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行业这几年的发展所谓是喷井式爆发,变成了一个很吃香的行业,有很多富豪都是靠房地产发家致富的。但是创业容易、守业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华夏幸福创始人王文学最近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如今却成“套现王”,欠债上亿?
起初,刚毕业的王文学就开起了火锅店,没想到第一次做生意的王文学经营得很不错。自己的火锅店生意也很火爆,也赚得了一些钱。这时的王文学并没有把眼光继续放在了餐饮上,而是把目光又转向了发展房地产领域,王文学这次的经历并没有一番风顺。
1997年的金融危机给了王文学当头一棒,但是王文学像是个打不死的小强。他更拥有着独特的目光,他赶在了当时国家取消了住宅分配的档口契机。
抓住了房地产行业还不是很饱和的背景下,王文学向银行贷款,1998年终于成立了华夏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正式开始投入到了房地产这块市场。
但是跨行如隔山,起初的王文学对房地产这块领域并不懂。最终王文学通过别人指导之下,购入了很多空地,不断扩大他的企业规模。时代的发展、经济不断推动下。房价不断上涨,而王文学孤注一掷签下了固安工业园区,签入的工业园区不断地收入不菲、赚得盆满钵满。
2011年,A股上市后。王文学依旧运用着自己的老套路,惯用手段,使得华夏幸福成为房地产业业的“大佬”。
不到2018年,王文学的身价已经达到了千亿,巅峰时刻的王文学更是所向披靡。并且还拿出了一千多亿向更多的领域进军,全面发展华夏幸福,而老板王文学更是成了河首富。
而经历过时间的累积发展至今,已经距离刚刚创建华夏幸福的时候,过去了二十多年。现在的华夏幸福早已成了多面全能领域企业,总共跨界10个行业。但是没想到在2021年的时候华夏幸福的创始人会变成“套现王”。
原以为华夏幸福的企业价值会一直持续上涨,但是完全没想到是最近华夏幸福出现了令人如此震惊的消息。华夏幸福有息负债规模已经超过2000亿,而王文学在2019年的时候就疯狂套现131亿。
其实套现并不是什么少见的事情,但是王文学在华夏幸福这个敏感的时期选择套现。不仅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更是让华夏幸福股市不断跌落。
早在2017年的时候,华夏幸福就曾因房地产调控而出现业绩下滑。原本一家总资产规模超过4500亿的知名企业,现在为何连52亿的债务都要逾期?甚至创始人王文学还要开道歉会?
而就在2021年2月25日,华夏幸福的A股竟然涨停.在这样的状况下,这可谓正是华夏幸福的及时雨。
王文学自己说:此次债务危机需要一年或一年多、甚至两年的时间去化解而现在的华夏幸福正在积极地采取自救措施,王文学表态称坚决不逃废债。你觉得华夏幸福能逃过这次的危机吗?
王健林是首富,为什么说他还欠银行几千个亿
王健林在中国地产史上是一个特例独行的存在。
王健林以房地产起家,2017年银行对万达收紧贷款,王健林从“中国首富”变“中国首负”后,曾放下狠话“今后一平方的地产也不开发”,王健林的确说道做到。
但不开发地产,不代表不参与地产行业;从前以往买地、盖楼、装修、维护等需要大量资金的“重资产模式”,如今万达已经融会贯通成了只需“万达广场”冠名的“轻资产模式”,大幅削减了对银行贷款需求,摆脱了银行对万达的掣肘。这是目前恒大、绿地、万科,包括香港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没有一个地产公司能做到的。
王健林曾在采访时说:商业的最高境界,是“空手套白狼”,比如迪士尼乐园,什么都不用出,土地当地划拨,资金当地银行批贷款,迪士尼公司所要做的只剩出品牌和拿分红。
1954年出生的王健林,在经历万达“壮士断腕”的阵痛后,终于实现了商业的“最高境界”。
从1990年到如今,中国楼市已经经过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许家印、杨国强、孙宏斌等地产大佬凭借贷款拿地、预售款售楼、按揭贷款回流的“老套路”,获得了惊人的回报。在马云、马化腾等互联网新贵发迹之前,中国富豪排行榜上,地产大鳄占据了半壁江山。
1992年王健林成立了万达,由于涉足房地产行业早,又乘上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快车,再者2000年之后,万达成功实现向商业地产转型。短短二十年的时间,万达已经成为集住房地产、商业地产、影院、 娱乐 为一体的综合商业帝国,从2012~2017年,王健林“内地首富”的桂冠更是无人能够撼动。
据数据统计,巅峰时期的万达,旗下拥有200多座万达广场,10多个万达城,80多家五星级酒店和1300多家影院,甚至还收购和入股美国传奇影业、AMC、英国游艇公司等,万达的收购团队春风得意,在全球“买买买”。万达影视、万达商业、万达金融集团、万达文旅“四驾马车”齐头并进。
