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养老金融发展,共话新时代老龄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中国人口众多,老年人口的规模正不但增加。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经达到了2.6亿,占总人口的18.7%。预计到2035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4亿,占比将超过25%。人口老龄化不仅意味着养老金和医疗保障等社会保障压力的增加,同时老年人群的消费需求也会发生变化。
在新时代下,养老观念也随着转变,老年群体更加重视养老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即养老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不仅仅是生理上的照顾,还应该包括心理、社交、文化等方面的关注和关怀。其次老年群体也注重养老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即不同老年人有不同的需求和喜好,应该根据每个老年人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养老方案和服务计划。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养老保障需求,我国出台多项政策,积极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其中包括加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和加强医疗服务能力,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和加强健康教育等。作为养老第三支柱建设的重要力量,平安银行在养老领域积极发力,创新产品和服务,以更高质量的供给满足不同群体多样化、差异化的养老需求。
落实国家养老战略,打造颐年特色服务
中国平安始终坚守金融为民,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使命,以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面对国家养老第三支柱建设需求,中国平安高度重视,全面贯彻落实相关政策要求,积极快速推进养老金金融工作。国务院办公厅曾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就进一步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作出部署。
针对老年人这一个痛点以及老年客群的财富管理、健康管理、智慧服务、生活消费等多种需求,平安银行积极探讨及构建养老金融生态平台,建立平安颐年会养老金融服务体系,聚焦老年客群的日常高频事项及服务场景,以科技赋能养老业务,用温度呵护老年朋友,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提升老年人日常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满意度,从而让老年客户实现品质养老、智慧养老、健康养老。
线上方面,平安银行打造了大字版颐年专属口袋银行APP,页面更简洁,操作更简单,为老年客户提供定制化、有温度、更贴心的金融服务,APP首屏搭载“账户管理、商城消费、专属理财、健康医疗”等高频使用的功能版块,提供更简单易懂的操作界面;更推出颐年客户专享的“颐年商城”,精选老年客户的日常生活用品及养老保健用品,可享受更优惠的积分兑换及支付折扣。线下网点,以客户为中心,聚焦颐年客户金融需求和服务场景,立足社区打造颐年特色门店,为老年客户送上温暖、贴心、细致的厅堂服务,让老年客户的业务办理更便捷、更省心。据了解,平安银行颐年特色门店特别设置了老年客户业务办理VIP通道等候区,提供一对一、面对面的业务办理模式,为老年客户使用网点智能设备提供现场专人指导,还有“养生花茶、颐年主题沙龙”等一系列更懂老年客户的特色服务,切实提升老年客户面对面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平安上海分行积极推动保障型产品配置,截至2023年6月底上海分行保障型产品保费占比71.2%,年金类产品占比27.2%,帮助客户建立综合性的保障体系以应对未来不确定的风险及养老财务需求。同时通过组织体检之旅、脑活力讲座、肠卫清讲座、基因检测等不同类型的健康服务活动,提倡并帮助客户了解优质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积极提升保险保障程度发挥作出贡献。
