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命名 正文

明朝郭氏移民情况

扫码手机浏览

1、明朝郭氏移民情况明朝郭氏移民情况由于汾阳是郭氏家族的得姓之地,也就成为郭氏家族的 发祥之地、迁徙之地。特别是伴随着郭子仪后裔从西向东, 由北及南的迁徙,汾阳这个地名就成为郭氏的代名词。中国古代移民大致可分成两种情况:自然移民和官方移民。 自然移民是指因天灾、战乱等谋生因素形成;官方移民是历 朝历代出...
1、明朝郭氏移民情况明朝郭氏移民情况由于汾阳是郭氏家族的得姓之地,也就成为郭氏家族的 发祥之地、迁徙之地。特别是伴随着郭子仪后裔从西向东, 由北及南的迁徙,汾阳这个地名就成为郭氏的代名词。中国古代移民大致可分成两种情况:自然移民和官方移民。 自然移民是指因天灾、战乱等谋生因素形成;官方移民是历 朝历代出于政治、军事、经济等原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 织的移民活动。中国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大约有四次。第一次是在魏晋南北 朝时期,主要是北方尤其中原地区人民迁徙到长江中下游的 江、淮和汉江平原。第二次是在唐末五代时期,主要也是北 方地区人民迁移到南方江、浙、闽、赣等省。第三次是在北 宋末年到南宋初年,黄河流域 2、民众大规模地迁到长江中下游 广大地区直到珠江流域。第四次是在明代前叶和中叶,主要 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北方民众的迁徙,如山西洪洞大槐 树移民迁到今河北、山东、河南等省;另一部分是南方地区 之间的移民,如“江西填湖广”和“湖广填川”。洪洞大槐树, 是明代移民集中迁散地。“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好些移民 的后人弄不清先祖来自何处,便以迁散地洪洞大 槐树认定,从而造成包括从汾阳迁徙的郭氏后裔部分移民误为祖籍洪洞的现象据文献记载,明代这里有一座广济寺, 为唐贞观二年所建, 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济济,香客不断。唐宋以来,此 地建驿站,办理四方来往的公差事务。寺旁有一株“树身数围, 荫蔽数 3、亩”的汉槐,阳关大道从树荫下通过, 汾河滩上老鹳在 树丫间构筑窝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元朝末年,战乱四 起,水旱蝗灾连年不断,中原地区哀鸿四野,民不聊生。豫、 鲁、皖、苏之民十亡七八,不少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 鸣。当此之时,山西却是风调雨顺,连年丰收,人丁兴旺, 经济繁荣。明朝建立后,面对中原地区地广人稀荒凉局面, 实行了大规模移民垦田决策。洪洞地处交通要道,明朝政府 在广济寺院设局驻员,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发放“凭照川资” 于是,广济寺院、大槐树下,便成为移民开拔外迁的集散地。 明洪武至永乐十五年间,明政府移山西民于全国十余个省县, 洪洞大槐树因此而扬名四海。