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命名 正文

大学生体质现状成因

扫码手机浏览

大学生体质现状成因(精选11篇) 关键词:大学生,体质下降,对策,成因 从2002年开始教育部建立了“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每两年对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一次监测。据2010年我国国民体质监测结果表明:大学生身体素质一直在下降,19~22岁的学生群体,耐力、力量、爆发力等身体素质继续呈下滑趋势,与1985年相比,大学男...
大学生体质现状成因(精选11篇) 关键词:大学生,体质下降,对策,成因 从2002年开始教育部建立了“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每两年对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一次监测。据2010年我国国民体质监测结果表明:大学生身体素质一直在下降,19~22岁的学生群体,耐力、力量、爆发力等身体素质继续呈下滑趋势,与1985年相比,大学男生1000 m测试、女生800 m测试的成绩分别下降了10.9%和10.3%;学生的肺活量下降了近l0%;立定跳远成绩分别下降男生1.29 cm,女生2.72 cm;学生身体形态在改变;近视率接近90%。另外在调查中还发现在大一、大二年级学生中经常性发烧、感冒或有其它疾病的、包括心理疾病的同学也占一定的比例[1]。以上情况证明我国的学生体质状况不乐观,明显出现了持续下滑趋势。 1 在校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 1.1 个人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在增强个人体质方面可理解为:个人对于追求健康的态度和努力程度,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个人要是在主观上不想去做一件事情,那即使有再好的环境条件和氛围也是没有意义的。 1.1.1 缺少正确的健身观念 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家长的溺爱,养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惯,比如: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等。家长小心翼翼的呵护他们,同时有注重文化学习而不注重健康、注重营养而不注重体育锻炼的思想,这些因素都促使现代大学生缺少了锻炼身体的正确理念。许多大学生对于目前的一些如“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标语嗤之以鼻,认为自己的身体非常健康,每天去锻炼才是一种折磨,才是不幸福。 1.1.2 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和饮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在的家庭越来越富裕了,吃的越来越“好”了,但是学生的体质却是每况愈下。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显示:目前在校大学生养成一些不良习惯,很少一部分能够准时准点吃三餐、很多大学生不吃早餐、用面包零食代替正餐、暴饮暴食、吃夜宵成风等。同时,学生每日作息时间不一、长期熬夜、抽烟喝酒等不良的生活方式都是不利于于身体健康的。 1.1.3 沉迷于网络世界 生活条件的提高,网络的日益发达,使得很多大学生整日活在网络当中。网络聊天和网络游戏占据了许多大学生的全部课余时间,甚至正常的学习时间,笔者值班的时候会去学生宿舍查寝,发现80%以上的同学都有电脑,并且主要用于打网络游戏及看电视剧。长时间沉溺在虚幻世界当中,不按学校的作息进行休息,这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造成很大伤害。 1.2 客观因素 1.2.1 应试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目前的素质教育呼声很高,但实施的确不够好。当下的九年义务教育,很多中小学为了提高升学率,活生生把“素质教育”变成了“应试教育”。体育课不受重视。高校里也存在一定的应试教育,为考研、考证、过级、就业,很多大学生都把时间放在了这些方面,从而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少而少之。 1.2.2 学校体育设施的不足 体育实施包括了体育场地和器材等设施。体育设施是体育活动开展的基本保障,体育设施的不足是阻碍在校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的体育活动需要一定的场地及器材,如果没有场地和器材就不能进行。近年来,随着国家要求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等政策的实施,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多数高校的运动场地设施发展却脱节了,学生人均运动面积离国家规定的标准有一定距离。现有的运动场地也仅仅只能满足正常的教学活动,在上课的时间其他没课想锻炼的同学就无处可锻炼。因此,体育场地设施不足,会直接导致学生很难自觉或有组织地去进行课余锻炼,也阻碍了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锻炼意识。还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学校的体育设施非常不错,但是平时不开放,或者说对学生收费很高,这些都是阻碍学生进行积极体育锻炼的因数。 1.2.3 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不浓厚 体育文化,是指体育运动本身所蕴含的、围绕体育运动所形成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学生阳光体育活动、贯彻全民健身计划,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途径。同时学校体育文化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与体育相关的独特文化现象,是体育精神与物质的整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健身、娱乐、竞技、审美、传播文化等多种文化功能为一体,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健全人格、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2]。高校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已经到了成熟的阶段,对于体育锻炼的需求也非常强烈。如果一所大学的体育氛围不足,整个学校看起来就缺乏活力。学校体育俱乐部联盟和社团的开展好坏是检验一所学校课外体育发展的重要标准,它可以带动整个学校的校园体育氛 围。 1.2.4 课程内容和师资队伍建设的不足 目前的一般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是二学年,8个学分,在大一和大二两学年完成。一般大一期间的的体育课内容是学校规定的必修项目,大二是以单项俱乐部的形式开展的。在笔者平时的教学活动和课余时间里发现,男大学生绝大多数喜欢球类运动,比如:篮球、足球、武术、羽毛球和乒乓球等,女生喜欢健美操、舞蹈、羽毛球和乒乓球的居多。如果一个学校连最基本的三大球、三小球以及部分当下比较热门的项目都开展不起来,那会大大的影响学生锻炼积极性,上自己不喜欢的内容的体育课,肯定会消极怠慢。同时,相应的专项体育教师缺少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欠缺也会影响该项目的课程开展。 1.2.5 就业压力的增大 随着各大高校的扩招,每年的高校毕业生在不停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就业的形式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到了大三和大四这两年,已经没有了体育课,并且迫于就业或者考研的压力,很多学生都没有时间去进行体育锻炼,因此身体素质每况愈下。 2 建议与对策 2.1 主观因素方面 2.1.1 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 激发学生 的体育锻 炼兴趣。加 强对大学 生“健康第 一终身体育”的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让他们认识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体育锻炼要持之以恒经常练习才能有效,让他们自觉的走进体育运动场,快乐的进行体育运动。 2.1.2 科学合理的饮食和生活方式 饮食要做到营养均衡,一日三餐按时就餐,不挑食,少吃零食。生活作息时间要规律,早起早睡,养成午睡的习惯,每天保证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尽可能的做到不抽烟和不喝酒。由爱好、喜欢而产生愉快的情绪。 2.2 客观因素方面 2.2.1 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 充分开发和利用现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体育场地,努力让这一体育资源实现共享,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多、更便利的健身环境。不让学校的体育设 施、运动场地成为 摆设, 使想锻炼的学 生有器材、有场地。尽可能的达到国家的人均运动面积标准,让每个学生都有地方锻炼,让每个学生自觉加入到锻炼队伍中去,从而增强学生的体质。 2.2.2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建立校园体育俱乐部联盟或者社团,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经常性的开展各式各样的体育比赛,弘扬体育精神。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可以带动平时不积极锻炼的同学,培养大家的终身体育意识,也为校园文化做贡献。 2.2.3 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 进行课程或者课程内容改革,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及学生的一些特点做出相应的调整,比如:女生喜欢健美操、喜欢体育舞蹈、喜欢羽毛球;男生喜欢篮球、足球、武术、跆拳道等。课程设置就投其所好,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这样能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摘要: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是逐年提高,但伴随而来的是国民体质的下降,其中以大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为最。越来越多的肥胖体质和亚健康体质充斥在小学生之间,同时学生的近视、肺活量低、爆发力不足等现象也是屡见不鲜。此种现象的发生与大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性和课外体育锻炼的缺失有着直接关系,同时也反映了我们对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的不重视。因此,我们以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为例,对课外体育锻炼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其提出了改良对策,希望能够为大学生体质健康方面提供有效指导。 