平安银行上海分行积极践行总行要求,深耕颐年一族,持续探索更适合老年群体的服务模式。从颐生活×颐健康×颐财富服务体系便为老年群体提供有价值,有温度的颐年服务。通过邀请客户参与居家养老、康养展厅,积极提供居家养老、康养等新型养老服务模式,保障人民群众未来能够获得高质量养老生活,实现老有所养。
平安银行上海分行颐生活方面,每个网点积极践行颐年服务,举办舞蹈、欢唱等多姿多彩的休闲娱乐赛事,以及插花、书画、手工等有趣有料的主题沙龙,打造美好社交聚场,引导老年朋友走出家门,参与社交,开启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比如2023年6月15日举办了“岁月鎏金,艺韵飞扬”颐年文化艺术节线上合唱比赛,吸引了平安银行上海分行15个支行团队,300余名选手参赛,成功铸造起上海分行颐年活动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参赛团队个个精神饱满、英姿勃发,嘹亮的歌声抒发了对祖国的歌颂,也唱出了燃情岁月的追忆,以及对幸福晚年的生活的满足。上海分行将守护老年朋友的美好退休生活,为他们提供有温度、有价值的服务。
颐健康方面,平安银行上海分行颐年门店线下还会组织开展养生保健系列沙龙,聘请专业的老师进行面对面教授实用知识,不断提升老年朋友的身心健康,为大家的健康财富保驾护航。
颐财富方面,则通过升级智能风控体系、开展金融知识普及等方式,悉心守护老年朋友财富生活的每一步。作为一家专业的金融机构,平安银行上海分行一直将老年朋友们的财产安全牢记在心。通过《一家老小金融行》小视频,持续普及各种实用的金融反诈知识,让平安真正陪伴在大家身边。
践行社会责任担当,提供温度养老服务
十四五规划提出,要逐步扩大适老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快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银发族”是社会的宝贵财富,让他们享有高质量的养老生活,不仅是他们共同的期待,也是全社会应为之奋斗的目标。为了践行社会责任担当,平安银行上海分行将继续围绕“专业·价值”,践行“一个平安”(One PingAn)理念,进一步丰富养老服务的形式和内涵,搭建起广大“银发族”连接美好颐年生活的桥梁,让老朋友的满足感、获得感、幸福感愈发充盈,为我国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不一样的平安力量。
(注:此文属于央广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前几天,面包财经为大家撸了撸某东港近期发生的债券违约事件,金融圈炸了锅。
不知道,19家银行的行长们这几天睡得是否安稳?
今天要说一说某东港340多亿授信名单上的一家银行:平安银行。为什么要说TA呢?先回顾一下“历史”。
还记得今年3月份辉山乳业的一字销魂断崖式大跌吗?
再远一点,还记得2016年初债务违约的东北特钢吗?
再说个大包邮地区的债务违约事件——2016年初上海云峰债务违约。
没错,平安银行在这三个著名爆雷事件中也都露了脸。两年四次中奖,运气这么好的银行不去搞彩票太屈才了。
频繁爆雷中,平安银行难平安。
那么,这到底是巧合呢?还是巧合呢?还是巧合呢?
踩雷辉山乳业:平安银行给了大股东20多亿港元贷款
先说辉山乳业。
今年年初资本市场的一件大事,就是见证了辉山乳业创下港股单日跌幅记录:2017年3月24日,辉山乳业单日跌幅达85%。辉山乳业百亿债务压顶,震惊资本市场。随后辉山乳业申请停牌,至今未复牌。
2017年11月16日,辉山乳业的最新公告显示,公司计划进入临时清盘,并称其截止2017年3月底账上净负债可能达到105亿元。
而在年初,平安银行就与辉山乳业债务危机绑在了一起,这源于其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问题。
据平安银行公告显示,截止2017年3月24日,其给予辉山乳业控股股东冠丰有限公司贷款余额为21.42亿港元,其中质押辉山乳业股份总数为34.34亿股。
随着辉山乳业进入清盘,不知道这笔贷款和股权质押最终结局会如何?
