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为何分为第一至第五共和国?
2024年7月26日,巴黎奥运会在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马克龙的宣布下正式开幕。
▲巴黎埃菲尔铁塔
世界各国的政体以君主制和共和制为主,但现代社会中共和制国家占据绝大多数。所谓共和,即国家统治者由选举产生,是一种民选民主体制,突出公民在国家政治中的参与度。
法国算得上共和制国家的代表。有趣...
法兰西,为何分为第一至第五共和国?
2024年7月26日,巴黎奥运会在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马克龙的宣布下正式开幕。
▲巴黎埃菲尔铁塔
世界各国的政体以君主制和共和制为主,但现代社会中共和制国家占据绝大多数。所谓共和,即国家统治者由选举产生,是一种民选民主体制,突出公民在国家政治中的参与度。
法国算得上共和制国家的代表。有趣的是,法国将自己的共和历史分为五段,称之为第一至第五共和国。
1789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法国人用共和取代了延续千年的封建制度。此后的170年时间里,法国的各派政治力量角力不断,法国的政体也几经转换。共和制最终击败了君主制,成为法国的制度基石。
法国共和制的建立和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过程之曲折、代价之高昂举世罕见。君主派的疯狂反扑、共和派的内部分歧都会打断共和国的发展进程。那么法国的历史上,共和制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危机?五个共和国又是怎样先后更替的?
▲法国大革命
一、共和初创——大革命的遗产
尽管法国是欧洲大陆上较早建立共和制的国家,但历史上的法国长期处于绝对封建王权主导之下。欧洲各国君主的权力不尽相同,比如英国在13世纪后开始逐步限制王权,德国一盘散沙中央大权尽失,而历代法国国王却在不断强化君主集权。16世纪后开始统治法国的波旁王朝将王权推向了顶峰,王权过度集中也成为日后大革命爆发的诱因之一。
到18世纪末,曾经如日中天的波旁王朝已经显露颓势。多年的穷兵黩武耗空了国库,连年的自然灾害和贵族对平民的剥削,让普通民众的生活状况愈发恶劣。
在法国的旧制度中,国王可以召集三级会议,讨论征税等问题。第一级为神职人员、第二级为贵族、第三等级为平民。随着法国王权的加强,三级会议演化成扩张王权的工具。
前两个等级为特权阶层,即使三级会议不举行也可发挥政治影响。但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和平民的第三等级,利益长期受到压制。资产阶级希望获得更多发展的机会,拥有更高的政治地位,可事实上他们甚至难以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
▲三级会议现场
1789年,由于王室财政困难,法王路易十六再次召开三级会议,准备增加赋税。此时的法国资产阶级正在不断壮大,启蒙运动也让自由民主的思想深入人心。第三等级要求改革税制、实现一人一票;同时取消一、二等级的特权。结果一二等级不仅无视第三等级的改革提议,还要求强化自己的特权。路易十六偏向于一二等级,忽视第三等级发挥的作用,封建贵族与第三等级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无奈之下,第三等级直接自行成立国民议会(后改称制宪会议),宣布代表人民利益。路易十六调动军队镇压,支持议会的巴黎平民发动起义攻占了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
▲巴士底狱关押政治犯,被看作旧势力的代表
在革命浪潮的席卷之下,路易十六被迫同意新宪法,将权力转交法国国民公会,三级会议消失在历史之中。
1791年9月,法国转型成君主立宪制国家。国王仅保留行政权,立法权与司法权被交给了立法院与法院。君主派不甘心受制,一直试图恢复绝对王权,这让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间的权力之争愈发激烈。1792年8月,巴黎民众再度起义,攻入杜伊勒里宫逮捕了路易十六。
