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命名 正文

突发!金融机构要集体降薪?四大行凌晨紧急回应!150多万员工松了一口气(突发!雪松控股张某被抓)

扫码手机浏览

作为金融业的“金饭碗”,银行从业人员近期再度成为市场关注焦点。近日,网上有关国有金融机构要降薪的传闻引发热议。一则聊天记录显示,应政策要求影响,全国金...

作为金融业的“金饭碗”,银行从业人员近期再度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近日,网上有关国有金融机构要降薪的传闻引发热议。一则聊天记录显示,应政策要求影响,全国金融业要全体降薪,银行业人士普遍表示,降薪已是“常态”,甚至有基层从业人员感叹,已“降无可降”。

8月7日凌晨,四大行集体回应薪酬问题,称目前没有降薪安排!XXX万员工终于吃了定心丸。

四大行回应薪酬问题

据新华社7日凌晨报道,中国、中国、中国6日回应薪酬问题。

中国工商银行表示,2019年,根据国务院部署,财政部推动实施了国有金融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按照市场化原则核定工资总额。工资总额与整体经营情况相挂钩,履行公司治理程序后决策确定。截至目前,工行没有统一降薪的安排。

中国农业银行表示,农行2019年工资总额按照财政部国有金融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政策核定,遵循市场化的基本方向及公司治理机制的相关要求,与农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今年目前没有降薪的计划和安排。

中国银行表示,2019年,根据国务院工作部署,财政部推动实施了国有金融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按照市场化的原则核定企业工资总额。中行按照改革后的政策规定,通过公司治理程序确定工资费用,职工工资与企业效益实现同步增长。目前,中行工资费用预算中尚无降薪安排。

中国建设银行表示,建行工资总额按照财政部制定的国有金融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核定,遵循市场化基本原则和公司治理要求,2019年工资增长与利润增长保持匹配。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和中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建行积极支持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加大向实体经济让利力度,与企业共克时艰、共生共荣。目前没有降薪的计划安排。

四大行员工吃下定心丸

据基金君从四大行的2019年年报统计,员工一共有156万人之多。而从各家银行披露的年报中,通过特定会计项目,可以大致判断各家银行的员工薪酬福利情况。

通过“本期工资总额=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期末应付职工薪酬-期初应付职工薪酬”公式,来大致计算各家银行年度支付工资,再根据披露的员工数量,计算平均收入,当然有很多基层员工可能感觉自己总是被平均了。

同时,由于各家银行年报披露的口径不一,员工人数和工资收入的统计中会有所偏差,但大致能反映出各家银行的薪资水平。

据基金君统计,去年农业银行和工商银行月工资垫底,分别为2.23万元、2.38万元,、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也排名靠后,月薪均不到2.6万元。

银行降薪传闻发酵

近日一则关于金融业集体降薪的消息昨日传开,其中还点名将降薪20%。总行人士表示,目前并未接到降薪20%的正式通知。今年以来工资出现明显下调,住房补贴、旅游费等福利也都取消发放。中信集团现拟在全集团开展“开源节流、降本增效”专项工作,并且要实现2020年度开源增效50亿元、节流降本100亿元的目标。

据证券时报报道,北京一国有金融机构人士透露,其公司内部此前已“放风”,由于今年公司总的薪资额度减少,员工绩效奖金会有所下调,但个人总的薪资降幅不会像市场传闻的那么高。

另有银行总行人士表示,该行内部年初就传闻要降薪,彼时计划是未来三年每年总收入略微下调,今年的降薪已在发放的奖金中体现,但月度发放的工资并没有变化。

一大行基层员工表示,相比于股份制银行等其他银行,国有大行的薪资水平本就不高,再降的空间有限,且近些年随着银行加大绩效考核力度,有的员工实质上已有变相降薪。

曾有大行高管在公开场合提过,该行的成本收入比已经很低了,员工太辛苦,他们的收入和福利未来应该得到改善。

在2020年1月,财政部印发《国有金融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实施细则》(财金函〔2020〕4号)(下称《实施细则》),确定了国有金融机构的工资计算公式。

