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命名 正文

莱西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莱西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的通知

扫码手机浏览

西政字〔2023〕50号 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双管单位: 《莱西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莱西市人民政府                                             2023年1...
西政字〔2023〕50号 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双管单位: 《莱西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莱西市人民政府                                             2023年12月26日       莱西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莱西市围绕建设“胶东半岛次中心城市”发展定位,更高水平参与半岛城市群发展,全面建设绿色崛起典范之城的关键五年。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深入推进健康莱西建设,提升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水平,推动全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根据《青岛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莱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是指导未来一个时期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指导性、基础性和战略性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全市卫生健康系统认真落实中央和省、青岛市各项卫生健康领域改革举措,卫生健康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持续优化,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卫生健康领域各项指标圆满完成。 1.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1.16岁,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降至0和2.37‰,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至3.67‰,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功创建青岛市健康促进示范市。启动莱西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区域医疗健康数据应用中心、区域妇幼健康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完善了市、镇、村三级医疗健康服务机构的信息系统,全面构建起“六位一体”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平台,为全市居民提供了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就医服务。 2.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持续优化。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市立医院通过二级甲等医院复审,开展了人民医院创建三级医院工作和妇女儿童医院新建工程,完成16所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姜山、夏格庄中心卫生院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其他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夏格庄中心卫生院达到二级医院管理服务水平。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5.75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达到2.68人和2.56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每千人公共卫生人员数分别达到1.71人和0.83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经费从52元提高到74元。 3.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开展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准化建设,全市建成5处P2实验室,18个医疗质量质控中心。建成20个智慧接种门诊,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落实“普查普治、应治尽治、集中治疗”防控策略,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治疗率保持在90%以上。全市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86.32%,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79.80%。疫情防控期间,成立市级医疗服务队,搭建疫情防控数字化管理平台,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全市省级卫生镇街实现全覆盖。 4.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组建了以人民医院、市立医院和中医医院为牵头单位、基层医疗机构为成员的3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公立医院及基层卫生院全面取消医用耗材加成、服务价格调整,药品(除中药外)全部零差率销售,药占比降至34.04%。全市卫生总费用中个人卫生支出占比降至23.96%。建立了以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为中心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分级诊疗制度取得重要进展,初步构建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格局。 5.重点人群健康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加强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建成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推进区域妇幼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医疗、公卫的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发展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建成7处婴幼儿托育机构,托位数达370个。