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华侨初始出国原因浅析
孙红华
青田县位于浙江南部,人口不足50万,面积不到2500平方公里,是个山区小县。但这个不怎么起眼的地方却有25万乡亲在世界五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谋生,是著名的侨乡(本文写于2014年,系当时数据)。而且,青田周边的温州市和丽水市其他县市的华侨,最初基本上也是由青田人直接带到国外去的...
青田华侨初始出国原因浅析
孙红华
青田县位于浙江南部,人口不足50万,面积不到2500平方公里,是个山区小县。但这个不怎么起眼的地方却有25万乡亲在世界五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谋生,是著名的侨乡(本文写于2014年,系当时数据)。而且,青田周边的温州市和丽水市其他县市的华侨,最初基本上也是由青田人直接带到国外去的。
青田不靠边(国境)不靠海,没有对外交往和成为侨乡的地缘优势。那么青田为什么会成为侨乡,青田人出国的初始原因为何?一些学者认为,华侨出国的原因不外是被迫与寻求发展。闽、粤以及其他省区的华侨早期出国的原因一般为:1.自然灾害;2.兵灾祸乱;3.朝代更替;4.殖民者掠夺劳力。但青田人早期出国的原因显然与此无关。
一直以来,人们在讲起青田人早期出国的原因时,都会提到青田“九山半水半分田”,不宜农耕的自然环境和青田有石雕这种地方工艺品,当然还会说到青田人有移民意识等其他的一些因素。不过,像青田这样自然条件比较差,资源禀赋不佳,乡民大部为外迁而来,并又有地方独特工艺品的县市,在中国有很多,即使是在浙江也并非独此一家。那么,为什么其他地方不能成为侨乡,而青田人就能自主创出出国发展之路?这其中必有机缘,但由于缺少有关青田人早期出国情况的文献记载,现在还没有人能说出具体原由。在此,想根据目前已有的资料,尝试着对青田人早期出国的原因进行分析推导。
一、时代背景
最早出国的青田人是怎么出去的,在外做什么事情,怎么做事情,因为没有相关的文字记载,我们不得而知。根据已有的资料来看,青田人出国形成源流规模并与现在的青田华侨群体有直接传承关系的应该是在清末民初时期。此时的欧美国家包括日本已经进行工业革命或走上了工业化之路,社会经济得到全面发展,国民消费能力大增,有购买其他国家工艺品的愿望和能力。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欧美国家当时还乐于举办世博会,以展现他们的工业化成果。此时中国的国门渐开,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国际交流,参加博览会就是其中的重要形式。但由于国家落后,中国只能搜罗本国的土特产品参会,这就为包括青田石雕在内的传统工艺品的出国展示提供了平台和机会。
还需要说明,1840年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清政府的国门,随后上海港、温州港等港口陆续开埠,欧美国家蒸汽机轮船往来中国开辟航线,为青田人有规模出国贸易谋生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二、青田状况
明末,番薯引进中国,为以稻麦为生的中国人提供了另外的、较为丰富的食物来源(番薯宜种产量高),促使中国人口大增。清中后期,青田应该已经大量种植番薯,所以人口剧增。有资料表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青田人口为89667人,而到了清末的1911年青田人口已经猛增到219206人,人均占有资源大为减少。在山多地少,物产不丰的青田,光靠种田,温饱难求,遑论致富。而青田除石雕之外,几乎再无其他可供外销之物。所以,如何把青田石雕的销售生意做好,就成了青田人,特别是石雕产区山口一带四都港流域最有经营头脑、最有眼光胆略者的努力方向。
清中后期,国力江河日下,民生凋敝,尽管青田人在周边的城市和风景区设点销售石雕,但是,在百姓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像石雕这类工艺品的销售情况肯定不容乐观,前景黯淡。所以,青田石雕亟待寻找新的市场和客源地。
