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问答 正文

喜雨亭房产(亭以雨名志喜也译文)

扫码手机浏览

[db:Intro]...

 译文: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以:用。

 “亭以雨名志喜也”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创作的一篇散文《喜雨亭记》,文章从该亭命名的缘由写起,记述建亭经过,表达人们久旱逢雨时的喜悦心情,反映了作者儒家重农、重民的仁政思想。

《喜雨亭记》原文

  喜雨亭记

北宋·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志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

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喜雨亭记》翻译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狄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

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我在亭子里开酒宴,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这件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废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

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既用它来命名亭子以后,又接着来歌唱此事。歌词说的是:“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做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做粮食。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

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没有这力量。归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认。归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归之于太空。而太空冥然飘渺,不能够命名它,于是我用它来为我的亭子命名。

《喜雨亭记》注释

 1、志:记。

 2、周公得禾,以名其书:周成王得一种“异禾”,转送周公,周公遂作《嘉禾》一篇。

 3、汉武得鼎,以名其年:汉武帝元狩七年(前116),得一宝鼎,于是改年号为元鼎元年。《通鉴考异》认为得宝鼎应在元鼎四年,元鼎年号是后来追改的。

 4、叔孙胜敌,以名其子:鲁文公派叔孙得臣抵抗北狄入侵,取胜并俘获北狄国君侨如。叔孙得臣遂更其子名为“侨如”。

 5、扶风:凤翔府。

 6、明年:第二年。

 7、治:修建。

 8、雨麦:麦苗返青时正好下雨。

 9、占:占卜。

 10、有年:年将有粮,引申为大丰收。

 11、弥:整、满。

 12、雨,下雨。

 13、乙卯:农历四月初二。

 14、甲子:农历四月十一日。

 15、丁卯:农历四月十四日。

 16、相与:汇聚。

 17、贾:指坐商。

 18、忭:欢乐、喜悦。

 19、适:恰巧。

 20、属:同“嘱”,意为劝酒。

 21、禾:谷子,即小米。

 22、荐饥:古人说:“连岁不熟曰荐”,因此“荐饥”意应为:连续饥荒。

 23、滋:增多。

 24、炽:旺盛。

 25、优游:安闲舒适、无忧无虑的神态。

 26、斯:这些。

 27、赐:给予。

 28、襦:本意短衣,此处代表所有的衣服。

 29、伊:语助词,无意.

 30、不:通“否”,意为不然。

 31、造物:造物主(即上帝)或指上天。

 32、冥冥:高远渺茫。

《喜雨亭记》赏析

 苏轼为文“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这篇文章正体现了作者这种写作风格。以写雨致喜最后名亭为例,雨麦占吉、弥月不雨、乙卯乃雨、甲子又雨、丁卯大雨,本是枯燥乏味的罗列,为了说明个中因由,上述交待必须要有,所谓的“行”就表现在这里。

没有“乃雨”、“又雨”、“大雨”的层层蓄势,行文不到家,下文展开便没有依托,所以这个过程非有不可。苏轼精于文字技巧,安排错落有致,跌宕起伏,有关“雨”的叙述正说明了这一点。

根据文章需要,该行者自当行,做到这点似乎要容易些。最难驾驭的莫过于“不可不止”。苏文中“雨”的来龙去脉交待清楚了,如何与名亭相关联,关键在于怎样恰当地选择“停止点”。

文中言“雨”而后,又以描写各阶层人民“喜雨”之状继其后,尤其妙不可言的是,“忧者以喜,病者以愈”,把喜庆气氛推人高潮。

在万民庆贺喜雨降临的浓染之中,苏轼笔锋聚转,信笔带过“吾亭适成”,不仅衔接自然得体,而且时机掌握得恰到好处,真可谓多一笔则冗,少一笔则亏,已到了“不可不止”的地步。

