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命名 正文

金融

扫码手机浏览

又见黄金暴涨,再看缘由|市场解码 近期黄金交易转向交易避险和储备属性;急涨一个多月后,未来走势更多受美联储货币政策走向、主要央行增持黄金储备势头等影响 ...
又见黄金暴涨,再看缘由|市场解码 近期黄金交易转向交易避险和储备属性;急涨一个多月后,未来走势更多受美联储货币政策走向、主要央行增持黄金储备势头等影响 康得新救赎之路|市场解码 退市、重组还是破产重整,“披星戴帽”已有时日的康得新有着15万股东和众多债权人,博弈仍在持续 专栏|特朗普贸易战2.0提前打响 特朗普首条对贸易战的发文,主要目标是加拿大和墨西哥,有其现实性、策略性和时间紧迫性三重考虑;预计在精心准备后,很快会转向中国 财新周刊|公募降费攻坚战 在监管力推降费让利的大趋势下,惟一仍在逆势增长的费用销售服务费,还能如何压降? 财新周刊|游戏币、打赏成洗钱通道 《反洗钱法》大修应对挑战 《反洗钱法》修订几易其稿,意在平衡对标国际标准与立足中国国情、反洗钱主体的义务与责任、反洗钱要求与个人信息保护三对辩证关系;后续挑战在于如何真正从“形式合规”转向“风险为本” 专栏|边际报酬递增模式从何而来? 将激励相容与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辅以债务手段以跨期调度资源,综合考虑周期状态与发展问题,系统最终能完成结构转型 财新周刊|银行不良资产能成“富矿”吗? 净息差收窄、资产质量承压,商业银行在减负前行的同时,更加重视提升不良资产清收处置质效 徐小庆|似是而非的“特朗普交易” 2025年特朗普上任后经济实际呈现怎样的状态,资产就会开始体现其基本面本身的趋势 财新周刊|发展数字金融更应加强金融反垄断 当前对数字金融的监管仍在微观、技术层面,缺乏宏观性、结构性整体安排 财新周刊|雪松控股涉诈终局 约6800名投资者身陷200亿元资金黑洞 窟窿几何?资金去向何处? 财新周刊|银行负债端卷不停 同业存款套利何解 对公存款手工补息被禁后,部分企业资金通过财务公司变身同业存款,继续享受高利率;从企业到同业,资金空转套利此起彼伏背后反映出当下银行的考核机制仍待优化 专栏|警惕“特朗普交易”的溢出效应 为迎接可能的高关税挑战,中国应储备足够、针对性强的增量刺激和改革措施,并进一步打开财政政策的扩张空间 财新周刊|北交所缘何暴涨 在资金大量涌入的情况下,整体容量较小的北交所领跑A股之后如何行稳致远 财新周刊|高风险省联社改革“深水区” 河南省联社改革一波三折,反映了高风险省份省联社改革之不易 专栏|政策改变了什么? 政策要解决的是当下的主要矛盾;本轮政策更关注降低系统性风险,兜底民生,改善市场长期预期 财新周刊|3000亿“回购贷”花落谁家 激活市场作用几何 能拿到3000亿元“回购贷”的上市公司不但经过了证监会和银行的双重审查,而且公司业绩相对优质,希望能提升股价 财新周刊|香港拓财源 意欲超瑞士做跨境理财中心 “出海”为离岸财富创造新引擎;中西资产具有很高互补性 财新周刊|重塑险企账本 新会计准则打开了保险公司报表中最神秘的“黑匣子”,对各项关键指标影响巨大,继而会影响投资经营方向 港证监处罚鼎益丰 玄学投资了犹未了|市场解码 高佣带动人拉人、挪新钱补旧债,陈旧套路加上了“玄学”外衣,变身“禅易投资”,造成至少数百亿资金黑洞 徐小庆|A股是反弹还是反转? 货币周转不畅是中国经济的痛点,表现为M1增速持续下行;当前市场能否持续上涨,需要观察M1增速能否止跌回升 财新周刊|一级市场期待转机 二级市场对一级市场的提振效果不可能立竿见影,一级市场的投资决策也不可能随二级市场波动随时调整 专栏|让利于民应是这一轮刺激政策的重点 政策改变的目标应该是,改变财政支出主要由政府花的现状,转向直接交到居民手中,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来提振消费 财新周刊|警惕贷款炒股重来 消费贷和个人经营贷成为近期股民加杠杆的主要资金来源,监管部门高度警惕,已开始摸底调研,银行频发风险提示;如何强化小额信贷资金流向监测仍是挑战 专栏|“9·24新政”的“宣示效应” 预期终于被扭转,吸引天量中、外资入市抄底中国资产;下一步须将具体有效措施扎实落地,并确保必要的财政和结构性改革政策及时跟进,以增强可信度和持续性 财新周刊|“堵单”频现缘由何在 证券交易系统迎大考 市场突然逆转,资金蜂拥而至,让长期处于“熊市水准”的证券行业各类交易系统措手不及 财新周刊|个人经营贷不良率攀升背后 经济下行、楼市调整、部分信用贷面临数据欺诈,个人经营贷规模在快速扩张几年后风险开始暴露,商业银行如何应对? 券商降薪裁员进行时|特稿精选 除了营收、利润的下滑,曾经的“金领”行业开始全面降薪裁员 专栏|汇率:经济转型的缩影 未来在人民币外汇市场会有内外部资产收益差异驱动的资金流,还会有人民币国际化新秩序带来的资金流 财新周刊|专访博尔顿:中国需要增加货币供给以释放财政空间 美国金融学会前主席博尔顿认为,控制政府债务的规模只是任务之一,重要的是如何确保新增政府债务筹措的资金确实投资到了能产生正净现值的项目中 徐小庆|人民币升值能否持续? 美国降息缓解了人民币贬值的压力;未来需要看到上市公司ROE出现回升,人民币才具备坚实的升值基础 专栏|上市公司业绩对宏观有何启示 2021年后随着经济增长放慢和通缩压力增加,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利润都进入滞态,目前尚未看到全面好转的迹象 财新周刊|解读保险业新“国十条” 以最多篇幅阐述“强监管”,明确保险业要从此前的“加快发展”变为“高质量发展” 财新周刊|助贷监管剑指息费分润 拟定新规的初衷是严格要求银行加强风控、提升自营能力,治理助贷业务中的高息乱象;但监管限制分润比例上限或值得商榷 财新周刊|赴港买保险潜规则 港险增长潜力的背后,亦滋生灰色空间 财新周刊|券商合并风云涌动 打造航母还是拉郎配? 实力提升并非一日之功,一流投行不会一并而成,强强联合如何实现“1+1>2”面临诸多挑战 专栏|如何解读央行买卖国债 对人民银行8月国债买卖的性质,有人认为是扭曲操作,还有人判定是收益率曲线控制,而断言是量化宽松的似乎也不乏其人 财新周刊|公募基金痛苦时刻 权益市场震荡下行、费率改革持续推进、降薪退薪风波不断,叠加审计风暴席卷和行业大佬被查,中国公募基金行业遭遇空前挑战 财新周刊|外汇掉期活跃背后 除了“锁汇”控制汇率风险,外汇掉期合约还有一定的融资功能,一度形成某种套利交易策略,这些因素共同推动近期外汇掉期“量增价高” 财新周刊|银行业绩分化虚实 部分机构通过减少拨备计提美化盈利数据,也有机构更重视夯实风控基础;一些中小银行靠债市投资收益拉动了经营业绩,但可持续性存疑 专栏|结构出清的新阶段 在出清环境下,慢就是快;对投资者而言,一个简单的选择是能够持续产生自由现金流的资产 财新周刊|检视险企半年业绩 整体市场利率下行的大背景下,险企纷纷调整战略,开发新业务 财新周刊|股市持续低迷 券商业步入深秋 弱市中,投行、经纪、资管业绩均告下滑,自营成了券商业绩的中流砥柱 徐小庆|美日利率周期转向终结全球股票牛市 套息交易依赖的宏观环境已然变化,美国经济放缓和日本紧缩加强将逐步削弱此交易模式向全球市场注入流动性 财新周刊|债券牛市中的风险与博弈 监测、评估、提示市场风险,并采取适当措施弱化或阻碍风险快速累积,是宏观审慎监管的职责所在 财新周刊|农险增速骤降背后 作为主要依靠财政支持的险种,伴随地方财政预算约束,农险的下一步将如何调整? 专栏|中国资产能成为全球避险资产吗? 中国股票能否成为全球避险资产,取决于中国实体经济的表现,也跟美国经济到底是“硬着陆”还是“软着陆”密切相关 专栏|谁是央行利率博弈中的赢家? 各国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彼此也经常暗中较劲;在这轮利率博弈中,日本央行加息过急,美联储降息太迟,英格兰银行则刚刚好 财新周刊|人身险重回2.5%时代 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但并不能一劳永逸地消除利差损风险。从长期看,仍然需要通过偿付能力监管等一系列措施“管住后端”,建立起多层次、多渠道的退出机制 财新周刊|金融化债推进近一年 地方平台非标债务为何置换难 化债从12重点省市推广到全国;非标债务置换也可纳入金融化债之中,但需要按市场化法制化原则满足一定条件 专栏|缺乏共识时代中的投资 在合作秩序下的优势资产,在新秩序下可能被颠覆,原秩序下低增长资产的成长空间可能被逐步打开 财新周刊|一级市场“起诉退出”潮 回购对赌条款被滥用,股权投资逐渐脱离本质异化为固定收益投资;IPO退出无门,挤兑式“起诉退出”如定时炸弹一触即发 徐小庆|降息空间是否打开 降息能否真正起到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的作用,取决于货币市场利率或短债收益率是否出现回落 财新周刊|并购贷突围 “资产荒”背景下,并购贷款正受到一些大中型银行投行等部门的青睐;加大对科创型企业并购的金融支持,是当前政策鼓励的方向,但实践中仍有“堵点” 财新周刊|上市公司破产重整难局 上市公司大面积面临重整,在司法程序与行政监管复杂交织下,如何既能保护债权人利益、避免“逃废债”,又能关注中小股东权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耐心资本何来?|特稿精选 在2023年中国新备案的7000多只私募股权基金中,国资和政府引导基金出资额占全部LP的70%,同时附加了招商引资、产能落地、税收增加、年度考核等因素,非市场化行为越来越多 专栏|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 重新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十分重要 财新周刊|熊猫债扩容 此轮熊猫债发行伴随新特点:纯外资发行人占比上升、发行品种多元化、市场流动性改善等 财新周刊|面值退市新考验 面值退市公司多是经营不善或者遇到了行业萎靡周期,多因一果,投资者可以依法维权 专栏|日元干预缘何失败? 日元汇率再次突破此前官方入场干预时的最低点,意味着干预已宣告失败 财新周刊|公募基金半年账单依旧难看 规模创新高的同时,业绩分化显著。混合型基金、股票型基金半年业绩持续为负,债券型基金几乎全部实现正收益,QDII基金更以6.61%的收益均值傲视群雄 财新周刊|存量房“收储”的济南实践 对参与市场化竞争的收购主体而言,在助力完善租赁市场和房地产去库存的过程中,如何找到商业可持续的路径?如何寻求存量房的“合理定价”? 专栏|跟随趋势为什么赚不到钱了? 伴随趋势的还有 “噪音”,当身处一个高噪音的环境中,很难分辨哪个才是真正的趋势 财新周刊|争议财务再保险 “财务再保险好比医用麻醉剂” 财新周刊|货币调控框架再升级 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的作用,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将迈出关键一步,但并非能一蹴而就 徐小庆|美国经济韧性不再 消费、收入和家庭就业等最能体现美国经济景气度成色的关键指标增速放缓,说明美国经济正在从过去几年的高增长向低增长回归 财新周刊|高频交易拥抱监管 曾在中国期货市场翻云覆雨的外资高频交易商,经历多轮监管升级后,如今再难施展拳脚 财新周刊|港股回暖 资金是主要驱动力;下一个驱动力寄望7月 寿险业亏损背后|特稿精选 伴随国债收益率的全面下行,险企开始在逆周期监管下减少保险责任准备金的计提,继而应对亏损局面,但财技上的调整仅能解一时之需 专栏|从上市公司年报看就业前景 上市公司雇员人数变化反映劳动力市场的走向 专栏|日本缘何推出新一轮减税计划? 包括这次减税在内的刺激政策能否有效缓解家庭因通胀带来的痛苦,实现物价和工资双涨的良性循环,仍需拭目以待 财新周刊|信托牌照价值何在 曾是重要收入来源的融资类业务压降;与无牌第三方财富公司的“合作”实则出借通道;创新业务仍处于模式验证阶段,转型还在深水区 专栏|跨越视角的一次逼仓 铜逼仓事件并不是纯粹的宏观事件,而是多层次视角共振带来的;系统化地整合微观、中观和宏观视角,才能构建出一套系统化决策的框架 财新周刊|外资回流A股 短期回流多依赖于政策加码或指数探底回升,而长期流入仍需经济基本面支撑 财新周刊|房地产金融松绑 政策指向降低居民购房负担、消化存量住房库存、改善在建项目融资、推动房地产企业压降债务等,针对性松绑相关金融政策;落地实施还需保障房、财税等政策配合 徐小庆|美债收益率对中国股票影响减弱 这得益于中国的货币政策摆脱稳汇率带来的约束,优先级转向稳定国内增长和物价预期 财新周刊|券商强监管 超百份罚单令券商纷纷提升内控等级,弱市场环境中,新一轮行业整合正在酝酿 陈昌华专栏|通缩下的增长风险 中国经济的外患是跟贸易伙伴的冲突加剧,内忧则是通缩压力加大,这两种风险是制定下一步经济政策时必须关注的 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开闸”|特稿精选 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财政发力能否有效提振社融?货币政策该如何与财政政策协同配合? 财新周刊|A股公司业绩承压 年报和一季报数据显示,A股上市公司增收不增利,经营承压、投资收缩、融资低迷,盈利能力持续下滑 财新周刊|香港抢滩虚拟资产 监管思路日渐清晰,在保护投资者利益和市场发展中努力寻求平衡 专栏|尴尬的日元 虽然日本财务省多次表示将在必要时入市干预,但对于时机的把握需要十分谨慎,因为它很难承受失败的风险 财新周刊|保险投资困境 低利率环境下,保险业投资端与负债端持续存在平衡难局 财新周刊|破解企业资金空转 监管部门对银行手工补息、高息揽储零容忍,剑指企业资金空转;短期整治之后,还有待经济转型升级、有效需求恢复、社会预期改善 专栏|主观投资还是量化投资? 由于市场具有学习效应,无论主观投资还是量化投资,均不可能出现持续大规模的超额收益;谁更适应系统环境,谁就可以成为成功者 新能源车险难题|特稿精选 “车主喊贵、险企喊亏”,新能源车险尴尬局面如何破解,放宽定价范围作用有多大 财新周刊|零售信贷寻新路 信用卡业务挣扎转型,消费贷和个人经营贷成为银行零售贷款转型的新赛道,但难以弥补按揭贷款下滑的缺口,且不良率有抬升的趋势。零售业务究竟是希望还是负累? 徐小庆|黄金和美元为何持续背离? 只要美国财政赤字率高企的状态不改变,黄金上涨的长期逻辑依然成立;但短期而言,当原油开始走弱时,黄金大概率也很难再走出独立性的上涨行情 财新周刊|惜别史美伦 “铁娘子”退下一线 财新周刊|格里芬谈中国竞争力 如何看待中美竞争、先进科技、中国竞争力及进入中国市场 财新周刊|新“国九条”严监严管 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既要解决长期积累的深层矛盾,也要更尊重市场规律,真正把选择权交给市场 专栏|供给与内需的差距不能长期维持 未来几个月,中央政府还是必须安排政策来推动消费和房地产两方面的需求增长 财新周刊|公募基金“阵痛期” 持续震荡市中,公募基金赚钱效应不佳、产品发行遇冷,叠加降费让利改革、“降薪裁员”的氛围愈浓,全行业阵痛期来临 专栏|日本负利率终结:摆脱边缘化的契机? 日本央行勇于创新,然而长期以来效果往往并不尽如人意;此次货币政策框架的整体转变,有可能成为其摆脱边缘化的一次契机 财新周刊|上市险企正负两张表 市场波动,投资端承压,长期投资收益率假设值影响深远。上市险企纷纷在年报中发布了基于两种投资收益假设的业务数据,两者差距巨大 财新周刊|银行业“倒春寒” 过去一年不少银行营收同比下滑,净利润增速放缓,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仍处高位;2024年盈利和风控压力未减,需统筹现金分红与中长期资本积累之间的关系 专栏|投资框架如何适应转型时代? 系统化投资的框架以适应环境为目标,而非相信某个历史经验一定再现 财新周刊|金交所谢幕 地方金交所历经多轮整顿,为何乱象不止,成为非法集资的温床? 徐小庆:2.5%的30年期国债收益率是否合理? 虽然中国经济增长中枢下行是不争的事实,但2023年名义GDP增速仍有4.6%,似乎30年期国债对中国经济给予了过于悲观的定价 财新周刊|中小支付机构转型寻路 违规“套码”终结后,拓展真实商户、转向海外市场,以及在支付服务之外向商户提供科技服务等,是目前多数中小支付机构正在探索的新赛道 专栏|房地产是今年经济最重要议题 各级政府应更加重视“烂尾楼”问题,如果解决这一问题能让房地产不再拖整体经济的后腿,也是很值得的 财新周刊|债牛还能持续多久 过去三个月的债券牛市中,除了相对稳定的配置盘,博取波段收益的交易过热;需关注长期国债收益率波动对农村金融机构和公募基金等的影响 财新周刊|中东募资路长 美元基金通道受阻、人民币基金不好拿,中国VC/PE纷纷转向中东募资,但现实远比想象复杂和艰难 专栏|货币政策框架变化与金融资源再分配 货币、信贷增量指标究竟如何变化?涵盖“直接融资”的社会融资规模和拉长时间观察的“累计增量、余额增速”呈现怎样的势头?这些问题将成为一段时间内各方关注的焦点 财新周刊|险企资本债不赎回风险 多家中小险企放弃行使资本补充债的赎回选择权,虽然不涉及违约,但利率跳升的同时,传递了明显的问题险企信号 财新周刊|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成色 “白名单”机制将在边际上改善部分项目的融资,但也不宜夸大实际效果;面对房地产销售没有显著改善、房价下行未结束的现状,银行风险偏好很难单方面改善 专栏|即时满足的陷阱 投资能赚到的收益只会在认知范围内,若以赌徒的心态投资,最终只能接受赌场的规律 量化私募“踩踏”始末|特稿精选 在A股交易制度限制下,量化私募本应具备的技术与策略演化为与机构合作的衍生品业务,DMA收益互换成为重要入场路径,但始终走不出冲规模、加杠杆、因子同质化的怪圈 徐小庆|美股调整风险加大 美国通胀超预期回升,实际利率上行,叠加集中度过高的脆弱市场结构以及美联储持续缩表,美股调整的时机越来越近 财新周刊|货币政策开年发力 长端LPR降幅超预期,意在促进投资和消费复苏;在当前社会总需求不足的大环境下,后续宏观调控政策可期待 恒丰银行千亿重组详解 万亿资产如何沦为提款机|特稿精选 中央汇金认购600亿股,山东省政府仍是恒丰银行的实际控制人;清理问题股权、重塑组织架构和重建风险防线等,“刮骨疗毒”正在进行 财新周刊|金融监管改革落定 金融业的“守夜人”再整合,如何在完善现代金融监管的同时强化内部治理、权力制衡,打造监管铁军? 专栏|从微观行业找突破口 从较微观的角度看,搞活互联网企业,或是一个让中国股市在中短期变得更有吸引力的方法 险资避雷城投地产债 另类投资寻新路|特稿精选 在市场波动收益率下行的背景下,“安全第一”的保险资金近几年一直希望借助另类投资增厚投资收益,然而不断出现的地产及地方债风险令一些险企不得不放弃债权投资计划 财新周刊|主观股权与量化私募迎来业绩大幅回撤 谁能活下去 策略行情差异导致的私募收益分化在2023年加剧,国内私募的多资产配置能力仍待提高 金融行业降薪潮|特稿精选 常年牢牢占据所有行业年平均工资头部位置的金融行业迎来了全行业的降薪潮 “明星行长”田惠宇因何落马|特稿精选 田惠宇在招行任内被认为最成功的投贷联动案例,为何导致了他个人的巨祸与职业生涯的覆灭? 专栏|经济如棋局 在围棋的道理中,有一条是“当你不完全确定下一手该下在哪里时,那么把棋下在有‘目’的地方总是不会差的” 财新周刊|2024信贷力求均衡稳定 信贷投放的总体思路是规模稳定增长,节奏更加均衡,避免季末年末波动过大;降息稳经济与维持银行净息差的金融均衡之间应该如何权衡? 财新周刊|中国恒大清盘始末 历时19个月的清盘案暂告段落,“博弈”仍在持续中;清盘令仅针对中国恒大,不会对其旗下附属公司的运作造成直接影响,特别是在中国内地营运的附属公司 专栏|当心经验的陷阱 历史估值区间可能已不可靠,如果不回到第一性,历史直观经验可能把我们带到深渊 财新周刊|新发理财高收益率背后 自2022年11月债市调整引发赎回风波以来,理财客户对低波动、短期限产品更加青睐,理财公司在此类产品上的竞争日趋激烈,不乏“擦边球”行为 徐小庆|静待A股花开终有时 A股将短期“阵痛”过于线性外推并长期化定价,可能忽视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 财新周刊|公募REITs的治理困境 复杂产品结构下管理成本高企、各方职责边界不清,突破性推进的公募REITs在遇到治理难题后如何发展 财新周刊|PSL重启助力“三大工程” 2023年12月开始大规模投放PSL,可能出于传递积极信号、提振市场信心的考虑;未来还需要观察PSL投放的时间和力度,以及财政政策的配合度 财新周刊|并购重组风向生变 “IPO卧倒、并购吃饱”——A股历史上反复上演的“跷跷板”效应减弱,并购狂热或难再现 求解境外来华人士支付|特稿精选 央行提出“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相关各方正积极探索解决方案,仍有一些堵点待疏通 专栏|“预期差”现象频繁上演的背后 基于近乎同样的理由,IMF上调经济预测而穆迪下调评级展望,正说明形势的复杂性,也可解释“预期差”现象为何在日益频繁地上演 财新周刊|寿险“开门红”挑战 在利率下行、权益市场波动的大背景下,收益稳健的储蓄型保险产品受到青睐;不过预定利率下调、监管趋严、个险代理人持续收缩等一系列挑战,又让各家险企对新年“开门红”的体感冷热不均 专栏|2024年不确定性会下降吗? 全球经济软着陆可能是当下短尺度上的“小确幸”,而长尺度上的问题一直悬在空中 财新周刊|公募基金连亏两年 结构性牛市中成长起来的明星基金经理更偏好成长风格股票,即使行业下跌也坚定持有 财新周刊|开年降息猜想 主要银行存款挂牌利率下调,为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打开了空间,但力度应该多大? 徐小庆|美债收益率下行并非昙花一现 2023年前三季度推动美债收益率重新回升的三个驱动力目前都难以形成,2024年波动中逐步下行应是趋势的主基调 分析|“许进不许出”能让A股涨起来吗? 越发严格的减持规则看上去限制了抛售、维护了股价,但实际反而增加了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风险,抑制了购买欲望 专栏|2024年股市会怎样? 在美国利率下行的背景下,港股应可避免连续四年下跌,但中国经济和中美关系现状尚不足以支持港股或A股跑赢美国股市 财新周刊|港股寻底 市场对2024年的走势预判是“回稳”,而不是“大幅反弹” 财新周刊|私募基金回购对赌“定时炸弹” 在PE/VC退出大年的2023年,因为A股IPO阶段性收紧,以上市为条件的回购对赌一触即发 高占军|三大动力驱动全球经济 一是全球金融周期,二是主导货币范式,三是以产业回流与友岸外包为主要特征的再全球化 财新周刊|李小加答惑“滴灌通” “2024年1月起,将公开披露所有投资的每一笔底层资产细节,也愿意配合各界监管” 财新周刊|求解“三个不低于” 中国的房地产业在三四年内陷入严重“超调”之后,金融业和监管层如何应对? 专栏|资金为何空转? 金融资本的核心是“风险收益”,收益风险比下降,货币就会湮灭或“不转” 财新周刊|私募信贷叩门 私募信贷是一项在中国市场尚处于禁区的业务,全球最大玩家Ares会如何扫清障碍,说服中国的监管者和市场敞开大门? 财新周刊|信托监管“扶优限劣” 新的监管评级办法全面调整评级框架,更加注重信托公司风险防控和行为管理,并通过差异化监管引导信托公司业务转型 徐小庆|人民币贬值周期进入尾声 如果美国经济开始放缓,即使中国经济没有出现显著改善,人民币贬值压力也会大大减轻 财新周刊|券商整合路在何方 鼓励并购重组打造一流投行的表态,让市场对券商间“强强联合”充满幻想,然而实际操作难度巨大 财新周刊|资本新规将如何改变银行 资本新规是引导银行业“脱虚向实、择优弃劣”的指挥棒;建议银行在组合管理、资本配置和绩效考核中提前安排,向“轻资本、精细化”发展模式转变 专栏|三大因素影响中国金融业 基建和房地产不能再带动银行业贷款增长,如何控制这两个行业的不良率是一大挑战;短期内大幅增加制造业贷款或造成未来的不良贷款风险 专栏|IMF缘何调高中国经济增长预测? IMF还进一步预测2024年底核心通胀将升至2.1%;这一预测可谓十分大胆,若得以实现,则将为一段时间以来有关“中国是否会陷入通缩”的激烈争论画上句号 财新周刊|压降银保销售费用 监管设置银保渠道费用上限,费率大降30%,银行、险企签约无价可议,银行接受现实,险企分化 财新周刊|险企利润骤降 多家险企三季度净利润大幅下滑,源于权益市场走低及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财政部将考核周期从一年调整为三年 专栏|转型时代对资管行业的挑战 增长时代的策略管理架构已经明显不适应转型时代的市场环境;可以借鉴“全天候”策略的视角,积极管理风险来源 财新周刊|公募基金扭亏难 公募基金三季度亏损3500亿元,个人养老基金产品几乎全军尽墨;权益产品发行降至近四年冰点,加之全行业降费改革,基金公司营收亦遭重创 财新周刊|如何建设金融强国 本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核心主题,是在强化党管金融基础上的强监管、防风险和促发展 徐小庆|强弩之末 相较于美债收益率,美元指数更具前瞻性、更能代表资金在全球市场的流动,因此美元指数对A股和港股的拐点判断更重要 财新周刊|北交所机遇 直接IPO被认为是北交所弯道超车的重要举措,希望差异化竞争带给北交所不同于沪深交易所的优质资产,继而拉动市场流动性 专栏|相对稳定的人民币还是最优政策 中国不将汇率作为促进出口的主要政策工具的关键原因是,政府一直将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作为首要任务之一,而汇率稳定是金融稳定的重要一环 财新周刊|险企蜂拥永续债 险企发行永续债不仅可以补充核心二级资本,还能撬动核心的保单盈余,带来核心资本的杠杆式增加;潜在投资者预计将以保险机构为主 财新周刊|一揽子化债进行时 特殊再融资债券密集发行,银行参与化债即将落地,央行设立应急流动性支持计划;解燃眉之急后,如何建立可持续的央地财政关系,从根本上堵住地方违法违规举债的口子 专栏|并非寻常的降准 此次降准几被淡忘,但原本非同寻常;备受期待的“金九银十”期间中国经济究竟表现如何,即便身处国庆长假,仍牵动所有人的神经 财新周刊|寻找吸引外资新增长点 金融投资的收益和风险波动周期相对较短,回流相对容易;但外商直接投资作为“长钱”,更多受全球供应链重新布局、中国经济自身转型升级影响,如何找到吸引外资的新增长点 财新周刊|生成式AI如何改变银行? 生成式AI落地银行业,短期靠创新能力,中期靠独有的数据将大模型调节得更加精准可靠,长期则需要依靠人才培养 财新周刊|限售股融券争议 愈加严苛的股份限售、减持制度让原本正常的市场交易制度成为众矢之的,限售减持规则缘何变成调控工具 专栏|产业变迁中的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 理解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特性,就能以制度设计和必要的干预管理好二者的“爱恨情仇” 徐小庆:股债商的宏观背离能否持续? 当前A股和商品的背离不会持续,未来股票大概率以补涨的方式完成修复 财新周刊|缓解险企资本压力 监管部门一方面放松“偿二代”二期部分规则,一方面放行险企发行永续债补充核心资本,紧绷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正在缓解 专栏|中国会像30年前的日本吗? 中国今天仍有很大追赶空间,通过改善而非创新已能保持一定增长,这是中国相比当年日本最大的优势 财新周刊|消费贷“内卷”背后 银行业围绕优质客群的价格战是否可持续,如何服务长尾客群,如何应对不良贷款上升并加强助贷监管,是监管和业界都关注的焦点 财新周刊|A股艰难选择 政策“组合拳”效果有限,市场回暖动能不足,监管如何保持定力、寻求市场稳定的根本之策? 财新周刊|购房限贷政策松动 存量按揭降息的操作细节基本明晰,对激发购房需求更有效的降低首付比例和房贷利率,如何在四大一线城市落地,仍存不确定性 高占军|美联储两大谜团待解 实际利率已远高于中性政策利率,因此美联储不希望再加息;但因有两大谜团待解,故仍存进一步紧缩的可能 财新周刊|上市险企中期业绩大增 寿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前的销量暴增让险企上半年业绩大幅提升,不过马上迎来了利率下行,资金配置压力凸显 财新周刊|外资、量化、公募、社保投资路线 买了什么抛了什么? 公募基金股票持仓环比回落,社保基金大量减持“中特估”,外资、公募、社保基金、私募机构等机构投资者在二季度末的持仓情况真实还原市场心态 财新周刊|自营独秀撑起券商业绩 大型券商探索自营客需业务,向衍生品等非方向投资转型,弱市之中收入确定性也相应增加 财新周刊|压力之下银行的分化 息差收窄的趋势下,银行业面临分化,各大银行的掌舵者开始重新思考战略发展方向,关键在于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专栏|转型时代的投资框架 随着中国经济从增量时代进入转型时代,“转型主线”将成为投资的主要收益来源 财新周刊|“组合拳”能活跃股市吗? 投资端、融资端、交易端三方出招,证监会发力活跃资本市场,但市场需要的不只是这些 徐小庆|美债收益率到顶了吗? 通胀和就业数据呈回落趋势,意味着美联储本轮加息周期很可能已经结束;高利率也开始对美国财政产生明显付息压力,美债收益率大概率接近顶部 财新周刊|减持规则“副产品” 全面注册制及全球最严减持规则同步,不设涨跌幅限制的A股IPO因为缺乏卖盘,买方可用极低成本拉抬股价,炒小炒新再现市场 专栏|浅评近期刺激经济的表述和政策 稳增长、支持民企发展和鼓励消费,从方向上来说肯定是对的,但能否稳定预期和提振信心则尚待观察 财新周刊|港股“换血” 港股长期前景在何方? 财新周刊|保险“偿二代”紧箍咒 险企上半年资产端、投资端双双回暖,但从严从实加强资本约束的“偿二代”令行业偿付能力整体下滑 专栏|供应链和金融紧缩延迟反馈的幻觉 延迟反馈叠加,在2023年上半年带来似乎一切都恢复正常的假象,但一旦拐点来临,波动率将会急剧放大 财新周刊|注册制逻辑有变? 亏损企业IPO为何停滞? A股全面注册制不断调整,重提动态平衡,亏损企业IPO申报停滞 徐小庆|中国会成为下一个日本吗? 中国在去杠杆主体及成因、汇率政策应对和产业竞争力方面,与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存在较大差异 财新周刊|私募股权基金艰难转向 募资和退出“两头在外”的时代已经过去;向“两头在内”转型的过程中,私募股权基金运作难度提升 易纲这五年|特稿精选 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做出世界各国应对疫情下的最优答卷 专栏|居民存量高息房贷置换如何破局? 有针对性地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或推出专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予以支持,或可解决商业银行动力不足这一关键问题 财新周刊|存量房贷降息猜想 银行首先需评估存量房贷利率下降对净息差、盈利和不良率等的影响;在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下,预计将采取差异化的调降规则 陈昌华专栏|中国经济如何走出创伤后症候群? 最有效的刺激计划,应该是以增强国内消费者和私营企业信心为重点的一系列措施 财新周刊|寿险大卖背后 2023年上半年寿险新单保费规模爆发,到底是疫情后的销售回暖,还是“炒停售”3.5%利率产品的推动? 财新周刊|私募条例终出台 作为行政法规的《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以监管原则和框架为主,具体细节落实还有待监管部门进一步完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和自律规则 专栏|破解资产负债表问题的“杠杆点” 从流量上提高收入,或是从存量上改变资产负债结构 财新周刊|港股人民币柜台开局 开局交易虽不活跃,但平台成功搭建,可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财新周刊|公募基金上半年业绩难看 基金业绩分化严重,过半权益类产品收益为负,收益靠前的基金规模较小,基民赚钱效应平平 公募基金费率终降|特稿精选 持续的“基金持有人巨亏、基金公司稳赚”怪现状最终令监管下定决心出手干涉 徐小庆|流动性趋弱将终结美股强势 在美国财政部大规模发债和美联储缩表的共同影响下,美国银行业的准备金规模预计在三季度会明显回落 财新周刊|ChatGPT宣战基金经理 缺乏透明度的“黑箱”式AI投资,以及潜在的新型AI化市场操纵,给监管和市场各方提出了新的难题 财新周刊|资管新规等待升级 作为理财产品发行的新主体,银行理财子公司从发展定位、内部治理到外部监管等需进一步理顺,重点包括如何补上财富管理的这个轮子 专栏|大资管行业差异化竞争格局初显 需密切关注资管产品净值大幅波动可能引发的负面影响;在保护投资人利益的同时,避免对金融稳定运行构成挑战 跨境理财升温|特稿精选 境内权益市场波动、利率下行、银行理财破净,内地居民兴起跨境理财 问题险企如何破局|特稿精选 问题险企的处理需要坚持市场化导向、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市场风险由市场消化的同时,化解风险需要有时间表并强化合规意识 陈昌华专栏|脱钩背景下的通胀与就业互动 过去20多年各国靠着货物和部分服务的自由流动、互通有无所造就的经济调节机制已消失大半 财新周刊|出险房企退市加速度 房地产企业深陷资金困局,再融资市场冷热不均,面值强制退市加速出清 财新周刊|首例ABS欺诈责任纠纷案原委 中介机构责任如何认定赔偿责任的纠纷背后,折射出ABS市场诸多主体的行为扭曲 财新周刊|降息重启之后 政策利率全线下调,释放了货币政策强化逆周期调节、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当前促进经济修复,还需财政、产业等其他政策跟进,更需给民间投资以信心 专栏|总量的节奏与转型的定力 政策或许需要在经济增速回落至稳定区间下沿附近发力,但针对消费和投资的政策大概率也是结构性的 财新周刊|ETF狂飙 整体规模越来越大、产品数量越来越多,低质量重复“内卷”致单只ETF越来越小,甚至沦为迷你基金惨淡离场 专栏|存贷差透视 存贷差急剧扩大并对净息差形成挤压,不仅使银行体系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受限,还不利于化解久已存在的中小银行的金融风险 财新周刊|寿险业寻求降费压成本 不断抬升的渠道销售费用成为寿险业负债端的沉重负担,如何有效压降费用率? 