关键词:大学生;体质健康;课外体育锻炼 当今世界经济逐步进入了高速期,我国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这就对我国的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阶段,大学时期的教育尤为关键。作为人才主体的大学生,应该严于律己,不仅要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钻研,更要保证本身的体质健康。但纵观全国大学,能够做到这两点的少之又少。大学生不仅对课外的体育锻炼没有重视,更没有意识到身体才是学习成长、创业发展的本钱。健康的体魄是大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全民体质提升的缩影。因此,深入研究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与课外体育锻炼所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其问题做出有效的改动措施势在必行。 一、现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 1、大学生对体质健康和课外锻炼的意识较低。大学生不具备这方面的意识,说明了他们并不了解课外体育锻炼对体质健康的重要性,这就直接造成了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忽视,也就造成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大学阶段课程安排较为稀疏,学生们的课外时间相对较多,但是由于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兴趣和意识去做体育锻炼,而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了其他事情上。归根结底还是大学生对体质健康重视度不足,甚至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不过是为了应对体育考试,仅仅只是为了拿到学分而进行的,这种错误的观念直接将锻炼的本质给覆盖了,体质健康的重要性一度得不到重视。 2、课外体育锻炼的相关设施缺乏。随着我国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发生改变,各地高校都进行了招生扩张。但由于生源增加,学校硬件设施却有所脱节。其中体育器材缺乏现象尤为严重,这就导致了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跟不上,相应的身体素质也会有所下降。我们从学生们进行课外锻炼的场地进行了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都乐意去学校的体育场馆进行课外锻炼。但是这样的锻炼场所却是因为学校建设的制约,存在一些使用上的限制,比如进入收费或是定期开放等。学校体育场所的使用限制导致了学生们的体育锻炼不能跟上脚步,进而影响了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 3、课外体育锻炼的发展氛围不够浓郁。因为学校体育设施的缺乏,对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有着很大打击,学生的课外锻炼补E有效开展。同时,学校的体育文化和体质健康文化建设不完全,并没有在学校形成良好的强身健体氛围,学生缺乏正确的风气感染,导致的课外体育锻炼的落寞。 4、较大的学习压力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与课外体育锻炼。在调查中,较大的学习压力在学生不能够良好进行体育锻炼中占据着原因第一位。学校本就是一个学习的场所,学生会无意识的将学习排在首位,体育锻炼自然会相对薄弱,学生的体质健康也会在这种较大的学习压力下出现恶化现象。因为学习因素而放弃体育锻炼等无关学习成绩的事务在大学生眼中可谓是在正常不过了,因此学习压力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最为巨大。 5、不良生活规律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生活习性杂乱无章,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同时也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体质健康。因为学生生活压力较小,熬夜、抽烟、酗酒、网游等等活动充斥的大学生活,学生为身体做出的体育锻炼时间相对很少。在我们调查中得出,所调查的高校学生的熬夜现象达到了90%,单单这一项就能够直接影响的学生的体育锻炼,进而影响到身体素质。 二、强化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措施 1、促进课外体育认识度。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强化学生体质健康意识,不仅仅只是思想层面上的指导,更应该从实际出发。学校以及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发挥“中央七号文件”的精神,结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基本计划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实际的体育锻炼实施,为学生健体正确科学的体育观念,为学生制定合适的锻炼计划,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进一步保证学生的体质健康。 2、完善体育锻炼设施。体育设施使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基础,因此学校应该加大相关方面的投资力度。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建立相关的体育项目场馆,充分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并且要保证体育场馆的`开放,应该采取定期或长期开放的形式,保证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同时,要加强对体育场馆的规范管理,使得体育施舍的利用率最大化,为学生的体质健康提供优质的物质保障。 3、建立学校体育文化。建立起完善的学校体育文化体系,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首先,学校应该大力宣传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形成体育锻炼意识,充分认识到体质健康的基础作用;其次,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计划,鼓励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保证体魄健硕有活力,并对此计划进行规范和制度安排,保证其能够真实实施;最后,定期举办体育竞赛,通过各个项目的比拼,加强学生素质培养的习惯。从多方面保证学生的体能素质发展。 4、创新教学改革,减轻学习压力。我们可以考虑将学生体质健康也作为考核指标之一,这样学生可以将精力转移至体育锻炼上,在进行体质锻炼的同时减轻学习上的压力。另外,学校可以给予体质健康方面一些政策,例如在体育竞赛中发放奖品等,激励学生进行体质训练。 5、加强学生的生活管理。学生的体质健康离不开正常的作息时间,学校应该对学生的生活进行一些合理干预,保证学生的学习、生活、体质锻炼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并要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的科学指导,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总而言之,高校中的课外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通过文章对这之中的问题探究和策略分析,相信学校及其教师都能够有一个大体的认识。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积极的整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一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刘雪莲.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与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6(03):130-132. [2]卫国凯.山西省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开展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 【关键词】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提高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397-01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经不再担心温饱问题,转而关注健康问题,健康问题越来越被人们看成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而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地成长,直接关乎到我国的发展。近些年来,各高校不断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而改革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所改善,但仍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这也与无法落到实处的健康教育和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意识不足有关,近年来,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日渐下降,这足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所以我们要把《国家体质健康标准》制度落到实处,把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作为以后工作的重中之重,争取让所有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 一、健康现状的具体阐述 根据近几年来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身体的各方面素质都表现出下降态势,这些素质主要包括肺活量、耐力等等。 (一)体型 体型又可称为身体形态,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它是一个外在的显示指标,包括体重、身高等等。就目前趋势来看,大学生已由细长型逐渐变成适中型,但却呈现出极胖和极瘦的两极分化。尤其以超重和肥胖居多,这是一个十分严峻的健康问题,2013年在大学生中检出的肥胖率,比以往每一年都要高出很多。 (二)人均肺活量 一个人肺活量的大小可以判断出一个人的体质健康状况和持续工作能力的大小,因此肺活量指数作为大学生体质健康的评价标准是有着特殊意义的,从历年监测结果可以看出,肺活量指数正在逐年下降。而大学生平时不锻炼或者锻炼时间短是导致肺活量下降的直接主要原因。 (三)身体内在素质、机能 跑步时的速度、做长时间运动时的耐力,身体各部位的力量、柔韧度等等都是身体内在素质、机能的表现,而这些素质都呈现了相应幅度的下降。 