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投资者向财联社记者爆料称,某银行一款“R2(稳健型)”风险的理财产品出现大幅回撤,周跌幅达到28%,一时间引发关注。如何理解这一跌幅?记者就此向业内人士了解,这一跌幅是因为理财产品展示的是年化收益率。简单说,年化收益率=投资内收益/本金/投资天数×365×100%。比如日开产品某一天跌幅为7bp(即-0.07%),所显示的年化收益就是-25.55%。再例如,某银行卖的一款理财产品,号称91天的年化收益率为3.1%,实际购买10万元,实际收到的利息是10万*3.1%*91/365=772.88元,而非3100元。相应的,上述28%的周跌幅,实际购买10万元,也不意味着跌去2.8万。
与上述产品一起传播的还有某产品无法赎回的截图,该截图显示“抱歉,由于赎回客户太多,已触碰巨额赎回上限。”客户暂时无法进行赎回。
多只中低风险理财产品大回撤
自11月14日以来,债市的调整,不少债基、银行理财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净值回撤。数据显示,14日当天全市场有1020只中长期债基金、58只可转债基金和40只短债基金当日净值跌幅超过0.3%。
银行理财方面,11月15日,近8000只固收类理财产品中,超过2600净值下跌,其中不乏R1、R2风险等级产品。
刚性兑付的保本理财已清零
众所周知从2022年起《资管新规》正式实施了,银行理财产品已经进入了净值化的时代。所谓净值型的理财产品,就是盈亏由投资者自己来承担风险的理财产品。理财产品不再保本保收益。就像买股票,基金一样,投资者自负盈亏。保本型理财产品也将彻底退出市场了。
7月30,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在2022青岛·中国财富论坛上表示,截至2021年末,理财存量整改基本完成,具有刚兑性质的保本理财清零。
资管新规的核心在于打破“刚性兑付”,过去银行理财产品承诺的类似于“保本保息”“零风险”等都成了过去式。投资银行理财产品也需要做好亏钱的准备,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甚至出现本金亏损将是市场的常态。
理财进入保险时代
最近凤凰卫视的一个采访视频很火,主持人是凤凰卫视的台柱子吴小莉,采访对象是著名的经济学家陈志武,他是耶鲁大学终身金融学教授,香港大学经济学讲席教授。光粉丝就有千万之多。
吴小莉问了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当这个世界不确定性大于确定性时,我们该如何选择。
陈志武回答了两点
一、未来5-10年,以保值为主,放弃投资翻倍的幻想
二、规避风险是第一位的,尽量利用好保险产品,安排自己家庭的投资理财组合。
采访完整视频↓↓↓
在当今经济新常态下,人们的财富管理理念也正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闲置资产正在从房地产市场流向金融理财工具、保险正在变成家庭财富保障的必备选择。
财富积累对理财工具的要求有三共同的特点:安全性、收益性、稳定性。而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也只有保险了。
央视财经也曾提醒过:利率往下走,我建议大家应该早点去买保险,因为保险它的定价是,市场利率越低,基本上保障是越来越贵。保险公司是特殊的银行,是真正“存钱”的地方;而普通的银行只是“放钱”的地方,买保险就是买倍数,在无形之中放大了你的资产。
视频请戳
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中,安全是投资的第一要义,保证投资安全,注意规避风险,保住本金始终贯穿巴菲特投资生涯的始终,他曾经就说过:
保险是最有价值投资,它不会让你一下子赚很多钱,但能管住现在的钱,挣到将来的钱,保证一辈子都有钱。
增额终身寿为啥被疯抢
利率下行对老百姓最大的影响就是,以后把钱存银行,利率会越来越低。现在买个3年期是2.6%,3年后再买可能连这个收益都没有了。 试想一下,假设10年后我们逐渐步入负利率时代,现在给你一个机会,锁定3.5%的收益率,你愿不愿意?
预定利率3.5%,这是保险公司承诺给客户的投资回报率,终身刚性兑付,而且会白纸黑字写在合同里,几十年甚至一辈子都不会变,不管之后银行存款的利率如何变化,我们在储蓄险里面的钱和收益是确定的。
增额终身寿险,是保额会增加的寿险,以被保险人的生命为标的,只要被保险人生存,保额就会按照约定的利率增加,保额的增加体现在现金价值的持续递增。现金价值高,预定利率3.5%,现在投保后,终身锁定趋近3.5%的收益增长。灵活性也比较高,是用确定的钱、确定的赔付条件,赔给确定的人,将财富的控制权牢牢掌握在手里。
增额终寿险简单理解就是:时间+复利+稳健+增长!
