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作家网讯 58集开年大剧《人世间》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开播,这部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同名小说的电视剧播出近一个月以来,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收视热度持续攀升。2022年2月25日,江苏省作家协会和江苏文投集团在南京召开“文学的可能性——由电视剧《人世间》谈...
江苏作家网讯 58集开年大剧《人世间》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开播,这部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同名小说的电视剧播出近一个月以来,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收视热度持续攀升。2022年2月25日,江苏省作家协会和江苏文投集团在南京召开“文学的可能性——由电视剧《人世间》谈起”研讨会,探讨文学作品影视剧改编的可能性、多样性。
徐宁 毕飞宇
汪兴国 徐宁
周梅森 丁捷
李路 丁帆
张王飞 叶飚荣
杨筱艳 廖屹
薛颖旦 宋世明
王彬 蔡震
“希望做一些好的东西”
2018年,腾讯影业邀请李路合作,在最初提供的合作项目IP里,并没有《人世间》。他们问李路对什么题材感兴趣。“我说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寻找有表达、有情怀、有史诗性的东西。”后来,腾讯影业的编辑推荐他读梁晓声的《人世间》,看完以后,李路几乎毫不犹豫地决定选择它。
从《人民的名义》到《巡回检察组》再到《人世间》,李路近来导演的电视剧屡创收视佳绩,他也被认为是一位擅长选材的导演。李路对选材确有自己的心得和坚持。他说,在做剧本评估时,《人民的名义》和《人世间》这两部作品最先都不被看好,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选材想法,“希望做一些好的东西”。
这部电视剧一开始就奔着精品的方向迈进,整个制作团队可谓“高配”:不仅有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作为剧作基底,还邀请了著名编剧王海鸰和一众实力演员倾力加盟,剧组在场景布置和服化道上进行了严谨的考证,为充分还原年代气息,剧组在筹备前赴东三省勘景,最后把主要取景地定在了吉林。
“好的选材、好的主创、好的演员。”省文投集团党委副书记叶飚荣这样总结《人世间》的成功要素。
但播出之前,对于剧作到底能有怎样的成绩,制作方仍然是忐忑的。随着剧集逐步深入,收视成绩打消了所有人的猜疑。数据显示,截至2月23日,《人世间》平均收视率达2.14%,收视份额达8.08%,单集最高收视率突破3%,收视份额达13.73%。“昨天说已经破了央视五年的收视记录”,李路不无自豪地说,他们每天在主创群里分享收视记录,算是回馈这段时间的辛苦付出。
几年前,周梅森和李路合作的《人民的名义》同样在全国掀起收视狂潮。看到李路又捧出一部重量级作品,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省作协副主席、省作协影视文学委员会主任周梅森特意“攒了这个局”。他认为梁晓声的原著有强大的思想力量、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纵深的历史意识,为剧作的成功奠定了扎实的基座;但文学作品要真正成为经典电视剧,还需要各部门的配合制作。周梅森将研讨会的主题定为“文学的可能性”,就是希望借助此次座谈,研究文学作品的影视化转化之路,“我觉得在今天,我们还是要拿出一些有分量、有思想、有影响的影视改编,《人世间》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启示。”
剧本的力量
座谈会上,李路给电视剧各部门排了个序:首先是编剧,第二是演员,第三是制片人,第四才是导演。虽然有自谦成分,但李路坚持,电视剧和电影不同,对于电视剧来说,编剧和剧本始终是第一位的。
把115万字的文学名著搬上荧屏,涉及大量的取舍增删。对于编剧来说,改编这样一部大部头的严肃文学作品,是不小的挑战。李路找来了擅写家庭生活剧的王海鸰,后者笔下曾诞生出《牵手》《新结婚时代》《中国式离婚》等多部国民级剧作。谈到与编剧的合作,李路说,“整个筹备过程4年,剧本就写了3年。”前面的剧情相当好,但后面的剧情大家有不同的意见,于是一边拍一边改,和一般的剧不同,《人世间》的剧本直到杀青前才算彻底完稿。
省作协影视委员会副主任杨筱艳曾参与编剧的《山海情》和独立编剧的《乔家的儿女》,去年播出时也广受好评。她说,为了学习编剧思路,看《人世间》的时候,她一边看书一边看剧,特别注意了那些剧作与原书不一样的地方。有几处改编她特别喜欢:一处秉坤对郑娟的感情,她觉得剧作处理得更加纯真美好;一处是剧作对周家老夫妻的情感处理非常细致;一处是春燕这个角色,在电视剧里有明显的成长性。
“要写这么多人物,难度是很大的。”杨筱艳感慨地说。《人世间》是一部群像戏,如何在刻画人物的同时安排好众多人物,尤为重要。省电视剧审查委员会专家蔡震认为,这部剧“在角色塑造方面,自始至终保持着审慎的距离感,既不刻意认同,也不加以粉饰”。江苏当代作家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王飞分析指出,作品的众多人物有明显的线索方向:秉昆与六君子是一条线,表现的是普遍人的生活变迁;秉义这条线揭示了官场生态,周蓉则串联起文化教育层面的历史变迁。三条人物线索的安排,渐次勾连起了知青下乡、国企改革、房地产开发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江苏法治报》副总编、江苏法治影视中心负责人宋世明则注意到这部剧的纵向结构:1-20集,主要表现了人物的艰难、困苦和身不由己;21-39集,是时代的潮涌和波澜;至41-58集,主要人物迎来了最终的结局,这部生活大戏也随之落幕。
对于原著的打磨和改变,有些是由于不同媒介的呈现差别,有些是出于压缩集数的需要。不过李路表示,自己始终在做宏观思考,小说和剧作整体是要表达什么,自己时刻有这样一个方向在。
人世间的温度
这个方向和灵魂是什么呢?