踩雷上海云峰:平安银行是主承销商
除了辉山乳业因被浑水做空而爆出大雷外,平安银行近年来在债券市场的日子也没那么太平。
2016年,上海云峰债券违约,惊煞债券市场,甚至差点火烧连营,拖累大名鼎鼎的绿地。
上海云峰的违约债券中,平安银行的身影相当闪耀。
据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平安银行联合广发银行作为上海云峰的主承销商,承销了“15云峰PPN001”和“15云峰PPN004”这两支共计20亿元的债券,两者均在到期日无法偿付,构成实质性违约。
踩雷东北特钢:国企债务惊魂也有平安的倩影
比上面三起违约事件更大名鼎鼎的要数东北特钢,这打破了地方国企债券不违约的“神话”。
在2016年3月份,东北特钢爆出债券到期无法如期兑付,成为首例地方国企债券违约,整个债券市场为之震惊。
在东北特钢一系列违约债券中,平安银行也是其中三支债券的主承销商——“13东特钢PPN001”、“13东特钢PPN002”和“14东特钢PPN001”,共计9亿元,均在2016年到期日无法偿付,构成实质性违约。
而在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丹东港债务违约中,平安银行辽宁分行也位列授信银行榜单。截止2017年6月底,平安银行给予丹东港授信额度20亿元,剩余授信额度17亿,据此推算,可能已经使用了3亿元贷款。
要么放贷给债务缠身的大股东,要么承销的债券违约,要么给高负债公司授信,连续卷入震惊资本市场的大事件。平安银行是要做踩雷敢死队的节奏吗?
你敢,储户不敢!
这几家公司,涉及的总债务规模均超百亿。平安银行次次精准踩雷,专踩大雷,勇当踩雷先锋的勇气着实令人佩服。
财报显示:平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从2013年的0.89%上升至今年9月底的1.75%,同期,其拨备覆盖率也从201.06%下降至152.11%。从公开的数据中尚无法推断这几家违约公司给平安银行贡献了多少不良贷款,但平安银行的风控能力确实让人捉急。
银行艺高人胆大,评级机构也功不可没——债务违约的功劳簿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债市“马后炮”:习惯性点赞的评级机构
除了近年来频频踩雷的银行,还有一个在债券市场无时不在,却容易被人忽视的角色——评级机构。
发行债券的企业都要定期进行评级,理论上评级会影响利率。因此,评级机构在整个债券市场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观察几次违约事件,评级机构的表现相当不靠谱。
以去年的东北特钢为例。
东北特钢首例债务违约发生在2016年3月25日:当日,东北特钢就“15东特钢CP001”存在兑付风险进行了公告,与此同时,联合资信也发布公告,将东北特钢列入下调信用评级观察名单。
3日后,也就是3月28日,“15东特钢CP001”不能按期足额偿付,构成实质性违约。当日,联合资信终于将东北特钢的主体长期信用等级由AA下调至C。
哎呦,违约之后才下调到C级,这种事情菜场老大妈都能干,还用得着你们?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债务危机也绝非一朝一夕造就。
就在违约发生前3个月,也就是2016年初,东北特钢还拿到了评级机构AA级的信用评级。
当时,东北特钢才刚刚发行了10亿元的超短期票据,联合资信对其主体评级为AA。下图为联合资信对于AA级和C级的定义:
三个月前说偿还债务的能力“很强”,违约风险“很低”。等违约了之后,才给个评级说“不能偿还债务”。
这种马后炮式的评级调整,只能给一个大写的服。
既然只会马后炮,这种摆设还要着干嘛?