专栏|外贸转型的虚与实 东盟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国最有希望的出口市场,新能源汽车和相关产品应是中国出口的最强动力 财新周刊|寿险业涨价进行时 险企负债成本压力持续增加,市场手段作用甚微,行政指导下的价格调节,治标还是治本? 财新周刊|硅谷银行危机问责 最初的紧急风险处置之后,美国国会围绕银行倒闭事件召开了一系列听证会,复盘风险是如何发生的,并公开问责银行高管和监管部门等相关各方 专栏|战略性视角下的中国投资机会 今年国内经济的主线是“转型中的复苏”——战略转型、战术复苏,“内外双循环”的政策表达是重要的战略性视角 财新周刊|公募REITs理性回归 公募REITs二级市场价格迎来爆炒后的回归,监管出手公允定价、合规风控和审核标准 徐小庆|意外的“债券香饽饽” 尽管从长期看中国将进入低利率时代,但今年利率继续下行的空间并不大,未来半年需警惕国债的调整风险 财新周刊|私募证券限劣升级 私募行业的监管风向已然转变,强化监管、防控风险大势所趋,但应如何兼顾私募固有的灵活性? 财新周刊|信托业如何化险破局 信托业经营压力加大、风险持续暴露,追责进行中;信托业务分类新规下亟待找到新的增长点 专栏|货币与物价缘何背离? 货币需求下降,导致货币供给扩张对经济动能的提升效果有限,由此抑制了物价上行;这意味着宏观调控政策在支持经济方面应持续发力 财新周刊|公募基金隐形持有成本有多高 公募基金投资者看到的净值是扣除了管理费、高换手率导致的巨额交易费用以及销售分佣等层层收费后的数据,这些合同上的隐形持有成本已接近3.5% 专栏|科技投入能解决技术自主吗? 中国扩大科研投入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现有体制是否为配置资源的最有效途径;其次,还须尽量与尽可能多的国家保持合作 财新周刊|财务再保险需求增长背后 险企2022年资产负债两端同时承压,导致92家人身险公司中,有超过三分之一使用了“财务再保险”这一最隐秘的手段维持偿付能力 财新周刊|万亿个贷不良处置蓝海 随着卖方供给增多,个人贷款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的一级市场将全面启动;多家地方AMC加码布局,寄望通过科技手段解决定价难、处置效率低等痛点 专栏|价值链新生态中的“中特估” 尽管目前“中特估”整体仍体现为高红利的价值特征,但内外循环中的价值链生态重构已为其打开成长空间 财新周刊|压实私募基金托管 在私募基金准入门槛提高的同时,加码托管机构履责,发力持续监管 徐小庆|科技股能否一枝独秀? 今年更可能像2019年那样风格相对均衡,无论是价值和成长,还是大盘和小盘,全年来看涨幅差异并不大 财新周刊|人民币再“出海” 地缘政治因素在近期的人民币国际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未来还需要从需求、配套、投资等方面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制度框架、基础设施和金融环境“添砖加瓦” 专栏|美国银行业缘何危机再现? 短短一周内,三家颇具特色的美国商业银行因遭遇存款挤兑而瞬间崩塌,凸显出资产负债管理在急剧变化的货币、金融环境下的极端重要性 公募年报现隐忧|编辑荐读 规模空前之年遭遇亏损最多,管理费率、尾随佣金占比仍然居高不下,中国公募行业如何平衡业绩与规模 财新周刊|券商业绩晴转阴 一线10家券商包揽全行业六成净利润,同质格局难改,“靠天吃饭”处境依旧 专栏|中国金融改革的20年轮回 过去十多年,政府对银行贷款活动的参与程度有所增加,在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背景下,这一趋势将不断持续 财新周刊|中资香港券商业绩开倒车 踩雷中资地产商美元债,冲击了2022年中资香港券商的年报表现 财新周刊|寿险业再迎调价 预定利率的降低有助于降低人身险公司负债成本;对低迷的寿险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财新周刊|银行业直面营收挑战 此前十几年支撑银行业快速发展的红利已发生逆转,商业银行转向轻资本模式面临哪些挑战 财新周刊|债券虚假陈述判罚之辩 “胜通债”虚假陈述诉讼案一审判决,在揭露日认定、如何定损以及排除系统性风险等方面引发争论,是否标志着中国债券虚假陈述损失的司法认定思路出现了变化? 专栏|抓住那只“黑天鹅” 欧美利率风险正在向更大的信用风险过渡;“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是最基本的防范,最好是调整自己的位置,让“黑天鹅”成为利润来源 徐小庆|中小银行危机加大美国衰退风险 中小银行危机将加剧美国货币的收缩速度,通胀虽然仍保持韧性,但不应成为进一步收紧的理由 财新周刊|货币经纪报价系统暂停风波 中国债市为何发展出了“货币经纪+报价系统”的模式,出路何在? 专栏|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二个机遇期 如果把从2008年到2016年10月加入SDR视为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个机遇期,那么当前正步入第二个机遇期;此时,人民币国际化已具备了一些新的有利条件 中国式私募监管再探索|特稿精选 在合格投资者制度滞后、管理人规范水平亟待提高、政策法规体系有待完善的现状下,适度监管对野蛮生长多年的中国私募行业是否行得通? 专栏|全球经济开始复苏了吗? 欧美需求的回暖难以形成稳态趋势,需求与金融环境形成强烈的负反馈回归型关系;中国经济回暖的置信度很高 财新周刊|不动产私募基金开闸 股债比放开、杠杆比放宽等诸多私募股权基金的差异化安排,更符合不动产行业的投资特征 财新周刊|银行资本监管规则升级 新规构建差异化资本监管体系,并进一步细化银行资产风险暴露的分类和计量,或将推动银行经营思路从“规模先行”转向“资本集约” 陈昌华专栏|脱了一半的钩 单从货物贸易的变化看,中美脱钩的速度远远快于中欧贸易脱钩,且不少美国的订单转到越南等国家 财新周刊|北交所发力破解流动性难题 做市商制度、两融业务等举措相继落地,北交所个股活跃度有所提升 财新周刊|黄达:中国金融学科奠基人 黄达的重大贡献在于为中国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经济理论转型和90年代后的金融改革,打开了对世界的眼界,奠定了知识基础,培养了数以十万计的金融专业人才 徐小庆|A股春季躁动结束了吗? 经济复苏仍是大概率事件,A股在经历短暂的休整之后,有望继续上行 财新周刊|拆解信贷“开门红” “企业旺而居民弱”是2023年开年信贷投放的基本格局;信用扩张的主要动力来自政策支持的大型项目,私人部门投融资动能仍待恢复 专栏|资产负债表受损,如何修复? 后疫情时代,居民、企业和政府的资产负债表都面临压力;想方设法修复受损的资产负债表,是重新焕发经济活力的关键 财新周刊|分类监管人身险公司 与现有分类监管体系有所区别,新的分类监管侧重于“机构监管”和“非现场监管”,在监管的具体范围、措施和频率上均有所加强,增加了监管“抓手” 财新周刊|扎堆提前还房贷何解 近期居民提前还房贷,是为了节约利息支出、主动降低负债、收缩家庭资产负债表,但也对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和管理适时优化提出了挑战 财新周刊|A股启动全面注册制 改变股票发行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 财新周刊|全球金融监管架构“双峰”隐现 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相分离的“双峰”之下,审慎监管更多向央行回归、危机防范与风险处置相分离,并强调监管机构间的信息分享与协作 专栏|中国经济在转型中复苏 中国经济新的发动机制已逐渐清晰,可称为“制造业升级的举国体制”;要想让这个循环不断做大,金融机制必不可少 财新周刊|险企养老社区开启大洗牌 监管新规出台后,大型险企因具备相应的资质和实力获得正式入场券,而部分中小型险企或将出局 财新周刊|理财净值化步入深水区 迈入以净值化管理为主要特征的2.0时代,银行理财产品体系应如何更精准地与投资者需求相匹配?理财子公司应如何优化资产配置? 徐小庆|港股牛市初露峥嵘 美元和美债收益率双降格局有望持续;历史上这种双降组合发生时,港股会有20%—50%的上涨 财新周刊|私募基金严进严管 以类金融机构监管方式设定私募行业准入门槛,有助于加速不良机构和行业风险出清,引导私募回归本源、高质量发展 专栏|警惕新一轮美国债务上限僵局 美国国债规模再创新高,并逼近31.4万亿美元的法定上限,需警惕它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可能产生的溢出效应 财新周刊|公募私募年考失利 2022年的市场下跌,不但令投资者获得感极低,也让各类基金管理人面临窘迫之境 陈昌华专栏|防疫政策优化后的经济展望 在消费带动和基数较低的情况下,2023年经济增长达到5%左右还是有希望的,但中国的长期增速应在此水平以下 财新周刊|退市加速度 退市公司数量创历史新高,岁末年初再现花式保壳,但新规之下各种“自救”闯关难度越来越大,风险公司将加速出清 财新周刊|河南农信社改革启动 河南省政府将出资设立省级农商联合银行,形成“省控市、市控县”的三级管理架构;此番改革能否从根本上改变农信社内部人控制和外部监管不力等痼疾 专栏|2023:期待与彷徨 解冻“发动机”,理顺内需链条上的五大环节,我们才能重回高质量发展之路 财新周刊|基金销售为何这么好赚? 全方位的产品和服务供应以及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资产管理模式转变,将是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实现更稳定发展的关键 财新周刊|现代央行制度起步 一方面,要防止财政赤字货币化;另一方面,在央行承担更多金融稳定职能的背景下,也需要考虑完善央行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充实准备金和资本 徐小庆|债券牛转熊为时尚早 未来一段时间居民贷款增速出现显著回升的难度较大,货币市场利率不具有持续上行的基础 财新周刊|理财赎回冲击信用债 净值化转型后的理财产品首次直面债市震荡,客户赎回与净值下跌形成一定程度的负反馈,理财子公司、投资者和债市参与者分别应如何应对 专栏丨货币与财政配合有无既定模式? 货币与财政政策需协调配合,但并无既定模式;各国做法迥异,而同一经济体不同时期采取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财新周刊|离岸人民币中心新动向 中国香港、新加坡最近齐齐发力,离岸人民币市场交易变得更为活跃 财新周刊|房企股权融资张弓 资本市场的松绑,让房企更容易获得真金白银、有效盘活资产,但认可这一风险—收益的投资者在哪里? 陈昌华专栏|经济反弹看防疫 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弹绝不奇怪,但反弹强度能有多大,防疫政策的走向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 万亿个人养老金开闸|编辑荐读 锁定期长达十年以上的万亿资金引来了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公募基金、保险公司的同台竞争,将有效引导市场重估配置,优化久期结构,更给沉迷的资本市场带来长期资金愿景 专栏|“应然世界”与“实然世界”中的价值投资 结合疫情管控态度变化与对房地产经营主体的大力救助启动,可以判断中国经济周期即将进入复苏前半期,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春寒料峭 财新周刊|债市赎回潮来袭 债市的波动,引发了全市场配置机构的全面反馈,继而引发从银行理财产品到公募债券基金的大额赎回,并继续打压价格,形成“踩踏” 徐小庆|出口正转负 A股熊转牛 本轮出口大幅下滑后,中国货币条件的宽松将更多依靠人民币有效汇率贬值而非利率大幅下降,但股市的上涨力度将弱于前三轮 财新周刊|险企“开门红”还能“红”吗? 代理人大量流失造成销售难畅,消费型保险冲击大病重疾产品,投资端收益率持续低迷,险企如何应对多重挑战 财新周刊|征信“断直连”冲刺 征信“断直连”的落实,牵涉个人信息保护、持牌征信机构的服务能力、互联网平台利益博弈,以及中小银行能否真正做到自主风控等复杂因素 专栏|债务管理的传统与现代之争 现代债务管理的观点认为,债务管理既要平衡债务风险与融资成本,同时也是管理总需求、促进金融稳定的重要工具,而这要求加强财政部与央行的分工协作 财新周刊|中国版IRA准备启航 个人养老金肩负弥补养老金缺口和助力资本市场发展的双重使命,税优力度和投资范围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专栏|美元强势风暴中的人民币 如果外汇市场认为人民币汇率能够在这一轮美元走强周期中保持相对稳定,人民币的储备货币地位将可能得到提升 财新周刊|公募基金亏损季 A股板块轮番下跌,“赛道化”特征明显的公募基金让投资者获得感不佳 财新周刊|指数基金赛道化迷途 A股市场特有的结构性行情,让指数基金走入过度细分的歧途,基金公司低质量冲规模竞争加剧,基民频繁申赎“追涨杀跌”不减 专栏|以适应性资产配置应对系统性风险 不同经济体之间的错位与互动带来更多冲击,资产管理只有积极地适应环境变迁,才能获得长期价值 财新周刊|抢滩个人养老金 个人养老金账户在十年后的体量将超过万亿元、覆盖上千万人。如何保证个人养老金及年金的安全?账户的投资会出现亏损吗? 徐小庆|人民币“破7”是开始还是结束? 中国经济确实面临下行压力,基本面也对人民币构成利空,但由于外汇供需关系较疫情前有明显改善,人民币内生性贬值的压力并不大 财新周刊|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简洁实用的危机应对之道 近40年前对银行和金融危机的研究,借助简单的模型,便于全球决策者理解,能给下一次危机应对带来哪些启示? 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危与机|编辑荐读 曾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立下汗马功劳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本土化改制后,如今又面临换审困境 财新周刊|证券、基金机构如何降费 资管行业费率改革箭在弦上,既要优化投资者持有体验,又要支持行业高质量发展,各方利益如何权衡 财新周刊|美元疯涨冲击波 美联储为了应对通胀的激进加息,引发全球陷入某种加息“竞赛”,将导致资本市场降温、经济衰退、融资环境收紧,令部分国家的债务问题雪上加霜 专栏|盈利预测的行业特征 对“成长”行业存在的乐观偏差仍在持续,这一乐观偏差也增加了“成长”行业表现不及预期的可能性 财新周刊|丝路基金八年得失谈 总经理王燕之谈服务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直接投资机构丝路基金八年来的成长历程 专栏|资管工厂与财富货架 财富管理与资产管理的本质是服务,而不是消费品;对“服务”的生产和销售讲究的是过程控制与客户体验 财新周刊|增额终身寿险热销隐忧 一边是负债端的进退维谷,另一边是长期投资收益率预期的不断下降,险企如何面对激进产品的退保与利差损风险 财新周刊|民间票据贴现“刹车” 中小企业与不具有法定贴现资质主体之间的民间票据贴现,一定程度满足了实际融资需求,但资金空转以及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如何“开正门”? 徐小庆|弱信用扩张和高货币增长为何并存 银行增持政府债券、加大对非银金融机构的信用扩张、外汇占款恢复三个因素,推动M2增速持续高于社融增速 财新周刊|北交所期待扩容 已满周岁的北交所,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场影响力有待提升,需要推进高质量扩容 财新周刊|险企业绩触底了吗? 在代理人规模快速下降、销售承压、投资端收益大幅下滑的背景下,寿险公司发布了“难看”的半年报 财新周刊|券商中期业绩大降 “靠天吃饭”难以为继,自营业绩大起大落,国际业务“拖后腿”,已经启动的波动风险较低的非方向性投资“蓝海”竞争激烈 财新周刊|银行中期业绩承压 净息差收窄、居民信贷需求低迷、房地产行业风险待解,下半年商业银行仍面临重重挑战 专栏|盈利预测与现实的差距 2023年实际EPS会高于还是低于当前预测,取决于中国的宏观经济状况,其中三个方面最为重要 财新周刊|公募行业等待破局 “马太效应”愈加明显的公募行业,基金公司躺赢、基民赔钱,基金公司如何坚守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的初衷 财新周刊|地产债怎样才发得出去? 整体信用危机严重影响了境内外地产融资。如何增信支持民企发债融资,破解流动性困境? 财新周刊|货币政策探路“未知水域” 随着长期支撑中国经济的基建和房地产面临更多约束,此前熟悉的通过银行扩张信贷来传导货币政策的路径是否仍然有效?如何探寻中性利率? 专栏|经验失效之后该怎么办 只要使用包含不确定性的风险思维,在某些趋势不明的环境下,是不难做出适应性预案的 财新周刊|带病投保前景如何 普通的商业带病体保险获客艰难、保费规模有限,产品开发“吃力不讨好”,需要承担很大的不确定性 徐小庆|流动性是否进入拐点? 企业和居民真实的融资需求并不强劲,因而回购利率并不具备大幅上行的基础,流动性尚未进入拐点 财新周刊|蚂蚁整改进行时 一年多的自查、整改下来,被视为业界风向标的蚂蚁集团,业绩、战略、行为有何调整?监管态度如何? 财新周刊|公募调整赛道 在A股4月末开启的反弹中,公募基金重启了扎堆投资模式,而债市的波动又让“固收+”避风港难言安全 财新周刊|汇率避险再升级 扩大汇率避险业务覆盖面,需要企业树立汇率风险中性原则,也需要监管部门、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等多方发挥合力 专栏|面对中国经济两短板 最大的短板为房地产与消费,未来半年中国经济的主要动力将主要集中于出口和基建,但2023年后又如何? 财新周刊|8亿张信用卡再规范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正从“跑马圈地”的增量扩张转向“精耕细作”的存量时代,如何在合规经营的前提下探索创新 财新周刊|停工楼盘能停贷吗 破局的关键在于“保交楼”,需要监管部门、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房企协同推进,地方政府的纾困决心和财力较为重要 财新周刊|险企“补血” 随着“偿二代”二期新规的推进,人身险公司加快增资步伐,地方国资或成为本轮险企增资的主力 财新周刊|SPAC哑火 美国市场SPAC空前火热后遭遇强监管与资产荒,并购失败沦为空壳而到期清盘;中国香港和新加坡方兴未艾的SPAC亦放慢了脚步 专栏|通胀时代并未落幕 “周期震荡中的滞胀”,作为时代主题依然持续 徐小庆|陡峭化加息将终结美元升值周期 历史经验显示,当美联储在一年内累计加息幅度达到300个基点以上时,更容易引发经济衰退,所以美元往往在加息初期就开始走弱 财新周刊|香港证监会掌门易人 无论谁接任,坚守国际准则、独立监管对香港证监会乃至香港未来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财新周刊|中概股折返跑 赴港双重主要上市渐成中概股应对摘牌风险的“安全垫”,而尚未满足港股IPO标准的中概股亦能从港股研究亏损科企IPO中受益 财新周刊|IPO千家长龙 注册制下,上市排队数量创下新高,如何在IPO数量与质量之间取得平衡 解析3000亿元金融债|特稿精选 继增加信贷额度之后,一个月之内开发性、政策性金融工具再扩围,主要用作补充项目资本金,与2015年的专项建设基金有何异同?能在多大程度上稳经济? 财新周刊|反思ESG投资 在不断变化的世界格局中,ESG投资目标被扭曲并产生了一些副作用 专栏|不同类资产在高通胀期的表现 如果全球通胀长期停留在一个高水平而中国未能幸免,那么债券跑赢股票、股票市盈率下降和企业债跑赢国债的情况,将可能在中国出现 财新周刊|比特币风暴眼 美联储缩表、监管政策收紧等多重因素叠加引发加密货币大跌;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强烈的投机属性与结构性缺陷,再度证明它是现行货币政策效果的放大器而非对冲工具 财新周刊|科创板“三年考” 成交额和换手率双双下滑、“大非”解禁之际,科创板如何发展 解码8000亿元政策性贷款|特稿精选 新增信贷主要投向基建领域,资金来源主要靠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发债募集,将如何助力稳经济? 财新周刊|当私募基金想上市 一级市场的大型私募基金来到二级市场公开上市,传递出怎样的市场信号? 财新周刊|公募REITs周年考 试点一年之际,扩募规则和限售解禁同时到来,普遍高溢价的公募REITs将被市场重新定价 专栏|通胀与动荡时代的资产配置 当市场高度脆弱时,使用收益风险不对称的工具,将可能出现的巨震转化为盈利,这就是“反脆弱策略”的原理 徐小庆|A股成长风格能否“王者归来”? 仅仅因为美联储加息预期的减弱,并不能改变实际利率维持在高位的特征;对中国成长股而言意味着有反弹的机会,但非反转 财新周刊|整治险企关联交易 目前风险较大的险企多归属于“金控系”或是“地产系”,存在公司治理风险及资金运用风险,并集中体现在不当关联交易上 专栏|压抑A股和港股的“三座大山” 国际环境、国内监管政策和防疫进展叠加的情况如果不从根本改变,A股和港股只可能有反弹,很难持续回升 财新周刊|城投融资松绑两难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管控未松口,城投反腐升级,城投的贷款、发债、非标等融资渠道均在收窄,弱资质城投如何“续命”? 专栏|转型时代如何守护财富 不看前路、只顾防守是守不住财富的,我们需要有策略地积极拥抱新的时代 财新周刊|公募牌照管理再改革 “一参一控多牌”放开,各路资本曾竞相争抢的公募牌照今后将不再是稀缺资源的同时,需避免不当竞争与利益输送 财新周刊|信托转型前路不易 信托业传统业务持续压降,证券类和服务信托等新业务增长尚不足以支撑盈利,风险资产处置依然艰难 专栏|发放现金与消费券的政策建议 可双管齐下,发放1万亿元现金与消费券;现在不是过分担心财政负担的恰当时机,因只有经济大盘稳、民生托底,才会有真正的财政安全边界 财新周刊|融资需求萎缩 信贷债市如何求解? 居民和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受疫情冲击最为严重;制造业和基建为主的对公贷款投放较平稳,未来进一步加码的空间还有多大? 财新周刊|Luna归零 Terra USD的挤兑潮致使Luna和UST两个原始代币陷入死亡螺旋并被交易所下架,400亿美元市值灰飞烟灭,整个加密货币市场同步受到影响 徐小庆|疫情过后“股难牛、债难熊” 私人部门融资需求低迷的状况难以改变,债券收益率易下难上,A股大概率将处于不断磨底的过程中 财新周刊|阳光保险冲刺H股 作为民营保险公司,阳光保险复杂的股权结构首次全面披露;在市场普遍疲弱的时机选择登陆H股,或为未来登陆A股打前站 财新周刊|A股退市潮起 注册制下的首个退市潮,保壳手段层出不穷。重组规则让一级市场壳价降温,但二级市场仍然热衷于爆炒壳股 财新周刊|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试水” 这一机制意在推动银行参考更加市场化的贷款利率,自主调整存款利率;但短期内,可能仍较依赖利率自律机制的引导 专栏|新冠疫情下的“三城演义” 过去一二十年间,最有可能与纽约和伦敦相媲美的亚洲金融中心城市,不外乎中国上海、香港以及新加坡;但从2019年起,对新加坡发展有利的因素在增加 财新周刊|公募全方位改革 做难而正确的事,自下而上积极改革、打破“内卷”,不仅需要监管的引导,更需要从业者的长远眼光 财新周刊|人民币兑美元跌破6.7 未来还有多大贬值空间? 国内疫情及宏观经济状况,是影响未来一段时间汇率和资本流动的根本因素 专栏|财富管理的核心是为客户创造价值 现在业内提供的投顾服务大部分都只是“产品选择”,缺失“资产配置”和“投后管理”,而这两个环节正是避免最近两年股票类产品投资损失的关键 光大证券教训|特稿精选 不到十年间两次爆发重大经营风险,一把手“前赴后继”,在重大项目决策、选人用人和自身廉洁等方面屡屡失足 专栏|美联储怎样避免一场金融危机? 汲取2008年的教训,美联储2020年初动作迅速、果决大胆,不仅实施零利率和无上限量宽,且疾风骤雨般新创设了一连串紧急信贷工具,借其巨大的“宣示效应”,一举扭转了预期 财新周刊|险企资本金承压 “偿二代”二期工程对资本的严格认定让险企偿付能力普遍下降,多家险企启动增资扩股或发债来应对 财新周刊|破发潮汹涌 A股破发并非洪水猛兽,恰恰体现了注册制改革要求下的市场化定价 财新周刊|治理金融科技伦理 中国人民银行正牵头制定《金融领域科技伦理指引》,拟对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信息泄露、数字鸿沟、无序竞争等痛点,提出规范标准 徐小庆|中美利率倒挂之后 关键并不取决于人民币汇率的走势,而是中国经济下行的趋势能否得到扭转 财新周刊|公募私募等待底部 一季度投资业绩公布后,公募私募纷纷自购和致歉,目前均已完成调仓,静待A股修复行情 财新周刊|金融稳定立法 对金融稳定法律制度作出顶层设计,希望就此构建市场化、法治化的处置机制 专栏|经济实况与抗疫代价 如果没有新冠疫情重燃这一风险,中国要达到5.5%的经济增长预期还需一定努力;出现新一波疫情后,变数则更大 财新周刊|2021:险企最难一年 保费增速跑输同期GDP增长,寿险代理人大规模脱落,保险股全年跌幅超36%,市值缩水超万亿元 财新周刊|上市券商业绩再增长 前十大券商垄断了行业70%的业绩,中小券商忙于生存 专栏|风险大爆发如何应对 系统性风险大爆发让系统化投资的整体视角大显身手,前瞻性的风险预算、系统性的知识融合、科技化的路标监测、多元化的策略应对,让风险成为你最华丽的舞伴 财新周刊|公募基金“降薪潮”如何到来 从不公布薪酬水平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一直是资本市场中的“旱涝保收者”,单一的规模考核激励机制反映了公募行业普遍存在的利益分配问题 财新周刊|银行业绩“保卫战” 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均面临挑战,同时还要防范应对多方面风险,银行业2022年能否保住此前成绩 财新周刊|券商数字化转型“军备竞赛” 部分券商所理解的数字化转型仍然是传统IT转型,以优化工具效率、优化系统架构、引入新工具进行科技应用为主要目的,而非由业务战略驱动、与业务有机结合的数字化转型 财新周刊|骗保“航延险” 不到四年获3100万元保险理赔款,全行业半数财险公司踩坑;到底是大型“薅羊毛”还是金融诈骗,行业、社会、法理层面争议不断 财新周刊|港星SPAC启航 美股SPAC热度开始下滑,亚洲SPAC市场刚刚破土,新机制能否成功,既看市场也看监管 专栏|拯救中国股市的“德拉吉时刻” 政策的“宣示效应”可迅速稳定预期,但之后还必须将具体有效措施扎实落地,以保持可信度,因为下一个“德拉吉时刻”正是建立在高度信任的基础之上 徐小庆|俄乌冲突的短期冲击和长期影响 俄乌冲突对商品供给格局产生的破坏难以逆转,全球面临的高通胀压力将常态化;美元储备货币的地位可能动摇,黄金将因此受益 财新周刊|地方金融监管立规争议 《条例》为监管地方金融组织提供了法律依据,强化属地风险处置责任;但原则上不得跨省展业、加重股东责任等条款尚存争议 专栏|俄乌战争:潘多拉盒子打开了 美欧对俄罗斯商业银行的制裁,可能给全球金融系统带来一定风险,未来数月需密切留意货币和短期债市的波动 财新周刊|A股踩踏 微观流动性不足、资金面承压,外资、公募、私募谁在助跌?量化资金又扮演了什么角色? 财新周刊|央行万亿利润上缴财政解析 央行依法上缴利润并非首次,但绝对额创了纪录;财政和货币政策如何各就其位,符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是为关键 财新周刊|货币政策如何“宽信用” 《政府工作报告》中与货币政策相关的措辞,显示出货币政策加码的可能性,降准降息仍有空间;但现在货币政策发力,还需要包括财政政策在内的其他政策配合,才能达到最优效果 专栏|基金到底该怎么投? 选基金首先要选“好赛道”,然后才是赛道之上的“超能力者”;如果对赛道一片茫然,对投资也一窍不通,那么你或许需要的是多策略配置型产品 财新周刊|固收“+”变“-” 追求稳定收益的“固收+”产品在遇到市场波动后,秒变“固收-” 财新周刊|寿险开门“绿” 寿险惨淡,财险乐观,肩负全年业绩重任的“开门红”彻底熄火 专栏|利率大分化下的汇率 随着又一轮金融周期开启,全球各经济体不仅利率分化,汇率也表现迥异 疯狂的公募REITs|编辑荐读 用炒股票的方式来炒公募REITs,是一种脱离产品本源的投机,风险极大 徐小庆|A股为何开年不利 年初以来的大跌并不是宏观流动性因素造成的,而是股市的微观结构出现了流动性问题 财新周刊|基金流量营销乱象 互联网基金代销渠道的“榜单销售”等流量变现模式问题不断,持牌机构与非持牌平台合作的边界在哪里? 财新周刊|信保基金管理办法重修 原信托业保障基金拟拆分为“流动性互助基金”和“保障基金”;但信保基金存在的基本逻辑,似乎仍然未能厘清 专栏|对“稳经济”应抱什么期望 纵使政府有稳定经济的意愿,且政策亦有所放松,但2022年中国GDP增速还是会比较慢;主要看基建和制造业投资反弹能否抵消房地产和消费的负面影响 财新周刊|金融数字化转型行至深处 最新的监管指引强调风险防范、金融科技治理和伦理建设,重在解决金融科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促进金融与科技在安全合规的前提下更深度融合 专栏|2022:人民币汇率悬疑 影响人民币和美元的诸多力量均将呈动态博弈之势,加之潜在的地缘政治和局部冲突干扰,2022年的汇率注定悬念丛生 中国期市“房间里的大象”:外资高频交易翻云覆雨|编辑荐读 全球排名靠前的高频交易巨头均以贸易公司模式进入了中国期货市场,先进的软硬件促成了巨量成交,获利颇丰,也对监管提出挑战 财新周刊|证券虚假陈述定罪规则大修 制度惯性与证券市场发展仍存落差,“小而美”的修订确立“追首恶”与“打帮凶”的裁判取向 财新周刊|监管之外的“类票据”江湖 核心企业通过搭建的供应链金融平台,签发被俗称为“信单”的电子债权凭证,以“应收账款多级流转”融资形式,游离于监管约束之外 财新周刊|票据业强监管来了 打击“套利票”是一大重点 限制银行承兑汇票的规模占比、强调承兑和贴现需基于真实贸易关系,新规将打击流行数年的“套利票”“融资票”,对银行、票据中介、企业等参与者都有较大影响 专栏|“时间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并在投资决策之前问自己三个问题:胜算高不高?盈亏比高不高?拥挤度高不高? 财新周刊|险资调整配置 当“偿二代新规”正式启动后,险企全面调整资产配置,首先就是降低投资性房地产和长期股权投资比例,提高低资本消耗的高信用等级固收资产占比 亚洲家族办公室热潮|特稿精选 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作为亚洲两大财富管理中心,是中国“新贵”开设境外家族办公室的首选地 公募基金转向“豪赌”|特稿精选 各个行业广泛撒网,“押中”赛道的“绩优基金”被渠道猛推,规模、业绩相互驱动,还能走多远? “宽信用”成色考验|特稿精选 市场和银行对于一季度的基建融资托底期待较高;房地产融资的预期仍然较弱;普惠小微、涉农、绿色、科创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投放,面临市场环境、有效需求的现实约束 专栏|理财告别“3”时代后的资产配置 低利率环境使得居民更愿意将部分资金从理财产品转向股市,尤其是具有“类固收”属性的股票对于保守型投资者可能更具有吸引力 财新周刊|养老险公司重定位 10家专业养老保险公司在主业难做大、副业被清减的情况下,如何转型 专栏|中美货币政策转向对资产影响几何 中美市场利差收窄预计不可避免,将对人民币汇率造成一定压力;A股有可能大幅收窄与美股的表现差距,甚至在未来12个月内跑赢美股 财新周刊|港股艰难 2021年的港股表现,并不能完全用市场因素解释 财新周刊|互联网保险“下架潮” 伴随可销售产品范围缩窄与销售资质提高,中小险企展业将在短期内面临困境,部分高风险保险公司只能退出市场 相互宝落幕|特稿精选 运转三年,会员数千万人,受助人数几万人,最终难逃逆向选择的困境,在监管要求下关停 财新周刊|境外上市新规全解读 中概股开启红绿灯 境内企业直接和间接上市统一实施备案管理,设置“红绿灯”明确禁止境外上市的情形,VIE公司何去何从? 净值型理财迎大考|特稿精选 在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加大的背景下,如何在充分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做好投资者教育,抵制“按闹分配”,十分关键 专栏|2022:全球利率大分化 利率大分化且悬念丛生,正为新一轮全球金融周期烙下鲜明印记。在此复杂环境下,中国如何根据形势变化妥善应对,意义重大 资产端负债端双承压 民生银行改革之路荆棘丛生|特稿精选 资产端踩雷、负债端承压,管理制度有效性受质疑,民生银行改革转型之路可谓荆棘丛生 财新周刊|地方金交所之乱 难以从正规交易场所融资的弱质城投公司、地产商,与屡禁不止的地方交易平台一拍即合,上演了一出或透支地方政府信用、或企业自担自融的集资大戏 专栏|投顾服务的钥匙 财富管理应该为客户的决策提供专业支持;作为投顾服务的基础,必须搭建一个可以和客户有效沟通的框架 汪潮涌潮落|特稿精选 资本市场一系列运作事非人愿,个人行为失据,落得上市公司控制权不保、官司缠身、泥足深陷 专栏|地产“松绑”,这次有何不同? 