中国作协副主席、省作协主席毕飞宇认为这部剧最吸引人的是“家庭”,他特别提到一个场景,“有一集周父、周母和三个成年子女躺在炕上一起聊往事,他们像一群鱼一样在那里,我坚信那个画面感动了很多人”。“李路没有管外部的所有时间,他只管人物之间的关系,始终把这个东西抓在了手上。”
南京大学资深教授丁帆是上一届茅盾文学奖的评委,他说,评奖之前,自己就有预感《人世间》会上榜。谈到剧作,丁帆认为,这部剧的总概念是“人性”,围绕着“人性”的历史、烟火气和江湖气是这部电视剧的最大看点。从历史审美的纵深角度来看,作品截取的时间段是1969年到2016年,整整半个世纪,正是中国社会由衰到盛的历史过程;它没有回避人性中的悲剧,但从悲剧中诞生的正是人性的光辉,雷佳音扮演的秉昆身上有一种生活中对美热爱的人性本能,作者和编导紧紧抓住了这个牵动全局的线索,打开了历史长镜头的拍摄。“正是充满着烟火气的人世间,让接地气的老百姓看到了他们自己的生活实况。”但他对周蓉和周秉义这两个人物形象表示了困惑,他们与这个漫溢着烟火气息的生活江湖似乎是游离的。
现场很多专家都是这部剧的“剧迷”,不少人表示自己看剧时曾几度“泪奔”。这靠的是扎实绵密的生活针脚和情感细节。张王飞分享了自己的几个“泪点”,比如,秉昆回家见郑娟,看到郑娟提着很重的水桶,就说了一个字“沉”,言简意赅却力有千钧。也正因为看得入迷,专家们边看边做起“细节”考据。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常务副主席汪兴国就提出有两点法律上的细节疏漏:一是过失杀人罪的判罚与当时的法律规定不符;一是关于遗产继承的情节与现实法律规定不一致。
江苏故事的影视化呈现
“《人世间》的成功让我对现实主义创作更有信心。”新华日报全媒体文化新闻部主任、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薛颖旦说。
薛颖旦认为,江苏深厚的文学积淀,是影视改编的有力保证。她建议发展制片人中心制,培养吸引优秀的导演制片人,积极导入头部影视资源运营团队,强化江苏的影视制作力量。就现实题材创作而言,江苏的文学作品可能相比北方作家的作品有不同的特点,但江苏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期待影视作品能和江苏故事有更多的碰撞。
江苏大剧院近年来也在做文学作品的舞台化改编,总经理廖屹介绍了近年来的改编情况,包括《红楼梦》《青衣》《红高粱》《野蜂飞舞》《因为爸爸》等众多作品都作了各种形式的舞台化呈现,“今天的会让我启发更深,感觉这条路更加应该走下去”。
文学作品的影视化、舞台化改编是省委宣传部近两年的重点工作之一,省作协和省文投都参与其中。省文投集团也是《人世间》的投资方之一,文投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徐宁坦言,“文投集团成立以来参与了不少这样的影视投资项目,碰到的最大问题就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问题。”这两天研究战略投资,“我感悟到,只有真正的人民性才能够让两个效益得到统一。”
电视剧《人世间》的出品方是弘道影业有限公司,是当初为了筹拍《人民的名义》而成立的。成立几年,公司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制作调性,“现实题材创作,关键在于创作者的底气和信心,剧播出之前,作为制片方心里挺忐忑的,因为有很多不看好的声音,但播出结果印证了我们的信心。”弘道影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彬说。
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丁捷主持本次研讨会。他说,省作协近来持续开展工作推动江苏优秀文学作品的戏剧影视转化改编工作,研究起草了江苏戏剧影视文学研究中心筹建方案草案。电视剧《人世间》依托于优秀的小说文本基础,加上扎实的剧本改编以及成熟的影视化制作,共同成就了一部口碑剧作,这样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推出一批反映江苏波澜壮阔的生活的影视作品,是我们接下来想要努力来做的”。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总结时说。(文/俞丽云;图/屠景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