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命名 正文

智能座舱“卷“疯了!8295不再是最“亮”点,还需要这些顶级配置

扫码手机浏览

前段时间,车圈被两款“极”字辈的新车刷屏:01和001 FR。 前者可视作当前自主品牌车企高度智能化水平的“范式”,后者无疑是中国汽车品牌颠覆极限性能的代表作。 同时,这两款车将座舱配置作为卖点进行了详细推送,其对数字座舱的打造无疑代表了当前市场的最高配置水平与升级方向。...
前段时间,车圈被两款“极”字辈的新车刷屏:01和001 FR。 前者可视作当前自主品牌车企高度智能化水平的“范式”,后者无疑是中国汽车品牌颠覆极限性能的代表作。 同时,这两款车将座舱配置作为卖点进行了详细推送,其对数字座舱的打造无疑代表了当前市场的最高配置水平与升级方向。 首先在座舱硬件平台方面,两款车均宣布搭载高通第4代骁龙汽车数字座舱平台8295芯片;而高通8295无疑也是也被行业视作当前智能座舱的最高硬件水平,成为了各大高端品牌智能化配置卖点之一。例如近期将上市的银河E8 ,零跑即将发布的中大型SUV(新车或命名零跑B11)等都宣布会搭载高通8295;另外还有包括理想、蔚来、小米、小鹏、智己等多家车企已经计划搭载8295平台。 资料显示,高通8295新增加集成电子后视镜(CMS)、AR- HUD、计算机视觉(后置、环视)、乘客监测以及信息安全等功能,一颗芯片可同时支持11块屏显渲染和输出,高算力能力还可支持视觉感知、声纹识别、唇语捕捉等多模态融合的“类人”交互落地;多余的算力还可以支持低阶辅助驾驶,比如支持舱泊一体功能。 可以观察到,智能座舱“卷”度再升级,首批高端品牌已经基于8295抢占了一波宣传热点,接下来基于高性能平台打造具备品牌属性的差异化、个性化用户体验才是竞争关键。 相较于76.29万限量发售的 FR,极越01推出的两款配置售价分别为24.99万~33.99万元,全系标配高通8295和双NVIDIA DRIVE Orin芯片;还有分析认为,零跑B11甚至有可能将高通8295的搭载车型价格拉低到20万级别。 这预示着,此前在30万以上高端车型上的功能配置,将快速下拓到25万以下甚至20万以下的车型。数字座舱“平权”趋势在2024年将会快速显现,随之而来的降本压力也会快速传达到供应链中。 这首先会进一步促进座舱域内集成,并且舱泊/舱驾融合也将加速落地。 例如极越01将DVR(行车记录仪)、DMS(驾驶员监控)、RMD(流媒体后视镜)、AVM(环视360)等独立模块融合进域控制器,并实现舱驾资源共享,例如,对于优先级不高的智驾数据,会借用高通8295更强的图像处理能力,进行数据处理;智驾域控制器也能支持智舱的极致AI交互,如3D智能驾驶地图。 从行业中来看,已经有德赛西威、东软集团、博泰、诺博科技等供应商推出了高通8295智能座舱平台。 明显的趋势是,基于多模态交互、3D沉浸式娱乐与游戏所带来的更为丰富、更具个性化的用户体验,已经成为各大高端品牌新车的竞争要点。 例如极氪001 FR则是搭载了当前行业最为先进的35.5英寸超大成像AR-HUD,并打造了别具一格的赛道风格HMI,基于高度沉浸式的超大成像AR-HUD,仪表盘、中控大屏的显示风格匹配赛道场景;而极越01推出了包括游戏厅、KTV、观影厅、休息室的全沉浸体验舱模式 这意味着,AR–HUD、DMS等产品将成为智能座舱信息显示、人机多模态交互的重要载体与关键模块,迎来高速发展期。但同时,这类产品还需要适配当前的域控集成需求,并在性能方面更好的适配当前座舱在用户体验方面的升级需求。 例如浦创智能推出的AR-HUD,借助于精密的光学显示模块及系统级芯片的嵌入式系统,能够给驾驶员呈现49英寸的超大尺寸实景抬头显示,并带来身临其境赛车游戏版的驾驶体验。 更重要的是,该产品还可以根据不同驾驶场景会显示模式和风格,显示内容也会进行增减以匹配当前场景,如下图示例的“常规模式”、“运动模式”、“竞速模式”、“调节模式”。以运动模式为例,该模式首次应用在赛道竞速中,用户可通过按键或语音进行无缝切换,在该运动模式时, HUD元素展示运动风格,场景化主题展示,增加用户使用的趣味性。 同时该系统还进一步拓展了多场景下的功能实现,例如基于语音识别算法实现语音交互/唤醒/关闭AR-HUD,通过与语音交互系统联动,进一步丰富了人机交互模态。 另外据介绍,浦创智能基于在技术创新、设计优化、供应链、生产等各维度升级,实现了系统化的降本增效。例如过优化平台设计和零部件的集成,减少定制化及重新开模费用并节省人力成本;而基于软件能力实现了关键算法SDK化,打通软件平台化及复用性、开发及测试平台工具化等等均能大幅减低开发成本与人力成本。 在高工智能汽车看来,基于视觉图像识别、AI技术,打造多模融合的人机交互方式实现更有情感、主动式、“类人”化的自然交流,也是接下来数字座舱的进阶方向。 这也得益于高算力座舱平台,AI算法本地化,并可实现AI模型的上车,让智能座舱软件系统具备了持续学习与训练的能力。 例如极越01基于文心一言AI大模型上车,其智能语音——SIMO具备极强的AI能力,不仅拥有强大的具备全离线、车内/车外全场景、全车功能覆盖、连续对话、四音区同时说等强大能力,真正做到“可见即可说、可说即可控”。 