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移民新家园
湖北日报讯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湖北库区移民,涉及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张湾区、武当山特区等地。其中,外迁安置7.7万人,10.5万人内迁后靠。
2012年9月18日上午10点,郧县柳陂镇卧龙岗村,湖北省省长王国生宣布:“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省移民搬迁任务圆满完成。...
图为:移民新家园
湖北日报讯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湖北库区移民,涉及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张湾区、武当山特区等地。其中,外迁安置7.7万人,10.5万人内迁后靠。
2012年9月18日上午10点,郧县柳陂镇卧龙岗村,湖北省省长王国生宣布:“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省移民搬迁任务圆满完成。”这也标志着我省丹江口库区移民工作整体上由搬迁安置阶段转入后续发展阶段。
搬迁时,移民们和参与安置工作的全体党员干部共同诠释了顾全大局、舍家为国的牺牲精神和坚韧不拔、克难攻坚的担当精神;安置后,他们再一次团结奋进、众志成城,用智慧和勤劳在新的土地上,谱写出解放思想、敢闯敢试的创新之歌和自强不息、重建家园的创业之歌。
图为:辛勤的工程建设者
图为:移民靠种草莓发家致富
科学谋划筑新家
“热心、爱心、责任心;优先、优越、优厚。”在省委书记李鸿忠的要求下,全省上下坚持“三心三优”原则,对移民“高看一眼,厚待三分”,在国家补偿政策上让移民多得,在全民普惠政策上让移民都得,在各项支农政策上让移民先得,在搬迁安置政策上让移民实得。
在安置点的规划选择上,由过去政府定点变为移民选点,全省拿出了13万人的安置容量,供7万多移民进行选择,移民安置点数量由最初的510个调整为192个。在建设过程中,移民新村与安置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合理控制规模,科学布局。搬迁前我省库区移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0.97平方米,大多是土木房、土坯房。搬迁后,外迁移民人均住房面积31.3平方米,内安农村移民人均住房面积41.49平方米。户户通上了水泥路、自来水、电话和有线电视,“水、电、路、气、房”和移民就医、就学、社会保障等一次性考虑到位。
全省外迁移民除正常的补偿安置费用外,省政府还安排了房屋装修维修、院墙建设补助、移民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移民监督建房食宿、误工、交通费用补助等专项资金。省直各部门支持移民新村建设的各项投入和政策减免资金近15亿元。
此外,各安置区在移民迁入后迅速组建专班对口帮扶到户,及时落实移民生产用地和菜地,安排农业部门指导移民生产,积极协调组织移民就地或外出务工就业,并积极参与当地文化生活和社会交流活动,促进移民更快地完成身份转换,融入本地。
图为:好好学习报效国家
扎根沃土新生活
当满载移民的大巴驶进安置地新建的一个个移民新村里,他们总算“安居”了。面对异地生活、生产中的诸多不适应,他们又该如何“乐业”?走访多个移民新村,记者了解到各地抱着对移民的深厚感情,发挥主动能动性,因地制宜,将国家移民政策与地方优惠政策相结合,倾力为他们筑起温暖的新家。
潜江市把自然条件好、经济相对发达、交通便利、土地容量充裕作为移民安置点的必备条件。14个移民安置点大部分位于该市广华监狱农场,这里土地肥沃,水稻亩产常年稳定在1400斤左右。襄阳市接收的22855位移民,被安排在6个县(市)区71个安置点。该市开通各安置点至镇至市客运专线和各安置点至库区长途客运班车专线,方便移民出行。在武汉市,共有2200户、8928名移民安置在汉南、东西湖等5个新城区的19个移民新村。这批“新武汉人”全住进了设施配套齐全的新农村社区,半数以上实现在家门口就近就业。
远远望去,一排排二层小楼、三层小楼拔地而起,像联体别墅一般;漫步其中,绿树掩映,鲜花飘香,干净整洁;崭新的小学传出朗朗书声,幼儿园里孩童顽皮地嬉戏;村委会、物流客运站、卫生室、警务室等公共服务场所人来人往;休闲广场上不时有人散步、打太极拳……团风县黄湖移民新区,和一般现代化的都市小区无异。记者了解到,各地移民新村都有图书馆、健身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通过文化墙、文化栏等宣传载体,开展精神文明评选活动,活跃移民村的文化生活。
图为:搬新家
以心换心树榜样
政治路线决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
由于原住地的山区以旱地种植、水产养殖、林业、庭院经济等为主。而迁入地平原地区实行水田种植为主的生产方式,不少移民都存在生产技能流失、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为与移民进行情感、服务对接,天门市建立市领导挂点服务制度,抽调全市3000多名干部与移民建立“一对一”的帮扶对子,每人负责一户,定期走访和电话联系。
