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 正文

房产冷思考(《情书》观后感)

扫码手机浏览

[db:Intro]...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我整理的《情书》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情书》观后感1

 只要音乐响起我就能看到一片雪地,山川,壮阔的景色。还有森林,都是白茫茫的,昨天算是认真完整地地看完了《情书》,这部**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它和纯音乐His smile神似,缓慢,温柔,平静……追求意境美,它不急于表达什么,没有什么人物冲突或情节高潮,甚至结局也很平淡,它所呈现的只是与生活最贴近的画面。

 **名为《情书》,但里面的爱情都是单恋:秋叶喜欢博子,博子喜欢藤井树,藤井树喜欢女藤井树,女藤井树似乎没喜欢的人,因此她在**里是那么的洒脱轻松。所有的这些角色有一个相同的地方:在最需要勇气的时刻缺乏勇气:男藤井树的沉默和委婉让女藤井树在他生前从未明白他的心意;秋叶的被动和不自信眼睁睁看着自己喜欢的人和好友在一起了;女藤井树对病痛死亡的未知与恐惧一直拖病不及时就医最后导致高烧昏迷不醒。

 无论是谁,曾经都做过胆小鬼吧?可是岁月会流逝,时间会抚慰。

 你看,一群女高中生挖到宝藏似地发现了男藤井树的情书——借书卡后面的肖像画,让女藤井树感动落泪;你看,秋叶毕竟深爱博子,为了让她解开心结,陪她去小樽、去爬山。终于,博子一步一步迈近山峰喊出了:“你好吗?我很好。”她希望男藤井树在天堂生活得快乐,她就能释然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你看,爷爷冒着大雪背女藤井树去医院了,躺在病床上与死神擦肩的她神情平静,与博子同时说出:“你好吗?我很好。”她想说的应该是:爸爸,你在那边还好吗?女儿过得很好。

 人生总会有缺乏勇气的时刻,我们会退缩逃避,但生命的流水会把悔恨、遗憾、失望……都带走。一切又都会变得温柔明朗,所以请相信,我们都会慢慢变好。

 其实,你会发现时间真的是很温柔的东西,你一定要好好活着喔,慢慢与喜欢的人相爱,开心快乐的生活。

《情书》观后感2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作为重要的艺术形式,**亦是如此。冷热交融,简而言之是热题材冷思考,即在用镜头捕捉反映现实生活热点的同时,更注重挖掘表现热闹喧嚣中冷静恬淡的纯真质朴,表达浮躁状态下人们对“爱与幸福”的深入思考,对“诗与远方”的深情向往,提升主题立意,深化情感内涵,达到吸引人的观赏效果。

 《北西2》巧妙融入了“海外炒房”“移民留学”“学区房”“学霸”等社会热点,将男主角大牛塑造成了一个自小出国留学、而后留在美国成为带着国内“买房团”在美国找学区房的房产中介,而王茜扮演的“王太太”则是一位单亲妈妈,为了“学霸”儿子的学业,辞去工作移民海外出国伴读。这些都深刻契合当下的社会热点,极具生活气息,让人可亲可信,使观众在缓缓流淌的剧情里,感受真实的人生百态,引发现实的情感共鸣。

 但影片又不仅仅局限于此,而是对这些生活热点进行深刻剖析,予以冷静思考,强化了情感的深度。如单亲妈妈以为海外留学就是对儿子“一味”的好,却未料遭遇儿子叛逆对抗;世俗社会以为移民国外就是风风光光,却不曾体会那份“去国怀乡”的心灵寂寥和情感失落等等,如此种种,矛盾冲突背后所呈现的情感纠葛,无不令人感慨,发人深省。

 同时,在当前网络、手机等“热媒体”盛行的时代,影片设计了素昧平生的男女主人公走出复古路线,通过书信传情这样“冷门”的恋爱方式,进行柏拉图式的“灵魂”交流,朴实又清新,别致而怀旧,给人以久违的亲切感,从而激起了观众强烈的观影欲望,勾起了观众美好的往昔回忆,使影片传递的情感更显厚重深沉。

《情书》观后感3

 情书,一封寄往天国的信,却意外得到回复。一句“你好吗?我很好。”开始揭开尘封已久的真相,把回忆一幕幕展开眼前。**以雪祭男主角藤井树为开场,就注定是个悲剧。未婚妻渡边博子强烈的追忆,以致不断追问女藤井树有关少年时的他。博子就唤起了女藤井树对男藤井树深藏的情感。

