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约翰(1882—1966),福建厦门鼓浪屿人。191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大学期间是学校足球、网球、棒球和田径队主力,曾获1910年第...
马约翰(1882—1966),福建厦门鼓浪屿人。191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大学期间是学校足球、网球、棒球和田径队主力,曾获1910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学校联合组880码冠军。1914年到清华任教,1920年起担任体育部主任,1919—1920年与1925—1926年两次赴美国春田学院进修体育,1936年担任柏林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田径队总教练。1949年起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主席,曾当选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担任第一、第二届全国运动会总裁判。在从事体育教学52年的实践中,研究了体育运动的规律,参考国内外经验,编制出各种不同内容的徒手操近百套,发表过《体育的迁移价值》等论著,为清华体育传统和体育精神的形成与发扬光大、为全社会的体育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人民体育教育家马约翰
■刘波
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北大、南开三所高校在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后南迁昆明,成为西南联合大学。有一位年近六十的体育教师,冬天给学生上体育课时只穿一件汗衫,而很多年轻的学生都冻得瑟瑟发抖。毛主席听闻后,称赞这位体育教师是“全中国最健康的人”。新中国成立后,他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被委以重任。这位体育教师就是我国第一位体育教授、被誉为“中国体育界一面旗帜”的马约翰。
爱国情怀
马约翰1882年出生于厦门鼓浪屿,少年时父母双亡,与其兄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他幼时经常和其他孩子在山上跑跳、爬树、钻山洞,在海滩上玩水、捉鱼虾,不到天黑不回家。全面的身体锻炼、充足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为他的健康身体打下了良好基础。
马约翰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是他勤勤恳恳毕生献身体育事业的主要动力。1904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预科时,他不仅是学校的体育尖子,而且名扬国内。当时,很多外国人喜欢在中国人面前显示他们的体育才能,所以经常举办一些体育比赛。马约翰很不服气,经常和校友们一起主动参加这样的比赛,与外国人竞争。
1905年,一个名为“万国运动会”的比赛在上海举行,马约翰在4个日本人的反复阻挡下,以绝对优势夺得一英里跑(约1609米)冠军,激动的中国观众齐声高喊:“约翰,中国!中国,约翰!”并把他抬起绕场一周,令中国人扬眉吐气。1913年,中国体育代表队在远东运动会上击败日本,取得了亚军。消息传来,他耳闻目睹了“一种巨大的欢乐传遍了全国,因为他们的英雄们终于击败了日本”。他深刻地认识到,体育不仅能够强身,而且具有显著的社会功效——凝聚和增强爱国情怀。
1914年,马约翰应聘来清华任教,先是教英语和化学而并不教体育。但他特别关心学校的体育教学,还主动向时任校长的周诒春建议积极发展学校体育教育。马约翰的建议受到了学校的重视,清华在体育设施方面很快有了改进。1919年,清华的体育馆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建成,马约翰本人也受聘为学校的“体育帮教”,从此开始了他的体育教育生涯。
马约翰曾回忆说:“我初来清华时教化学,对体育也很关心。有一次,跟校长谈进一步发展学校体育问题。因为有了一个实际问题,就是清华每年要送出100名学生到美国,送出的学生,总要像样一点,不能送去‘东亚病夫’,因此学校才考虑除了让学生念书,盖图书馆、盖大礼堂外,也要让学生搞体育,盖个体育馆等等。”马约翰“强国必先强种”的坚定爱国信念,让学生无不为之动容。