有史明确记载涉及汾州遗民如 4、 明太祖实录卷二二三卷:“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八月,冯胜、傅友德等在大同 屯田,计平阳选民丁九卫,太原、辽、沁、汾选民丁七卫。 每卫五千六百人。”同年十月,“后军都督府佥事李恪、徐礼 还京,先是命恪等往谕山西改过彰德者听,至是还服,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等七府徙居者凡五百 九十八户。”明太宗实录卷十二下载:“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九月,户部迁官核实太原、 平阳二府,泽、潞、辽、 汾、沁五州,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实北平各府 州 县。”明太宗实录卷三一载:“永乐二年(公元1404 年)九月,徙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民万户实北平。 此外,还有只记“ 5、山西移民”而未明府、州的移民数起。随着历朝历代各次自然的、官方的移民活动,以及仕途随 迁,汾阳郭氏也辗转迁徙,遍及全国各地乃至海外。据东汉 郭辅先生碑载,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郭氏族人居 住今湖北省荆州一带。到三国魏晋时,随着中国历史上第一 次大移民,郭氏族人在南方的活动于正史中已有频频反映, 如郭辶卓,为东吴散骑中常侍;郭马,广州部曲督,据广州 而反东吴;而郭璞“潜结姻缘及交游数十家,欲避地东南”, 因至江东;郭翻,世居武昌,但其生活区域在今江西临川一 带。其伯父郭讷,为广州刺史,其孙郭希林,以隐逸而知名 一时等。但郭氏族人大规模的南迁是在唐末五代时期,其中 尤以子仪公后裔的南迁在家谱、正 6、史和地方志中记载最为详 细。子仪公的子孙向全国各地迁徙,经历了一千多年,遍布河 南、安徽、浙江、江苏、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 地,然后又从福建、广东等地陆续迁往海外。然而,子仪公 的后裔,不论是从哪里迁走的,他们都公认汾阳是其始迁地, 是他们的旗帜和堂号。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东南亚各国和香港、台湾等地,都有子仪公的后裔,都用 “汾阳”做他们的堂号。子仪公后代从汾阳向南方和海外的迁徙情况,据山西省社 会科学院家谱研究中心所藏家谱资料,目前已经知道的有以 下十支:长子曜公后裔有两支迁徙:(一)唐时迁往河南固始,五代时郭嵩由固始迁往福建福州, 居闽县、长乐、福清、莆田、仙游、泉 7、州、延平一带,其中 除延平外均在海边。明以后郭氏后裔从海边州县陆续迁往海 外。(二)五代时郭在徽迁往江苏南京,其后裔又迁往江西吉州, 居庐陵、吉水、安福一带。南宋时郭亮一支迁往湖南桂阳县。 元时郭益埙由吉州迁往广东南海,其第三子郭好智则由吉州 迁往湖南,后人则由湖南、广东播迁至海外。六子暧公后裔有七支迁徙:(一)唐时郭瞿迁往江西太和县龙泉场。(二)五代时某公迁往浙江杭州富阳县,元末郭德广由富阳 迁往福建泉州晋江县,其中以仲远公一族为盛,后裔由泉州 陆续播迁至海外。(三)五代时某公由汾阳迁至山西介休县,北宋末郭进随军 南渡,子孙散居南方各地,南宋理宗时郭春隐居江苏润州丹徒县,后裔散居云阳(今丹阳 8、)、 武陵(今常州武进县)、镇江、扬州等地。