 年少时,男藤井树喜欢借出一些没人看的书,在借书卡上写下他的名。但他真正写下的是他自己的名吗?正如博子在信中所提问的。我认为他是在写她的名,充分隐藏了少年羞涩的情感。青春是美好的,但他们却没有好好把握,只让青春留待成追忆。

 我觉得**中真正的情书是那最后送上的.那张借书卡。如果女藤井树早在年少时就看到了借书卡背后的画像,一切可能就不是悲剧。看到了画像,他不知所措,也不禁泪流,是为了男藤井树不曾明说的爱情,是为了自己隐藏了多年的爱情,是为了年少懵懂却此生不渝的爱情。

 **中除了对两个藤井树之间爱情的追忆,也一直追忆着死亡。开场的雪祭,影片进行中女藤井树父亲的死亡的碎片,直到最后女藤井树也与死神擦肩。也许之后男藤井树去女藤井树家交给她那本书时,他对她表白的冲动就是被她父亲的死亡所抚去的。死与爱的两条线索到最终纠结在一起,此情只待留成遗憾。

 通过追忆展开故事的场景,在对逝去岁月的交叉重现中重新构建过去的记忆。凡事转瞬即逝,而过去的一切,都将显得美妙。回忆常常有着致命的诱惑力,让人深陷其中而难以自拔,无论它是忧伤还是甜美。看了这部**,无为之不感动,我感受到那初恋般甜涩的味道,一切隐藏在做值日、试卷背后的漫画、借书卡背后的素描之后,那么熟悉,却又那么感动。

 “你好吗?我很好。”在遇到之前,错过之后,生活都要继续。

《情书》观后感4

 马上就是520了,这么有意义的日子,不少情侣们都渴望能度过如此美好的一天,那么看**绝对也会是这天的行程安排之一。近期即将上映一部还不错的日本**,名为《情书》,不晓得朋友们看过后会有什么样感慨呢?以下就是本人观看过这部**后的一些内心感触及感想!

 观看日本**《情书》,其主要内容讲述的是一封原本出于哀思而寄往天国的情书,却大出意料收到同名同姓的回信,并且逐渐挖掘出一段深埋多年却始终沉静的纯真单恋的爱情故事。而这部**是由岩井俊二自编自导的的日本纯爱**,由中山美穗、丰川悦司、柏原崇等主演,于1995年3月25日首映,重映的时间就是今年的5月20日在中国内地播出。面对这部**,在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的风格,美丽的雪景,黑白两种配色,让人移不开眼,加上配乐,不禁让人感受到这种美好的景象带着些许悲伤,简直耐人寻味。而当沉迷于这部**的时候,跟随影片的节奏,主角的走向,会将我们带入到他们的情境中,感受他们之间的情感。与此同时我们内心也会有一番不一样的心境以及感触,从而思索万千。

 在看这部**的时候,其实我是连同我心中的那份“情书”一起去看去体会的。因为片中的场景,人物,都能牵扯出我对于自己的联系。我很庆幸我也拥有如**里所勾勒的那种美好情感,那种人类最初最纯的情感。所以面对这部**观看后的感慨总是各种各样的,不晓得朋友们看过后又会是如何的呢?想必内心的感触也会是很深刻吧!

《情书》观后感5

 时间匆匆,随着520即将到来,一部日本纯爱题材**《情书》在大陆重映,引来不少观众再一次追捧观看,面对该部影片时,热情依旧不减且持续加深。

 这部**《情书》以清新感人的故事和明快唯美的影象首先在日本国内引起了空前的轰动,而影响很快就波及到整个东南亚甚至欧美。现在,这部美丽动人的《情书》不但成为众多亚洲影迷心中的最爱,更被众多影评人视为日本新**运动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所以本人在观看了这部**后,内心也有着不少的感慨以及感想!

