慨万千自己都混成这个样了,却依然对美国的制度充满了信心,依然批判本可让她个人得益更多的福利体系。这样的觉悟,完全脱离了本位主义,即便未必赞同她的观点,却不能不佩服她。

追求幸福的权利

在美国周游时,我发现,与在澳洲和中国不同的是,我很少听到对所谓弱势群体的同情。相反,我所接触的很多人,尤其是作为社会中坚的中产阶级人群,大多并不赞同政府扩大福利的趋向。他们的逻辑很简单:在美国的体制下,给个人奋斗提供了很多机会,政府应该尽量不干预、少干预;过度发达的社会福利和救济体系,一方面会扩大政府的公权力,另一方面会增加吃大锅饭的懒汉和钻营的投机者唐人街上一些边拿救济边干现金活而不纳税的人常被他们提起。

对于澳洲的高福利体制,这些美国朋友基本都给予了严厉的批评,认为这是造成澳洲国民不思进取的关键。这种成本高昂的体制,在大国寡民的澳洲还能推行,如果运用到人口近4亿的美国,则必然是财政的破产和全社会的灾难。

一位在金融界工作了20多年、奋斗到了合伙人、执掌数十亿美元投资的华裔告诉我,在美国,除非受歧视、被压制,否则,单纯的所谓生活艰难并不能引起太多的同情,因为大多数人都经历过这个阶段,都是苦出来的。苦,并不值得同情;机会被剥夺,才值得同情。

翻检著名的《独立宣言》中,那脍炙人口的天赋人权表述中,包括了生命权(Life)、自由权(Liberty)和追求幸福的权利(the pursuit of Happiness),却并没有财产权(property)。

这样的认识,与作为《自由宣言》思想源泉的洛克完全不同。洛克认为:人们联合成为国家和致力于政府之下的重大的和主要的目的是保护他们的财产,神圣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是政府作为的外部界限。然而,在美国立国先贤们看来,这种自由是消极自由,着眼在免于强制,而《独立宣言》提出的追求幸福权,则是积极自由个人是自己行动的主人,发展自己潜力、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是不受阻挠,免于强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