构建全方位“健康扶贫”体系,实现贫困人口享受“三免两减半”费用直接减免,及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建成职业健康检查达标机构2家,全市重点行业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达到95%以上,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覆盖率达到100%。 6.人才学科建设成效明显。高层次人才数量稳步提升,全市卫生中级职称(含)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499人,其中卫生副高级职称人员达到263人。中医医院的针推康复科建成青岛市特色专科,青岛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医学科获评2019年青岛市基层特色专科,梅花山卫生院成功创建结核病防治特色专科。 7.中医药事业稳步发展。加快扶持中医药的传承发展,建立了以中医医院为龙头、市直医院为骨干、卫生院为枢纽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全市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中医药服务全覆盖。市中医医院康复科入选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15处村卫生室授予青岛市中医药特色卫生室,产芝村获批青岛市第一处中医药特色村和第一处村级国医馆。全市建成5处名中医工作室,15处“国医馆”,2处国药坊。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免费发放中医适宜技术进乡村服务包,增强村医治疗水平。 8.医养结合发展势头良好。依托市立医院建立康馨护理中心,形成“医疗、康复、护理、养老”四位一体“医养结合”典型模式。积极开展二级以上医院医养结合服务,中医医院与圆顺琪养老院、宏远健康颐养中心建立合作。月湖医院、城关医院、培国医院、万家居医院等医疗机构均建立养老护理机制。高端医养结合项目宏远健康颐养中心开工建设。获评全省第二批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市,创建水集街道、经济开发区、院上镇3个省级医养结合示范镇街,培育青岛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月湖街社区卫生服务站2处智慧健康养老社区。 当前,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主要表现为: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高层次卫生人才和科技创新型医学人才较少、学科培育还有差距、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等。深入推进健康莱西建设,实现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抢抓重要机遇,加快补齐发展短板,统筹谋划卫生事业新格局。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推进健康莱西建设、实现健康强市突破的关键时期,全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既给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带来新的机遇,也对新时期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新的命题。 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健康保障的新需求。围绕建设“胶东半岛次中心城市”发展定位,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助力城市品质化发展,更高水平参与半岛发展,应加快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服务品质和能级,全面提高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2.全方位全周期高品质健康服务的新向往。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元化健康需求,对健康产业规模、健康管理模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加快推动医疗服务供给、医疗保障及部门协作机制等体系构建,建立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保障与管理。 3.城市发展和安全对卫生应急服务体系的新要求。新发和突发传染病,特别是新冠疫情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威胁持续存在,要求织紧“防护网”,筑牢“隔离墙”,构建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维护人民健康。 4.信息化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新机遇。5G、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化技术为优化医疗业务、提高服务效能提供了保障,基因技术、新型材料,医学3D打印等技术为医疗产业注入新动能。智慧医院、智慧病房等“互联网+医疗健康”新模式不断涌现,推动信息化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5.老龄化加剧对老人健康服务的新挑战。我市老龄化程度达到25.16%,失能失智、高龄空巢老人健康问题突出,对我市服务体系、服务模式和保障政策适老化转型提出了新的命题和挑战。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着眼于“走在前、开新局”总要求,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服务需要为目标,以高质量建设健康莱西为统领,全面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基本建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运行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新时期“健康莱西”建设提供坚实健康基础。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健康优先。坚持健康优先战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城市发展基础目标和城市治理重要内容,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加快形成大健康、大卫生治理格局。 2.政府主导,多元共建。发展政府主导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完善“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协调机制,实现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共建共享,形成全民共建、人人共享的健康新生态。 3.问题导向,补短强弱。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全面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为目标,全面推进不同区域、领域和人群的补短强弱工作,补齐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短板,构建全面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4.深化改革,系统发展。