 **《情书》主要讲述的就是一封原本出于哀思而寄往天国的情书,却大出意料收到同名同姓的回信,并且逐渐挖掘出一段深埋多年却始终沉静的纯真单恋的爱情故事。在观看了这部**后,内心是深深地被剧情所触动了,让人忍不住想哭,而整部**的场景里面,美丽的雪景,黑白两种配色,更是渲染出一股凄清、唯美又哀伤的气息,让我们这些观影者细细品味后,心情也甚是复杂和处于悲伤中,被代入剧情中后,脑海里不禁思绪万千,感触颇深。**中最让人感动的就是木屋那段,博子在雪地里跌跌撞撞的向那座山的方向走去,迎着阳光,博子看着那座山,那是她曾经的爱人藤井长眠的地方,她有好多话对他说,而在这个片段伴随着配乐很简单,但却是最戳人心,赚足了观众们的泪水。**的剧终更是让人感慨万千,原来世上的事情就是有这么巧合的,虽然有的人已经不在了,但真相还是能以某种方式揭开,这也就是**最想向观众呈现出来的真正意义。

《情书》观后感6

 又看了遍《情书》,一直都不喜欢看日剧,可是这是唯一一部让我觉得日本人也能拍出唯美爱情的**。很羡慕阿树,也很惋惜阿树,羡慕她这样的被深深的爱着,惋惜的是她一直都不知道。这使我想起那样的一句烂熟的老话:“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你站在我面前,却不知道我爱你”这似乎曾经也有人跟我说过,或许我现在能感受到他的无奈。不过阿树也是幸运的,因为永远没有开始的爱情都是另人憧憬的,得不到或许永远是最好的,那样的爱是那样的青涩,那样的纯净,或许对于所有女孩子来说都是心中的童话。可是当爱情来时,发现最初的简单居然成了一种奢侈。

 好喜欢博子,她真的很纯,纯的另我开始心疼她。她只想纯纯的爱着树,可是殊不知树只是把自己当成当年的暗恋对象。博子倔强的写着情书给远在天国的树,明明知道树是永远不会知道,也不会收到她的信,可是她仍旧固执的寄去天国,或许你觉得他傻,可是沉浸在爱的人都知道,这是一种思念。这样也就能理解她的蠢蠢行为。她需要的并不是一种回应,她也不在乎是否树能收到她的信,只是单纯的思念,单纯的牵挂,一种无法割舍的爱。

 博子好坚强,知道爱人其实不是爱自己,可是还是希望知道他更多的事情,包括他的爱情,真的很大度。我一直以来都期望着自己从一始终的爱情,并这样的要求自己,也无理的要求对在方遇到我之前也是一片空白,显得真的很自私。博子你真的很让我钦佩,让我感动。你的最后绝望又解脱的一声嘶喊,你好吗?我很好。听得心都碎了,即使现实是这样的残酷,即使你是如此的委屈,你仍旧希望你爱的树好,也想告诉他不要担心自己。这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

《情书》观后感7

 插上不久前翻出的记忆卡,点击播放,熟悉的旋律再度响起,时隔多年,重新听起那些染尘的歌,物是人非,旋律依旧,感触却再难相同。

 难得的阴天,窗外吹来潮湿的风。轻轻倚靠着车窗,慢慢的,想起了《loverletter》的内容,一年前的这时候,我才刚开始看这本书,这场**。那时候只感到淡淡的哀伤在心上缭绕。回忆着书里的情节,一帧一帧的回放当时的记忆,从灰暗的天,飘落的雪,银装素裹的村落,到博子的忧伤,藤井树的墓。每一个画面都是那么美,像博子绽放的笑容。心思飘到博子与阿树的信来笺去,从一个时空回到另一个时空,从一份爱恋看到另一份爱恋。

 风变得躁动不安,回忆一次次出现断层,结局却变得越来越清晰。冰封的蜻蜓,像藏在角落里的秘密,好奇的同时又害怕着。找到真相的博子回到藤井树出事的雪山,在雪后初晴的群山之间对藤井树述尽最后的思念。大难不死的阿树收到了博子寄来的最后一封信,也看到了藤井树留在书后的讯息。

 我想起了**开始从冰雪中苏醒的博子,也或许,她是阿树。我不懂的很多,但我知道,故事从这一瞬间开始。

 很多人看中藤井树对藤井树的那份隐藏多年的感情。看过许多人关于《情书》的读后感,观后感,慢慢的记住了这么一句话:藤井树**,我喜欢你,喜欢到整片森林都倒了。博子最初得知另一个藤井树存在时,也认为藤井树当年她的一见钟情,不过是因为她与阿树相似的容貌罢了。可是,慢慢的我觉得,藤井树对博子和阿树的感觉是不同的。我想,对藤井树来讲,阿树始终是那个他年少时没有勇气说出的梦,而博子是那个他曾想共度一生的人。如果所谓的爱情,只是一副皮囊便可取代,那么得失又有什么悲喜。