人口结构、居民购房能力和长期预期的变化,导致地产销售面积及居民贷款增量,更有可能是在2017年至2019年的中枢附近止跌企稳,而非重拾升势 专栏|2022年投资主题 经济和市场还将深受新冠疫情变化的影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让形势更复杂的是,中国的房地产和新经济领域的规管或未见终章 财新周刊|险企“开门红”承压 保险代理人流失严重,保险销售规则面临调整,越来越提前的险企“开门红”能“红”吗 财新周刊|支付终端迎来强监管 经营性个人收款码需转为商户码,利于网络支付回归“四方模式”,或引发收单市场“烧钱”抢单;POS机“一机一商户”要求冲击违规信用卡套现,中小支付机构面临阵痛 专栏|2022:又一轮全球金融周期 中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国际债权人,同时还有高达2.7万亿美元的外债,如何妥善管理其对外资产和偿债风险,责任重大 财新周刊|公募REITs再出发 作为公募产品,公募REITs是否适合普通投资者?如何解决政策性与逐利性、公募基金治理与基建资产管理的冲突? 财新周刊|险资查隐患 房地产变局到来,22万亿元保险资金全面启动风险排查整改 人民币的“独立行情”|特稿精选 人民币的强势或将持续到2021年年末;展望2022年,出口、中美贸易关系和美联储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都暗示人民币将遇劲风 专栏|让财富管理更有用 提升财富管理的专业能力,必须走系统赋能人的路线,还必须拆除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之间那堵“看不见的墙” 财新周刊|集体诉讼首战 巨额民事赔偿让造假者承担了责任,也让中小投资者看到了抱团取暖的希望 专栏|人民币汇率为何异常强势? 疫情凸显了中国产业链和出口竞争力的优势,即使疫情完全消退,出口份额也不会回落到疫情前的水平,人民币长期强势的逻辑依然成立;中美货币政策取向的差异亦支持人民币长期走强 财新周刊|民营银行转型焦虑 互联网存贷款等各项监管政策收紧,民营银行过去几年依赖的消费贷扩张模式难以为继。业务转向何方、如何建立自营能力,仍在艰难摸索 财新周刊|资本市场开门进行时 引进外资后,如何真正留得住并使其持续投资,需要从思想上提升市场化理念 专栏|股市投资者怕什么? 股市在很大程度上是内外资对未来经济信心的晴雨表;政府应该做的是尽量把想做的事讲清楚,避免市场有太多猜想 财新周刊|首日破发助推注册制改革 八个交易日,47%的首日破发率,A股能否就此挤出投机资金,寻求市场均衡? 渤海银行28亿存单质押:地下资金江湖罗生门|特稿精选 揭开“地下”资金市场的江湖,哪些人参与了这场共谋? 专栏|破译美联储货币政策退出路线图 美联储有可能在11月初召开的决策会上宣布缩减购债规模,从而迈出货币政策退出的第一步吗?理清其路线图,是充分评估其可能溢出效应的前提 财新周刊|基金销售大变局 如何摆脱渠道思维,从“卖方代理”向“买方投顾”转型,不仅需要监管的引导,更需要行业的自我革命 财新周刊|信托“地产劫” 违约攀升,抵质押资产处置难度大,保刚兑能力有限,高度与房地产业相关的信托业面临严峻考验,房地产权重高的信托公司尤甚 专栏|从价值投资到价值观投资 如今,做价值投资已经不能仅靠经济视角的惯性,必须回溯到价值观,ESG投资是典型代表 财新周刊|抢滩亚洲REITs市场 多元化和国际化成为REITs市场的发展大势 财新周刊|IPO询价正向变革 询价新规出台一个月,抱团压价明显改善,注册制改革的下一步是持续推进市场化 财新周刊|地产金融纠偏 中央高层及相关金融监管部门近日密集发声,意在稳定预期,防止风险蔓延;金融机构的短期应激反应正在矫正中,按揭贷款或有松动,但多数银行对开发贷审核仍谨慎 财新周刊|助贷拐点 过去几年狂飙突进的联合贷和助贷遭遇严监管,此前依赖互联网贷款的中小银行需回归本地、提高自营获客能力,小微经营贷或取代消费贷成为转型方向 财新周刊|征信监管步入2.0时代 中国持续数年、备受诟病的大数据“裸奔时代”终结;金融大数据行业将面临严苛的合规挑战和大洗牌 财新周刊|京东金融转向 未来京东的金融业务如何在新监管环境下定位发展方向?转型科技公司的京东科技营收能否持续增长?金融云能否成为新的“利润奶牛”? 财新周刊|大家保险再流标 到期无人投标,大家保险“引战”再次无果而终,保险保障基金短期退出无望 专栏|CPI和PPI“剪刀差”是个问题吗? CPI和PPI“剪刀差”在以往并非企业越不过的坎,但当中国的发展阶段从高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营收增长放慢后,则会是个严重得多的问题 财新周刊|寿险业探索转型 寿险遭遇断崖式的低迷。建立保险“生态圈”、将医养作为寿险转型的抓手是否就是出路?对于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应如何做好风险隔离? 财新周刊|债券“南向通”开闸 “南向通”对缺乏境外直接投资渠道的中小银行有吸引力,具有跨境多元化配置资产的价值;短期内离岸人民币点心债、港币债券和中资美元债较受关注 专栏|债市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 “开源放水”“建路修渠”和“强化纽带”,是中国债市开放的三条主线,且仍有相当多可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财新周刊|创纪录成交背后 量化私募“注水”成交额的猜测无法直接通过数据证实或证伪,存量公募基金调仓的贡献更大 专栏|从“固收+”到“多策略资管工厂” 在“多策略资管工厂”的框架下,各策略都有自己的风险敞口,而且它们之间是平等的,不再有安全资产和风险资产之分,只有风险收益特征的不同 财新周刊|香港私募基金新气象 香港的私募基金市场长期存在制度短板,特区政府拟通过修订多项法律将香港打造成国际资产管理中心 财新周刊|FOF虚火之下 作为中国市场创新品种的公募FOF,囿于投资范围而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配置,终究难逃“靠天吃饭”的宿命;而私募FOF虽然资产配置空间更大,但透明度又成为硬伤 专栏|A股分化缘于中美经济周期错位 目前中国PMI下行趋势已确认,美国PMI也有高位见顶迹象,因此需要警惕未来美股开始下跌时,A股中的强势股也会面临补跌的风险 财新周刊|北京证券交易所登场 作为公司制交易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吸引“专精特新”企业挂牌,每日涨跌幅30%,建立退市制度 财新周刊|低迷保险 虽然整体投资端表现不错,但寿险业压降代理人规模,财险业车险赔付增加,保险行业从业绩到股价都表现不佳 房地产“降杠杆”行至中途|特稿精选 房企债券违约多发,金融机构对房地产行业的预期开始改变,融资全面收紧;除了金融严监管,调控也需关注稳地价、改变土地财政等各项配套改革措施 财新周刊|银行净利润阶段性高增长 基数低是净利润同比回升的重要原因;净息差下行压力下,非利息收入能否成为银行盈利增长的新引擎 专栏|防疫政策的经济考虑 中国应更留意高疫苗接种率的国家在放宽防疫政策后的一些转变,研判哪些政策可以作出一定调整,为提振消费做准备,以弥补即将放慢的出口增长 国民养老公司如何给国民养老?|特稿精选 政府能够给予第三支柱什么样的优惠政策?机构本身能够建立起何种投资能力? 财新周刊|高收益债的草莽时代 投资机构富贵险中求,赌信仰、博刚兑,催生内幕交易和变种结构化发行 专栏|准备金率可再降 原因有三:第一,系统性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条件并未改变;第二,目前金融机构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9%,仍有空间;第三,货币、信贷增速放缓,经济降温 财新周刊|“区块链第一股”易见股份造假案幕后 由川入滇、由民企变国企控股并打出“区块链第一股”概念的易见股份爆雷,逾百亿损失背后,云南两大国企为何入局? 财新周刊|注册制任重道远 两年时间,注册制从增量市场推向存量市场;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的同时也带来种种新的挑战 财新周刊|跨境理财通箭在弦上 1500亿元的银行理财新蛋糕 财新周刊|信用债市场“大一统” 六部委联合发布的《意见》是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三类信用债按“分类趋同”原则管理,严禁结构化发债,规范发展高收益债 专栏|资产变迁与财富管理变革 无论是股票产品还是商品策略产品,都属于波动率较高的风险资产,对投资者和财富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专栏|公开信息披露应成为推进国企改革的基石 有理论基础,实践上也完全可行 财新周刊|SPAC闯关全球监管 美股爆发SPAC热潮,全球交易所争抢市场机遇,中国SPAC前途未定 财新周刊|信用评级业变革将至 新规弱化债券发行和投资对评级的过度依赖,倒逼评级回归揭示信用风险、促进债券合理定价的本源 专栏|降准为何只带来债牛而非股债双牛? 如果把降准视为对利率和经济增长中枢下行的确认,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这次降准没有带来股票上涨 财新周刊|政策性银行分账改革求突破 下一步的改革重点和难点是如何定义政策性业务,并厘清其与商业性业务的界限,强化资本约束和监管,避免业务混同导致的道德风险 财新周刊|提高资本市场可预期性 当前资本市场面临内部和外部的不确定性,但双向开放的格局从未改变 专栏|互联网平台整改对经济和市场的影响 这场对平台企业的监管“风暴”可能才刚刚开始,更多企业会被牵涉其中,而且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才能找到监管与创新的平衡点 财新周刊|私募条例难产 草案再过关键时点,市场环境已然大变,各方意见难以统一,年内出台希望渺茫 财新周刊|百亿水灾理赔 保险业撑得住吗? 河南灾情将使财险行业的赔付规模达百亿元以上,或将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自然灾害赔偿,其中车险和企财险占比最大 专栏|降准背后的跨周期政策考量 重视前瞻性和正视不确定性,强调跨周期政策设计,或是看待此次降准应具备的一个重要视角;此次降准显示货币政策开始换挡 财新周刊|隐私计算风起 隐私计算技术火热,既有数据合规的迫切需求,也有相当程度的炒作和泡沫;打破数据孤岛,需要技术,更需要各方的意愿和决心、法律法规的完善 新三板考验|特稿精选 转板制度启动后,新三板成为进入公开市场的重要通道,但“鸭子养熟一只飞一只”,下一步如何错位竞争、功能互补 专栏|资产配置的趋势性变迁 权益与固收的财富比赛可能不再向过去的趋势回归,而将在周期震荡中出现新的趋势分离,原因是中国的经济金融环境已发生趋势性变化 财新周刊|朴道征信起步 定位于加工替代性数据、强调科技加持的朴道征信,如何探索出合规且商业可持续的个人征信公司模式? 专栏|社融增速降到位了吗? 社会融资增速目前下行的持续时间以及幅度,参照过去规律都难言到位;在没有经历一轮债券牛市之前,不太可能出现社融的重新回升 财新周刊|失落的金融股 经营稳健、低波动、高股息的金融股,在A股不被散户看好,公募机构因考核标准问题也配置不多;不过,被称为“聪明钱”的北上资金、社保基金等资金持续大比例配置 财新周刊|存款利率搅动银行负债管理 中长期存款利率下降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客户资产配置;银行提升负债质量,需在做好客户全量资金管理的基础上,获取低成本且稳定的负债来源 专栏|中国经济的“奇幻旅程” 在2020年新冠疫情对经济产生巨大负面影响的背景下,为何中国政府可以避免一次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 财新周刊|监管关联交易细节 针对银保机构股东所谓的“合理合法关联交易”套取资金行为,监管在持续整治多年之后,再从制度上立规,希望补齐制度漏洞 专栏|美联储会再次坠入“量宽缩减恐慌症”吗? 虽然美联储仍将尽可能保持货币政策宽松以确保就业市场回归正常,但通胀的超预期上涨已促使其发出放缓扩表的信号,由此可能导致的溢出效应不容忽视 财新周刊|科创板“两年考” 两年时间,科创板在一个新的市场上尝试了多角度改革与创新。制度突破与市场博弈持续互相牵引、相互均衡,市场化改革任重道远 财新周刊|金融机构“生前遗嘱”扩围 制定恢复和处置计划,可以压实机构主体责任和股东责任,防止过度依赖公共救助带来的道德风险,但实践中还面临一些难题和挑战 专栏|混乱的供应链 供应链混乱的影响将长期并深入到社会各个毛细血管中,若各国自扫门前雪,供应链秩序重建的进程将是曲折的 专栏|A股反弹与人民币升值:孰因孰果? A股与汇率的因果关系,从逻辑和数据上都难以找到支持;经济景气度的变化同时驱动了股市与汇率,使二者呈现高相关性 规范惠民保|特稿精选 “惠民保”未来保费上涨,以及理赔争议将不可避免地大幅上升,将给地方政府和保险公司带来巨大压力。如果获取的流量最终无法转化或者远低于预期,“惠民保”或将难以持续 专栏|中美通胀风险比较 通过比较中国与美国在三个影响通胀因素上的异同可看出,相较主要发达国家,中国在未来一两年内的消费品通胀风险不算严重 财新周刊|蜂拥期货市场 大宗商品市场剧烈波动,生产企业的套保需求与投资机构的逐利需求快速提升,期货市场悄然升温 财新周刊|跨境破产破冰 目前人民法院尚未有一例认可境外破产的判决 专栏|通货膨胀之谜何解? 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及供应链瓶颈,是导致美国物价上涨超预期的主要因素;而美联储的再通胀努力,加之大力度的财政刺激,使通胀前景难测 虚拟货币监管困局|特稿精选 近期中美金融监管部门相继发出强监管信号,但现有的监管能力是否足以应对虚拟货币带来的挑战? 财新周刊|公募REITs开售 当面向普通投资者的产品发行后,项目治理的透明度、运营效率、收益稳定性都将面临市场检验 专栏|以卖方投顾模式抢占财富管理市场 如果想摆脱费率的价格战,卖方销售的模式就需要向顾问的模式升级;卖方投顾模式对原有客户经理团队的要求不像买方投顾那么高,是比较现实的过渡方案 财新周刊|互金平台整改进行时 监管部门的整改思路很明确,金融的归金融、科技的归科技,不能再嵌套金融业务;目前先由13家平台企业自查整改,上报整改方案 财新周刊|求解信托财产独立性 随着信托风险资产处置过程中诉讼的增多,信托公司各类银行账户在名称上未做细分的技术性漏洞随之凸显,信托财产独立性这一行业立足的根基何在? 财新周刊|A股上演“皇帝的新衣” 市值管理黑幕揭开 常见的市场操纵和内幕交易行为被叶飞举报现形,但证据是否充分成为下一步处罚的关键要素 专栏|债券与商品同涨反映了什么? 本质上是债券市场率先开始反映需求见顶回落,而商品价格仍在演绎成本推动;参照历史经验,这一情形最终将以商品价格和利率回落而终结 财新周刊|覆盖80%市场份额 “中农再”如何平衡政策与市场 国有资本控股与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或存在政策导向与商业利益的冲突;如何通过法律法规予以规范,需要在实践中逐渐磨合 专栏|“欧超联”的政治经济学 从过去十多年的发展看,民众在很多领域对资本(特别是跨国资本)已持有更加怀疑的态度 “雪球”何处去?|特稿精选 作为当前市场最热销的创新场外衍生投资产品,“雪球”结构产品实际上是投资者向券商卖出看跌期权,收取权利金,一旦下跌,亏损敞口无限 财新周刊|戴志康案庭审内外 昔日在资本市场与房地产业取得成功的戴志康“证大系”,在并无挪用资金和自融的情况下,为何还是一败涂地,令2.65万名投资者损失75亿元? 财新周刊|浙江省联社“大平台”样本 得益于县域经济发达和坚守初衷,浙江农信整体发展较好;本轮改革不必“大改”、只需“微调”,省联社适当增加专业服务职能 财新周刊|新能源车保险路在何方 由于新能源汽车与传统车辆存在较大差异,统一的车险产品难以满足消费者和险企对新能源汽车的保障需求,需要调整传统定价模式、开发专属险种 财新周刊|碳金融潮起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百万亿元投资,市场参与者摩拳擦掌,各种碳中和金融产品涌现,但亟须明确和统一标准、提出监管要求 专栏|通胀来了吗 结合供需情况分析,中国至少在未来一到两个季度面临物价上行压力;国内市场预计将面临逐步加剧的信用紧缩 量化私募激进扩张之后|特稿精选 从几年前的几百亿规模急速扩张到现在的8000亿规模,量化私募基金的高频策略所获得的超额收益出现大幅回撤,基本面量化投资短期还有待市场认可 专栏|“结构性熊市”如何应对? 中证500相对于沪深300的走强,预示了下一阶段风格切换的方向;盈利和估值两个层面都支持中盘股继续跑赢大盘股 财新周刊|美国支付变革进行时 疫情催化了美国支付方式的变革,基于电子钱包的“先买后付”潮涌,聚合支付兴起,加密货币被更多支付机构接受,这些变化将给美国支付基础设施和监管带来哪些挑战? 蚂蚁整改开始|编辑荐读 整体申设金融控股公司、支付宝与金融产品断连接、花呗借呗纳入消金公司、个人征信持牌经营,蚂蚁集团主要业务被纳入监管轨道,对平台企业开展金融业务影响深远 专栏|怎样“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对平台企业应当作出适当监管,特别是要防止它们变成后来者的障碍;但监管应依据两大原则: 第一是公平,第二是依法 财新周刊|华尔街再踩雷 对冲基金Archegos爆仓,牵连一众国际投行,“这绝不是第一次发生这种事情,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财新周刊|“疫情牛”券商成绩亮眼 市场活跃大背景下,经纪、自营业务业绩暴增,同质化经营框架依旧,新增量将来自场外衍生品及两融等资本中介业务 跨境炒股热潮滚滚 灰色操作如何规范|特稿精选 市场迫切的需求客观存在,有意无意的“擦边球”规模巨大,“房间里的大象”不能无视 财新周刊|2020年险企成绩单 受疫情及税收新政影响,各家保险公司的净利润都有所下滑,但其营运利润或是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大多上涨 财新周刊|银行疫情大考成绩出炉 疫情冲击导致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下降、资产质量承压,并推动战略方向调整,数字化和财富管理是未来的发力点 财新周刊|广东省联社改革探路 广东最新一轮农信社改革,既有对农合机构市场体系的重构,又包括对省联社自身的改革,具体方案尚待多部委会商后定夺 财新周刊|券商“押宝”重资本业务 资本中介业务虽然当前规模小、品种少,但多家券商已经把未来十年的战略转向锚定于此 财新周刊|香港审计监管长牙齿 为提高审计质量,香港财务汇报局作为独立调查执法机构,努力摆脱“无牙老虎宝宝”的形象,获突破性进展,取得首批七家上市公司存放内地的审计底稿 财新周刊|基金营销如何不“跑偏” 如果还是走规模驱动、营销驱动的老路,赎旧买新、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等怪状仍会长期存在,行业也会加速步入歧途 专栏|争议美国新一轮财政救助计划 新一轮1.9万亿美元的财政救助规模之大,几乎超出所有人的预期。这是过去40年来最不负责任的宏观经济政策吗?高通胀会否因之卷土重来? 专栏|如何远离追涨杀跌:描绘未来 没有人可以在时空坐标系中作出准确预测,但在风险收益坐标系中,预测——描述未来的样子是可行的 “环京大地主”没余粮 华夏幸福债务困局何解|编辑荐读 华夏幸福兴起于产业新城模式,受挫于环京限购,死死卡在了巨额应收款与巨额债务之间 财新周刊|谁来处置个贷不良资产 批量转让开闸试水 首批个贷不良资产包竞拍是否“赔本赚吆喝”,资产估值和后续处置面临挑战;未来批量转让能否成为银行处置个人不良贷款的主要渠道,还要看是否便捷及成本收益如何 专栏|“热”商品与“冷”服务 本次通胀回升与过去两次的最大不同在于,被“热”商品掩盖的“冷”服务,导致央行对商品上涨的容忍度更高,货币政策进一步收紧的迫切性更低 人保寿险假保单风波|编辑荐读 人保寿险上市前为冲规模的“团险个做”违规销售方式,给日后各地爆发的假保单风波埋下了种子 财新周刊|银行数字化起跑 数字化转型不是技术的堆砌,是对银行产品、服务、流程的数字化重塑,适配的组织架构、体制机制是转型落地的根本保障 专栏|央行数字货币能走多远? 央行数字货币不太可能对第三方支付和银行存款造成太大冲击;在反贪和精准扶贫等领域,或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具有探索空间 财新周刊|IPO撤单隐忧 20家随机抽中现场检查的在审企业,16家选择了主动撤回;在审企业是否“带病闯关”,并挑战A股注册制底线? 财新周刊|SPAC魔盒狂欢 2.5万美元撬动千倍杠杆,吸引“各路大神”争当发起人设立SPAC,被呼作“大佬的盲盒来了” 专栏|美元是怎样取代英镑的? 英镑的地位虽然再也比不上美元,但英国外汇市场依旧傲然挺立,日均交易量居全球首位 财新周刊|非法集资行政处置立规 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性工程,还需要充实地方金融监管力量,并充分应用监管科技,提升监管效率和能力 专栏|重估新旧世界 主要发达国家主权债利率过低,以及市场对成长股的极度乐观,将驱动2021年全球金融市场的演化 财新周刊|财险公司牌照贬值 踩雷保证保险、受挫于车险改革、发展前景不明,财险公司的股权逐步有价无市甚至无人问津 专栏|流动性警钟 央行收紧资金面的意图更多在于“警示”,而非真正需要通过短期利率的大幅上升来抑制资产价格泡沫和实体融资增速 财新周刊|散户大战华尔街 散户是真的主角吗?抑或被利用、被收割?推波助澜的网络论坛是否会被追责? 专栏|又到市场疯狂时? 市场已积累相当大的风险,若出现市场预测不到的因素,如经济复苏未达预期、通胀上升或利率转向,美股、A股和港股的调整风险很大 比特币盛宴:这次不一样吗?|编辑荐读 对于比特币是否泡沫化,市场观点出现分化;未来全球主要央行尤其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以及金融监管部门对加密货币投机性和风险的关注,都将影响比特币的走势 财新周刊|战略投资的分拆上市创新 战投参与的锁价定增方案纷纷折戟,使得资金转向上市公司子公司战略投资,退出则选择分拆上市 财新周刊|松绑跨境人民币 近期政策将跨境人民币“落后”于外汇的一些政策“拉平”;如何让市场主体更“喜欢”用人民币,应是人民币国际化下一步的重点 财新周刊|第三方支付监管升级 提高准入门槛,重申支付回归本源,按照功能监管的理念对支付业务重新分类,新增反垄断监管措施——酝酿中的支付机构条例或将全面重塑支付业 财新周刊|山西农信社改革进行时 风险基本被控制、不良清收效果明显,山西省农信社正在回归正轨;推进改革、提质增效是下一步的主要任务 财新周刊|车险改革痛中前行 车险改革已经出现保费规模下降,还会面临行业性承保亏损、中小财险公司经营困难的情形,最终目的是要有机构退出市场 专栏|被建构的“价值”与演化的价值观 没有永远占优的策略;市场的优势策略常常会吸引大量资金学习和复制,加速这一策略的成长和灭亡 专栏|美国下一个9000亿 随着新一届总统拜登就职,预计又一轮财政救助谈判行将展开,新一轮纾困计划推出的时间或在2021年3月中旬 财新周刊|机构“抱团”蓝筹是喜是忧 羊群行为引发市场争议,机构投资者集中资金于蓝筹优质公司,会引领市场走向价值投资,还是加速价格波动? 财新周刊|征信业新规重塑市场 《征信业务管理办法》拟将以“信用评分”等名义对外提供征信功能服务的活动,都纳入管理,并首次明确“信用信息”范围,这对征信机构和数据服务商影响深远 专栏|疫情带不走的两大变化 一方面,加速了中国制造业龙头企业走向全球的进程;另一方面,超常规货币财政双宽松政策叠加美国地产周期的开启,海外资产价格将进入高波动状态 财新周刊|年金投资难题 比提高权益投资上限更为迫切的是,完善年金基金的大类资产配置、理顺治理机制,走出“囿于保值、难以升值”的怪圈 专栏|如何提高居民收入比重 推动提升居民收入政策的同时,政府应考虑如何在向劳动力倾斜时不损害企业竞争力 财新周刊|公募REITs等待规则 试点项目已进入最后审批环节,但复杂的产品结构和专业的治理要求,尚待制度明确 财新周刊|交易所市场化改革起步 即将挂牌的广期所将引入民营股东,能否突破中国交易所强监管现状?能否开启市场化之路? 财新周刊|信用评级如何去泡沫 破解评级虚高、区分度不够等问题,需强化对评级机构的监管和问责;也需要完善制度环境,改善债市分割、隐性行政干预等缺陷 专栏|全面通胀要来了吗? 这不是全面的通货膨胀环境,更不是需求过热主导的全面通胀,而是部分商品供给紧缩或供需节奏错配引发的价值重估 财新周刊|银行代客衍生品交易暂停 从“原油宝”到贵金属交易风波,暴露出商业银行代客开展“类期货”商品衍生品交易的风控疏漏。未来如何管理代客环节?衍生品交易怎样实质性监管? 财新周刊|互联网存款“刹车” 短期的集中下架之后,此类“业务”何去何从?监管规则将如何明确? 财新周刊|信用扩张触顶之后 应对疫情冲击之后,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触顶回落。下一年信用是紧是松?货币政策何去何从? 财新周刊|退市制度改革再引争议 此轮退市制度改革仍被认为形式重于实质,威慑力不够。监管在有效优胜劣汰与不过分损害投资者利益之间艰难寻找平衡 财新周刊|四板市场探索私募份额转让 尽调难、估值难、专业中介服务机构缺乏,私募二级市场转让平台如何满足定制化的交易需求? 财新周刊|互联网保险重新洗牌 划清明确界限,强调持牌经营,以自营网络平台为抓手,非持牌“杂牌军”面临整改 专栏|补齐人民币国际化短板 尚未发展出一个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缺少以本币定值的安全金融资产,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最大短板;需要提高市场的深度、广度和流动性,并让汇率机制更富弹性 专栏|“稳杠杆、紧信用”意味着股债双杀吗? 在私人部门融资需求不强、政府财政扩张力度下降、外需强劲带动名义GDP增速明显回升的情况下,2021年实现稳杠杆的难度并不大,不必通过“紧货币”来实现“紧信用” 财新周刊|外资眼中的2021年中国股市 外资普遍长期看好中国结构性转型,对股市持乐观态度,但对2021年的涨幅有所保留 专栏|2021年中国经济有望强力反弹 主要有三个有利因素:2020年的超低基数;中国比其他国家更成功地控制疫情,居民和企业信心上升;中美关系很可能出现一段较缓和的时间 财新周刊|债券基金痛苦收缩 信用债违约引发债券基金净值大跌、大额赎回,公募基金信用研究体系、风险管理机制现短板,信用下沉博取超额收益难以为继 财新周刊|IPO为何收紧 注册制下,上市条件的放松让企业蜂拥而至,然而严控上市公司质量又让注册速度步步放缓 财新周刊|金融两法迎大修 两法修订颇具历史意义,主要是“查漏补缺”,为现行规章制度和做法提供法律支持;但金融风险处置如何厘清职责等疑问,尚需进一步研究 专栏|世上再无“固定收益” 固定收益产品改名为利率资管产品或信用资管产品更合适。以风险敞口为名,提醒投资者实际并非“固定收益” 财新周刊|大湾区开放从保险起步 除了引进市场主体,还要制度、规则、标准、基础设施对接 专栏|人民币升值的远虑与近忧 升值过头对出口企业影响几何?疫情结束后,主要贸易国会否再生反弹?币值较高时,是增加对重要商品进口的好时机吗?在人民币升值动能未减之时,启动货币政策退出进程是否过早? 财新周刊|大数据交易困局 数据确权与数据定价,已成为数据要素市场改革亟待解决的基础性问题 财新周刊|央行数字货币全球提速 全球央行拥抱数字货币的主要目的不是颠覆性革命,而是尽可能地维持货币职能和金融稳定;央行数字货币的未来前景可期,但还充满不确定性 专栏|债券熊市还有下半场吗? 在经济边际改善动能减弱、房价上涨压力可控时,债券不会立即转入“熊市下半场”;如果地产下行的长周期拐点确立,债市“反弹”有望演变为“反转” 财新周刊|结算制度有限改革 DVP制度改革酝酿14年,仍为渐进模式;新一轮改革将小步推进,改变A股结算模式下始终存在的证券和资金交收未挂钩问题 财新周刊|人民币的新挑战 当前人民币升值主要是基本面驱动,应让市场自发调整;借机继续深化外汇市场改革,探索跨境资金流动管理的新思路 专栏|中美经贸关系的“变”与“不变” 若拜登当选,2021年对中美长期关系将有深远影响;中美若互动顺利,双方有可能找到务实的平衡点;但若不顺利,对立加剧也有可能 财新周刊|后疫情时代的机构配置 告别“喝酒吃药”行情,机构投资者A股配置普遍开始转向低估值顺周期板块,集中持股、抱团取暖趋势明显 专栏|如何建立合理的投资收益预期 如果总以历史收益决定未来的投资,必然陷入追涨杀跌、高位接盘的窘境;经验长期预期收益率,或可让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资产的潜在价值 财新周刊|“惠民保”何以成爆款? 超低价医疗险攻城略地,“惠民保”的下一步将如何发展? 财新周刊|抢购蚂蚁 穿着高科技外衣的蚂蚁集团登陆资本市场;冲高之日,是否会是此轮金融科技概念见顶之时? 财新周刊|四川处置风险银行样本 多渠道化解两家高风险银行300亿元存量不良资产、引入28家新股东,即将开业的四川银行能否轻装上阵? 财新周刊|寿险被迫转型 从负债端到资产端,从代理人制度到产品,寿险行业结构性矛盾倒逼转型加速 专栏|人民币升值与央行重新“扩表” 央行不希望人民币过快升值,要么通过买入美元直接干预汇率,要么加大公开市场操作等政策工具的投放力度,通过压低利率间接调控,最终结果都是央行资产负债表的重新扩张 供应链金融再立规|特稿精选 核心企业缺乏动力和意愿向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分享信用,导致应收账款或预付账款确权不到位,埋下风险隐患,如何调动和约束核心企业是关键 财新周刊|私募监管强力加码 私募基金管理人工商注册地和经营地要求合一、不得设立分支机构募资、控制两家及以上私募要说明合理性等要求,行业争议巨大 专栏|价值投资没戏了吗? 选择不参与最后的一波升浪,转而去寻找另一个被低估的投资机会,并不是一件坏事 财新周刊|开发性金融何处去 从国内外的实践看开发性金融的趋势,如何确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改革方向 财新周刊|安邦后传:大家保险“引战”推倒重来 安邦集团解散、大家保险新生,重组一波三折,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行动需等待明年从头再来 专栏|爆款资管产品是如何产生的 爆款产品赢在深刻地理解了客户的认知锚点和心理需求;环境变化后,需要及时调整产品组合 周刊|新一轮农信社改革启动 如何化解存量风险? 酝酿讨论多年的新一轮农信社改革,即将迎来实质性进展,部分省份或将率先试点;尽可能保持县域法人地位、统筹机制改革和风险化解是关键 金控监管大计落地|特稿精选 最重要的突破是实施市场准入管理,强调资本金约束和并表监管;未来有多少家公司会获得金控牌照,蚂蚁集团等互金金控如何监管,尚待观察 财新周刊|房企降杠杆开始 近期出台的房企融资新规,不仅包括通过“三道红线”限制融资,还将全口径统计房企表内外负债,或将改变房地产行业的运行逻辑、房企的竞争策略和行为 财新周刊|创业板强降温 注册制改革在交易层面和市场干预上,仍带有浓厚的核准制色彩,交易制度急需改革 财新周刊|IPO打新串谋 在扭曲的打新制度作用下,“新股不败”神话持续上演;被寄予厚望、承担市场定价责任的机构投资者无法发挥定价功能,转而追逐中签,造成“闭眼”打新、串通报价、抱团压价,陷入逐利短炒循环 专栏|透视美国货币政策新框架 新框架将此前“对称性的2%的长期通货膨胀目标”,转换为“有弹性的2%的平均通货膨胀目标”,以推升通胀预期,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将更具扩张性 专栏|人民币仍具备“主动”升值潜力 随着中国出口占全球份额再次企稳回升,人民币有望再次恢复强势;美国大选结束后,中美关系可能出现阶段性缓和,人民币将迎来升值的窗口期 财新周刊|民间借贷利率“红线”之辩 将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与LPR挂钩,具有灵活性和进步性;但降低后的司法保护上限,是否符合中国民间借贷市场的实际?是否反而会造成小微企业融资难? 专栏|后新冠时代人民币升与贬 未来一段时间,在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变冷和疫情影响下,服务贸易特别是交通与旅游逆差将收窄,或导致外汇储备重新上升,带来人民币升值压力 财新周刊|保险半年考 受疫情影响,上半年保险行业整体发展速度放缓。各家保险公司拿出了差异化的应对方式,业绩出现分化 财新周刊|机构投资者大调仓 公募基金仓位创新高、外资大进大出、社保基金大幅换仓、险资加仓食品饮料龙头股,机构投资者二季度调仓抢反弹 财新周刊|银行净利润罕见负增长 大幅增提拨备是净利润同比负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银行应对潜在不良反弹压力、未雨绸缪,另一方面缘于监管部门的“指导” 谁来监管“信用付”?|特稿精选 京东白条、蚂蚁花呗等信用付业务的实质是,以第三方支付账户为入口,通过互联网小贷公司开展的类信用卡消费分期,但基本未纳入监管 财新周刊|券商半年业绩亮眼 分化也加剧 一直没能摆脱“靠天吃饭”魔咒的券商,今年依旧“靠天”赚了个“盆满钵满”;全行业集体追求“大而美”,一边大手笔再融资,另一边谈着并购重组 财新周刊|定调基金销售 公募基金销售牌照展业范围正式明确,独立基金销售机构不可销售私募股权基金和非标债权,针对独销机构及其背后第三方财富平台的整顿逐步加码 蚂蚁上市盛宴全披露 股东名流云集|特稿精选 即将登陆A股、H股的蚂蚁集团,在神速走过各种流程之后,正式披露了招股书,股权架构、业务情况、财务数据全面公开 专栏|贵金属投资需要更优的工具 贵金属的长期趋势或未结束,但简单的ETF配置已然不够;在贵金属市场保持上涨趋势或出现转折时,使用较好盈利能力的管理期货策略,效果或许更好 财新周刊|改革中小银行进行时 主要原则是压实各方责任、遵循市场规律、坚持分类施策、防范道德风险;地方政府注资、稳住金融风险之后,强化中小银行股权管理和公司治理,并建立退出机制,是关键 专栏|2.5万亿美元博弈 美国新一轮财政纾困谈判陷入僵局,而总统不惜签署行政令强行推动。这个2.5万亿美元的博弈结局,不仅影响美国,也波及全球 财新周刊:二度站上2000美元关口 黄金狂想曲继续 高处不胜寒,还能牛多久 财新周刊:3800亿铁路发展基金提前清算?