持续推进制度创新和服务模式升级,巩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果,促进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强化全局谋划、战略布局和系统联动,统筹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资源配置和服务衔接,整体推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升,卫生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显著提高,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完善,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保障更加有力,“健康莱西”建设实现重大突破。 1.居民健康素养明显提升。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进一步强化,健康莱西战略深入实施,居民健康意识显著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明显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健康环境持续优化,各项健康指标稳步改善。 2.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建成高质量医疗集团新模式,构建完成以市级医疗机构为核心、以乡镇(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为骨干、以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以专科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全方位全周期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建成青岛市级健康促进示范市和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市。 3.公共卫生安全体系日益健全。公共卫生领域突出短板基本补齐,应急管理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专业化、数字化、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重大疾病防控救治、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更加强大,基本建立体系完整、职能明确、协作顺畅、运行高效的公共卫生体系。 4.医养结合产业形成优势。医疗与养老资源实现有效融合,“医养结合+”战略深入实施,争创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市。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和健康服务的新业态蓬勃发展,智慧型健康服务集聚区建设走在青岛市前列。 莱西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主要指标 (一)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建立市、镇、村三级公共卫生应急领导体系,明确政府、部门和属地责任,健全各层级各领域各点位公共卫生工作网络。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姜山镇、南墅镇、夏格庄镇为副中心,构建“一主三副一环”应急管理格局,打造市域应急环线。推进医防协同发展,提高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早期风险评估能力、处理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优化重大突发疫情应急预案和防控规范,建立监测、预警、决策、处置全链条响应机制。 (二)加快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健全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核心,综合医院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推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改扩建工程,升级改造全市现有5处P2实验室,加强健康危害因素检验、检测、处置等能力。 (三)完善监测预警和快速响应机制 以莱西市疾控中心为核心,以各医疗机构为网格,建立多部门、跨地区联防联控机制,完善应急响应和定期演练机制。建立市公共卫生专家咨询委员会,各镇街设公共卫生专员,加强疫情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优化监测哨点布局,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妇女儿童医院全部建成规范化发热门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发热哨点诊室,重点交通场站、学校、药店和农村等场所建设监测哨点。加强疫情信息化建设,建立“预检分诊管理系统”,提高管理效能。一级以上医疗机构配备100余名感控专职人员,建立四级院感巡查制度,实现院感巡查全覆盖。依托疾控中心、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和第三方监测机构构建完善的实验室检测网络。 (四)提高紧急医学救援能力 建立紧急医学救援、突发传染病防控、突发中毒事件处置等标准化卫生应急队伍。落实“平急”两用要求,建设北京路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提升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综合救治和多专业协调能力。依托妇女儿童医院建设儿童传染病救治科室,提升儿童传染病防控救治能力。推进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室建设,合理设置负压病房和负压手术室。 (五)深化医防协同机制建设 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创新医疗协同机制,建立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机制。完善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防控体系,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设置疾病预防控制科。建立协同检测机制,发挥哨点作用。推进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履行公共卫生职责,落实相关补助政策。 (六)推进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 编制完善应急物资储备预案和规章制度,落实物资储备规模和储备点,加强医用防护物资、药品、试剂和疫苗的收储、轮换和日常管理,构建以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加强应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全市公共卫生应急人员、物资、装备、防控等实现信息化管理。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到2025年,院前医疗急救站点平均服务半径≤7公里,急救车辆数量达到每3万人1辆,其中负压救护车比例不少于40%。 四、提标扩面,深入实施健康莱西行动 (一)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推动“互联网+精准健康科普”,完善多层次、全方位健康栏目和宣传平台,构建全媒体健康科普发布和传播机制。推动市健康科普基地、镇街健康促进场所建设,提供公益营养讲座、健康科普展览、免费体质检测等服务。