《情书》观后感8

 近期,有部经典**即将上映,那就是5月20号上映的日本**《情书》,《情书》它是由岩井俊二自编自导的的日本纯爱**,于1995年3月25日首映,这部**一上映就在日本引起了轰动,甚至还获得了东南亚及欧美地区的好评,为何《情书》这部**如此让人记忆深刻呢?甚至在许许多多的爱情**当中脱颖而出。

 在许许多多的爱情**中,我们对那些男女相恋的爱情故事早已司空见惯,然而,《情书》这部**的独特之处让我们眼前一亮,《情书》讲述了一封原本出于哀思而寄往天国的情书,却大出意料收到同名同姓的回信,并且逐渐挖掘出一段深埋多年暗恋。观看这部**我们可以看到,处于青春懵懂时期的男主一直执着的深深暗恋着跟自己同名同姓的女生,尽管男主的纯真感情很强烈,但男主始终不曾表白,而是用恶作剧的形式透露出痕迹,而女生并没有感受到。男主转学到了另一个城市,把自己内心隐藏的暗恋情愫转移到另一个跟暗恋对象气质一样的女生博子身上,然而,这些故事的真相因一封信展开情节。

 《情书》这部**让我们感受到了抒情中蕴含着淡淡忧伤与遗憾,博子了解了事实的真相,知道自己只是替代品,但那段纯洁的爱恋,刻骨铭心的感情经历却是真实的存在,或许换个角度来看,也许男主并没有把博子当成替代品,而是在真挚的感情中付出了真心呢。**中的故事情节唤起了人们对青春,对爱情的憧憬与回忆,同样的也让我们懂得喜欢一个人不妨大胆一点,向前一步,或许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情书》观后感9

 时隔十多年后又一次看了日本**《情书》,再一次被感动。

 虽然近几年国语**学校爱情风头正劲,但拍出来的片子却质量不高,来来去去都是同样老套的剧情,看到了开头,就猜到了结局。怎样才算一部好的**?套用一句老话“一百个观众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那么好的**大概也是如此,故事只有一个,但看完**带给观众的思考与体会,应该是各不相同的吧。还记得初中时,我和我的那些女性小伙伴们都有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成熟是可耻的,幼稚是光荣的。现在想来,那时的我们是多么的“光荣啊”。当时为什么那么向往幼稚,后来的我一直想不明白,今晚,看完**我似乎有了答案。我们的人生就像一次长跑,成熟是赛道的终点,但不是每一个选手都能抵达。成熟相较幼稚对于个体而言,似乎成本更高,对待这个世界,成熟的人在自己舒服的同时还要兼顾他人的感受,不免思前想后做人少了些随性。幼稚则大不相同,一般情况下,只要自己开心就好,他人怎样与我何干?那时的我们,自然选择自私的幼稚。慢慢长大,成熟与幼稚的定义也不断更新变化,渐渐,我愿意付出代价蜕变一点成熟,也明白,当初让我们心驰神往的幼稚,剥开层层外衣的包裹,只是简单。**也是这样,好比写作,《红楼梦》这样的长篇巨制固然是好,但写不了这个,认真写篇优美的散文,也不差。

 《情书》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不伟大也不深刻,但简单优美,像夜空中闪烁的星辰,虽无太阳般夺目的光华,但在月夜也能熠熠生辉,回过头看看我们的华语纯爱**,打个比喻,大概就是宇宙中无处不在的星尘,数量繁多,却黯淡无光。

《情书》观后感10

 有些**注定是适合一个人看的,就像诗一样,。

 《情书》就是。之前凭着篇名臆想无非是鸿雁传情之类的故事,俗套而已。不过又一次证明,臆想是很容易出错的。

 居然是两个女人间的通信。连接彼此的是一个叫藤井树的男人。那么情书也就不是通常意义上情侣间的通信了,而是承载了人的深情的信件。

 几乎所有打动人心的关于爱情的**都有那么多巧合。博子的爱人藤井树死于两年前的登山中,即使是身边秋场的默默等待依旧唤不起她对新生活的转向,观后感《**情书观后感》。给天堂的他写信居然有了回音。引起了另一个人,与他同名同姓的藤井树**。