在马约翰来校之前,清华已经实行“强迫运动”,即每星期一到星期五下午四时到五时,图书馆、宿舍、教室一律关门,全校每一个学生必须穿短衣到操场锻炼。但这时的“强迫运动”只是一般号召加行政命令,锻炼时间内仍有人躲在树荫、墙角等幽静的地方读书,而到操场的人也不一定都是认真地、科学地锻炼。马约翰来校以后,一到锻炼时间,他就拿着小本子到处寻找,不是为了记名字、给处分,而是说服那些躲起来的学生锻炼身体,将来能更好地为祖国服务。他更是以身作则,和学生们一起锻炼,并在锻炼方法上随时加以指导。
清华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体育不及格,不得毕业赴美留学。那时,清华有一套“体力测验及格标准”,如爬绳15英尺、100码14秒、跳远14英尺、游泳20码等等,有一项不及格便不能毕业。马约翰严格照章办事,吴宓在校读书时功课全是优等,就因体育不及格,被马约翰“扣留”,半年后补试及格方准予出国。新生一入学,马约翰就会有一套总体安排,定出计划,什么时候练什么项目,什么时候检查身体,成绩差的如何跟上去,成绩好的如何提高,都有通盘考虑。
1919—1920年和1925—1926年,马约翰两次赴美国春田学院进修。1920年,他接替美国人成为清华第三任体育部主任。上任之后,他大胆改革,学校的体育水平突飞猛进,短时间内就创造了20多项全国纪录,清华也因此成为体育运动的“重镇”。清华早期先后成立的运动代表队有足球、篮球、网球、曲棍球、棒球、垒球、水球、长跑、游泳、滑冰、拳击等十多种,多由他担任指导。由于体育普及,又有好的训练方法,清华的运动水平提高很快,在各项赛事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在体育运动中,马约翰鼓励学生要“坚持到底,永不放弃”,要自强不息。对于体育比赛,他又强调:“球可输,体育道德不能输。”20世纪30年代,针对北平一些单位在体育比赛时不讲究体育道德,马约翰联合师大袁敦礼教授发起成立了五大学体育会(清华、北大、师大、燕大、辅仁),马约翰任会长,大力提倡高尚的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促进了北平学界体育的健康发展。
此外,清华还在1928年、1931年暑假举办了两届体育暑假学校,学员来自全国,马约翰任主任,这对提高体育教师的水平和促进全国体育运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因为马约翰在中国体育界强大的号召力,当中国1936年组建庞大的队伍参加奥运会时,马约翰成为中国代表团的田径总教练。他利用休假和担任总教练的机会,到欧洲和苏联考察和讲学,进一步充实自己。如何根据中国人的体质情况和特点进行训练,马约翰下了一番功夫,编了近百套徒手操。这些徒手操的动作及编排均有独到之处,动作连续而活泼,符合运动规律。关于田径和球类的训练方法,他也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马约翰(中)鼓励学生积极锻炼身体。
人格魅力
抗战期间,马约翰怀着爱国热忱,随校南迁到长沙、昆明,与全校师生一同过着颠沛流离的艰苦生活,但他在物质条件极端艰苦的情况下,仍千方百计开展体育活动并发展军体项目,教授同学以抗敌救国的本领。1937年底南京失陷,长沙临时大学的师生在大操场举行抗日誓师大会,学生纷纷要求从军、参战。马约翰在大会上大声疾呼,激发同学们的抗战激情。
1939年9月,昆明西南联大的清华师生聚会庆祝马约翰在校服务25周年。会上除了许多热情洋溢的祝词外,学校还赠他“五十年不坏”的金表一块,希望他继续为学校服务“如表之恒,如日月之升”。抗战胜利后,马约翰随学校迁回北平。
马约翰毕生致力于发展祖国体育事业,真正做到了忠贞不渝,因而一直备受人们敬仰。来清华仅仅三个月,他就被学校推为北平体育协进会代表。后来,马约翰又担任了华北和全国体育协进会委员。从此,几乎每次华北和全国性的运动会都会有他参加组织、训练和指导工作的身影。
新中国成立以后,马约翰的政治思想认识也发生了转变。他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作了国家的主人。我们体育工作者要加强对人民的责任心。我们要好好学习政治,提高觉悟,努力钻研体育科学,改进业务,为人民服务得更好。”
1949年10月和1952年6月,马约翰先后两次当选为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1953年与1959年,先后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国家体委委员;从1954年起,先后当选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10月,当选为全国体育总会主席。“文革”前的两次全国运动会,他都担任了大会的总裁判。