应广大人民的要求,国民公会处死了路易十六,以共和制取代君主制,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正式建立。
法国大革命是一场较为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法国千余年的封建统治,为共和制及资本主义发展铺平了道路。革命的剧烈程度,在欧洲其他大国身上是未曾见到的。
▲路易十六遭处决
共和国建立后,实行集体领导体制,强调主权在民。权力核心为人民选出的国民公会。在国民公会中占据多数、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吉伦特派掌握了政权。但外有反法联盟的入侵,内有王党叛乱;经济不断恶化,物价居高不下,吉伦特派却无力解决内忧外患。政治观点激进的雅各宾派借助民众的不满,推翻了吉伦特派的统治。
雅各宾派上台后,将大量属于贵族的土地被分给了农民,地租与苛税也被取消。但为了遏制国内王党叛乱和物价,雅各宾派实行手段严酷的高压统治。大量平民也被冠上叛乱分子的名号,遭到逮捕处决,这让雅各宾派民心尽丧。
1794年7月,一批反对雅各宾派的政治人物发动政变,推翻了雅各宾派的统治,建立了督政府,依然实行集体领导,雅各宾派领导人罗伯斯庇尔被处决。
▲国民公会反对罗伯斯庇尔的场景
督政府废止了激进路线并试图捍卫革命果实,但外部面临第二次反法联盟入侵,内部由于集体领导造成的权力纷争,督政府的统治并不稳固。1799年11月,凭借军功上位的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以执政府取代督政府。执政府的建立也标志着持续近十年的法国大革命走向尾声。
从吉伦特派到执政府,各掌权集团都坚持共和体制,在政权组织形式上有延续性,所以被统一划入第一共和国的历史范畴。
拿破仑多次击溃反法联盟的军队,扩张了法国势力;他颁布了体现平等原则、维护资本主义发展的《法国民法典》。法国元老院于1802年授予拿破仑终身执政的称号,以表彰他的贡献。民望达到顶点的拿破仑萌生了称帝的念头,他于1804年加冕为帝,以独裁的帝国制取代了民选领袖的共和制。
▲拿破仑称帝
法国大革命为法国带来了共和制度,也动摇了欧洲的封建体系,促进了欧洲各国革命的到来,推动了欧洲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但君主制度依然是欧洲大陆的主流,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变成了欧洲的异类,国外封建反法势力与国内的王党分子都是第一共和国不得不面对的敌人。不过第一共和国带来了法国共和制的先声,资产阶级民主成为除君主制外的另一项选择。
二、政体钟摆
拿破仑称帝后,法国政体再度回到君主制。1812年,拿破仑在远征俄国的战争中失利,英俄奥等国趁机组织起第六次反法联盟,于1814年攻入法国,拿破仑被迫退位并流放到厄尔巴岛。不久后拿破仑逃回法国并恢复了帝位,但滑铁卢的失败让拿破仑的帝国彻底走向灭亡
此时欧洲国家大都实行君主制,特别是俄奥等国,国内封建专制势力强大,他们认为法国必须恢复君主制,以免共和制的法国催生出其他国家的革命运动。
在他们的扶植下,波旁王朝复辟,路易十六的弟弟路易十八登基为王。由于法国资产阶级的实力已十分强大,路易十八暂时妥协,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复辟后的波旁王朝展开了反攻倒算,禁止一切集会和结社,夺回了革命时期贵族们被没收的土地及财产。路易十八去世后,他的弟弟查理继位,称查理十世。
查理比他的哥哥更为反动,试图恢复法国大革命前的“旧秩序”,把大革命的成果统统扼杀掉。查理十世的行为激起了法国民众的反抗,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爆发,起义者占领王宫,查理十世仓皇出逃。
▲七月革命
波旁复辟王朝灭亡后,法国政体没有转回共和制。出身王室旁支菲利普被拥戴为王,君主立宪政体被保留下来。这里的原因有很多,从外部来看,欧洲主要国家对法国七月革命抱有敌视态度,担心会是大革命的翻版。
