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未命名 正文

“菜单式”脱贫:定边扶贫的创新之举

扫码手机浏览

一、机制创新的背景与意义 定边县位于陕甘宁蒙四省区七县旗交界处,全县总人口35.21万人;总土地面积6920平方公里,居陕西省第三。定边县地域辽阔,境内白于山区是全省三大集中连片特困区之一,自然条件恶劣,十年九旱、灾害频发;基础设施普遍滞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群众思想观念落后,大多数群众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过去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
一、机制创新的背景与意义 定边县位于陕甘宁蒙四省区七县旗交界处,全县总人口35.21万人;总土地面积6920平方公里,居陕西省第三。定边县地域辽阔,境内白于山区是全省三大集中连片特困区之一,自然条件恶劣,十年九旱、灾害频发;基础设施普遍滞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群众思想观念落后,大多数群众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过去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50元。1986年被确定为国定贫困县,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共有79个贫困村,9765户35998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作为陕西省第一批计划脱贫“摘帽”县,既没有现成的模板可以借鉴,也没有成熟的思路能够遵循。在精准脱贫过程中,定边县大胆探索,逐渐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径——创新实施“菜单式”脱贫模式,提高了脱贫攻坚管理水平和能力效率,提升了贫困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这种创新性做法,获得人民日报社联合中国扶贫基金会举办的中国首届“大国攻坚•决胜2020”精准扶贫综合治理模式推荐案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复制推广。 二、工作机制的演变过程 第一个阶段:县级“照单全发” 精准扶贫工作开始之初,由于对政策把握不准,对上级下发的文件全部“照单全收”、“照单全发”,导致基层干部手忙脚乱,工作没有思路,工作效率低,群众对政策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低,造成了“县级热、乡镇村组冷”的扶贫局面。 第二个阶段:部门“自说自话” 2016年,县委、县政府及时总结前一阶段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决定由各行业部门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制定出台符合县域实际的政策和文件。同年,定边县各部门围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搬迁等10个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文件,其中仅健康扶贫方面出台的政策文件汇编就多达460余页。帮扶干部要领会政策,厘清前后逻辑关系,要消耗大量的精力,很多群众因为理解不了政策,走了不少弯路。 第三个阶段:群众“自主点菜” 2017年,定边县总结前两个阶段的扶贫工作,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在制定扶贫政策层面上,采取“化简为繁”;在执行扶贫政策层面上,采取“化繁为简”。通过调查研究列单、入户动员选单、脱贫计划下单、干部帮扶落单“四步法”,研究制定政策一览表,作为贫困户稳定脱贫的扶持“菜单”,由贫困户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点菜”,适合哪一项就选择哪一项;在贫困户选定后,帮扶干部有针对地进行实施,很好地促进了贫困群众精准脱贫;帮扶干部将贫困户享受到的政策和得到的实惠列成一张“获得清单”,贴在贫困户家里,既直观体现政策落实、帮扶成效,又让贫困户清楚明白、对账认可;同时创新建立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实现与中省市扶贫信息系统、本县行业部门、乡镇、村、户所有扶贫数据互联互通。 三、机制创新的解决思路与内容 1. 现行机制的解决思路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定边县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的新阶段。但主要问题在于,随着扶贫对象规模和分布发生了很大变化,扶贫工作的思路、方法都需要作相应调整。如何建立精细化、精准化、科学化的工作新机制,改变帮扶措施大水漫灌的现象,实现因户因人因地施策,确保政策、工作、责任落实到位,对于提高脱贫攻坚管理水平和能力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现行机制的内容 (1) “菜单式”服务——用真心 引导贫困群众从“政府端菜”到“群众点菜”的转变。定边县结合县情,在国家“五个一批”的基础上研究出台“菜单式”脱贫举措。2017年,在全县范围内共印发帮扶“菜单”2万余份,帮扶干部通过逐户宣传政策,讲解菜单内容,引导贫困户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主“点菜”。 实现帮扶措施从“大水漫灌”到“量身定制”的转变。帮扶干部以贫困户实际需求和贫困村发展需要为导向,按贫困户人口和脱贫标准定脱贫规模,按致贫原因定扶持措施,为每一个贫困户和贫困村量身定制帮扶措施。