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净值破“1”、收益率跌至负数 银行稳健型理财产品居然亏了……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张寿林
稳健型理财产品(风险等级R2)到底会不会亏损,这曾是一个令人纠结的问题。但如今,R2等级理财产品不亏损的信念正在被事实打破。日前,招银理财的一款R2级别理财产品,近一月年化收益率已跌至-4.42%,最新净值0.9997,让投资者堪称“活久见”。
通常,银行对R2风险等级解释为存在一定风险,但又说风险较低,比较安全,属于中低风险产品。而且事实上,翻阅过往业绩表现,也确实难以看到有过亏损。甚至也有银行理财产品经理曾告诉客户,这么多年来,稳健型理财产品在自家银行,从未出现过亏损。
基于多种原因,对于稳健型理财产品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经验认知,即可以放心购买,不会亏损的,但眼下的事实正在重塑人们的认知。
银行对风险级别的描述存在一定差异
众所周知,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与本金保障、收益高低都密切相关。而理财产品风险等级按照规定分为5个等级,从低到高,一般为谨慎型(R1)、稳健型(R2)、平衡型(R3)、进取型(R4)、激进型(R5)。
但对于5个等级的具体解释,各银行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对于购买者而言,其实形成了一定的困扰。
比如说R2风险等级,记者查阅了部分银行的解释。招商银行对R2级(稳健型)的解释为:该级别理财产品不保证本金的偿付,但本金风险相对较小,收益浮动相对可控。
在信用风险维度上,招行信息显示,产品主要承担高信用等级信用主体的风险,如AA级(含)以上评级债券的风险。
在市场风险维度上,产品主要投资于债券、同业存单等低波动性金融产品,严格控制股票、商品和外汇等低波动性金融产品,严格控制股票、商品和外汇等高波动性金融产品的投资比例。
此外,招行提示,此级别还包括通过衍生交易、分层结构、外部担保等方式保障本金相对安全的理财产品。
再来看看中信银行对风险等级的解释,该行的理财产品分为五个风险等级,R1级风险很低,一般可以保证收益,R2级风险较低,一般是比较安全的非保本浮动类理财产品。但是R3级以上就不能确保本金及收益了。
工商银行PR2级别的风险水平较低,在风险等级说明中,工行表示,产品不保障本金但本金和预期收益受风险因素影响较小,或承诺本金保障但产品收益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结构性存款理财产品。该风险等级对应的目标客户是经工商银行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评估为稳健型、平衡型、成长型、进取型的有投资经验和无投资经验的客户。
一面是“不保证本金的偿付”,一面又是“本金风险相对较小”,再加之不少业界观点认为,对于无投资经验的客户可选择R1和R2级别的产品,给人一种R2级别产品也不会损失本金的印象。一时间,R2风险究竟有多大,会不会出现本金损失,很难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如今,市场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除了招银理财这款收益率达-4.42%的理财产品外,记者注意到,还有多款理财产品也出现0收益率或负收益率。
二级及以下风险的理财产品募资总量占比超八成
目前理财市场哪一风险级别的理财产品最多呢,这方面尚无最新的权威统计。不过中国理财网《2019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可作参考,2019年上半年,银行新发行的理财产品以中低风险产品为主。从产品风险等级来看,2019年上半年,风险等级为“二级(中低)”及以下的非保本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总量为46.67万亿元,占比为83.93%;风险等级为“四级(中高)”和“五级(高)”的非保本理财产品募集资金量为0.08万亿元,占比为0.15%。
数据来源:《2019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
在发行机构方面,上述报告指出,以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为主。截至2019年6月末,国有大型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8.13万亿元,同比增长3.77%,市场占比36.68%;全国性股份制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9.08万亿元,同比增长7.53%,市场占比40.94%;城市商业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3.85万亿元,同比增长9.64%,市场占比17.37%;农村中小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0.99万亿元,同比增长4.97%,市场占比4.45%。