保留君宪政体能够减少对其他列强的刺激。从内来看,延续君宪政体具有历史的惯性,人们更多的是反对波旁家族的反动统治,并非完全反对君主制;其次法国大资产阶级认为菲利普适合作为他们的利益代言人,拥戴菲利普担任国王。
就这样,旧国王离去,新国王上台。君主往复,共和似乎不再回来。
菲利普统治期间,法国的工商业得到了长足发展。银行家、工业巨头等大资产阶级的势力迅速膨胀。但与此同时,由农业歉收引发的经济危机,逐渐扩散到社会和政治领域,类似的危机也出现在其他欧洲国家,整个欧洲在动荡中酝酿新的革命。
▲菲利普与二月革命
1848年初,南欧的西西里王国率先爆发革命,仿佛是第一块倒下的多米诺骨牌,法国、德意志、丹麦、奥地利等地民众为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和更好的生活保障,相继掀起革命运动。
巴黎的街头示威最终演变成武装起义,菲利普被推翻。接连多任君主都没给法国民众带来什么福祉,人民要求恢复共和制,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就此建立。
第二共和国放弃了第一共和国的集体领导模式,改用总统制。总统掌握着最高行政权力,但这却让第二共和国变成最短命的一代共和国,仅存在了4年的时间。它唯一一任总统就是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波拿巴。
路易.波拿巴利用平民对拿破仑帝国的怀念、大资产阶级复辟君主政体的欲望,顺利赢得了多方支持,当选第二共和国总统。
▲路易.波拿巴是第二共和国唯一一任总统
1852年,路易.波拿巴走上了叔叔拿破仑的老路,他在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下称帝,称拿破仑三世。如同历史的魔咒一般,拿破仑的第一帝国取代了第一共和国,半个世纪后,拿破仑的侄子又用第二帝国取代了第二共和国。
第二帝国建立后,法国国力稳步上升,成为欧洲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工业国。这催生了拿破仑三世的野心,他不仅在亚非等洲大肆开拓殖民地,更准备像他叔叔拿破仑一世那样称霸欧洲大陆。
由于普鲁士在普奥战争中获胜,取得了统一德意志的主导权。德意志的分裂曾给予法国机会,让法国长期占据欧陆霸主的位置。法国不愿见到统一强大的德国出现,更不愿自己的欧陆霸权被挑战,普法战争无可避免的爆发了。结果法国在战争中惨败,拿破仑三世也在色当战役中沦为俘虏,第二帝国就此灭亡。
▲普法战争
色当惨败的消息传回巴黎,议会中的共和派人物开始四处活动,共和派领袖甘必大带领示威民众占领市政厅,宣布取消帝制恢复共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了。
第一共和国消亡后,二、三共和国并不是一脉相承的,其中间隔了波旁家族、奥尔良家族、拿破仑家族的君主制度,特别是第二共和国,由于仅维持了四年,并未发挥出共和派的影响力。法国始终在君主制和共和制之间摇摆。这既是法国各阶层在两种政体间不断抉择的结果,也受当时外部环境的影响。
虽然法国的共和派有较强的实力,但当时欧洲列强清一色的君主制,在他们的支持下,法国的君主派也毫不逊色,双方旗鼓相当也是法国政体不断摇摆的原因之一。随着第三共和国的建立,掌权的共和派逐渐压制了君主派,共和制得以长期平稳运行,共和观念愈发的深入人心。随着君主派的式微,挑战共和政权的将不再是君主派,而是共和派自己。
三、共和“内卷”
第三共和国成立之时,普法战争尚未结束。掌权的临时政府采取投降路线,向普鲁士割地赔款。巴黎的工人阶级和革命群众组建了巴黎公社,发动起义占领巴黎,反对向普军投降。
临时政府逃到凡尔赛,纠集力量对巴黎公社进行疯狂反扑,巴黎公社运动被镇压了下去。
▲巴黎公社的抗争
第三共和国虽以共和为名,但成立之初的实际政体却没有确立。波旁家族和菲利普的后裔都试图在法国恢复君主制,巴黎公社的出现暂时打断了君主派与共和派的争吵。公社运动遭镇压后,国家政体问题被摆上了议事日程。
1875年的议会投票中,共和制仅以一票的优势得以保留,以至于第三共和国被揶揄为“从窗户潜入的共和制”。第三共和国的议会制确立下来,议会是国家权力核心,内阁总理为政权的运行者,议会由选民选出,内阁向议会负责。