马约翰点燃自己,照亮了一代又一代清华人的奋斗足迹,他推动清华乃至中国体育事业不断前进,是清华发展历史中宝贵的财富,也是清华体育传统能够形成并传承至今的重要因素。这里只举三个简单事例,以此说明马约翰的人格魅力及他所提倡的体育精神:
第一个是他被撤销教授的故事。1928年,清华新来的校长罗家伦认为体育不需要教授,把马约翰降职降薪,改为教员。对此,很多清华教授劝马约翰辞职抗争,也有其他学校借机向他发出邀请。他却说,我哪儿也不去,我来清华是为了教育青年,不为名,更不为钱。他一如既往地工作,并带领清华足球队赢得了华北足球赛的总冠军。回校时学生燃放爆竹,把他从校门外一路抬了进来。罗家伦从中感受到体育的重要意义,随即恢复了其教授职位。
第二个是钱伟长的故事。马约翰关注每个学生,尤其是体弱学生,他会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进行单独辅导。力学家钱伟长入学时身高只有1.49米,跑200米就累得上气不接下气,被编入“体弱班”。在马约翰的鼓励和指导下,钱伟长苦练长跑和跨栏,体格日益健壮,很快长到1.67米,并成为校足球队主力。钱伟长在晚年撰文特别提及,正是马约翰的人格魅力让他深受教育、备受鼓舞。
第三个是林家翘的故事。国际应用数学大师林家翘在清华读书时,门门功课都很优秀,但身体不好,跑步总落在后面。在马约翰的督促和指导下,他坚持锻炼,身体好了很多,期末体育成绩马约翰给了他“优”。大家觉得不公平,但马约翰说,身体素质的锻炼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意志和品质的锻炼,林家翘在这方面是无愧于优秀的。
马约翰之子马启伟同其父一样,也曾在春田学院攻读体育专业,是新中国女排第一任主教练,致力于排球运动和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曾任中国奥委会副主席、中国排球协会副主席。2002年,国际排联授予马启伟银质十字勋章,以表彰其对国际排球事业所作的突出贡献。
马约翰非常重视提携年轻人,一大批优秀的体育青年汇集在他的身边,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他女婿的牟作云。牟作云当年是马约翰的年轻同事、西南联大体育部教师,后担任国际篮球联合会终身荣誉委员、亚洲篮球联合会终身荣誉主席、中国篮球协会顾问。“马老是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人。”牟作云表示,当年正是凭着一份信任和敬仰,他跟着马约翰,在抗战后方开展体育运动。
1980年,国际奥委会让中国提供出任国际奥委会委员的名单,中国提供的候选人是何振梁、牟作云和马启伟,其中两个人与马约翰有直接关系,足见马约翰在中国体育界的影响力。
▲毛泽东主席签署的任命通知书(1953年)。
健康工作
马约翰有广博的科学知识。在1919年和1925年两次到美国春田学院学习期间,他写下了《体育经历十四年》《体育的迁移价值》等学位论文,对自己丰富的体育实践进行了总结和提高,使之成为理论。他说:“体育运动的教育价值,不只限于运动场上,而且能够影响整个社会。”在论文中,他全面而详尽地论述了体育迁移价值的问题。他认为,体育有巨大的教育价值,这种价值包括两个方面,即体力效果和教育效果。运动可以使感觉更敏锐,使意识得到发展,因而把性格的意识迁移到社会生活中,即在体育运动中产生的优秀品质同样可以表现在社会生活中,因此体育是产生优秀公民最有效、最适当和最有趣的方法。
马约翰在论文中同时指出,体育迁移价值能否转换的关键在于管理,即产生一种美德与养成不良品质,其原因和方法是相同的。而管理不好的运动无疑会产生我们所不希望出现的性格,因此无论好坏,都有迁移作用。
马约翰提出的体育迁移价值理论至今仍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他指出无论好的品质还是坏的品质都能够迁移,因此能否实现我们所想要的迁移价值的关键在于管理,这个理论很好地解释了目前我国体育圈为何仍存在一些不良现象,也对如何更好地开展体育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马约翰进而对管理者(体育指导者)的资格提出了要求,例如:应当坚定而和蔼、具有健康体质、了解生理和解剖学的知识、熟悉教育方法、对社会问题有清楚的认识,以及具有鼓励先进和惩罚恶劣行为的道德勇气。他的这篇硕士论文被评为美国春田学院的优秀硕士论文之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马约翰又于1950年发表了《我们对体育的应有认识》一文,进一步阐述了体育的科学基础,运动对生理的影响,以及体育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物理学、化学、音乐、艺术、哲学之间的关系等问题。除此之外,他还先后在《清华周刊》《新清华》等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有关健康、运动的论文与文章,表现出了深厚的理论功底。