二、分析下降原因 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已经成为全世界都在关注的问题,而我国更是十分重视,甚至在中央下发的7号文件中都有明确提到过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和不够完善的体育设施条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自身不能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大学生很难形成良好地生活习惯,他们饮食不规律,营养也不能够合理搭配,女生经常节食减肥,男生经常熬夜打网游,甚至还吸烟、酗酒成瘾,体育运动方面的兴趣爱好减少,所以很少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就算有热爱运动的,也不是十分积极,运动量也远远达不到锻炼身体的效果。 (二)父母缺乏一定的健康常识 首先在饮食结构方面不能够给孩子合理规划,使得孩子体内缺乏一定的营养元素,如:维生素等等,其次,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状况,给孩子报各种补课班,使孩子根本没有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最后,父母本身也没有良好的锻炼习惯,不能够成为孩子的榜样,所以孩子从小就不能够拥有强健的身体,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和意识,进入大学生活更是没有一定的规律,因此他们的健康状况愈演愈烈、江河日下。 (三)大学校园不能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学校对体育教育不够重视,重学术、轻体育,使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做体育活动,不能够积极配合体育部门做好大学生的体育教育工作,不愿意投入大量经历、经费在体育方面,也没有积极开展各种体育活动,致使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大,对学生要求不严格,这也是影响大学生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如何改善大学生的体质健康 (一)宣传健康的重要性 要想改变大学生健康的不良现状,首先要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无论是家长、学生还是学校,这就要求国家体育相关部门提高重视度,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传播健康知识,在认识中学习,在学习中认识。 (二)提高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 改善以往的体育教学方式,多多举办体育相关活动,投入相应的经费以便于完善体育设施和条件,体育教师要对学生严格要求,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情,一些强制措施也要适当增设,如:签到,各种考试等。对健康水平不能达到标准的的学生要特别训练、辅导。同时学校还可以建立科研队伍,做优化学生的膳食、健康计划的制定等研究工作。 (三)响应国家号召,执行国家健康标准 根据中央7号文件和我国最新制定的《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的相关规定,保证大学生每天做体育锻炼的时间不少于1小时,积极举办体育活动,将文件和制度落到实处,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结语: 大学生作为国家新时代的接班人,其健康状况江河日下,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但是如何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我们必须在探索中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1]许桂芝,路俊艳,朱宏.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研究与分析[J].体育科学研究, 2006(03). [2]卢志勇,袁小武.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原因的初探[J].宜春學院学报(自然科学,2006(02). [3]王慧丽.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06). 面对学生体质下降的现实状况,从表象上看,学校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学校体育更应承担首要责任。因为学生身体素质指标的下降,明显表现出运动能力的不足,而运动能力的下降又足以说明平时给予他们运动刺激过程的欠缺,没有过程的保障,自然不能获得理想的结果,这不仅反馈出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应给予学生的时间和空间的不足,而且暴露了在学校体育实践中学生身体练习的运动负荷指标没达到理想的要求和效果。 然而,透过表象看实质,学校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显然不是孤立存在的。作为学校体育工作者,就体育论体育,我们有很多的无奈和感慨。主观而言,我们都很希望学校拥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同时能保证充足的时间满足学生的活动需求,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我们也自信完全有能力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然而,多数的现状则是:我们无奈于学校体育器材和场地的短缺,课外活动时间几乎被完全挤占,甚至连刚性规定的体育课时也被挪作他用。我们的学科被边缘化,才华得不到充分的施展。学校考核机制的建立,要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经济利益和人格地位。而现实需要我们能够跳出体育看体育,学会用更大的视角去剖析教育的问题。其实,理性地分析,现在的校长们大多都是教育的行家里手,他们也都懂得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是,社会舆论对于学校的评价是以“达线率”、“升学率”和名校录取数等指标为主流的,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标准,各级行政主管部门也都以这些数据作为考核学校的主要依据,并且可能直接影响到学校管理者的仕途。同时,广大的学生家长们关心的也是子女每一次考试各学科分数和名次上升了多少,几乎无人过问孩子最近百米成绩提高了多少。因而,在这样的重重压力之下,校长们也很无奈,不得不一再压缩学生的活动时间来保证应试科目的超负荷运行。毫无疑问,这是一种非科学的选择,势必要以一定的牺牲为代价。广大的青少年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却要以牺牲健康为代价来博取学校和自己的发展前途,这样的教育实在是悲哀。究其根源,我们应该跳出教育看教育,站在更高的层面去看待社会的问题。就教育者而言,有哪一个校长或教师希望看到这样的牺牲存在,又有哪一个愿意自缚枷锁,不堪重负呢?就受教育者而言,更没有谁情愿以牺牲健康和快乐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前程。然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过于看重学历,而一直以来我们的高等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又存在严重的供不应求现象。在这种“唯学历”、“唯名校”的社会人才观的导向下,中小学生应试、升学的残酷竞争就势成必然了。而且学校之间的声誉之争、生源之战愈演愈烈,致使这样的恶性循环越演越烈。由此可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学生对教育资源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导致学校教育畸形发展的根源,也是最终导致学生体质持续下滑的根本原因。 但是,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停留在这样的认识中怨天尤人,因为我国毕竟还处于发展过程中,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不能要求国家在一夜之间普及高等教育,也不能指望所有的院校一时间都升华成清华、北大,中国的高考选拔制度还必将维持很长一段时间。那么,中小学生逐层逐级应试升学的压力在短时期内就不会得到根本的缓解。 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也要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来面对这样的现实,不要指望几次论坛或会议就能改变现状,我们的学科仍将处于边缘化状态。如果我们总是一味地抱怨现状,并试图坐等社会环境的改善来实现我们理想中学校体育腾飞的梦想,那么,我们的梦想只能成为不切实际的空想,我们的边缘化甚至会恶化成荒漠化。这样的局面显然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更因为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是我们神圣的职责,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所以,我们不应该消极地抱怨和等待,而是要作积极的拼争和探索,无论外部成因如何,我们都要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即学校体育的过程和环节中寻找自身的原因,寻求新的突破。 剖析学校体育现状,有人把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归结于新的体育课程改革,而争议最激烈的话题是新课程标准中所谓“淡化竞技教学”的概念。其实,这并非理念上的根本冲突,而是对概念理解上的偏差,新体育课程强调“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的运动技能,教学需要“淡化竞技运动的教学色彩”,并没有“不要运动技术”的说法,而有人在理解时将“淡化技术”理解成“不要技术”。其实,就运动技术教学而言,“淡化”和“不要”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淡化”是量的指向,强调学校体育的对象与专业竞技运动员之间在培养目标与教学方法上应有所区别,事实表明,这是一个符合实际的目标定义。而把它理解为“不要技术”,则是一个质变的概念,是对运动技术教学认识的曲解,这不符合新课程理念中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指导思想,也从根本上忽视了新课程设置五个领域目标的全新理念。因为在新课程目标体系中,“运动技能”是继“运动参与”后的第二个领域目标,足见其对运动技术与技能的关注,怎能说是“不要技术”呢?事实上,新课程更加重视提升运动技能教学的内涵,提倡将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教学渗透到体能的练习与运动技能的学习中,这是在多年的学校体育实践中摸索、提炼直至升华的结果。新课标是在对过去的体育教学大纲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诚然,以前沿用多年的教学大纲对于过去几十年我国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的,但是我们更应坚信新的课程标准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更加富有新的时代气息。