《喜雨亭记》创作背景

 苏轼于嘉祐六年(1061年)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今陕西凤翔)府判官。次年,开始修建房舍,并在公馆北面建了一座亭子,作为休息之所。这年春天久旱不雨,亭子建成时,碰巧下了一场大雨,民众欢欣,于是作者为此亭命名为“喜雨亭”,并写下了这篇文章。

《喜雨亭记》作者介绍

 苏轼,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年)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言文什么亭

在陕西省西部凤翔县县城东部,渭河支流湋河上游。有内外二湖,内湖为苏轼任凤翔府判官时疏浚,外湖是清光绪年间开凿,统称东湖。湖中建有洗砚亭、君子亭、春风亭、鸳鸯亭等,外湖建有山庄、苗圃、荷塘等。系城区风景湖。

1. 什么亭什么榭词语

可组成的词语:

读音 tíng tái xuān xiè

释义以轩敞为特点的亭阁台榭。

出自叶圣陶《苏州园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造句

1、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2、园林艺人们十分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3、在董酒厂的董苑流连忘返,苏州园林风格的董苑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相互映衬,穿行其中虽无醉书兰亭,但也文思泉涌,醺醺然吟风咏月。

4、值此春风和畅之时,梅竺山庄亭台轩榭间的一座高台上,夏侯勇正望着远处的景色,只见山坡、山坳中满目的青翠茶树,在阳光下熠熠发光,一派生机勃勃的春日气象。

5、而武成帝继位之后,搜刮民脂民膏,大造亭台轩榭和富丽堂皇的宫殿。

古文引用

1、水亭烟榭

(1)出自《南歌子·荷盖倾新绿》宋代:程垓

水亭烟榭晚凉中。又是一钩新月、静方栊。

翻译:水中的亭子,朦胧的水榭都在傍晚的凉风中。天上又是一弯新月,静静地照着窗栊。

(2)出自《贺新郎·和前韵》宋代:辛弃疾

为爱琉璃三万顷,正卧水亭烟榭。

翻译:我喜欢那三万里烟波浩渺的西湖,卧在水亭烟谢中,面对玉塔,于深夜之中欣赏湖水的微澜。

2、风亭月榭

出自《安公子·远岸收残雨》宋代:柳永

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

自从分别后、亭台楼榭依旧在,不见人欢聚。

2. 文言文 冷泉亭记

原文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 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澈,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杭自郡城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后作此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 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注释

1.东南,唐代人的“东南”概念多指江南东道(包括今浙江、福建、上海全部和江苏、安徽两省的长江以南部分)。 2.余杭郡,指杭州,唐天宝元年至乾元元年(742——758年)间杭州尝改余杭郡,此处用作雅称。 3.寻,古代长度单位,为八尺。 4.薰薰,指花草的芳香。 5.欣欣,形容草木繁盛状。 6.渟渟,水停滞,水面平静。 7.泠泠,清冷。 8.蠲(读juān),免除。 9.狎(读xiá),指酒醒后疲乏如病的状态。 10.矧(读shěn),况且。 11.潜利阴益,不知不觉中给人的利益、好处。 12.四封,与“提封”同义,指四周行政边界之内的疆土。 13.长庆,唐穆宗年号,起始于公元821年,终于824年。(钱塘导读、注释) 14.灵隐寺:杭州著名的佛寺。 15.导和纳粹:纳入新鲜的空气,使人心情和畅。 16.蠲烦析酲:解除烦恼,免掉困倦。 17.濯:洗。 18.辄:就。