以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医疗机构为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全民健康教育和促进活动,全面提升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推进省级健康促进示范市复审。建立激励考核机制,支持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将健康指导融入到诊疗服务全过程。到2025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30%,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二)推广全民健身运动 围绕建设“北方体育休闲名城”,深入开展健康运动宣传引导,促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推进城区“8分钟健身圈”配套设施和农村健身场地建设,到2025年,全市公益性健身设施达到200处。深入推进体医融合,依托中医医院组建体医融合服务中心,开展体质检测、健康评估、康养保健、治疗康复等服务,争创青岛市体医融合试点单位。 (三)增强重点传染病防控能力 健全重点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加强新冠肺炎、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确保全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率稳定在98%以上。建立肺结核综合防治模式,肺结核发病率控制在26/10万。加强艾滋病防治,全面落实血液筛查核酸检测,艾滋病控制在较低水平,推进艾滋病综合管理示范市创建工作。继续落实食盐加碘和改水降氟等综合防治策略。加强免疫规划工作,全市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继续保持在90%以上。继续全面贯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建立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 (四)提高慢病综合防控能力 健全慢性病防控机制,完善慢性病监测制度,推进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市复审。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加强慢性病监测和基础信息在各医疗机构间的互联互通。加强癌症、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慢阻肺等重点慢性病的筛查和防治工作。推动市人民医院、市立医院癌症中心建设,全面开展癌症风险评估与高危人群早诊早治。到2025年,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至12.42%以下,高血压、糖尿病治疗控制率分别达到45%和36%,35岁及以上人群血脂检测率达到35%。 (五)强化精神疾病防治 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实施市立医院精神科改扩建工程,推进市人民医院、中医医院精神科建设,鼓励镇(街道)卫生院发展精神卫生专科,到2025年,精神科医师数提升至4.2名/10万人。依托镇(社区)、单位、学校、专业机构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站(点),完善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建设。加强对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儿童青少年行为障碍和老年痴呆症的筛查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规范化开展精神障碍患者诊疗、随访和服药指导等工作,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和服药率维持在90%以上。依托市广播站、专业机构推进心理援助热线服务建设。 (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积极推进国家卫生镇、省级卫生村建设,到2025年,国家卫生镇占比达到55%以上,省级卫生村实现乡镇全覆盖。大力推进控烟行动,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控烟宣传教育,加强无烟环境建设,到2022年,全市无烟党政机关、无烟学校、无烟医疗机构实现全覆盖。 (七)守牢食品药品安全底线 推进食品安全示范市建设,健全功能完善、统一协调、运转高效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推进药品使用追溯管理,确保用药安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事故信息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机制,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食源性疾病监测和事故应急能力,到2025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实现镇街全覆盖。 五、扩容提质,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一)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探索建立高质量医疗集团模式,构建以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主体,以老年人、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健康照护等新型服务机构为补充,以传承创新中医药服务为特色,以卫生健康监督为保障,面向全人群、全生命周期,提供网格化全覆盖的医疗服务体系。统筹全市辖区范围内的公立医疗机构,组建“莱西市医疗集团”。深化实施3处二级医疗机构为牵头单位、18处基层医疗机构为成员单位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加强公立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和技术支持,以牵头单位技术人才和优质医疗资源“双下沉”为重点,实施“专家送诊”,通过每周专题调度、骨干人员带教培训、技术力量下沉指导等“传帮带”形式,带动基层服务能力提升。提升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急诊急救、二级以下常规手术、高危孕产妇筛查等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加强内科、儿科等科室建设。继续组织开展“万名医护下基层”活动和“走百村进万家”活动,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健康服务。 (二)优化市级医疗资源配置 新建高铁新城三级综合医院1处,打造辐射胶东半岛的大型综合医院。对市人民医院、市立医院、中医医院、皮肤病医院进行资源整合,组建新的综合性人民医院和中医医院,并实施扩建工程,打造至少1家三级医院,形成综合医疗中心、公共卫生中心、特色专科中心。完成妇女儿童医院建设,建成集妇幼保健、疾病防治、救援应急、社区卫生于一体的现代化专科医院。推动卒中、胸痛(心梗)、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创伤、癌症等“六大中心”建设,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实现全覆盖。加快市人民医院肿瘤中心建设,完成肿瘤治疗必要设备的配置。加快心衰中心建设,市人民医院争创中国基层心衰中心,夏格庄中心卫生院争创镇级心衰中心。积极推动胸痛救治体系建设,启动胸痛单元建设,实现乡镇卫生院胸痛单元全覆盖。 (三)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深入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行动,推动镇(街)卫生院全面提档升级。改造升级南墅镇中心卫生院、姜山镇中心卫生院,持续加强夏格庄镇卫生院能力建设,打造“两南一北”3处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到2025年底,夏格庄镇、姜山镇、南墅镇3处中心卫生院争创二级医院,鼓励其他具备条件的一级医院达到二级医院服务能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建设,支持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延伸开办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到2025年,建设2处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开展社区医院建设,全市争创5处社区医院。合理布局村卫生室,原则上以2.5公里为服务半径,建成以中心村卫生室为主体、一般村卫生室和村卫生室服务点为补充的村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工作,构建农村地区15分钟健康服务圈。依托医共体医疗资源,深化全流程家医签约服务,至2025年,常住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率达50%以上,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达80%以上。 (四)强化医疗服务质量管理 完善医疗服务质量控制体系,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独立设置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开展非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质量评价,建立医疗服务质量改善机制。健全院前急救体系,推进智慧急救工作。加强药品使用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严格药品临床应用监管,规范合理用药。合理增设献血屋站点,加强临床用血和血液安全管理。继续加强无偿献血的宣传教育,到2025年,千人口献血率达到15‰,三级医院自体输血率达30%以上。 专栏3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莱西市医疗集团”建设:探索建立高质量医疗集团模式,统筹全市辖区范围内的公立医疗机构,组建“莱西市医疗集团”。 市级医疗资源建设:新建高铁新城三级综合医院1处;对人民医院、市立医院、中医医院、皮肤病医院进行资源整合,组建新的综合性人民医院和中医医院;完成妇女儿童医院建设。到2025年,全市设置至少2处三级医院。 推进“六大中心”建设: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实现“六大中心”全覆盖。胸痛单元实现乡镇卫生院胸痛单元全覆盖。加快市人民医院肿瘤中心建设。市人民医院争创中国基层心衰中心,夏格庄中心卫生院争创镇级心衰中心。 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改造升级南墅镇中心卫生院、姜山镇中心卫生院,持续加强夏格庄镇卫生院能力建设,打造“两南一北”3处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到2025年底,夏格庄镇、姜山镇、南墅镇3处中心卫生院争创二级医院,鼓励其他具备条件的一级医院达到二级医院服务能力。建设2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争创5处社区医院。 六、全龄保障,强化重点人群健康服务 (一)促进老年健康发展 优化多元化老人健康服务供给,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到2025年,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比例达到100%,老年友善型医疗机构达到100%。鼓励部分一级医院转型为康复护理机构,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鼓励发展日间照料、全托、半托等多种形式的老年人照护服务。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有序推进老年人健康体检,实施重点疾病早期筛查和健康指导。推广老年失能失智防治技术,有效降低65~74岁老年人的失能发生率、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的患病率增速。以康馨护理中心、宏远健康颐养中心为试点,开展医养结合信息化工作。到2025年,建成2个安宁疗护点,5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实现安宁疗护相关服务全覆盖。 (二)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 加强与青岛市市立医院、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等医联体牵头单位合作,推进“妇幼健康+中医药”“妇幼健康+心理卫生”专科建设。推进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到2025年底,争创二级甲等妇幼保健机构。优化产科、儿科医疗资源布局,实施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推进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到2025年,孕产妇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8/10万、3.02‰以下。全面落实三孩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健康儿童提升计划,加强未成年人健康保障,到2025年,全市0-6岁儿童实现眼保健及视力检查全覆盖。推进妇女宫颈癌、乳腺癌防治,到2025年,全市妇女常见病筛查达85%以上。推进婚姻登记、健康教育、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及新婚女性脊髓型肌无力症(SMA)免费筛查“一站式”服务。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三)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 落实计划生育各项奖励扶助政策和特别扶助政策,深入开展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关怀及“三个全覆盖”工作。加快发展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医共体成员试点设置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站)。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普惠托育服务,设立1所区域综合托育中心,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婴幼儿照护机构,支持隔代照料、家庭互助等照护模式,鼓励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福利性托育服务。 (四)强化青少年健康促进 完善“莱西市学生健康监测信息平台”,开展学校各类传染病监测和防控,重点做好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和预警处置,预警处置率达到100%。建设0~18岁眼健康预警检测系统,实施近视防治“检测”“预警”“防控”综合干预。加大对学校食品安全和营养质量指导,增强学生营养健康膳食评估能力。加强肥胖、龋齿、脊柱侧弯等学生常见病防治。