新课标将原来大纲中规定的单一的运动负荷、量的目标作了充分的拓展,提出了多层面、多领域的目标体系;将原先单调的统一的竞技教材内容丰富为多种类、开创型的内容设置,更加切合民族和地域特色;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由原来传统的框架式突破为多途径、多手段的创造性格局,使得教学空间更为广阔和丰富;对于教学组织的形式,也由原先较为程式的、封闭的乃至教条的形态向开放的、灵活的和多样性的方向引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由原来统一的、固定的模式扩展为自主多样的、灵活性的创造利用,使执行者具有更自主的施展空间;学习结果也由单一的教师评价倡导为双边的、相互的和自我结合的多重评价,充分体现了民主和人性化的管理理念。 实践表明,新课程标准无论是目标、要求,还是结构等都蕴含着素质教育的全新理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全新意义的学校体育“教学大纲”。所以,我们不必用过多的精力去质疑新课程,更不该将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归罪于课程改革。种种事实说明,我国中小学生体质状况呈现20年连续下降趋势,而新的课程改革是近几年的事情,其实这是一个大到社会体制,小到课堂实施的复杂过程。我们作为体育人,显然无法对社会体制做出什么撼动之举,但我们可能对课堂实施过程的改进和提高做出行之有效的设想并加以执行和落实。如此看来,我们只能在看待和剖析问题时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些,才会把问题看得透彻和深邃一点。但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我们恰恰又不能好高骛远,而是要脚踏实地,着眼于现实,解决好我们能够做到的课堂落实问题。面对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现实,我们从就体育论体育,再跳出体育看教育,继而跳出教育看社会的层面,层层剖析了学校体育和教育过程中的种种矛盾,以及问题形成的社会根源。但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归本源,更多地去思考我们需要解决的课堂落实问题。无论是过去的大纲还是如今的课标,从根本意义上讲,都对我们的学校体育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指导毕竟不能代替落实,所以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体质的下降和学校体育工作中的偏差,关键并非课程指导层面的问题,而是在落实程度上的差异。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从自身的工作细节中去发现问题,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课程目标理念再怎么科学,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贯彻落实,其结果也往往是以失望而告终。 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我们也该意识到其实有时“拙妇也难为有米之炊”,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体育工作有大纲和课标的统领,实质并非无米之炊,而结果不理想,原因是多重的,但我们要勇于承认我们自己还不够巧,是我们自己没做好。新课改以来,我们有了更丰富的课程资源,学校体育不是无米之炊,就看我们怎么做了,也许我们算不上“巧妇”,但我相信,谁也不会甘于做一个“拙妇”。在新课标精神的引领下,我们努力探索钻研开发各种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其实也就是想赋予学校体育教学更丰富的内容,并希望以此为载体,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银芳.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M]. [2]杜进海, 刘月芳.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J].义务教育2005/2-3合刊 (总第172-173期) 体育与健康专辑 (十三) . [3]曲宗湖、杨文轩, 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1.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4. 关键词:高中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277-01 一直以来,升学压力大、睡眠不足成为影响中学生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特别是沉重的课业压力,使得学生锻炼的时间减少,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逐渐下降。因此,增强高中学生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与和谐发展是提高民族素质和培养优秀人才的基础工作,是高中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 我校成立於2009年,几年来在学生身体素质检测工作中,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场地不合格、器材不标准、方法不当、重视程度不够等。为了进一步改善和提高高中学生身体素质水平以及生长发育规律,促使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本文通过实际调查,分析原因,总结经验,研究对策,以期对以后的体育教学和训练提供依据和借鉴。 一、调查研究 笔者首先通过对2012年度我校学生分年级、性别、样本数的综合评定等级人数比例进行了统计,得出如下结论:超重、肥胖学生分别为180和88人,占调查对象的7.1%和3.5%。男生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7.6%和3.7%,女生分别为6.6%和3.2%。男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高于女生。近45%的学生身体形态有待改善,这些都与平时生活习惯欠佳,缺乏体育锻炼有关系,应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然后,又对2012年度我校学生身体技能及身体素质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肺活量指数优秀比例为14.2%,不及格比例为8.1%。这说明我校学生心肺功能指数是比较低的,需加以警戒;耐力项目男生优秀率只有1.6%,女生优秀率只有2.76%,不及格率分别占22.4%,和13.7%,说明我校学生耐力素质很差;坐位体前屈总体优秀率3.5%不及格率高达17.3%,反映出我校学生柔韧素质非常差;立定跳远的优秀率是3.6%,不及格率则高达25.5%,这反映出我校学生的下肢力量十分差。 二、造成学生身体素质现状的原因 1.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不足是造成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之一,我校2009年成立2010年搬入新校区运动场在逐步建设中。体育活动场地器材不足,体育教学无法正常进行。有关体育活动无法正常开展。 2.教育体制评价系统出现了问题,这是造成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重要原因。对于学校工作的评价,存在片面性。教学质量高(不包括体育教学)+升学率高=好学校;升学率高=好校长;教学质量高=好老师。因此,学校教师千方百计利用空堂、自习、节假日等给学生补课已获得较高的教学效益。越到高三时间越紧,体育课没人重视,课外体育活动取消。 3.家庭经济條件优越也是造成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之一,现在的高中学生95%以上的学生从过去走路上学的习惯转换成坐车骑车(电动车)上学。表面上看节省了学生上学的时间,但是却减少了学生锻炼身体的宝贵时间。同时条件的优越丰富了人们的餐桌,但膳食的不均衡引发了身体健康状况的失衡,造成了肥胖等现象。 4.在现阶段高考制度下家长及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存在偏颇是造成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另一原因,学生家长为了让子女摆脱“面向黄土背朝天”的难堪局面,为了子女出人头地,他们普遍认为体育活动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在高中阶段不让孩子参加体育活动。 5.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和手机普及也是影响学生体质下降的因素。学生闲暇时间沉迷在网络中,不能参加体育运动。 三、具体建议 1.学校管理层和学校体育工作者要重视学生身体的健康,要加强两课(每周两节体育课)两操(每天的早操和课间操)一活动(每天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和管理。 2.学校要确保学生阳光体育活动每天一小时,落实国家学校阳光体育有关要求,加强场地的建设和器材的配备。积极开展大课间能便于场地、器材不受限制的体育活动,多搞小型体育竞赛,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兴趣,养成和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 3.体育老师在体育课堂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在加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传授和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尽量使学生掌握那些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健身知识与技能,为全面增强学生体质和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打好全面的基础。 4.体育教师还要加强对家长进行健康第一的思想教育,教会家长如何去合理安排一周的营养科学搭配,尤其是健康成长的食谱,从而减少超重人灵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编委会.《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尚保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中丞待解决的问题[J] .中国学校体育,2005 (3) :6-7. 现状分析一:学校体育课堂教学长期缺乏考核机制,课堂教学无序化。一是由于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缺乏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考核,加之当前课改后,教学内容的放开,要求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而现实情况是一方面教师没有能力去确定与选择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是教师不愿意去花时间与精力选择教学内容。所以上课任凭教师高兴,内容的随意化,上课走过程,导致教学效果很差。二是当前中小学,尤其是小学,课时量增加了,但学校专业教师未能及时得到补充,导致学校的师资严重匮乏。 