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季浏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1]中所指的课程结构是由相互关联的要素和部分组成的框架,主要由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与评价方式(情境创设与方法应用、学业质量、学习评价)等组成,体现出明确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即由传统的偏重知识和技能的课程结构向重视学科育人的课程结构转变,具体体现在学科育人的课程结构是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引领,以必修必学和必修选学以及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为课程内容,以创设复杂的教学情境和采用多样化方法为教学方式,以评价学生的学业质量为阶段性教学成果。以下对《课程标准(2017年版)》关于课程结构的设计依据和课程结构进行说明和分析。
一、设计依据
(一)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要求
《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普通高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要求构建本课程,要有助于高中学生培养目标的达成,并根据普通高中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所确定的原则等确立本学科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保证基础、强调选择、关注融合、重在运用。保证基础是指促进学生体能、运动技能和健康教育知识、技能与方法的学习和提高,为终身体育和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奠定基础;强调选择是指重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运动项目进行学习,深刻体验运动中的成功感,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获得个性发展;关注融合是指注重体育与健康教育内容、体能与技能以及学习与锻炼、比赛等方面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重在运用是指将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运用到学习、锻炼、竞赛和日常生活中,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实践能力。”
这里需强调的是,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的结构需要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精神进行设计,理应为实现教育的目标作出本学科的更大贡献。上述强调的本课程的设计理念为保证基础、强调选择、关注融合、重在运用。保证基础,是因为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属于基础教育,理应引导学生打好基础,但这里所强调的基础不是传统意义上“三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更不是强调只让学生掌握单个技术的基础,而是要为学生奠定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方面的基础,只有能力、行为和品德方面的基础打好了,学生才可能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以及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并有助于一生更好地发展。强调选择,这完全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并能满足其个性化发展,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随着年龄的增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越来越集中,让高中学生选择项目进行学习,他们会学得有趣有效。同时,强调选择,能够较好地解决我国学生学了12年体育但一项运动都未掌握的现状和问题。关注融合,不但因为体育学科属于综合学科,受多种学科知识和方法的影响,还因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本身就包括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行为方式,体能与技能有机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学习与锻炼、比赛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总而言之,体育与健康课程多学科、多方法的融合有助于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重在运用,强调每一名学生学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后,能运用综合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如,选学了篮球,要会打篮球,而不是只会几个单个技术;选学了技巧,要会做成套的动作,而不是只会“成桥”、前滚翻等几个单个技术;选学了200m跑,要会快跑200m,而不是只会弯道跑等单个技术,等。总之,要引导学生在参与一项完整运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体育品德。
(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特点
《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的主要特点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本课程期望主要通过身体练习的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因此,本课程的主体是运动技能学习和体能练习。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行为,专门设置了健康教育模块;为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将体育文化知识的内容穿插在运动技能和体能教学的过程中。”
本课程的主要特点是身体练习,这是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主要区别,而身体练习主要是体能练习和技能学练,那么,本课程的结构和内容的设计就应该以身体练习为主。但仅仅强调身体练习还不够,还需要让学生学习健康教育和体育文化的知识,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和健康素养。其中,体育文化不作为一个单独模块进行教学,而是贯穿和渗透到体能和技能的学练中,或利用雨雪天气进行室内教学。
(三)高中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为了满足高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的不同需求,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内驱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重视基础性与选择性的有机统一,特别强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运动项目进行学习。因此,本课程充分体现了选项学习的特点,除了体能和健康教育两个必修必学内容外,学生在高中三个学年的体育与健康学习中,可以根据学校课程开设运动项目的具体情况选择1~3项进行较为系统和全面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学精,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以及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精神。”
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是不一样的,尽量满足他们各自的不同需求有助于他们更积极和主动地学习以及提高运动水平。当然,有的观点认为,如果一个班50名学生有50种不同的需求,难道要开设50种运动项目让学生选择学习?我们认为,高中学生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身心特征,他们对运动项目的兴趣和爱好也会相对集中。退一步讲,即使学生有50种不同的运动兴趣和爱好,学校只能根据实际情况提供能够开设的运动项目让学生进行选择学习。此外,运动项目之间虽各有特点,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学生全身心投入他喜爱的运动项目进行学习和锻炼,就能够培养其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结构设计要以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为依据。
二、结构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结构(图1)。
图1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