译文

东南地区的山水胜景,余杭郡的最好;在郡里,灵隐寺的景致最为突出;寺庙中,冷泉亭第一。冷泉亭筑在灵隐山下面,石门涧中央,灵隐寺西南角。它高不到十六尺,宽不超过两丈,但是这里集中了最奇丽的景色,包罗了所有的美景,没有什么景物可以走漏的。 春天,我爱它花草的芬芳,树林的茂盛。在这里可以吸入纯净新鲜之气,使人心平气顺,使人气血舒畅。夏夜,我爱它泉水轻流,清风凉爽。在这里可以消去烦恼,解脱酒醒后的疲惫,激发游人的兴致。山上的树林是亭子的大伞,四周的岩石是亭子的屏障,云从亭子的栋梁上生出,水与亭的台阶相齐平。你坐着玩赏,可用床下清泉洗脚;你卧着玩赏,可在枕上垂竿钓鱼。又加清澈的潺潺涧水,不息地缓缓在眼下流过。不论你是个凡夫俗子,或者是未出家的人,你看到的听到的邪恶门道,你想着的要说的肮脏念头,不待那清泉洗涤,一见冷泉就能除去尘垢。不知不觉中给人的利益、好处说不完!所以我说:冷泉亭,是余杭郡最优美的地方、灵隐寺第一的去处啊! 余杭郡从郡城到四郊,山连山、湖连湖,有极多风景秀美的地方。过去在这里做太守的人,有位相里君,修筑了虚白亭;仆射韩皋,修筑候仙亭;庶子斐棠棣,修筑观风亭;给事卢元辅,修筑见山亭;右司郎中河南人元藇(xu),最后筑了这个冷泉亭。这样,五亭相互可以望见,象五个手指排列在一起,可以说,全郡的美景都在这些地方了,要筑的亭子已经全筑好了。后来主持郡政的人,虽然有巧妙的心思和眼光,再要加什么也加不上了,所以我继承他们到这里以后,只是整修亭子,不再添造新的。 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3. 文言文春雨亭记

《喜雨亭记》出自古文观止。

其诗文如下: 前言 苏轼二十岁进士及第,名噪京师。四年后,参加制科考试,“进策”入选,授大理事,签书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判官。

嘉祜六年(1061)十一月,苏轼怀着满腔政治热情,离京赴任,从此踏上仕途。苏轼到凤翔的第二年,开始修建官舍,并在公堂北面建造一亭,作为休息之所。

可是这年春季久旱不雨,但在亭子建成时,下了一场大雨,官吏百姓欢喜若狂。于是苏轼命名这座亭子为“喜雨亭”。

这篇喜雨亭记就是通过叙述亭子命名原因,表达他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的。 原文 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

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

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

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

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注释 1 志:记 2禾:周成王的同母弟唐叔得一异禾。这种禾是两禾生在不同的田亩上,而合生一穗。

于是献给成王,成王送给周公。周公受禾后,作《嘉禾》一篇。

《嘉禾》文已佚亡,今《尚书》仅存篇名。(《尚书·周书·微子之命》) 3 鼎:据《汉书·武帝纪》记载,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五月,得宝鼎于汾水,于是改元为元鼎元年。

《通鉴考异》认为得宝鼎应在元鼎四年,元鼎年号是后来追改的。 4 叔孙胜敌,以名其子:鲁文公十一年,北狄鄋瞒国伐鲁,鲁文公派叔孙得臣御敌,打败了鄋瞒,并击杀其国君侨如,于是将自己的儿子命名为侨如,以表其功。

5 扶风:即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府。苏轼曾做过凤翔府判官,于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到任。

6 明年:第二年。 7 雨麦:上天下麦子。

岐山,今陕西岐山县。占,占卜。

年,年成。有年,指丰收。

文章内的干旱那年春天,空中落下麦子于岐山之南,占卜后以为是丰年之兆。(古代山南谓阳,山北谓阴) 8弥:满。

弥月,整月。雨,下雨(名作动)。

9方:正,正在。 10乙卯:四月初二日;甲子,四月十一日;丁卯,四月十四日。

11忭(Biàn ):高兴,欢乐。 12以:介词,因此。

这里省略了宾语。 13属(zhǔ):同‘嘱’,劝酒。

属客,指斟酒给客人喝。 14荐:重。

荐饥,重复地遭到饥荒。 15优游:叠韵连绵字,悠闲自得的样子。

16造物:造物主。 17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18治:修建。 19适:恰巧 译文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