之前,面包财经写过不少股票投资评级不靠谱的券商,这下大家不孤单了,债券市场上有评级公司为伴。
“股债好基友”,你们行的。
新规下银行理财变形记:期限拉长 门槛抬高 分级受限
随着《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的出台,大资管的未来发展路径已然明晰。破刚兑、降杠杆、去通道、去嵌套、禁资金池成为其中的五大关键词,将对银行理财、信托、券商资管、保险资管、基金公司、私募、第三方理财、互联网金融等各类资管业务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不过,对于各类资管业务将如何前行,将产生怎样的变化,市场仍存在诸多猜测,部分细则尚未落地,也让这些变化仍存在不确定性。
30万亿规模的银行理财,正在迎来新变革。
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协同三会和外汇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根据《意见稿》,资管产品按募集资金方式,分为公募产品和私募产品;按投资性质不同,分为固定收益类、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类和混合类,各类资产投资比例以80%来划分,任一资产的投资比例未满足80%的,归入混合类。
相对基金和券商,以上分类标准对银行理财而言显得尤为陌生。根据《意见稿》的方向,银行理财产品形态将发生较大变化。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三种变化可期:第一,银行目前最为主流的产品将被划入固定收益类和混合类公募产品(而且大部分是开放式),该类产品将直接和相对应的公募基金竞争;第二,银行高净值客户理财产品可能和私募产品直接对接,这意味着银行的高端理财门槛或将提高,优势在于银行理财可投债转股;第三,尽管银行理财本身很少分级,但是对于产品分级的限制,将影响银行理财投资分级产品的优先级,对银行理财而言,少了一个“类固收”投资方向。
开放型产品与公募基金正面交锋
根据Wind和招商证券的数据,银行封闭式理财产品,期限3个月以内的占比为56%,3-6个月的为24.48%,6-12个月的为17.4%,一年以上的仅占2.12%。
此次《意见稿》明确,为了降低期限错配风险,封闭式产品不得短于90天,即以后3个月以内的银行封闭式理财产品将消失。
但是当前对于开放式理财没有明确规定,是否可以定期开放,比如一个月、两个月定期开放申购/赎回,是否会出现3个月以内定期开放的产品,目前不得而知。
不过,《意见稿》对于开放式产品的投资范围作了具体限制。首先,明确开放式产品不能投资未上市公司股权,但这点目前也几乎没有银行操作;其次,对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非标”)投资,明确“非标”到期日不能晚于下一个开放日,非标资产期限多在一年以上,而开放期限又不可能很长,意味着开放式产品几乎不能投资“非标”,只能投资标准化资产。
因此,银行理财的公募开放式产品,主要只有两种形态:一是固定收益类,即固收投资比例大于80%;二是混合类,各类投资比例均不到80%。
这一类型产品需全面向公募基金看齐,特别是之前的信披短板。根据《意见稿》,公募产品应按照规定或开放频率披露开放式产品净值,每周披露封闭式产品净值。固定收益类产品,投资的每笔非标的融资客户、项目名称、剩余融资期限、到期收益分配、交易结构、风险状况等都要披露。混合类产品要清晰披露投资组合情况。
加之《意见稿》要求推进净值管理,打破刚兑。这意味着,在开放式产品领域,银行理财产品将和债券型、混合型公募基金正面竞争。
“高净值客户”门槛抬升
此前,银行理财并未按照公、私募的性质进行划分。
过去银行理财的分类,主要从资金募集的角度,分为一般个人客户类、高净值客户类、私人银行客户类、公司客户类和金融同业客户类。
根据2012年开始实施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私人银行客户门槛为金融净资产达到60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高净值客户需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之一:单笔认购产品不低于100万元;或个人或家庭金融净资产总计超过100万元人民币;或个人收入在三年每年超过20万元人民币或者家庭合计收入在三年内每年超过30万元人民币。