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9.76亿元,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六个精准”,深入推进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移民搬迁等举措,完善了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改善了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同时,制定贫困户、贫困村2018年帮扶计划和三年巩固提升方案,为9765户贫困户制定中长期产业规划,建立脱贫长效机制,让每一名贫困群众能够站起来、走得远。 倒逼政策落实从“星星点点”到“全盘覆盖”的转变。全县共选派4151名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确保79个贫困村全部派驻工作队、226个行政村全部选派“第一书记”、所有贫困户全部落实帮扶责任人,彻底消灭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所有帮扶干部主动上门、主动服务,蹲点跟进落实帮扶措施,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村、到户、到人。同时,通过创建爱心超市、修订村规民约、开展道德讲堂、加大技能培训力度等扶志、扶智、扶技、扶德的方式,让每一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有信心、有动力。 (2)“清单式”问效——出真招 夯实“任务清单”真帮实扶。将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任务细化分解,夯实责任,落实常态任务清单,2017年共下发各类任务清单38批次,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能限时办结。不定期组织召开专项工作现场会、培训会、推进会,对脱贫攻坚凸显的个性化问题进行集中解答,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推行“绩效清单”强化管理。按照全县精准扶贫年度工作目标,将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占年度考核权重达到46.1%。同时制定《定边县脱贫攻坚绩效考核实施办法(试行)》,对全县有任务的单位进行绩效考核评估。同时对移民搬迁、软件档案等重点工作进行节点考核、定向考核,进一步夯实工作责任。建立施工进度红黑榜,对建设进度快的施工企业进行表彰,对建设进度缓慢的企业进行通报批评,并拉入定边县不受欢迎企业名单,着力营造真抓实干、务实重行的浓厚氛围。 严格“问责清单”转变作风。县、乡、村逐级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和军令状,构建定责、履责、督责、追责一体化的落实体系。县纪检、组织部门组成5个联合督查组,对全县所有扶贫单位、扶贫干部进行常态化暗访督查,发现问题严肃问责、及时处理。同时通过脱贫攻坚“擂台赛”的方式,对各乡镇进行打分排名,综合排名前三位的乡镇,分别给予50万、30万、20万的奖励;排名末位的乡镇,责令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严肃问责。     定边县签订的脱贫攻坚军令状与责任书 定边县脱贫攻坚责任体系结构图 (3)“台账式”管理——见真效 分类建好“账”,由“单一”到“系统”。全县自上而下分门别类建立县、乡、村三级脱贫攻坚人员信息库、项目库、贫困人口动态库、信访维稳等精准化脱贫攻坚数据库,建立精细化、全程化、联动化的脱贫攻坚档案工作管理体系,不断提升扶贫干部工作水平,确保扶贫决策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规范管好“账”,由“被动”到“主动”。帮扶干部对产业发展进度、扶持政策的落实和产业收益等台账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更正、及时完善,全面、真实、规范的呈现帮扶对象是否精准、扶贫措施是否到位、政策是否兑现、成效是否明显,让每名干部和群众做到“手中有账、心中有数”。2017年,构建县、乡、村、户四级政策获得清单,以县级政策获得清单为蓝本,20个乡镇和226个行政村分层级细化获得清单,全县9765户贫困户建立了9765份政策获得清单,让贫困群众清楚地掌握了自己的家底,明确了脱贫路径,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在脱贫攻坚中享有更多获得感。 对标销好“账”,由“量变”到“质变”。对标工作台账定期“回头看”,对完成的工作任务及时销号;对未完成的工作全程跟踪,分析原因,限时完成。2017年,全县共下发《督办函》、《督查通报》等109份,督促解决短板缺项1860件,完成中省市及自查反馈问题整改33批次,对标销号369项。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工作落实到位、问题整改到位、责任履行到位。同时加强督查考核,通过“1+3+6”工作模式对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进行督查督导,以督查倒逼责任落实、检验工作实效,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各类台账经得起“看”、经得起“问”、经得起“算”、经得起“查”,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实效。  四、 机制的实施过程 1. 机制实施的参与主体 定边县“菜单式”脱贫举措,把“菜单”可行性压实在了各行业部门身上,把帮扶责任压实在帮扶干部身上,把脱贫的主体责任夯实在了贫困群众身上,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充分调动干部和群众心往一起靠、劲往一起使。一是各行业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简便易行的脱贫政策,由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统一汇总形成全县脱贫“菜单”。二是帮扶干部要吃透政策,引导群众结合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项目,并将群众享受到的政策列成清单,对标逐一销号。