三、契机胆略
清末,国门渐开,中外交流增多。青田石雕作为地方工艺品有了更多走出国门的机会。而又因为青田石雕不是中国传统的出口产品,也不是大宗的出口产品。青田石雕出国参展也好,出国销售也好,完全是要靠青田人自己来完成,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像瓷器、丝绸、茶叶等传统、大宗的产品出口,都会由官方或大的商号公司来操控,专业化程度很高,可能会轮不到产地相关人员参与更多在海外环节的事务。
这就是说,如果青田石雕是大宗出口商品,就会有大的商号公司来收购产品包办出口,那样青田石雕是能够更好更方便地出国去了,但是青田人就少了出国的机会了。当然,机会和风险是同在的。没有大商号、大财团看得上或顾得上青田石雕的出国参展、出国销售事务,这就需要青田人自己要有眼光和胆略,并甘冒巨大的风险去做这些事情。因为将青田石雕运到海外展览销售需要资金成本,搞不好血本无归。
面对海外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市场和说不清道不明的不确定性,处于深山之中,经济文化落后,信息闭塞的青田人居然甘愿冒着巨大的风险,搏命(一旦铩羽而归,基本上就没有翻盘机会)去捕捉商机开拓市场,毅然主动运送青田石雕出国销售与参加展览,这其中有商人逐利的本能,但更多的是体现了这些青田精英人物的远见卓识和意志勇气。所以说,青田人的出国谋生之路,完全是冒着巨大风险自主开创的,勇气和胆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青田华侨史》一书称青田早期华侨都为农民,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说,那些把石雕运到国外去展销的人,是出生于乡村,家里可能也是种田的,不过他们绝对不是传统式的农民,他们都有经商的经历,头脑活络,是乡里的精英分子。如傅廷奎,吴乾奎都是经商干才,他们才有眼光、资本和能力去做石雕出国展销之事。
四、成功秘诀
青田人凭自己的眼光能力把青田石雕运到国外展销也并不意味着借此青田人就一定能够在海外立足并谋生发展。如果青田石雕是国外比较畅销的生活用品,或是中国在海外具有高知名度的工艺品,那样的话在国外的销售渠道就多了,外国人的公司也会代理销售,可能也就不需要更多的青田人由此而跑到国外。现实情况是,青田石雕在国内的知名度有限,属于小众藏品或小众工艺品,在国外更是如此。因此,青田石雕在国外的销售工作也需要由青田人自己来做。
为了销售石雕,每到一个国家和城市,也会有青田人想办法开店卖货。但是,这种经营方式要租店面成本较高,还要纳税办手续,而且要等客上门比较被动。运销国外的青田石雕有很大部分是小型的把玩件,类似现在的旅游产品,价值不大,体量有限,适宜走街串巷上门兜售。所以,把青田石雕运到国外的青田石雕商人,就会带一些乡亲出国,使更多的青田人用这种后来青田华侨自称为“挈卖”(类似提篮小卖)的方式,去推销石雕。而且这种方式也就成为青田人在国外销售石雕的主流模式。关于这方面的情况,20世纪30年代曾赴欧洲考察的邹韬奋先生在相关的文章有记述。
“挈卖”这种经营方式对青田人能够规模化出国谋生,对今天庞大的青田华侨群体的形成,可以说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在所有的做生意方式当中,搞“挈卖”不用租店面,不用多少钱进货铺底。背个包,提个篮,到批发行进点货,甚至是赊点货,就可以做生意,赚现钱。相对于外出打工求职,这是自主性最强,对外依赖性最低的谋生方式。对于当时无资金本钱,无手艺特长,甚至是不通外语(下文有说明)但是脑筋比较灵活,又不怕吃苦受累,不怕受人羞辱的青田人来说是比较合适的。