据悉,“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规定,应根据募集形式的不同,将理财产品分为公募理财产品和私募理财产品,其中,公募理财产品面向不特定社会公众公开发行。根据上述报告,截至2019年6月末,公募非保本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21.08万亿元,占全部非保本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95.07%;私募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1.09万亿元,占全部非保本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4.93%。
此外,“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发布后,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有序推进,净值型产品存续余额及占比持续增长。截至2019年6月末,净值型非保本理财产品存续余额7.89万亿元,同比增长4.30万亿元,增幅达118.33%;净值型产品占全部非保本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35.56%,其中,开放式净值型产品占全部净值型产品比例为82.84%。
2023年,全球经济复苏缓慢,通胀高企,各国复苏分化。中国经济逐步走出疫情影响,国内需求持续修复。这一年对银行业来说,热点不断,如多家大行“换帅”、银行多次下调存款利率、房贷利率下调、提前还款等,银行股也在走出两波行情后一路向下。
回顾2023年银行市场,可以发现银行业绩表现总体表现平庸,让利贯穿全年,展望2024年,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的主体,仍要肩负起服务实体经济的重任,践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五篇大文章”的要求,这就需要银行业在整体让利要求下,提高运营水平,保证国家使命与自身盈利的平衡。
1、银行股“一波三折”
从wind银行指数来看,截止2023年12月29日,银行股票在今年走出了三波行情但终究以下跌收尾,全年跌幅1.22%。银行股不被市场看好的主要原因有四,一是,国家采取多项经济政策包括降低房贷利率、降准降息等都会影响银行的收益;二是,全球经济不景气,国外银行爆雷事件,如硅谷银行等一系列中小银行破产让市场对银行板块信心不足;三是,年末基金“赎回潮”压力下,A股表现整体下滑,银行股在市场中也无法独善其身;四是,金融科技的发展,中小银行业务受到挤压。
此外,上市的银行三季报业绩表现不及预期,导致银行股估值下滑。据统计,13家上市银行中,前三季度营收仅有4家银行同比小增,第三季度营收仅有3家同比增加,其中只有中国银行和浙商银行保持增加。此外,今年中小银行危机暴露,据统计,自今年11月以来已有5家中小银行被就地解散,以及以河南地区银行为首的二三线城市村镇银行出现“爆雷”事件,无不是对银行股的再一次打击。
*图片来源:wind
相较2022年仅兰州银行一家银行上市,2023年银行业IPO几近停滞。自从年初全面注册制落地后,多家银行排队上市,但均未成功登陆A股,包括广州银行、东莞银行、桂林银行在内多家银行推迟IPO进程,甚至传出有银行欲赴港上市的消息。
2、银行高管变动频繁
2023年是银行高管变动年。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至少有20家银行的董事长职位出现变更。国有大行中,4月25日葛海蛟就任中国银行董事长、执行董事。股份制银行中,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浙商银行、恒丰银行、渤海银行董事长职位均出现变动,其中,6月,恒丰银行新任董事长辛树人的相关任职得到监管部门获准批复;8月,中信银行新任董事长方合英、行长刘成就任,浙商银行新董事长陆建强的任职资格获批;10月,渤海银行则于10月份正式收到新任董事长王锦虹的任职资格批复;11月,浦发银行发布公告称选举张为忠为该行董事长,同日,光大银行公告称选举吴利军为该行董事长。中小银行中,据不完全统计,上海银行、苏州银行、天津银行、齐鲁银行等地区银行均于2023年迎来新任董事长,辽宁农商银行、青岛农商银行、武汉农商银行、中邮邮惠万家银行、招商永隆银行新任董事长皆已就任。据公开信息,多家银行高管变动的主要原因是到龄退休和工作调动。业内人士分析,目前正值银行高管密集退休期,老一辈银行家卸任,也意味着银行发展进入新阶段。
新老交替之际,国有大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高管团队仍是60后占主流,但银行管理层中“70后”乃至“75后”的中坚力量开始登场,而在城商行、农商行群体中,“80后”也逐步成为中流砥柱。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发稿,目前“75后”上市银行行长达13位,较22年增加了5位。这一波大规模的“换帅”无疑给了市场考察的时间,股东以及股民都需要从多维度考察“新人”对公司的经营、发展、战略等层面的影响,反映到股票层面,“换届缓冲期”市场也处于观望期,这也是整体银行股表现较弱的原因之一。