马约翰自己终生坚持体育锻炼,身体非常健康,年逾八十仍不知疲倦地工作。他经常雄心勃勃地对人说:“我虽然80多岁,在政治思想上还要好好进步,还要再为人民工作几十年。”
由于良好的生活及锻炼习惯,马约翰的身体非常健康。80岁时,他白天依然工作8小时,晚上工作2小时;假日更是骑自行车远游香山,平日则进行多种项目的训练,俯卧撑可以连续做40个。1958年,76岁的马约翰还和一位中年教师合作,夺得北京市网球双打冠军,创造了老年人达到一级运动员标准的纪录。
1957年11月29日,在全校体育干部会上,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见到依然面红身健的马约翰时表示:“我们每个同学要争取毕业后工作五十年,因为年纪越大,知识、经验也就越丰富。老年应当是收获的季节,要想在老年丰收,就必须在青年时代播种。”
1961年,清华大学师生曾聚会祝贺马约翰八十寿辰。蒋南翔代表学校表示祝贺:“半个世纪来,马老始终如一地服务于体育事业,并身体力行,在全校年纪最大,精神最好。”国家体委代表荣高棠则赞扬道:“马老八十高龄还能有这样的身体,体育运动能够促进健康,马老是一个活的证明。”
1964年1月,在庆祝马约翰服务清华五十年的大会上,蒋南翔又一次表示:“马约翰先生在清华服务的历史,差不多同清华的校史同样悠久。所有在清华上过学的同学,差不多全都受过马先生的热心教诲。我们要把身体锻炼好,以便向马约翰先生看齐,同马约翰先生竞争,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
从此,这句响亮的口号成为清华大学博大精深的文化理念中重视体育、崇尚体育的一个标志,更成为一项很有影响的办学特色。“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这句浓缩了清华体育精神的话语,已经响彻清华半个多世纪,并深深地烙在每一名清华人心中,同时在全国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一直延续至今。在马约翰精神的影响下,如今的清华体育不断发扬光大,已经形成了爱国、重视学生全面发展、面向全员重视全过程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体育传统,在此基础之上,学校在新时期又提出了“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的体育教育观,喊出了“无体育、不清华”的口号。
马约翰先生于1966年10月与世长辞。他在一个岗位上孜孜不倦、勤勤恳恳地工作了52年,为清华乃至我国体育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1986年4月,马约翰塑像建成,矗立在清华园内。
2012年12月,马约翰诞辰100周年之际,马约翰纪念馆在鼓浪屿落成。在同时举行的座谈会上,时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的胡和平在讲话中这样评价马约翰:马老在清华执教长达52年,他所倡导的体育精神,即强国强民的爱国情怀、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爱岗敬业的师德风范和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早已积淀为清华的体育传统,成为清华百年来办学历程中最宝贵的财富。
体育的功效
马约翰在接受清华校刊记者采访时说——
☆体育对人民有两个最大的贡献:一是用科学方法锻炼人民健全的体格;二是辅助教育,培养人的优秀品质,达成教育的目的。
☆当这些年轻人(陈镜开、郑凤荣、容国团)破世界纪录、得世界冠军的好消息传来时,每次我都是欣喜若狂,高兴得好像心都要跳出来,他们真是祖国的好儿女,为我们中国人民在世界上扬眉吐气。谁敢再说我们中国人民是“东亚病夫”!
☆比赛可以不在乎输赢,但千万要讲体育道德。运动员不能说假话、不许欺骗、不许踢人、压人、打人。球可输,体育道德不能输。
☆通过比赛和运动能够培养青年人健康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成千上万的孩子们在运动场上总是会无意识地显示出他们的自然本能和特性,运动为他们矫正不良习惯和培养正确的习惯提供了最多的机会。
☆我觉得体育的功效,最重要的在培养人格,补充教育的不足,教你们注意自己,培养一种“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