金融机构提异议 没留“后路”的铁发基金在利率进入下行通道后,财务成本成为包袱,欲提前九年清算,却遭投资者拒绝 专栏|中国“通胀预期”的最大阻碍 居民部门的需求乏力,将成为通胀预期兑现的最大阻碍 “赎旧买新”制造虚假繁荣 公募基金陷“死循环”|编辑荐读 一边是不断创新高的公募基金募集规模,另一边是市场增量资金并未大幅增加,背后的秘密在于中国市场特有的“赎旧买新”,不但制造虚假繁荣,更让基金公司陷入追求短期规模、投资行为散户化的“死循环” 定增规则“变色龙” 行情向好,定增套利又被市场诟病,监管也在压力下收紧锁价定增标准 再保险业务“清理门户” 禁止直保公司分支机构开展再保险分入业务,强调再保险业务专业化运营并确定多层次指标 专栏|2020年与1998年 1998年中国推动了影响20年发展的重要改革,转危为机;2020年的这次危机过后,中国将会走向何处? 专栏|理财资管端转型难点何在 理财产品的设计与管理面临两个挑战,一是需要提供动态解决方案的综合能力,二是需要多策略协作整合能力 香港虚拟银行疫市徐行 发牌一年多,仅两家开业,改变业态的同时,也要考虑如何在竞争中存活 私募基金央地分治试验 一定规模以下的PE/VC将交由地方证监局指导的私募基金行业协会登记备案,分而治之的方案能否有效治理私募乱象? 银行如何做实资产风险分类 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监管再提做实资产风险分类;迟迟未发布的分类新规则或有所放松,但细化资产分类、强化风险控制的大方向不变 专栏|现金囤积与经济复苏路径 当今全球普遍存在现金囤积现象,反映了强烈的预防性需求;其可能产生的经济后果,将视疫情受控程度呈现极不均衡的区域分布 A股资金来自哪里? 脉络清晰的新增入市资金规模与巨额成交量难以匹配 对话卢文道:科创板注册制实践改变了什么 推出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是为了支持科创型企业上市融资,更是为了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积累可复制推广的改革经验,开创全新的资本市场生态。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一线监管者对于搞什么样的注册制,有了更清晰的答案 回望科创板一周年:注册制改变了什么 正式运作一周年的科创板体现了良好的包容度,行政部门也未干预市场定价。但能否培育出一批好公司,还需要时间检验 专栏|非典型“紧货币” 居民融资增速没有回升迹象、地产销售远不到“过热”标准,均不支持货币政策的趋势性紧缩 如何处置风险信托公司 问题信托公司和大量中小金融机构之间巨量的资金往来和违规兜底函,使得相关风险处置变得棘手且道德风险巨大 A股可疑牛 牛市根基是否筑牢,市场各方尚存分歧;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或将面临一个无法用传统价值投资和基本面分析来理解的市场 QFII监管转向,将带来哪些投资机会? 对于QFII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监管,正在走出从严监管、严防风险的惯性思维,从资金进出到结算规则,都在不断调整制度以适应境外机构的不同需求 专栏|中国公共服务业如何在疫情后崛起 在公平的背景下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并兼顾不同地方居民的不同需要,将是中国的下一个重要议题 4.025%保单下架 年金险进入3.5%时代 为防范利差损风险,早在2019年初监管部门就逐步收紧相关产品的发行和销售。目前市面上已难看到预定利率为4.025%的终身年金险,仅存的少数限定在10年、20年的定期非终身产品 互联网小巨头的金融战事 后来者能否复制阿里和腾讯的路径?在经济下行、不良攀升的后疫情时代,随着监管趋严、个人信息保护升级,各家小巨头的金融之路向何处去? 专栏|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理财 辅助投资者对投资机会的理解和意义建构,是净值型财富管理中最重要的任务,也是未来投顾的主要作用 大行做普惠金融如何升级 一方面是完成监管部门的存量、增量考核目标;一方面需要真正在普惠金融领域做深、做细、做精 商业银行将获券商牌照 阔别五年,证监会重提向商业银行放开券商牌照计划,希望打造“航母级”券商,以应对金融开放 万亿信用卡套现江湖风云|特稿精选 发卡行取消部分支付机构信用卡交易积分,央行强化支付终端管理,中小支付机构如何应对?合理的套现融资需求如何阳光化? 蔡国华百亿大案过堂 恒丰坏账如何追责? 从2016年问题被曝光、纠正,到2017年11月蔡国华被查落马,再到2019年12月,国家为救助恒丰银行付出了千亿代价,到底谁该为此负责?如何负责? 专栏|抗疫特别国债怎样发? 发行策略应包括如下要素:选择有利窗口,避开敏感时点,并尽量错峰排期;在发行时,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创造宽松环境;必要时降息,视降准为最后一道屏障 专栏|疫情与增长:插曲还是序幕? 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事实是:即使没有疫情发生,中美也很可能都正处于去杠杆的拐点上,疫情只是催化剂,加速了这一进程 港股大机遇 中概股回归,在A股各种制度性障碍中,给暮气沉沉的港股带来了历史性的机会 问港元强弱 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没有必要对联系汇率制度进行任何评估” 新三板热启动 如何沙里淘金 估值折价的精选层公司质量如何?公开发行改革即将落地,各类资金寻找哪些投资机会? 2000亿元注资中小银行 如何保证市场化、法治化操作,以防范道德风险,既要救助“坏银行”,又要杠杆“好银行”,关键是激励中小银行改革和完善公司治理 专栏|去全球化与中国工业发展 需防止这次疫情加速以“去中国化”为特征的“去全球化”,并引发中国自身的“去工业化” 资本市场期待真正开放 新的开放理念需要从上至下调整思路,走出父爱主义,只有将隐形门槛公开化、公平化,才能真正促进竞争,提升能力 央行创新“直达”工具 两个新工具更具“直达性”,强调对商业银行的激励和约束,是特别时期的特别监管政策安排,也有望创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方式 专栏|极化世界,极端定价 从要素市场、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群体和阶层间以及国际关系中,都看到了极化趋势,各国政策被短期压力驱使,正在加剧长期失衡 中概股危机来临 对美国监管要求提供会计底稿的要求,应从法律依据与互惠合作出发,智慧化解中概股被集体摘牌的风险 类保险网络互助,管还是不管?|特稿精选 1.5亿人参与,非持牌保险机构运作,金融、经营、信息等风险隐现,这一中国独有的商业模式该如何监管? 个人征信再破局 牌照发放或将再度开闸。中国个人征信市场再次站到十字路口,未来能否真正走向专业化、市场化? 专栏|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替代方案 历史上的诸多案例表明,即使是临时性的危机举措,有时也会带来长期后果;在走向赤字货币化之前,除了现有的政策空间,还有诸多替代方案可供选择 ESG投资虚实 疫情推了ESG进程一把,相关投资是未来的大势所趋,还是会变成又一个被过度吹捧的概念泡沫? 再融资提速冲万亿 如何影响市场 随着监管持续优化审核标准,精简发行手续,优化定价和锁定期,聚焦关键发行条件,再融资市场迎来新机会 专栏|从“求稳”到“求变” 债市对流动性宽松这一相对确定的主题已挖掘得比较充分,估值洼地越来越少;短期内,A股估值处于相对低位又受益于疫情后经济反弹的行业,有望迎来估值修复的机会 “原油宝”教训 根据金融委的要求,监管已经启动了对原油宝的现场专项调查。中国银行业究竟能从此案中汲取哪些教训? 公募REITs的中国题 从债性到股性、从私募到公募,中国版REITs拟双重突破一步到位;公募基金管理人左手卖方右手买方,如何解决利益冲突? 信托业向何处去? 多数信托公司需对存量资金信托业务作出整改,压缩非标业务,拓展服务信托等,信托业分化或进一步加剧 专栏|防疫与保增长不矛盾 疫情冲击下,政府支出应以实际需求为要,主要以保就业为目标,不必拘泥于3%的财政赤字率红线 自贸区探路“离岸转手买卖” 这种香港和新加坡等自由港十分成熟的贸易模式,在上海自贸区迎头撞上外汇监管难题 机构投资者调整打法 持仓浮出水面 公募加仓、外资撤离,面对疫情下的A股市场,机构投资者纷纷调整策略危中寻机 二维码支付互通博弈 目前技术验证中,网联和银联采取了不同的技术路径;一年后,将评估考量市场公平、信息透明传送等因素,确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业务规范 专栏|风险平配与时间之友 不知道经济前景和政策效果如何,可以通过平衡配置权益、债券、贵金属三类风险敞口,应对经济逐步复苏、经济陷入滞胀、经济持续下跌伴随通缩的三种可能情景 券商差异化转型难题 内外竞争的加剧,促使“靠天吃饭”的券商加速转型,但如何离开业务同质化和依赖行情的老路? 注册制启动存量市场 在存量市场进行注册制改革,创业板改革中的亮点、难点并存 专栏|拯救小企业 美国的小企业救助计划设计精细、力度大、速度快,但也远非完美,其经验和教训均值得汲取 理财“资产荒”困局 增权益、投另类、挪海外、拉久期是增厚资产端收益的策略;但关键还是要逐步下调产品收益率,推进负债端降成本 易安财险“风暴眼”|特稿精选 信保业务赔付风险暴露,股东与管理层矛盾激化,公司治理无序,获互联网保险四张牌照之一的易安财险如何翻身 专栏|关注两个超预期的变化 本次财政和货币双扩张,相当于主要发达国家都进入了债务货币化实验和实施现代货币理论实验的阶段 低利率来临之后 市场关注的是,低利率环境会持续多久?对企业、金融机构等微观主体行为有何影响?可能带来哪些新风险? 车险改革再启动 六年来第四次改革,“商车费改”是否能彻底攻坚;监管希望步步细化各项规章,控制价格战,稳定市场,但险企自主定价空间不断缩小,市场化改革受制 PE/VC危中寻机 疫情之下避险情绪加重,投资更偏谨慎,募资端和投资端向头部机构聚拢的趋势更为明显 如何坐实金融国资出资人 各级财政部门集中统一履行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如何把握市场化的改革方向,确保不走回头路? 处置“烂苹果” 金融机构的风险根源,多在公司治理上——大股东占款、内部人控制,甚至形成“内部人+腐败官员+不良企业”的“黑三角”,应及时识别、及早预案 专栏|风险管理策略需要系统观 “聪明钱”造成了愚蠢的市场行为,这样的系统状态非常脆弱,直到遭遇当头棒喝 基金投资顾问业务扩盘隐忧 如果不改变过往销售产品的卖方思路,投顾业务必将沦为新的产品销售渠道 上市银行遭疫情大考 虽然安全垫较厚,但资产质量下滑、净利润承压已成定局;疫情之下,上市银行如何接招? 金融业的“守夜人” 银保监会2018年“三定”之后的最大一轮人事调整,涉及强制轮岗交流等机制性建设,以继续贯彻治理乱象为目的的严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专栏|金融危机是否会重演? 一旦流动性危机转化为清偿危机,便很容易发生传染,导致恐慌与挤兑,爆发金融危机 标准化重构票据市场 标准化票据将提升票据的融资功能;但其未来发展前景,还取决于创设效率和交易成本、能否被认定为“标”以及收益率对投资人的吸引力等 金融危机来了吗?|特稿精选 美股两周四次熔断,指数跌去30%,股债双杀,流动性枯竭,波及全球金融市场 银行负债成本怎么降 降低存款基准利率需权衡利弊和实际效果;可通过自律机制规范存款市场,抑制高息揽储;部分监管指标是否可调整值得讨论 再融资“大撒把”之后 监管时松时紧的政策调整难以让市场发挥约束作用,需要从信息披露、融资渠道、市场监督、司法介入等方面全面配合 专栏|A股真是“避风港”吗? A股表现出的“淡定”恐怕只是在巨大的不确定性面前的迷茫和呆滞 “熊”真的来了吗? 波动性前所未有,投资者恐慌抛售,资金无处安放 艰难的三支柱 随着各类金融机构加入,以个人为主导的第三支柱养老市场,将形成混业竞争的格局 求解养老金危机|特稿精选 第一支柱缺口增加,第二支柱覆盖有限,第三支柱艰难起步,中国养老金体系如何走出制度性困境? 专栏|灰犀牛狂奔,我们怎么办? 我们只需要以全局的视角,用主要矛盾驱动系统演化,在安全边际高的位置上,完全可以前瞻性地应对动荡的时局 资管业因何巨变 邓普顿并购美盛的这类资管业合并案层出不穷,大背景是被动投资蚕食市场,量化投资方兴未艾,主动基金疲于招架大规模资金外流 分拆上市利弊解 A股放行分拆上市,如何防范母公司“空壳化”、关联交易和内幕交易 央行贸金平台或将提速 这一平台打破信息孤岛、破解跨境贸易融资痛点,在推动政府公共治理层面足以立下标杆;但囿于机制束缚和资金实力,在技术突破和商业推广等领域面临挑战 债转股落地难何解 资金难募集、预期收益不高、股权投资退出不畅等因素,导致债转股落地率不足20%,近期七部委出台的新政策能否打破瓶颈? 专栏|货币政策非常时期 在各项举措多管齐下的同时,也要考虑疫情过后如何收场;2003年“非典”结束后,经济、市场曾出现大起大落,教训值得汲取 疫情笼罩消费金融 共债风险、催收矛盾、网贷行业整治出清等,与疫情冲击叠加,考验着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的韧性;各类金融机构如何应对?线上化转型能否破局? A股再度走高 非典型牛市向何处去 本轮行情更多由资金面主导,央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成为推动市场上涨的重要动力;无论节奏还是结构,都显示并非基本面驱动 专栏|前线不悲观 后方需警惕 对比当前居民、企业、政府和国外四大部门与2003年的差异,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可能持续时间较长,恢复力度也会偏弱 “防控债”有绿色通道 怎么防止浑水摸鱼 发行端政策红利下,市场也担心浑水摸鱼的情况 3000亿“救命钱”怎么用? 3000亿元央行专项再贷款,如何投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急需资金的企业,如何防范利益博弈和道德风险,阳光化运作最关键 专栏|经济增长快慢,对股市重要吗? 过去十年,中国股市越来越向微观指导方向靠拢,宏观经济增长的适度放慢或加速,对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小 金融机构远程办公大考 交易要做,资金要结算,金融机构IT系统直面空前挑战,“战时状态”的金融机构如何做好合规风控管理? 专栏|投资者如何应对难测的重大冲击 事前应对的方法主要是关注市场脆弱性;事后应等市场拥挤度下降至较低水平,市场情绪基本出清 保险业顶上 在政府保底的背景下,意外险、疾病险纷纷扩展保险责任,监管明令不得开发专属产品,全行业赔付压力不大 金融战“疫”进行时 疫情对金融市场的短期冲击已基本释放,下一步信贷倾斜政策如何落实是关键,银行业亦需防范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 专栏|金融开放的逻辑 在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文本中,“金融服务”占据了整整一章的篇幅,说明在双方的谈判中,金融开放或许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贷款定价“换锚” 短期内,伴随着LPR下行,贷款利率大概率将下行;长期看,更频繁波动的贷款定价基准,无疑将给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带来挑战 专栏|流动性对A股风险偏好的影响 A股上半年依然是结构性行情为主,机会更多体现在盈利趋势性回升的行业,或预期差带来的估值修复行业 公募基金备战新三板 呼吁多年的公募基金入市终于放行,新三板流动性问题能否迎刃而解?专户上损失惨重的公募基金,如何重拾信心? 如何防止掠夺性放贷? 安信永发起并管理的斯玛特(Smart)客户保护行动,从产品设计和提供、监测到投诉的全流程,提出规范和认证要求,并推动机构把原则转化为行动 中和农信:中国的“穷人银行” 面向贫困地区农户贷款,不靠补贴、不靠低息、不靠政府担保、不靠抵押,中和农信如何实现商业可持续并引入资本? 专栏|赢率与赔率 只要把时空坐标系转换为风险收益坐标系,预测就完全可以指导行动 按行业推进国企混改 国企混改模式稍作这样的调整,就是提高国企混改社会获得感、深度优化市场环境、迅速改善民营企业家预期的有效渠道 “PE+上市公司”虚火再旺|特稿精选 这一中国独创的并购基金模式,背后是独特的发行审核体制和紊乱的估值体系;模式饱受争议,为何仍流行? 专栏|“去杠杆”任重道远 “去杠杆”将是长期任务,2020年不是终点;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存量问题可以适当变通,但宏观杠杆率一定要稳住 新《证券法》的突破与遗憾 被认为“亮点频现”的新《证券法》也留有诸多遗憾,新的审视已经开始 专栏|后WTO时代? 面对不断升级的贸易战,曾经似乎只能作壁上观的WTO,如今自身也陷入生存危机。WTO会有怎样的结局?我们是否正步入后WTO时代? 戳穿“伪私募”面具 私募基金39条新规出台,“募投管退”全方位收紧,跨部门监管细节问题仍待解决 资管新规又生变数 原定的过渡期仅剩一年,存量资产处置不力,叠加产品整改进度远未达预期,政策制定者该如何在微调中保持初衷 专栏|中国经济阶段性回暖开启 这轮回暖只是“阶段性的”,2020年中国经济走势更有可能是前高后低,房地产新开工项目见顶回落对经济的拖累,在下半年才会开始显现 潘功胜:中国经济金融发展和中日货币合作前景 双边本币结算有良好基础,也有利于中日两国的贸易投资便利化 《证券法》如箭在弦 最新修订的《证券法》将扩大证券定义,引入资管产品,并确定注册制改革目标 年关将近 上市公司对赌失败后的出表套路 并购标的业绩对赌失败后,上市公司开始琢磨资产出售和出表的招数,看上去“皆大欢喜”的局面却在挑战监管边界 专栏|多策略合作的统一框架:系统化投资 任何投资策略都可以被还原为未来收益性和不确定性,不同的是时间尺度和视角 私募基金备案谋变 当前备案的痛点是差异化监管不足、服务不到位、效率不高,如何在便利会员与防范风险中寻求平衡 何谓“硬科技” 交易所与市场同面定性难题 支持和鼓励“硬科技”企业科创板上市,交易所与市场面对同样的定性难题 高收益债市场起步 市场规模尚小,多数高收益债券投资者是在单个项目机会中“赌”兑付,但很难形成高效稳健的投资策略;二级市场有套利空间,但对企业的帮助和影响有限 从一年涨38倍到一天跌去98% 雅高控股股价过山车背后 雅高从一家超小盘股摇身一变成为国际指数的成分股,香港资本市场的新玩法是怎样的 专栏|真需要翻一番吗? 重要的结构性问题当尽早着手,以确保长期增长潜力可以最大程度实现;如果为短期达标燃起虚火,可能得不偿失 专栏|激辩“现代货币理论”:正统与非正统的较量 政策制定者应使用现代货币理论框架去实施更加激进的赤字政策吗?中央银行有可能被置于从属地位吗?这将在很长时间里成为争论的焦点 衍生品市场加速扩容 在快速开放市场、吸引外资流入的同时,能否提供丰富的对冲工具是当前A股市场面临的挑战 专栏|下调逆回购利率开启降息周期? 央行更在意的是政策利率对贷款利率的牵引;未来一段时间内主动引导货币市场利率中枢下行的可能性不大 上市公司治理动真格 公司治理属于上市公司的合规成本,监管如何在推进中把握好力度和节奏? 货币政策牵马河边 “牵马河边易,强马饮水难”,逆周期调节引导银行加大信贷投放、降低融资成本,问题是实体经济有效需求如何?现实贷款风险加大如何弥补? 专栏|回归长期 需要从“固定收益+”这个特殊的风险配置方法,走向更为全面的风险配置方案,动态地评估和前瞻性地配置组合风险,且需要让投资者理解这一策略 再融资重开闸 强调支持战略投资者 新政确立了“充分市场博弈”的政策组合,强调支持战略投资者 生猪复养背后的金融难题 政府和保险公司共同分担风险的模式有待完善,生猪保险产品亟待创新,补贴及贷款优惠等金融支持政策尚难惠及中小养猪场及散户 专栏|凶猛猪价掣肘货币政策? 不论是在资产价格暴涨而消费价格稳定的过往,还是消费价格陡增而整体经济偏弱、不确定性较高的当下,不应让CPI这个单一因素束缚货币政策的作为 分析师榜单公信力之战 资本市场的加速开放,令中国与国际金融市场联系不断紧密,评选过程公正、结果可信的卖方分析师榜单存在的意义重大 健康险增长背后 短期数据的快速增长与市场的高度关注并不代表产品的成功,合理有效地均衡各方利益与诉求才是产品发展的关键 金融纾困民企一年检视 曾被纾困过的企业,有些借力纾困成功上岸,有的还在负重跋涉。纾困政策不能忽视市场规律,金融机构不可偏离审慎原则 专栏|德拉吉拯救了欧元 任欧央行行长八年,他使用一切可能手段,将欧洲经济拉出了危机泥潭;如果没有他,欧元区或许早已不复存在 全权委托进入公募领域 首批试点五家公募基金,投资顾问如何从买方利益出发,摆脱同一老板的基金管理公司追求规模、流量的卖方诉求? 基金公司治理革命 冲了20年规模的中国公募基金行业能否在新一轮改革中洗心革面,以持有人利益为先,主动提升管理能力,真正回归资产管理本源? 详解金融科技顶层设计 央行金融科技规划涉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底层技术,也指出监管沙盒、数据治理、金融标准化等机制设计方向;金融科技能否走上守正创新、安全可控之路? 专栏|美联储重启扩表能否带动风险资产上涨? 流动性增加只是必要条件,哪一类风险资产更受益,仍取决于其基本面趋势和估值水平 新三板大变革 提炼精选层、引入连续竞价交易、对标沪深交易所匹配基础制度、建立直接转板机制,新三板需要在不同交易所的动态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10万亿结构性存款再规范 真假结构性存款都面临更高的监管合规成本,对中小银行影响更大;预计银行负债将回归大额存单和一般性存款,有利于压降负债端资金成本 专栏|财富管理驱动资产管理的时代来了 连接客户和产品的投顾服务,将是产业链竞争的焦点;投顾的重点是帮客户构建和维护产品投资组合 美国证券业步入“零佣金”时代 中国还有多远? 美国市场零佣金的铺开提升了中国券商向财富管理转型的意愿,但经纪收入占比居高不下、缺乏在财富管理领域的创收能力又让中国券商底气不足 注册制推向创业板 正快马加鞭推进的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年底前或可成行,需参与各方冷静面对 “非标”认定从严 再促银行理财转型 认定从严,此前属性模糊的“非非标”都被归为“非标”,存量“非标”转“标”路径变窄,ABS等标准化资产吸引力上升 专栏|中国经济与市场回顾与展望 未来几个月,政府可能会出台另一拨基建刺激政策,将给固定资产投资和企业盈利都带来积极的变化 交易所进化有几条路? 港交所收购伦交所失败,折射出全球主要交易所各自寻找进化的方向 逃离新三板 保险中介陷转型难局 超七成的保险中介上半年净利同比下降甚至净亏损,从车险转向寿险销售的道路并不平坦 万亿创投基金A股劫 创投基金虽有减持便利和税收优惠政策,但落实起来困难重重 揭秘上交所科技监管 交易所“黑科技”专业应对违规行为——利用关联账户操纵股价、“黑嘴”拉抬股价,违规程序化交易、分仓交易衍生品等招数成为重点监管对象 银行理财估值难待解 银行理财兴起于资金池模式,此前估值方法粗放甚至不估值。现在的估值指引也存在一定争议和执行难度,但从行业长期健康发展来看,统一标准迫在眉睫 华瀚健康资产大转移 在香港大手笔融资的同时,管理层分批掏空香港上市公司资产,低价出售给内地关联方,暗中控制A股标的董事会,预谋变相借壳上市 专栏|美国式“钱荒” 市场本已充分预期到会降息,但宣布前令人意外地出现资金紧张、利率暴涨的局面,表明美联储一度失去了对短期利率的有效控制 中国的“降息”抉择 当前从中期借贷便利到实际贷款利率的传导机制尚待理顺,坚持以改革的方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降息”或不急于一时 香港绿色金融样本 香港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之一。不过,市场对参与绿色金融仍处观望,需要更清晰的监管框架和更深入的投资者教育 专栏|A股为何对贸易战“脱敏”? 最重要的变化是人民币汇率的“置之死地而后生” 专栏|净值化理财的痛点与方案 在净值化时代,“理解”是取代“授信”成为投资者心理依托的关键 八成养老目标基金规模不足5亿元 如何走出困境 推出一年,市场反应平平,长线产品难以吸引以短线风格为主的投资群体,基金经理对考核激励机制不满,养老目标基金该如何走出困境? 剖析4万亿引导基金 伴随LP断供和GP缩募,政府引导基金也面临募资难和退出难的困境 5万亿股票质押风险未消 局部压力仍大 质押“火药桶”在各类纾困基金及弹性监管的配合下,伴随A股的回升,整体规模略有下降,风险也略微缓和,不过仍旧是一枚“定时炸弹” 信用扩张两难 政策导向是全口径收紧涉房地产贷款,加大对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的贷款;银行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宏观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 专栏|LPR改革的多重使命和挑战 如何应对定价体系调整带来的资产负债波动、如何平衡好资金效率和金融稳定,对货币当局和整个银行体系而言都将是一个巨大考验 信用卡踩刹车 信用卡业务告别高增长,是部分银行主动调整和监管收紧共同作用的结果;进入下半场,如何经营好存量客户,解决“共债”风险,是各家银行正在思考的问题 重大违法退市制度执行之辩 一方面上市公司有重大违法行为需要严惩,另一方面法制不健全、具体操作分歧巨大,加之投资者、地方政府纷纷反对,执行退市成为三公原则与法制、投资者的多方博弈 专栏|当中央银行遭遇贸易战 制定贸易政策与美联储无关,但贸易政策若影响到就业和通胀前景,便可能改变货币政策取向 货币基金艰难转型 从变相保底向浮动净值转型,降低流动性风险,代价是收益率下滑、净值波动,还要面对银行理财分流,新型货币基金对个人投资者吸引力有限 钾肥之王重整之困 400多亿的循环经济一体化投资为何拖垮了钾肥之王?公司主业现金流健康,尚未资不抵债,为何提起债务重整? 建行代销基金案冲击波 该案“一夜爆红”之后,金融机构、投资者和监管部门如何从中有所反省? 专栏|Shibor与回购利率倒挂的启示 暗示银行的资金需求正在逐渐放缓;由于银行没有足够的优质资产可以选择,只能降低负债扩张速度 PE大趋势与人民币私募2.0 参照成熟市场的发展路径,未来人民币私募投资市场势必会出现一些平台型的综合性另类资产管理机构 银行卖保险潜规则多多 阳光化为什么这么难? 部分保险公司为抢占银行销售渠道不惜踩上红线。未来如何阳光化? 资管新规再博弈 瞄准影子银行治理的资管新规,自起草到出台再到现在已经三年多,经历了什么样的博弈?该取消过渡期吗? 贷款利率并轨开始了 作为贷款定价新基准的LPR挂钩MLF,只是利率并轨的第一步;后续还需推进同业负债占比、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等配套改革,考验银行的定价能力和资产负债管理能力 专栏|“认知”是净值化财富管理的钥匙 面对净值化产品,财富管理的关键在于帮助客户认知投资过程,而不是替客户选择 独立上市还是合并上市,陆金所何去何从? 从P2P到金交所,直至转型到财富管理平台、消费金融,战略方向一变再变,陆金所IPO一再难产后将怎么办? 专栏|已到风险兑现时? 在资产质量、授信集中度和对同业融资依赖等几个方面,中国的小型银行包含巨大的尾部风险 尤努斯的中国期待|特稿精选 资金、牌照,是格莱珉中国对尤努斯此行的期待;合影、签名、发朋友圈,是不少想要见到尤努斯的人的期待;但尤努斯的期待,是什么? 潘功胜:如何看待债市的风险与开放 “解决问题要从长远着手,标本兼治,注意区分长期政策和短期对策,把握好度,谨防引起多方叠加共振,导致单点风险外溢为系统性风险” 分拆上市“实验题” 多家A股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备战科创板,同业竞争、关联交易难以监管,天然隐藏着不易发现的利益输送 “德隆系”东山再起之败局 高明的财技,难取代真正的产业并购,一时精巧的资本运作或许能带来短暂的狂欢,但没有基本面支撑,最终落入危局 专栏|美国也有债务风险吗? 企业债务增速过快且集中在少数风险最高的企业,而股票、房地产和公司债务估值均处历史高位;一旦经济下滑、信用利差扩大、贷款标准提高,风险便可能爆发 内地客踩雷投连险 香港买保险未必保险 内地客赴港投保,保险公司、保险经纪、保险顾问、投保人各自扮演什么角色?出了大风险,究竟谁之过? 门开得大了 为什么外资仍进退两难 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政策频出,外资机构兴奋不已的同时,亦有不少进场隐忧 徐小庆专栏|地产周期下行将切换股票投资风格 股票投资风格切换背后的宏观驱动力,是地产周期的冷热交替;一旦地产再次进入全面下行周期,价值股无论从盈利还是从估值角度,都难以继续占据上风 不爱赌博不冒险 澳门“新赌王”吕志和的发家史 这位90岁的香港企业家错过了香港地产业的黄金发展时期但并不后悔,却选择成为取代何鸿燊的澳门新赌王,为什么? Libra的货币金融风险与监管方案 美国是否会禁止Libra?Libra对法定货币、货币政策的冲击和影响究竟是什么?央行和监管当局应该如何监管Libra? 房企境外发债为何收紧 此番房企融资全方位收紧,或将导致个别资金链紧张的小型房企承压;不过,海外债市投资者对于中国房企海外债的兑付并不特别担心 贷款利率要并轨了 怎么推进何时推进 “存贷款利率要分开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近日对财新记者谈到此次利率并轨改革的主要思路:存款基准利率仍将保留相当长的时间,以免出现存款大战;贷款利率定价机制要进一步改革,贷款基准利率淡出,由市场化报价利率来取代贷款基准利率,同时参考中期借贷便利(MLF)等一系列市场化利率 史玉柱305亿元收购案骑虎难下 一桩看似普通的并购交易为何会一波三折?在搁置一年半后,何以突然重启审查程序?并购重组委工作会议召开前一天,上市公司又为何主动撤回? 康得新造假大案无解局 造假多年,环环失控,但最终仅是无关痛痒的行政、刑事处罚,债权人、投资者追索无门 石磊专栏|不同寻常的调控政策组合 货币政策回归中性,而财政政策保持积极;未来国内的政策导向会对企业部门整体有利,并加剧企业部门内部的分化,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陈昌华专栏|休战后的经济展望 若贸易战无法速战速决,我们恐怕要有在今后一段时间容忍较低增长的心理准备 银行理财子公司火速进场 理财子公司初出茅庐,存量产品处置转型艰难,过渡期内双线并行如何统筹协调,银行理财业务正处于去旧推新、不破不立的关键期 科创板开盘在即 市场化定价迎大考 A股再次尝试市场化定价,不仅考验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专业水准,更考验监管层的定力 房地产融资再调控 此轮地产融资收紧,并非仅针对少数信托公司的违规“输血”,而是全面落实中央“房住不炒”的宏观调控要求,房地产贷款和发债融资均悄然紧缩 专栏|我所熟悉的费尔德斯坦 视经济学为致力于公共政策的一种召唤;让供给经济学家喻户晓;凝聚并影响了几代学者和政治精英 Libra须纳入央行监管框架 Libra创造的是跨境自由流动的可兑换数字货币。这类稳定币的出现和发展,无论是从对货币政策的执行,还是宏观审慎管理的角度,都离不开央行的支持和监管,以及各国央行及国际组织的监管合作 保险牌照贬值 融资平台战术破产与险企收益率不断下滑,加之监管持续收紧,让一心想进入这一行业的资金犹豫了 券商整合潮起 中国证券行业迎来新一轮兼并整合潮,头部证券公司强者恒强的竞争格局正在形成 专栏|信用扩张持续性受阻 近期发生变化的两个因素是: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加码,中小金融机构支持信用扩张的意愿或能力下降 小微贷款半年考 五大行在政策要求和激励之下,小微贷款陡增;中小银行被动跟进,贷款定价走低,但是低定价能否覆盖成本与风险? 并购重组再松绑 证监会第四次修订并购重组规则,创业板首度允许借壳、重组上市配套融资恢复,这是否会带来壳股再狂欢?如何预防“高估值、高商誉、高业绩承诺”后遗症? 专栏|打破刚兑 资管变局 终端客户将承担投资风险;资产配置服务将成为整个资管产业链的流量入口,基于风险配置的投顾服务将成为提高客户转化率的重要抓手 科创板开板 科创板成功的关键不在于千方百计保证挂牌企业没有造假、业绩稳定,而在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做到优胜劣汰,投资者风险自担 监管呵护流动性 应对非银阵痛 从长远看,接管包商行后,市场监管强化,严肃市场纪律,打破金融机构和同业业务的刚性兑付后,过去一些激进甚至疯狂的经营模式逐步暴露,市场因此发生了一系列调整和变化 投顾牌照待破局 能改变证券业收费模式吗 第三方销售机构将获准试点,收费模式从交易佣金模式转向按资产管理规模收费 银联云闪付能杀出重围吗? 加大获客力度、提升用户黏性,是银联在移动支付市场扳回一城的主要着力点;在快速转型中,银联如何处理与银行的微妙关系、避免与银行争利、获得银行的合力支持,也是关键 专栏|中国仍需要世界 如果中国真的被迫要从全球产业链中脱钩,中国经济和企业的转圜余地则很小,因此中国仍需尽最大努力留在全球产业链中;在科技上达到自力更生需时仍久,中国要赢得这些时间 专栏|重估货币政策框架 面对政治上的极限施压,及曾被视为异端的现代货币理论影响力的日渐增大,中央银行亟须早日摆脱困局,否则将有进一步丧失独立性的风险 做好香港金融市场的“促进者”和“监管者” 不能管得太严,否则市场将失去活力;又不能管得太松,否则将埋下危机的伏线,令发展没法持续 周小川对话特里谢:拆解全球贸易和货币体系前路 欧洲与中国有共同的目标,即维护开放的贸易体系和多边秩序;在全球层面无法达成一致共识、多边体系无法为继的情况下,一个替代方案是尽力拓展区域化的诸边体系 新三板谋变 优化存量挂牌公司和交易机制、改革增量渠道引入更多资金,新三板流动性顽疾能否化解? 专栏|应对贸易战人民币是否需要“破7”? 如果形势所迫,政府对人民币贬值的容忍度可以大幅提高,但并不表示会轻易让人民币“破7”;只有在失业率显著上升时,人民币才有持续贬值的基础 PE/VC调整舞步 二级市场回暖后加速减持,积极寻求与上市公司合作,寄望从科创板退出 央行银保监联合接管包商银行全纪录 首次有限打破同业刚兑 对于中国20年来第一家被监管接管的商业银行,市场关注的是,有限打破同业刚兑之后,会带来什么样的深远影响? 巨额存款何以“不翼而飞” 存款造假的整个链条牵涉到上市公司、大股东、会计师事务所、银行、券商等各个环节 “两康”造假 大股东占款再现 巨额资金以复杂隐秘的手段流入大股东口袋,随之而来的巨大风险留给了上市公司与投资者。