3、银行经营情况稳中持健
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下称金监总局)统计,2023年前三季度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1.6%,增速水平环比上半年下降1个百分点。分机构类型来看,前三季度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净利润内部分化趋势明显,同比变化+1.8%、-1.8%、+8.2%、+164.5%,环比变动+0.85pc、-2.44pc、-1.05pc、158.87pc,农商行业绩增速较高,主要由于去年风险暴露下拨备计提力度加大,基数较低;城商行业绩增速略有下行,但整体较具韧性,结合其他指标来看,预计得益于规模稳扩张;国有行业绩有所改善,股份行依旧承压。据公开的三季报数据显示,营业收入和利息净收入表现前25名的银行中,仅有11家,不及半数的银行营收同比为正;在“银行让利”的大背景下,25家银行中仅有9家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为正,北京银行和华夏银行同比分别下跌41.59%和36.9%;值得庆幸的是,归母净利润同比仅有3家为负,可见头部商业银行经营依旧保持稳健。
*数据来源:wind
据金监总局统计,2023年11月商业银行总资产同比增速10%,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增速分别为13.6%、6.3%、12%、8.9%,环比变动 +1.56pc、 +0.96pc、 +1.03pc、 +0.67pc。总负债同比增速10.3%,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分别为14.1%、6.3%、12.2%、8.8%,可见国有行、城商行贷款增速明显高于总资产增速,股份行基本相当,农商行贷款增速低于总资产增速,国有大行和城市行信贷投放相对强劲,股份行信贷投放依旧偏弱,可能主要依靠金融投资、同业等非信贷资产扩表。
*图片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金监总局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73%,延续下行趋势。分机构类型来看,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净息差分别为1.66%、1.81%、1.60%、1.89%。
资产端收益率持续下降,负债端则因为存款成本刚性以及资金面紧张,导致主动负债成本或有明显上行,净利差收入持续收窄,特别是农商行,收窄幅度远大于其他类型的银行。只有民营银行是其中的另类,达到4.21%,在降息潮中保持高利差,但它们也付出更高的代价,而支撑它们承受更高成本的主要原因在于其零售业务的特殊性,能够拉大放贷利率与存款利率间的差距。
近日,四季度的“降息”也如约而至。12月22日,多家国有大行同步下调存款利率;12月25日,多家股份制银行跟进下调存款利率。2024年,预期LPR利率仍有下调空间、实体融资需求不足、特殊债券发行支持修复以及地方政府债“一揽子化债方案”逐步落地,预计2024年银行净息差仍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
*数据来源:wind
金监总局统计数据显示,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口径不良率为1.61%,二季度该数据为1.62%,不良率有所下降,从排名前25的银行看,大行中的邮储、股份制中的招商和部分城商行远低于均值,甚至部分不及均值的50%。三季度商业银行口径拨备覆盖率为208%,环比上升1.76%,拨贷比环比持平3.35%,行业风险抵补能力持续夯实。分机构类型来看,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不良率分别环比变化-2BP、+1BP、+1BP、-7BP,内部分化趋势明显,大行和农商行不良率环比有所改善。拨备覆盖率分别为251.3%、219.4%、186.1%、142.9%,环比分别变动+1.56pc、-0.63pc、+0.26pc、+3.47pc,股份行拨备覆盖率略有下行,预计是出于对业绩和资本周转的考虑。于此同时,伴随金融机构应大力支持地产等利好地产政策的出台,地方政府一揽子化债方案的逐步推进,整体金融行业虽利润摊薄但风险有所缩小,银行端不良因素持续下降,预计2024年银行资产质量将稳中求进。
*数据来源:wind
4、提前还款热度不减
在利率下降的年代,提前还款不可避免成了“有余力”居民的首选。2023年仍是房贷利率下调年,为了节省房贷利息,很多消费者选择提前还房贷,房贷作为银行优质的长期业务受影响巨大。2023年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背“贷”居民开始主动“去杠杆”进行提前还款。其实提前还款不是最可怕的,那只是存量问题,更甚的是增量问题,因房地产市场复苏不及预期,出现了降价滞销的情况,从而导致银行在批准了部分提前还款后却得不到及时的补给,此外这也同样影响到了车贷等其他中长期贷款。近年来,很多银行开始向零售转型,消费贷也愈演愈烈,但由于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从数据上可以看到个人贷款市场增长的动能减弱,据已知数据的20家银行看,仅有宁波银行的个人贷款占总贷款比例增加,整个行业消费贷等短期贷款的增量有限。因此2023年也成了银行地位转变的一年,以往贷款批准都要经过多层资料审核,筛选资质,控制额度,而今年却成了“银行人人皆销售”,个个背负着贷款指标。同时,银行在意识到“提前还款”的问题之后,也开始对其限制,包括提前还款次数限制、提交申请周期、还款金额量等。尽管如此,下半年“提前还贷”的热度并未消退,部分客户预约的提前还款时间甚至排到了明年。
