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三年期国债等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收益率持续走低,这也让普通投资者感叹无处投资。不过,这个时候有一种产品成了各大银行的“主打爆款”,虽说收益率超过了银行理财产品,但很多市民却不敢轻易出手,那就是银行代销的保险理财产品(简称银保产品)。
那么,银保产品的真实收益情况到底如何?又需要注意哪些风险?近日,记者走访长沙...
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三年期国债等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收益率持续走低,这也让普通投资者感叹无处投资。不过,这个时候有一种产品成了各大银行的“主打爆款”,虽说收益率超过了银行理财产品,但很多市民却不敢轻易出手,那就是银行代销的保险理财产品(简称银保产品)。
那么,银保产品的真实收益情况到底如何?又需要注意哪些风险?近日,记者走访长沙城区多家银行,与客户经理、保险人士和分析师深入交流,以帮助市民更好地了解银保产品的权益和风险。
现象 低利率时代银保产品逆袭走红
低利率时代,理财产品收益率的下滑似乎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普益标准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全国整体银行理财收益平均水平已经“破4”,降至3.95%。随着银行理财、三年期国债等产品收益的逐步下滑,不少银行代销的保险产品(年化率4%以上)成功逆袭,成为多家银行理财经理推介的重点产品。
在东二环的某国有银行网点,记者留意到,银行工作人员极力推荐的是安邦人寿的一款银保产品,1万元起售,5年预期年化收益率高达4.9%。单从收益来讲,该银保产品确实已经秒杀市面上很多理财产品。而且该银行客户经理表示,“这是最低收益,如果涨息,收益还可能更高”。与此同时,在另一家股份制银行,其客户经理推荐了一款年均固定收益率为4.4%至5.2%的3年期银保产品。
记者实地走访发现,线下银行银保渠道销售的产品涉及1至3家保险公司,多为安邦人寿、华夏人寿、天安人寿等中小险企的产品;而在银行线上渠道方面,目前部分银行手机银行主要销售的是不少于3年、5年期的寿险、万能险产品。但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销售,银保产品承诺的预期年化收益都在4%至6%之间,于投资者而言,财富增值的同时还能享受保险服务,相当诱人。
那么,银保产品究竟有没有看上去的那么美好呢?
揭秘 银保产品为何收益更高?
“很多险企尤其是中小险企,非常依赖客户资源丰富的银行渠道,个别保险公司甚至只有银保渠道没有个险渠道。”一位资深保险行业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市面上的银保产品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万能险,另一类是分红型寿险。其中,分红型寿险由于保额、缴费年限都是规定好的,流动性较差,分红则是按保险公司经营情况来定,实际透明度也较低。
除了了解银保产品的性质之外,投资者更要清楚银保产品的高收益从何而来,对其投资的方向和标的要有大致的了解。记者梳理资料发现,2004年之前,保险资金只允许投向银行存款和债券,到了2004年可以投资基金;2005年,保险资金获批以独立席位直接进入股市;此后,国内保险的投资渠道逐渐拓宽。而这些都使得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得以提升,产品的收益率自然也水涨船高。
新华保险长沙中心支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相比银行理财,银保产品投资渠道更为多元化,时间也更长,因此可参与周期较长的优质项目,或凭借母公司的保险资源持有优质资产,都能获得较高收益。
至于银保产品安全性的问题,上述负责人指出,根据《保险法》有关规定,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除因分立、合并或者被依法撤销外,不得解散;此外,保险公司还有一套类似于银行的“托管”法则,一旦保险公司出现严重信用危机会被更大的保险公司托管,以保障投资人的权益。
建议 抓住几大要点无需“谈险色变”
商业银行作为保险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是保险兼业代理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保险兼业代理机构3.2万家,代理网点22万余家。其中,银行类保险兼业代理法人机构1971家,代理网点18万余家。早在2008年,银保渠道保费收入首次超过个人渠道,随之而来因高佣金带来的销售误导、存单变保单等一系列乱象也频频发生。
那银保产品到底能不能买?太平洋寿险湖南分公司和新华保险长沙中心支公司相关负责人指出,投资者无需“谈险色变”,但要稳当获取银保收益,则还需注意以下几大要点。
首先,购买万能险要注意附加条款。这类产品的核心风险在于流动性,就是投资者如果提前终止保险合同,需要扣除较高的退保费用,有可能造成本金损失。另外,投资者在购买万能险时,常常会被告知参考保险的投资标的及投顾的历史业绩。需要注意的是,这类产品的说明书里都明确标注“历史收益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未来的投资收益”。
其次,分红寿险不要轻信口头承诺。该险种具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保险期限内保单的现金价值较低,一旦提前退保就会造成本金损失(多数产品需持有超过保险期限的半数,才可勉强保本);二是分红不确定,高收益多来自于销售人员的口头承诺,并没有在保险合同中体现,因此易产生纠纷。
业内人士总结道,投资者在购买银行代销产品时,一要提高警惕,向销售人员详细了解产品;二要合理评估自身需求,根据家庭财务状况选择合适的产品;三要认真阅读合同,仔细研读保险合同条款,尤其注意保单封面的风险提示语、保险金额、现金价值、保障责任、责任免除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