(四)五代时某公由汾阳迁往山西沁水,北宋神宗时又迁往 安徽毫县,始迁祖失名,明正德年间郭王景聚族而居于毫县, 日益壮大。(五)某公在元代以前从汾阳迁至安徽凤阳县,明初郭英由 凤阳迁往江苏南京。不久郭才又从南京迁至江苏泰兴县。(六)明嘉靖年间,因汾州大雨山崩,汾阳家室遭难,郭廷 章在任所附近丹徒另聚妻室,繁衍生息。(七) 某公在明代以前从汾阳迁至江苏宜兴县。明万历年间, 郭永清与其子郭鉴由江苏宜兴迁往湖南麻阳县,其后世播迁 至四川、贵州、广西各地。七子曙公后裔有一支从汾阳迁出:曙公后代由汾阳迁往河南光州息县,明初郭得由息县迁往浙江宁波鄞县。再将各支播迁 9、分述如下:(一)郭嵩福建长乐分支曜公裔孙唐末迁往河南光州固始县,其中一支名郭嵩,于 五代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跟随王审知的从弟王想来到 王审知任后梁闽王的福建福州,王想被任命为新宁县(今福建 长乐县)县令,郭嵩随往,居新宁县芝山。安家后,在芝山的 北峙溪择地建汾阳王庙,称地名为“郭坑”,庙名为“福惠庙”, 以志不忘先祖子仪公和历代先祖。郭嵩有三子:赘、贵、贽。郭赘世居郭坑,郭贵迁居到长 溪县(今福建霞浦县)。郭贽有二子:恂、绚。 郭恂字正道, 官明贤侍郎,由郭坑迁居兴化府仙游县(今福建仙游县),卜居北郊大蜚山下,号“郭宅宫”。后世屡有灾异,乡人立庙祭 祀郭恂,称之为“司马圣王”。郭恂子郭 10、斌,字尚文,不久迁 至泉州高桂坊。郭斌子郭瑛迁至惠安县北门外东赤程村。郭 恂另一子郭质,字尚同,移居仙游县碧溪,郭质裔孙郭惟高, 于北宋咸平年间由仙游碧溪迁至莆田县魏塘,称居住地为“郭埭”。其后裔闻名于世者有南宋初郭义重、元初郭道卿、南宋末郭廷炜,分别被朝廷旌表为孝子, 后人以此为荣,称为“魏 塘三孝子”。郭绚字弘道,五代后唐时官福唐县 (今福建福州县)训导, 曾访汉代何仙姑遗迹,看中了该县玉融山下的南阳村,于是 在此筑室定居。此支此后三百二十年中失考。至元初,郭初 迁居福清县马山之西。郭初二子:耀、华。长子郭耀元中叶 迁居福清县东南五十里之化北里下泽朗后洋之中兴社。耀子 京,京子显,显子贵卿 11、、子贵、建朗。至此分为天房、地房、 人房三支,枝繁叶茂,播迁各地。据说当时就有谶言说:“南 泽岐,北泽朗,五百年后衣冠火良火良。”后来真有不少人做了官。郭初次子郭华迁居泉州府城土门。(二)郭在徽江西安福分支曜公第二子锋,官光禄少卿,封汾阳郡公。锋子王余,仕至县尹。王余子端夫,仕至大中大夫。端夫子在徽,拒不仕 后梁,由汾阳迁居金陵(今江苏南京),佐后唐庄宗,为鸿胪 右卿,后坐吉州之事,谪居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市),后居安福县。在徽三子:晖、宜、兴。郭晖字伯阳仕南唐,为金 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太平广国公,迁庐陵麻冈,从太祖战 没河内,葬卢陵儒行乡。其后代散居江西各地。其中一支郭 亮(子仪公二十六世 12、孙)仕湖南桂阳县令,遂迁居于桂阳。其 后又有郭益埙(第三十世)于元代官广东南海县令,遂迁居南 海。益埙第三子郭好智于明永乐元年由江西安福县白石乡迁 居湖南上汀横路桥老屋场。(三)郭瞿江西遂川分支暧公第三子郭钅从,郭钅从子仲元,仲元子郭瞿,官御史中 丞,改江西吉州太和县龙泉场卿,遂迁居于太和县龙泉场(今 江西遂川县)。