到2025年,全市体检机构学生体检数据智能采集系统全覆盖,学生常见病及健康影响因素检测全覆盖,青少年近视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 (五)加强职业健康保护 健全职业病检测评估机制,加强重点职业病检测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加强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持续提高市疾控中心职业卫生检测、检验资质能力,建立健全职业健康监管执法队伍。到2025年,全市重点行业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达到90%以上,严重职业卫生危害事件处结率达到100%,非医疗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率达到90%以上,新发尘肺病病例年均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加强职业病预防科普,到2025年,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用人单位负责人、管理人员、劳动者的培训率达到90%以上,重点人群职业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 (六)保障低收入人群和残疾人健康服务 推进乡村振兴与健康扶贫有效衔接,巩固提升健康扶贫成果。优化重病、大病精准帮扶机制,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加大低收入、残疾人医疗救助力度,争取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开展残疾预防行动,推进全生命周边残疾预防,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加强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建设。 七、传承创新,促进中医药事业特色发展 (一)增强中医药服务资源供给能力 设立市促进中医药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中医医疗服务网络,构建以市中医医院为龙头,市直医院为骨干,乡镇卫生院中医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支持市中医医院创建三级医院。加强市中医医院及市直医院中医服务标准化建设,推进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强化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配备。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进以卫生院“国医馆”为枢纽的中医药服务基础网络体系。实施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进村卫生室中医阁创建,到2025年,全部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80%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提供中医非药物疗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诊疗量占比达到30%,争创20处青岛市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 (二)推动中医药传承发展 继续实施中医药文化提升工程,深入挖掘莱西中医药文化典籍和名医影像记录,推动中医药典籍的电子化和数据库建设,推进中医文化阐发工程,创办中医研究机构、中医药博物馆、文化馆、科普协会等,推广“中医讲堂”,弘扬优秀中医文化。加强中医药的传承创新以及小儿推拿等特色诊疗技术的继承发展,打造中医药特色品牌。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礼堂、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六进”活动。加大名中医和专家宣传力度,形成名医效应,带动中医的传承与发展。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产业,支持开展“青岛市中医药特色小镇”及“中医药宣传教育基地”等建设。 (三)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推动地方知名老中医专家经验传承,引进知名中医药专家,通过建立传承工作室及基层工作站,形成“一带多、传帮带”的培养模式,实现中医药人才的梯队式培养。深入挖掘本地中医人才,扶持培养一批优秀中医药骨干人才,开展“莱西名中医”评选活动。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加大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力度。到2025年,培养10名中医药优秀人才,每千人中医医师数达到0.7人。 (四)推进中西医协同发展 坚持中西医并重,推进中西医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协同融合。以市中医医院为依托,探索优化院内会诊管理、多学科诊疗管理等相关制度和流程,通过建设高血压门诊、慢病专家管理工作站等,推进中西医协同发展。加强中西医临床沟通和协作,强化临床科室中医类别医师配备,探讨对重大疑难病、急危重症的有效治疗措施。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建设医教研相结合的专业技术队伍,在诊断、治疗等研究与标准化方面取得突破。 八、融合赋能,推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发展医养结合产业 积极引进产业化发展集团,推进莱西湖滨水休闲、姜山湿地生态康养等项目建设,培育“颐养莱西”特色服务品牌。依托宏远健康颐养中心、康馨护理中心等机构打造区域医疗康养中心、省级医养结合服务产业示范点。推进人民医院颐养中心建设,打造具备生活照料、康复、精神慰藉、文体娱乐等多种功能的专业照护中心。 (二)提升医养结合服务水平 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深化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进居家医养结合服务,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医养结合服务设施,推进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一体化建设。推广乡镇卫生院、养老院“两院一体”模式。发挥公办医养结合机构托底作用,推进各镇街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及场所建设。开展具有康复资质的医疗机构向养老机构提供远程医疗服务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按规定申请开办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医医院、安宁疗护中心等医养结合机构。到2025年,争创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市。 (三)支持健康服务新业态发展 创新发展医养健康服务业,发挥健康产业优势,重点发展精准医疗、智慧医疗、医学检验、康复护理、健康养老等产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促进健康产业智慧化。加快推进云医疗发展,支持莱西市人民医院等打造数字医院。加强医用机器人、影像设备等高端诊疗设备配置,加强与爱姆蒂缇互联网医院等深度合作。组织医疗机构申办互联网医院,依托县域医共体,搭建互联网诊疗服务与管理平台,推进互联网诊疗服务规范发展。