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敌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

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

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

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我在亭子里开酒宴,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这件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

“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废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既用它来命名亭子以后,又接着来歌唱此事。

歌词说的是:“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做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做粮食。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没有这力量。

归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认。归。

4. 有台而亭之古文

三圣庵

德胜门东[1],水田数百亩,沟洫浍川上[2],堤柳行植,与畦中秧稻分露同烟[3]。春绿到夏,夏黄到秋。都人望有时[4],望绿浅深,为春事浅深;望黄浅深,又为秋事浅深。望际[5],闻歌有时:春插秧歌,声疾以欲;夏桔槔水歌[7],声哀以啭[8];秋合酺赛社之乐歌[9],声哗以嘻;然不有秋也[10],岁不辄闻也[11]。

有台而亭之[12],以极望,以迟所闻者[13]。三圣庵,背水田庵焉[14]。门前古木四,为近水也,柯如青铜[15],亭亭[16]。台,庵之西。台下亩,方广如庵。豆有棚,瓜有架,绿且黄也,外与稻杨同候[17]。台上亭,曰观稻,观不直稻也[18],畦陇之方方,林木之行行,梵宇之厂厂[19],雉堞之凸凸[20],皆观之。

注释:

[1]德胜门:北京内城北面靠西的一个城门。[2]沟洫(yù):田间水稻。浍(kuài):田间排水渠。川:河流。[3]分露:分别承受着露水。同烟:一同被雾气笼罩着。烟:泛指山水云雾等气。[4]都人:京城的人们。[5]际:时候。[6]疾以欲:迅速而婉顺。[7]桔槔(jié gāo):一种在井上汲水的工具。[8]哀以啭:悲哀而宛啭。[9]合酺(pú):合聚饮食。赛社:一年农事完成后,陈酒食以报田神,聚饮作乐。[10]不有秋:收成不好。[11]岁:一年的收成,年景。辄(zhé):总是。[12]亭:此处作动词,建亭的意思。[13]迟:等待。[14]庵:此处作动词,修筑。[15]柯:树枝。青铜:青铜色。[16]亭亭:高耸的样子。[17]同候:这里指瓜豆的“绿且黄”,与稻、杨一样随节候变化,[18]直:同“值”,遇上。[19]梵宇:佛寺。厂厂(hàn):这里形容高高的样子。[20]雉堞(dié):城墙上修筑的呈凹凸形的矮墙,又叫女墙。

5. 文言文春雨亭记的翻译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敌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我在亭子里开酒宴,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这件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废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既用它来命名亭子以后,又接着来歌唱此事。歌词说的是:“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做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做粮食。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没有这力量。归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认。归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归之于太空。而太空冥然飘渺,不能够命名它,于是我用它来为我的亭子命名。

6. 文言文『冷泉亭记』意思

东南地区的山水胜景,余杭郡的最优;在郡里,灵隐寺最突出;寺庙中,冷泉亭第一。冷泉亭筑在灵隐山下面,石门涧中央,灵隐寺西南角。它高不到两寻,宽不逾两丈,但是这里集中了最奇丽的景色,包罗了所有的美景,没有什么景物可以走漏的。春天,我爱它的草香薰薰,林树欣欣,在这里可以吐纳于清新空气之中,令人气血舒畅。夏夜,我爱它泉水轻流,清风凉爽,在这里可以消去烦恼,解除酒困,令人心旷神怡。山上的树林是亭子的大伞,四周的岩石是亭子的屏障。云生于亭梁之间,水漫到亭阶之上。你坐着玩赏,可用床下清泉洗脚;你卧着玩赏,可在枕上垂竿钓鱼。又加清澈的潺潺涧水,不息地缓缓在眼下流过。不论你是个凡夫俗子,或者是位佛门中人,你看到的听到的邪恶门道,你想着的要说的肮脏念头,不待那清泉洗涤,见了这里的景致,就会一下子全部消亡。这种无形中能获得的益处,哪能给你说得完!所以我说:冷泉亭,是余杭郡最优美的地方、灵隐寺第一的去处啊!