郭瞿子郭延岩,仕至枢密使。其后世在南方繁 衍播迁。(四)郭德广福建泉州分支暧公后代有一支于五代时迁至杭州富阳县,称该村为郭家 村。八传至郭德广,元末官至太常寺卿宣慰使,以督需供应 来到泉州,泉州兵起,不能回朝, 便纳室于泉州晋江县(今福 建泉州市),卜居晋江县三十五都法石里。德广子 13、子洪,子洪三子:长和卿、次仲远、三季渊。和卿二子:长仕显、次仕 彬。仲远五子:长仕初、次仕源、三仕壁、四仕敏、五国斌。仕初七子:长孟俊、次孟伟、三孟杰、四孟佳、五孟传、六 孟侗、七闰。仕源三子:长邦永、次邦纶、三邦爵。仕壁九 子:长应、次孟、三童、四应嗣、五应祖、六荣、七宁、八 凤、九连。仕敏九子:长崇、次亮、三福、四惠、五楚、六 善、七奴、八季、九顺。国斌七子:长孔宪、次孔惠、三孔 定、四孔周、五孔容、六孔佳、七孔渊。郭德广后世以仲远公一族最盛。仲远公字毅轩,生于元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二月二十三日卯时,卒于明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七月十三申时,享年七十五岁。夫人陈氏,生于元至正十 14、一年 (公元1351年)十月初一日巳时,卒于明宣德八年(公元1443 年)二月二十二日申时,享年 83岁。合葬泉州晋江县三十五 都龙头山阳。其后世陆续迁往海外。(五)郭春江苏丹徒分支暧公后世有一支从汾阳迁至太原府介休县。传至郭进,仕 北宋,督军山西。其后代随高宗南渡,子孙散居四方。南宋 理宗端平年间,郭春官司成祭酒,奉旨往东都扫陵,遂不复 仕进,隐居京口,不久迁至润州 (又称镇江府)丹徒县马迹山 观前村。二世郭孟。其后第三世郭仲正由观前迁至北港,第 六世郭洪英由观前迁至毗陵(今江苏武进县)南门山陵桥,郭 洪福由观前迁至维扬(今江苏扬州市)西乡。第十四世郭汉、 郭英兄弟由丹徒迁至润南开仪村,后郭 15、汉又迁至云阳乡瓦屑 坝郭家沟。第十八世郭大元由郭家沟迁至本县洪巷里殷家村, 郭大亨由郭家沟迁本县蒋使务村。第十九世郭成全由蒋使务 村迁至丹阳县吕城乡荷花池。第二十世郭文琏由马迹山观前 迁居镇江西门外山巷里。(六)安徽毫县分支暧公后代有一支由汾阳迁至山西沁水县,北宋神宗时迁至 安徽毫州。其后世郭益,于元末任淮安太守。传到明正德八 年(公元1513年),郭王景字良玉,曾官福建建安县丞,例授 迪功郎。聚族而居,日益壮大。(七)郭英江苏南京分支暧公后世有一支迁到安徽濠州 (今凤阳县)。传至元末,有 郭兴、郭英兄弟二人,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郭兴被封为巩 昌侯,郭英被封为武定侯。郭英有子十二人,知名者三人 16、: 镇、铭、镛。郭镇尚永嘉公主,郭铭官辽府典宝,郭镛官中 军右都督。郭英有女九人,二女为辽郢王妃。郭镇长子珍, 官锦衣卫指挥佥事。郭铭有一女为明仁宗妃,铭子王玄袭封 武定侯。王玄子聪,官锦衣卫指挥佥事。郭珍子昌袭封武定侯。昌子 良初官指挥佥事,后袭武定侯。郭良子勋,官至太师,封翊 国公。郭勋子守乾,袭封武定侯。传于曾孙培民,已是崇祯 末年。郭英子孙中有一位名郭才,于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 燕王朱棣起兵北平发起“靖难”之役后,离开南京,避乱到了 江苏泰兴,住北门外太平乡南盛庄。 其后世在这里繁衍生息, 日益壮大。