 其实并不是每一个女生都像藤井树**那样对爱情后知后觉。关于两位藤井故事的那些画面,相信一定勾起了许多人对于那些青涩年华的回忆,尤其是那些有故事的人。想到了初中时暗恋一个男生的心情。期待他的单车驶过,渴望又害怕与他的交谈,利用职务之便(课代表)公然欣赏他的钢笔字……终于没有说出口,折的千纸鹤也付之一炬,那些心情却难以忘怀。很像藤井树对于自己喜欢女孩的表达。

 其实,《情书》的主题绝不仅仅只是爱情这么简单,生与死的问题才是它的主要探讨。死者已逝,很多人早已忘记,需要假装悲伤,而有些人却难以忘却,难以走出。

 整部**在雪的场景和舒缓的音乐中徐徐展开,图书馆的那段最让人心驰,也许,勇于和过去告别,面向新的生活,珍惜当下,抓住稍稍即逝的机缘,对身边的人多些宽容和理解才是最重要的……

 很美的一部**!

1991年,炎黄艺术馆正式成立,这是我国第一家民营美术馆。自此作为一个开端,90年代具有探路性质的成都上河美术馆、天津泰达美术馆等形成雏形;2002年前后第二波民营美术馆的建设浪潮由北京今日美术馆、犀锐艺术中心等为主要代表;2003年之后出现并逐渐站稳脚跟的上海多伦美术馆、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南京四方美术馆在长三角地区逐步发展壮大?再到近期外资引领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以及直接由当代艺术市场热效应催生的?山寨?美术馆井喷式发展,中国民营?美术馆?现象已经切切实实成为了一股来势凶猛的新浪潮对固有的艺术体制与格局展开了冲击改造。

 

 艺术市场?火?进美术馆后的?山寨?现状

 

 ?山寨?,这一源本于制造业的流行热词,在2008年彻底通过中国网络环境演变成了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精神语汇及其所代表的文化症候,这个名词片刻之间应用于我们这个国家琳琅满目各种行业各个领域万千现象无不恰如其分。在我的理解里,当前意义上的?山寨?现象是世界上所有欠发达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普遍具有和相似性极高的衍生产物,如同山寨手机客观上推动了中国通讯业的发展一样,我相信?山寨?版的美术馆现象也正在杂乱混沌一片里对我们的艺术文化事业产生着积极有益的促进功能。

 只要?山寨?集中的地方,总免不了和利益的集中是挂钩的,所谓无利不起早,预见到好处自然会群起而效尤之,从目前中国民营美术馆发展的三个间歇性过程看,残酷的资本现实已经向我们宣示,单纯的理想主义不可能支持事业的长远发展,最早期诞生的民营美术馆大多都随岁月流逝而烟消云散了,当年较活跃的成都上河美术馆是其中的典型样本,上河美术馆的经营方式相对简单,没有自己的经营部门,资金全部来自当时还是地产商陈家刚的公司。上河美术馆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其内部管理的体制化和明确的学术定位,展览、收藏、研究部门的设置完全按照西方标准,并且几乎严格地遵守和照搬了西方的策展人制度,这样的氛围吸引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策展人和艺术家纷纷到这个?艺术界的延安?策划和参加展览。上河美术馆被业界看作中国当代艺术体制试验的典型,在企业、学术界和大众之间建立的互动形态成为之后民营美术馆的基本形态模式。但上河美术馆最终的倒闭,预示了民营美术馆依靠单一企业投资模式在中国的失败。基本上所有诞生在上世纪90年代的民营美术馆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盖一个美术馆容易,经营一个美术馆却面临远非想象的艰难,其中的瓶颈在于一是缺乏资金来源,二没有管理运作经验,不知道方向和出路在哪里。因此,早期的民营美术馆事业在步履蹒跚坚持到本世纪初年的时候,便自然地处于了倒闭风潮之中,幸存下来的凤毛麟角。

 ?山寨?美术馆现象是从2003年开始的,也就是利益和兴奋点开始集中起来的时候,等到2004年结束差不多两年的时间里,整个中国艺术市场,尤其是以当代艺术为代表的新兴艺术形态在国际环境、媒体和自身生态的交互作用与集中催生下不断上扬,新的格局被打开,到2005年开始的当代艺术井喷行情,彻底拉开了各种艺术力量的疯狂扩张时期,一时间以北京和上海为龙头,艺术家迅速集中,各种画廊画店纷纷开张鳞次栉比,民营美术馆的发展也迎来新的扩张时期,在此期间很多原本打着画廊招牌的经营机构也随着营业展示空间的扩充,陆续高调更名为美术馆、艺术馆、艺术博物馆等,鱼龙混杂的?山寨?美术馆效应被迅速放大。