《实施细则》明确,金融企业工资总额增长以贯彻落实国家宏观政策,服务微观经济、服务实体经济为重点,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等因素合理确定。计算公式为:

当年工资总额=上年度工资总额基数×(1+W),其中W为工资总额增幅,以Y作为函数计算确定;Y=联动指标增幅×综合考核系数。

W和Y的函数关系如下:

当-20%≤Y≤20%时,W=Y;

当Y>20%时,W=20%+arctan(2.5Y-0.5)×20%/π;

当Y<20%时,W=-20%+arctan(2.5Y+0.5)×20%/π。

国有金融企业工资总额主要是受到净利润增幅影响,若净利润增幅为负,企业工资总额或将下调。

今年以来,有关部门就提到过银行利润下滑的可能。5月24日,央行研究局课题组在《中国金融》杂志上发表的《客观看待第一季度银行业利润增长》一文中提醒,中国银行业利润不排除年内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的可能。

动手了!不知道许老板等人怕不。

刚刚,广州黄埔警方公告,对雪松控股下属的广东圆方投资有限公司等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立案查处。

更关键的是,公安机关已对主要犯罪嫌疑人张某等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具体张某是谁?公告没说。

我稍微查了一下~

公安还说,已依法提取相关涉案数据,并已委托专业机构进行独立鉴定和司法审计;已对涉案相关资产予以查封、扣押、冻结。

公安机关敦促涉案公司相关责任人员主动配合调查,积极退缴违法所得。对于主动投案、退赃退赔、认罪悔罪的,可以依法从轻处罚。

其实,雪松系元老陈晖此前就已经失联,原雪松控股副总裁、雪松控股二号人物林伟龙,以及曾在集团内主管资金的头号人物谢少彬,也在半年前就已经被控制。

据说所涉案情,基本是涉众集资,以及过手资金拿回扣。

如今轮到了张某。

这家广州神奇的“世界500强”公司,崩塌速度非常快。

雪松,是在去年除夕夜爆雷的。

当时雪松控股,发了一封致歉信,告诉投资者,兑付无法完成。

具体看信吧:

雪松控股,因为是做大宗商品的,所以离大家的生活比较远。

不过,广州世界500强企业本就不多,雪松控股当时是和有广药,广汽,广州建筑,南方电网齐名的。

要说老板张劲,第一次出圈是在2015下半年。

当时经历了小半年的股灾,上证从最高的5100点狂泻至2600点。

“公司员工个人资金如果炒股做杠杆有爆仓危机的,尽快向公司反映,公司提供现金支持。炒股严重影响到个人生活的,也可以和公司提出支援。”