在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的国外,“挈卖”对任何人的毅力、体力、能力等方面都是艰巨的考验。而青田人正好又具备吃苦耐劳坚忍顽强的精神。当然青田人也善于应变灵活狡黠,这使得青田人完全胜任在国外搞“挈卖”。据早期赴美国做石雕生意的山口小平坑人傅廷奎(1870—?)的外孙女林俊芝女士回忆:外公晚年经常对家人讲起当年在美国卖石雕的经历,说上门推销石雕很不容易,他们所去的街区都是中档以上的,黑人集聚区是不会去的,因为当时美国的黑人收入低,不会买他们的石雕。而美国人对他们上门推销石雕的做法似乎不是很乐意接受,在被敲开门户知道是怎么回事之后,许多美国人往往会迅速把门关上。而为了赢得推销机会,这些青田人就在敲开人家的大门之后,迅速把自己的一只胳膊伸进门内,防止大门被关上而失去推销机会,所以,胳膊被夹肿是家常便饭。这些租住在一起的青田人,晚上回来时常要挽起袖子,比一比谁的胳膊肿。应该说,这种带有强行上门推销的做法是欠文明,但是也是出于无奈。对于刚到美国,不会英语的青田人,傅廷奎就告诉他们,在推销时只要口说“dollar”(意思是美元),然后用伸手指头就算报价了。早期出国的青田人,就是这么艰辛地赚钱谋生。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比他们待在青田种田,收入要高出几十倍上百倍。这也是青田人不辞辛劳,甘愿吃苦受罪,大量出国谋生的原因所在。
以上例子说明了:一早期青田人在国外销售石雕的主要方式就是“挈卖”;二“挈卖”使得在国外销售石雕成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带动更多的青田人出国谋生;三“挈卖”要走街串户,看人脸色,随机应变,非常不容易,又非常磨练人;四既然可以“挈卖”石雕,也就能够“挈卖”其他商品,而学会“挈卖”也就意味着有无石雕可卖已经无所谓了,领带发夹什么小商品都可以“挈卖”,每个国家都会有适宜“挈卖”的商品。所以,学会了“挈卖”就能够在国外生存发展。更重要的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谋生的收入水平是国内收入水平所根本无法比拟的。虽然后来青田人在国外的谋生方式很多,但对于早期的青田出国者来讲,“挈卖”是他们最基础的谋生手段,“挈卖”解决青田人出国之后的生存发展问题。而且至此之后,“挈卖”已经成为青田华侨的生存本能,许多青田华侨事业的开端和“第一桶金”的赚取都与“挈卖”有关。一直到今天,“挈卖”还是青田人在海外的谋生手段之一。
五、专业服务
能“挈卖”石雕,也就意味着可以“挈卖”其他小商品。所以,知道了在国外可以搞“挈卖”,也就意味着,只要人能出去,就可以生存发展。至此,有没有石雕可卖已经不重要了,而怎么把人员输送出国变得相对重要。
出国毕竟不是在国内流动,需要漂洋过海,需要办理手续,需要打通关节,需要路费资金。如果没有专业化的服务和“技术支持”,让主体为穷苦农民的青田人,成批量、成规模地出国,那是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务。早期出国经销石雕成功的青田商人也明白这一点,所以,有一部分人,就成立了为青田人出国提供资金和其他专业服务的钱庄商号,为有出国意愿的乡亲提供最大的便利,这对于青田人大量出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当时青田人所办的经营涉侨业务的钱庄商号有“吴同春”、“普达利”、“信达利”、“义达利”等。在对外航运的主要港口上海十六铺码头有青田人开办的、为青田人出国提供便利和其他服务的客栈。在法国马赛有青田人开设的、为青田人到达后提供办理入境手续等服务的机构……如此,只要有胆量和决心,没钱、没文化的青田农民出国也不是太难的事情。
当然,出国意味着背井离乡、远离亲人,还有可能赔钱丢命。不过虽然要付出代价,但是,胜率要远远大于失败的概率,这一点青田人看得很清楚。再说了,在青田本土,要想发家致富的机会实在太少了。所以,许多青田人选择出国一搏。有改变困境的强烈愿望,有成功者的榜样示范,有乡亲开的钱庄票号及其他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和专业服务,所以,有勇气胆量、渴望改变命运的青田人在清末民初大量出国。由此奠定了青田能够成为著名侨乡的坚实基础。
作者:孙红华,青田县政协常委,地方文史爱好者。
如需转载需经青田县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同意后方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