在接受齐鲁豫采访时,王健林谈笑风生,“一个亿、小目标”,“万达城要让迪士尼在2年之内无法盈利”金句拼出。“王总”的确有这个资本,要知道在2016年,万达还有多家公司尚未开启上市计划,王健林手中的底牌还有很多。也幸亏有这些底牌,2017年,他们“救了”万达。
2017年,王健林在万达年会上“高歌”,唱了一首《一无所有》,因此网友还调侃王健林贵为中国首富,还说自己一无所有。殊不知,这个“一无所有”却印证了当年王健林和万达在房地产上的写照。
2017年,银行收紧房地产贷款,万达4205亿的负债曝光在公众的视野。王健林当机立断,将万达旗下的13个文旅项目、77家酒店系数打包卖给了富力和融创,将多家万达百货的门店出售给老对手苏宁。
有人说王健林是这时开启的“轻资产”模式,其实早在2016年,万达与中信信托就已经成立信托项目,以股权转让的形式吸引机构资金,再将信托资产以REITs的形式在香港挂牌,实现“轻资产化”。
2018年,恢复了一些元气的王健林将“万达商业地产”更名为“万达商业管理”,去掉了“地产”二字,标志着万达的商业模式,从拿地盖楼,向管理投资转变。万达卸下房地产的重甲开始轻装上阵。
当年年底的工作总结会上,王健林撂下句狠话:“万达2019年内要剥离所有房地产业务,一平方的房地产也不开发。”
在这背后既有万达“债台高筑”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对中国未来房地产市场发展前景的担忧。王健林认为房地产有两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1、房地产行业受周期性、宏观调控影响较大。
市场给机会,连续好几年都不愁卖,市场如果调控,空置率便会快速提升,对资金回流形成压力,势必会增加对银行的依赖。但银行续贷的不确定性,王健林早已杯弓蛇影。
2、地产公司现金流压力大。
地产行业非常看重现金流,不过随着国内百强地产越来越多的进入“千亿”、“万亿”销售规模,以碧桂园为代表的地产商开启了房屋建造“模块化”,大批楼盘拔地而起,房屋供给明显增加。同时房子毕竟不是快消品,一线城市动则数百万一套的房子,消费者购买频次必然很低。有限的需求与无限扩展的楼盘相互矛盾,房价下跌似乎已成必然,而平摊到每一个地产开发商的利润会越来越少,现金流压力会越来越大。
如何破局?
王健林决定从以资金为主导囤地盖楼的“重资产模式”,向以服务、品牌、管理为主导的“轻资产模式”转型。如今看来,万达虽然在2017年银行调控的时点上动作慢了一点,但与其他地产商相比,已经足够快了。
从2018年开始,万达的营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文化产业以692亿元的营业收入首次超过地产业务,占总收入32%,成为万达营收“冠军”。地产业务、金融业务和商管业务分别占25%,20%和18%,虽说船大难调头,但从万达的营收来看,万达的转型颇具成效。
企业家讲究“不在乎一城一地直得失”,如今地产业务即便归零,万达也可以从容应对。2019年万达年报中,万达商管总资产为5752亿元,总负责为2979亿元,在普遍负债率高达80%~90%的地产行业中,万达51.79%的负债率足以傲视群雄。
看到万达的改变,很多地产巨头也开始做战略调整。
碧桂园已经开始尝试开发盖楼机器人;
万科的董事长郁亮表示,10年后万科将不再是房地产公司。
但作为长期在中国房产排前三甲的恒大,却迟迟未能转型,依旧被“禁锢”在房地产行业里。因负债高企,恒大A股上市计划迟迟未有答复,许家印在重资产的老路上依然苦守。
2021年,王健林身价恢复到1100亿元,虽然与2015年巅峰时期2200亿缩水了一半,但资产更加 健康 ,已经从以前“求着银行贷款”到现在“银行求着贷款”。
没有债务,就更有底气。那些没将王健林“打倒”的,最终会让王健林以及万达集团,更加强大。
公司规模做的越大,银行贷款就越高,这是一种资金的流动方式,万达负债4000亿,万达集团资产是6900,资产减去负债就是万达的净资产,这2900亿中一大部分是王健林个人的,所以王健林凭这部分资产成为的亚洲首富。
王健林在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做演讲时候,从资产和负债做了对比角度做对比,表明负债4205亿。其实,万达公司4205亿元的负债是指预收房款、应付的工程款、预备的储备金、银行贷款等等包含在一起的,不是指万达欠银行4205亿元,也不是指王健林欠银行4000亿。
扩展资料:
老板敢向银行借这么多债,自然是有偿还能力的。银行给人放借款也不是随意放的,都是通过严格审核和考察的,当然老板们也都是有房产等私人财产做抵押的。
从银行借钱的大老板也不贪图享乐。他们也有值得投资的项目来借这么多钱。虽然借款数额巨大,但也有很多机会赚大钱,他们可以很快偿还从银行借的钱。
企业本身有价值是一份重资产,可抵押可变现,同时企业又是一个会下蛋的鸡,能产生利润。他们和普通个人一样,也严格遵照合同,按月按年往银行还着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