推进医养结合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医疗、养老、旅游、体育、食品等多业态融合发展,丰富健康服务产业新业态。 (四)打造多元化办医新格局 拓展社会办医发展空间,支持公办医疗机构与社会力量合作办医。引导民营医疗机构提档升级,开展等级医院创建,发展一批有影响、有特色的社会医疗机构。支持社会力量开展健康体检、医学检验、健康咨询、影像检查等服务。鼓励社会力量与公立医疗机构规范开展医疗协作。试点开展诊所备案管理,推进医师多点执业,鼓励有资质的医师全职或兼职举办诊所。 九、分类施策,加强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 (一)打造重点、特色和精品学科 加强重症、呼吸、麻醉、感染、肿瘤、心内科、神经内科、重症医学科等重点学科建设,提升综合救治能力和多学科联合诊治水平。实施医学重点专(学)科建设计划,在现有重点学科基础上,优选传统优势学科作为重点学科建设,实施市直医院重点学科新增工程。支持市人民医院重点发展普外科、神经内科、心内科、骨科、重症医学科、肿瘤科等优势学科。扶持市中医医院特色学科建设,发展壮大中医康复科、心血管介入治疗中心、精神科、中西结合骨科诊疗中心等优势学科。到2025年,争取培育10个以上青岛市级重点学科,2个山东省重点专科。支持区域皮肤诊疗中心建设,打造中医皮肤病诊疗特色病区,强化医疗美容特色专科建设。推进乡镇卫生院“一院一特色”建设,到2023年,争取实现16处卫生院特色科室建设全覆盖。 (二)扶持壮大薄弱学科 制定薄弱学科扶持政策,加强烧伤科、核医学科、儿科等薄弱学科建设。坚持学科、人才等联动发展,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完善薄弱学科建设体系。鼓励医疗机构以科研合作、学科共建等形式加强与省内外三级医院开展技术合作,引进名医团队建立科联体,带动学科发展。 (三)加强卫生人才培养引进 制定出台全市医疗卫生人才引进培育优惠政策,优化引才环境,创新引才机制,加快引进紧缺急需人才,扩大全市卫生技术人才库。设立人才培育专项资金,制定优秀业务骨干岗位补贴和奖励政策。积极推进乡村医生“市招镇管村用”,鼓励“定向培养、定向招聘”,按照服务人口1~1.5‰配备。加强医教协同发展,依托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莱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潍坊医学院实践教学基地,打造医教研联合平台及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加强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每年选派20-30名医师完成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满足基层全科医疗服务需求。加强临床医师教育培训,将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职责、履行方式、相关公共卫生知识培训纳入入职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到2025年,全市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达到3.7名、注册护士达到3.8名以上,基层医疗机构空编率降至5%以下,具备专科及以上学历或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的乡村医生达到80%以上。 (四)健全人才服务保障体系 完善事业单位岗位聘用、人员管理等用人机制。健全公共卫生人员培养、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人才分类评价标准体系。建立县域医共体人才统筹管理办法,完善人才调控、岗位竞聘、职务晋升等制度,优化人才流动机制。鼓励内部分配激励,重点向关键和紧缺岗位、高风险和高强度工作岗位倾斜。 十、智慧互联,推动卫生健康数字化转型 (一)促进全民健康信息共享应用 加强莱西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公共卫生、诊疗服务、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数据库,推动各级各类医院逐步实现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检验检查结果共享,以及在不同层级医疗卫生机构间的授权使用。加强各医疗机构信息化标准建设,建设全市统一医共体信息平台,推进县域医共体医疗信息互通互联。构建基于5G的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各级医疗机构全覆盖。到2025年,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全部达到四级以上,规范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动态使用率达到90%。加强医疗机构网络信息安全,二级以上医院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全部达到等级保护三级。 (二)加快“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 推进全市统一的智慧医疗综合服务平台、人工智能医疗服务平台建设,各医疗机构统一接入青岛市“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平台,实现统一线上就诊预约、大型检查预约,检查检验报告线上推送等功能。推动智慧医院、智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逐步实现市、镇两级卫生机构智慧医疗全覆盖,推动二、三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医学服务。依托实体医疗机构,持续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重构线上线下一体化就医服务流程。建设村卫生室重点人群智慧随访系统,提高惠民智慧健康服务水平。加强对慢性病、儿童预防接种、孕产妇健康监测、严重精神障碍分类干预的在线管理,及时推送便民服务信息。建设莱西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智能化信息平台,提升医疗健康信息服务能力。 (三)提升医疗大数据应用和监管水平 推进大数据在辅助诊断、精准医疗、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推广医学影像辅助判读、临床辅助诊断等新兴医学智能应用。强化大数据在疫情风险研判、监测分析、病毒溯源等方面的应用,推进医防信息协同共享。依托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加强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在公共卫生领域共享和应用。完善医疗健康数据多元综合监管体系,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信息化。强化卫生健康综合管理、医改监测、医疗卫生资源监管、区域绩效考核、智能决策支持等功能。持续推进互联网监管平台建设,综合运用移动执法、在线监管、人工智能等“互联网+监管”手段,提升行业大数据监管、协同监管和诚信监管水平。 十一、综合配套,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一)加快建立分级诊疗体系 引导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科学建立分级诊疗病种目录和转诊标准,逐步减少常见病患者占比。以家庭医生为核心、以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纽带、以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专科为支撑,明确分级分层标准,对筛查、诊断治疗、转诊随访、自我管理等各环节纵向分层、横向融合。发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提供基本医疗、计生服务、双向转诊等方面的功能作用,到2025年,基层诊疗量达到65%。 (二)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以标准化、人性化、智能化为目标,探索建立现代公立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全面落实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度。强化公立医院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实现水平现代化、服务整体化、管理信息化、模式集团化,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强化公益性和内涵发展,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健全筹资和补偿机制。全面推进薪酬制度改革,合理确定并动态调整公立医院薪酬水平,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提升医务人员支出占医院总支出的比例。探索完善医疗卫生机构保障与激励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及基于大数据的公立医院监管评价机制。深化医疗机构内部机制改革,加强成本控制,规范收支行为。 (三)统筹“三医联动”改革 打通医疗、医保、医药发展壁垒,建立完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人财物统一管理、整体运营和连续服务,落实医保付费政策。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重点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用药衔接。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推动国家基本药物使用保障。鼓励商业保险开发健康保险产品,满足社会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建立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基本医疗保险门诊供给保障机制,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制度和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制度。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进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RG),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院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推进医保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加快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深度融合,推进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多元化发展。推进智慧医保建设,推广应用医保电子凭证,提升医保服务效率。 十二、守正笃实,健全卫生健康监管体系 (一)推进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 推进卫生监督执法机构配套设施建设和执法队伍建设,按国家标准保障配备卫生监督执法机构业务用房,按每万人常住人口配备1~1.5名卫生监督员,保障执法力量,实现卫生监督执法业务用房、人员配备、执法装备等与监管任务相适应。 (二)强化法制化管理 根据《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全面保障医疗卫生人员合法权益,适时修订完善相关政策文件。加大行政执法和行政管理力度,以国家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为统领,以法治化、规范化建设为方向,强化法治思维,全面落实依法执业、规范化执业要求。 (三)严格卫生健康综合监管 建立市卫生健康局和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督察机制,健全“三级四层”监督网络,建设全视角、广覆盖、高效能的综合监管工作体系。全面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信息化,完善行政执法和行政处罚制度建设,提高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建立莱西市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定期公开通报制度,发挥媒体和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四)深化“互联网+医疗政务服务” 推进覆盖所有医疗机构的卫健网络信息安全建设,提高卫生机构信息安全防护能力。深化莱西市“一网通办”,推动以电子健康码为基础的“多码融合、一码通城”,实行“统一受理、网上运转、并行办理、限时办结”,推动医疗健康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十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坚持党对卫生健康事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精心组织实施,切实落实好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和监督责任。充分发挥深化医改领导小组等机构的组织协调、指导督促作用,加强部门协同,形成工作合力,切实保障规划任务落到实处。 (二)投入保障 建立稳定可持续的卫生健康事业投入机制,市财政进一步加大卫生健康事业投入,并按规定对区域协同发展战略重点领域、医疗卫生资源薄弱区域给予适当倾斜。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改革,建立健全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医疗卫生财力保障机制,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有效供给。坚持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卫生健康事业,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提高医疗卫生领域投入效益,逐步降低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 (三)宣传保障 充分运用电视、报纸、网络、宣传栏等多种渠道,设置专栏,在全市广泛宣传卫生健康事业的有关精神要求和惠民政策,推进卫生健康事业主题宣传和教育培训,提高群众政策知晓度和参与度,引导群众主动落实个人健康主体责任,提高对健康责任的正确认识,主动践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健康莱西新局面。 (四)监管保障 完善卫生监督执法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工作,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建立信息公开、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管制度。通过信息共建共享,实现对医疗行业服务规范、医务人员职业、质量管理、费用控制的动态精准监管。健全规划监测评估机制,对规划实施进度和实施的效果开展全面评价,完善规划反馈与调整机制,增强规划引导力、执行力和约束力。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