最近《中国经济周刊》的一篇文章引起了很多人对增额终身寿的关注:
300万不买房,他去买了增额终身寿险?
文章指出:增额终身寿险成为不少寿险公司的主力产品。中国保险业协会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近两年,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占据银保市场绝对主流地位。2021年,终身寿险在期交产品年度销量的前十中,占了七席。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去选择增额终身寿险来理财了,成为新时代理财的新选择!
一、安全性强:
保险公司倒闭的风险小,即使倒闭也会由其他保险公司接管,客户的权益不受损。并且增额终身寿险保单增长利率、现金价值写入保险合同,白纸黑字有保障。现在银行理财50万以上存款不再承诺保本保收益。这也就意味着,存在银行的钱可能会出现亏本的情况。
二、锁定未来利率:
利率下行对老百姓最大的影响就是,以后把钱存银行,利率会越来越低。现在买个3年期是2.6%,3年后再买可能连这个收益都没有了。 试想一下,假设10年后我们逐渐步入负利率时代,现在给你一个机会,锁定3.5%的收益率,你愿不愿意?
三、终身刚性兑付:
预定利率3.5%,这是保险公司承诺给客户的投资回报率,终身刚性兑付,而且会白纸黑字写在合同里,几十年甚至一辈子都不会变,不管之后银行存款的利率如何变化,我们在储蓄险里面的钱和收益是确定的。
四、复利的力量:
爱因斯坦曾把复利形容成世界第八大奇迹。短期来看,复利的优势可能并不明显,但是把时间拉长,你就会发现它的“威力”有多大。目前增额寿险的复利3.5%,30年,相当于单利6.02%;50年,相当于单利9.17%。中长期来看,是非常非常可观的。
五、可以灵活支取
增额终身寿险,保障期间如果急需用钱,可以直接在保险公司平台上申请,将保单当年度的现金价值进行“部分提现”,剩余的钱则继续放在里面复利增值。
六、复利3.5%未来的天花板
据了解银行1年期存款利率,从以前的10%,一路下跌到1.65%,并且还有下降的可能。而增额终身寿险有固定利率,一般是在3.5%左右,目前最高的可达到3.8%。今天你锁定的近3.5%的复利,很可能是你终身能看到的利率天花板了。
写在最后:增额终身寿适合大多数人!不管是稳健理财,还是财富传承,又或是自己的养老规划、孩子的教育金婚嫁金,都可以。鸡蛋永远不要放在同一只篮子里,大家如果理解了这句话,就会明白保险才是永远的财富的道理,保险具有强制性、安全性、长期性等特点,是家庭理财最好的金融工具!
责任编辑:
“在理财通买的啥债券,这个月亏了一百多”,一位朋友说。此外,他在招商银行App上买了50多万的“建信理财嘉鑫最低持有200天第一期”也出现了两天亏损一千多的情况。
这几天的市场真的是让投资者再次长了见识:债基在跌、银行理财在跌、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在跌、固收也在跌……
银行理财按照风险等级来划分,可以分为R1—R5五个等级,级别越高风险也越高。而其中R2级的银行理财属于风险较低的,一般来说这类银行理财出现亏损的概率是比较小的。
面对剧烈调整、大跌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虽有理财子公司的细致分析与安抚,虽有破刚兑后净值亏损的预期,但面对再次来临的破净潮,投资者表示依旧很受伤,对于后期如何应对,更是去留两难。
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2022年金融街论坛上的主题演讲时指出,最近由于市场看好经济恢复前景,债券收益率有所上升,引发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净值波动,这是市场自身调整表现,总体风险完全可控。“我们也持续关注到,现在个人投资者可选择的金融产品越来越丰富多样,同时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复杂,需要很好地把握收益和风险的平衡。”
财经观察站
作者 嘉铭
银行理财破净 投资者很受伤
从年初至10月底,债市表现整体上也的确较为平稳,纯债债基指数上涨了2.74%,而期间最大回撤仅为0.31%。但近一周多债市的波动幅度较大。
11月11日至11月15日,债市累计跌幅达到0.55%。11月16日,国债期货10年期主力合约下跌0.27%,5年期下跌0.31%。至此,债券市场已经连续5个交易日下跌。
债市变脸动荡,债券基金净值也明显回撤,本周4200余只债券基金收益为负,200余只债券基金净值跌逾1%。部分债券基金甚至一天跌去几个月的涨幅。