最直观的传导是,年内按揭贷款投放不及预期,从而影响零售转型的推进,又进一步影响到银行资产收益回报乃至净息差表现。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副总裁、高级信用评级主任诸蜀宁表示,尽管“提前还款”现象不会给银行造成信用风险问题,但这意味着银行可能面临再投资、重定价的风险。
*数据来源:wind
5、理财和个人养老金业务
2023年初,受上年“赎回潮”惯性传导,银行理财的整体规模仍受到不小的冲击,下半年全行业规模和收益预测企稳回暖。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3年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为25.34万亿元。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公募基金总规模达到27.69万亿元。中国理财网历史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为27.65万亿元,2021年未为29万亿元。
北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步艳红在12月8日举办的“2023全球财富管理论坛”表示,银行理财规模出现企稳回升的良好态势:一方面,截至11月末,银行理财存量规模环比增长386亿元,达到27.66万亿元;另一方面,银行理财投资者数量持续增长,从2022年年末的9700万增长到今年三季度末的1.09亿。
根据普益标准数据统计,从今年2月以来超过85%的产品均能为投资者带来正收益,其中3-8月正收益产品占比更是超过90%。受股市下跌和债券市场波动的影响,9-11月银行理财市场收益有所下滑,实现正收益的产品占比整体有所下降。
拆分理财产品结构,除现金管理类产品备受推崇外,在“债牛”和美元升值背景下,固收类和外汇类产品占比也在稳步上升。由于市场仍存在降息预期,投资者倾向于锁定现有利率,投资者对结构性存款中中长期低风险的封闭型产品关注度明显上升。不过,下半年权益类市场表现不佳,股票型或者偏股混合型产品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益萎缩,权益类产品规模保持稳定,仍保持极低占比。
与此同时,银行的“减费让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银行资管部门,今年以来,“卷费率”的浪潮席卷至银行理财,多家头部银行陆续宣布阶段性下调部分理财产品服务费率。对于减费让利是阶段性还是永久性,业内人士也众说纷纭。部分认为是阶段性调整,在经济复苏阶段,银行给予市场更多的支持,实行费率的优惠或免除,可强化理财公司和客户利益协同。但另一部分人认为,理财行业进入红海市场,“价格战”是在所难免的,未来也很难回归以往的高费率时期,这将不利于行业长远发展。
理财行业另一积极因素来自养老理财。从22年开始推崇的个人养老金制度在2023年逐渐步入正轨,2月份开始陆续推出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根据最新消息,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总只数达到23只,理财登记中心已支持6家理财公司成功发行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目前市场上共有16家商业银行代销,投资者累计购买金额超12亿元,可见个人养老制度建设成效初显。
*数据来源:wind
结语和展望
回顾2023年银行业的发展,“降准降息,减费让利”、“维护市场流动性,防止资金空转”、“大力支持房企民企和实体经济”成了市场主线。中国银行虽然业绩小幅下滑,但在全球银行业的大环境中表现可圈可点,年中出现的几家中小银行危机事件也得到了妥善处理,总而言之,我国银行业整体保持了平稳发展,筑牢了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作用。
展望2024,银行依旧是调控经济的重要抓手。基建、制造业、信贷投放以及宽松的资金面景气度有望延续,房地产类融资需求有望企稳改善。市场降息预期依旧存在,净息差或持续下行,明年一季度各行的年报陆续发布,预计业绩不及预期的可能性增加,2024年,银行业依旧面临让利支持经济发展和维持自身盈利的双重压力,且看谁能在这样的环境下脱颖而出。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李婧滢,编辑|刘洋雪)
更多宏观研究干货,请关注钛媒体国际智库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