这位公司掏腰包救员工的老板,瞬间感动了很多人。

不过如今,张劲成了众矢之的。

2022年2月9日下午,雪松控股分布在各地的理财产品销售经理提议召开关于“理财产品逾期”的紧急会议。

那天,张劲坐着价值几百万的宾利车抵达现场,总部的各个出口都被人围堵着。

“这一次绝对不能让张劲跑了”,有投资人说。

雪松各地的理财销售经理说,张劲个人要为雪松逾期的理财产品承担连带责任。但这一要求被张劲断然拒绝,至于原因,大概只有他自己知道。

图源自雪松控股官网

据说,雪松高管和投资者沟通时承认,雪松方面对外发行的理财产品存量规模大约在200亿元左右,涉及约8000名投资人。

后来,雪松控股做空转贸易一事也被爆出来了。

说得严重点,“空转”贸易大概就是做假账

常见的空转贸易有两种手段,一是没有实物流转的虚假交易,此举可以签订虚假的销售合同,虚增企业的收入和规模,润饰财务报表

另一种是有实物,但通过关联方合谋,企业就一单买卖、同批次商品的收入进行重复确认(至少两次以上),同样可以达到虚增收入的目的。

事实上,虽然雪松起家于房地产业务,在地产赚到了创业资本,但是地产并不是张劲深耕的赛道,反而在大宗商品的供应链业务上,雪松是一以贯之的。

截图自雪松发展2020年报关于供应链管理业务的表述

说到底,雪松发展的供应链业务,就是建立国内采购及销售钢材、油品、煤炭等大宗商品时作为一个中间商的角色提供上下游服务。

这两家上市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点,供应链业务原本都不是主业,却因为雪松的介入,供应链业务的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比重超5成,甚至超8成

曾经深交所就向雪松提出4点追问。

比如,说明雪松发展供应链业务的具体情况,说明供应链业务的收入确认方法,需披露雪松供应链业务前五大客户、供应商的具体信息,需具体到仓库的时间地点、商品类别、数量等。

很明显,大家都已经发现问题了。

而在正式爆雷后,雪松控股的债务窟窿也越捅越大。

在2022年2月全面“爆雷”后,多只永续债,陆续发生了实质性违约。

债务滚雪球,问题越来越大,债权人们急了。雪松集团及雪松控股均被列为被执行人,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也轮番遭遇司法冻结。

再到现在,雪松的操作被定性为: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其实,好多房企的暴雷,同样也是从“理财产品”暴雷开始的,像恒大、佳兆业等等...

如今张某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其他人是不是瑟瑟发抖呢?

责任编辑:

  雪松控股的大雷还是没有藏住!

  据媒体消息,2月10日,雪松控股广州总部楼下聚集了一批投资者进行维权。据说,今日赶到现场维权的投资者们,基本平均投资都在百万以上。

  黄埔公安局相关人员在现场表示,将督促企业解决问题。

  雪松控股此番爆雷,始于除夕前。1月30日,雪松控股发了一封致歉信,告诉投资者,兑付无法完成。按照此前方案,月底应兑付2021年8月前到期产品本金的10%。这意味着,众多投资人度过了一个可能是最痛苦的春节。

  500强雪松控股曾是广州最大民企之一,2020年即被曝光42只信托产品风控全线裸奔,220亿底层资产尽数虚无,借道假央企转移百亿巨资。2021年4月至今理财产品发生大面积逾期,已经构成事实违约,江湖传闻已久,如今这颗大雷炸了。

  1

  约200亿理财产品爆雷

  1月30日,除夕将至,焦虑的一众投资者等来了一封致歉信,执笔的正是雪松控股董事长、创始人张劲。

  致歉信称,受各种因素影响,资产处置及回款计划未能按照预期方案落实,公司外部协调资金的努力,也未能取得实质性效果,致使原本定应于本月底完成的兑付无法完成

  或许是能感受到投资者的怒火,信中称“”一句道歉并不能解决问题”,春节过后将进一步与投资人对话商议方案、取得共识,确保2月底前完成兑付承诺的履行。

  该致歉信随即在网上传播开来。

  对于涉及总金额,财新指出,雪松高管和投资者沟通时承认,雪松方面对外发行的理财产品存量规模大约在200亿元左右,涉及投资人约8000人。

  据悉,自2021年4月至今这些理财产品发生大面积逾期,已经构成事实违约,其产品大都百万起投,多源于父母的养老钱,子女的教育基金和企业的经营周转资金。

  在此期间有投资者在多次与雪松控股寻求协商无果的情况下,几个月来通过向信访部门、金融管理部门递交举报信,向经侦部门报案、向法院提起诉讼等多渠道进行维权,但非常遗憾的是至今都未能获得实质性进展。