(八)郭廷章江苏丹徒分支暧公有一支世居山西汾阳县爱子村,后来传到郭雯,已是 明 17、代嘉靖年间。长子郭廷章字松山,次子郭廷芳字国华。嘉 靖九年(公元1530年),郭廷章被汾阳县选拔为贡生,官直隶通判,不久迁江南苏州府通判, 后因事罢官,闲居京口(今江 苏镇江)。这一年汾阳县遭受特大暴雨灾害,山洪暴发,洪水与泥沙冲毁并埋没了爱子村,一部分郭氏后人逃离了虎口, 而廷章的妻室子女全部遇难。廷章此时已年过五十,痛不欲 生,后经人劝说,续娶润州丹徒县李氏为妻,生得二子:郭 印与离御。于是占籍丹徒,筑室县城竹竿巷,在那里繁衍生 息,日益壮大。(九)郭永清湖南麻阳分支暧公后代有一支迁到了江苏常州府宜兴县,传至郭永清, 已是明代嘉靖年间。永清考中进士,官江西吉安府刺史,有 六子:昱、鉴、钢、 18、钅兹、某、镒。次子郭鉴读书有成,为 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举人,官四川益阳县教谕,升任沅 教训。永清此时已告老还乡,随郭鉴仕宦,居无定所。后来 郭鉴被解职,永清父子便就近在湖南麻阳县安家落户,住石 羊哨严床坪通达林。其后世发展成为一个很大的家族,并向 四川以及贵州、广西等地播迁,如第九世登禄迁往重庆府巴 县郭家坪;第十世大松迁往贵州松桃县,大荣迁往四川沅州 城,大超迁往广西,大育迁往四川来凤县,大聪迁往贵州松 桃县蒙雾溪;第十一世士选、士才俱迁四川彭水县上柏溪场, 士贵迁广西林平县,士礼迁四川来凤县,士元携六个儿子俱 迁四川来凤县,士景、士京迁居贵州施秉县,士武迁往重庆 府城;第十二世绍 19、年移居四川沅州城, 绍宗迁往四川来凤县, 绍琏迁往贵州罗河县;第十三世宗桓、宗柏兄弟俱迁至贵州 永丰州,宗孟迁往贵州铜仁县溪江口;第十四世祖钊、祖锡 兄弟俱迁贵州永丰州;第十五世元文迁往贵州古州等等。麻阳分支无论从所提明代嘉靖、万历朝代与年份上, 还是以九世、十世、十一世所记世系上(以始迁者为一世计), 以及登、大、士(世)起字排序上,都与汾阳郭氏郭村一支迁 居吕居堡之先祖相似甚至相合,又同属郭暧后裔,极可能是 同迁徙自汾阳郭村的同支郭氏。(十)郭得浙江鄞县分支曙公后代有一支迁到河南光州息县朱刘社,在那里繁衍壮 大,日益兴旺。传至元末,有一位叫郭得的后人,响应朱元 璋起兵,打到浙江宁波府鄞县, 20、在那里立了大功,于是朱元 璋奖励他在鄞县世袭食邑百户,郭得就在那里安家落户。其 后世人口众多,有些陆续迁到了海外。到明代前叶和中叶中国历史上第四次大移民时,无论是北 方如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还是南方“江西填湖广”和“湖广填四川”,一定会有许多郭氏族人再次卷入移民潮中,从原居 地迁徙到南方各地,甚至迁到云、贵、川,在那里生存下去, 繁衍壮大。这在各地现存的乡志、家谱中的记载比比皆是。 如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山东荷泽县乡土志?氏族 中就有:“郭氏,系出晋大夫郭偃,原籍山西洪洞县,其始祖 名权,明初迁居曹州,世居城东,传世至今二十五代。”而民 国25年(公元1936年)编撰的河南西平县 21、志在氏族志 中记载的更为详细:北街郭氏,相传为唐汾阳王郭子仪后裔,明成祖靖难后由 山西交城迁居西平县南流堰河之阳 (在今新丰堡)。始祖讳子 中,妻黄氏,生七子,长曰芳,余均失传 (明末旧谱被流寇焚 毁)。芳有子曰宗廉、宗清、宗直。宗廉,英宗天顺六年制贡, 宪宗朝任中城兵马指挥,孝宗弘治初奉旨讨万贵妃党,有声 于时。