为给移民就业致富创造条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成为共识,不少移民干部在这方面花了不少心思。丹江口市浪河镇浪河村移民2010年搬到黄陂六指移民新村,村支书是60岁的黄晓明。“与其等机会,不如利用村里现有的资源,创造机会。”他想到用经营土地的方法。利用土地与企业合资,该村办起服装加工厂和电子线束厂,成功解决村里青壮年劳动力就业问题。据介绍,下一步村里还准备利用土地向银行抵押贷款,建设厂房,进一步招商引资。
有项目,有资金,还得要有具备相应素质的劳动力。记者还了解到,各地政府整合社会资源,按市场需求和移民自身意愿,开展技能培训,采取定单培训、点单培训、产业培训等多种方式,努力提升移民素质和技能及创业致富能力,受到广大移民欢迎。一时间,移民村里涌现出人称“葡萄大王”的柴湖镇红旗村移民曹卫训、天门市多宝镇苗子湖村“养猪大户”张志军等众多致富明星,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
图为:建新家
图为:举家搬迁
不等不靠我创业
初来乍到,移民们不免对新生活都有过排异期,经历过怨愤、彷徨和观望。然而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广大移民干部的支持下,移民们始终相信劳动的价值,并揣摩自身该如何使劲,重建幸福生活。
38岁的荆州开发区滩桥镇马家岗新村移民李波在老家丹江口市六里坪镇时就是一个拥有100多头的养羊大户。搬迁后,一切从头开始。这个头脑灵活、吃苦耐劳的汉子暗暗告诉自己:在老家都能干一番事业,在这儿怎么就不行呢?经过考察,李波决定尝试生态立体养殖。近日,他告诉记者一个喜讯,他种的山樱桃已经发新苗了,静等收成,小龙虾也有买家上门收了,明年的收入不会比之前在老家养羊少。
来自均县镇关门岩村的乡亲们在老家时,家家户户都有橘园、网箱。搬到枣阳南城二郎新村时,面对起伏不平的丘陵岗地,一开始不知如何是好。后来,移民曾涛、明海道发现村口有家蘑菇加工厂,率先学着当地百姓种蘑菇,才半年就取得收益,点燃全村致富热情。记者看到,如今村里几百个蘑菇大棚整齐排列,蔚为壮观。如同村民记忆中漫山遍野的橘树一样,给他们带来无限的憧憬。
记者了解到,为扩宽就业渠道,激发移民的生产积极性,各安置地都推出相应的扶持项目和政策,鼓励移民发挥个人特长,自主创业。
武汉市汉南区湘口街汉江村内的武汉保鑫利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是我省首个移民创业就业基地,由该村36岁的移民黄重保创办。黄重保来自郧县柳陂镇山跟前村,曾在深圳一家生产汽车配件的外资企业,做了10多年的管理。2010年移民搬迁到这儿后,他看到村里许多留守妇女、年纪偏大的男性没工作,就在汉南区移民局和湘口街道办的扶持下,筹资300余万元二度创业。
图为:移民孩子的课余生活
图为:赶着鸭子奔富路
憧憬未来展新枝
经过迁安两地政府的努力,尤其是移民自身的艰苦奋斗,“稳得住、可致富”的局面已现轮廓。对于他们而言,丹江口是永远的故乡,是他们内心深处无法割舍的眷恋;眼前接纳自己的这块土地,又让他们倍感安心和舒适。用移民的话说,“两地都是我们的家”。
想到一江清水即将北上,北方百姓也能喝到丹江的水了,他们内心的自豪溢于言表,对明天充满了期待。
丹江口市六里坪镇孙家湾移民新村张耀群说库区水面变开阔,来观光的人增多,他打算与人合伙,买条游船搞水上游,同时拟开农家乐;
潜江广华办事处柳陂移民新村兰家岗村移民狄军,期待自己的600多亩地能在政府的帮助下,实现农业机械化,有很多库区乡亲和他一起在江汉平原深耕沃土;
荆州开发区滩桥镇马家岗移民新村移民马里余希望更多企业能进村办厂,这样儿子、儿媳妇就不用再外出打工,一家人就在荆州好好过下去;
团风县黄湖移民新村党总支书记赵久福告诉我们,与一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洽商,拟建现代化农业观光示范园,到时候乡亲们的日子会过得更好……
还有移民告诉我们,下次回丹江口看望老家的亲人,一定要保持水土,保证库区的水质,让受水地区的百姓吃上放心水。
新的环境,新的天地,让移民的生活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好比被移植的树木,经历过风霜雨雪的考验,又渐渐生根发芽,开始伸展树枝。
采访结束,每一个交流过、听说过的普通移民或是参与安置工作的党员干部,都深深地印刻在记者脑海里,久久不能散去。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那样的普通,如同一粒沙,一滴水,但汇聚拢来则如高山,似大海,具有无穷的能量。正是他们的牺牲与奉献,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人民才能饮用到甘甜的汉江水。
愿这些曾承受过苦难的人们,从此落地生根,在新的家园里幸福绵长……
图为:移民新村鸟瞰图
南水北调大事记
1952年10月31日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时说:北方水少,南方水多,如有可能,借一点水是可以的”,构出南水北调最初蓝图。