经过共和派的不断努力,到19世纪80年代,从总统到内阁再到议会已经被共和派掌握。法国大革命后虽然政体经过了多次转换,但第三共和国实现了共和派一家独大的局面,既“共和派的共和国”的目标得以实现。君主制的余烬被浇灭,再没有出现在法国的土地上。
▲第三共和国将体现共和意识的马赛曲定为国歌
到一战爆发前,在第三共和国的统治下,法国的实力进一步提升。钢铁产量占全世界的7%;资本输出占世界第二位;航空工业和汽车工业规模位居全球首位。非洲、亚洲的大片区域沦为法国殖民地,殖民地总面积达到法国本土的20倍。
宪法经过不断完善,规定统治过法国的君主家族不得出任共和国总统,彻底杜绝了君主派借位还魂的企图。政治上不断完善代议制民主政治、强化议会权力;社会上实行出版、结社、言论自由,维护共和制度成为法国主流社会的共识。
▲19世纪末的巴黎
一战中,法国虽然损失惨重,但通过举办凡尔赛和会、从战败的德国身上获取了战争赔款并夺回了被占领土,法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了提升。
君主制对共和制的挑战消失后,共和派的左右两翼又掐了起来。以精英阶层、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左翼和以农民、宗教势力为代表的右翼。由于政治理念不同而角力不断,造成法国政治在左右两翼间经常摇摆。
1940年,纳粹德国入侵法国。法国政府宣布投降,第三共和国就此灭亡。
▲德国入侵法国
第三共和国前后持续了70年,是迄今为止五个共和国中历史最长的,其对法国的政治体制产生的影响是无法磨灭的。
德国人在法国扶持了以贝当元帅为首的“维希法国”傀儡政府,抵抗派在戴高乐的领导下,在英国成立了“自由法国”政府,“两个法国”陷入对立。
1944年盟军实施诺曼底登陆,将德军逐出法国。戴高乐领导的临时政府接管了法国政权。二战结束后,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建立。
▲诺曼底登陆
第四共和国采用议会制,即议会是国家权力核心,总统仅为虚位元首;选民选出议会,内阁运作政权并对议会负责。由于没有政党能够一家独大,议会内充斥着不同党派的议员,权力难以集中。不同党派的议员政见不同,造成政府难以顺畅运作。第四共和国存在的12年间,法国更换了24届内阁,足见其政治的不稳定性。
二战后全球掀起了去殖民化浪潮,法国不想放弃全部殖民地,但不断更换的内阁很难实现政策的连贯性,时不时出现的政治困局让法国人难以全身心镇压殖民地起义。
▲在殖民地作战的法军
1958年,一批法军强硬派军人发动军事政变,要求戴高乐上台执政并废用议会制。如果不同意,这批军人将进攻巴黎。
戴高乐借此重回法国权力核心,此后法国通过新宪法,实行议会制的第四共和国被废止,实行总统制的第五共和国正式成立。
第五共和国依然没能阻止殖民地独立,但国祚却延续至今。其政体也形成了总统主外、总理主内的“双首长制”。
▲法国虽为安理会五常之一,却经常被“辱”
两次世界大战让大量国家君主制崩塌,走上共和之路。作为共和先驱的法国,在第五共和国带领下走过冷战、进入新世纪。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作为欧盟的政治领头羊,法国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法国的共和制诞生于大革命的烽火之中,历经与君主制的几番缠斗。在20世纪彻底确立了自己的“正统地位”。无论是“开创历史”的第一共和国、“最为短命”的第二共和国、“影响深远”的第三共和国、“政治无力”的第四共和国、“活在当下”的第五共和国。每一个共和国都在法国的历史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一笔。
历经百余年发展,共和制已在法国社会扎下了深深的根脉,它将推动着法国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
▲马克龙是第五共和国的第八任总统
长期作者|碧落清遥
历史资深爱好者
责任编辑|Thomas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
原标题:《法兰西,为何分为第一至第五共和国?》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