这次的主角换成了民营企业 中国版集体诉讼探索中 如何为投资者撑腰? 造假几十亿元、罚款仅60万元的困局如何破?“示范判决+调解”能否成为中国改良版的集体诉讼? 专栏|观察拥挤度 对于投资者而言,应对远远比预测更重要 专栏|管窥中国“独角兽” 由于过去几年研发投入的增长,将会看到更多立足“硬科技”优势而不是商业模式创新的“独角兽”企业 外资争夺A股影响力 A股国际化进程加速,外资持有A股市值直逼公募基金,谁将主导话语权? 康美药业300亿“失踪”之谜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几百亿元银行存款说没就没,除了会计差错、大股东占款,还有什么见不得光的隐情? 专栏|美联储为何下调准备金利率 准备金利率由此前的2.4%降至2.35%,虽只有5个基点的下调,但其传递的信号不容忽视 财务公司风险引爆点 本应主要作为支付结算工具的票据,被部分财务公司用来过度融资加杠杆,导致规模和风险失控。监管应如何补位? 专栏|又见政策“观察期” 如果货币政策不进一步放松,财政托底政策又逐步退出,经济复苏是否会就此中断?从前两次政策“观察期”来看,不必过于杞人忧天 ETF异化 非投资工具属性渐强 本应作为基础投资品种的ETF,在A股市场被赋予越来越多的非投资工具属性 骗保“黄牛”寄生司法鉴定 “黄牛”打通人身伤害司法鉴定环节骗保,危害经年,在上海尤甚,暴露司法鉴定行业痼疾。抓捕“黄牛”与整顿行业正同步进行 专栏|系统性风险是一种收益来源 当系统性风险敞口对环境具有更好的适应度,以及更高的风险溢价时,这个“贝塔”是具备盈利前景的风险敞口 多管齐下 A股配资今非昔比 管住券商接口,交易所时刻检查,调查、问询、控制账户多管齐下 面对小微 银行如何量增价降 降低贷款利率,或非长久之策,也非监管鼓励的行为;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线上信用贷模式,能否为小微融资插翅? 公募基金面临分类监管 按评分高低实施差异化监管,会否出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两极分化格局 专栏|从企业盈利探看经济 4月以来公布的多项数据显示经济正逐步向好,但货币宽松能否有效传导到实体经济、是否会发生转向、世界经济走弱的大背景下出口能否持续增长、消费能否稳住,仍应持续观察 专栏|全球产业链变局 通过谈判解决贸易争端、切实改善外商投资环境、下调中间投入品进口关税、采取措施实现产业升级,是中国应对全球产业链变局的治本之策 互联网贷款如何立规 监管部门亟待用“实质重于形式”的方法穿透归纳,厘清互联网贷款、联合贷款、助贷等概念;在此基础上讨论联合贷款出资比例、合作机构的风控分担、区域性银行借此异地展业利弊等问题 陈雨露:主动、有序扩大金融业开放 回顾过去,金融开放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全面提升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水平和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展望未来,扩大金融开放是深化金融改革、融入全球经济的必然选择 定增新规酝酿松绑 再融资渠道重开? 监管面临政策松紧的再平衡,正在酝酿再次修订实施两年的定增新规,从定价到发行规模或将全面放松 专栏|十年期国债重回2时代? 至少有两大层面因素不支持国内利率水平进一步下降:首先是融资、PMI等经济领先指标的改善,二是整体通胀中枢将明显抬升 银行业增收控利 多数银行净利润增速不及营收,与加大不良贷款核销、不良确认标准趋严及增提拨备有关;2019年面临净息差收窄和不良贷款反弹压力 外债备案之争|特稿精选 国家发改委、外汇局、央行“几龙治水”,中企境外发债融资遭遇备案尴尬。《企业发行外债登记管理办法》将如何平衡多方矛盾? 抢滩香港虚拟银行 18年后,严格的市场监管者,终于为金融创新打开了一扇小窗。中资科技企业热情如潮,本地传统银行业却反应各异 中国债市“入指”后 除了引入规模可观的境外资金,债市“入指”更深远的意义是随之而来的改革动力;信用债和ABS市场的制度规则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2019利率并轨猜想 在降低融资成本的背景下,利率市场化改革可能的选项包括:减少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期限档次;将LPR与政策利率挂钩,以更好地传导政策意图 科创板倒逼注册制 面向主板市场的IPO新50条全面公开,对标科创板,放松审核限制,过去的窗口指导有望变为更透明的审核标尺,朝着注册制方向迈进 专栏|被误解的“择时” “择时”只有在发生后才可以被观察和评估;谁能适应变幻万千的环境,谁就能胜出。投资需要理性的观察与理解,而不是盲目崇拜 专栏|长期低通胀的副作用 解决贫富差距问题需要更大范围的政策设计,央行以一己之力难以企及如此精确的目标;但阻止资产价格过快上涨在央行能力范围内,应该纳入货币政策的考虑范畴 试验定向可转债 证监会鼓励定向可转债支付并购交易,但无现成规则可循,市场和监管试探创新边界 异常交易暴增 交易所加大监管 市场回暖,各路游资“重出江湖”;交易所变换策略,施压券商端,加大异常交易监控 专栏|难解的贸易谜题 在贸易谈判和WTO改革的讨论中,有若干关键的技术问题始终萦绕不去,其是非曲直,也并不总是那么显而易见 不公平的证券账户 在以信用申购为原则的可转债市场,证券公司动用上百个账户顶格打新,加剧了网下配售的不公平 专栏|牛市启动的必要条件 结合名义GDP增速和M2走势,A股确实具备进入牛市的潜力,但短期内并没有确定的信号出现;未来需要密切关注商品价格、汇率走势和融资增速等方面的变化 谁在冲刺科创板 监管加班确定规则、中介加点“跑马圈地”,最终如何估值,企业与市场面临双向选择 基金销售牌照大整顿 基金销售牌照监管全面清理,牌照只发给公募基金销售机构,并要求日均10亿元非货币公募基金销售规模;那些以销售私募基金为生的独立第三方基金销售机构将陷入困境 金融供给侧改革来了 未来的主要任务,一是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二是逐步调整优化间接融资体系,三是调整金融机构内部的机制体制,最终达到提升配置效率的目的 专栏|从“勇敢者的游戏”到理性风险配置 投资的理性认知第一步,就是要积极面对风险。对中国市场而言,应用简洁的风险配置方法,应对当前高度不确定的市场环境 A股难言“牛” 要留住长期资金,A股仍需不断改革,包括全面推进注册制的发行体制改革、交易制度变革等多个方面 去杠杆变稳杠杆之后 “结构性去杠杆达到预期目标”的判断备受市场关注。宏观杠杆率趋稳之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政策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 专栏|消费需要“供给侧改革” 要推动供给端自发创新,政府需要减少不必要的干预、放松市场控制,为市场的创造性和活力提供条件,鼓励供给端自由满足消费者需求 资金加速提前离场 4万亿引导基金谁接盘 规模井喷后遭遇集中到期,资管新规加速资金提前离场,引导基金退出难题待破解 利差损风险来了吗? 面对投资渠道的狭窄,收益率的下行,保险公司过于依赖利差收益的风格被迫转型 是套利还是冲规模 票据融资再度兴起不寻常 不管是银行要冲贷款规模、拉存款还是企业套利,近期票据融资的火爆都有些不寻常,未来是否可以持续? “断臂求生”中民投|特稿精选 经历了半年风风雨雨,在上海市政府的协调下,中民投处置了核心资产上海董家渡地块之后,能走出当下的危局吗? 养老目标基金艰难起步 证监寄予厚望的养老目标基金经过半年仅募集54亿元,涉及投资者75万户,作为一种个人商业养老方式仅仅开了个头。宏观上的政策支持和微观上的投资工具短板皆待补齐 券商资管“踩雷”之后 规模骤降、业绩下滑、“踩雷”不断,证券公司资管业务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专栏|贸易摩擦下的美国国会与总统 中美贸易谈判吸引了几乎所有人的目光,而对美国几项拟议中的贸易法案似乎少有关注,但其影响可能极为深远,牵涉到国会和总统贸易决策权的重新分配 专栏|当前中国经济的三个积极因素 信用收缩基本进入尾声;财政扩张已悄然发力;美联储的加息空间或被关闭 1400家农商行加上紧箍咒 限制跨域经营能否回归本源? 在机构和业务均不得跨县、增加“三农”和小微信贷的监管导向之下,不良贷款攀升、资本充足承压的中小农商行,该如何回归本源 破产管理人应该代表、维护谁的利益?如何激活破产管理人 破产管理人应代表、维护谁的利益?如何提高专业性?行政干预的边界何在?要让破产“去污名化”,这些问题亟待厘清 重整渤钢|特稿精选 方案跨度长达十年,分为钢铁主业和非钢主业两个平台:前者“现金清偿+留债+债转股”,引入民营钢企德龙做战投;后者拟通过信达资管、建信信托等盘活处置 央行买国债引争议 货币政策如何锚定国债 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中,逐渐转向更多依赖国债市场建立货币发行和利率传导机制,或为未来方向;此时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何衔接配合? 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新格局 QDII与QFII大幅扩容、外资控股券商、各类“通”推进市场融合 专栏|前方未必通缩 当前总需求稳定只能更加依赖财政;但由于不清楚潜在GDP应该是多少,很容易出现过度的财政补偿,产生黏性较大的通胀趋势 专栏|以平常心对待经济增速 中国劳动力数量和资本的贡献下行的趋势难以避免,创造更高增长的条件不复存在,不如彻底废除增长目标,同时将市场化改革做得更为彻底,让经济主体自行适应调整 第三方支付备付金存管收官 支付巨头失去了携巨额沉淀资金与银行谈判的强势议价能力;中小支付机构或转向科技服务公司,或回归收单市场 世界银行需要什么样的行长 世界沟壑丛生,全球化和全球合作的成果正遭遇严峻挑战,此时更需要世界银行这样的布雷顿森林机构能真正发挥效用,帮助世界各国实现结构性改革,真正消除极端贫困。因此选谁当世行行长,重要性可能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金墉离任与世行的命运 这位世行成立75年来的首位亚裔行长,任内启动了世行22年来的内部重大改革,完成了130亿美元增资,但为什么遭到了争议与诟病,选择提前离任? 专栏|尴尬美联储 经济数据强劲,货币政策收紧的节奏却同时放缓,形成极大反差,凸显形势的扑朔迷离和错综复杂 *ST公司保壳难 上市公司风生水起的保壳游戏,再次凸显出中国A股市场的制度缺陷 “第三支箭”如何纾困民企 民企股权融资支持工具意在拓展民企的直接融资渠道,强调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最终方案尚未有定论;难点在于央行怎么介入、何处募集社会资金、如何选择民企、最后如何退出 专栏|居民去杠杆推动企业流动性改善 居民融资需求下降,将倒逼银行对企业投放更多资金,M1同比增速有望企稳回升,股票和商品可能出现阶段性反弹 中美审计监管纠纷的解决之道 中国可借鉴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已经达成的合作模式,进一步争取中方主导的联合检查模式,以有效维护双方的利益 金融标准化下一步 争取金融领域强制性国家标准零的突破,推动金融标准化立法立规,并实现中国金融标准从政府单一供给向“政府+市场”多元供给转变 银行永续债破题 用永续债来有效补充其他一级资本,能给银行带来什么?首批试点发行的四大行,为何比较着急? 回购热潮冲向A股 监管积极推动的回购制度面临利益输送、内幕交易挑战,如何让一次性“兴奋剂”变成长效“维生素” 美股回购高峰 2018年美股回购接近万亿美元,拉动上市公司盈利增长2个百分点 反思估值泡沫 大批境外挂牌公司遭遇破发,前期投资估值泡沫显现,市场预期明显调整 专栏|在复杂环境下应对风险 人的固执、特别是有成功经验的管理人的固执,常常会把产品带向深渊;系统性的积极风险应对策略才能让你最终胜出 专栏|2019年中国经济:挑战与变数 中美关系悬而未决,是最大的单一不确定性因素,如果双方达成根本性的和解,对市场信心将是极大的提振 创投基金税收优惠之辩 首次明确单一创投基金可以作为纳税核算单位;焦点在于如何落实 民营银行“智能存款”争议 除了其操作是否合规、是否扰乱市场,“智能存款”背后的根本问题是,存款利率并轨还有多远,应如何推进 IMF看贸易战冲击 贸易战冲击的最坏情景下,长期受影响最大的是美国,短期受影响最大的是中国,全球长期经济增速平均下降0.4个百分点;为避免苦果,各经济体必须通过合作化解分歧 长安责任踩雷互金履约险 原计划“弯道超车”,却出了“车祸”。保险公司开发的互金平台履约险,难以应对集中爆发的风险 民生银行小微“换血”再探路 小微金融十年路并不平坦,过度追求规模扩张换来的是昂贵的学费和行业前车之鉴;站在下个十年的起点,路向何方 减税对大类资产影响几何? 商品价格恐怕难以走出弱势格局;国债供给量增加不会改变利率向下的趋势;股市的弱势格局要出现改变,需更加依赖风险溢价的回落 备战科创板 大批项目已经上报;能否发动真正有“硬科技”的企业挂牌潮? 银行设立理财子公司 “万能牌照”来了? 理财子公司不是天然的“万能牌照”,但如果银行用得好,确实能起到“万能牌照”的作用;要想避免其野蛮生长,资管立法是关键 3000亿纾困基金如何救急不救劣 作为救急之策,如何防止道德风险,以防形成政府新一轮负担,市场化运作是关键 从“相互保”到“相互宝”|特稿精选 零门槛、后付费、低成本,“相互保险”以物美价廉快速走红互联网;但不到两个月被监管叫停,脱下商业保险的外衣,被打回网络互助的原形 私募基金开始苦日子 募资难、资产荒、清盘数量创新高、市场行情悲观,总规模下降 香港保险冷了吗? 只要有监管和制度套利空间存在,内地访客赴港购险的趋势就会保持甚至增长 退市新规强力出台 无数次喧嚣之后,最新版退市制度能否与试点注册制形成有效正循环 游资再次炒作 壳股又轮回? 在放松借壳管制和为民企纾困解难的背景下,游资再次炒作壳股。这是旧周期轮回,还是一时的回光返照? 2019年的路径与路标 如果不幸出现居民部门缩表的趋势,那毫不犹豫地买债券吧 认清问题与疗效 经济下行中引导预期和稳定信心很重要,但要找对原因和方法;长期来看,社会信心源自法治的完善和公平的改善,来自对产权的保护,而不是无波动的GDP增长率 严监管弱行情 内资券商面临挑战 证券行业是否能借开放契机刺激出新的活力,“麦子店高盛”们是否能就此真正成长为具有独立风控能力、独立创新精神的国际投行? 谁是中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如何确定?如何监管?为什么蚂蚁金服被同时纳入了金控试点和国内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WTO2048年会是什么样? WTO只有改革才能生存,但留下的时间窗口已然不多;中国一方面要积极谋划和参与WTO改革,同时强化区域贸易协议的谈判进程,这较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理财子公司冲击公募基金 委外资金抽离、销售渠道挤压、投研人才流失,公募基金如何应对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冲击? 注册制科创板从天而降 市场期待已久的注册制将在新设立的科创板开始试点,如何定义注册制及如何定价将成为关键 美股下跌对A股是祸是福? 如果美股真正进入下行通道,反而能对A股产生“解绑”的效果 险资运用权衡 放松一级市场投资、审慎投资二级市场。“救市”大局下,险资如何坚守风险底线? 人民币离岸市场再定位 规模已有所萎缩的人民币离岸市场,还能带动庞大的在岸市场走向开放吗? 创造信用难在哪里? 当下宽货币紧信用的现象还会持续多久?银行信用投放尤为审慎,是真的出自对经济形势的自主判断,还是对政策不清晰的消极抵抗?市场能否顺利寻找到新的均衡点? 攒够多少老本,才能退休无忧? 计算养老金需要考虑通胀率、投资收益率和预期寿命 央行增信民企债 央行对中债增信100亿元的资金支持能持续发挥多大作用?在应急救债市的同时,能否把此前发展缓慢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市场培育起来? 从“救指数”到“救企业” 政策的出台应追求标本兼治,不能治标不治本,更不能为了短期目标而放弃基本原则。流动性问题解决后,市场的问题还是应该交给市场 全球流动性拐点来了 中国面临的岔路口主要是,金融去杠杆是否会演化为一场全面的资产负债表衰退。在当前的轨道上,能产生充沛的未来现金流的资产才是好资产 银行理财放慢转型 过渡期内政策放松,理财转型节奏调整,但真正的净值化转型、打破刚兑方向不应改变;警惕市场产生监管政策在过渡期结束时会继续放松的预期 A股暴跌 解药在哪儿 无论政府出面还是出资,短期行为已不起作用,A股市场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刻 社保改革长短观 征收方式变化短期内给企业带来的冲击不会太剧烈;中国社保的问题更在于长期的可持续性,为维持社保体系运行,企业和个人要承担的社保负担总体会加重 高速增长成过去式 信托发力直销 资管规模收缩明显,信托公司欲以财富中心为直销阵地,发力主动管理 银行理财规矩敲定 私募理财放松,公募理财可通过公募基金间接入股市,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更似有利好倾向;银行理财转型挑战几何 中国评级业亟待重塑 对评级机构的统一监管和整合终于突破,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即将入场,中国评级行业能否迎来转折点?监管部门需要做什么? 如何看待上市公司股票回购热? 上市公司股票回购关系到资本市场的理念和制度建设等深层问题,有助于提高市场的整体稳定性,对此应进行正向激励;在贸易战的背景下,更是意味深长 滞胀如何破局 通胀走势基本决定了滞胀的持续时间和演变方向;今年四季度房地产销售面积增速大概率将再次回落,从而带动房价同比下行,这将是滞胀破局的关键 原董事长向儿子企业输送20亿 中信信诚窝案有多大 中信信诚在资金池受到监管处罚之后并未吸取教训、审慎展业,而是通过在外设立各种“马甲”公司,脱离了监管,更为肆无忌惮;当前暴露的风险资产规模上百亿 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好好退休? 失当的政策可以修改和纠偏,内化的心理倾向可以通过教育逆转,我们退休生活的前景,也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 美国如何监管虚拟货币 对区块链和虚拟货币如何监管,美国监管机构尚在摸索,近期迈出重要一步;是否采取监管沙盒模式,美国国内看法不一 投顾资质滞后之辩 投资咨询业务并非仅仅影响证券行业,与整个资管行业规则都需要进行全面协调,解决无法可依、监管套利的问题 中国式ABS乱象 或成违约高发地|特稿精选 近期的风险苗头,暴露了国内企业ABS基础资产不独立、现金流预测随意、资金归集混乱等问题;随着ABS产品到期偿付高峰来临,ABS或成下一个违约高发地 难逃的危局与难逢的机遇 长期问题必须通过一个导火索引发短期问题,才会得到关注;流动性会变得越来越紧缺,能够产生充沛自由现金流的资产会成为抢手货 杨凯生:如何看待互联网金融风险和企业融资难 如何看待严监管取向和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整治?破解企业融资难这个老大难问题的关键何在?如何处理好权宜之计和长久之策的关系? NAFTA谈判玄机 NAFTA谈判重启最早,焦点和冲突也极显著;从中可窥特朗普的谈判策略及关注点,或可为中美贸易谈判及未来可能的WTO改革或重新谈判提供借鉴 经常项目顺差萎缩何足虑 经常项目顺差持续萎缩甚至出现逆差,是国际收支结构优化调整,还是风险信号?会不会显著改变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决策环境? 投资者损害可否获赔偿救济? 立案难、举证难、执行难、诉讼成本高等现实难题导致投资者难获赔偿,行政和解、诉调对接、先行赔付、监管介入等模式的探索或将有效实现对违法者的惩戒 理财规模萎缩 银行业半年报尚可 资管新规显威,多家银行理财规模萎缩,中间业务收入下降,但得益于净息差回升,上半年业绩尚可;未来盈利能力和风险处置面临哪些挑战 德邦基金场外配资案难局 在清理整顿过程中,违法参与配资的交易者受到的经济损失,被法院裁定获得赔偿。这样的判决是否会引发大面积同类案件? 工行襄阳132亿虚假理财案揭盖 资金被违规投向不符合总行信贷政策的房地产公司,涉嫌账外经营;违规操作产生的资金窟窿,可否用表内贷款来补? 消费异常疲弱 房地产销售增速和居民收入增速回落、居民债务负担加重以及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导致过去20年高达13%的年均消费增速将成为历史 专访贝莱德CEO芬克:如何成为新一代华尔街教父 资管巨擘贝莱德创始人芬克接受财新记者专访,谈贝莱德为何在金融危机后崛起,又怎样避免成为《滚石》当年描述高盛的“吸血鬼乌贼” “以房养老”:谁的算盘更精 无论保险公司还是持有住房的老年人,都不愿做赔本生意,加之各种制度问题横亘眼前,这个生意很难做 解困融资 股票质押风险方可止 A股进入“无股不质押”时代,爆仓强平风险巨大,市场危如累卵 评级大打民族牌 大公违规被查内幕 一家打了十几年民族牌的资信评级公司,被查出来给几十家企业调升评级背后的猫腻 多家农商行不良堪忧 资本金补血陷困局 作为农商行补充资本的主要途径,当下符合资格的新股东稀缺,发二级资本债的难度亦在增加;地方政府兜底注资对农商行而言,是把“双刃剑” 五张罚单:反洗钱求突破|特稿精选 政策密集出台和处罚力度升级的背后,是国际反洗钱标准趋严和中国金融机构海外反洗钱合规风险上升;更重要的是从金融机构到客户,亟待形成合规文化 强制划走定增资金 公司银行谁之过? 上市公司借款到期未还,银行强行划走上市公司定增资金,双方各执一词 老而不死有保障 香港特区政府推出真正保障长寿风险的“香港年金计划”,为解决保险市场失灵问题提供了直接有效的方案,也为内地提供了推动“回归保险本源”和“保险姓保”的极佳范例 希望在于解放技术要素 仅在总量问题上着眼,往往看不到问题的实质;未来的关键在于解放技术要素,让技术生态自组织发展,让技术阶层崛起 两难之际更需定力 决策者应对各种信号保持敏锐和清醒,保持定力而非匆忙掉头;只要不出现大规模失业或通缩信号,增长慢一点不是问题,再盯住GDP无异于刻舟求剑 私募基金托管怎么“管” “阜兴系”私募基金实控人失联,200多亿元产品涉险。托管银行受人之托,是否履行信义义务?边界在哪里? 去杠杆变奏 但并非全面松绑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未谈“去杠杆”,是否意味着已经开展两年多的去杠杆将告一段落?宏观经济政策会不会一步步滑向全面放松? 险企违规股权清退难题 随着行业监管趋严,合格接盘者与资金越来越稀缺 港股壳市监管博弈 港交所拟对壳股问题修订上市规则,进一步收紧监管 用科技手段量化风险 针对券商、持牌资管以及私募,深圳证监局分别推出三套监管系统,提升数据分析能力,有效识别、及时预警、提前处置各类风险,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WTO尴尬何解 面对不断升级的贸易战,WTO只能作壁上观,难有作为,凸显了这一最重要的多边贸易组织的尴尬。如何改变其被动局面? 一拖多、资金池、庞氏骗局 私募基金乱象待解 一个私募基金管理人发行多只产品,借新还旧、相互接盘,甚至直接演变成庞氏骗局。如何应对? “阜兴”300亿黑洞|特稿精选 实业二代掌门朱一栋走上资本赌局不归路;剩下一个问题:正规备案的私募基金实际控制人集资并跑路,如何定性? 人民币没有开始新一轮趋势性贬值 近期人民币对美元的走弱,更像是对前期美元快速走强的“补跌”,目前有几个关键因素明显有利于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 CDR搁浅 战略配售基金彷徨上线 三年锁定期给予其巨大的腾挪空间 大企业过度融资成灾 联合授信效果待察 防范化解大型企业多头授信、过度融资风险,是政策出台的初衷;银行、企业、政府、协会、监管如何协调配合,是政策落地执行的关键 更严理财新规酝酿 30万亿银行理财未雨绸缪|特稿精选 作为资管新规的配套政策,理财新规将对公募理财的投资范围、杠杆率等提出更严要求,并制定理财子公司和结构性存款的细则;考虑近期金融市场波动及相关流程,或延期发布 脱下“白鞋” 高盛转型 借力科技发展,华尔街昔日的贵族投行们变身:高盛开展线上存贷业务、大摩力推财富管理 中国金融业需要人文精神吗? 金融业的乱象,部分原因在于金融伦理和金融人际关系失序;具有人文精神的专业主义,也许是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 债券私募返费的秘密|特稿精选 资管投行化乱象、价格机制扭曲,困扰债券市场 系统性脆弱点在哪里? 从内外两条线看,脆弱点均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相关主体上,而房地产市场成为矛盾的焦点和调控的难点 A股持续下跌引爆风险 股票质押要“消灭大股东”? 大股东质押股票融资看似顺理成章,然而一旦遇到去杠杆引发的信用收缩、股价大跌,将危及控股权,股票质押就会露出高风险的本来面目 贸易战隐忧重重 随着逆全球化端倪初现,贸易战损失恐难以避免,未来中国可从外部汲取的发展动力将越来越弱;中国需要理顺体制规则,做好分配改革 去杠杆叠加贸易战 内忧外患考验政策平衡 防风险去杠杆棋至中盘,遭遇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宏观调控政策面临考验。如何在避免前功尽弃和引发断崖式下跌之间求得平衡? 去杠杆之下的违约潮 资管新规之下影子银行收缩为主的金融去杠杆,叠加多项实体经济去杠杆的宏观政策,企业债务违约增加,下一步还将如何演化? 绿色债券如何真的“绿”? 当中国绿色债券市场规模全球领先之后,亟待加强资金使用和环境效益等方面的信息披露,填补对绿色债“贴标”的第三方认证机构的监管空白,确保实现绿色目标 下一轮金融危机正在酝酿 全球经济分化、实际利率提高、美元转强和贸易战升级,是导致国际资本流动逆转和部分经济体进入危机模式的主因 宽货币难解紧信用 社融增速下滑的最重要原因是,资管新规限制表外非标融资,资本约束又导致表内信贷难以扩张;对此,货币政策“爱莫能助” 赶制独角兽基金藏风险 CDR定价谁埋单?|特稿精选 新经济企业借CDR回归在即,监管动员机构募集千亿基金承接。小米沪港两地同步上市凸显定价难题,战略配售风险几何? 债券违约潮起、理财销售难 资管新规威力初显 “银行理财-信用债风险”的传导浮现;银行理财的整改方向已明,但过程复杂,多家银行仍在观望准备中;与银行理财合作最紧密的非银机构之业务调整难度大 续保承诺藏陷阱 百万医疗险危险的诱惑 短期、碎片化的保障期满后,投保人可能无法续保,低保费、高保额更多是“噱头”;百万医疗险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美好 违规放贷获刑争议 一笔三方合作的5亿元“零风险”贷款,为什么让交通银行青岛分行四名职员身陷囹圄? “保险回归本源”要有量化指标 如果寿险公司的KPI考核影响到回归保障本源的速度和效率,解决之道或许在于将“保险姓保”的监管导向落实到可量化的指标中 内幕交易窝案基金公司首度被罚 内部听证争议红线 六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收到了证监会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案涉内幕交易——不仅罚基金经理,还要处罚公司。监管能否就此案为基金管理公司的行为边界确定标准? 信用紧缩从何而来? 金融杠杆周期方面,政策转向控制宏观杠杆、调整杠杆结构;微观上,资管新规和金融去杠杆导致影子银行缩水,指望靠滚动融资续命的企业难上加难 清算人身险乱象 52条“军规”全面堵漏 监管层一改此前针对个别问题的思路,祭出52条负面清单全面堵漏,倒逼人身保险业尽快回归保险保障本源;中小险企面临转型挑战 探索中美分歧下的可行性 中美贸易失衡是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宏观上看存在调整的必要和空间,微观上看却难以着手;短期内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要看双方诚意 盾安债务危机启示 一边是激进的资产扩张,另一边是越来越短的债务融资。悬于一线的资金链对宏观环境和企业信用极为敏感,一环断裂就危及全局 资管第一弊案是与非 平安银行这一资管弊案的一审,能否厘清基本事实和责任,并给业内此类做法划出明确的是非底线? 中小银行遇强监管 农金机构“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多项监管新规落地,中小银行如何接招;农金机构遭遇强监管,能否回归“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定位 贸易战的前车之鉴 美方的贸易要求清单诚意不足、不切实际;刘鹤受邀赴美再谈,迹象却很积极。虽然避免贸易战不易,但应尽可能减少贸易战的负面影响 重塑百万亿大资管 监管政策推动资管业务打破刚兑、回归本源的决心坚决;金融机构需要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调整产品、业务和组织架构,整个资管行业将被重塑,资管总规模将明显收缩 货币基金系统性纠偏 利率市场化大潮催生了中国货币基金市场超常规发展。流动性“灰犀牛”已经露头,系统性纠偏旨在防患未然 “铁娘子”再出发 史美伦出任港交所主席,与行政总裁李小加“强强联合”;预计改革步伐将更积极,未来与内地市场联系将更紧密 史美伦:竞争任何时候都有 港交所在国际化方面仍有可为空间,可助香港提升国际金融中心的领先地位 人民币成为新避险货币? 人民币近期保持强势的原因是全球对人民币资产的配置需求增强;市场似乎已不再把人民币当作新兴市场货币,而更像具有避险性质的成熟经济体货币 IPO让道“新经济” 堰塞湖“水位”下降近一半 IPO堰塞湖“水位”明显下降,传统企业腾出的空间用于扶持新经济,但能享受特殊待遇的公司数量也十分有限。监管层希望优中选优,制度细则仍待明确 最高法对险企股权代持说“不” 此番最高法将君康人寿的股权代持协议认定无效,对于存量险企股权代持乱象的发现或有帮助,也对未来打算以股权代持方式进入保险业的投资者发出警示 “宝万之争”面临难题 究竟如何收场 “宝能系”的九个资管计划或可通过获利了结退场,但钜盛华与前海人寿利用资管计划资金循环增资和投资二级市场的做法,该如何定性和解决? 如何成功地老去 保存知识、钱财、保险、肌肉和人际关系,都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在失能失智失命之前,理智地做好准备,勇敢地接受生命恩赐的一切艰难,保有尊严,顺其自然地老去 利率并轨攻坚开始 存款利率不会立刻放开,而是在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下,逐步给银行更大定价权;多数银行不会盲目打价格战。理财产品打破刚兑、收益率中枢将下行,利于银行负债端利率双轨收窄 用风险配置方法积极管理风险 风险一定是有偏向的,可以成为一个暗夜杀手,也可以成为你最华丽的舞伴,关键看你在什么位置 贸易战搅扰难见终局 除非中美双方改变彼此的看法,否则贸易纠纷应是挥之又来的常态,市场应对此有所准备;中国仍应尽量避免把中美贸易摩擦扩大为与整个西方世界的贸易摩擦 万事达卡试水助贷 随着二维码支付落地非洲,万事达卡开始拓展对小微商户的助贷业务;这是国际卡组织第一次探索支付以外的服务 谁够资格控股券商? 穿透式监管做实股东身份,标准与银保一致,千亿元净资产门槛可及者凤毛麟角,绝大部分民营股东无法满足。新老划断?之后又会怎样?如何正向激励? 中美贸易战透视 中美贸易摩擦只会愈演愈烈,贸易争端可能长期化,这是经贸关系,也是政治博弈。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并制定长期策略 引用虚假《审计报告》 IPO律所未勤勉尽责遭处罚 需要经验判断和专业知识来衡量的“勤勉尽责”,在法律上既无明确定义,也无精确刻度;律所应该做的是合理怀疑,发现造假的蛛丝马迹,并有无限逼近真相的工作过程 银行业回暖寻迹 净息差改善、净利润增速回升、不良贷款企稳,银行业似已熬过寒冬;但回归本源道阻且长,大零售和金融科技转型竞争激烈,如何拓展出差异化经营之路 郭树清+易纲 金融监管再组合 决策层巧妙部署“改革派”能人到位,意在继续按照市场化方向深化金融改革开放的同时,防范好金融风险;郭树清和易纲的配合,也令市场对金融监管协调有更多乐观期待 银联拦截网联?业务边界待界定 4月1日是央行296号文规定的“条码支付”必须断开和银行直连的大限,而央行209号文要求支付宝和财付通100%切量到网联的时限是6月30日;大限来临前,银联上马了无卡业务清算平台…… 比特币ETF:市场与监管的博弈 比特币流动性或许不是关键,估值才是SEC最关心的要点;由于比特币现货价格被操纵的可能性很大,期货价格的合理性和公正性自然令人担忧 为何创业板重新走强? 市场风格切换的根本原因在于,去年以来去杠杆的影响逐渐从金融层面传导至实体层面,导致经济短期下行压力增大和流动性的“衰退型宽松” 如何回归“保险姓保”? 