相比以上高净值客户的要求,《意见稿》中关于合格投资者的标准提高了不少。若按照此后公私募的划分,将对于银行理财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带来不小改变。
《意见稿》对合格投资者有两个维度的要求:一是相应风险识别和承担能力;二是投资单只资管产品的金额。
《意见稿》要求,合格投资者的家庭金融资产不低于500万元,或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万元,且具有2年以上投资经历。合格投资人投资单只固定收益类产品金额不低于30万元,单只混合类产品不低于40万元,单只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金额不低于100万元。
不过《意见稿》中就“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一项,仅要求“向投资者销售与其风险识别和风险承担能力相适应的资产管理产品”,并未明确要求私募产品只能销售给合格投资者。
未来,银行理财的“高净值客户门槛”和“合格投资者要求”将如何进一步协调,尚待观察。
不过,银行理财原先就规定只有销售给高净值客户和机构客户的产品才可投资权益类,结合《意见稿》提出“如果发行权益类和其他产品,必须经银行业监管部门批准,但用于支持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的产品除外”,私募银行理财产品或将在“债转股”领域形成优势。
分级产品限制将波及银行配置
尽管银行理财产品很少分级,但理财资金投资分级产品优先级的情况非常普遍。
通常,产品中优先级的收益为固定收益,产品分配收益时,先分给优先级;剩下部分给劣后,劣后的收益是浮动收益,同时劣后也替优先级承担了风险。
不过,劣后仅以其投资份额对优先级提供安全垫,如果底层资产的最后收益达不到和优先级的约定,优先级也有收益不达预期或亏损的可能。
《意见稿》中针对分级产品设计,提出了四种产品不得分级,前两种为公募产品和开放式私募产品,针对的对象包括银行理财产品本身;后两种,投资单一标的超过50%的私募产品,投资债券、股票等标准化资产比例超过50%的私募产品,将影响银行理财的投向。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近年来,银行理财资金是分级纯债和纯股资管计划的重要买方。
在2015年股市大热时,银行理财资金大幅增配了股票,主要通过结构化产品,包括伞形信托的方式享受类固定收益;在2015、2016年债市大热时,银行理财资金也是债券结构化产品优先级的重要资方,该类型业务巅峰时,结构化比例可高达1:9,即使比例低至1:4,加之债券质押回购,对于劣后资金而言,债券加杠杆的总比例可高达10倍。
此外,《意见稿》也对各类产品的分级杠杆比例做出限制:固定收益类优先(中间级计入优先级)劣后比例不超3:1,权益类不超过1:1,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混合类不超2:1。另外,分级私募产品的杠杆(总资产/净资产)不得超过140%。
局部来看,银行理财少了一种配置手段;但全局来看,任何一个市场在疯狂加杠杆时都在吹大泡沫,一旦泡沫破裂,伤害的是全市场参与者。从该角度来看,分级产品限制有利于银行理财的投资者。
来源:用益观察综合面包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
版权说明:感谢每一位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除非无法确认,《用益观察》均在文章开头备注了来源和作者,如转载涉及版权、标注有错漏等问题,请发送消息至公众号在线客服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或与您共商解决,非常感谢!
责任编辑:
在银行买理财产品,四年亏了20万?买者自负,还是卖者有责?
近日,裁判文书网一则文书披露,2015年投资者杨某购买了四款理财产品,2019年赎回时发现,其中一项理财产品的本金损失高达20万。多方投诉无果,杨某将平安银行沈阳分行告上法庭。
投资者认为,平安银行沈阳分行不仅推介超出自己风险等级的理财产品,在销售过程中也并未告知任何风险,应赔偿本金和利息损失。银行则认为,没有明显销售不当,投资者应该自负盈亏。
买银行理财产品,四年亏了20万
文书披露,2015年5月11日,杨某在平安银行沈阳分行开户并接受客户风险承受评估,评估等级为平衡型(对应中等风险)。
5月15日,杨某想买的固收理财产品售罄,平安银行沈阳分行工作人员便向其推介了多款私募基金、结构理财等金融产品。