余杭郡从郡城到四郊,山连山、湖连湖,有极多风景秀美的地方。过去在这里做太守的人,有位相里君,筑了虚白亭;仆射韩皋,筑候仙亭;庶子斐棠棣,筑观风亭;给事卢元辅,筑见山亭;右司郎中河南人元藇,最后筑了这个冷泉亭。这样,五亭相互可以望见,象五个手指并列一样。可以说,全郡的美景都在这些地方了,要筑的亭子已经全筑好了。后来主持郡政的人,虽然有巧妙的心思和眼光,再要加什么也加不上了,所以我继承他们到这里以后,只是整修亭子,不再添造新的。

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7. 文言文《书临( )亭》苏轼的

苏轼有一篇《书临皋亭》,原文极短:

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坌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

译文:

我东坡居士在酒足饭饱之后,倚靠在几凳上,白云在我的左侧环绕,清江在我的右侧弯曲地流淌,一道道门都打开了,山林间的尘埃可以随意进入我的房间。这时,我好像有所思而实际上又没有什么思,心中空荡荡地接受大自然准入的着的一切,真是惭愧呀,惭愧!

不知你想问什么问题,只能把原文及译文发去。

8. 书游垂虹亭 文言文 翻译

书游垂虹亭

作者:苏轼

原文

吾昔自杭移高密,与杨元素同舟。而陈令举、张子野皆从吾过李公择于湖,遂与刘孝叔至松江。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子野年八十五,以歌词闻于天下,作《定风波令》,其略云:“见说前人聚吴分,试问也,应傍有老人星。”坐客欢甚,有醉倒者。此乐未尝忘也。今七年尔,子野、孝叔、令举皆为异物,而松江桥亭,今岁七月九日,海风驾潮,平地丈余,荡尽无复孑遗矣。追思囊时,真一梦也。元丰四年十月二十日,黄州临皋亭夜坐书。

译文

我过去从杭州移任高密,与杨元素乘坐同一条船。而陈令举、张子野都随我到湖州拜访李择先生,于是就与刘孝叔(一起)到了松江。半夜十分,月亮升起,(我们)在垂虹亭上摆下了酒席。张子野85岁了,在诗词歌赋闻名于天下,当时(他)作了一首《定风波令》词,其大致说:“见说前人聚吴分,试问也,应傍有老人星。”坐席中的客人们十分高兴,有的喝得醉倒了。这种快乐(我好久)不曾忘记。如今(已经过去)七年了,张子野、刘孝叔和陈令举都已经成为另一个世界中的人(即“作古”)了,而松江桥的垂虹亭,在今年的七月九日,海风驾潮而来,平地掀起一丈多的高浪,荡尽海上万物无遗。追忆过去(的时光和经历),真像是一场梦啊。元丰四年十月二十日,在黄州临皋亭,深夜坐书记述往事。

题解

1080年苏轼44岁,恰出于人生中心灵成熟,慢慢沉淀平稳的阶段。在《书游垂虹亭》(1081),一题《记游松江》。这则小短文中,作者回忆了七年前的一次尽兴而游,夜半于垂虹亭上置酒欢谈,醉倒而尽兴,对比当日,垂虹亭已没于潮水,昔日夜游友人也不在世,一种悲凉感道出了苏轼已经多次经历过的沧桑人事,文末句:“元丰四年十月二十日,黄州临皋亭夜坐书”不仅仅是一次时间地点的交代,也是一个生动的结尾,“黄州临皋亭夜坐书”一出,仿佛诗人燃烛夜坐回忆昔日情景所触发自身的慨然的样子跃然目前,于生活平静处思已逝故人,功名富贵与贫穷安稳的日子真说不上来谁好谁坏,文末一句,不禁引人深思。