策略与建议:上级主管部门或者学校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加强对学校体育教学的监控与考核。一是要与学校的年终考核挂钩,与校长的政绩挂钩。二是组织体育组成员认真学习课标,在课标的引领下,认真选择学习内容,加大备课、上课的检查力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常态化、有效化。三是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中的相关要求,及时补充体育教师,不断提升师资队伍质量,同时强化非常时期兼职体育教师的教学辅导与教学监控,坚决杜绝“放羊”课的存在。 现状分析二:体育教师对工作的懈怠。由于在评优、晋级等方面,有些地区不能客观地评价体育教师的工作,而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又没有评价的基准,造成体育教师受到不公正的评价,长期以往,使他们对工作失去了激情与梦想,最终导致对工作的懈怠。 策略与建议:体育教师要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与应有的担当。在其位尽其职,作为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运动的兴趣,培养运动的习惯与能力,努力实践体育艺术2+1,打造学生终身体育观,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同时,各级责任部门要客观去评价体育教师的工作及工作量,在指导他们的工作的同时,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成绩,不断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让其感受到工作的幸福感。 现状分析三:学生喜欢体育课,不喜欢上体育课。学生非常期盼体育课,但学生又不喜欢上体育课,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尤其是女生不喜欢运动,二是那种枯燥的技术教学型的体育课缺乏生机与兴趣的激发,三是“放羊式”的体育教学使学生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 策略与建议:一是要加大对体育课堂教学的检查力度,要杜绝“放羊式”的体育教学。二是强化教师的教学研究,将技能教学游戏化,将新兴的运动项目与体育的拓展延续到学校课堂教学中去。三是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机制的微变革,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尤其要肯定学生的进步,承认他们的付出,这样的评价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状分析四:体育课堂教学过于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淡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改之初,由于对课标理解的偏差,提出了所谓的科学地“放羊”,将学生带到“有草”的地方“吃草”。还有的是片面追求教学活动的“趣味与快乐”,而忽略了教学的技能化、实效化。 策略与建议:新课标明确了体育课堂教学必须以体育知识、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一是我们在组织体育课堂教学、选择教学内容时,必须是目标引领内容。二是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有序,无论是准备活动、专项准备活动还是最后的课课练,都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联,如果没有关联,要明确具体的教学目的。三是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场地器材的利用的最大化。 现状分析五:观摩现在的公开课、示范课、竞赛课,有些动令教师没说学生也知道朝哪走。一节新授课学生掌握的学习内容不仅多,而且掌握得很熟练。整个一节课教师教得欢、学生练得乐。但回头反思,在常态课下真的能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吗? 策略与建议:公开课也好,示范课也好,都是围绕一个主题,给观摩教师呈现如何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它不应该是形式上的,而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如果通过这些课解决不了问题难点的突破,其公开展示、示范引领的又是什么? 公开课、示范课最终要回归到常态课。当然就公开课、示范课我们可以进行先期的“彩排”,但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关注常态下课堂教学效果,要关注常态下学生的参与度,要关注常态下练习活动对学生掌握动作的有效度。 本文以南京市本科院校不达标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详细的调查和详实的资料收集,准确把握南市京高校体质不达标学生群体的若干影响因素,从而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希望能为南京乃至江苏省的大学生体育教学改革提供行之有效的参考依据,为遏制江苏省的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滑的趋势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南京市部分高校(南京理工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南理工紫金学院)中,体质健康测试的综合得分低于60分的2008级到2011级本科学生200人和体质健康测试的综合得分高于60分的学生共200人。 2.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南京市体质不达标大学生的体质情况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 3、体质状况特征分析 3.1、形态特征 (1)身高。 本次体质测试显示,体质不达标男生的平均身高为172.91cm,比体质达标男生的平均身高(171.72cm)高出1.2cm,经T检验差异显著(P<0.05);体质不达标女生的身高平均值为159.70cm,略高于体质达标女生平均水平,但是差异不明显(P>0.05)。 (2)体重。 表2表明,体质不达标男生和女生的平均体重均高于体质达标学生平均水平,表现为:体质达标男生的体重平均值为63.70kg,比体质不达标男生低10.11kg,经T检验差异显著(P<0.05)。而体质达标女生的体重平均值为47.94kg,比体质不达标女生低3.72kg,经T检验差异显著(P<0.05)。 (3)身高标准体重。 身高标准体重是评价人体形态发育水平和营养状况以及身体均称度的重要指标。它可以间接地反映人体的身体成分。 从图1中可以看出,体质不达标学生的身高标准体重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偏轻和超重两个方面。女生的问题突出在偏轻,占调查女生人数的45.53%,而身体超重也占了女生总数的23.51%:而男生的问题突出在身体过轻、体重超重。 3.2、机能特征 (1)肺活量及肺活量体重指数。 从图2中可以看出,体质不达标群体肺活量体重指数优秀率仅为10.5%,及格率为32.5%,而不及格率竟达到了32.5%。说明在被调查的不达标对象中,学生的呼吸机能存在相当大的问题,应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呼吸机能练习。 (2)台阶试验成绩分析结果。 表3显示,体质不达标男生台阶指数均值为52.15,女生为50.84,体质达标男生台阶指数均值为56.3,女生为54.5,研究发现体质不达标学生的男、女学生平均值明显低于体质达标学生平均水平,经检验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体质不达标学生的心肺功能状况还有待提高。 3.3、身体素质 立定跳远成绩分析结果如下: 从表4可以看出,体质不达标男生和女生的立定跳远成绩均低于体质达标学生平均水平,这说明体质不达标男生和女生的下肢肌肉的爆发力与体质达标学生的平均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4、南京部分高校学生家庭背景的调查分析 4.1、父母文化程度及职业状况调查 表5中,在父母文化程度和职业方面,体质达标学生和体质不达标学生之间均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体质达标学生父母文化程度高于体质不达标学生,从事脑力劳动的比例也高于体质不达标学生,这说明家长不同文化程度和职业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不同。 4.2、父母参加体育锻炼状况调查 (1)体质不达标学生和体质达标学生父母体育锻炼态度分析。 从图3中可以看出,体质达标学生父母对体育锻炼的喜爱程度远远高于体质不达标学生。同时,体质不达标学生父母不喜欢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也远远超过体质达标学生。从家长的态度不难看出,他们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足,从而影响到孩子对体育锻炼的态度。 (2)不同体质类型学生的父母体育锻炼行为分析。 表6调查结果显示,体质达标学生中,父母每周锻炼次数在3次以上的学生占21.1%,;体质不达标学生中,父母每周锻炼次数在3次以上的学生占9.6%体质达标学生中,父母每周锻炼3次以上的比例明显高于体质不达标学生,说明父母的体育行为对学生有较大影响。父母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会影响到子女对体育锻炼的热爱,从而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5、结论 (1)不达标学生的身体形态特征中,身高标准体重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偏轻和超重两个方面,其中女生的问题突出在偏轻;而男生的问题突出在体重超重与肥胖。 (2)身体机能方面:不达标学生中肺活量不及格率偏高,肺活量体重指数无论男女都差于达标学生;台阶指数均值低于达标学生,说明不达标学生的心肺功能状况还有待提高。 (3)不达标学生的身体素质中,体质不达标男生和女生的下肢肌肉的爆发力与体质达标学生的平均水平存在差距,立定跳远不及格率比例特出。 (4)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父母参加体育锻炼等学生家庭对学生体质健康有一定影响,体质达标学生与体质不达标学生间均具有显著性的差异,体质达标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从事脑力劳动的比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高于体质不达标学生。 6、建议 (1)及时反馈测试信息,针对不达标学生调整课程内容,实行个性化教学。 各高校体质测试部门应该将学生体质测试所获得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本人及任课教师,任课教师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指导体育教学工作。根据所反馈的信息,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有针对性的安排课程的内容,比如整个班级学生耐力较差,那课堂教学中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并指导学生进行自我锻炼。 (2)提高家长对锻炼重要性的认知程度,使孩子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锻炼意识与行为。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观念与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以后的发展。早期体育观念形成的过程中,家庭因素是重要的影响因子,有良好锻炼习惯的父母会通过积极参与体育锻炼,鼓励和影响子女参加体育锻炼,以增进体质健康。 因此,提高家长对锻炼重要性的认知程度,对孩子锻炼习惯的形成显得尤为重要。 摘要:本文以体质健康测试的不达标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照分析了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以及家庭背景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不达标学生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与身体素质、父母的文化程度方面,与达标学生都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体质不达标,体质现状,家庭背景 参考文献 [1]赵秦安.陕西省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J].民营科技,2001,(1). 关键词: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体质现状,研究 1 研究对象 天津大学在校本科学生13270人。 2 测试方法 采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操作方法,由主机同测试仪器形成无线上传网络。实施数据实时采集实时上传数据库。测试项目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立定跳远、台阶实验。 3 测试器材 测试器材采用国家体育总局审定合格、北京华夏汇海科技有限公司研究开发的体质测试智能化系统测试,包括HHTC/ST100身高体重测试仪、HHTC/TJ100台阶实验评定指数测试仪、HHTC/FH100肺活量测HHTC/ZT100坐位体前屈测试仪、HHTC/LT100立定跳远测试仪、一卡通数据实时传输系统。 4 结果与分析 采用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监制、教育部信息中心技术制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智能服务系统》收集整理数据。数据采用spss14.0进行统计学处理。 4.1 均数、方差与正态分布统计与分析 学生体质测试数据的均数、方差统计见表1。各年级体质测试数据从总体上来看均数和方差变化不大。但是男生体重有明显的随年龄增大的趋势;台阶实验数据有逐年下降趋势;大四学生的坐位体前屈数据有明显的下降。同时男生的体重和立定跳远数据的方差值明显高于女生的方差值。说明男生的这两项体质的差异性大于女生。 4.2 等级评价 我市男女生身高标准体重等级评价分布规律与全国上传数据有一定的类似性;表2中我市男、女正常体重率分别为48%和33%,男生正常体重率高于全国水平14%,女生低于全国水平9%。但都大大低于设计比例;营养不良率、好较轻体重率低于全国水平,肥胖率高于全国水平;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肥胖率和较轻体重率,男女生的较轻体重率虽低于全国水平但仍高达33%和36%。男生25%女生7%的肥胖率可能是受生活方式和不健康饮食习惯的的影响。较高的较低体重率可能是受偏食和以偏瘦为流行体形美认知的影响。女生整体的身体形态好于男生。 我市男女生台阶实验数据同设计比率相比较偏向于及格区间和不及格区间;优秀和良好比率低,及格和不及格比率高,与设计比率有一定的差距。需要进行体质干预。我市学生台阶实验数据偏低说明测试学生在定量负荷后,心率处于较高水平并在3分钟的间歇后心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女生整体的等级评价好于男生。 我市男女生肺活量体重比基本吻合设计比率,处于较好的水平。说明学生在其自身体重的基础上肺通气水平良好。男女生的整体水平相当,女生的良好利率略高于男生。结合台阶实验数据说明:我市学生虽然肺通气量水平良好;但实际肌肉得不到足够的氧气供应。中间环节包括:肺泡中进行的气体交换、心脏泵血与血液循环、血液与肌肉组织的气体交换。这些机能水平低下,导致了台阶实验指数偏低。 我市男女生立定跳远数据偏向于及格和不及格区间;优秀和良好比率低,及格和不及格比率高,与设计比率有较大的差别。立定跳远测试水平偏低,说明学生的下肢爆发力及身体协调能力的发展水平偏低。急需进行体质干预。 我市男女生坐位体前屈基本吻合设计比率,优秀人数超出了设计比率20%;男女生的整体水平相当,女生的优秀率略高于男生。说明学生静止状态下的躯干、腰、髋等关节活动幅度较大,这些部位的关节、韧带和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发展水平较好。但是由于肌肉的力量和伸展性是一对矛盾体。增强肌肉力量的同时伸展性将会有所削弱,肌肉力量比较弱时伸展性较好。因此我市学生坐位体前屈成绩较好、女生好于男生,部分归因于较差的腿部肌肉力量下的肌肉伸展性。 4.3 非参数检验 由于体重、台阶实验、肺活量、立定跳远数据不成正态分布,故采用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表4。 表3可见各年级男生的体重和台阶实验测试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参照表1:大二男生的体重均数最小,到大三、大四逐年增长;男生的台阶实验测试数据逐年减小。并且这种变化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表4可见各年级女生的台阶实验和肺活量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参照表1:女生的台阶实验成绩逐年减少,其中大四的减少幅度最为明显;女生的肺活量数据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并且这种变化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5 结论 (1)我市学生有较好的遗传体质水平,但后天的生活方式和缺乏锻炼影响了其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学生的台阶实验、立定跳远成绩大大低于设计水平。身高体重比类似全国数据分布,身体形态大大低于设计水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男生25%女生7%的肥胖率和男生33%女生36%的较轻体重率。肺活量达到设计水平、坐位体前屈好于设计水平。 (2)除身高和坐位体前屈外学生的体质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各年级男生的体重逐渐增大,台阶实验指数逐渐减少。存在显著性差异。大四男生的坐位体前屈和其它年级男生的测试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各年级女生的台阶实验指数逐渐减小、肺活量逐渐增大。存在显著性差异。 一、现行体质健康课程改革现状分析 不可否认, 当前体质健康课程在教育部门以及高校的重视下, 从教学目标方面更侧重学生身心素质的全方位发展, 而且在教学内容方面,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也逐渐将相关的保健知识、健身内容以及休闲娱乐方法等有效融合教学过程中。但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首先在体育教学现状方面, 大多高校教学多沿用以往体育教学的相关标准, 学生素质培养角度主要以运动竞技身体素质为主, 教学过程中教师仍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对体育教学结果倾向于应付教学考试。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个性能力、身心健康以及学习的主体地位都未得到尊重, 长此以往便失去体育学习的兴趣。其次, 在学生体质健康方面, 通过体质课程的改革, 近年来根据交与补门的相关调查, 高校学生在形态发育包括身高、体重方面的相关指标保持逐年上升, 常见疾病发生的概率逐渐减小, 保健水平方面相比以往得到大幅度提高。但从身体综合素质方面看, 大多高校学生在肺活量、体能素质等方面较低, 出现如近视眼、过于肥胖等问题, 这些问题制约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1]。 二、大学生体质锻炼的情况 (一) 抽样调查学生的基本组成 在高校中分层抽样和随机抽取相结合的方法, 对学生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与分类梳理, 根据大学生体制锻炼研究的需要, 从中取1200份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在数据调查中保持男女比例和大学四年级的人数比例均衡。通过问卷调查, 对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以及学习习惯进行统计与分析, 从中发现一个惊人的共性, 大部分大学生缺少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而健康的体质正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础。为此, 调查将要在学校中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两方面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情况进行分析, 从而促进课程改革。 1.高校体育课 大学体育是素质与能力共同提升的重要课程之一, 是高校教育中年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课程体系中, 体育课课程设置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同时也是能够实现素质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输出途径。大学体育课不仅在学生身体健康上起到积极作用, 还能推动学校体育事业发展。各大高校都在积极落实教育部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 按照其中的要求开设体育课。其中具体指出, 普通高等院校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 学时不少于144。大学三年级以上开设体育选修课。在高校体育课教学中, 开闸合理有效的体育教学以及相关体育锻炼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 由于高校学生没有运动量, 只是上课时间的脑力劳动。因此, 开展体育锻炼能够增加学生的健康意识, 劳逸结合。通过数据调查, 大部分高校开设的体育课主要有: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瑜伽、轮滑、跆拳道及武术等项目。由于很多院校的师资、场地以及精分等问题, 尚不能开设游泳等造价比较高的选修课。 2.课余时间体育锻炼 专业人员对大学生课余时间参与锻炼次数进行统计, 其中15.9%的学生能够保证每周参与锻炼6次以上, 42%的学生只能保证每周3-5次左右, 二每周1-2次的有17%, 24%的学生对于体育锻炼没有要求, 次数不固定。而在具体体育锻炼参与时间上, 不同学生群体给出的答案不相同。7.5%的学生每次大锻炼在30分钟以下, 21%的学生每次参加时间在45分钟以上, 18%的学生锻炼时间在一小时左右, 而35%的学生锻炼时间在一小时以上。并且在锻炼男女比例上看, 男生与女生相比, 男生更加热爱运动, 并且运动时间比较长, 而女生在课余时间的锻炼明显短。