 

 繁荣与乱象背后的冷思考

 

 2008年,全国各地民间美术馆遍地开花,扎堆而起达到登峰造极的新高点,在北京、上海、深圳等经济文化走在前沿的大城市里,名目繁多的各式文化创意区批量涌现出来,全国各地从大到小的城市画家村、艺术区、艺术家聚落、集中营、公社、基地、艺术园区,那扩充和蔓延的速度,成为一种艺术xxx。成万上千的艺术家浩浩荡荡挤进了各类城郊地皮操作者临时搭建的艺术集中营里,仅在北京一地,一时之间冒出来的?美术馆?便不下好几十家,各个艺术区都有临时搭建或挂牌的美术馆,像环铁、一号地、上苑、东坝黑桥等等不一而足,798艺术区里更多的画廊将招牌换成了美术馆的字样,著名的中国宋庄画家村,这个京东原本偏远闭塞的原生态的农村,到08年时,在建和已建的打着美术馆旗帜的场地已经超过十余家,更多的不管大腕儿抑或后进的艺术家们也纷纷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空间改为?个人美术馆?。尤为显著者,游离于艺术界外的?山寨?中极品――深圳大芬村行画基地,据说在申请为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和文博会分会场的辉煌中,也怪模怪样建立了大芬美术馆。可谓二十年目睹中国艺术之怪现状。

 然而,同样是在这个风头浪尖的2008年,全球经济衰退的肇事者?金融危机?,残酷地戮穿了艺术市场虚假繁荣的表象,而美术馆是个?烧钱?的?玩意儿?,相信那些即便当初信心满满已经介入其中盲目跟风的投资人也都早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对其所面临的困境还是严重估计不足。

 中国的民营资本经过剧烈的前期积累和扩张,必然进入不断运作、放大的进程中。民营资本进入艺术领域,这两年在中国十分普遍。资本想要在艺术中得到什么?这个问题很简单,却很终极。与公立美术馆相比,对于私人经营或是企业投资的民营美术馆来说,最迫切的问题就是生存,这是本质和核心问题。陈丹青曾经表达:?我们没有真正的美术馆,这是因为我们没有美术馆文化,而只有美术馆。?对于民营美术馆来说,目前为数众多的都只是挣扎在能如何保证?只有美术馆?这个基本层面而罔顾其它。

 

 生存:内部造血机制的生成和构建

 

 中国大陆的所有美术馆几乎都存在着收取场地租金的办展模式,当前的这种尴尬局面肯定还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持续下去。良好的美术馆经营与发展策略是实现一切宏愿的现实基础。在这个意义上,成功的民营美术馆就必然构建稳固的内部造血机制。在这方面,国内有志于美术馆事业的经营者首先系统借鉴国外成功美术馆的经验是很务实的选择。我们知道,尤其在美国,美术馆大都是私立的,如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惠特尼美术馆、纽约现代美术馆等等,美国有明确的艺术品免税制度,所以大家都愿意捐赠。而且他们有这样的一个意识,捐赠到了一定数量就有可能进入这个美术馆的董事会,文化和艺术赞助事业将变成价值实现的纽带。

 在这个意义上,国内那些目标远大的新兴美术馆必然面临了一个似乎对立的抉择:第一,即使是民营美术馆也必须使其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非盈利艺术机构,获得公共性的资源和社会化力量的广泛支持。这样艺术家和社会资本才有可能无偿捐赠进来支持美术馆的发展。第二,这个非盈利性机构同时必须通过相关的衍生产业机制实现内部盈利,只有这样才能稳定确保美术馆的日常运营开支、展览、馆藏、交流研究与教育等支出。目前国内的民营机构中位于北京的今日美术馆以及上海的证大是率先尝试脱离原地产企业母体而公共化运营的初期代表。

 艺术与地产的联姻从第一家民营美术馆诞生直到现在就一直是人们争议的话题。有人对目前存在的民营美术馆的投资方做了一个统计,95%的民营美术馆背后都有地产商的影子。不管是早在1998年就出现的成都上河美术馆,还是已逐步形成规模的今日、证大,它们的场地大多是投资企业的楼盘或房产,其运作和收藏的资金也来自企业。也正因为如此,这些美术馆究竟是提供公共艺术服务的?美术馆?还是企业的变相广告,也引起了不少非议。但毋庸质疑的是,资金来源的相对多元化,资金和业务运作上的独立性,必然将使得美术馆在展览和收藏方面优于其他企业附属品性质的民营美术馆,生命力也必然更为强健与长久。