由图1可见,正如《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课程结构的特点是以学科核心素养统领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评价等都紧密围绕学科核心素养来设计和构建。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途径不仅包括体育与健康课,还有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竞赛活动和体育社团活动等。”
关于本课程结构,《课程标准(2017年版)》作了清楚的说明,不再重复,读者可以认真阅读。本文只对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加以说明和分析。
(一)为什么用体能模块替代田径模块
众所周知,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必学2个模块分别是田径模块和健康教育模块,为什么《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将田径模块改成了体能模块?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选择面向所有学生需要学习的必修必学内容必须是共同基础,所谓共同基础就是学了这些内容后对学习其他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其中,体能既是学习和提高所有运动技能的共同基础,又与健康息息相关。如果学生的心肺耐力、肌肉力量和耐力、柔韧性、协调性、速度、爆发力、灵敏性、反应时等体能水平提高了,其学习任何运动项目都会学得快、掌握得好;尤其是身体成分、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等与健康相关的体能强的学生,其健康素质也好。俗话说“田径是运动之母”,但与体能相比,其共同基础显得逊色一些。说到田径,人们一定是说某个人跑多快、跳多高或投多远。但一般而言,百米跑得快的人未必铅球投掷得远,反之亦然,且各个田径项目的专项技能要求较高,因此,将田径放于运动技能系列模块中,让学生进行选项学习更合适。
(二)为什么允许学生学练同1个运动项目的10个模块
《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学分”部分指出:“高中学生在三年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中需上满216课时,修完12个模块,获得12个学分。平均每学年修习4个模块,1个模块一般为18课时。12个模块包含体能1个模块、健康教育1个模块、运动技能系列10 个模块。”同时,在“选课”部分指出:“以足球项目模块为例,如果一名学生喜欢足球项目,可允许他连续学习10 个足球模块,也可允许在连续学完3个足球模块(第一学年)或7个足球模块(第二学年)之后,选择其他运动项目(如跳高或双杠等)进行学练。”这与《课程标准(实验)》不同,后者强调学1个模块(18课时)后就允许学生重新选择运动项目进行学习。这比传统的体育课程,即,第1节课上篮球的双手胸前传球,第2节课上田径的100m跑,第3节课上排球的垫球等,已有本质的不同和较大的进步,这有助于学生比较集中和系统地学练某一个运动项目,但频繁地选项也给学校的排课和组织教学带来不便。而《课程标准(2017年版)》既允许学生1年仅选1个运动项目进行学练,也允许学生3年只学练1个运动项目,其原因是:1.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果有些学生愿意学习同1个运动项目的10个模块,就应该提供机会让他们持续、系统地学习这一运动项目,这有助于他们学会、学精一项运动,并追求卓越。2.解决中国学生存在的严重问题,即学了12年的中小学体育课,却一项完整的运动也未掌握。3.运动技能的提高就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不但需要学习,更需要反复练习、强化和运用。表面上看,用10个模块学习1个运动项目,模块数量好像较多,但实际上学生学练的时间并不多;10个模块的总课时是180课时,每课时仅40或45分钟,况且1个班级学生的人数也较多,场地设施条件也有限;学校体育教学的条件与1支运动队训练的条件差距也较大。由此可见,要使学生真正能够掌握和运用一项运动,10个模块的学练也不为多。
(三)为什么跳远等“小项”也设计10个模块
《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每个运动技能系列由若干运动项目组成,如足球、跳远、健身健美操、蛙泳、防身术、花样跳绳等……以便让学生对所选模块进行较为系统的学练。”由此可见,不管是像足球或篮球等这样的“大项”,还是跳远或蛙泳等这样的“小项”,设计多个模块时都应该以一个具体的运动项目来设计。有教师提出疑问:像足球或篮球等项目有必要设计10个模块,但像跳远等这样的项目是否有必要设计10个模块?笔者认为,跳远作为1个完整的项目,要提高学生的跳远运动水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体育精神,就需要长期的反复学练。还有教师提出疑问:仅仅让学生进行跳远的学练能否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表面上看,跳远的学练相对球类项目的学练较为单调、枯燥,但如果将跳远运动作为教育教学过程来对待,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来进行跳远教学,就能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如,在进行跳远教学时,可穿插集体性的游戏活动和竞赛活动,以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和公平竞争意识;可进行补偿性体能练习,如,长跑、灵敏性、上肢力量等体能,促进学生各种体能的协调发展,并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四)为什么让学生每年选择1个运动项目
正如前述,《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强调学生系统地学习1~3个运动项目。在高中阶段,如果学生在每个学年开始前选择1个运动项目,在高中的3年内,则选择了3个运动项目。每年选择1个运动项目进行学练,既有助于学生系统学练1个运动项目,也有助于学校的选课和排课。
三、结语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是从学科育人的角度来整体构建的,即以学科核心素养引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与评价方式(情境创设与方法应用、学业质量、学习评价)等。反过来,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与评价方式等设置也是为了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一个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课程结构设计。
课程结构是对本课程多个方面的系统、整体描述,有助于全面理解和把握未来我国普通高中体育健康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并对学校和体育教师设计和实施本课程教育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季浏,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体育界首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首位中组部“万人计划”首批国家级教学名师、首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首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现任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和修订组组长,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理论学科组组长,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校体育研究会副主任等。
主编出版著作和教材30多部,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了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近20项,其中主持的“中国体育发展方式改革研究”被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主持的“体育锻炼对国民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研究”和“体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研究”分别被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主持的“国家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制”获得教育部一级财政项目的资助。主编出版国家级中小学和高校《体育与健康》教材20多本,主持的“体育心理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主持的“体育理论教学团队”获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主持的“体育教育专业”获国家级特色专业,领衔完成的“中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独著的《论面向学生的中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一等奖。
本文已刊发于《中国学校体育》2018年第5期《特别关注》栏目。其他部分内容的解读将逐期刊发,敬请关注。
声明:本文内容为《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独家特约稿件,如有微信公众号等其他网络媒体转载,请注明来源。如有个人转载,请直接转发。
(编辑:种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