从高校大学生总体锻炼情况来看, 大多数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不多, 并且不能达到健康锻炼的效果, 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学生没有锻炼的毅力, 身体健康锻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学生长期坚持, 而不是一朝一夕身体素质就能产生变化的项目。 (二) 体育锻炼项目调查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成果远达不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本要求, 并且相差甚远。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习惯中存在很多不同点, 因此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频率不一致。下图是高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运动项目表。 对于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项目情况调查表可以看出, 学生由于生活习惯以及个人追求不同, 对体育锻炼项目有着不同的选择, 其中男女选择差异较大。对于男生运动项目排名靠前的从表中可知, 篮球和足球占据着77.6%, 可见篮球和足球是大学生最欢迎的体育项目。羽毛球和网球占48.21%, 是仅次于篮球和足球的体育项目, 另外, 大部分男生除了喜欢室外的体育项目, 还比较喜欢排球和乒乓球。那么在大学生体育锻炼项目排在第四位的是慢跑, 慢跑之所以受到大家的欢迎是因为慢跑没有太多的运动量, 并且不需要体育设备的支持, 并且对身体的改善比较明显, 不想足球和篮球项目一样动运动量较大, 并且带有危险性。慢跑是高校学生普遍接受的活动。从表中的总体数据分析表明, 大多数学生愿意选择慢跑、三大球、三小球, 这些都是男生与女生比较小喜欢的项目。但是游泳、武术与体操等项目高校中参与人数较少, 男女选择上有偏差。女生比较喜欢健美操、羽毛球等轻松的锻炼形式, 男生的不同, 男生对竞争性和激烈的项目比较热衷。 在数据调查中可以发现, 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放线和兴趣与高中阶段有了很大改观, 学生逐渐向着兴趣广泛方向发展, 对新鲜事物比较喜欢。也就是说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健康体质锻炼应该从个性化方向向着多样化方向发展。而体育项目也从单一的活动向着社会发展需求中拓展, 例如学生集体的爬山活动、攀岩以及相关素质拓展锻炼活动等。 三、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分析 学生体质健康受到影响的因素可归结于三方面。首先从高校体育教学角度, 如前文所述,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强调运动竞技相关的身体素质, 忽视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个性发展与能动性的丧失使体育学习的兴趣逐渐降低, 长此以往仅通过高校的体育教学课程很难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其次从社会角度, 在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 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许多如脂肪、热量极高的食品涌入学生生活中, 加上缺少适量的运动, 导致高校学生肥胖现象极为常见。同时由于网络技术的普及, 高校学生青睐于网络沟通、视频观看以及网络游戏等, 长时间的近距离用眼, 使近视率也明显上升。另外, 对于高年级学生多关心自身就业问题, 为就业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时间, 使学生忽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最后, 从家长角度分析, 我国当前学生教育从家长方面看仍较为传统, 大部分家长为学生灌输的思想在强调人身安全的同时, 多将注意力集中在智力开发方面, 忽视对体育项目的考虑。这种轻视健康体质课程的环境不仅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其他个性能力包括自信心、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勇气等方面很难得到培养[2]。 四、改善大学生健康体质课程建设现状的路径 (一) 明确健康体质课程的教学目标 健康体质课程在高校的开展不仅为帮助学生在身心素质方面得以提高, 同时也通过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以使其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能够适应现代市场环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以此为目标, 以学生实际性别年龄为根据并结合当前的气候条件等进行锻炼项目的设置, 包括攀登或投掷以及其他跑跳等活动, 确保学生身体各器官系统得到全方位锻炼。但应注意在锻炼过程中还需将学生意志品德的形成融于其中, 保证学生思想意识形态不偏离社会思想价值取向, 能够在适应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能力得以提高, 实现健康体质课程的实质目标。 (二) 体育教学方式的转变 体育教学是提高学生健康体质水平的关键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应保证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意义进行理解, 使学生从心理认识方面热衷于体育锻炼, 主动参与锻炼活动中。而教师应注重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有效的教学方式如游戏法、竞赛内容等调动学生积极性。另外还应注重对学生体质健康情况的评价, 可将其渗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多引用鼓励性语言, 使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活动对改善自身体质健康现状的重要性。 (三) 提升对健康体质课程的认识 学生现行存在的体质健康问题要求学校、教师、家长以及教育部门等各方的重视。应认识到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是促进其自身长远发展并为社会服务的重要前提。教育部门应不断采取相应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相关政策并保证其落到实处, 学校方面还需做好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并合理安排课程, 而教师注重学生实际锻炼的有效性。另外, 在家庭教育方面, 家长不应给学生太多的压力, 可配合教师使学生认识到较高的身体素质才是面对社会就业压力的关键所在, 这样才可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高的现状[3]。 五、结论 大学生健康体质课程改革建设仍需在不断探索中进行。实际改革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当前体育教学现状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综合分析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原因, 并在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式的完善等方面使体质课程建设水平得以提高, 为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 对学生健康教育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现阶段大学生在健康体质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 难以以良好的身体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尽管关于体质课程改革现阶段不断完善, 但受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使学生体质健康未得到真正改善。对此, 本文主要对现阶段健康体质课程改革建设现状、影响体质健康的因素以及完善课程建设的路径进行探析。 关键词:大学生,健康体质课程,建设,现状 参考文献 [1]史莎莎.西安市高校大学生生活方式现状对体质影响的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 2013. [2]徐元玉.大学生健康现状与体育课程改革[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10, 09:243-245.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择X大学学生1000人,其中男生500人,女生500人,以高校实施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作为重要参考数据。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高校图书馆与访问互联网,收集了2012年以来国内外关于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分析与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作为本次研究的理论依据与借鉴。 测量法:组织X大学1000名大学生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测试,测试项目包括必测与选测项目。本次研究结合X大学学生的实际状态选择了身高、体重与BMI指数等三项指标进行测试。 二、 研究结果 身高是体现人体骨骼生长发育与纵向高度的重要指标,500名测试男生的平均身高为171.23cm,500名测试女生的平均身高为160.34cm。相对于国家2015年男生与女生平均身高171.54cm与162.03cm分别少了0.31cm与1.69cm。可以看出,X大学学生在身高方面平均值均略低于国家颁布的标准。 体重是直接体现人体生长厚度、宽度与重量的指标,其不但可以反映人体的成长情况,同时还可以反映人体的营养状态。若体重过重,则可能出现各种类型的肥胖疾病;而体重过轻,则有可能出现营养不良或抵抗力低下。因此,合适的体重对于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有着重大的意义。500名测试男生的平均体重为63.98kg,500名测试女生的平均体重为52.76kg。相对于国家2015年男生与女生平均体重60.81kg与51.56kg分别高出3.17kg与1.2kg。可以看出,X大学学生在体重方面平均值均略高于国家颁布标准。 BMI指数,即为身高标准体重指数,是评价大学生形态发育、身体匀称与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BMI指数<18.5为轻体重,18.5≦BMI<24为健康,24 研究发现,大学生轻体重与超重、肥胖体重的比例较高。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第一,学生自身因素。当前部分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十分不健康,膳食搭配不合理,挑食、偏食、爱吃零食、盲目减肥的情况十分普遍。