背景

此文是元丰四年(1081)谪居黄州时写的一篇回忆性文章。回忆七年前,由杭州通判改任密州知州时,途中与友人饮酒松江垂虹亭的快乐情景。文末笔势陡转,抒发了人世沧桑之感。文章短小精悍,生动活泼而又意蕴深厚,韵味隽永。

9. 文言文《石门亭记》的全篇翻译

原文对照翻译

(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石门亭位于距青田县城若干里的地方,

(令朱君为之。)是县令朱君建造的。

(石门者,名山也,)石门是山的名字,它是一座名山,

(古之人咸刻其观游之感慨,),古人都在山石上刻写下自己的观赏游览的感喟心得,

(留之山中,)留置在山里,(其石相望。)那些刻写下字迹的山石相对而立。

(君至而为亭,)朱君来了以后建了亭子,

(悉取古今之刻,)把从古至今的石刻全搜集起来,(立之亭中,)将它们立在亭子里,

(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安石,)并且把这一切写在信里,寄给自己的外甥女婿王安石,

(使记其作亭之意。)让他写一篇文章,记下自己建造此亭的用意。

(夫所以作亭之意,其直好山乎?)之所以建造这座亭子,只是因为它是一座好山吗?

(其亦好观游眺望乎?)只是因为它适于观赏游览放眼眺望吗?

(其亦于此问民之疾忧乎?)大概也是在这里能体察问询民间的病疾忧患吧?

(其亦燕闲以自休息于此乎?)大概也是可以独自一人在这里休闲放松吧?

(其亦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灭乎?)或许是怜惜那些刻有字迹的山石没有防护保障,遭暴晒,字迹剥离,或者倒伏,甚至消损泯灭吧?

(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人们对外物的喜好厌恶必定按照类别区分。

(广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生,)广博高大草木茂美,自然万物依附着它来生存,

(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却不把它当做自己莫大功劳的,就是山。(好山,仁也。)爱好山,是仁的体现。

(去郊而适野,)离开城郊来到田野,(升高以远望,)攀上高处向远处眺望,

(其中必有慨然者。)从中一定会生发感慨的。

(《书》不云乎:)《尚书》中不是记载吗:(“予耄逊于荒。”)“从荒原中发现谦恭。”

(《诗》不云乎:)。《诗经》里不是写到:(“驾言出游,以写我忧。”)“驾着车辆出行远游,可以疏泄我的忧怨。”

(夫环顾其身无可忧,)遍察自身而没有什么值得忧怨的,(而忧者必在天下。)值得忧怨的一定在整个天下。

(忧天下亦仁也。)为天下忧患就是仁的表现。(人之否也敢自逸?)人不得志能够自我释放吗?

(至即深山长谷之民,)到了这种地步就是遇到深山幽谷的草民,(与之相对接而交言语,)与他们接触交谈,

(以求其疾忧,)来访求他们的疾苦忧患,(其有壅而不闻者乎?)难道还会有无法沟通、下情不明的情况吗?

(求民之疾忧,亦仁也。)访求民众的疾苦忧患,也就是仁的体现。(政不有小大,)政事不分大小,

(不以德 *** 不化服。)不以德治民,民不会教化。(民化服,然后可以无讼。)民众教化服从,这样以后才可以没有诉讼。

(民无讼,)民众做不到没有诉讼,(令其能休息无事,)你能让他们休闲养息、不惹是生非、

(优游以嬉乎?),优哉游哉嬉戏欢乐吗?(古今之名者,)自古至今在此题名的人,

(其石幸在,)那些刻石幸而存在,(其文信善,)那些刻文确实很好,

(则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那么那些人的大名同刻石一道都会传扬下去并且永远不会朽没,

(成人之名而不夺其志,)成就了别人的名声而没有改变他们的意向,(亦仁也。)也是仁的体现。

(作亭之意,)建造亭子的用意,(其然乎?)大概就是这样吧?(其不然乎?)也许不是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