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命名 正文

高层严查广深对港贸易数据 银行套利曝光

扫码手机浏览

出口“被增长”和之间有何逻辑关系?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调查发现,4月份以来,中国出口数据尤其是内陆对香港出口“坐火箭”的背后不只是企业的个体行为。通过一些的运作,本为方便企业进出口业务的贸易融资工具异化成了跨境资金的套利工具,即在银行的“穿针引线”之下,企业通过伪造出口货单获得大量的境外贷款,在稍纵即逝的时间窗...
出口“被增长”和之间有何逻辑关系?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调查发现,4月份以来,中国出口数据尤其是内陆对香港出口“坐火箭”的背后不只是企业的个体行为。通过一些的运作,本为方便企业进出口业务的贸易融资工具异化成了跨境资金的套利工具,即在银行的“穿针引线”之下,企业通过伪造出口货单获得大量的境外贷款,在稍纵即逝的时间窗口捕捉利率差和差。 本报记者采访多名银行业务经理发现,围绕币种、汇率、利率和资金来源四个要素,这类业务已经衍生出了纷繁复杂的套利产品,而这在深圳银行业已是公开的秘密。 正规途径下,企业要获得这类融资贷款需要资金抵押,但在现实操作中为了增加收益被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所取代。 由于企业的收益取决于贸易额的多少,因此这一套利工具的存在也增加了前者伪造出口的利益驱动。而在这条利益链上,银行的收益可能比企业更多。 本报记者独家获取的一份由央行广州分行和国家外管局广东分局4月底下发的加急通知显示,已经对这类投机产品予以明确叫停。 贸易融资“变异” 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出口同比增长14.7%,高于上月的10.0%。前4个月,内陆与香港双边贸易增长66%。而在3月份,内陆对香港出口则增长了92.9%,创造了1995年3月以来的最高增速。 此前,本报刊登《深圳保税区货物“兜圈游”:日赚汇率差200万》、《80次“出口”如何套取海量热钱》、《热钱再溯源:借道银行产品潜入》等文剖析出口“亮丽”数据背后的疑云。 事实上,从高层到地方海关和外贸系统已经开始关注并部署严查广深等地“登峰造极”的对港贸易数据。 本报记者了解到,2011年,广东曾发现一些加工贸易企业利用银行远期贸易融资或产品套利,即通过资金跨境滚动运作赚取境内利差和汇差。当时,央行广州分行和国家外管局广东分局曾通过约谈等方式加强了监管。 但这类投机产品今年一季度再度躁动起来。一个可以佐证的数据是,今年初,深圳地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集成电路货物贸易大幅增长。 () (化名)是某国有大行深圳分行的对公业务经理,他称,此前这类套利操作已经成为自己的一项日常业务。 值得关注的是,类似的投机行为披着贸易融资的外衣。在推动中资企业“走出去”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不少商业银行都推出了针对进出口企业的贸易融资产品。即银行为进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结算相关的短期融资或信用便利。 “最初的贸易融资产品都是一些比较基础和规范的业务。”王伟举例说,深圳一家做贸易的A公司有一笔100万的款项要付给境外的B公司,正常情况是直接通过银行支付。 然而,如果出现额外利润空间,比如当境内的美元存款利率高于境外美元的贷款利率时,A公司便可以和境内银行合作,将原本需支付给B公司的钱存在境内银行,而通过向境外银行贷款的方式支付货款。 这样操作的流程是,A公司做存单质押,由境内银行向境外银行开出保函(一种类似于书面信用担保的凭证),后者提供贷款给A公司,由此完成给B公司的100万美元。 于是,一项正规的融资业务在利益的驱动下开始“变异”。 “当一年后存款和贷款都到期时,A公司就可以额外获得一个美元利差的收益。而对于银行而言,不仅做了一笔一年期的美元存款,还可以从A公司获得的利差收益中提取部分利润作为中间业务收入。”王伟说。 “这是最原始、最简单的套利模式。”他告诉本报记者,这类套利业务的核心在于围绕币种、汇率、利率和资金来源四个要素,唯一的设计原则就是获取最大的套利空间。 银行无本生意 王伟称,受汇率以及境外利率市场波动的影响,这类贸易融资套利的“窗口期”不是随时都有。近期做得最多的就是跨境人民币的套利,今年2、3月份,利差最高可达2%。 这给一季度部分地区出口数据开始“冲高”提供了间接注脚。 据本报记者了解,目前在香港地区人民币贷款年利率一般在3.5%左右、美元是2.19%,而内陆五大行一年期存款利率是3.25%。一般中小银行存款利率则在3.3%左右。2%的利差从何而来? 为了增大套利空间,这条贸易套利操作链上挂钩了理财产品。 “境内银行一般保本型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最高可以做到5%左右,以购买的理财产品做质押来替代原本的定期存款质押,利差起码可以做到1.5%。”某股份行深圳分行对公业务经理称。 以贸易融资中的应收账款融资为例,A企业出口了一批价值100万元的货物,但境外的B企业需要三个月后才付款,那么为了补充流动性,A企业可以用应收账款做抵押,由境内银行开具保函,境外银行放出贷款代替B企业支付给A企业货款。 根据上述某股份行业务经理透露,企业可以通过购买100万元的理财产品来替代存款质押,由此获得的境外贷款不但可以享受相对更低的贷款成本,而且可以用来再次购买理财产品。 他告诉本报记者,这种产品操作周期通常需要2~3天,最快一天一个来回。 假如一次1亿元的抵押可以从香港贷出1亿元,年化收益率就可以达到1.5%即150万元。这还不算滚动操作,上述某股份行业务经理说:“理想的情况下,一个亿的资金,5个工作日可以做到5次,一个月便可以做到20多亿的业务。” 此外,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银行还可以操作美元贷款以增加汇差的套利。 但这样滚动操作的前提是企业有足够多的出口业务,因为报关单是银行开具保函必需的凭证。于是,有企业便通过伪造出口来增加套利本金。 在这条贸易融资套利的链条中,如果说企业是以本金博收益,银行则是做了“无本的买卖”。 据王伟称,这类贸易融资套利企业会事先和银行谈好收益分成的比例,企业至少要拿到30bp(基点)~50bp(0.3%~0.5%)的收益,而银行的收益通常约为80bp~100bp(0.8%~1%)。 “因为境外贷款的银行通常是由境内银行来联系,如果境内银行能找到更便宜的资金,银行便可以获取更高的利润。好的时候,银行和企业的分成比例可以做到2∶1。”他表示。 王伟告诉记者,因为企业交纳了100%的,这类贸易融资业务对于银行而言基本没有风险。除了套利获取的收益,这类业务还可以带来大额存款以及其他中间业务收入。比如,当企业购买的高收益理财产品是“非保本型”时,企业会再向银行购买一份“”。 但这种套利模式除了受到“窗口期”的限制外,还取决于银行是否有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因为一旦收益过低也就不存在“套利”空间。 监管层叫停 事实上,挂钩理财产品的贸易融资套利业务早在多年前便引起了监管层关注。 本报记者获得的上述由央行广州分行、国家外管局广东省分局联合下发的通知,要求加强对跨境贸易结算业务的监管。 通知要求各银行暂停办理集成电路等货物进出口贸易90天以上远期贸易融资、进口保付业务以及相关组合理财产品销售;同时暂停为包括在特殊监管区物流的企业开立跨境人民币融资性保函。 这个明确的政策信号亦打到了一些造假企业的痛处。海关特殊监管区即包括保税区。本报不久前的报道显示,造假企业通过保税区“兜圈游”,就可以日赚汇率差200万元。 央行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我国新增占款高达1.5万亿元,远超过2012年4946亿元的金额,创出历史纪录。在中国内陆对资本项目实行管制的背景下,海外套利资金进入内陆的一大通道就是贸易。 在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香港和内陆之间存在的套利机会是导致出口数据增高的主要原因。 (第一财经日报)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