风险保障功能被边缘化,短期储蓄功能被异化,长期储蓄功能不能抵御通胀风险,中国保险业将何以获得“政治正确” 筹划经年 中国原油期货起航 对于众多中国涉油企业乃至亚洲投资者来说,这是一个更便利的交易工具;但国际化仅是开了个头 寿险“开门红”遇挫 新监管迎来挑战 主要原因是受134号文叫停快速返还型产品的影响,“长险短做”的年金保险没法再卖;亦与保险公司保费结构从趸交推动向续期拉动转型的进展和效果有关 货币创造、资本约束与防控金融风险 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从不同角度控制金融机构的资本;二者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促进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三者共同构成金融风险的防控体系 重新审视资产配置 从中国的角度看,股债相机平衡配置既可应对短期经济周期的冲击,也可防御资产负债表长周期与地产长周期共振下滑带来的冲击 资管新规箭在弦上 经过多方博弈和广泛征集意见后,虽然资管新规的过渡期或再延长半年、净值化转型不会“一刀切”采用市价法、对私募产品的分级限制或有放宽,但机构仍会感到“疼痛” 银行拨备松绑 督促银行做实贷款分类、真实暴露不良贷款并加快处置、用腾出的信贷资源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是此次拨备政策调整的主要意图 富士康36天“闪电过会”记 监管层开先河,加快审核流程,迎接富士康股份所代表的新蓝筹企业到A股 “两会行情”展望 今年可能存在“两会行情”,是因资本市场对改革还心存期待;但是否有“两会行情”,也取决于对改革的前景是否乐观 去杠杆的喜与忧 曾被视为中国金融风险隔离墙的居民部门,若摇身一变成为又一风险隐患和新一轮去杠杆的重点,那可真是莫大的讽刺;鼓吹中国居民部门仍有加杠杆空间的人们,需要小心了 为何要研究发行央行数字货币 央行数字货币作为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之一,对发展数字经济和零售支付、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促进货币金融稳定将起到重要作用;中国领先开展央行数字货币研发的时机已成熟 ICO裹挟区块链强势重来 监管取缔后不久,ICO变形重来,热炒“空气币”仍是最大问题;监管应当怎样应对,ICO融资机制和区块链技术如何走入正途 居民负债是“灰犀牛”吗? 水平上,中国居民负债偏离了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轨迹,应警惕太快的增速;结构上,目前还算合理,但潜在结构性风险苗头不容忽视,信用和收入较低人群的高负债消费值得关注 专访达利欧:中国去杠杆、美债与社会公平 桥水基金创始人近年首度详谈中国问题,直陈他对如何去杠杆、外储投资和贫富悬殊的看法 全球债券进入长期熊市了吗? 未来非美利率系统性走高,可能导致美债收益率阶段性突破,但只要美联储没有上调长期中性利率展望,美债收益率仍会向下回归 信托业寒冬将至 通道类业务收紧,房地产信托、政信信托、证券结构化信托等均受限,监管处罚从严从重,信托业能做什么?如何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和风控水平? 人民币:双向波动来了 双向波动的人民币汇率,需要企业强化“风险中性”意识,提高外汇风险管理能力,也要求外汇交易市场拓展广度和深度;多年来的外汇交易实需原则能否有所突破? 800万保险代理人何处去? 相信借助科技的力量,越来越多的专属代理人将转型成为独立代理人;而保险科技将逐步从赋能的角色过渡到取而代之的角色 资管乱象和监管松弛下的蛋 宝能600亿浮盈能否实现 “宝能系”持股万科600亿元浮盈背后,资金来自银行理财巨额配资,涉及保险机构循环出资、出资不实等问题;这是过去几年资管乱象和保险监管漏洞下的“蛋” 基金子公司寒冬 净资本约束并不是压垮行业的最后一根稻草。银证两大监管部门联手封堵非标之后,基金子公司的通道业务再遭打击 与泡沫共舞 过剩流动性可以创造惊人的估值泡沫;无论以哪种方法应对,无论是否要与泡沫共舞,做好预案是最重要的 香港经济往何处去 当下最值得考虑的是,香港怎么才能利用好内地的科技创新大潮,找到自己的发挥空间;学习内地城市,让政府在经济中扮演更积极角色,需要好好把握尺度 复盘浦发成都分行贷款造假窝案 浦发银行成都分行通过1493家壳公司腾挪775亿元贷款,最终形成不良资产近百亿元,原因何在?监管严问责能否禁绝乱象? 蚂蚁小贷如何降杠杆|特稿精选 蚂蚁小贷ABS现象级的增长,被要求回到降低杠杆率、补充资本金、接受公平监管的轨道上来 银行资本补血进行时 部分非标回表,银行需要增加5000亿元甚至更多的资本金;多家银行忙于多渠道补充资本,如何实现轻资本转型? 围剿非标 监管令箭接二连三,非标会就此消亡吗?后续的非标融资需求何处去?银行表内能够承接吗?局部坏账风险是否会加大? 交易所“刨根问底”幕后 上市公司以信息披露配合市场炒作的“信息型操纵”,在交易所不懈追问下明显退潮。新的自律监管方式既要行之有效,也要师出有名 A股投资风格大切换 行业龙头业绩向好,机构抱团蓝筹白马,监管打击游资炒作,“国家队”成市场波动稳定器……众多因素叠加促成了A股罕见的“价值风格”周期 中国该不该打美国国债牌? 中国不会轻易打减持美国国债这张“金融牌”与美国对抗;但在必要时拿出来提醒一下,或也是明智之举 银行监管这一年 严监管、强问责是银监会2017年监管的主旋律;不过,要实现银行业的长治久安,必须根除乱象生成的体制机制因素 中科招商一地鸡毛|特稿精选 信誉扫地的中科招商、失职的中介机构以及悲愤难当的小股东,一年半前那场中科招商的“定增资本盛宴”,已成损失惨重的闹剧 流动性压力正向实体经济溢出 贷款、信用债和非标融资利率都可能出现上行,以现有存量规模来加权各类债务融资利率的升幅估算,本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的最终升幅可能接近200个基点 掘金军民融合 政府和资本的热情背后,要实现技术、资源、资本等多方面、深层次的军民融合,关键在改变军工企业内部的体制机制 抢滩住房租赁市场 银行资金涌入,债市融资通道打开,能否激活长租公寓市场?银行开展住房租赁融资业务是出于怎样的战略考虑?在商业上是否可持续? 广发行侨兴债“萝卜章”清算 2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涉案,暴露了内控、同业、通道等诸多乱象;巨额罚单、压降通道之后,银信合作、银银合作将如何定义 港交所求变 在经过几年的讨论和消化后,港交所希望通过引入“同股不同权”的非标准股权架构制度,争取互联网“独角兽”来港IPO;但此举至今仍有争议 要约收购ST生化:得散户者得胜利 A股市场敌意要约收购首次功成,中小股东以压倒性比例响应要约方,显示出这一制度对促进上市公司治理的积极意义 镜像般的流动性漩涡 中国流动性溢价已在历史最高,关注的是何时回落;海外流动性溢价正在历史最低,担忧的是何时回升。一涨一落间,动态的资产估值也将是互耦的过程 宽严相济新三板 股转公司一方面颇为坚决地要求私募机构整改、清理;另一方面也频吹政策暖风,突破过去的种种规制、限制 金融创新与监管科技变革 只有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程序和监管制度,在这一轮全球经济科技浪潮中,中国才能稳健长久地推动金融创新 2018年中国经济与市场展望 处理结构性问题的绝佳窗口已然打开,有些动作蓄势待发;预计中国名义GDP增速将下降,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长也将随之放缓 特朗普税改动了谁的奶酪? 美国税改新政在投资、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方面可能产生溢出效应;中国可通过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完善税制等举措应对 影子银行博弈监管 “新规出来,一定会有人痛。然而,如果没有这样的短痛,未来的长痛会更痛” 小贷ABS踩刹车 小贷公司需要去杠杆,消费贷现金贷平台“放贷-ABS转让信贷资产-募集资金-继续放贷”的扩张模式下一步如何调整 中小银行“联网”突围 激烈竞争下,中小银行抱团取暖、借力各种形式的金融科技试图突围,各种模式各有优劣 IPO严监管 IPO“看门人”发审委换届、发审委员终身追责、IPO现场检查、保荐机构自查自纠,这一系列因素促成了IPO审核史上零通过率的首次出现 商品与利率为何再次背离 高杠杆企业部门的融资需求刚性、居民融资滞后于房地产周期调整、供给侧改革以及货币政策调整滞后,都导致利率变化相对于商品价格变化更加迟钝 恒丰银行蔡国华被查 被曝光出高管分钱、违规股权运作等多起事件,在以“舆情危机”为由被责任人掩盖一年之久后,山东省政府采取了查处行动 “新经济”重启境外上市潮 灵活的制度安排是境外资本市场固有优势,持续的牛市是助推器,但合规成本依然是中资企业境外上市最大挑战 安妮启示录 要成为股神,大抵需要三项修炼:极度专注、长期价值投资和享受投资工作本身 整肃现金贷 从持牌、属地管理到资金来源、杠杆率,监管当局能否管好现金贷这匹野马? 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 宏观审慎政策的目标要聚焦和明确,研究方向之一是适度增强物价稳定所锚定的价格指数的代表性 中国的利率水平过高吗 国内众多经济金融部门依然不耐受高利率,利率上升难以成为主动的长期趋势 金融开放为何再突破 此番对外开放政策能否起效,取决于能否真正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原则,并配合必要的监管政策调整,真正达到以开放促改革的战略目的 可转债热浪来袭 成为定向增发替代品的可转债,供需两旺,目前看来似乎无风险高收益;但多位机构投资者认为未来转股溢价率存在压缩空间,需冷静对待 “大中华最佳分析师”本土化之路 国际最权威的“机构投资者”(II)分析师榜单在中国落地 房市如何正常化 不少城市房地产市场高度扭曲,限价造成的隐形销量和供给紧缺引发诸多问题,未来如何纠正 美联储新主席三大挑战 鲍威尔支持渐进、有序的加息和缩表,但立场略偏鹰派;面对经济复苏中的复杂性和诸多挑战,其货币政策将如何操作? 现金贷赴美上市潮 热闹和喧嚣过后,投资者开始关注此类企业的政策风险和财务风险 360借壳现谜底 私有化融资成本高昂,抓紧上市是第一选择。市场借机炒作,凸显政策摇摆成本 助贷:新模式还是新马甲? 金融机构提供资金,互金平台提供风控并承诺兜底;但互金平台倚重的“大数据风控”有效性尚待检验 券商金融科技虚实 互联网导流开户红利期已过,业务同质化红海依旧。金融科技在券商的应用以“了解客户”最务实 商品的抵抗式下跌 9月很可能成为工业品由盛及衰的一个分水岭,市场不得不面对供需双弱:从供给层面的收缩转向需求层面的下滑 私募的新三板命运 有人如愿通关,有人面临摘牌,29家新三板挂牌私募机构将如何处理? 巴菲特的保险经 巴菲特“保险+投资”经营模式的真谛是,既通过投资保险业务本身赚钱,又通过保险业务带来的“浮存金”投资赚钱 私募基金条例争议 迄今最高级别、直指行业乱象、体现功能监管原则的私募基金法规临门一脚,能否踢出好球? 烫手的现金贷 各路资本和企业被流量快速变现所吸引,涌入现金贷,当下已呈泛滥之势;“趣店”们的火爆,是现金贷狂欢的哪个阶段? 当贝塔遇上阿尔法 取α和β投资策略之长的智能贝塔,在被动投资中加入了基本面的因子;近年异军突起,并逐渐进入中国,未来能否成为主流 寻找中国经济的局域稳态 未来一年总需求将温和回落,信用扩张将会回落,金融监管力度增强仍然与宏观调控方向一致 晨鸣H股清盘风波 晨鸣创下债权人通过香港法院向内地H股公司提出清盘呈请的先例;法官认为晨鸣不尊重仲裁裁决拒绝偿债,并滥用香港制度优势,此行为“藐视法庭,不可接受” 邮币卡交易所整顿困局 多数邮币卡交易所已暂停交易;在缺少上层统一指导的情况下,邮币卡交易所如何定性、如何清理、如何修改交易规则,成为各地共同的难题 周期性上升证实 警惕过度期待 几乎所有的周期性行业,都在年中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下半年,除银行外的其他行业都不会再带来太大惊喜 银行绕道非非标 在强烈的交易流转、分散风险和规避监管动机下,银行“探索”非标流转;统一监管规则、规范信息披露、封堵监管套利,是为关键 并购重组政策摇摆 短短一年之内,并购重组政策一度趋紧又渐放松,“借壳”与“类借壳”卷土重来;360公司是否“借壳”备受瞩目,二级市场亦闻风而动 美联储如何“缩表” 若认为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将缩减到危机前的水平,未免太过天真;购买或缩减债券这一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或转为常规手段 众安保险700亿估值方程式 一边是亏损;另一边是“三马”加持互联网概念,还有孙正义的基石投资 一次违约:从刚兑幻觉到一地鸡毛 “专业债民”博高风险债券,机构跨市场转嫁风险,银行的流动性支持只是“安慰函”,“补充协议”不见踪影——奈伦债刚兑幻觉破灭,一切都成问题 有序打破刚性兑付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要从完善法律、明确风险责任做起;无论是金融机构、监管当局还是地方政府,都应该有揭示风险、化解风险的责任担当 经济L型,盈利V型 去杠杆去产能、财税改革、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接近尾声,三者叠加后推动了企业在GDP收入分配中的占比重新回升 破产重整的赛维样本 主体公司赛维高科技破产重整三年来,始终不能得到债权人认可;法院强裁后再换重组方,受偿率一降再降后不到1%;政府、企业、债权人面临三败俱伤 五洋债违约博弈 杠杆高企、资金链紧绷的民企公开发债,并导致违约,事涉数百名个人投资者;债市扩容更需补齐制度短板 大类资产的相对价值投资 周期是用来跟随的,不是用来预判的;周期的运行会在估值上留下痕迹 银行业艰难回归本源 息差分化、非利息收入下降、同业资产“缩表”,上半年银行业艰难回归存贷本源;但零售转型不易,核心负债争抢激烈,银行业仍需艰难寻路 ICO造富幻梦将醒 ICO暴富幻觉不断升温,风险不断累积,监管怎会无动于衷? 联通:混改新标杆 从一股独大分散为由不同央企参股、引进民企及管理者入股,并保持国有资本控制权 金融审判“黄金三十条” 司法机关连发文件,规制近年风起云涌的互联网金融创新,意在打击各类金融犯罪;对保护金融债权的老问题有所触及但仍待加强 地方“坏账银行”困局 虽然监管放开、各路资本争抢,但在四大AMC强势回归主业、银行更愿意通过债转股平台或资产保全部门自行处置的背景下,地方AMC活下来并非易事 审视货币基金风险 源于低风险诉求的货币基金存在规模偏大、投资不够分散等问题,需时刻提防流动性风险 化解金融风险四策 风险释放是必要和自然的过程,同时也需采取措施防范过激波动,尤其要避免风险溢出和共振 乐视金融漩涡 多位高管陆续辞职、关键牌照难求、产品涉嫌自融⋯⋯乐视金融还能成为贾跃亭有效的融资工具吗? 乐视百亿私募灾 乐视资金链断裂后,私募基金公募化融资引发的苦果,让投资人难以下咽 险企投资转向 高收益背后的高风险,以及较差的流动性、较低的透明度,险企投资风险引人担忧 债券配置良机来临 GDP名义增速下半年会低于上半年;债券收益率四季度有望出现趋势性的上涨,并可能持续至明年上半年 万亿企业ABS强化监管 对于快速井喷的企业ABS,因中介机构合规内控薄弱、尽职调查不充分等存在风险隐患,监管将强化对前端尽职调查和中端存续期的管理 银联打网联 支付三国杀 银联的绝地反击,会否给第三方支付机构攻破网联一统网络支付的防线制造机会? 中国寿险业处于巨变边缘 保险监管只要始终维护好客户权益、守住系统性风险底线、创造一个更加透明公开的市场准入机制,就可以发挥市场的力量,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打破中国寿险业主要“姓储”的怪现状 大单P2P转型困局 资产端转向小额分散后,风控措施能否匹配,是大部分大单P2P平台转型的顾虑和挑战 “一带一路”的南亚空间 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等南亚国家潜在的多样化机遇,颇具想象空间,共同挑战是让投资环境变得更具吸引力 钢丝上的风险资产 今年的调控将是脉冲式的:一个冲击下来,让金融机构有个适应过程,然后再冲击 斩断监管俘获链条 针对监管不力、监管行为不规范、滥用职权等履职乱象,银监会出台公私分开和履职回避的新规,从制度上严防监管俘获 险企股权“烫手” 在强监管背景下,保险公司回归主业,过去的融资平台战术已经破产,牌照及股权含金量大降 金交所转向新常态 三大违规操作类型包括:违规拆分产品突破200人限制,设立资金池,违反投资者适当性原则 预期“金稳委” 最理想的监管模式本不存在,关键是能与风险同步进化 定调稳金融 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需要什么样的金融体系、怎样建设好金融体系等重大问题;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如何发挥作用,市场将拭目以待 银联京东联手突围 银联携手京东闪付革新支付模式,从卡基支付升级到账户支付;借力互联网巨头京东,银联能否在移动支付市场扳回一局? 债券违约如何处置? 当前的债券违约处置对债权人的保护不够,需予以完善和解决 券商承债格局迎变 仅A类及承销排名前20的券商才能继续担任公司债主承,将导致大部分券商失去主承资格,触动诸多中小券商的“奶酪” 保险“硕鼠”现形记 “老鼠仓”向保险资管蔓延。在已经宣判的保险资管“老鼠仓”案中,平安资管张治民案涉案金额最大,累计交易13.4亿元、获利2800余万元 新三板的“五年之痒” 经历了前期爆发式扩容后,新三板企业挂牌增速明显放缓——摘牌数创新高,流动性不足难题持续 股票风格取决于盈利而非流动性 下半年股票的流动性环境将好于上半年,市场的主线仍将在蓝筹股上,当前大盘股更便宜 探路中国版“集团诉讼” 多重因素推动股东诉讼井喷,涉及人数众多、地域分散,司法资源捉襟见肘,证券支持诉讼示范判决起步 大资管跟风人工智能 除了数据和算法,人工智能在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应用,还面临政策不确定性以及牌照监管等难题 如何坦荡凝视死亡 解决中国死亡风险保障缺口巨大的问题,首要是解决金融常识普遍缺失的问题 网联:“不可能”的任务 从动议到落实,网联完成了一个初期不被外界看好、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关于网联的五个问题 亲历者回顾建设网联的背景逻辑、建设历程和发展现状 亚投行轻装疾行 亚投行一岁半,百人团队投资16个项目;非常驻董事会的治理创新得到认可,投融资方式仍待突破 金融周期的分分合合 金融去杠杆并不必然引发金融危机,但资产价格的下跌几乎是必然 中国经济的非典型拐点 基于期待政策放松的大类资产轮动预期兑现将会推迟,依靠改革提振经济的紧迫性正日益上升 A股过关MSCI 正式宣布前一周达成关键协议,金融衍生产品的预先审批限制采用新老划断与场内场外分开的办法 银行联手互金试水消费金融 四大行相继拥抱互联网巨头,消费金融是重点合作领域;借助互联网企业的场景和大数据技术发力信用消费贷,如何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盈利? 去杠杆如何影响经济现状 未来几个月信贷增长会小幅放缓,新增贷款的较大部分将来自银行而不是非银机构 银行备战年中“荒” 由于央行预期管理和银行提前布局,预计“钱荒”不会重演;但在负债成本迅速上升、货币政策短期难松的基调下,商业银行难免心慌慌 车险改革涉水前行 放松价格管制推动险企细分市场、产品服务创新,不过中小险企压力仍然巨大 6月“钱荒”不会重演 小心翼翼再次穿行于6月,置身的已是迥然不同的时空隧道 P2P变形“TechFin” 《暂行办法》发布以来,部分P2P平台忙于满足资金存管和降限额等合规要求;亦有不少平台通过拆分、变形等方式规避监管,并滋生出新的风险 私募新三板难“准生” 为期一年的自查整改大限已过,监管标准至今不明,各类机构自定标准、自选路径,一切回到原点 港股猎杀记 内地资金行事彪悍,暴力拉升股价,吊起沽空机构胃口,不到三个月已有九家在港上市公司成为被沽空并发布沽空报告的目标 股债商品齐跌并非常态 资产齐跌持续的时间不会超过六个月,持有现金只是短期权宜之计 “超预期”减持新规 面对新规,定增基金退出市场承压、大宗交易盈利模式难以支撑、Pre-IPO业务转向长期投资、股权质押融资比例下降 金融产品的金线 所有金融产品都可以用“一条依凭某种概率分布而波动的现金流”来衡量和分析 专访殷勇:“一带一路”融资秉持市场化原则|特稿精选 最被看重、寄予厚望的,是增资丝路基金和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共同的根本原则是“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互利共赢” “债券通”如何考验中国债市 制度上的联通已经建立,但中国债市对境外投资者的吸引力,根本上还取决于市场化程度、法治化程度以及外汇进出的自由程度 新沃通道连环套 孟繁铭通过公募基金专户的通道认购多只债券;因大连机床违约,牵涉多家机构陷入泥潭。为何他会选择基金公司通道?为何让自己任职的私募机构充当投资顾问?他背后是否另有其人? 从影子银行走向多策略 资金端的刚兑环境没有根本改变,预期收益型的魔咒难以解脱,资管行业必然走向策略多元化 保监会地毯式排查风险 从资金运用、公司治理,一直到产品设计,监管层极力纠偏被激进险企带歪的保险业 证券机构强约束 监管希望在一年时间内,让证券基金行业退出非持牌业务,清理通道业务,回归主业 多元融资 促“一带一路”建设 政府引导支持;市场配置资源;与多边开发银行合作;控风险前提下,进行金融创新和监管合作,缓解融资瓶颈 打分“一带一路” 看投资使命 “一带一路”对中国经济作用有限,对其他国家却可以形成相当大的拉动 监管大检查中的银行众生相 银行暂停新增同业、委外、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融资等业务,以求自保;市场担心“三会”监管竞争的叠加冲击,如何把握好去杠杆的节奏? 险企流动性大考 一季度没有实现“开门红”,规模保费下降导致现金流入减少,保险公司退保及赔付支出压力并未减轻 争议证券法修订 资本市场乱象丛生,根除积弊土壤亟待法律供给。证券法修订有共识,亦存巨大争议。审慎修法,谋定而动,考验各方智慧 消费升级的逻辑 供给侧改革下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调整和收入水平提升,才是消费升级的核心驱动力 债务高了怎么办 重要的问题是:管理风险的能力是否提高了 海航80天增持德银 从2月开始增持至今,海航持股达9.90%,成为德意志银行的第一大股东 人民币国际化如何再上路 人民币国际化的模式和推进应尽可能由市场决定,而非人为设计,政策层面宜着眼“铺路”;目前的相关政策更多向内发力,偏重中国国内市场开放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基金销售格局生变 第三方基金销售遭遇寒冬,互联网巨头趁势出击,以自我数据拥抱基金公司精准营销 人民币供需正趋于均衡 今年外汇占款重新转正是大概率事件,并将成为扭转近期流动性趋紧引发股债调整的重要拐点 个人征信不可先乱后治 新任央行征信局局长万存知表示,“在达不到监管标准的情况下,不能把牌照发出去。”第三方征信要坚持独立性、公正性、个人信息隐私权益保护三大原则 发审委员冯小树的生意 证监会发审委的几个人、几张票,可决定企业能否上市,也可令个别人暗中分享IPO的巨大红利 台湾寿险不足法 台湾寿险业“重营销、轻保障”的问题逐步在大陆开枝散叶,高速发展但风险保障缺口巨大 争抢公募牌照 各路资本竞相申请公募基金牌照,恰逢监管新规频出,旱涝保收盈利模式难以为继 中资搅动海外债市 在政策鼓励之下,中资企业海外发债回暖,“中国买盘”的追捧导致高收益债利差缩小;但供需两旺中,是否存在评级失灵、中资抱团挤压外资等现象,值得思考 民生银行30亿虚构理财资金迷踪 这一掩盖了两年多的虚构理财产品案,几十亿资金究竟去了哪里? “忽悠式”重组九好被罚 为美化财务数据,九好集团联合供应商,通过虚构资金流水、虚构业务交易,虚增巨额资产和收入,企图通过“忽悠式”重组蒙混过关 金融监管的三方博弈 影子银行规模的收缩会令很多事情原形毕露,最好的结果是烂在自己碗里 银监会监管阴云 近期银监会密集发文,剑指当前市场导致风险频发的要害,可谓疾风骤雨;然而要真正提高监管有效性,还有较长路要走 银行迎变局 银行业进入“强监管、强问责”的政策高压期,创新业务发展将受约束;同时,国内外经济大势也对银行经营带来多重挑战,银行资产负债表仍然面临变局 再看券商转型 严监管周期下“钱生钱”的交易型创新退潮,证券业转型压力愈发迫切。以华泰证券为代表的大券商试图摆脱牌照红利,在“以客户为中心”这个老问题上有了新认识 金融与实体经济去杠杆 增强股权市场融资是中国“去杠杆”的长久之计 正视金融风险背后的公司治理缺陷 完善公司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微观基础;中国承诺接受《G20/OECD公司治理原则》,是提高公司治理的重要契机 欺诈发行退市第一股 对造假公司取证难、退市难怪圈的逐层破解以及欣泰电气的退市,给A股市场的退市、赔偿、诉讼、投资者教育等方面树立了标杆 如此会计游戏 企业对上市公司的投资在不同核算方法上左右逢源,引发会计报表的信息严重偏离实际 MPA大考涉险过关 表外理财首次被纳入MPA考核,银行体系及金融市场如履薄冰涉险过关,但并非毫无代价 妄人鲜言 | 特稿精选 A股沉浮五年,鲜言是一位资本市场“显”规则的冒犯者,又是另一套“潜”规则的操纵者 基础设施投资匹配“一带一路”战略 过去八年,全球公开市场基础设施股票复合年化回报率为9.0%,远超同期全球股票5.7%的回报率 经济数据好,为何商品反而下跌 商品价格上涨拜供给侧改革所赐;现在价格下跌,也来自供给端:供给恢复的速度超预期 资管产品营改增之挑战 业内认为对资管产品征税不利于机构投资者的培育,同时会冲击资本市场 村镇银行十年检视 村镇银行填补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空白,在快速发展中需不断优化公司治理模式、直面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探索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但积累的风险也进入了监管视野 货币当局应如何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 防控金融风险离不开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配合,需要央行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政策框架的作用 蚂蚁金服高调转型 蚂蚁金服宣布未来只做tech(技术),帮金融机构做好fin(金融),向金融机构全面开放平台;监管人士认为,无论如何转型,只要技术用于金融业务,其业务和活动就应该接受金融监管 利率上行未结束 风险释放尚不充分,由债券下跌引发的广谱利率上行趋势并未结束 线下支付即将起飞 2017年该市场将进入S曲线最陡峭的阶段 争议定增新规 面对市场的非理性以及缺失的法律环境,监管机构到底应该事前严管还是事后严查?尺度如何把握? 债市线下代持有望终结 “一行三会”正在起草债市统一监管规则的重磅文件,两大核心是推动线下代持行为线上化、设定市场参与者的杠杆率上限,债市隐匿多年的表外代持加杠杆模式或将终结 同业存单监管分歧 同业存单爆发式增长,监管出现不同方向的拉力:一方面,央行将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考核,目的在于金融去杠杆;另一方面,银监将部分同业存单纳入核心负债,势必鼓励银行多发同业存单,加剧了高杠杆的脆弱性 如何维护系统稳定性 要有持续的随机小波动、小冲击,来刺激个体的风险意识,以降低系统性风险 债市开放再进一步 中国债市被纳入国际主流固定收益指数,境外投资者可参与境内外汇衍生品市场,提高了中国债市的吸引力;当前资本流入端外汇政策改革面临重要的时间窗口 险企被迫转型 对于激进险企来说,真正的转型意味着推倒重来,无论人员配置、内部管理流程、产品设计、销售渠道等均需重建 河南农行14亿“萝卜章”案 平安信托与河南农行合作贴息同业存款业务,但农行员工私刻公章、变造存单,擅自挪用平安信托账户资金,暴露基层行的风控缺陷 京东“白拿”之鉴 互联网金融企业与地方交易所合作,将本应由成熟机构投资者投资的资产份额化后卖给个人 通货再膨胀影响什么 PPI转正可否持续?货币政策会否紧缩?哪些行业会因此受益? 郭树清新政期待|特稿精选 时隔四年,郭树清回归金融监管队伍,领衔银监会,将怎样回应市场对他的期待? 新三板流动性突围 融资端偏向场外、交易端偏向场内,导致市场预期和监管规则无法匹配;进一步分层需配套制度跟进,并打通内部转板机制、优化资金循环,实现流动性破局 警惕债市流动性风险 大行理财产品成本高于平均水平,银行同业存单利率高于理财产品收益率;非存款类金融机构融资难度陡增,流动性风险隐患突出 委外业务迎来强监管 初衷是保护中小投资者,对游走在灰色地带的委外定制基金明确清晰管理体系 并购重组新周期 利用一二级市场价差,买资产、换利润、做大市值这种简单粗暴的套利模式不再可行。监管收紧,关注盈利,严控借壳,但正常产业整合仍予放行 高PPI会否导致CPI失控 没有食品价格的配合,出现高通胀的概率不大 5000家债委会落地 银监会推动债委会制度一年,从“金融维稳” 到探索“中国式银团贷款” 资本棋局稳中求进 证监会监管理念在一年间已经发生转变:注册制放缓、加快IPO、打击炒壳、收紧再融资、强化稽查执法力度 谨防IPO加速后的并发症 中国证券市场估值体系混乱、上市公司退出机制长期不通畅,使得市场投资者不仅无法领教上市公司破产清算导致血本无归的风险,反而常享受到ST公司“乌鸡变凤凰”所带来的超额收益 原油期货点燃国际化进程 在扩大开放资本市场、有序引进外资的大背景下,面向全球投资者的原油期货再次被重新提上议事日程 移动支付全球扩张 资本的支持加速了移动支付机构的发展 同业理财为何空转 同业存单被发行银行继续投入同业业务,衍生出各种套利模式,包括套作同业理财、委外和债券;资金在市场上多轮空转,成为金融机构加杠杆的推手 恒丰银行面临重组 旧案纠缠不清,两任董事长主导的股权变动不明,资金来源和去向成谜。山东省将怎样处理漩涡中的恒丰银行? 发展独立第三方征信机构之道 个人征信报告作为“有条件的公共产品”,其提供者应该是“市场中立”的──既不应与信息提供者或信息使用者有直接的商业竞争关系,也不应介入或影响信息提供者或信息使用者在各自细分市场的竞争 如何应对金融业“去库存” 削减风险敞口,远离杠杆较高或流动性较差的市场 借贷宝能否突围 在营销政策和赚利差的错误“激励”下,借贷关系突破了狭义的熟人圈子,最终出现连环违约。紧急调整后,借贷宝能否找到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地方交易所整顿风暴来袭 目前被定义为非法的现货交易所逾300家,多为贵金属、邮币卡、原油交易所;部际联席会议要求半年内集中整治,该规范的规范、该关闭的关闭,坚决防止死灰复燃、养痈成患 金融机构公司治理与监管之道 董事会不会受到管理层和股权超过10% 的股东影响,关联交易需要股东大会批准,任何人违反或规避合计股权的规定会被起诉并受到惩罚 2017中国经济展望 结构性调整会有周期性的反弹并保持相对稳定,中美贸易关系和人民币汇率将是两大不确定因素 万能险大变形 险企2017年“开门红”产品转向,新开发的普通型产品成为银保渠道推销重点;与之前的中短期高现价产品一样,不满五年可零费用退保,并保证较高收益率 全球债市共振 全球债市正发生重大结构性变化,市场参与者须直面应对和利用 可交换债井喷 一方面成为大股东减持利器,另一方面也拓宽了发行人低息融资路径,加上其条款的灵活可定制性,可交换债迎来爆发式增长 第三方支付紧箍咒 央行正式启动备付金集中存管政策,将对行业整顿和发展起到较深远的影响 逆周期监管亮剑 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一底线,需要敢于监管,稳中求进 A股解禁潮来袭 对解禁股减持的监管加码存在争议,但配合重要股东减持的价格操纵、短线交易需严查 全球共振 政冷经暖 全球货币政策宽松的效果终于逐步显现,需求可能再次进入扩张周期 民生银行势力新范围 新一届董监事会中,安邦保险集团、重庆信托均提出候选人;隐秘金主“明天系”若隐若现。新入席的资本运作者们将对民生银行发挥何种作用? 洋私募破冰 富达撬开A股私募市场,“自下而上”投研方法和长期投资理念,能否在中国市场行得通? 万得、同花顺四年讼争未落幕 金融信息终端龙头企业万得状告同花顺抄袭其软件,四年后终胜诉,但如何执行判决双方仍存巨大争议。软件知识产权保护边界何在? 2017年:金光能否闪烁 在国内投资者人民币资产配置中,黄金应占一席之地,配置比例可在5%-10%之间动态调整 国海“代持”违约案如何善终 此案使得券商债券“代持”这一业务模式几乎被终结 如何规范债券“代持” “代持”规模过高、时间过长、“代持”交易对手的违约风险,都是债券“代持”目前的痛点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浪潮与调整 统筹协调“一带一路”建设,避免盲目无序投资,提高对外投资整体合力 债灾吹响去杠杆的号角 最佳的去杠杆方法不是叫停各种业务,而是让小风险不断刺激市场参与者,让市场自身为应对刺激而调整结构 “两权”抵押贷款求突破 农村资产这片沉睡的富矿,能否真正被唤醒,关键在于能否吸引金融机构参与;其中的难点是如何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与成本,痛点在于如何实现“两权”的有效流转 以货币化增量对冲巨量货币供给 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推动国有企业产权转让,是两个可以对冲巨量货币供给的好办法 通道回流信托 杠杆此消彼长,通道业务回归,再次冲高规模、帮助监管套利的同时,对信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并无一点实际意义 邮储新起点 作为中国最大的零售银行,如何发挥庞大网络和多元股东的优势,激发增长潜力?上市两个月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董事长李国华详解邮储银行的行稳致远之策 中国的科研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不简单 行业的年轻程度、行业结构与所有制性质决定了高科研投入能否提升公司绩效 保险公司股权清理在即 松绑三年半,一股独大的公司治理问题不断涌现,监管层将下调大股东持股上限,严查代持及关联交易 委外定制公募基金暗藏风险 银行、保险委外资金涌入公募基金,年底集中大额赎回,公募基金面临流动性考验 不能停下的舞步 海航60亿美元收购美国最大IT分销商;刘益谦控制的国华人寿参与其中;谁是最大赢家? 