1958年9月1日汉江丹江口工程举行开工典礼,时任湖北省省长张体学宣布工程开工。
1974年2月24日汉江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胜利建成。
1980年9月中旬历时15年的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移民迁移工作基本完成,共动迁移民160448人。
2002年10月20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前期工作暨水库淹没实物指标调查会议在十堰召开。
2005年6月29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坝区移民2572人搬迁安置完成。
2005年9月26日南水北调中线控制性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仪式在丹江口大坝右岸隆重举行。
2005年9月26日南水北调中线标志性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正式动工,标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2008年11月25日湖北省政府在武汉召开丹江口库区移民试点工作会议,南水北调水源地丹江口库区移民试点工作全面启动。
2009年6月17日在全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会议上,明确提出南水北调移民安置“四年任务,二年基本完成,三年扫尾”的总体工作目标。
2010年3月31日丹江口大坝需要加高的54个坝段全部加高到顶,南水北调中线源头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
2010年5月24日郧县安阳镇迁往团风县的最后一批197户、815人搬迁入住,标志着我省全面完成了2432户、10352人的试点移民任务。
2010年6月10日丹江口市浪河镇浪河口村52户、181人搬迁至黄陂区大潭原种场七会村移民安置点,标志着湖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移民大规模外迁整体搬迁工作正式启动。
2010年11月28日丹江口市完成了9109户、39259人的移民外迁任务,荆州市全面完成了接收642户、2844人的移民搬迁任务。至此,全省圆满完成了18023户、76652人的外迁移民搬迁安置任务。
2011年6月30日十堰市武当山特区启动了第一批289户1213人内安搬迁。
2011年12月20日丹江口库区最后一批内安移民迁往丹江口市三官殿办事处蔡湾村移民安置点的新居,标志着湖北省南水北调移民搬迁任务基本完成,实现了“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
2012年9月18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鄂竟平,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鸿忠,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副主任蒋旭光,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傅德辉等领导参加了“采集汉江水、汇聚移民情”活动,省长王国生宣布湖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迁安工作全面完成,并在十堰召开了全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表彰暨帮扶发展动员大会。这标志着湖北省丹江口库区移民工作整体上由搬迁安置阶段转入后续发展阶段。
2012年12月10日省移民指挥部在武汉召开全省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库底清理工作会议,通报我省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库底清理工作有关情况,省政府领导安排部署全省丹江口水库库底清理工作。
2013年8月13日省委、省政府就服务南水北调工程大局、全力支持丹江口库区转型发展,在十堰召开现场办公会。
2013年8月22日湖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顺利通过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蓄水前终验委员会组织的蓄水前终验。
2014年6月11日全省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移民安稳发展现场会在十堰市郧县召开,部署移民安稳发展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等相关工作。
编辑: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