三是群众要理解清楚政策,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适合的项目,积极主动发展项目。 2. 机制的实施程序 在“菜单式”脱贫举措的实施过程中,首先是结合工作实际制定通俗易懂且易于操作的脱贫“菜单”,其次是帮扶干部主动引导贫困群众根据自身情况“选菜”,最后将贫困群众受益及享受到的政策建立“清单”,对照“清单”逐一销号管理,在机制实施的全程中通过“大数据”平台的统筹管理、“台账式”痕迹管理实现帮扶措施的透明化、公开化,切实提高帮扶成效,提升脱贫实效。   图4.1 “菜单式”脱贫举措实施程序 3.保障措施 定边县精准有序的管理工作方式,是“菜单式”脱贫举措得以顺利运行并达到预期目标的强有力保障。一是制定精准务实的“菜单”。各行业部门结合工作实际通过调查研究制定简便且易于操作的政策,经过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统一汇总形成政策一览表。二是建立规范有序的工作体系。帮扶干部引导贫困群众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量身定制帮扶措施,通过细化任务,将贫困群众享受到的政策及获益到的项目建立获得清单,粘贴在群众家中,让每名干部和群众做到“手中有账、心中有数”。同时,结合大数据平台,建立起了系统化、精细化、联动化的扶贫工作体系。三是健全执行有力的监管机制。县、乡、村逐级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和军令状,并将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占年度考核权重达到46.1%,完善了脱贫攻坚队伍管理、督查考核、问责处理等一系列办法措施,全面夯实工作责任,充分调动干部工作热情,着力营造真抓实干、务实重行的浓厚氛围。 五、机制创新的成效 定边县通过实施“菜单式”脱贫举措,夯实责任担当,强化政策帮扶,倒逼工作落实,切实提高了工作效率,全面提升了脱贫成效。“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得到切实改善,实现了15年免费教育,并向每户有残疾儿童的家庭送教上门。全县贫困人口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大病保险参保率达到100%,新农合财政代缴率达到100%,因病返贫的情况大幅度减少,100%的居民实现了住有所居,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全部解决。此外,定边县100%的行政村通了硬化路,100%的居民解决用电难问题,100%的村通了4G网络。截止2018年底,圆满完成79个贫困村、8892户34159人贫困人口的脱贫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0.68%。2018年9月28日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正式脱贫“摘帽”退出。 六、 基本经验与推广条件 随着定边县“菜单式”脱贫举措的深入推进,群众的价值观、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社会的生产要素、生产方式、治理模式等方面,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基层治理得到了强化,干群关系得到了升华,群众得到了最大实惠,广大干部增加了认同感、成就感和自豪感,引领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既是定边县“菜单式”脱贫举措的基本经验,也是“菜单式”脱贫举措能够取得良好成效的必备条件。 1.领导带头,夯实责任,率先垂范抓落实。 定边县管理者主动担当脱贫攻坚第一责任。全县以扶贫领导小组牵头抓总,以“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党政分管领导、扶贫办主任为“关键少数”,层层签订任务书、立下军令状。各项工作都从解决问题入手,制度规范跟进,最终动态体现在直接责任、分管责任和领导责任三个人身上。县上主要领导带头抓试点、做模板、解难点,重激励、强督导,确保工作成效。 2.明确目标、细化任务,严格对标抓落实。 坚持以“两不愁三保障”为核心、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政策落实为根本、产业就业、扶贫扶志、乡风村容为保障、乡村振兴、全面小康为提升。对基本现状、标准要求、方法措施、成效佐证和重点人群、边缘村组、疑难信访、问题整改和动态库的“4+5”底子吃清把准、细化量化、对标落实。 3.吃透政策,及时决策,担当在前抓落实。 第一时间精准领会政策精神,及时调研掌握基层政策落实现状和存在问题,以责任落实、政策落实、成效落实为根本,研究制定贯彻的具体政策和措施。特别是在住房、医疗、信贷、“三变”改革、队伍管理等方面,针对问题及时发声、及时指导,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确保高效推进实施。涌现出以党建为引领、贫困户带动非贫困户发展、人均收入超过1.5万元的“沙场模式”,投入1.5亿元定点帮扶、产业带动、人均收入达到4万元的“荣民模式”,以“园区+公司+协会+贫困户”模式带动贫困群众脱贫的“沃野模式”,累计放贷5.1亿元、不良贷款仅为70万元的金融信贷“定边做法”。 4.用足政策,加大投入,保障财力抓落实。 在石油经济下滑、财政收支异常紧张的情况下,定边县坚持用足用活政策,集中力量、克服困难,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9.76亿元,对标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注重开发式扶贫与保障式扶贫并重,确保扶贫资金刚性投入。 5.树立先进、帮带后进,推动全面抓落实。 以先进为标杆、后进为短板、基本标准为要求,开展扶贫工作“擂台赛”。创新实施“职级抵押”,下派87名新提拔干部和184名后备干部到脱贫一线考察试用,采取物质奖励、荣誉表彰、提拔重用以及追责问责等方式,始终保持对标督导推进的压力和学先进、帮后进、正向激励为主的动力。涌现出贫困户自强致富与帮扶干部恋爱结婚的美谈故事、生命垂危仍不忘扶贫项目的“三兄弟”事迹。 (榆林市扶贫办 供稿)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文章