在工作人员推荐下,杨某当日即购买了两款金融产品—— “平安汇通搏股通金(和聚)主动管理2号三期特定客户资产管理计划”(以下简称“和聚2号”)及 “大成睿景混合A”(以下简称“大成公募”)。其中,“和聚2号”申购金额为101万,“大成公募”申购金额为10万元。
之后的6月11日及6月19日,杨某又分别购买了两款理财产品,一个是“平安汇通星石7号特定客户资产管理计划”(以下简称“星石7号”),申购金额为101
万;另一个为“平安财富私人银行专享结构类(90%保本挂钩ETF)2015年37期人民币理财产品”(以下简称“结构理财”),申购金额为50万。
2016年,杨某赎回结构性理财产品,回款45万元,本金损失5万元。
2019年,杨某陆续赎回其他理财产品。其中,“和聚2号”在2019年5月1日回款81万元左右,2019年10月28日回款67.84元,本金损失近20万元;另一款产品“星石7号”在2019年12月20日赎回时,回款102.77万元,微赚1.77万左右。
不但没赚钱,反而还亏了20多万?杨某发现,平安银行推荐购买的这几款理财产品均超出了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以“和聚2号”为例,该产品实为“高风险”。
随后,杨某多次向有关机构投诉无果,万般无奈诉至法院,要求银行赔偿本金及利息损失。
五天内做了两次风险测评,
平安银行存在不当推介
杨某表示,平安银行沈阳分行不仅向自己推荐风险评级超出自己承受等级的金融产品,还在销售过程中未履行相应的风险告知义务。
根据平安银行制定的《权益须知》的“匹配表”显示,风险等级保守型对应理财产品低风险;稳健性所对应的最高风险类型为中低风险;平衡型所对应的最高风险类型为中等风险;成长型所对应的最高风险类型为中高风险;进取型所对应的最高风险类型为高风险。
一审法院查明,杨某曾在平安银行沈阳分行做过三次风险测评,第一次为2015年5月11日,评估结果为平衡型;第二次为2015年5月15日,评估结果为成长型;第三次为2016年8月14日,评估结构为稳健型。
但对于第二次风险测评,杨某并不认可。他表示当时是工作人员向自己索要了密码私自操作完成的,自己并不知晓。
一审法院指出,从时间上看,杨某与2015年5月11日刚刚做完测评,没有理由主动再次做风险评估。所以,更符合常理的推断是,平安银行沈阳分行发现杨某的风险等级低于第二项产品的风险等级,而主动再次进行风险评估。
虽无法查清该评估是由杨某操作还是银行工作人员操作,但无论何种情况,均需杨某提供密码才可进行,故法院认为杨某也存在相应过失。
此外,银行辩称“和聚2号”的风险评级与杨某自身的风险测评相符,根据和聚2号的《发行通知》显示,该基金风险等级为中风险(三级),适合风险评级为平衡型、进取型及成长型的客户。
一审法院审理认为,该《发行通知》银行并未向杨某出示过,并且该基金的《风险承受能力调查表》记载该基金“属于高等风险、收益浮动的投资品种”,该基金投资顾问亦将其列为高风险投资品种。因此,法院认为和聚2号属高风险产品,平安银行在推介此产品时存不当推介行为。
最终,一审法院判处平安银行沈阳分行承担65%的责任,赔偿杨某本金损失16.25万元,并赔付相关利息损失。
双方均提起上诉
平安银行认为一审判决“匪夷所思”
对于一审的结果,双方并不满意。
杨某与平安银行沈阳分行分别提起上诉,平安银行沈阳分行表示一审的判决令人“匪夷所思”。平安银行表示,2015年6月19日,平安银行沈阳分行已向杨某充分出示该产品《投资说明书》等文件,详细介绍了产品信息、风险特征等情况,并且杨某也在文件上亲笔签字表示知情。
对此,二审法院表示,一审法院认定的实事清楚明确——虽上述文件有杨某签字,但均为最后一页签字,并且银行并未将该投资说明书交付给杨某。故银行在履行信息披露和风险揭示环节存在瑕疵。
二审法院进一步确认,上述材料文字内容繁多、专业语言较强,且是其制式的文件,非进行详实的告知和说明,一般常人无法理解或全部理解。
此外,银行辩称,法院在一审判决中所用到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是2018年9月26日公布并实施的,而涉案三款产品的销售时间为2015年5月15日、6月11日、6月19日,故要求法院撤销一审判决。
法院对此回应,一审法院适用法律错误,但根据银保监会2011年8月28日发布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等其他文件中的相关监管规定,仍判决平安银行沈阳分行承担65%的责任,赔偿杨某本金损失16.25万元及其自赎回之日起到付清之日为止的利息损失。
最终,二审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