  去年12月公布的兑付方案

  雪松方面宣布理财产品兑付无法落实后,各地的理财产品销售经理承担巨大压力,在2月9日下午的公司会议中途,理财经理聚集到会议室,要求开员工大会,张劲同意。会上,理财经理们把矛头对准张劲,要求张劲个人为雪松逾期的理财产品承担连带责任。张劲断然拒绝,会议陷入僵局。

  于是在2月10日,便出现了开篇的一幕,雪松控股广州总部被围攻。

  2

  “股神”张劲的万亿梦

  张劲的雪松控股集团,是一家神奇的企业,很多人都不清楚具体做什么的,但对于广州人来说,颇具传奇色彩的张劲和他的企业并不陌生。

  张劲1971年生于广州,1989年,18岁的张劲还在深大金融系就读,与马化腾是同届校友。

  就读深大期间,张劲通过炒股赚下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亲身见证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初期的多次奇迹,例如深发展暴涨1000多倍。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26岁的张劲从股市急流勇退,随后转战房地产开发,创立了君华集团,这也是雪松控股的前身。

  张劲刚好赶上了中国房地产黄金发展20年,自身的实力不断膨胀。

  随后张劲实行多元化发展,进入有色金属贸易、金融投资、汽车销售、大宗商品等领域。

  到了2015年,张劲重组了集团整个产业版图,即由雪松控股重组了所有公司,除地产板块外,雪松布局的供通云、金融等板块亦开始被关注。

  成立控股集团之后,张劲开始了扩张的步伐,不断斥资收购各种企业。张劲曾公开表示,雪松控股的目标是迈向“三个万亿”――“万亿销售额、万亿资产、万亿市值”。

  1、2016年,雪松控股斥资48亿元并购上市公司(维权);

  2、2017年以42亿并购上市公司希努尔(已改名(维权));

  3、2019年,以超过百亿收购中江国际信托71.3%股权,成为中江国际信托实际控制人,同年6月25日中江国际信托正式更名为雪松国际信托(简称雪松信托)。

  到了2018年,雪松控股集团以327亿美元的营收,首次跻身《财富》世界500强,填补恒大集团出走后,广州本土民营企业在该榜单上的空白,截至2021年,公司连续4年上榜,营收增至338.37亿美元。

  官网显示,雪松旗下目前有五大产业,分别是大宗商品产业集团、大宗商品供应链集团、化工产业集团、产业投资集团、雪松国际信托。

  但是雪松控股的财务报表从不对外披露,数千亿人民币营收背后,究竟赚了多少真金白银,外人不得而知,只能从控股的上市公司窥探一二。

  3

  雪松信托迷雾

  光鲜的背后,雪松早已从多元化进入了“多元恶化”。

  在雪松控股收购中江国际信托的时候,当时这家信托公司正处于水深火热当中,很多项目都出现逾期,累计逾期金额达到数十亿。因此,这项收购并不被人看好,甚至被认为是一个烫手山芋。

  但是张劲就是要当“白马骑士”,邀请踩雷中江信托产品的投资者召开恳谈会,明确表态将解决好所有的历史遗留问题。

  恳谈会过后,雪松控股旋即开启了大规模风险处置工作,投入了大量的真金白银。

  后遗症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雪松信托在过去几年的大幅亏损,不仅如此,雪松信托的资产和风险处置工作也极大地拖累了实控人雪松控股的财务数据。

  令人不解的是,雪松信托2019年完成实控人变更以来,还在不断发行新项目。自2019年8月至2020年7月末,共计发行信托计划67只,包括长青、长泰、长盈、鑫乾、鑫坤、鑫链等系列。

  进入2020年之后,雪松信托的一些项目开始出现问题,到了2020年末的时候,当时有人爆料有些信托项目已经出现兑付困难。

  进入2021年之后,雪松发行项目更多,2021年,其官网上发布了160多款产品成立公告,平均一天1.4个产品。

  对雪松短期内发行这么多产品,很多人都怀疑这里面有借新还旧的嫌疑,但对于大家的疑问,雪松控股一直予以否认。

  然而到了2021年3月份左右,雪松控股部分产品开始出现延期支付息。

  早在2020年9月,证券时报的一篇报道就揭露,近一年来,雪松信托连续发行42只“长青”系列信托计划,产品总规模超过200亿元,而底层资产宣称是对知名国企的220余亿元应收账款。