利率的拐点 债市“十二月效应”被颠覆,标志着“利率拐点”确立 重塑票据市场 票交所成立和《票据交易管理办法》出台,意义深远;按市场化原则建立全国统一的票据交易平台,利于避免票据业务操作风险,并为优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奠定基础 从“股债双牛”到“股牛债熊” 在货币条件指数还没有收紧之前,经济景气度短期内难以出现快速下行 定增踩刹车 IPO提速 规模为IPO的10倍、定价不公平、资金多用于补流还贷,定增市场的畸形发展不可持续 否极能否泰来 再通胀预期对保险、银行都有利,对证券市场影响复杂 2017年——周期共振的时刻 美元快速上涨是新兴市场的抽水机,对没有去杠杆的经济体,紧缩效应明显 基金子公司痛苦收缩 大股东是否增资、业务线如何调整,基金子公司新规正式出台前仍存变数 香港IPO市场“虚火” 基石投资者的高占比以及虚高定价,让香港IPO市场一时表面风光,背后很大程度上变成了“自己人的游戏”,侵蚀香港资本市场的竞争力 信托统一登记落地在即 中国信托登记公司有望于2016年底正式落地;短期内能实现信托产品和受益权登记,未来希望构建统一的信托产品交易市场;关键要管理机制透明科学、坚持市场化运作 一致行动人争议 意图通过分仓规避举牌的机构不断涌现,监管如何应对不同规则下的资管产品 科技创新的土壤 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实现开放、透明和高效的科研系统的目标依然任重道远 地方交易所抢跑 成百上千家地方交易平台抢跑的背后,是地方政府对于设立各类交易所经久不衰的“爱好”。多轮清理整顿效果不明,新一轮摸底调查启动在即 壳股又狂欢 “最严重组新规”利空消化,IPO道路逼仄如常,国企、民企证券化需求迫切,“壳”资源待价而沽 利率双重悖离的意味 双重悖离终究会被纠正,它要求债券收益率的适当上行 CRS吹响全球反避税号角 目前有101个国家和地区签署CRS,承诺交换金融账户涉税信息,打击跨国逃避税;中国将于2018年9月正式实施 公募基金结构调整 资金来源变化:银行委外资金涌入,迷你基金待清理,“类保本”抢占市场 信托平仓是与非 在五只伞形信托的管理中,五矿信托未强制平仓,事后按照与劣后投资者签署的联保函进行了跨单元跨产品清算,这一过程是否合理合法? 流动性进入拐点 央行不会明确释放收紧信号,但回购利率中枢持续抬升反映了货币政策的变化 表外理财“入笼” 央行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口径,意在全面统计银行体系的信用投放;预计表外理财规模扩张将放缓,货币创造可能会实质性减弱 海外并购分期付 采用有条件支付手段,中资企业的海外并购不但可以减少初期资金投入,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各方面风险 金融机构的座上宾 通过人工智能加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也是传统金融机构创造客户价值和股东价值的重要手段 证监会变革进行时 证监会正在经历“股灾”之后规模最大的人事更迭和机构重整 评级业将迎统一监管 明确央行作为主管部门,并统一监管规则和联合惩戒,能否根治信用评级行业“以级定价”“以价定级”等痼疾,能多大程度改变评级结果虚高、泡沫化严重的现状,尚待观察 货币政策不能对抗长期趋势 总需求持续下降,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中就会集聚越来越大的风险 保险资管发力第三方业务 保险资管业开展第三方业务的比重正不断上升,但尚数“新兵”的保险资管,在很多领域存在着一定局限的同时,还要面临来自券商、基金等方面的激烈竞争 国企改革这三年 混改成为明日黄花,关键领域的垄断难以打破 中国版CDS如何落地 随着债市违约风险攀升,此时推出的中国版CDS被视为建立市场化风险分担机制的希望。但因法治基础不健全、产品定价难、风险承担者难觅等问题,CDS的落地和推广或有待时日 上市公司“海淘”卡壳 上市公司疯狂跨境并购后,有调查显示,大部分并无能力完成业务整合 消费金融乱象 消费金融井喷式增长的同时埋下风险隐患,出现了违规操作、客户资质下沉、过度授信、风控不力、坏账率高等诸多问题 日本央行再转弯 同时设定国债购买的数量目标和收益率曲线的价格目标,难度极大 恒丰银行内讧 数千万甚至过亿元的高管私分公款、员工违规配资持股疑案背后,暴露出恒丰银行公司治理混乱 德银遭遇天价罚单 德国最老牌的商业银行因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的不当行为,遭美国司法部秋后算账 人民币会否跌破6.7 资本流出引发的内生贬值压力正在减轻,供求关系更趋均衡 印度复刻支付宝 在印度收购Paytm,成为蚂蚁金服国际化战略中重要一子:支付宝输出业务模式和技术标准,进行本土化,应对印度的金融监管,服务印度新兴的电子商务业 洋私募的中国题 外商独资对冲基金和资管公司拿到境内募资牌照,先期放开的境外投资业务进展缓慢,新开放的境内投资业务面临操作难题 慧球科技重组折子戏 一个陈年老壳在经历六次失败的重组后,更为复杂的新一轮抢壳闹剧揭幕 CDS是毒药吗 如何通过衍生工具提升金融市场效率,并降低过度投机的风险? “倒卖”QDII额度 市场需求旺盛、QDII额度吃紧,海外市场投研能力不足的机构甘当通道卖额度 好的投资策略是怎么产生的 决策需根据条件变化不断修正预期,在不同类别资产中权衡收益风险 银行半年报:苦日子新阶段 增量优质资产难寻,银行扎堆按揭贷款;不良仍在暴露,排查处置压力未减;银行业的苦日子还在继续 广发行再易主 中国人寿正式接手广发行,保险控银行,前路漫漫 宏观经济的微观反映 非金融企业的利润较2015年略有改善,但这并不足以支撑A股和港股10%的升幅 P2P紧箍咒 设定借款上限、禁止债权转让、强制第三方存管,迫使P2P平台回归信息中介的本质;目前95%的平台都不符合监管要求 银行资本急补血 盈利下滑,银行纷纷通过定增、配股、发行优先股和二级资本债等多渠道补充资本,缺口几万亿? 保监会副主席:险资运用风险何来 行业“长钱短配”和“短钱长配”现象同时存在,“长钱短配”带来再投资风险,“短钱长配”带来流动性风险 万能险的秘密 万能险从美国引进,却在产品形态、资产配置策略及监管方面与美国差异较大;中国中小险企把万能险做成“长险短做”的高现价产品,变成大规模举牌行动的融资利器 齐鲁证券彭晨案:谁为“金融创新”担责 证券犯罪中保法人、罚个人的做法,一再引发争议 为何美国未实施负利率 全球已有六大央行采用了负利率;但在货币政策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最具锐意创新精神的美联储却不在其中 债牛见顶 持续三年的债券牛市何时结束,取决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否见底、企稳,以及相应的货币政策宽松是否持续 券商资管:从放养到收缰 券商资产管理四年扩张8倍。风险集中爆发,监管紧急收缰,去通道、降杠杆、强调合规,被动管理难以为继,倒逼券商靠真本事吃饭 深港通破茧 尽管实质性资本流动仍未实现,但传递出中国决策层走出股灾阴霾的信心 量“虚”价“实” 在去产能去杠杆阶段,量价往往出现阶段性背离,价的走势会领先于量 市场化债转股胎动 此轮债转股针对临时有困难、但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政府不强制“拉郎配”、不兜底,鼓励社会资金参与;转股定价和股东权利等相关制度安排仍待细化 港股监管战 香港本地大佬连续呛声此次监管改革,代表了香港传统市场力量对香港证券监管走向趋严的担心 健康险会消失吗 日渐成熟的基因测序技术会影响这一险种的商业可持续性吗? 基金子公司:膨胀之后 监管层限制银行通道业务、对累积风险的资金池零容忍;依赖这两条秘笈获得野蛮生长近四年的“银行系”基金子公司,不得不面临转型 信托业调整谋变 净利润增速下滑、行业两极分化加剧,信托业进入转型调整期;主动管理型信托业务的拓展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决定信托公司能否在下一轮竞争中脱颖而出 斯太尔画饼现形 三年总额12亿元的业绩承诺变成两年半来连续亏损,斯太尔收购境外资产的画饼已然落空。这桩规避借壳的经典“PE+上市公司”收购重组案例,如今成了监管重点关照的负面典型 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新世代 资产管理行业野蛮增长的时期已经落幕,通道业务已经式微,行业即将开始升级重构 争抢地方AMC 地方AMC的设立门槛有望下沉至地市级,金融机构和民企竞相布局,主要看中牌照价值;新机构的市场化处置能力如何,能否真正化解区域金融风险,尚需观察 SDR再闯关 作为完善全球金融架构中增强SDR使用的内容之一,以SDR计价的债券有望8月底前后发行;SDR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扮演更重要角色,尚需继续推进市场培育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券商监管“紧箍咒” 从以鼓励创新的监管取向、“松、宽、软”的监管环境,全面转向从严监管;首先严查投行的IPO质量以及资管业务风险 刚兑不破如何破 政府希望打破刚性兑付,容忍违约,但金融稳定的目标又让政府难以彻底摆脱隐性担保 东北特钢失信样本 连环违约背后企业及当地政府的消极作为,被投资人质疑逃废债,导致辽宁省政府及企业的信用坍塌,投资者用脚投票,后续融资不畅恐加剧区域金融风险 险资踌躇PPP 险资参与基础设施投资,通常对项目的担保和增信有较高要求;而“政府不兜底”的纯市场化PPP,与险资对安全性的要求无法匹配 货币政策的禁区 作为财政与货币政策合二为一的终极形态,“直升机撒钱”是中央银行家的最后一招,若失败则意味着其信誉的完全破产 收缰资管计划 “宝能系”通过多个资管计划购买万科股份,其中涉及多层加杠杆,而资管计划更沦为“通道”;监管已开始加强备案审核,降杠杆、限通道 监管纠偏重组上市 新规明确取消重组上市配套融资,多家进程中的公司调整方案,更有公司发明“新招”规避法规 二维码支付放行在即 堵不如疏,被暂停两年后,央行将在统一的安全技术标准下放行二维码支付,通过令牌技术和限额支付控制风险,但其安全性仍不及芯片技术 黄金的驱动力:避险情绪VS通胀预期 当利率和商品的走势开始收敛时,黄金短期将面临回调的风险 冷清创新层 分层制度落地,新三板市场低迷依旧,部分进入创新层的企业选择了退出 国企保壳:过剩产能变金融 将上市公司的产能过剩资产置换成金融资产,既能保壳,又寄望转型;但定增补充的资金能否用于去产能、金融能否反哺产业,还有待观察 巨灾保险落地 巨灾保险制度从地震单一灾因切入,初期最高保额不超过100万元;如何实现广覆盖是个难题 基金经理们的未来 威胁基金经理职位的,除了ETF基金占比的不断提升,还有智能投资的兴起 国债收益率基准化迈步 首次在央行网站展示国债收益率曲线,是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但其基准性的夯实,还有赖于国债市场广度和深度的提高 智能投顾萌芽 借助互联网平台,量化模型在大类资产配置上的应用开始面向普通投资者。国内智能投顾尚属萌芽期,但乱象已经初现,亟待建立监管标准 在稳增长的前提下如何去杠杆? 基于模型的量化分析显示,如果信贷增长能逐步而稳健地减缓,同时提升股权融资比例,既能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又能控制短期负面影响 科学家的投资理念 VC要联合高校做 “从0到1”的创新,再做 “从1到100”的放大 黄金的逻辑 英国脱欧带来的避险情绪透支了黄金的短期行情,实际利率难以下降,制约黄金的表现 九鼎创新层博弈 以私募股权投资起家并在新三板多次巨额融资的九鼎,声称自己不是私募机构,得以进入创新层名单,引发业界异议,监管开始关注 中小银行何去何从 存量机构激进扩张、新设机构不断涌现,中小银行的抵御风险能力仍是短板;新旧迭代之际,亟待建立优胜劣汰的退出机制 保险与P2P的“贴牌”生意 一些向P2P平台提供“本息保证”的保险公司,通常会与平台或第三方签订桌底协议,本身并不兜底;但是,如果平台或第三方毁约,保险公司迫于声誉压力,依然要承担赔付损失 闯关失利之后 争取国际认可的困难,往往也是推动市场进一步改革的重要力量 境外发债回暖 近期境外发债规模激增或只是短暂的时间窗口;发改委新政效果如何,最终还取决于企业在综合考虑融资需求、资金成本、汇率风险等因素后作出的选择 IMF眼中的中国债务谜题 面对日益突出的债务风险,树立底线思维并启动多角度的压力测试,有助防患于未然 基金子公司遭遇冰河期 监管收紧,野蛮生长结束、通道优势不再,基金子公司进入寒冬,纷纷谋变转型 纠偏并购重组 利用跨界并购热门行业、炒概念、讲故事推高上市公司市值的并购重组,正在面临严格审查和反复问询 车险费改阵痛 中介费用畸高,监管层出手震慑;车险费改后,中小险企经营困境、转型之难的局面仍未获得缓解,反而空间更加逼仄 人民币贬值恐慌退潮 原因在于中间价定价机制更加透明,资本流出压力的缓解以及经济基本面相对好转 债市开放加速 债市对中长期境外机构投资者开闸,是资本项目开放的关键步骤;未来能否吸引更多境外投资者深度参与,还取决于法律、规则、交易工具等多方面能否尽快与国际接轨 私募难续新三板盛宴 8项条件大力收紧私募挂牌,已挂牌的私募机构也需按条件在一年内完成整改 大摩CEO:什么在驱动市场? 市场误判了美联储6月加息;油价在一年半内会达到均衡;中国市场不明朗;英国不会退欧 中国家族办公室崛起 “世世代代的家族传承并非把钱看好如此简单,更重要的是把这个家族看好” 拭目以待“西湖协议” 面对系统性风险,任何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各自为政,只会导致囚徒困境 潘功胜:积极稳妥推进债券市场对外开放 坚持市场化方向,把握好渐进可控、平衡效率与安全的原则,加强宏观审慎管理 汇改市场化考验 “收盘价+一篮子货币”的中间价定价机制,在美元走强的情境下如何操作,能否达到政策目标并稳定市场预期,有待测试和观察 下一个雷区:ABS ? 快速发展的资产证券化市场被寄予厚望;但企业ABS基本成为变相发债,而以企业贷款为主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沦为银行表内资产转表外的工具,资产证券化市场面临调整 又一个泡沫破灭了 资产轮动周期不按顺序出牌,恰恰暗示着市场被多个力量同时驱动,市场的风险偏好情绪波动往往压过基本面 A股再冲关MSCI 去年提出的三大问题已基本解决,股灾后暴露出的随意停牌新问题也将解决,A股今年能顺利入局吗? 发展互联网金融须调准大数据认知 需要注意处理好碎片化信息和完整性数据的关系,处理好结构性数据和非结构性数据的关系,还要处理好客户个性化意识和社会化共同需求的关系等 券商融资困局 定增审核趋严、风险资本准备提升,证券公司融资之路重重遇阻 为何要“去杠杆” 提高杠杆或能短期刺激需求,但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经济增长还会拾级而下 险资管理千人千面 规模与价值并重的传统大型保险公司、投资驱动型的保险业“黑马”、股东优势明显的“银行系”险企,因风险偏好及负债情况的不同,不同险企的投资行为也各具特色 债券违约透视 债券违约在打破刚兑的同时,引导风险有序释放,并严格防止各种逃废债行为的发生 银行委外之忧 快速增长的银行委外资金,通过场内和场外双重杠杆投向债市,在债市违约频发和调整的背景下,风险值得关注;部分银行主动调整,未见大规模赎回 “第三方支付”整治乱局 央行将不再受理新机构设立申请,切断第三方支付机构直连银行模式,网络支付清算平台渐行渐近,但由谁来运营、如何确保独立性等核心问题仍悬而未决 有序违约 “钱荒”难现 当前信用债违约与主动淘汰落后产能、打破刚兑预期方向一致,是主动调控的结果 狂热商品期货 个人投资者及各种游资涌入期货市场,掀起的行情快速被交易所一剑封喉 蚂蚁变大象 时隔十个月,蚂蚁金服完成第二轮融资,市场估值从近450亿美元升至600亿美元;面临趋严的监管环境,其成长空间面临挑战 管束基金子公司 在规模快速扩张和风险事件频发的双重背景下,对基金子公司的监管思路从鼓励创新转向收紧 广深叫停房产众筹 分散的投资客在房地产市场的击鼓传花行为,把刚需直接挤出市场 保险中介:能否重构行业价值链? 提高专业素质、进行行业整合、提升业务附加值⋯⋯某种意义上来说,保险市场的竞争最终是服务的竞争 整治互联网金融 从任由野蛮生长到专项整治、规范发展,监管对互联网金融的态度发生质的转变;为期一年的整治行动将在2017年1月底完成 私募“紧箍咒” 私募基金监管思路全面调整,从过去强调行业自律转向重在监管、防范风险 矫正新三板 分层倒计时之际,监管层加紧清理违规开户投资者,重手打击不合格投资者入场行为,众多寄托在新三板市场上的不合理幻象被戳破 有争议的复苏 本次信用扩张与实体关联度低,配资与刚兑充斥,影子银行扩张,金融体系脆弱;基于产业逻辑的投资需考虑宏观金融风险 借壳的狂欢 注册制推迟的大趋势下,借壳上市进入狂欢,买卖双方加速入场,壳资源爆发或将超乎想象 中国艺术品市场骤然回暖 “不缺超级大客,不缺资金,就缺顶级的作品” 经济年检 中国上市企业在2015年的净利润与2014年持平,如果剔除银行、综合金融、保险三个板块,净利润相比2014年下跌11%。整体经济增长已经停滞 香港保险魅惑 香港保险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被夸大;而内地客户奔赴香港购买保险的背后,是追求境外投保的避税、避险等特殊功效 银行过冬 息差收窄之势不减,净利润继续下滑,加之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多重风险更易暴露,都考验银行能否平稳过冬 腾挪债转股 债转股非治本之道。多方共赢的关键是要遵循市场化原则,防止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交易所私募债收紧 因为各项条件难达标转而高成本发行私募债的企业,目前进入密集兑付期,违约风险不断放大,交易所开始收紧相关政策 房地产为什么是“泡沫之王” 房地产的金融属性,进一步加大了房地产泡沫崩盘之后的波及面和杀伤力;在房地产泡沫时期形成的财富效应对经济增长带来的正面贡献,到了房地产泡沫崩盘的时候就变成了负面的财富效应 工业品价格能否持续回升 本轮工业品即使并非反转而是反弹,持续的时间也很可能是2012年以来最长的 中资行海外反洗钱挑战 工行马德里事件是中资银行海外机构的沉痛教训;银行国际化不仅是在境外开设分支机构,更重要的是在风控、反洗钱等方面的依法合规 安邦海外收购遇阻 保监会认为安邦的境外投资已经碰触了保险资金运用比例限制的监管红线,或不会放行这两宗收购 债转股:去杠杆的一种可行选择 利用股权未来增值收益抵补当前贷款损失和时间成本,债转股企业的重整提升至为关键 一线楼市紧急去杠杆 银行信贷向房地产市场倾斜,P2P通过地产中介对接首付贷,银行表内外资金也以各种方式为个人购房加杠杆。风险快速积聚,监管紧急干预 证监会的新逻辑 把稳定市场与法治化、市场化改革同步协调是新思维,也是进步 证监转型深圳探索 深圳推行券商及大资管的事中监管框架,要义是定量风险监测,可为同类监管转型提供借鉴 滞胀来了吗? 在库存周期之中,不可能出现“股债双杀”,更可能出现股债此消彼涨或双双震荡格局 不良资产证券化再试水 监管当局试点愿望迫切,银行态度积极,但市场反应平淡;定价和寻找次级档投资者等难题待解,预计难以处置大量不良资产 定增资金真相 火热的定增市场引来大批资金,银行资金作为杠杆优先级入市,规模难以统计。这批资金有超高安全性要求,还有时限要求,抛售压力巨大 “去杠杆”遥遥无期 融资平台存在严重的“债务常青”,“影子银行”助推信贷总量上升 康典:相忘江湖 “我本江湖客,时作北冥游。一把浑铁剑,两斤二锅头。置身寻常事,亦为庙堂忧。出入问良知,进退识潮流。水激三千里,静观云起浮。百年只一瞬,不负此白头” 山东山水非典型违约 突如其来的杠杆收购,导致公司实际控制人吞下“毒丸”,山东山水陷入内外债务困局和连锁违约,风险蔓延至金融市场 耐人寻味的降准 货币政策要为供给侧改革保驾护航,同时也要留足储备,以应对更具挑战性时刻的到来 商业银行法全面修订的基石 建议《商业银行法》变为《银行业法》,由机构立法逐步转向机构立法与行为立法相结合,从负债业务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明确界定和规范 证监会开启刘士余时代 作为第八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刘士余使命艰巨 商誉减值“黑天鹅” 多家上市公司商誉超净资产,计提巨额商誉减值影响整体业绩,数年经营成果或付诸东流 流动性脱虚向实 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的背离不可能无节制,在风险冲击下,商品的表现反而强于股票 投贷联动再权衡 商业银行设立子公司搞直投,刚刚试点就被否定。银行理财资金实际上已经以各种方式流向股权直投,甚至股票市场,监管者需要仔细权衡放开口子的风险 黄海洲:让最后贷款人负责宏观审慎监管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要注重责任、权益及工具相匹配, 但央行未必要主导微观性的监管,包括资本市场、保险市场等 金融监管机构改革宜缓行 当务之急,是在继续推进改革的同时,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危机应对处置预案,而不是匆忙合并机构 区块链落地还有多远 数字货币及其背后的区块链技术备受热捧,甚至被寄望重塑传统金融业;但其自身技术上的限制及监管者和交易者的诸多疑虑,导致目前实际应用寥寥 区块链:重构金融业基础架构 或将成为下一代互联网基石,推动金融创新 股票质押火药桶 银行理财资金穿上两层“马甲”接手股权质押,甘当“接盘侠”,风险敞口进入银行 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 现行金融监管体制主要问题在哪里?改革的目标和原则是什么?如何操作? “人类史上最大资本流动到来” 惠理基金主席谢清海认为,机会不在A股,而在中国资金的全球配置 资金仍然在四处寻找资产 在看不清形势的时候,不妨跳出来,结合多个市场一起判断体会 央行放水填缺口 降准未至,央行通过多种工具投放流动性约2万亿元,流动性管理兼顾汇率稳定、利率调控机制建立;但资金紧张局面并未明显缓解 10万亿优先股大市场 发展优先股,可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服务实体经济去杠杆;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新的资金来源;确保初创企业控制权不被稀释 动产融资改革迟滞 动产登记的覆盖范围有望扩大,但征求意见稿仍远远落后于实践,未能解决动产融资面临的核心问题,全国统一的电子化动产抵押登记平台尚未进入政策选项 港元保卫战今昔比较 场外交易规模增加,结构化产品成熟,加之整体市场环境变化,港府不会放弃联汇制 港元狂贬 发难联汇制 香港特区政府是否有足够的资源应对?已经在在岸和离岸人民币市场左支右绌、外汇储备已经下降6600亿美元的中国央行,还能否提供当年那样强力的支持? 98个“监管” 证监会对股灾教训的总结,是“少出问题、强化监管”,此前曾大力鼓励发展的创新业务已悉数被叫停 银监高举防风险指挥棒 面临不良双升和利润下滑的双重挑战,在去产能和混业创新的背景下,银行业的挑战是守住风险底线,并探索可“行稳致远”的发展模式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与门槛 在创新转型热潮下,互联网金融不是简单地把金融搬到网上,需要满足成本、风控和技术门槛,需要保持服务实体创造价值的初心,还要遵循分享开放的互联网精神 人民币汇率之锚 人民币已与美元脱钩。由有锚货币向无锚货币的转换,最难的是过渡期 激战离岸人民币市场 收紧离岸人民币市场流动性,直接干预CNH,显示央行稳定汇率预期的决心;短期危机解除后,应反思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离岸市场角色与汇率改革攻坚的关系 私募梦断新三板 在暂停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在新三板挂牌和融资后,工商部门也全面停止对“投资”类企业登记注册 另类九鼎 详解宏观审慎评估 MPA是货币政策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调控转轨阶段的过渡政策,覆盖7大方面14个指标;今年4月将按此监测评估一季度银行业运行 金融与实体资产的背离有望收敛 今年货币政策宽松力度可能会显著低于预期,回购利率以稳定为主而不是继续向下引导 人民币“跳水” 外汇市场的“游戏规则”已经改变,人民币持续渐进贬值的预期能否打破,大幅波动是否会对金融市场产生较大冲击,视乎汇率政策取向和央行与市场的有效沟通 发挥第三方力量 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 有效激励律师、会计师、评级机构等第三方力量采用集团诉讼、举报以及市场化评级方式在风险积累早期发现问题 A股熔断惊魂 史上最短命交易规则的代价是市场连续踩踏,耗资2万亿元的救市成果灰飞烟灭 定增盛宴难以持续 定增市场因为股灾出现价格倒挂、收益两极分化等新特点。定增市场长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审核不透明、存在大量利益输送仍痼疾深重 油价“热战”不至 继续“逼汗” 没有超级“ 寡头”的“逼汗”战会是一场没有明显赢家的持久战 互联网金融在变重 当资本市场狂热退去时,互联网金融企业估值差距会显著拉大,甚至出现赢者通吃局面 网络支付新规宽松现身 明确支付机构风险底线,采取负面清单的方式灵活调整,强调正向激励 中国债券市场的改革与发展 保持债券市场体系总体格局稳定,继续以合格机构投资者和场外市场为主发展债券市场 如何管控“大资管”风险 分层结构型资管计划风险高,需要建立严格的客户分类,严格执行“穿透原则”,在各监管部门间进行及时的信息共享 全球债务周期错位驱动的市场 2016年总需求回升引擎难觅,非制造业差异所驱动的汇率变化依然是金融市场核心 “一带一路”艰难掘金 企业、政府、银行都需研究,怎么保证项目又成功,资金也能收回来? 公司债探路注册制 准注册制发行促成交易所公司债大爆发。适度监管竞争提升效率、促进创新,但也须防范监管套利和系统风险 牛仔遇到入侵者 全球最大矿业公司之一自由港偏离主业,带来巨额债务,引发内部人控制担忧。在铜价和油价持续下跌的大背景下,伊坎嗅到了血腥味,发动突袭 雾霾笼罩下的中国经济 产能过剩,财务杠杆过高,重工业密集地区存在潜在危机;这些不确定因素注定了2016年将是充满挑战的一年 私募销售通道乱象 通道泛滥致使受托人不愿发挥主动管理功能,甘当资金掮客,投资顾问代为操盘已成业内潜规则,出现纠纷,投资人求告无门 美联储加息靴子落地 美联储加息周期对全球经济与资产价格产生影响;中国或继续放松货币政策,通过降准应对美联储加息 推进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 发挥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优势,以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之举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之短,推动国家金融体系完善 债市泡沫知多少? 中国债市已呈现泡沫的初步迹象,但尚在可承受的边界内,应关注潜在触发因素的变化 注册制箭在弦上 IPO重启,熔断机制落地,注册制待发,股灾后一系列制度正在重建 美国加息未必带动美元走强 美国自身的经济状况很难承受美元走强和利率上升同时收紧的压力,因此不必过分担心美国加息周期的开启对中国的汇率和利率带来的双重冲击 中国式收益互换的秘密 海外市场用于风险管理的金融衍生产品,在中国演变为隐身、配资炒股工具 P2P风险频发 监管靴子将落地 实行负面清单制,不设注册金门槛,必须选择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资金存管机构,明确禁止参与股票市场配资业务 寻找Alpha的一年 银行业面临的挑战最大,保险次之,券商相对较小。看好有可能通过战略调整抓住结构性成长机会的中小金融机构 征信市场变局 央行低调下发征信机构监管指引,个人征信机构即将发牌,央行征信中心也将转型并持牌 信托业迷途 传统模式式微,新兴业务不明,信托行业的阵痛短期内难以化解 P2P寒冬 红海竞争,问题平台遍地,上市遥遥无期,风投避之不及。P2P的寒冬已无争议,从资金监管入手,行业整顿与清理在即 嘉能可的资本紧箍咒 大宗商品和国际矿业领域里的“剁手党”们,正在纷纷为当年的冲动付出代价 重要的是投资回报率 投资回报率的下行,使更多的投入意味着更低的回报和更多的债务;政策的侧重点是供给端改革 王东明退休 常振明回归 重由中信集团掌控,中信证券单飞计划逆转 证监稽查借力大数据 证监会打造中央监管信息平台,交易所升级换代监察系统,大数据技术能让“老鼠仓”和内幕交易无所遁形吗? 重工业的冬天来了 疲软的需求,走低的价格,导致能源材料行业收入利润双双下降 中信资本相中新三板 抓住时机做大人民币基金是中信资本选择新三板的重要原因 寿险业忧心“利差损” 如果中国进入长期低利率时代,资本市场又长期低迷,近两年的新增保单确实可能出现利差损 长期利率下行之后 长期利率显著下行,有望改善企业财务状况,提升疲弱已久的投资动能 回购利率阶段性见底 除非信用再次收缩,或房地产销售大幅下滑,否则七天回购利率很难跌至2%以下 “一带一路”融资法 沿线国家情况复杂,企业面临资金筹措、成本管控、风险防范等诸多挑战;企业能走多远,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金融支持有多强 投贷联动的作用与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采取投贷联动支持科技小微企业,必须注意遵循商业可持续、市场规律和风险管理原则 解码专项建设债 紧急推出的专项建设债,借道政策性银行,由中央财政贴息,向企业提供低成本股权投资,最初打算三年发行1.5万亿元以内,执行中规模已扩大 交易所债市高杠杆之忧 债市杠杆正在继续加大,但回购利率抬升、资金回流股市,让风险逐渐暴露 寻找中国的UBS和Pictet 具备强大基础资产获取和配置能力及线下产品分销能力的市场参与者将显著占优 精选负债 资金的稳定和利率敞口收益,同时兼顾需要负债具有长期限而短久期的特点 场外ABS兴起 借助互联网金融,资产证券化脱离了传统的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 券商PB业务“收之桑榆” 证监会清理第三方交易外部交易接口,给券商发展PB业务、抓住私募基金客户提供了新机会 嘉能可大起底 嘉能可是铜融资这种“击鼓传花”游戏的第一棒,没想到最后一棒也掉到了自己手中 程序化交易“紧箍咒” 审慎游戏规则面世,高频交易宣告死亡,程序化交易者调整策略,转向中低频交易 保险行业格局生变 中小险企业绩爆发、保单质押贷款快速上升、分红险业务痼疾始被触动;新车销售速度放缓和车险费率市场化是财产险领域的两大挑战 把脉中国经济 工业增速放缓,服务业缺乏可持续性,中国整体增速未来长期将处较低水平 中金和中再H股IPO的冰与火 迎接中金公司的是阵阵寒意,而中再集团备受追捧 大额存款市场需开放 何不开放50万元以上的大额信贷市场?把大量想做信贷业务、有能力做信贷业务的机构,规范到有限持牌银行监管的旗下 新三板流动性“大考” 前期疯狂进场的各路资金逐渐离场,新三板市场日成交额仅有亿元水平,流动性问题凸显 SDR时代的中国债市 中国债券市场的开放和成熟,对于防范未来可能的危机,或将发挥关键性作用 审判债市“第一案” 陈智军通过认购子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次级份额获利超千万,孙明霞通过丙类户获得债券分销回扣款超千万 中信证券收购罗素无解 开出18亿美元高价,运筹多年,向监管层申请特批大股东减持,最终仍难完成 险企打通PE路径 迫于投资端压力,股权投资已越来越成为险企资产配置重要方向;对于大型险企,设立私募基金比单纯投资更有控制力,也更能实现与公司利益上的一致性 风险偏好有望修复 汇率波动造成的风险偏好下降,本质上是对流动性不确定性的担忧增大 券商信托接口之争 为解决监管难以穿透场外资金和账户,证监会强力推动券商清理外部接入系统。不过,协调机制并不顺畅 中信证券危局 总经理及多位高管被调查,老客户转投其他券商、被争抢IPO和再融资项目⋯⋯业界巨人中信证券面临成立以来的最大危机 公司债大跃进 审批关口大松,交易所公司债规模井喷,监管套利背后隐藏的违约风险不可小觑 借贷“星巴克一代” 竞争加剧需提防审核标准的放松,防止过度借贷而产生系统性风险 专访范一飞:支付监管的逻辑 在支付行业面临变局的关键时分,央行负责支付监管的副行长范一飞接受财新专访,详尽解读支付行业的性质、发展愿景、风险和监管原则 网络支付界定监管边界 网络支付需脱离野生状态 重罚恒生 银行给予资金,信托和基金提供通道,券商第三方端口接入,恒生提供工具,证监会低估风险,闯下大祸的场外配资系统责任人众多 A股添加“熔断险” 指数两档熔断机制能否稳定市场、控制暴涨暴跌?还是反之增加恐慌,减少市场流动性? 放贷人条例就位 非存款类放贷组织条例相当于民间金融的上位法,配套的管理办法或细则将由银监会统一出台 金融动荡与国际收支周期 金融危机爆发力大,破坏力强,但时间不长,作用更强的是国际收支周期 “黑名单”上的司度|特稿精选 Citadel将高频交易用于中国市场,获利丰厚,也站到了风口浪尖上 股指期货名存实亡 严控开仓规模与大幅提高保证金比例,重创股指期货流动性,功能基本丧失 险企靓丽半年报 寿险市场中小险企异军突起,大型险企谋求转型;上半年得益于股债双牛的投资业绩已经消失很多 被遗忘的中报 除金融业外的总体经济进入负增长,市场担忧并非毫无根据 利率市场化收官 此次降息降准,利率市场化悄然迈出重要一步;支撑利率市场化背后的经济条件、市场条件、监管条件以及体制条件仍待完善 A股二次股灾 自主寻底,A股剧烈下跌,两融规模骤减,银行理财入市资金重划安全线 全球共震 汇改的制度含义 面对议论和市场的适应性调整,更应看重汇率市场化改革背后的制度含义 救市国家队鸣金收兵 缺乏明确的投资策略,让“证金概念股”成为既有大盘蓝筹,也有高价股、题材股,甚至个别“老庄股”的大杂烩 欧美怎样监管互联网金融 尽管欧美互联网金融监管不尽相同,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在于创新和规范权衡下的消费者权益保护 重塑融资担保 融资担保行业迎来洗牌格局,政策性担保和商业性担保公司将走出两条路径 流动性拐点尚未到来 当前调控的最重要工具是利率,降息有助于刺激内需,减轻企业去杠杆的压力 摸清证金公司账本 吃透“国家队”战术、摸清“国家队”筹码,成为A股投资人最新的关注重点 反思分级基金 当低水平散户遇见分级基金,机构投资能力凸显优势,散户投资风险放大 美国救市反思录 救市救什么?