11月11日至11月15日,市场上的纯债基金算术平均跌幅达到0.37%,跌幅最大到了-1.43%。而这些基金今年以来累计回报最高也不超过3%,可见跌幅之大,相当于权益基金的“千股跌停”。
以债券资产为配置大头的的许多银行理财产品受债市波动拖累,继今年三月后1200只产品破静潮后再次跌破净值。
11月14日、15日、16日、17日净值跌破1的银行理财占已披露净值的全部产品的比例分别为6.26%、9.30%和11.54%、7.74%。
数据显示,11月18日,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15694只理财产品中,剔除近6月无净值的产品,有1371只理财产品单位净值小于1,破净率达8.74%。其中,回撤幅度超过0.1%的占比达54.08%。
上次理财产品净值浮动是因为股票,这次则换成了债券。但每次理财产品净值都出现大的波动,看着账面不断的浮亏,让投资者很受伤。
在银行办理理财业务,看见一位阿姨抱怨理财亏了本金:“我全部身家都在债基里,一年封闭期取不出,天天看着它亏就是拿不出来,太难受了。”
“我买了平安理财灵活成长60天,买的不多,但5个工作日赔100多”
也有网友在投资社区评论道:“短短几天就亏了几个月的收益。这是断崖式下跌。我二个月的收益二天亏完,还割了我一点本金,理财玩出了炒股票的感觉。”
投资者面对浮亏,在犹豫是否要赎回止损:“本来想的是理财有点收益,现如今固收类理财产品也亏损历害,还能继续持有吗?”
剧烈波动造成了投资人恐慌,不少投资人集中赎回产品,但出现了无法赎回的情况。招商银行APP提示无法赎回的主要原因为“由于赎回客户太多,已触碰巨额赎回上限。”
赎回压力加大会导致被动抛售债券,从而进入循环踩踏。净值下跌,投资者赎回增加,从而使得理财规模收缩。而理财公司在面对赎回时,会赎回委外并卖出高流动性债券,从而又对债市造成冲击。
部分理财公司对部分理财产品的赎回条件进行了调整。
11月14日,农银理财公告称,根据市场及投资运作情况,决定于2022年11月15日开始,将“农银私行·安心快线天天利”、“金钥匙·安心快线”天天利滚利第2期、“安心·灵动·30天”(高净值私人银行专享)3款理财产品的赎回开放时段开始时间,由银行工作日5:00调整为银行工作日8:30。
招银理财在11月16日将旗下“招睿颐养丰润两年定开4号增强型固定收益类理财计划”的赎回开放时间进行了缩短。结合此前发布的产品说明书,该产品的赎回开放时间由开放日前的5个交易日调整为4个交易日。
机构提倡理性面对 投资者去留两难
对于本次债市、债基以及理财产品的关联性波动,财经观察站分析认为:波动原因还是比较清楚的。这次下跌,并不是主要是由于利率上行,叠加流动性不足,债券价格下降造成的。基本面预期扰动及交易因素或是近期债券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而部分机构控回撤导致的踩踏出货,则放大了债券市场的波动。
有专家指出:这几天债券基金跌了不少,原因是市场对利率的预期有所转向。防疫政策优化,增大了经济复苏的可能,从而让宽松政策的必要性降低;同时房地产支持政策的出台,也降低了市场对进一步降息刺激地产销售的期待。
有市场人士认为,一部分投资人预期经济即将反弹,从底层为债券的避险债基、银行理财,转换到了更有想象空间的权益资产。
产品净值波动令投资者情绪悲观,不少理财公司对近期债券市场表现和后市进行分析展望,对投资者进行安抚。
中银理财发布致投资者信。信中表示,面对此次回调,中银理财投研团队坚持稳健策略,尽最大努力追求回撤控制;同时,也在密切跟踪研究市场变化,积极争取比较确定的投资机会,在调整中挖掘优质资产的长期投资价值。
民生理财在发布给致投资者的一封信表示,针对市场短期大幅波动,民生理财对管理的多个系列产品进行了全面梳理,单只产品回撤幅度与风险收益定位、配置策略结构等相关,各系列整体回撤幅度可控。
招银理财认为,短期来看,债券市场不具备持续大幅下跌的基础。中长期来看,债券收益率中枢存在继续上行的空间。
经济日报发表文章,指出净值化是理财产品发展方向,有涨有跌是常态,面对净值波动,投资者应理性面对,坚持价值投资,不要因市场短期波动而追涨杀跌。
文章还认为,债券市场整体风险相对较小,比较适合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参与。投资者不要过分担忧短期波动,以时间换空间,获得长期回报。
某位业内专家则指出,债权类资产,近期虽然较长期限产品受影响较大,但短期波动不改债市长期稳健趋势。拉长时间来看,待债市企稳,仍具流动性配置价值。
也有行业分析师则表示投资者应该看到乐观的一面:票息高了,未来可预期的理财收益率会更好些。这个时候不应该再去赎回,反而应该考虑大举买入。