 新设立的美术馆,一没有馆藏,二缺乏知名度,其实这个知名度就是品牌,任何美术馆在经营层面上就要当一个商业去做。此中的佼佼者当算是美国古根海姆,最初只是美国的一个地方美术馆,后来在西班牙开设分支,逐步变成一个和城市发展、创意产业相关的类似连锁性质文化品牌,古根海姆的招牌就变成了一个超级符号。每个美术馆必须先研究自己的定位,从这个品牌上可以做多少产业化的东西,这都是可以拓展的。要为美术馆注入营销、推广、经营的理念,这样的概念能够促使美术馆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本支持,不再完全靠着赞助生活。在艺术与商业品牌之间建立良性的融通渠道是不应该被漠视的。一个优秀的美术馆如何在品牌建立上、学术上、资金来源上获得成功是对管理者的真正考验。

 

 民营美术馆的发展:问题和思路

 

 目前国内还未出台较为完备的解决民营美术馆的诸如税收、捐赠等具体问题的有关法规,致使国内企业无心捐赠,国外基金无法介入,美术馆资金来源单一化。资金问题是关系到民营美术馆生存与发展的最根本问题。而背后相关的政策和体制的尽快松绑,是未来解决美术馆资金保证美术馆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西方国家,对此有着相对完善的政策优惠,特别是税制方面的优惠。这些优惠政策为基金会的成立创建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也激励了捐赠,慈善活动,保障了私立美术馆资金的来源。国内几乎所有的企业附属模式的美术馆都在对?免税?政策翘首以盼,但问题是,一方面如果美术馆依然属于企业,企业向下属的美术馆投入资金,政府再给予其免税的政策优惠,企业就成了最大的获利者。所以核心问题还在于美术馆必须先脱离企业,获得独立的社会身份,企业的资金投入只是作为捐赠,而不是向下属的文化产业部门投资,企业才能因为这一捐赠行为而享受社会化待遇。另一方面个人与企业向艺术机构、艺术项目进行捐赠或赞助所应享受的?免税?原则,是许多发达国家为博物馆、美术馆所提供的造血机制,这一先进的国际化立法原则从根本上保障了美术馆的生存可能。在这种情形下,国内有限的赞助资源在面临来自时尚、影视、演艺等大众娱乐项目的激烈竞争下很难有序流向艺术领域,那些大众性项目在知名度、投资回报等方面的优势显然是绝大多数视觉艺术项目所不能比拟的。

 实际上,常规化运营一个美术馆的边际成本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一家成功的企业来说也是一个惊人的数目。因为?母公司?的资金发生断裂而导致民营美术馆?打烊?的事例在业内早就是耳熟能详。那批在第一波建设浪潮中诞生的民营美术馆基本都在运营了两三年后就纷纷倒闭了。

 美术馆是社会化的,社会化的意义就是它的投资者是全社会。美术馆所有藏品归国家所有,美术馆的社会化越广,品牌认知度就越高,关注的人越多,参与的人越多,社会效应就越强。这样就会有更多人参与到资金的支持上来,这其实是一种公共文化观念的培养,同时对于最初的创办者来说也荣享获益。

 在欧美国家,非盈利的艺术机构的运营都是建立在捐赠和免税制度上。注册为非盈利的社会文化机构包括私人美术馆、艺术家组织、博物馆和另类艺术空间可以得到免税和有资格申请各类政府和非政府基金,有影响力的非盈利艺术机构还可以得到各种公司的赞助,因为法律规定支持和赞助非盈利的社会文化艺术和公益事业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免税。相当多非盈利性质的美术馆绝大部分收入依赖于社会捐款。美术馆通常拥有馆址建筑和藏品的所有权。海外艺术生态中的基金会制度也是私立美术馆赖以生存的重要方面。许多投资和赞助的企业家并没有时间和精力直接和艺术机构发生关系,所以大部分捐款人将自己的资金捐献给专业艺术基金会。基金会的作用之一,避免了游资对艺术和文化项目的直接干预。

 归根到底,中国的民营美术馆最大的问题是先找到自己的生存之路,摆正身份,迈步向前。

 

 戴卓群:青年策展人,原《当代艺术》杂志出版人、总编

 责任编辑:傅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