宏观调控和市场原则哪个更重要?应急之举该如何调整与退出?资本市场应该建立怎样的股市文化——当我们谈论救市时,我们在谈什么? 探路相互保险 监管破冰的相互保险,在组织治理、信息披露、章程制定、偿付能力、分支机构等方面都需要摸索 相互保险的春天来了吗? 十年后,相互保险的市场份额有望达到10%,市场空间有望达到7600亿元 河北融投危机 河北省能找到重组方案接过几百亿元的不良资产包袱吗? 下半年金融维稳 银监会把遏制不良贷款快速上升作为当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的首要任务,央行表示将注重稳定金融市场预期 中信证券收购罗素投资 18亿美元高价收购罗素投资,目的是为了拓展其国际业务,尤其是美国业务 PPP融资难互信 银行和信托等金融机构对PPP项目融资虽热切关注,但落地签约少 寻找闪电般的交易策略 中国汇率或利率市场最可能出现机遇 证监稽查的新任务 常规案件和“证监法网”行动在股市大跌之后向新型案件稽查倾斜 互联网金融定向 整份文件的基调,行业人士认为“比较宽容”。“一行三会”针对各自分管的行业,还将分别出台细则 变现大数据 无监管的大数据,正通过地方政府与数据公司合作搭建的交易平台加速变现 救市之后的十字路口 最坏的结果是:一方面,A股变得更加内向;另一方面,政府干预市场变得越来越频繁,A股可能会变成一个十分“边缘化”,与全球股市发展很不一样的市场 外汇储备拐点 影响过去四个季度外汇储备余额下降原因将继续存在,藏汇于民、增加对外直接投资应是监管者乐见,应防范短期跨境资金异常大幅流出 非开行行长:寻求与亚投行合作 领导非洲开发银行十年的行长卡贝鲁卡率团访华,探寻与亚投行、丝路基金等中国金融机构的合作 长期利率有望下行 随着股市回归理性、地方政府债务置换的冲击逐渐减弱,当前收益率曲线陡峭化的现象将出现改善,长期利率有望下行 清算场外配资 清理、规范场外配资是亡羊补牢,核心是落实证券的账户实名制,解决场外配资公司变成虚拟的互联网营业部带来的监管隐患 私募基金爆仓危机 很多基金经理其实分不清上半年到底是靠真本领赚的钱,还是仅仅靠“天时地利人和”捡到的“超额收益” 股市大跌后的“余震” 股市的下跌使得中国经济下半年的复苏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货币政策维持宽松的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个人征信启程 八家机构业务基本都是通用评分+信用报告+反欺诈平台+其他增值服务。其中各自有专攻,央行征信中心的优势未受撼动 险企重启员工持股 多家机构开展咨询,非上市险企退出机制的设计较为关键 股市暴涨暴跌的帮凶 以个人投资者为主,以趋势投资为主的市场,涨跌停机制为操纵提供了制度性的机会,并最终加剧了市场的暴涨暴跌 A股硬着陆 带着杠杆起飞的A股终于泡沫迸裂,其烈度出乎了监管者的意料,救市政策连环出招,徒劳无功 追逐P2P 上市公司纷纷收购、创办P2P,试图一举跻身创新企业,直接的益处是股价暴涨 拆分平安是个好主意吗 如果平安能够分拆互联网业务上市,既可以将潜在价值显性化,也可以利用资本市场有利时机募集资金加快业务发展,寿险和财险单独上市也能够获得更高的估值 资金左右“牛熊市” 监管层希望严控场外配资,但各种渠道和结构化配资账户使得监管难度极大 证监会发行部女处长落马 手握再融资审批大权,配偶违规买卖股票,涉嫌职务犯罪 海外保险收购棋局 收购海外保险公司“保险+投资”模式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平衡经营端和投资端 宏观经济研究的使命 宏观分析框架是骨架、各部门资产负债表分析是肌肉、各市场价格趋势是信息输入、货币资金的流动是信息向体内传导的血脉,借此勾画出一幅清晰的资源流动图景 公募股权众筹待发 第一批公募股权众筹平台将包括阿里、京东和平安,而相应的管理办法也将同时出台 波兰搭车“一带一路” 波兰对“一带一路”的积极态度,大抵涵盖“出口、投资、亚投行” 货币需求严重不足 这可以解释为何在货币增速放缓、货币结构流动性下降的同时,资金还极度宽松 私募基金监管加码 面对上万家已登记私募机构,监管层除了重手“打非”,还酝酿法规细化和严格资金募集环节的监管 财务公司减速 经济增速放缓对部分企业集团的压力,已传导到财务公司,资产规模、存款规模均下降 众筹万达广场可以“稳赚”? 用低门槛众筹形式直接投资房地产项目,在没有任何监管的情况下快速入场,缺乏对风险的基本提示,存在明显的法律风险和投资风险 为何中国股市没有“慢牛” 中国股市意见过于一致、高换手率、高杠杆率、缺乏必要的做空机制、IPO市场受到严格管制,均为原因 京东金融赛跑 目前京东金融体量庞大,仅供应链金融有利润,其他业务条线都还在“砸钱布局”阶段 网商银行蓄势 网商银行不设物理网点、不做现金业务、不涉足传统银行线下业务,把蚂蚁微贷逐步整合纳入,被称为业务模式最成熟,最重要的就是账户体系落地问题 中国劳动力转移的脉胳 经济增长下行,劳动力却紧张,这是由于中国经济的结构变化带来的。中低端劳动力不足是推动制造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动力,而不是让经济坠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肇因 融资平台重新加杠杆 银行贷款、发企业债的“紧箍咒”已经明松暗放,项目收益债、PPP等新融资渠道也得到政策支持,融资平台作为地方政府投资重要“输血”管道,正在重新加杠杆 A股绸缪入局MSCI A股能否纳入MSCI指数并非“是或否”的问题,只是时间问题,除了能够引入大量海外资金,更会引领中国资本市场走向成熟与国际化 蔡洪平与他的工业4.0基金 初始规模为10亿美元;获得几家主权财富基金的支持;定位于“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对接 九鼎再扩张 一方面在三板市场大规模定增,一方面收购主板市场上市公司,九鼎投资在资产管理平台全方位出手,从公募基金、证券公司到P2P,未来还将涉足民营银行和保险公司 收益率曲线陡峭化标志经济即将复苏吗? 多数时候相对于经济周期有领先的信号作用,但有时曲线的陡峭化不是经济复苏的征兆,而是银行惜贷的结果 证监会开闸H股 中国证监会大幅精简H股上市审核制度,全面透明审核条件,取消A/H股定价限制,H股将迎来更多A股和中资公司 保险监管再变革 保监会推出新一代监管规则“偿二代”,为保险业一举释放出近万亿元资本金,对此是应欢呼还是忧虑? 农民工的金融梦 农民工群体在城镇化进程中市民化的过程,将会带来金融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与升级,相应的移动金融大有可为 推动资产证券化市场稳健发展 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信息披露、信用评级等市场化约束作用,提高产品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中钢千亿债务难解 银监会法规部协调召开中钢债务会议,由于几方分歧过大,进展胶着不前,债委会统计中钢集团及所属72家子公司债务逾1000多亿元 万亿地方债置换大局 地方存量债务置换“市场化和行政化并举”,财政部负责短期平衡,央行从整个金融市场平稳角度考虑,让地方发债回归真正的地方政府债 创业板踩踏隐忧 监管层此时应加强事后监管和稽查执法力度,不应投鼠忌器,担心对二级市场的负面影响 新三板短期无缘政策红利 降门槛引入更多资金并通过竞价交易制度来炒高新三板的愿望破灭了 金融依然偏紧 资产仍在重配 从货币金融环境近十年的历程中理解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是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必然 银行资金入市路径 通过结构化理财配资、高净值客户及机构配资、伞形信托配资、股权质押融资等渠道,银行自有资金及理财资金入市规模超过3万亿元 挤压A股杠杆 水面之下的杠杆以及不同种类的杠杆工具,在少数高风险客户身上重叠交叉,行业对此完全没有把控能力,需要未雨绸缪,早做打算 中国不特殊 中国经济走过的大部分历程,日、韩等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也都曾走过 《商业银行法》大修订 银监会争取2015年底能出建议稿,已将取消存贷比这一单独的修改意见上报到国务院法制办 股权众筹的制度陷阱 在无法可依、监管态度不明之时,股权众筹身披私募外衣快速引爆市场,并处处隐现公募苗头,先发展再监管恐难控风险 三大规则驱动移动金融 聚合涌现、成本趋零、时空坍缩,移动金融展现了这三大规律性特征,商业银行应如何抓住移动金融的机会适时转型? 货币结构流动性为何下降? 当前一些金融指标的变化,其含义与以往已有显著区别。充分认识这些不同和反差,对于更好地判断形势具有重要意义 理财保险风险潜行 中小险企依靠短期高收益理财保险产品的滚动发行快速发展,但这造成短钱长配,投资压力巨大,流动性风险也随时可能出现 银行卡清算市场打开 银联将不再一家独大,却说“躺着中枪的日子该结束了”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过去两个月央行显示了其“稳汇率、降利率”的政策意图,这二者并不矛盾 政策性银行再注资 央行将以外汇储备委托贷款债转股形式,曲线注资国开行和进出口银行;农发行则由财政部追加资本金 标普道琼斯进中国 拥有标普评级、标普道琼斯指数的麦格希财讯总裁兼CEO道格拉斯·彼得森接受财新专访,将中国市场视为下一步的战略重点 新三板风险积聚 从中小投资者曲线入场,到为了质押、做大市值等等目的炒高股价,再加上蠢蠢欲动的炒壳行为,新三板市场的风险指数不断提高 渣打们的困扰 跨国银行重新思考网络的收益与成本;渣打们的今天很有可能就是中资银行的明天 存保口径待调 存款保险制度的核心问题——保险费率如何计算尚未确定,以及如何确定计提保费的存款口径 “共同市场”新憧憬 深港交易所闭门研究“共同市场”,计划吸引红筹回归、允许亏损企业上市等 P2P的理性繁荣之路 互联网连接一切、高速匹配、海量信息以及边际成本趋向零的特征,使得P2P具备任何一种传统金融体制不能比拟的优势 把握资金利率的波动与趋势 很多时候,货币政策面对的是大量对利率不敏感的预算软约束主体和求稳的政策导向。货币市场利率波动剧烈,主要是应对宏观调控目标稳定性带来的套利 工行互联网+ 尽管互联网企业不断创新和颠覆传统,但银行的复制能力很强,本身资源优势强大,“e-ICBC”布局用改革应对变革 交易所私募债风险升级 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逐渐收紧的背景下,交易所中小企业私募债的违约风险增加,“12蒙恒达”或将成为第一只城投平台担保违约的私募债 亚投行怎样才能成功 中国要胸怀天下,充当国际社会的领导者,寻求与国家利益兼容的国际共同利益,并继续争取在世行和IMF地位的提升,促进国际金融体系治理改革 李光耀的遗产与对中国的启示 新加坡真正最值得中国学习与仿效的地方,不是她的威权政治,不是淡马锡模式,而是她的法治、任人唯贤、精英执政、廉洁与效率 银行不良探底? 监管高层要求充分认识不良贷款反弹的趋势,部分银行高层认为今年风险暴露能够见底,不良率已到顶 互联网冲击加速券业分化 证券业标准化业务受互联网冲击最大,新型互联网券商不断增加,大型券商仍在产品、风控和机构市场领域占据优势 A股应全面拥抱VIE A股在实践中早已不乏VIE的先例。现在所需要的,其实只是监管捅破窗户纸的勇气,接受VIE,将那些真正代表创新生产力的卓越公司留在境内资本市场 中国贸易将长期大幅顺差 出口将再次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引擎,但形式与内涵都发生了变化,影响的层面与上一个周期迥然不同 离职证监会 证监会面临人才流失的挑战,也是建立人才双向流动、促进监管转型的契机 网络身份证来了 网络身份证加上人脸视频识别技术,可替代线下面签,实现远程开户 私募基金蜂拥新三板 在九鼎挂牌新三板成功经验的激励下,PE积极登陆新三板,一边份额转股,一边公开定向增发 降准的边际条件 外汇占款增幅趋缓甚至负增长,标志着其作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时代的终结,因此要做好系统性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打算 深港通倒计时 虽然沪港通交易不活跃,但市场对深港通仍寄予热望,除了高调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监管部门、交易所纷纷表态要在今年下半年推出 华瑞银行起步 高管层多来自央行与中行;与网络银行的颠覆式创新不同,华瑞银行意在取传统模式的创新之道 通缩压力从PPI转向CPI CPI加速下跌,暗示了今年宏观经济的主要矛盾将从投资下滑转向消费疲弱 上海银行业转型之切 上海自贸区扩区后,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更加迫近,而上海辖内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转型也愈加迫切 安邦韩国收购待批 安邦保险耗资60亿元收购韩国东洋人寿,尚需韩国金融委员会的审批,而韩国一直对外资缺乏热情 低油价对中国经济影响几何 中国受原油价格下跌的积极影响有限。企业层面上的关键在于,中游企业能否将油价下降带来的成本效益转换为利润率的提升 电商进军农村金融 电商能多大程度地改善农村金融供给,在于大数据技术能否在电商系统之外广泛推广 中欧基金股改见成效 中欧基金完成股权改革八个月,管理规模从100亿元扩大到550亿元,管理层加大了公司战略和用人方面的话语权 金融营改增关键点 须尽量降低政策实施成本和纳税遵从成本 证券资管底线论 去年9月的“郑州会议”针对资管业务提出的八条底线,基金业协会此次出台释义征求意见稿,使得资管业务的监管边界更加明晰 芝麻信用“摸石头过河” 芝麻信用采取和支付宝钱包合作的方式,用户实现迅速攀升,也面临芝麻分论证、隐私保护、第三方独立性等诸多问题 财政-金融一体化改革 如果“新常态”迫使我们不得不采取短期性政策响应,将会增加中长期创新和制度变革实现的成本 蚂蚁金服引资接近收官 蚂蚁金服公司估值约300亿美元,“国字头”背景的社保基金、邮储银行、国开金融股份分别约占5%、3%、3%左右 证监会筹划“债券交易所” 证监会调整战略思路,希望合并沪深交易所的债券交易平台,在上交所场外固定收益平台基础上,建立证监会管理下的场外交易平台 移动金融校准 央行制定一个移动金融业务流程标准和遵循原则,将来会纳入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等 苹果支付难进中国 监管部门因信息安全,银联担心收单体系,银行、支付宝虑其费率太高,基于NFC的苹果支付难以在中国市场马上铺开 拐点来了 作为一个复杂系统的金融市场,在分叉点处是极度的边界敏感,稍有内外部的涨落冲击,方向就可能完全不同 中小企业私募债风险爆发 迎来兑付小高峰的中小企业私募债已先后有六只出现违约,暴露中小企业私募债发行的种种风险本质 微众银行效应 微众银行想以合作者的姿态进入,银行业反应并不慢,也将目光投向了同样的客户群体,纷纷朝网络化、聚焦零售小微等方向寻求转型 汇改良机 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兑美元浮动幅度,当前外部条件绝佳,也有助于防通缩,提振出口,并应对全球货币贬值潮 银监架构大改革 酝酿已有半年,重心向监管倾斜,提出“自费改革”“无缝对接”,体现变更管理意识,改善银行监管有效性仍任重道远 《保险法》修订进行时 强调风险管理,调整资金运用范围、业务范围、股东准入门槛等内容,保险代理人资格也可能取消 国开行回归开发性金融机构 国务院明确将国开行定位为开发性金融机构,享受政策性银行政策,但未明确界定何为开发性业务,如何推动待解 QE十字路口:路径分化与挑战 各国央行不再遵循单一的利率运行周期,而是分为三组独立的周期 方正政泉恶斗 “各打五十大板” 双方高管均有落马,这场恶斗从“商业纠纷”演变为反腐大案,将怎样收场? 中信混改亮相 正大集团和伊藤忠合组公司斥资百亿美元入股中信股份,这一交易成为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新标杆,未来发展重点在非能源投资 寻找牛市的基础 如果政府懂得利用现在繁荣的股市,推出一些对企业基本面有利的改革,中国股市将较易“安全着陆” 注册制“孤军”突进 证监会重新上报修法方案,《证券法》从多方面修订缩小至仅修订涉及注册制相关法条,快速推出以便于年内正式实施注册制 人民币贬值不可期 人民币贬值不会成为今年的“黑天鹅”,并且有望稳中小升 自贸区扩围挖潜 粤闽津三家新设自贸区方案数易其稿,终于在上海试点一年后框定。鉴往知来,上海有哪些得失可供后来者借鉴? 股票期权箭在弦上 上交所紧锣密鼓要求券商在1月底前做好股票期权交易准备工作,上证50ETF将首先作为股票期权试点标的物 迈出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第一步 要想彻底拆除地方政府债务这颗地雷,除了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还需更积极地财务重组,从而降低重组成本 央行387号文的下文 央行意图通过调整存贷款口径的一系列文件,逐渐廓清对同业的界定,是约束套利行为的监管修正,而非制造新的套利机会 民生银行微妙转向 从股东到董事会,从核心业务战略到事业部体制,民生银行内部正在发生一些微妙但重要的变化 活跃新三板 新三板的非实质性审核实现了注册制的预演。目前市场做市交易活跃,未来还将引入竞价交易,以及引入包括公募基金在内更多的机构投资者 “新常态”三解 通缩未见得是坏事,经济部门在压力下或能提供有效供给,这是金融部门有效需求的前提;金融部门应避免宏观杠杆率发散 主动降维应对互联网金融攻击 传统金融机构应对互联网挑战的最佳办法是“主动降维”,通过小型化、智能化子公司形式同一空间竞争,政策层面应允许传统金融机构采取子公司形式进行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 众筹监管缘何起步私募 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首个监管办法,私募众筹管理对个人投资者、平台准入条件都设下了较高门槛,区分于还在等待启动试点的公募众筹 如何用大数据炒股 比传统量化投资更为强大的是,大数据投资在原有金融结构化数据基础上,增加了更多非结构化数据,把握市场情绪,量化成为投资选股策略 股市上涨的逻辑 低迷多年的中国股市,重聚强大动能。这对于饱受高杠杆困扰的中国经济,不啻为一个福音 市值管理:鲜花与杂草丛生 出发点为上市公司提升价值的“市值管理”,在现实运作中良莠不齐,对于实为内幕交易、市场操纵的“伪市值管理”,亟须加强监管 寻找相对确定 复杂系统中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称为“吸引子”的有序状态,这常常是一个准稳态 存贷的奇异扩张 激烈的存款争夺战已悄悄开始;在好资产紧缺的当下,银行业一反常态,抢搭末班车,抢着给“最安全”的地方融资平台发放贷款 穆迪的中国八年合资路 独家专访穆迪全球CEO,合资很难改变中国评级偏高和评级不稳定的现象 给公务员加薪吧 经济转型为以消费拉动,绝非不需要投资,而是说投资不是根据宏观目标来设定,而是根据微观的消费需求而决定,投资的收益有保障,私人资本就会积极参与,投资的循环可以持续 兴业银行:“非标转标”之后——专访兴业银行行长李仁杰 在监管的聚光灯下,昔日的“同业之王”如何朝面向金融市场的全能银行转型 资金撬动牛市 万亿券商融资业务与收益互换也好、15万亿银行理财资金池也罢,汹涌入场的资金不仅吹起了猪,也吹起了象 多层次资本市场纵深突进 在市场层次不断细化的过程中,除了法律法规需要随时调整,低层次市场发展严重滞后、产品创新不足以及防范风险成为下一步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存保制度需明确的问题 建立存保制度并非令存款更加安全;存保推出的同时是否应降准?未来银行在接受央行、银监会、存保基金三重监管时,职责如何划分、关系如何协调? 规避借壳天外有天 IPO审批缓慢,退市难执行,使得市场盛行并购重组交易,由于借壳标准提高至等同IPO,多家公司各出奇招规避借壳审查 金城百花绕道奇招 大量优质资产注入劣质上市公司,否认借壳令人生疑 大数据做征信 ZestFinance所擅长的,是在真真假假、或有或无的数据海洋里“做游戏”,只要池子里的变量多到一定程度,模型给出的分数就会趋于稳定 股债牛商品熊能否持续 降息降准的节奏较过去两轮会更加缓慢,但持续时间会更长,因而投资需求难以出现显著回升,商品易跌难涨,股债的牛市行情也会长于以往 银行布局P2P 监管层最初怕出现一窝蜂跟风,后见情况稳定,便转向包容支持的态度,但隐形担保问题解决了吗? 如何迎接中国对外投资元年 虽然中国有对外投资的需求、供给和环境,但整个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整体企业管理经营水平粗放 令人纠结的融资成本 当前关于融资成本的讨论具有转换快、视角不一及概念模糊等三个特点,足见此问题的复杂。由于角度不同、视野宽狭,极易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金融企业员工持股新政 财政部拟定的有关《金融企业员工持股股权计划管理办法》已上交国务院,有望于年底前推出。核心是用薪酬中的部分奖金从二级市场买入本公司股票 复制自贸区 上海自贸区多项试验政策已经开始复制推广,金融领域涉及面广,监管者往往更为关注控制风险,推动起来一环扣一环 掘金韩国娱乐业 相较好莱坞和日本,与中国文化娱乐业融合最好的韩国,如今成为中国机构新的投资热点,尤其在细分领域中艺人经纪业务被看好 市场疯了吗 应该追随资金推动的趋势,还是回归基本面?这样的恶魔又开始折磨价值投资者 试水消费信托 在规模不够大的情况下,消费信托在中国发展的盈利模式不明朗,新产品研发成本高,创新并不容易 银监规范贸易融资 态度由“审慎开展”变为“规范发展”,重点防范虚假贸易,整顿仓单质押业务,贸易融资业务产品将成为有吸引力的资产管理投资标的 互联网金融推动理论创新 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业态和业务模式,互联网金融的边际影响已不容忽视,正在对金融理论发展产生渐强的驱动力 金融IC卡标准争端 技术障碍成为国际卡组织进入中国支付结算市场的门槛。对于监管者来说,如何找到平衡点,可以覆盖所有卡组织而一视同仁 中远物流案再发酵 上海中远物流监守自盗,与银行、钢贸商共同炮制了一个长达五年、涉资近20亿元、涉嫌受贿7000万元的骗局 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降维攻击 互联网公司通过电子账户这一“异度空间”,在内部利润维度、外部监管维度实施了“降维攻击”。银行应对的关键是互联网思维的内部化 沪港通影响到底有多大 在目前无法把握全面放开资本账户风险的背景下,选择率先在沪港两市建立试点连通机制,一方面为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资本市场提供了窗口,另一方面也将风险维持在相对可控的范围内。从长远而言,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国股市,这无疑是一种多赢的安排 地方债务清理:修明渠堵暗道 43号文及财政部配套文件,存量锁定、增量限额、平台转型 并购共谋热 二级市场的并购重组热潮中,混迹着披着产业整合外衣,以并购概念共谋推高股价的现象,正在一步步公然挑战监管底线 美联储加息会怎样 美联储持续加息的前提是,美国经济复苏并增速加快、就业大幅改善、长期通胀预期形成。这些条件在可见的未来难以出现 贷款“回报”链 企业在向银行贷款时,贷款先以保证金的形式存入银行,银行再向企业开具承兑汇票,银行可将贷款业务转至表外,形成利益链条 提速境内 “离岸人民币”交易 人民币头寸主要集中在中国境内,应该尽快打造境内的“外汇人民币”交易中心,面向境外所有的人民币和所有者提供交易服务 安邦大手笔布局海外 宣布收购比利时保险公司、纽约华尔道夫酒店,传言收购韩国友利银行,安邦保险十年来多次运用杠杆进行资本运作,资产规模快速发展 美元走强虚实 近期美元上涨的同时,新兴市场各类资产的调整幅度甚至不及许多发达国家 苹果改写NFC命运 NFC在中国发展已近十年,但一直无法真正推行,因为移动运营商、卡组织、手机厂商之间的利益博弈难以形成合力,苹果支付能改变这一切吗 沪港通整装待发 虽然没有明确税收问题,但北上资金被允许融资融券,支持配股权利,允许大宗交易,分阶段实行看穿式监管,沪港通被寄予厚望 信达36.65亿接盘嘉粤集团 资管公司首次以股权信托方式介入企业破产重整,以信托受益人的身份控制破产公司股权,有一定的创新,同时也面临产业整合的风险 “新常态”下的投资组合 以固定收益类资产安心铺底,让股票或外汇期权类资产放开想象的翅膀 信托登记区域突破 作为地方法规,信托受益权登记后能否真正对抗善意第三人的公示力,以及信托受益权质押登记能否取得优先处分和受偿权等关键问题,尚未得到司法检验 保险宁波创新 首创银行、保险、政府结合的小额贷款保证保险模式,建立农村保险互助社试点,通过地方立法确立半强制医疗责任保险,抢先突破巨灾保险 中国经济的“不可能三角” 高杠杆、低效率和经济转型,是中国经济周期波动中必须面对的“不可能三角”,难以共存。若要破解,需超凡的智慧与定力 如何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目前有关部门采取的措施将为缓解社会融资成本高赢得时间,但是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和诚信体系建设才是治本之策 散户也混改 嘉实公募基金参股中石化销售公司,10万元以上个人投资者均有机会,口号是“让普通投资人分享国企改革红利”,为此创新连连——包括引进承销团模式,要求券商硬包销……这一模式可复制吗? PE寻求混改发力点 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资本并非重点,关键是引入有效的体制变革。PE机构希望能够市场化介入,解决定价、体制等问题 公益信托缘何步履蹒跚 公益事业需要专业化运作。推动公益信托法律制度建设,争取税收政策优惠及减免成为公益信托突破重围的关键 才做一半的国企改革 不论是央企还是地方政府,都不愿意把较重要但属于竞争性领域的国企控股权出让,有各种理由,都是既得利益集团为保护自己的利益而作出的辩护 阿里上市风云 阿里巴巴集团上市纽约首站路演盛况空前,但B2C业务不断增高的成本、中国逐渐下降的网购红利以及VIE结构的不确定性,也不容忽视 民营银行快步走 监管层争取今年年内正式开业一家民营银行,区域性仍是监管层衡量民营银行方案的重要因素之一 信托保障基金在酝酿 拟设立信托业保障基金公司,业界确需要能够提供短期流动性救助和维持行业稳定机制;但针对私募产品成立强制性救济基金,国际罕见 BVI揽客中国 在欧美“围追堵截”的背景下,离岸金融中心高调拓展以中国为主的亚洲市场 互联网金融监管:一致性与独特性的平衡 建议监管部门对互联网金融采取既大力支持、又紧密跟踪的开放态度,关注互联网金融在“网络效应”的威力和“赢者通吃”的特性下可能造成的风险 央企高管再限薪 带有行政级别的央企高管年薪或降到过去的40%,最高不超过90万元;主要意图是推进央企负责人“去行政化” 存贷波动 8月信贷规模较为平稳正常,但银行的风险偏好下降,而存款的持续减少反映了流失大势难挡 券商资管子公司股权激励尝试 与基金子公司白手起家不同,券商资管子公司继承了原来成熟的业务线,如何分配已有蛋糕,均衡各方利益,有效管理持股者风险偏好是当前难题 利率下降是股市上涨的必要条件 无风险利率持续下降时,企业盈利因费用减少而改善,提高市盈率中枢,带动货币市场基金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回落,刺激更多的增量资金进入股市,推动股市上涨 传统信用评分挑战者 越来越多类似ZestFinance的初创公司正在觊觎传统华尔街的地盘,将新算法带入征信领域,笃信所有的数据都是信用数据 招财宝接棒余额宝 将余额宝用户需求分层并进行垂直运营、细化产品,招财宝公开宣称其产品是保本低风险,短短几个月规模突破100亿元 信用资产流转难题何解 关上一扇门时,该打开一扇什么样的窗?资产的转移就是资金和信用的转移,但资金转移易,信用转移难 解密沪港通套利 沪港通最引人关注的是两边市场的价差套利以及各种制度套利,由于两地市场并未完全打通,A/H股的价差将会一直存在 沪港通的多重疑窦 如何解决恶意占用额度、税务安排等问题,尚待最终敲定 钢企债务连环爆 四川川威、黑龙江西林钢铁,皆因负债过高陷入困境,部分落后产能企业的风险加速暴露,债务危机的数额不断升高 基金子公司不应成为监管洼地 金元惠理和万家基金两家公募基金的子公司作为融资通道卷入同一个地产私募的高杆杠赌局。对于这个陌生领域的特殊风险,基金公司显然缺乏足够的准备。它们可能习惯了股票二级市场相对透明的市场环境,进入“类信托”还不如信托的监管环境,处于监管盲区的草莽规则,让它们时刻可能成为待宰羔羊 董文标转身 连任三届民生银行董事长后,董文标主动离席,将出任新成立的中民投董事长 基金子公司资金被挪用“案中案” 地产公司百般腾挪设局,银行员工积极配合,两家基金子公司和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分别扮演了不同角色,募集的社会资金被挪用,引入并不规范的地产项目,并引发权属争议。所谓低风险的通道业务也能成为基金子公司的定时炸弹 定向宽松到几时 一系列定向政策,本质是折中平衡政策,7月新增贷款超预期回落使定向降息及降息的预期升温 企业行为谨慎以后 中国工业企业利润率趋于稳定,反映了企业行为上的变化,开始更加谨慎地看待中国经济结构性放缓的情况。企业的态度转变,对中国经济来说是个双刃剑 信托拐点将至 银监会内部会议通报信托公司风险;监管部门已经要求将700亿元风险资产分类,希望信托公司厘清风险资产的性质和责任 小微贷款达标攻坚 囿于经济状况,小微贷款的目标今年“艰难实现”,明年“难以实现” P2P监管准则初定 监管强调底线思维,明确平台的中介定位,本身不得提供担保,不得归集资金搞资金池,不得非法吸收公众资金成为四条红线 提升货币基金流动性标准 监管层酝酿提升货币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各项指标,不仅仅是期限,还包括扩大投资范围、调整估值定价等相关规定 光大民事赔偿案挑战司法 由于缺乏赔偿责任认定和边界等法律解释,光大证券民事赔偿案进退维谷 从利率走廊到PSL 货币政策转型固然重要,但其有效性与金融改革也密切相关。银行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提速,是令人欣慰的信号,值得期待 厘清开行万亿棚改资金 货币如水,如何保证定向支持棚改、不会流入其他行业,如何避免棚改如筐、什么都往里装 信贷风险升温 银监会最新判断不良贷款风险蔓延可能加剧;商业银行如何在控制风险和信贷投放之间作出平衡和选择,将是新的考验 新三板期待做市聚人气 由于新三板流动性严重不足,即将推出的做市商制度被参与券商解读为自营或直投业务,对做市标的个股业绩提出较高要求,并谨慎观望 交易所私募债蹒跚前行 原本被寄予厚望的中小企业私募债因为担保增信等问题演变为券商通道业务,而一旦违约,投资人又不愿承担兑付风险 宽货币是否还有必要 M2增速的回升基础尚不牢固,货币政策的宽松周期还难言已经结束 坏账暴发期何为 核销还权于银行等制度的建立,能够防止本可减少的损失发生 华融二度引战 华平领投不足7%,投资者谁?此次引资定价是高是低?不良资产处置的黄金期前夜是否也是上市的最佳窗口? 阿里三宝监管一宝一策 证监对余额宝态度鼓励,对娱乐宝态度相对负面;央行对招财宝态度中性 站在中国利率趋势的拐点上 利率上升的根源仍是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和央行调控目标的冲突,而钱荒推动的利率大幅跳升多是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显著错配所致,并非可持续的市场状态 开行棚改贷获万亿再贷款 央行1万亿元再贷款期限三年,根据棚户区改造的进度放贷,年利率在6%以下,二季度已到账 居民人民币跨境尝试 中行“优汇通”业务意味着资本项目自由化又向前推进一步。现实是跨境人民币和外币的监管已形成“双轨制” 一家“德正系” 多大贷款敞口 中资行对“德正系”的贷款敞口从案发时的百亿升至200亿,外资行牵涉更重 ETF期权渐近 交易所将对个人投资者实行限仓政策,买入期权的资金规模不得超过其证券账户自有资产的10%或过去六个月日均持有沪市市值的20% 银行间债市开始分层 做市商和投资者分层机制,堪称一系列债市规则重整中最根本、最动筋骨的重头戏。先从新入市的增量开始,观察实施效果如何,再慢慢调整存量 券商创新负重前行 保证金账户进行消费支付以及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即将进行备案制,成为券商仅有的几项创新业务 阿里大数据走向变现 数据挖掘成为阿里巴巴未来的工作重点,更大的理想是建一个数据共享平台,阿里数据变现才刚刚开始 如何提高TFP生产率 中国经济将以何种方式展现于世界舞台,要看其在改革特别是国企改革中能走多远 存贷比松动放水几何 理论上释放贷款额度可能近2万亿元,除了短期内的宽松效应,更值得关注的是存贷比计算口径调整的政策导向 新股发行制度为何屡改屡败 新股发行制度屡改屡败的根源在于证券市场缺乏定价功能,而导致证券市场缺乏定价功能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场退出机制不到位、市场风险不能及时充分地暴露 求解贷款难 不同于中西部地区囿于信贷规模不足,东部沿海地区更多面临信贷结构调整问题 中诚信托矿业计划再危机 在诚至金开2号的风险处置上,多方都主张采取市场化的方式解决,风险的化解取决于重组的进度 移动医疗机会何在 受制于现有体制,移动医疗停留于大数据获取,难以实现从技术上打通挂号、问诊、治疗各环节,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实时有效交互,更难以企及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中国经济必将由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而消费拉动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