宗廉有八子,即瑾、璐、瑶、琪、五常、六艺、七书、 八钅宏。五常,正德六年庚午举人,次年辛未联捷成进士, 十四年以谏阻武帝南巡罚跪午门七日。六艺,正德十三年岁 贡,仕杭州右卫经历。七书、八钅宏均死于正德六年群寇难。 五常子五,曰佃、田、姜、万、雷。其侄东(六艺子),嘉靖十年辛卯科举人。 22、姜后世有名玉声 (字虞拊,廩膳生)者,于 清康熙二十六年丁卯夏续订族谱。乾隆间岁贡郭炎森、嘉庆 戊午科举郭魁兀(炎森子)、民国建兀后沈丘县巡警局长郭连 升,皆斯族之较著者也。四川省大英县汾阳郭氏四川省大英县金元中学教师郭为提供汾阳郭氏族谱。抄者注:“原稿系郭子仪公四十四代孙郭少荣衣昌保存乾隆三 十六年(公元1771年)木刻本,长约一尺三寸,宽约九寸,厚 约寸余。脚边蛀损,左下每页约缺七字。抄稿207页,共约7万字。每页中缝小字注明汾阳郭氏族谱。某地、某公世系,开基某公均有竖排大字, 每房、派或旁派均有横眉大字。 郭为先生还在后记中说明:“汾阳郭氏族谱,由四川遂宁川北教育学院郭孝儒教授于两千年抄 23、录刻写,历时四个 月,字数约八万。”下面为原谱序: 一、郭氏族谱序切思: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国无史,则今古之政治泯: 传家无谱,则前后之世系莫考。溯郭姓所由来,肇自轩辕, 始于帝,乃后稷之裔,虢叔之云礻乃也。盖太王生季历,历 生昌、虢仲、虢叔,至武王克纣称王,国号周,封同姓仲于 古虢城东,叔于古虢城西。越百世而轶起者,继自子仪,先 居太原,有功于唐,圭寸王于汾。夫汾水出自太原,后世之以 汾阳名郡者,实始于此。生八子,皆位列朝班。由周、汉、 晋、唐及宋、元、明间,豪杰叠出。食爵在朝者,难以枚举。 自在徽,由汾阳迁居金陵,为吉州刺史,遂居吉之地。后, 子蛑卜居庐陵麻冈,为一世之祖。迨15世孙,南 24、宋弥劭任岳阳府尹(湖南岳阳知府),于丙戌年(公元1166年)间,自麻 冈徙新化(湖南益阳),卜居南门青石街,开井为记。而子千 一公居石坳而续翔;千二公居梅树而续清;千三公则徙居桂 林;千四公居珂溪而续海(汀西土家族自治州);千五公居三 尖峰续晚。至今郭家井芬芳人口, 且祠堂灿列。翔、清、海、 晚“四大房”,每年轮流礼祭。今谱告竣,条分缕悉,班次井 然无非,令后人开卷一览本末,皎若日星。宗功祖德,支派 了如指掌。由是百十万伟世不啻今日也。厥后子孙有贤知, 起而复修者,庶不忘仁人孝子之意焉。今四大房同心修谱, 因此备书用。是为序。时乾隆三十六年,岁在辛卯(公元1771 年)仲冬月吉旦重刊。二、郭氏 25、复修谱序礼莫大于尊祖,德莫先于亲族。而所以维持尊亲之意者, 端赖有谱法焉。然则谱可不修乎 ?溯吾族所由来,出自王季 之子穆虢叔者,实有彀德,乃文王之弟,武王之叔父,成王 之叔祖父。迄今虽支分派别,棋布海内,历世数千年,而因 流穷源,犹之溯河源于星宿海也。故自春秋战国及西东汉晋 以来,代有闻人,如曰隗、曰亭、曰忠、曰璞等,未易殚述。 而汉季建宁时有讳泰,字林宗者,诞应天衷,聪睿明哲,妆 文武之将坠,振微言之未绝。委辞召责,保此清妙,实太原 介林人也。数传至唐玄宗时,乃笃生子仪公,忠贯日月,功 盖天下,再造王室,历相数君,尊尚父,封汾阳忠武王。终 纲目千三百六十二年,一人而已。夫汾阳王,世居太原, 26、故或以太原名郡,或以汾阳名郡,具实一也。虽士大夫不得祖 诸侯则,而在唐多显宦,来矣。粤稽汾阳至七世在徽,谪守 庐陵,困家邑之望云门。