极越01座舱系统还实现了多模态融合,例如基于(脸部表情、情绪、视线方向等)等视觉图像信号,结合车内外传感器(座椅传感器、雨量、位置等)、用户偏好和数据等,打造不同场景下更优情感化的交互反馈;或者通过检测用户的转头等动作信息配合语音交互系统,来提升场景可用性和可玩性等等。 在此之前,哈曼已经领先推出了业界先进水平的舱内感知产品Ready Care解决方案,采用神经科学、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利用车内的红外摄像头、舱内雷达等传感器实时检测驾驶员的眼球活动、认知负荷和生命体征,识别其精神集中度。 值得一提的是,该产品可将驾驶员行为区分为注意力集中和分散两种状态,通过个性化的车内闭环干预(包括空调、音乐、灯光等调节)帮助降低驾驶风险如驾驶员精神压力、焦虑情绪,以及注意力分散、疲劳驾驶等,从而提升驾驶安全和舒适度。 Ready Care可兼容多个导航引擎,提供舒心路线导航方案,从而降低驾驶员的行车压力。该解决方案还会综合考虑交通拥堵或天气状况等实时因素,并进行相应路线调整,有效缓解驾驶员的焦虑。 据介绍,哈曼还进一步拓展了Ready Care的新功能,包括基于rppg技术的生命体征检测(如心率、呼吸频率和搏动间隔的非接触式测量,以检测驾驶员健康状况)、以及车内遗留儿童检测等,形成了一套以驾驶员福祉为先的行车安全与防护性智能解决方案。 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人机交互链接越来越多样化且越来越便捷,对安全的需求也在激增。例如,去年车圈爆出的在车外可以用智能语音开车窗的系统BUG也开始被行业内外广泛关注,对此不少车企也回应并采取相关措施,对智能语音系统的安全防护提出了更高要求。 赛轮思是世界领先的语音和基于AI的汽车助理提供商,推出了Cerence Voice Biometrics语音生物识别系统,基于用户的语音数据,主动创建一个声纹,相当于形成每个用户独一无二的声音密码,在确保安全红线的基础上,为驾驶者提供更高级别的个性化和安全性。 基于该系统,可以让车载语音系统通过用户语音数据来主动注册并实现无感验证登陆,驾驶者和乘客无需使用规定的短语来设定个人配置文件,在保障安全的同时提升用户使用便捷度。 另外,赛轮思Cerence Exterior Vehicle Interaction(EVI)推出了基于人工智能和语音驱动的创新技术也让用户在车外交互变得更加安全,例如为了保障安全和隐私,Cerence EVC现在还利用语音生物识别,将某些功能仅供已授权用户使用。尤其是对于解锁汽车或打开后备箱等与安全有关的功能,Cerence Voice Biometrics语音生物识别会验证说话者的身份,真正做到安全无死角。 除了以上,智能座舱作为人机交互的主要平台,应用场景复杂化、应用生态多样化、SOA服务化和车内外通讯增多的趋势下,使智能座舱信息安全风险面和风险点激增,同时用户数据的安全性防护也是重中之重。目前国家针对智能网联汽车出台了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构建从芯片、固件、基础软件、应用程序到面向电子电气架构的整车信息与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成为了刚需。 上海伊世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早已推出了车载控制器HSM国密算法安全模块,基于车载域控制器MCU内置的硬件安全模块HSM(Hardware Security Modules)实现对加密计算的硬件加速,可满足汽车控制器安全技术要求和实时性要求,支持英飞凌、TI、瑞萨等国际主流MCU/SOC芯片,适配芯驰E3等国产MCU芯片。 伊世智能全面适配AUTOSAR(包含东软睿驰、经纬恒润、普华基础软件等)基础软件平台,实现密码套件MCAL驱动模块及信息安全算法接口调用,实现从CSM、CryptoIF、CryptoDriver的联通,共同推进基础软件和信息安全产品的应用推广。深耕汽车电子芯片级信息安全产品,满足安全启动、安全刷新、安全诊断、安全调试、安全通信等业务场景的安全需求,并实现国内首例SM2、SM3、SM4等国家商用密码算法在“动力域控制器”的应用验证。 同时,本产品从ECU控制器MCU芯片层面切入,可以有效实现了面向域控制器业务层面的异常检测和防御机制,实现对异常行为检测的误报率几乎为零,支持在主流MCU芯片的应用部署。可以满足灵活定制的“实时阻断+自定义阻断”需求,实现真正意义的ID[P]S,并实现智能网联汽车安全防护的最内层防线“控制安全”。 目前伊世智能自研的车载控制器HSM安全固件产品已经打破了德国在车载控制器层面信息安全产品的国际技术垄断,在车载领域实现了广泛应用。 综上来看,智能座舱已经步入了3.0时代,无疑带来了更大的细分市场空间。在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看来,当下的市场机会更多是如何在车企降本的大背景下,快速适应车企需求的变化,尤其是产品定义差异化、性价比以及本土产业链生态等方面,与此同时,座舱域控集成、舱泊/舱驾融合下的生存之道,也成为各赛道供应商必须面对的命题。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