但也有理财机构人士认为,产品净值回调对商业银行仍有现实挑战,有可能会进一步将部分比较保守的理财客户推向定期存款或者大额存单。
对于投资者来说,当R2类理财产品都会亏损,这让投资者对理财不刚兑、不保本再次有了深刻认识。虽然也有坚持长期价值投资的意识,但对于以后的去留,投资者仍是两难。
近日,看到一个购买理财产品亏损的案例。王某花1,500万元在某行购买了该行代销的产品,结果不到一年亏损了115万元。
王某不甘心,到法院起诉了该银行,一审败诉,二审判银行担责10%,获得了11.5万元的赔偿。
从案件的判决结果来看,90%的责任还在王某身上。理财新规落地实施,理财产品打破了刚性兑付。理财回归本源,卖者尽责,买者自负。
给出的理由是,王某有着丰富的理财经验,知道理财产品是存在风险的,有损失本金的可能性。他已经在该行购买了六七年的理财产品,购买次数多达37次。
不过,王某所购买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总体上R1级买的最多。这说明,王某的风险偏好还是比较低的。而且理财新规2022年才正式落地实施。
也就是说,在王某的认知里面,多年购买理财产品的经验反而可能让他产生一种错误的认知 ,自己这么多年购买理财产品从来没有亏损过,这一次应该也没事。正是这种侥幸心理,才让自己犯了大错。
法院二审判银行担责10%,也是因为银行不能举证自己是否履行了风险告知的义务,也就是所说的卖者尽责。因为银行不能提供销售过程中,根据规定要求”双录”的文件。
不过卖者尽责,如果仅仅局限于尽到了风险告知义务,没有进行诱导,进行了双录,个人认为还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对普通消费者而言,银行做到这些很简单,例行公事就可以了,所谓的适应性管理并没有因此而减少了消费者所面临的风险,只是给了银行免责足够的理由。
理财新规本质上还是更多地保护理财公司的利益,对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则不够。
银行或者理财子公司设计的这些理财产品,其所存在的风险和理财产品设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底层资产的选择,调查是否尽职,风险意识强弱有着必然的关系。
然而,无论是资管新规,理财新规,还是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都只是讲了要加强理财产品的风险把控,合理选择底层资产,理财管理人员要专业要尽职。但是并没有讲到理财公司以及理财专业人员,由于工作不尽职,理财产品本身设计存在问题,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事实上,银行或者理财子公司推出理财产品,或者代销其他银行的理财产品,只需要划分一个风险等级,对客户做一个风险测评,然后就可以卖了。只要尽到了这种所谓的适应性管理责任,风险就都由消费者承担了。
表面上看起来,这样做很公平,大家都是买卖自由的。实际上,这里面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等。
大部分的普通消费者,并不能够深刻地领悟到风险的含义,对于理财产品的风险说明书上那些拗口专业的表述,也不一定能看懂。其实就算专业的金融人士,也讲不清楚理财产品所投资的那些金融衍生品代表的含义。
正如有的网友所说,风险等级划分不应仅仅是一个符号,而是应该对风险有所量化。比如R2,一般理财产品 R2表示中低风险,同时会解释说不保证本金的支付,但是本金损失的风险很小。那么这个很小究竟是多少?如何量化?
就上述的王某而言,他购买的就是R2风险等级的理财产品,损失了100多万的本金。那如果王某1,500万全部损失了,对于银行来说,是不是也是合理的?如果是合理的,那所谓的R1,R5又有什么区别呢?
当然这么说,并不是说理财产品打破刚性兑付是不对的,相反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卖者尽责的这个“责”究竟如何定义?确实需要更进一步的思考。
理财产品出现亏损,消费者承担风险也无可厚非,但是理财产品出现亏损的原因,是不是对消费者也应该有个说法,不能简单一句市场原因就一带而过吧。
无论如何,我们对于理财产品,还是要充满信心的。其实,理财新规之后理财产品安全性比以前已经大大提高了。当下投资路径本来就不是很多的情况下,理财产品还是不错的选择,当然是可以买的。一些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也会一步步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