  根据信托产品相关材料,这些信托产品原本是受让保理公司的应收账款。这些应收账款的最终债务人包括: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中油祥龙(北京)石油销售有限公司、五矿钢铁上海有限公司等,都是信用级别较高的优质企业。有这样的信用为支持,这些信托产品的安全性无疑是不错的。

  然而,事实并不是。多个“债务人”反映,根本就没有这些对外的负债。也就是说,这些应收账款涉嫌造假。信托公司以虚假的应收账款构造了信托产品,然后销售给了高净值客户等合格投资者。

  信托公司购买的应收账款来自于保理公司,保理公司则是从原有的债权人受让应收账款。应收账款的转让涉及多个主体,多个环节,是谁在哪个环节构造了虚假的应收账款?报道中并没有明确。然而,证券时报明确应收账款是假的,这点似乎没有问题。

  据证券时报在报道中称,证券时报为了调查这些应收账款的真实情况,派出记者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奔赴贵州、广东、福建、上海、江苏、江西、海南等多省市,对债务人进行实地走访。

  供应链金融类似的案例层出不穷。之前民生信托的一个供应链信托产品,也是应收账款涉嫌造假。信托材料中提及的债务人中建五局第三建设公司出来声明,根本不存在信托产品中所谓的应收账款。最终,民生信托将信托产品提前结束,兑付了投资者的本金。参考文章:《又见萝卜章!供应链金融为何频暴雷?》

  雪松信托的案例和民生信托的案例有极其相似的地方。不同的是,雪松信托的相关供应应链信托产品的规模远远超过民生信托产品的规模。前者规模是后者规模的100倍。

  如些巨额的规模,要解决相关的问题,可就不像民生信托案例中那样的容易了。值得投资者关心的问题是,如果应收账款是假的,资金就并不是购买应收账款了,那么资金实际流向哪里去了呢?有两种可能。

  1、一种可能是,资金提供给了与雪松控股无关的企业。

  2、另一种可能是,资金提供给了雪松控股及关联的企业。

  二者必占其一。如果资金是提供给了雪松控股无关的企业,那么如何理这些事情的逻辑呢?

  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这些信托产品真正的投向项目,有可能是涉及政策限制,比如房地产项目的前端融资,或落后产能领域的企业,等等。这些项目原本是无法通过设立信托产品进行融资的。

  也有一种可能是,信托产品真正的借款人的信用不如应收账款债务人的信用,如果直接以其自身的信用进行融资,很难获得投资者的认可,而且成本也会高出一大截。

  另外一种可能则更加吓人,就是这些信托产品的资金最终都流向了与雪松控股相关的企业。这种模式和当初很多互联网金融平台发假标进行“自融”非常相似。由于金融机构是融资用于关联企业,金融企业家对实体企业家的制约,其中隐含巨大的风险。

  雪松控股近两年花了大价钱才将中江信托买过来的并且改名为雪松信托。除了购买信托公司股权支付了巨款之外,雪松控股还承诺兑付中江信托之前历史遗留的一些问题项目。这些问题项目,也是要花不少钱的。

  由于国内近年来金融监管加强,信托开展业务受到限制,信托牌照出价值贬值的趋势。雪松以如此高的代价,获得牌照,也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商业逻辑。

  作者怎么感觉雪松控股,这些事件做的有点时机不对。

  另外,雪松控股部分项目也跟华夏地产有很大的关系,而2021年出现了债务爆雷,整个2021年预计亏损490亿。

  如今看来,雪松控股的爆雷是一场早就注定的结局。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