没有树立正确的运动健康意识,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缺乏应有的体育锻炼。第二,高校因素。高校体育教学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在选择教学内容方面没有可靠、科学的依据,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教学质量低下,教学管理不规范。同时,由于受到高校运动场地的限制,很多大学生很少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并且缺乏正确的体育锻炼理念。 三、 应对策略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健康观念与体育锻炼意识 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以及健康正确的生活方式是提高高校学生体质的重要方式。高校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要注重开展宣传与引导工作,树立“全民健身、终身体育”的理念,让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养成正确的体育锻炼习惯。另外,大学生需要从自身出发,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建立健康的审美观,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二)定期监测学生体质 高校要坚决认真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定期开展大学生体质监测工作,建立完善而详细的学生体质监测报告制度,加强学生体质档案管理,对学生的体质状况进行定期跟踪。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体质健康监测网络,统计学生体质健康状态,并且针对结果积极主动地采取相关的应对措施,以提升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态。 (三)加强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 高校要充分意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建立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计划,在教学内容方面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来进行合理的选择,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在体育教学质量管理方面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与审核制度,让高校体育教师能够严格按照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开展教学。另外,高校可以针对体育课程的实际课时来进行调整,逐步实施体育科学教学、兴趣教学,让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体育锻炼。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运动场地设备设施,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定期组织运动会或各项体育运动竞赛,例如篮球赛、排球赛、羽毛球赛等,激发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本文系2014年河北工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河北工业大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201404022)的阶段性成果】 本研究界定了体质与健康的相关概念,提出健康体质与运动体质,以及拥有良好的健康体质除了可以胜任日常活动及工作的负荷外,还可以促进身体健康、预防心血管疾病和慢性疾病等意义和作用。并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相关的生理健康指标和心理健康指标与体育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特点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研究依据及意义。 作者从环境、医疗卫生服务因素、生活方式、生物学基础等多角度分析了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以及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因素。根据对健康概念的分析,提出健康是由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4个层面组成的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作者探讨了当代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比较了20世纪以来国内外关于学生体质状况的研究现状,如我国、日本、法国、加拿大、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国家在体质学研究和实践方面的主要进展。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的研究,使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更加具体、明确,为高校针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突出问题的特征进行有效干预模式的培育和发展,有针对性地发展基于高效能、高质量的大学生体质健康干预模式奠定了基础。通过比较,提出了影响我国当代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因素,如自身健身意识淡薄、不良生活方式、学校体育教育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等。 大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是学校体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教育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合理地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评价,对于促进学校体育和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学生自身来讲,通过具有代表性、有效性、科学性的指标,对其体质健康进行综合评价,使评价结果能够合理准确地反映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根据反馈与健康紧密相关的信息,可以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帮助学生不断地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同时,通过长期的监测与评价,能够预测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趋势,以便开发适宜的运动处方,促进大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的最终目标。 作者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统计与评价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对河北省5所高校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进行统计和评价。测试项目为身高、体重、肺活量、立定跳远、800m(女)/1000m(男)等。研究结果显示,近三年河北省高校学生体质状况各项指标均呈现下滑趋势,形势不容乐观。 对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必要手段,体质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还可以促进大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但是据目前学校体育的现状来看,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并没有得到根本的重视,体质健康教育多数流于形式,实效性很差。另外,包括社会、家庭及大学生自身等对体质健康教育也不够重视。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仍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全面发展学生素质为目的,提升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加强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方式和社会环境的改变,生活方式随之发生变化,由此健康危险因素也随之增多,大学生中亚健康的发生率呈现上升态势。如何促进健康,管理好自己的健康等这些问题严峻地摆在了高校的面前。高校实施大学生健康管理,从生命关怀角度,真正做到关心、关怀、关爱大学生的健康,提高并促进大学生全面而健康的生活状态和生命状态。健康管理对于人与社会的健康促进和健康维护必然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者通过实证方法对当代大学生体质健康干预模式的设计与应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干预、生活方式干预、膳食营养干预、心理健康干预等干预策略与常规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证明,实施体育教学干预策略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体育教学干预策略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大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肺活量、速度、弹跳力、耐力素质、腹肌力量与柔韧性有较大的提高。 本研究成果旨在推动高校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我国高校的体质健康教育体系、体质健康管理体系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为体质健康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至于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涉及的因素很多,包括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等多元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不是理论层面的问题,也不是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能够解决的,需要改变人的认识,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综合各方面的合力才能够实现。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