八世广国公晖,始徙邑之麻冈。适宋理宗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15世弥劭祖,自麻冈率 子姓昆弟徙湖南,原非一处。或居邵阳,或居湘乡,或居益 阳,或居安化。而邵祖卜居新邑青石街,至今有郭家井为记, 而祠堂如故,翔、清、海、晚四祖。而我祖海公,厥后就田 亩于珂溪。故五峰村及杨横、白溪,同为一大河流,九派其 出一源,至今为世宅焉。余生也晚,夙闻身其伯父,质学兼 优,有功于谱,奈英年早逝,有志未逮,可深惜哉!爱是细阅著述,学通今古考核,明其谱序,应居弥祖金幼考之,余复 27、何言哉?但以重事者之属,忘其固陋,窃其绪余以附诸公之 尾。俾后之人,因为求义,上以尊祖,下以亲族,虽百世不 忘也。夫是为序。乾隆二十七年壬年岁(公元1762年)14世裔孙庠生自天申之氏敬撰。迁台郭氏环球郭氏宗谱载:台湾的郭氏,绝大多数都是当年中 兴唐室的“汾阳王”郭子仪的后代子孙。这段光荣的源流,有 以下两项文献,可资证明:(一)崇正同人系谱郭氏条,略谓:“在唐中叶郭子仪封汾阳 郡王,有八子七十二孙。其第七子郭曙第十二世裔郭福安, 原居华州,任宋徽宗朝武职,南调镇守闽西,家于龙岩,为 该派郭氏南来播族之始也。(编者按:在曙公裔孙入闽以前, 尚有子仪公长子曜公、三子公及六子暧公裔孙,均在唐末即 28、已入闽。)(二)台北县汐止镇蓬岛郭氏家谱略载:“祖嵩,初为光州固 始人,于懿宗咸通年间,奉汾阳王香火,从王审知从弟王想 入闽。”想假以新宁令,乃家焉。其裔孙并由新宁传衍于仙游、 兴化、莆田、泉州、漳州等地。(编者按:与嵩公时入闽者尚 有其子贽公及叔钅容公。)这两项文献,对于郭氏入闽的时间和途径,虽有不同的说 法,但是他们的祖先,很显然都是来自山西的汾阳。因此台 湾的郭氏家族,当然也是历史名将郭子仪的后裔。据台北县金山乡的郭氏世代相传:他们的祖先是山西人, 约在六百年前的元代初年,首先播迁到广东,再迁徙到福建 漳州府南靖县的钱半堡马坑乡丁兰社,然后又由漳州渡海来 台。另外崇正同人系谱上的一段记载 29、,也说明闽、粤、台三地 郭氏家族的亲密关系。该谱指出:“谱载一世祖十六承事郎者, 即福公也。传至九世,有十三郎一支,分支于竹山下。至十 二世念二郎,迁居广东肇庆,而念二郎生十三世仲一、 仲二、 仲三、仲四、仲五五人,时已入明之中叶。仲一迁嘉应石寨 河贝村,仲二亦迁居石寨神下村,仲三留居竹下大坪内,仲 四迁居长乐郭公塘。而仲一之裔,到十五世时,已是清初, 有福联、能定、仕升、仕龙四人,又迁居增城之池岭、官塘 各乡。”此项文献所提到的一世祖福公,指的正是郭子仪第七子郭 曙的后裔郭福安。郭氏之入粤,台北县志氏族篇据该县金山乡郭氏居民谓: 其先世居山西,六百余年前(时约元初)入粤。 明、清二代, 郭氏族人渡海来台者,兹依籍别,列述如下:来自福建漳州 府者:(一)龙溪县:永乐五年,郭由忄包入垦今台南麻豆, 传至四世郭焕为下传八房,是为郭八房。雍正年间,郭光传 入垦今台南县。乾隆年间,郭其读迁今澎湖马岛;郭振德、 郭安政、郭长等,先后入垦今台北万里。(二)南靖县:康熙中叶,郭锡王留入垦今彰化,乾隆初年,移垦今台北市,募 资开圳,灌溉台北盆地,后人感念其恩,将圳道取名王留公 圳。雍正五年,郭崇饱入垦今台北市内湖。乾隆年间,郭砒 石、元记、纯直兄弟入垦今台北金山;郭荣兴入垦今万里。(三)平和县:乾隆年间,郭朝球入垦今万里;郭阿叶入垦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